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疗效研究

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疗效研究

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疗效研究
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疗效研究

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康复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7-02-28T16:10:06.3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作者:刘佳[导读]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综合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提示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偏瘫。

北京鼓楼中医院 100020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治疗在脑中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取本院康复科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间收治的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等脑中风患者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恢复评分。结果: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中独立17人,轻度依赖7人,中度依赖4人,重度依赖1人,完全依赖1人;对照组中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中独立9人,轻度依赖8人,中度依赖4人,重度依赖6人,完全依赖3人。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综合功能恢复0-5分16人,6-11分7人,12-17分5人,18-24分2人;对照组综合功能恢复0-5分8人,6-11分9人,12-17分7人,18-24分6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综合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提示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偏瘫,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风;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取本院康复科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间收治的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发病前均神智清楚,无肢体功能障碍。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61.2岁,原发病型:脑出血12例脑梗死1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1~72岁,平均58.3岁,原发病型:脑出血16例脑梗死14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和身体状况,给予相应的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并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以及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等,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并做好患者个人卫生,预防便秘,褥疮和感染等的发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基本穴位:四神聪穴、本神穴、神庭穴、廉泉穴、心俞穴、神堂穴、神道穴和灵道穴,3寸不锈钢毫针和穴位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四神聪穴、本神穴、神庭穴进针后针体与皮肤呈l5~20,针刺方向均指向百会穴,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得气后行大幅度快速捻转,每次5分钟左右,每分钟200次左右,共行针3次,每次间隔10分钟左右,留针半小时后出针。廉泉穴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在廉泉穴两侧旁开5mm进针,3穴均向舌根方向斜刺10mm,至患者感到酸麻胀感至舌根为宜;心俞穴、神堂穴、神道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灵道穴行提插捻转泻法。辨证取穴:痰热腑实泻丰隆、支沟、内庭。风痰阻络泻风池、风府隆;肝阳暴亢泻太冲、足I临泣、风池;气虚血瘀补关元、足三里、海;阴虚风动补照海、太溪、三阴交;每天治疗一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1.3效果评价

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采用ADL量表。包括进餐、洗澡、修饰、穿衣、大便、小便等10个项目。独立:95~100分。轻度依赖:75~90分。中度依赖:50~70分。重度依赖:25~45分。完全依赖:0~20分。综合功能恢复参考观察组中生活自理能力综合康复量表,共包括6项:①神志状态。②语言表达。③上肢肩关节。④上肢指关节。⑤下肢髋关节。⑥下肢趾关节。每项分数从低到高依次为0分、1分、2分、3分、4分,分数越高,恢复效果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 1.5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等级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中独立17人,轻度依赖7人,中度依赖4人,重度依赖1人,完全依赖1人;对照组中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中独立9人,轻度依赖8人,中度依赖4人,重度依赖6人,完全依赖3人。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1)观察组综合功能恢复0-5分16人,6-11分7人,12-17分5人,18-24分2人;对照组综合功能恢复0-5分8人,6-11分9人,12-17分7人,18-24分6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2)

3 讨论

3.1康复过程中的误区

1)只看重药物治疗。利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技术为基础的早期功能训练,有利用诱发来自皮肤、关节深处浅感觉的大量信息传人性活动,以及来自大脑中枢的大量运动冲动信息的传出性恬动,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来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使大脑皮层功能重组,丧失的运动功能重新恢复,使患者获得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2)没有把握康复治疗时机。有学者认为,从发病至24小时内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实践证明早期康复护理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小时最理想。康复护理介入越早,脑中风患者的恢复程度越好。 3)没有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临床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各种类型的功能障碍对患者进行的训练再训练,可使患者的生理功能也包括心理、社会以及职业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最终使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中风后遗症最佳治疗方案

