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第十节闭经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经闭”等。妊娠期、哺乳期或更年期的月经停闭属生理现象,不作闭经论,有的少女初潮2年内偶尔出现月经停闭现象,可不予治疗。

本病属难治之症,病程较长,疗效较差,因此,必要时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因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致无月经者,因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气血失调,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由于冲任亏败,源断其流;实者因邪气阻隔冲任,经血不通。导致闭经的病因复杂,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获得,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也有因他病致闭经者。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脾虚、血虚、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痰湿阻滞。

一、肾虚

先天不足,少女肾气未充,精气未盛,或房劳多产,久病伤肾,以致肾精亏损,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二、脾虚

饮食不节,思虑或劳累过度,损伤脾气,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冲任气血不充,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三、血虚

素体血虚,或数伤于血,或大病久病,营血耗损,冲任血少,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四、气滞血瘀

七情内伤,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滞血瘀,瘀阻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五、寒凝血瘀

经产之时,血室正开,过食生冷,或涉水感寒,寒邪乘虚客于冲任,血为寒凝成瘀,滞于冲任,气血运行阻隔,血海不能满溢,逐致月经停闭。

六、痰湿阻滞

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脂膜壅塞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能满溢,遂致月经停闭。

[辨证论治]

在确诊闭经之后,尚须明确是经病还是他病所致,因他病致闭经者先治他病然后调经。

辨证重在辨明虚实或虚实夹杂的不同情况。治疗耐,虚证者治以补肾滋肾,或补脾益气,或补血益阴,以滋养经血之源;实证者治以行气活血,或温经通脉,或祛邪行滞,以疏通冲任经脉。本病虚证多实证少,切忌妄行攻破之法,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肾虚型

(一)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不足,精血衰少,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肾虚不能化生精血,髓海、腰府失养,故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肾气虚阳气不足,故性欲淡漠;肾虚不能温化膀胱,故小便频数。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也为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

若闭经日久,畏寒肢冷甚者,酌加菟丝子、肉桂、紫河车;夜尿频数者,酌加金樱子、覆盆子。

(二)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痛,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精血亏虚,冲任气血虚少,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精亏血少,上不能濡养空窍,故头晕耳鸣,下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膝酸软,或足跟痛;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热劫阴液外泄,故潮热盗汗;虚热内扰心神,则心烦少寐;虚热上浮,则颧红唇赤。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左归丸。

若潮热盗汗者,酌加青蒿、鳖甲、地骨皮;心烦不寐者,酌加柏子仁、丹参、珍珠母;阴虚肺燥,咳嗽咯血者,酌加白及、仙鹤草。

(三)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脏腑失于温养,精血化生之源不足,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初潮来迟,或后期量少,渐至停闭;肾阳虚衰,阳气不布,故形寒肢冷;肾阳虚,不足以温养体海、外府,故头晕耳鸣,腰痛如折;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夜尿多;肾阳虚不能温运脾阳,运化失司,故大便溏薄;肾在色为黑,肾阳虚,故面色晦黯,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也为肾阳虚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十补丸(《济生方》)。

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肉桂、五味子、炮附子、鹿茸

方中鹿茸、炮附子、肉桂温肾壮阳,填精养血;熟地、山茱萸补肾益精血,更助以山药资生化之源;少佐以泽泻、茯苓渗湿利水,丹皮清泄虚火,与温肾药配伍,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五味子助肉桂引火归原,纳气归肾。全方温肾助阳,滋养精血,肾气旺盛,任冲通盛,月事以时下。

二、脾虚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面色淡黄,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虚生化之源亏乏,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数月;脾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盛,故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薄;脾主四肢,脾虚中气不振,故肢倦神疲。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也为脾虚之征。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加当归、牛膝。

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

三、血虚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头晕目花,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

证候分析:营血亏虚,冲任气血衰少,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血虚上不能濡养脑髓清窍,故头晕目花;血虚内不养心神,故心悸怔忡,少寐多梦;血虚外不荣肌肤,故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也为血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血养血,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小营煎(《景岳全书》)加鸡内金、鸡血藤。

当归、熟地、白芍、山药、枸杞子、炙甘草

方中熟地、枸杞子、白芍填精养血,山药、鸡内金、炙甘草健脾以生血;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调经。全方合用,养血为主,兼能活血通络。

