2015年跨文化黑龙江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2章跨文化交际学1.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
在60年代,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民众团体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对于大批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许多学者把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2.在我国为什么是一批外语教师首先对于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答:在我国首先是一批外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的原因:(1)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大致上是从80年代初期人们才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在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许国璋先生于l982年在《现代外语》上率先发表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着重讨论了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的关系。
(2)在80年代学术刊物上讨论文化差异的文章为数不少。
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交际教学路子在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使得人们认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
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在专业的外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授予作了规定。
在教材中对于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开始注意,有的课本提供文化知识的材料,有的设文化知识注释一栏。
黑龙江大学学分制选课指南黑龙江大学教务处印制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编学分制选课知识详解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3)一、学制、学期与修业年限 (3)二、课节与学时 (3)三、重修 (3)第二部分课程类别 (4)一、通识必修课程 (4)二、通识选修课程 (5)三、学科与专业必修课程 (5)四、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 (5)五、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 (5)六、实践教学环节 (5)第三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查询 (5)一、系统登录 (6)二、课程设置查询 (7)三、学分结构查询 (8)四、创业教育学分构成 (9)第四部分选课方式 (10)一、指定修读课程 (10)二、挂牌选课课程 (11)三、积分与积分竞买 (11)四、积分使用与管理 (11)第五部分选课流程控制 (12)第六部分选课系统介绍 (12)一、选课系统登录 (13)(一)进入选课网站主页 (13)(二)用学号和密码登录 (13)(三)选课操作界面 (14)二、选购课程 (14)(一)在课程类别区查找课程 (14)(二)在课程显示区选择课程 (15)(三)在选课结果显示区查看和处理选课结果 (17)第七部分如何选课 (18)第一步选课准备 (18)第二步参加竞买选课 (18)第三步补选课程 (19)第四步试听期改选、补选、打印课表 (19)第二编学分制选课知识问答1.我需要修读多少学分才能满足毕业要求?怎样查询人才培养方案? (20)2.如何查看所选课程的教学内容? (20)3.什么是跨专业修读?跨专业修读有哪些注意事项? (20)4.形势任务教育课程是什么课?如何修读? (20)5.我修读了与本专业教学计划同名的其他专业或其他院系的专业必修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可以作为我的专业必修学分吗?若不及格需要重修吗? (20)6.大学外语应该修读多少学分?具体包含哪些学分内容? (20)7.每学年最低应获得多少学分?制定每学期的个人选课计划的依据是什么? (20)8.什么是“双语”课程,如何查询“双语”课程资源? (20)9.在大学四年的修读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少选课积分? (20)10.在选课过程中,如果某门课程落选,竞买该课所用积分是否归还? (21)11.什么叫指定修读?指定修读的课程落选如何办理修读? (21)12.如何查询每学期的选课时间安排? (21)13.选课密码遗忘如何查询? (21)14.如果没有正确注销选课系统,会有哪些后果出现? (21)15.不用学号、密码登陆选课系统能查询课程资源吗?非选课期间如何查询课程资源? (21)16.在竞买选课过程中,本专业课程是否需要投积分竞买? (21)17.在补选和试听改选阶段选课是否需要投积分,退课课程所用积分是否归还? (21)18.为什么我的课表中有这门课程,而教师点名册没有我的名字?如何查询点名册? (21)19.对于已选但不想修读的课程最晚可以在什么时间退课? (21)20.若本人新转学、转专业、复学应如何办理相应修读手续? (21)21.开学第一周一定要查看课表吗?为什么?何时查看自己的课表是最准确的? (21)22.如果选课结果正确,但第一教学周该课却没有正常上课应怎么办? (22)23.如何在期末考试前查询自己各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 (22)24.如何查询自己的成绩单? (22)附件1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选课补选审批表 (23)第一编学分制选课知识详解学分是成功完成某门课程修读所获得的分值单位。
[收稿日期]2010-06-08[作者简介]张瑞生(1958-),医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心理学。
[基金项目]2009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关于开展民众防灾教育的中日比较研究(11542225)。
再论灾难相关突发性事件中青少年社会心理危机管理策略张瑞生1,王宜静2,(日本)张政3(1.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3.日本东北大学环境社会人类学研究室)[摘要]在突发性灾难反应的每个阶段,确切的信息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社会各组织应对突发性灾难中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指导青少年在危机中的判断和行动,真正对青少年承担责任,让青少年掌握应对危机和沟通的方法。
躯体受害者需要医疗关注,心理受害者需要心理支持,应激述谈在突发性灾难后对受灾青少年群体心理救援时是实用有效和必须的。
建议进行应激述谈时每组以8人左右为宜,专家主持,全部过程2-3小时,分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症状期、辅导期和再入期六个阶段。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青少年心理干预;危机管理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92[文献标识码]AReanalysis of Strategies on Psychological Crisis Managem ent on Teenagers in Outburst DisastersZHANG Ruisheng,WANG Yijing,ZHANG Zheng (Japan)Abstract:In every stage of reaction on outburst disaster,exact information is more important for teenagers.All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tak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eenagers in outburst disaster,provide real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guide the teenagers to judge and act in crisis,take actual responsibility for teenagers,and help them learn to deal with crisis and communication.Physical vic-tims need medical concern,psychological victims need psychological support,and stress talk is effective and necessary for afflicted teenagers to obtain psychological relief after outburst disaster.We suggest that the stress talk is suitable with eight teenagers as a group,holding by an expert about two to three hours,and the stress talk contains the phases of leading-in,fact,feeling,symptom,guidance,and reentry.Key words:outburst disaster,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eenagers,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一、引言在科技和自然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危机中的青少年人群,对这两种突发性灾难来说,加强或减轻其社会心理压力,国外有一些基本原则常可借鉴应用。