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治疗中风后遗症订购热线:400-0252600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一咱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复原丸”和“解凝活脑丹”。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 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复原丸:黄芪30g 太子参18g 全当归12g 白术18g 茯苓18g 熟地18g 黄精18g 山萸肉15g 川芎12g 仙灵脾15g 解凝活脑丹:水蛭10g 丹参18g 川足2条g 川芎12g 田七末1.5g 复原丸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方中熟地、黄精、山萸肉、仙灵脾滋补肝肾;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川芎、全当归益气活血,使气血周流旺盛,有助于通络活血化瘀之力。解凝活脑丹功能为宣通脑络,化瘀解凝。本丹以水蛭为主药。水蛭是吸血动物,性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其味咸、苦,咸能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治疗血瘀有良效。本病多为脑实质内形成血块,水蛭使脑络能通,血凝能解,说明水蛭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康复治疗(2010-02-22 17:09:57)/中风后遗症康复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救治之后所留有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80%的存活者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康复速度是目前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在临床中对本病症的中医按摩康复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研究总结如下。 一、基本资料: 采样81例,都是经过省、市级医院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和头颅CT扫描,诊断正确的中风患者,并且经过各大医院治疗后,中风病情已经基本康复,只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6岁。从发病到第三个月36例,其他为发病4个月以上者。对侧松弛性偏瘫者17例,上肢屈曲、内收64例,下肢呈直伸58例,腱反射亢进49例,手足麻木72例,言语不利36例,口眼歪斜24例,吞咽困难18例,思维迟钝36例,联想困难42例,记忆减退12例,烦躁抑郁16例。 二、治疗方法: 1 按摩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2 按摩要穴:风池、风府、夹脊、环跳、阳陵泉、丰隆、绝骨、丘墟、肩贞、外关、后溪。 3 按摩操作: (1)患者健侧卧位,患肢搭在患侧髂部,术者立于患者前方,用双手拇指揉按从云门到尺泽、从肩髃到曲池两线。 (2)术者立于患者后方,用双手拇指揉按从肩贞到小海、从肩髎到肘尖两线。前臂滚揉三角肌。 (3)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在上之下肢屈曲,在下之下肢伸直,双下肢交叉成“4”字形。患侧上肢尽量上举,肘部曲曲,前臂尽量放在耳上部,术者立于患者前方,用双手拇指按压揉拨闹俞穴、肩贞穴以及小圆肌、三角肌后缘。再用肘尖点按患者环跳穴。然后,再用肘前部在患者患侧背腰部延夹脊脉从上向下依次施按压手法数遍。 (4)术者一手扶住患者患肩,拇指按揉肩前部,同时另一手患者患肢腕部,令患者患肢肘关节曲曲,前后被动活动、旋转肩关节。 (5)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按揉拨患者患侧小腿前外侧阳明经路线数遍,点按揉拨阳陵泉、丰隆、悬钟、丘墟等穴。从上向下立拳叩击小腿前外侧。 (6)患者俯卧位,术者双掌至上而下平推背腰部太阳经,在用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按揉患者患侧臀部从髂嵴到坐骨结节数遍,在用肘前部按揉底髂关节数遍。然后将患者患侧下肢曲成“4”字形,用肘尖点按患侧环跳穴。在将患者下肢伸开,

小针刀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中风后遗症之足内翻的临床研究

小针刀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中风后遗症之足内翻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小针刀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中风后遗症之足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3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5例,两组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联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针刀配合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各组治疗前后Bathel指数有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Ba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针刀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中风后遗症之足内翻的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且给予术后手法按摩可防止并发症出现。 标签:小针刀;石膏固定;中风后遗症;足内翻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此病具有高致死率、致残率的特点,据相关文献报道[1],现有160万左右新发脑卒中患者,且发病率在逐年增高,超过75%患者发病后造成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本文现对脑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现分析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2012年9月~2014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3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8.2±15.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有恶性病变、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心脏病患者。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系列长腿石膏外固定治疗,现于患者患肢皮肤缠绕10cm 宽石膏绷带,缠绕3层左右,范围由足趾到大腿中上1/3,石膏塑形后给予手法调整,1周更换一次,3周治疗后采取常规治疗。其措施为:生活锻炼、活动锻炼、床上肢体摆放、床上肢体锻炼、平衡锻炼等一系列康复训练,同时给予手法按摩。 观察组首先采用小针刀治疗,主要施于小针刀松懈术,视患者情况而定具体术士,大致分为跟腱延长术、胫后肌腱延长术、腓骨肌腱延长术。在跟腱延长术中,患者于仰卧位,局麻后于跟腱内侧进针刀,纵行疏通3刀、横行剥离2刀。同时在该肌肌腹处找到痉挛高张力点,针刀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进针至病变组织,将刀口线调转90°角,切断少量紧张、痉挛的肌纤维,而后退针刀,对进刀点实施压迫止血,后调整踝关节,对其功能为和角度进行仔细调整。在腓骨肌腱延长术中,主要于外踝处消毒,外踝后上方外踝下缘处位置,施用4号针刀,于腓骨短肌与肌腱交汇处,肌腱与腓骨短肌最低点处切断。在胫后肌腱延长术中,局麻后,在患者足内侧位置,舟骨结节区域进行消毒,同样施用4号针刀进行切割,切割方法为:渐向远端行纵向切割,松解胫后肌腱,深度保持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