若血虚日久,渐至阴虚血枯经闭者,症见月经停闭,形体羸瘦,骨蒸潮热,或咳嗽唾血,两颧潮红,舌绛苔少,甚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养血,壮水制火,方用补肾地黄汤(《陈素庵妇科补解》)。

熟地、麦冬、知母、黄柏、泽泻、山药、远志、茯神、丹皮、枣仁、玄参、桑螵蛸、竹叶、龟板、山茱萸

方中知柏地黄丸滋肾阴泻相火,佐以玄参、龟板、桑螵蛸滋阴潜阳,竹叶、麦冬清心火,远志、枣仁宁心神,使心气下通,胞脉流畅,

月事自来矣。

四、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证候分析:气机郁滞,气滞血瘀,瘀阻冲任,血海不能满溢,故月经停闭;瘀阻胞脉,故小腹胀痛拒按;气机不畅,故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也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举例: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赤芍、桃仁、川芎、枳壳、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方中枳壳、乌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赤芍、桃仁、丹皮、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行气活血,祛瘀行滞,故能通络。

若烦躁、胁痛者,酌加柴胡、郁金、栀子;挟热而口干,便结,脉数者,酌加黄柏、知母、大黄。

五、寒凝血瘀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邪客于冲任,与血相搏,血为寒凝致瘀,瘀阻冲任,气血不通,血海不能满溢,故经闭不行;寒客胞中,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后血脉暂通,故腹痛得以缓解;寒伤阳气,阳气不达,故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也为寒凝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温经汤。

若小腹冷痛较剧者,酌加艾叶、小茴香、姜黄;四肢不温者,酌加制附子、仙灵脾。

六、痰湿阻滞型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湿阻于冲任,占住血海,经血不能满溢,故月经数月不行;痰湿下注,损伤带脉,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痰湿内盛,故形体肥胖;痰湿困阻脾阳,运化不良,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神疲肢倦;痰湿停于心下,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也为痰湿之征。

治疗法则:豁痰除湿,活血通经。

方药举例:丹溪治湿痰方(《丹溪心法》)。

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当归

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滑石渗利水湿;当归、川芎、香附行,气活血。痰湿去则冲任、血海自无阻隔,而获通经之效。

若胸脘满闷者,酌加瓜蒌、枳壳;肢体浮肿明显者,酌加益母草、泽泻、泽兰。

中医妇科学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 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 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8、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 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9、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10、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11、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12、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 13、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 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 一、中医妇科学沿革 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 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 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 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 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 二、女性生殖系 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

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9、居经——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三月一次。又称为‘季经’。 10、避年——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一年一次。 11、暗经——身体正常无病,可以受孕,月经终生不至。 12、激经——受孕早期,少量经血,无损胎儿者。又称为‘盛胎’‘垢胎’。 13、与月经生理有关的基本要素——脏腑功能;气血盛衰;天癸充盛;经络通畅。 14、掌握月经与五脏的关系;月经与天癸的关系;月经与气血的关系;月经与经络的关系;月经与胞宫的关系。 15、一源三歧——指冲脉、任脉、督脉均起于胞宫。 16、与月经关系密切的经络——冲(冲为血海);任(任主胞胎);督(总督阴阳);带(约束气血)。 17、月经周期中的‘重阳转阴’——指行经第1-4天。 18、月经周期中的‘重阴转阳’——指行经后第14-15天。(排卵期) 19、排卵期的中医名称——‘氤氲’、‘真机’。