浅谈德国土耳其裔作家扎伊莫格鲁的小说《土耳其佬德语》作者:张丽娜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费里顿·扎伊莫格鲁是德国土耳其移民文学代表作家,创作了大量以德国土耳其移民及其社会认同为主题文学作品。
小说《土耳其佬德语》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结合这部小说的历史、社会背景,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德国土耳其人文化身份。
关键词:土耳其德语;移民文学;文化身份基金项目:2013年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视角下的德国土耳其裔作家与移民文学”(项目编号:QW201314)研究成果。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丰富的跨文化性逐渐成为德语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与德国二战后以“客工”身份大量涌入的土耳其等东南欧移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当前德国移民文学的领军人物,德国土耳其裔作家费里顿·扎伊莫格鲁(Feridun Zaimoğlu)创作了大量以德国土耳其移民及其社会认同为主题的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而小说《土耳其佬德语:来自社会边缘的24个不谐音》(Kanak Sprak: 24 Mißtöne vom Rande der Gesellschaft,1995)既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 “客工”与德国土耳其移民文学上世纪60年代,根据一些德国企业与东南欧等国签订的劳工输入合同,大量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青壮年技术工人被引入联邦德国,成为“客工”(Gastarbeiter)。
由于宽松的家庭团聚政策、高生育率等诸多原因,德国土耳其人数量已超过400万,成为目前德国境内最大的移民群体。
他们大多德语水平有限且与德国主流文化隔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传统民族国家到非典型意义上的移民国家,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演讲中公开承认,德国在建设文化多元化社会方面的尝试彻底失败。
这里当然有土耳其人自身的原因,但德国过于“简单”的移民政策也难辞其咎。
2006年 第2期(总第122期)世纪桥Shi Ji Qiao N o.2,2006(G eneral N o.122)教学改革新探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策略李畅宇(哈尔滨理工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跨文化交际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找出其相应的解决手段及有效策略是其主旨。
在外语教学中,让大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语言障碍;英语教学收稿日期:2006-01-08作者简介李畅宇(6),现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年,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年———3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研究的方向是英语语言文学。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言知识技能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心从中考、高考到大学四、六级考试,无一例外地以考试和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考试这支指挥棒下,外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都是为考试而定,为考试而完成,于是外语教学内容针对考试内容而编排,语言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始终贯穿整个外语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最终目标随着完成考试任务而结束。
我国以前培养的很多大学生都难以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这充分说明了传统外语教学缺乏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加入世贸,申奥成功,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外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外语教学的主流方向,也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将与目的语言有关的文化内容导入,这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一种共识。
从外语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一门外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传授一种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离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准确掌握和运用该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科目代码:[445]制订时刻:2020年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育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标准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大体素养和综合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大体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判目标(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明白得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材料分析写作”三部份组成。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份测试以下内容:1.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2. 外国文化基础知识3.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二)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基础2.心理学基础3.语言教学基础(三)材料分析写作材料分析写作部份测试以下内容:1. 分析与实践能力2. 论文写作能力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刻考试时刻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需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总分值及考查内容分数分派试卷总分值为150分。
其中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80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30分,材料分析写作40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80分填空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判定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选择题35题,每题1分,共35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0分填空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判定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案例分析写作 40分2.基于文字材料的案例分析。