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一、概述: 中风后遗症系指脑血管意外经临床治疗后,病情稳定,生命征平稳,一般是发病后两周或者一个月以后,仍存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等症状,相当于脑血管意外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二、病名中风病,中医疾病编码(BNG080) 脑梗死后遗症,西医疾病编码(I69、3)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②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生地、钩藤、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丹参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牛黄清心丸等。 2、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痰通络。 方药: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欣麦通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苏月清现在患有脑中风的人有很多,同时社会上涌现出的脑中风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真的是鱼龙混杂。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患了中风后,一部分中枢神经细胞坏死,使得脑、脊髓等神经损伤和病变总是造成患者的终身残疾。干细胞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将干细胞通过注入大脑受损的部位,使干细胞在人体内发挥再生和修复病损的组织细胞的治疗作用,减少宿主神经细胞的凋亡、坏死并恢复受损细胞功能,并分化为大量功能细胞参与脑的三维重建恢复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1、查看患者情况,看是否符合用干细胞治疗。了解患者中风的病史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估患者恢复康复的几率。 2、选择合适的干细胞,分离培养。 3、干细胞输入。干细胞输入的方法主要有静脉输入及通过腰椎穿刺从腰大池内注入,1次/周,共3次(一个疗程)。 4、术后监护及不良反应观察。自体移植后8小时~5天内监护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5、术后康复训练。患者术后1周即开始行功能锻炼,或采取高压氧治疗,连续做3个疗程。 6、观察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后遗症症状得到改善,部分患者一个月就出现明显的好转。如吞咽困难患者,可以进食流质;智力得到改善;肌力得到提高;患者还可以不用扶拐,自己走路。 合理调配饮食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 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第四,可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第五,每日食盐在6 g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综合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主讲人:张志明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且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也不断增多,治疗难度也越来越大。中国传统医学之中药、针灸、推拿疗法是本病症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中对本病症的中药、针灸、推拿、保健康复等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学综合证治研究总结如下。 本病症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组织的损害,其损害面积的大小,部位的差异,病程的长短均与日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损害面积越大,时间越长,康复预后也就越差。本病的中医康复治疗应以促进大脑组织损害的康复为第一目的。 立法应遵循醒脑开窍为主,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辅的治疗法则。经过临床验证,我们认为补阳还五汤仍是本病首选的中药方剂,葛根、石菖蒲对脑血管的供血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是醒脑开窍的重要药物,可常用且剂量宜稍大,每剂以葛根50~100克,石菖蒲20~30克为宜;再者黄芪、党参可益气养血、周行全身,亦应多用,并以大剂量为佳。每剂以黄芪100~250克,党参100克为宜。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风府为督脉经穴,两穴均位于颈

部,从解剖学分析,两穴均处于脑后颈部之枕骨大孔、延髓中枢体表处。此二穴能使针感通过枕骨大孔、延髓中枢到达颅内,直接起到改善脑组织功能的作用。研究证实,针刺风池、风府穴对脑血管有扩张作用,并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血浆纤溶活性增强。因此我们认为风池、风府穴是本病症针灸治疗的主要穴位,且针刺此二穴时,还应掌握一定的针刺手法及适当的深度,方能发挥最好的治疗作用。经临证研究我们体会,采用“留气法”效果较好,深度以1.5寸为宜。其余肢体穴位应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为主,用补法以调和气血,振奋阳气,再酌加阴经穴位以柔筋通络,配合保健穴以扶正治瘫;关节肿痛可选配关节周围穴位以通利关节功能。此外,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本病患者在临证治疗的同时,家庭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中风所致的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是最令老年患者担心的,年轻一些的患者则往往对此症有绝望的心理,因此通过家庭保健的心理康复,饮食调理,语言训练及主被动运动环节,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重返社会。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标准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药汤剂使用 1.心肾阳虚型 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治则:滋阴补阳,熄风开窍。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30 黄芪30 山萸肉12 巴戟天12 肉苁蓉12 石斛12 远志10 菖蒲10 麦冬10 牛膝10 五味子6 制附子6 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2. 气虚血瘀型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治则: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5 丹参20 鸡血藤20 当归10 赤芍10 桃仁10 川芎10 红花6 地龙15 牛膝15 甘草6 三、治疗 中风病恢复期在做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功能障碍的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1)抗栓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或氯吡格雷片75mg,每日一次。 (2)降脂,稳定斑块 阿托伐他汀片10-20mg,每日一次。 (3)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案将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在靶目标以下。 2、运动功能障碍 (1)软瘫期: ①巨刺法,即健侧取穴的方法。具体选穴、操作方法如下: [基本穴位]:选取健侧上、下肢阳明经腧穴。如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 [操作方法]:选用寸30号毫针直刺,按对穴连接电针仪,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刺激20分钟。 ②头针:采用于氏头穴丛刺针法,取顶区、顶前区。 针刺方法: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区向前或后透刺,常规进针法刺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mm。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③传统手法治疗首选叩击法或拍法作用于患侧,叩击或拍打时手掌应尽量放柔软,慢拍快提,顺序从下到上,频率约100次/min,以皮肤发热潮红为度。若伴有患侧上肢肿胀,可选用滚法治疗,顺序从下到上。 注意:各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不宜使用拔伸法、扳法、抖法,以免造成韧带、肌肉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 ④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维持床上正确体位。同时坐位或站立时应注意支持偏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脑中风后遗症运动障碍的治疗 目前认为脑中风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