《中医妇科学》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本课程以“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医妇科学》为教材,分总论、各论、附论三部分。在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妇女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保健等。在各论中,根据中医妇科文献记载与实际工作需要,设立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在附论中介绍了西医妇产科基本理论,妇科检查与辅助检查,生理产科基础知识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和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中医妇科学》突出了“女性生殖藏学”、“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冲任学说”,着重提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月经产生机理的理论,肾气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而且在妊娠和带下产生的机理离不开“肾气-天癸-冲任”的环路,体现出“肾主生殖”的理论;在病理特点提出了四大病因和三大病机,强调了冲任二脉在妇科病机的重要性,指出了冲任督带上联十二经脉与脏腑相同下联胞宫,是一个整体关系,在生理上表现“经、孕、产、乳”,病理上表现“经、带、胎、产、杂;妇科疾病脏腑以肾、肝、脾为主,辨证方法以脏腑和气血辨证为主,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是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同样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按照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进行整体辨证,月经病辨证体现期、量、色、质,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进行治疗,崩漏、闭经、痛经为临床常见病,“经水出诸肾”,治疗月经病常需要补肾治疗;带下病以量、色、质、味为辨证要点,完带汤临床经常应用;妊娠病治疗注重补肾安胎,寿胎丸的应用保胎经久不衰;产后病的特点多虚多瘀治疗以养血活血,生化汤治疗产后病首当其冲。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诸学科中的一大学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妇女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只有熟练掌握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原理,才能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使用 (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罗颂平、谭勇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医基础教研室 目录 前言2 第一章导论3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3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4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5 第五章妇科疾病治法5 第六章预防与保健5 第七章月经病6 第八章带下病10 第九章妊娠病10 第十章产后病13 第十一章妇科杂病15 参考书目17 学时分配18 前言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的主要课程,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论三部分。总论共六章,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系统论述妇女的生殖脏象、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并讨论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各论共五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基本知识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附论共五章,简要介绍生理产科、常见妇产科疾病和计划生育等一般知识。本门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

能够运用中医妇科的知识诊断、治疗及防治临床常见疾病 教学内容 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 1、掌握:历代中医妇科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及重要学说。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发展简史。 3、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医的特点 【教学内容】 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明国时期、及现代八大历史时期,以中医妇科学术发展为核心,描绘中医妇科发展的简史。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女性特有的器官 【目的要求】 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胞宫、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教学时数】 1学时 第二、三、四节月经、带下、妊娠与产育 【目的要求】 1.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江西中医学院考试复习资料之《中医妇科学》重点名词解释 按字母分类版

名词解释 A 暗经:终身不潮却能受孕者 B 避年:一年一行者. 崩漏: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交替出现,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概称崩漏。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 不孕证:凡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或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2年未再受孕者,称不孕症,前者为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后者为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 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改称 C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称为产后痉病,又称产后发痉、产后痉风。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生理性产后发热:如产后1-2日内,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见轻微发热,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沥不尽者。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产后三急:产后诸病唯呕吐、盗汗、泄泻为急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怀孕前状态约6-8周 D 堕胎、小产: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落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落者为小产,半产. 带下(白带):健康女性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色白或无色透明,性粘而不稠,量适中,无特殊臭气,津津常润,正常生理现象. 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为带下过少。 E 恶露: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子病,病儿,阻病. 儿枕痛:产妇产褥期间因瘀血引起的发生与分娩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 F 妇人脏躁:妇人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控,精神恍惚,忧郁不宁,呵欠频作,甚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 断技术 1.阴道分泌物悬滴检查 常用于检查阴道内有无滴虫、念珠菌。方法是用无菌长棉签取后穹窿部白带少许,放在盛有 1~2 滴生理盐水的玻片上,立即在显微镜下找活动的滴虫。如查念珠菌,则在玻片上滴 10%氢氧化钠悬液,也可将分泌物直接涂在干燥玻片上,染色后镜检,检查白色念珠菌的芽生细胞和假菌丝。 2.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取标本前 24 小时内禁止性交、阴道灌洗或上药。阴道涂片可帮助了解卵巢内分泌功能,取阴道分泌物的涂片,应在阴道上 1/3 侧壁取材,然后固定、染色、镜检。宫颈刮片是防癌普查的主要方法,对诊断早期子宫颈癌有重要价值。先用窥器暴露宫颈,以无菌干棉球轻轻拭去宫颈表面粘液,然后用木制刮板在子宫颈外口与子宫颈交界 处,以外口为中心轻刮一周,立即将刮下的标本向一个方向均匀地涂在有编号的清洁玻片上,放入固定液中送检。 3.外阴、阴道及宫颈活组织检查 此法为确诊局部组织病变的重要方法。适用于子宫颈、阴道或外阴赘生物的活检。 4.子宫颈粘液检查