Directions: There are 15 questions in this section. For each question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RIGHT ONE that can best complete the question.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ractices is not acceptab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____D_ A. Attempting to stifle and ignore an organization’s culture diversity. B. Actively seeking to capitalize on the advantages of an organ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C. Making flexible institutional policies that ar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all employees. D. Developing culture sensitivity in the way we speak and behave. 2. A _____ resembles a culture in that it usually encompasses a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nd represents the accumulation of generations of human striving. A. macroculture B. microculture C. subculture D. world culture 3. ___A__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belongs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A. Cultural identity B. Cultural value C. Cultural norm D. Subculture 4. _A____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A. Subculture B. Culture C. Microculture D. Macroculture 5. C is the first stage of the culture shock where everything is new and exciting. A. Reintegration stage B. Gradual adjustment stage C. Honeymoon stage D. Crisis stage 6. A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learning and adopting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new host culture. A. Acculturation B. Deculturation C. Marginalization D. Assimilation 7.____A_ is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and which helps define the communication. A. Context B. Source C. Receiver response D. Feedback 8. Hofstede’s __D___ index measur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less powerful members of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like the family) accept and expect that power is distributed unequally. A. value orientation B. cultural dimension C. cultural value D. power distance 9. ____C___ affect what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attend to. A. Needs B. Stimuli C. Selections D. Movements 10. ____A__ refers to the irrational dislike, suspicion, or hatred of a particular group, race, religion, or sexual orientation. A. Prejudice B. Stereotyping C. Racism D. Sexism 11. __A___ means the act of substituting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term for one considered harsh, blunt, or offensive. A. Euphemism B. Taboo C. Argot D. Dialect 12. An indirect plan with inductive pattern is favored by _ D_____culture. A. results-oriented B. relationship-oriented C. mission-oriented D. process-oriented 13. _C___ refers to intentional use of nonspoken symbol to communicate a specific message. A. Proxemics B. Chronemics C.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D. Olfactics 14. _____refers to manners and behaviors considered acceptable in social and business situation. A. Embracing B. Bowing C. Handshake D. Etiquette 15. The _________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target culture; in another word, it refers to the sensitivity to cultural diversity, i.e. the ability to behave in an appropriate way and to regulate one’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A.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B. social competence C.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D. cultural competence
Directions: There are 10 statements in this section. For each statement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RIGHT ONES that correctly complete the statement.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s on the Answer Sheet.
16. ___A B___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groups. A. “Deviant” label B. Temporality C. Exclusiveness D. “Wanna –be” behavior 17. ABCD are the possible results of acculturation. A. 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 B. Assimilation C. Marginalization D. Integration 18. Context includes settings such as __A B____. A. physical context B. social context C. biological context D. interpersonal context 19. May and Sharratt identify four values fundamental to western ethics. They are . A. autonomy B. justice C. responsibility D. care 20. There are three majo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They are ___A B D__. A. Buddhism B. Islam C. Hinduism D. Christianity 21. Human perception is usually thought of as a three-step process of ___A C D_____. A. selection B. sensation C. organization D. interpretation 22. ___A BCD___ are some barriers to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Anxiety B. Assuming similarity instead of difference C. Ethnocentrism D.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23. Comparing with direct and indirect communication style, ___C D__ communication styles rely more on culture. A. elaborate B. exacting C. contextual D. personal 24.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time systems in the world, but two of them are most important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We call them____B_ and _____.D A. cyclical time B. monochronic time C. linear time D. polychronic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