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肢体自主的运动控制,

中风后遗症早期针灸及康复治疗研究

中风后遗症早期针灸及康复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6-07-18T14:05:20.7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林国金 [导读] 哪些措施能消除或者减少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医院 158100 摘要:脑中风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在我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等特点,近年来甚至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急性期后,会给多数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风已经成为危害生命、导致残疾、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家庭带来极大负担的病症,如果能在急性期注意开展康复治疗,就可有效地防止后遗症的形成和加重。发病后前3个月的康复治疗是获得理想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哪些措施能消除或者减少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康复治疗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中风后遗症患者不断增多,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难度也越来越大。中国传统医学之针灸、中药、推拿疗法是中风后遗症重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通过我们在临床中对针灸、中药、推拿、保健康复等疗法临床与理论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将以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作为研究内容,表明针灸及康复治疗对中风后遗症病人的早期恢复具有相当不错的效果。 二、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是指对发生中风以后所遗留下的语言障碍、半身不遂、长期卧床等残疾症,采用各种有效的康复措施,减轻患者的残疾状况,使残疾者的身体功能在治疗后获得最大的恢复以及潜在能力获得最大发挥,重获生活和工作能力,重返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平等地享受人类的各种权利。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必须争取早期康复治疗,发病后的前三个月是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但对病程长者,也应当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因患者潜在功能恢复力,也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临床经验表明,在发病后两年内,如果康复措施做的好,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2.1 中风后遗症的病理 中风后遗症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组织的损害,其部位的差异,损害面积的大小,病程的长短均与日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①出血的部位:不同的部位出血,脑功能受损的程度不一样。②出血量: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③康复期的治疗和护理:及时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本病的中医康复治疗应以促进大脑组织损害的康复为第一目的。 2.2 康复治疗措施 2.2.1中药康复治疗 经过临床验证,对半身不遂的患者,在软瘫期,我们认为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补阳还五汤仍是本病首选的中药方剂[1],石菖蒲、葛根能够很好地调节脑血管的供血功能,是醒脑开窍的重要药物;在硬瘫期多用有熄风活络养血平肝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勾藤饮加减。对语言障碍者,用有祛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加减。老年痴呆者,用补脑髓、益脾肾、化瘀豁痰的河车大造丸合安脑丸。疗效高于传统用药的关键所在是在药物的加减选用和每味药的用量方面我们都有新突破。 2.2.2针灸康复法 针灸治疗中风,简便经济,历史悠久,是国内外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醒脑开窍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采用针灸与康复相结合。 位于颈部有风池风府两穴,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风府为督脉经穴,两穴均处于脑后颈部之枕骨大孔、延髓中枢体表处。研究证实,针刺风池、风府穴对脑血管的扩张起到很大作用,并可使血浆纤溶活性增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风池、风府穴是本病症针灸治疗的主要穴位,采用“留气法”效果较好,深度以1.5寸为宜,方能发挥最好的治疗作用。 其余肢体穴位应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为主,再酌加阴经穴位以柔筋通络,配合保健穴以扶正治瘫;用补法以调和气血,振奋阳气。除常法取穴“独起阳明”外,还可采用针刺某些能提高疗效的特效穴,如肩关节不能活动者针对侧“中平穴”、下肢瘫软针隐白、颈部无力者针“筋缩穴”、腿不能提起者刺“提腿穴”等。在针刺手法上,要求每针都能出现定向走窜或酸痛胀的感觉,对有些穴位,如软瘫针隐血时应让患肢出现抽动抬腿动作则疗效会明显且迅速。若配合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往往会出现特别好的效果。综合运用特效穴法和特殊的针刺手法,配合药物外敷、熏蒸、蜡疗能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血液状态,增加脑组织血流量;抑制脑损伤、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减少后遗症状,取得满意疗效[2]。 2.2.3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早期功能训练,为尽快提高肌张力同时平衡肌张力,从而改善患者功能活动能力【3】。患侧做被动训练,健侧做主动训练,中期肌张力增高,采用拮肌活动,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恢复期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控制,反复活动,提高动作的速度。这是现代康复医学运动功能训练方法,是康复医学中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应当在康复技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病情采用适合患者病情的方法进行[4]。 2.2.4、其他康复方法 蜡疗很是受到患者的青睐,它在中国医学中已行之有年,《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蜡疗属于物理治疗中热疗的一种,对肌肉萎缩,关节活动不利,神经病变,肌张力高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它的治疗时间短、收效长、见效快,而且它采用的事外敷法,是近乎天然的疗法。 “中风治疗仪”的运用、在被动运动期配合气功诱导康复法、推拿康复等方法,都有一定效果。同时还有一点,心理治疗,建立患者良好心理状态,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治疗,积极进行肢体运动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健康恢复极为重要。 讨论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现在没有专业的康复中心,现代康复医学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在各大医院中也只有极少人掌握,绝大多数病人都是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 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中风后遗症病历