(1)原理:子宫颈粘液是子宫颈腺体的分泌物,正常育龄妇女在卵 巢性激素影响下,宫颈粘液的理化性状有周期性变化。排卵期粘液稀薄、透明,拉丝度可达 10cm以上,镜下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排卵后 或妊娠期由于孕激素作用,粘液分泌量减少,变为混浊、粘稠,拉丝度 仅为 1~2cm,镜下见结晶呈成行排列的椭圆体。 (2)临床应用:①预测排卵期 ; ②诊断妊娠 ; ③诊断闭经 ; ④诊断功 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5. 基础体温测定 (1)原理:基础体温是机体处于最基本情况下的体温,反映机体在 静息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水平。在月经周期中,虽不同时期雌、孕激素分 泌量的不同,基础体温呈周期性变化。在月经后及卵泡期基础体温较低,排卵后因卵巢有黄体形成,产生的孕酮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上升 0.3 ℃~ 0.5 ℃,一直持续到经前 1~2 日或月经第一日,体温又降至原来水平,因此,正常月经周期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若无排卵,基础体温无上升改变而呈单相曲线。 (2)临床应用:①指导避孕及受孕 ; ②协助诊断妊娠 ; ③协助诊断 月经失调。 6.输卵管通液检查 是检查输卵管是否通畅的一种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治疗功效。通 过导管向宫腔内注入液体,根据注液阻力大小、有无回流及注入液体 量和患者感觉等判断输卵管是否通畅。 7.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1.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2.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3.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 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 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 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的正常。 综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 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 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 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 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 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月经先期 1.概念:月经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 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 2.病因病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DX)。 3.月经过多 ①概念: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 ②病因:气虚、血热、血瘀。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崩漏 1.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 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总论 ◎绪论 中医妇科学: 定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特点:理论独特;病种特有;内治重“调”;节欲防病。 发展*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素问·腹中论》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蔍茹丸”,用以治疗妇女血枯经闭。 *晋王叔和撰《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 *昝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 *孙思邈将不孕症概括为“全不产”(原发性不孕症)和“断续”(继发性不孕症) *陈自明编成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 *《广嗣纪要·择偶篇》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即生殖器畸形者不能婚配。 内生殖器: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阴道、胞宫。 胞宫的功能: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使子宫具有行经和种子育胎的正常功能。 胞宫与子宫的区别(胞宫包含子宫) ①定义不同-胞宫: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子宫: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 ②功能不同-胞宫: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使子宫具有行经和种子育胎的正常功能。 子宫: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 ③解剖位置不同-胞宫:不具体。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 ④来源不同-胞宫:首见《内经》。子宫:首见《活人书》 ◎女性生殖生理 月经生理

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平均28天 经期正常在3~7天,多数在3~5天 月经的量、色、质量:30~50ml,色:暗红,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月经期表现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 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年龄45~55岁 并月: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居经/季经:三个月一潮者。避年:一年一行者, 暗经: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 激经/盛胎/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 产生机理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月经周期节律 行经期:周期第1~4天子宫血海由满而溢,泻而不藏排出经血重阳转阴 经后期:周期第5~13天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阴长重阴 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氤氲之时/“的候”(排卵期)重阴转阳 经前期:周期第15~28天阴阳俱盛,以备种子育胎阳长重阳 的候:指西医的排卵期。 带下生理 带下:广义→带脉以下的疾病,泛指妇产科疾病。 狭义→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 妊娠生理 生理现象月经停闭早孕反应孕后出现胃纳不香或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 妊娠滑脉乳房变化 自孕早期开始增大、发胀。乳头增大变黑易勃起。乳晕加大变黑。 子宫增大下腹膨隆 胎体胎动胎心孕5个月后,可用一般听诊器在孕妇腹壁听到胎心 各论 ◎月经病 定义: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原则:①重在治本以调经②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定义: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病因: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

中医妇科学【精选文档】

中医妇科学 1。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如常者 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强度不增加的假阵缩 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8.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小便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景物当大)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天3个逍固)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举保失)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举两桃)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 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 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清少下圣益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 1)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3)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十三、经行感冒 1)风寒-荆穗四物汤 2)风热-桑菊饮 3)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十四、经行身痛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十五、经行泄泻参固 1)脾虚-参苓白术散

