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呆若木鸡------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呆若木鸡------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2008-10-28 21:56

呆若木鸡------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今天看到了蒲松龄所写的<<促织>>,其中有一句是这样描写那只由成名的儿子所幻化而成的促织在斗前的表现的:“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关于“蠢若木鸡”一词我查了《庄子》,是这样说的:有一位纪渻子替齐王养斗鸡,他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的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回答道:“还没有,现在这些鸡很骄傲,自大的不得了。”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是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目光犀利,盛气凌人。”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斗鸡了,没想到纪先生切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叫,但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象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的鸡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真正的赢者。

因此,呆气难寻。“呆若木鸡”是一种修养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一、虚妄、骄傲以及任性

对于一个井底之蛙、闭门造车或者在“温室”中长大的人,最容易产生的现象就是“虚妄、骄傲以及任性”。我们都知道那个因“纸上谈兵”而误国误民的赵括;一意孤行而乌江自刎的项羽;甚至一直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晚清……要帮助这样的人或政府的成长,就必须拆除与他人隔绝的藩篱,将他们丢入充满悲欢离合与挫折和困顿的大千世界。

二、惊慌后的镇定

当人们走出温室独自面对花花世界时,,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一旦遇上外来“人、事,时、地、物”的刺激,总会引起当事者的惊慌,有的人在惊慌中退缩,也因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则成功的接纳了各方面的挑战。王勃在众多才子的注视下沉着的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的苏轼,在短暂的痛苦之后又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不朽诗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只有这样才会走向人生的下一个至高点。

三、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成功接纳各方挑战的人,就是物竟天择的胜利者,也因此养成目光锐利、盛气凌人的能势。由于屡次的战胜他人,因此他们逐渐地目中无人,也开始冷静,全盘的思考。等到他们逐渐被孤立排挤或者遭到失败的结果之后,如果没有

因此倒地不起,他们就会开始学习收敛。从而走
向人生的最高的修养境界。在大革命的失败之后,毛泽东等革命领导者没有气馁,顶着国民党的血腥镇压,他们带着整编后的部队进军井冈山,从此逐渐的走上了革命胜利的道路

四、呆若木鸡

一个学会收敛锐利锋芒与盛气的人,就能够了解“得与失”的因果关系,也能体会“后退原来是向前”的道理。心中坦坦荡荡,自能参透循环理,得以无惧也无忧。当然望之“呆若木鸡”。乒乓球世界排名第一的王励勤恰恰如此,初次看他打球的人都会不理解他为什么总是面无表情,赢了球看不出他兴奋的样子甚至输了球也发现不了他的沮丧神情,就是专注的打,表演的成分不高,总是给人呆呆的感觉。但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在意每一个球的,不停的研究如何发现敌人的破绽,如何保住自己。也就这样,才有他世界总排名第一的硕果。因此,“呆若木鸡”不但是一种“大勇”的表现,更是“大彻大悟”的结果。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燥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古时多少人想追求这种境界而不能及,误露锋芒或爱露锋芒,最后都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这也就是人们长叹的“难得糊涂”吧!然而,如何才能若愚?如何才能糊涂呢?我想不正与纪渻子为国君齐王驯养斗鸡的办法不谋而合吗?蜕其骄态与锋芒,韬光养晦,内敛心智,才能求大胜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