韶关市中医院病历姓名XXX 针推科XX 床住院号XXX 入院记录姓名:XXXX职业:XX 性别:XX 入院时间: XXXX 年 XXX 月 XX 日XX 时 年龄:XX 岁记录时间: XXXX 年 XXX 月 XX 日 XX 时 民族:汉发病节气: XX 婚况:X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出生地:XXX 可靠程度:基本可靠 主诉:头晕伴X 侧肢体乏力X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X 个前无明显诱因下头晕,伴X侧肢体乏力,吞咽乏力,当时于XXX 治疗,诊断为“脑梗塞急性期”,经治疗后症状缓解,现患者仍偶有头晕,伴X 侧肢体乏力,吞咽乏力。入院症见:头晕,伴X 侧肢体乏力,吞咽乏力,神清,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 及其他重大病史。青霉素过敏,否认其他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居住于韶关市,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性情平和。 婚育史:已婚已育,配偶及儿子身体健康。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XXX°C P:XXX 次/分R:XXX 次/分BP:XXX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形肥胖,精神一般,面容正常,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 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 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XX次/分,律齐,各瓣 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前后二阴未查,排泄物未见。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心肾阳虚)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气虚血瘀型)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治疗的 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5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 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B组33例患者 在A组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康复综合疗法的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 者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分数。结果组间治疗疗效比较及Barthel指数比较,B组患者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 康复综合疗法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该种治疗的风 险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康复;综合疗法;脑中风后遗症 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卒中。本病的发生 是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破裂,从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发病后临床会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及体征。脑中风 的发生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其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具有较 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据统计显示,我国现存中风病人700万左右,其 中450万左右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其致残率高 达75%左右,这对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威胁[1]。此次我院采取中医康 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分 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接诊的65例康复科 住院患者,全部入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针对脑卒中病 人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同时经过影像学诊断予以确诊。符合标准的 入选患者均伴有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及眼神呆滞等后遗症,其中男性35例、女 性30例;患者年龄38岁到72岁不等,平均年龄(58.712.1)岁;患者病程1个 月到3年不等,平均病程(0.90.7)年;临床诊断显示,36例患者为脑血栓疾病、29例患者为脑出血疾病,其中3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30例患者伴有冠心病 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B组33例,组间一般资料 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A组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评估,依此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 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对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导,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能力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基本行为,如吞咽、语言等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肢体被动运动及系 统功能训练等。在A组患者基础上,对B组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具体措 施如下: 1.2.1中药治疗: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剂,药方组成包括生黄芪50g,赤芍、当归尾20g,何首乌、鸡血藤、桑寄生、红花、桃仁15g,阿胶、川芎10g。在基 础方上对患者随症加减,其中面瘫者加全蝎、白附子、白僵蚕;畏寒者加甘草、 桂枝;胸闷多痰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心 绞痛者加丹参、瓜蒌;高血糖者加生地、枸杞、黄精。中药制剂每日一剂,分早 晚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