中医妇科学总论

中医妇科学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一、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范围: 1、基本原理——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点 妇科病的诊法、治法、预防 2、疾病防治——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 产后病、前阴病、杂病 掌握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诊断方法、生理产科和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一、夏、商、周——萌芽阶段 1、对难产、不育的记载 2、“种子”和避孕的药物 3、原始的优生观点 二、春秋战国——确立中医学理论 1、对女性生殖器官、月经和妊娠生理、病理的认识 形成妇科基本理论,记载首张妇科药方 2、出现“带下医” 3、对胚胎发育的认识

三、秦、汉时代——早期发展 1、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2、设“女医”(汉) 3、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胎产书》 4、仲景、华佗对妇产科的贡献 5、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首载“子宫”之名,记载妇产科药物 四、魏、晋、南北朝、隋代——脉学与证候学发展 1、《脉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晋) 2、提出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 3、《诸病源候论》对妇产科病机和证候的认识(隋)

五、唐代——医事制度完善,专科分化 1、设“太医署” 2、著名医家和医著:《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产科专著:《产宝》 六、宋代——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1、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内容全面、系统 2、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七、金、元时代——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八、明代——肾与命门学说阐发 1、妇科专著较多: 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 万全《广嗣纪要》 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2、赵献可《医贯》、《邯郸遗稿》,张介宾《类经》 对命门学说的发挥 3、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九、清代、民国 妇产科专著:《傅青主女科》、《沈氏女科辑要》、 《达生篇》 教科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 1、中医教育 2、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1. 简介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保健方法。中医妇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妇科学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注重病因辨证、辨证施治,以及药食同源的保健方法。 2. 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辨证 2.1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的长短、周期的不规律以及月经量的变化等异常情况。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主要包括气血不足、湿热内蕴等。辨证中常见的类型有气虚血瘀型、湿热郁滞型、肝郁脾虚型等。治疗方面,中医妇科学采用草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手段来调和气血,清理湿热,以达到调理月经的目的。

2.2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育龄妇女。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等因素有关。辨证中常见的类型有肝郁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等。治疗方面,中医妇科学常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草药方剂,并结合针灸、拔罐等辅助疗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减小肌瘤体积。 2.3 阴道炎 阴道炎是女性常见的炎症性疾病,症状主要包括白带异常 增多、阴道瘙痒、性交疼痛等。中医认为,阴道炎的发生与体内湿热、寒湿犯阴等因素有关。辨证中常见的类型有湿热下注型、湿寒凝滞型等。治疗方面,中医妇科学倡导保持阴道清洁,采用中药洗涤、草药熏蒸等方法来调理阴道环境,消除湿热或寒湿。 3.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 3.1 中药治疗 中药在中医妇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中医医生会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常见的中药包括当归、白芍、

川芎、熟地黄等,它们具有调和血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作用。 3.2 针灸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中医妇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 应用。通过在特定经络穴位上插入细针,调节气血运行,刺激特定的穴位来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针灸疗法有三焦经、肾经等的穴位。 3.3 艾灸疗法 艾灸是中医妇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燃烧艾条,将热气直接作用于穴位或病灶,以驱寒温经、补益气血的作用。艾灸常用于调理子宫、卵巢等妇科疾病。 4. 中医妇科学的保健方法 4.1 调理月经 月经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中医妇科学注重调理月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劳累和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均有助于月经的正常排泄。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1.最早治疗胎死腹中的医家是:华佗。 2.最早设妇科专偏的医著是:金匮要略。 3.外阴的别称:胞门、产门、龙门、阴门、廷孔、四边。 4. 子宫别称:胞宫、子处 5.我国的第一部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6.我国第一部妇科科或者妊产科专著《胎产书》。 7.妇产科跨时代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 8.第一个部论述妇科专著《黄帝内经》。 9.第一个妇科专方《四乌鲗骨一藘茹丸》 一.月经先期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清经散。(清热凉血调经) 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养阴清热调经) 3.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补肾养血调经)。 2.血虚证:大补元煎。(补血益气调经) 3.血寒证:①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者用艾附暖宫丸(扶阳祛寒调经) ②实寒证:温经痰(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散寒调经) 4.气滞证:乌药汤。(理气行滞调经) 5.痰湿证:芎归二陈汤。(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逍遥散(疏肝理气调经) 2.肾虚证:固阴煎(补肾调经) 3.脾虚证:归脾汤(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4.肝郁肾虚证:定经汤。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举元煎或安冲汤(补气摄血固冲) 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活血化瘀止血)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阴(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2.血虚证:滋血汤或小营煎(养血益气调经) 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活血化瘀调经) 4.痰湿证:苍附导痰汤或者二陈加芎归汤(化痰燥湿调经)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固经丸(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2.虚热证: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丸或固经丸。(养阴清热止血) 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活血祛瘀调经) 七.经间期出血

中医妇科学

妇科病的病因病机 病因 1 寒热湿邪 2 情志因素 3 生活因素 4 体质因素 病机: ⑴脏腑功能失常:关系密切的是肝脾肾三脏。 1 肾的病机 肾气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致先期、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绝; 胎失所系,冲任不固,致胎漏、胎动不安、滑胎; 摄纳或系胞无力,致胎动不安、子宫脱垂; 肾阳虚:命门火衰,冲任失于温煦,下不能暖宫,胞宫虚寒,致妊娠腹痛、产后腹痛; 命门火衰,上不能暖土,水湿下注,发为经行浮肿,经行泄泻,子肿,子满; 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积聚成痰,痰浊阻滞冲任,致使后期、闭经、不孕; 血失温运而迟滞成瘀,阻碍升级加重肾虚,发生肾虚血瘀,导致子宫内膜移位等;肾阴虚:精血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有满而溢,可致后期、过少、闭经; 冲任胞宫失养,可致痛经、妊娠腹痛或不孕; 若阴虚产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可致崩漏、经间期出血、胎漏、胎动不安; 孕后阴血下聚冲任以养胎元,致令阴虚更甚,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病程日久,阴阳俱虚。 2 肝的病机 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冲任不畅,可致月经先手无定期、痛经、经行乳房胀痛、闭经; 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迫血妄行,可致先期、过多、崩漏、胎漏; 气火上炎,可致经行头疼,吐血丑; 肝气犯胃,经前孕期冲脉气盛,挟胃气上逆,可致经前呕吐,恶阻; 肝经湿热: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下注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可致带下病、阴痒; 蕴藉胞中,阻滞冲任,冲任不畅,可致不孕、盆腔炎等; 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冲任失养,血海不盈,可致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等; 肝阳上亢:肝阳偏亢,出现经前头疼、经行眩晕、子晕; 阴虚阳亢,阳化风动,肝火愈炽,风火相煽,发为子痫。 3 脾的病机 脾失健运:健运失常,气血化生不足而脾虚血少,冲任失养,血海不盈,可致后期,过少,闭经,胎萎不长,产后缺乳; 素体阳虚,或寒凉生冷,损伤脾阳,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水湿流溢下焦,湿聚成痰,痰湿壅滞冲任胞宫,可致过少、闭经、不孕; 湿邪内生,带下病; 脾失统摄: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可致过多、经期延长、胎漏、产后恶露不绝; 脾虚下陷:脾气虚而下陷,可见经崩、子宫脱垂。 4 心的病机 若忧愁思虑,积想在心,心气不能下通于肾,胞脉闭阻,可致闭经、月经不调、不孕; 心火偏亢,肾水不足,水火失济,出现脏燥,产后抑郁。 5 肺的病机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关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中医学科。自古以来,中医妇科学就一直为女性保健和治疗问题提供了广泛的方案。它强调的是身体的阴阳平衡,通过中药和针灸等方法,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系统,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中医妇科学的核心理念是以阴阳平衡为基础,以调节气血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为手段。这被认为是保持女性身体健康和纠正内分泌问题最重要的途径。中医学提出了相当多的妇科病的分类,包括经前综合症、赤白带、月经不调、妇科肿瘤等等。本文将探讨中医妇科学中几种最常见的疾病与治疗方法。 经前综合症 经前综合症是一个广泛的症状的集合,包括相当多的不适症状,如疼痛,疲乏感,愤怒,头痛,腹胀等。根据中医学,经前综合症是由气血不畅、肝郁气滞、脾胃湿热和肾虚导致的。因此,调理肝脏很重要,以了解精神压力的来源,并引导患者放松情绪。 中医学中常用草药治疗经前综合症,如川芎,当归等。此外,应该尽量避免油腻食物和饮酒。采用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五 味调”方法,即“上气调偏”,“下气垂坠”,“中气脾胃”等,纳 入总体治疗方案,可达到更好疗效。 赤白带