脑中风后遗症有哪些

脑中风后遗症有哪些? 中风 脑中风病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神志清醒外,其余症状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症状,称为后遗症。后遗症的轻重,因病人的体质和并发症而异。脑中风常见的后遗症如下: 1.麻木 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2.嘴歪眼斜 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锥体束受损而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脊骸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5.偏瘫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脑中风常见的后遗症。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病情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急性脑血管病人为什么会发生偏瘫呢?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精)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 08-10-07 10:12:00 ] 作者:杨文学高天 舒编辑:studa20 【摘要】精神状态不协调,生活方式不科学,肥胖、年龄及遗传等为代谢综合征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激动使肝失疏泄,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因此,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为首要。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肝脾论治饮食疗法情志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简称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一组症候群的总和,其包括: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IFG及/或IGT)、高血压、血脂紊乱(高TG血症及/或低HDL C血症),全身或腹部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伴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等。其包含的成分也在不断扩大[1-3],西医对MS有广泛的研究。故MS已成为近年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中医对此研究稍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卫生常识重视不足等,使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在中医界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的论治还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有必要探讨代谢综合征的辨证论治问题。 1 病因病机 1.1 精神状态不协调(紧张、抑郁、焦虑等)、生活方式不科学(缺少合理的运动、生活起居缺少规律等),肥胖、年龄及遗传等均为其始动与促进因素。其中尤以过食与活动减少为主要病因。《灵枢·决气篇》:“肝气行于左升至肺,肺气行于右及肾,脾胃居中州运转升清降浊……化气上蒸如雾,熏肤充身。”中医气化主要为肝脾的气化功能,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后,水谷之精微吸收,靠肝的疏泄气化作用,将水谷精微转化为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行……精化为气。”这种气化主要靠肝的疏泄来完成。所以当机体气化功能失常时,特别是肝脾功能不调,多导致气机紊乱,就会发生代谢异常。若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膏粱厚味等,损伤脾胃;或情志激动使肝失疏泄;肝失条达,水谷精微无以正化,津液输布及代谢减弱,液从浊化,凝聚成痰,酿成脂膏。肝郁脾虚,痰浊内盛,浸淫脉道,血行不畅而成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化功能紊乱,又进一步加重肝脾功能异常及各脏腑间的功能失常,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所以代谢异常应充分考虑与肝脾的气机有密切关系。《吕氏春秋·尽数篇》:“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仝小林等[2-3]认为MS以郁为主:以过食和情志为因,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其从未病到已病,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形成MS发生、发展的主线,以脾郁、肝郁是其本,表现可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久而变证百出。《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年龄结构代谢综合征发病相对以中老年为多《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由于肝为刚脏,易动难静,体阴用

2021年中风后遗症病历

入院记录 欧阳光明(2021.03.07) 姓名:XXXX职业:XX 性别:XX入院时间:XXXX年XXX月XX日XX时 年龄:XX岁记录时 间:XXXX年XXX月XX日XX时 民族:汉发病节气:XX 婚况:X婚病史陈述者: 患者本人 出生地:XXX 可靠程度:基本可靠 主诉:头晕伴X侧肢体乏力X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X个前无明显诱因下头晕,伴X侧肢体 乏力,吞咽乏力,当时于XXX治疗,诊断为“脑梗塞急性 期”,经治疗后症状缓解,现患者仍偶有头晕,伴X侧肢体 乏力,吞咽乏力。入院症见:头晕,伴X侧肢体乏力,吞咽 乏力,神清,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 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及其他重大病史。青霉素过 敏,否认其他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居住于韶关市,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 水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性情平和。 婚育史:已婚已育,配偶及儿子身体健康。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XXX°C P:XXX次/分 R:XXX次/分 BP:

XXX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形肥胖,精神一般,面容正常,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XX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前后二阴未查,排泄物未见。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心肾阳虚)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气虚血瘀型) 专科情况: X侧肢体活动受限,X侧肢体肌力约X级,X侧肢体肤温感觉XX,肱二头肌肌腱反射XX,膝、跟腱反射XX。 辅助检查:XXX。 入院诊断: 中医:中风后遗症 XXXXXX 西医:脑梗塞恢复期 住院医师:陈轶飞 主治医师: 科主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