赤白带是指女性分泌物不常规的变化,这些分泌物的细菌和水平变化可能是因为情感压力、饮食或经期的变化。中医学中认为,这些发病原因是由七情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气血不足等元素造成的。因此,在治疗时,中医治疗一般会将消炎、祛湿、补血气等功效的成分配方在一起,形成中药方剂。 这些中药方剂包括为香风、苦参、蛤蚧等草药,他们共同的功效是能够消除分泌物的异味并缓解肌肉疼痛。同时,应该坚持健康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以促进产生更多的体力和精神。可以合理利用中药养生和中医体操等方法来保持女性身体健康。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指的是女性月经周期与正常周期有显著差异,通常以月经周期的间隔和经血量来衡量,可由干扰你的内分泌系统的外部因素、子宫发炎,妊娠等内部因素引起。中医学中,月经不调是由脾虚、肝郁、心火等因素引起。因此,在治疗时,中医师会诊断患者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制定针灸和配方等方案。 针灸法是治疗月经不调的一种常用中医方法。针灸可以改善血流和体液流动,激活身体内的自然治愈能力。中药方也是一个受欢迎的疗法,加入当地特有的草药,如常山、川芎和丹参等,可以针对月经不调的病因,并调节内分泌系统。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合的运动也可以协助治疗。 妇科肿瘤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凉血、清热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疏肝、凉血,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 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5)痰湿证: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3)脾虚证: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桃

1)肾虚证:补肾益经,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证:滋阴养血,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2)湿热证:清热利湿,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4)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__肾气虚:补 益肾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3)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4)肾阴虚:滋阴益肾,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 5)血热证__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6)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九、闭经: 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6)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中医妇科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点: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中医妇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就。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与防治妇女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解剖方面有胞宫、胞脉、胞络等器官组织;生理方面有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和哺乳等生理功能;由于病因影响,生理功能受损,就会产生经、带、胎、产、妇科杂病等特有的疾病。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曰:“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可见,我国在世界上较早认识到妇女脏腑、气血、经络的特殊性和设立专科研究其规律、探讨其防治措施的必要性。 综上可见,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妇科理论与经、带、胎、产、杂等疾病的防治。随着现代妇科临床病谱的发展变化,中医史上未曾记载的一些理论与多发病种,如月经周期调节学说、月经周期疗法、绝经后骨质疏松、异位妊娠、妊娠贫血、盆腔炎性疾病等,也加入到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之中。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妇科学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保障妇女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历史,是为了继承与发扬其学术精华,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参考相关史料的记载,我们把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大致分以下几个时期。 一、夏商周时代

夏商周时代已有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这个历史时期,就有关于生育疾患、剖腹产和孕育胎教理论的记载。关于生育疾患的认识,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疾育”的记载。《易经·爻辞》中载有“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等。关于孕育胎教的论述,《易经·系辞》云:“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礼记·曲礼》已指出了有血缘的近亲结婚对后代有不良的影响,如:“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并倡导“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列女传》记载着最早的胎教,“太任者,文王之母也……乃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提倡妇人怀孕后应慎言行、起居,以利于胎儿的发育,这种最早的胎教认识对今天的优生优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二、春秋战国时代 此期为中医妇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妇产科医疗工作的“带下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记载了女性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与女性疾病的病理等。如记载女性解剖器官“女子胞”、“子门”等;记载女性生理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此生理理论至今对中医妇科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记载“血崩”、“不孕”等女性疾病;记载第一首治疗妇科疾病的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三、秦汉时代 秦汉时代中医妇科学已具雏形。 汉代,医事制度上开始设有“女医”,或称“乳医”,有了从事妇产科疾病的医疗工作者。出现了最早的妇产科病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韩女内寒月事不下”与“王美人怀子而不乳”(过期妊娠)的病案。著作上,《胎产书》对孕期胎儿的发育变化以及按月养生等知识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设有妇科专篇的医著,基本确立了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如书中论述了经闭、带下、妊娠呕吐、产后发热、癥瘕等疾病的辨证论治;开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