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恩格斯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联系又在哪里?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而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主义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过程理论依据的来源等。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

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 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拥有比较悠久的过程,从古老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然后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这一切的艰辛过程都是里不开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哲学和科学关系

【作者简介】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研究。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归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无关或有关。在谈到现代哲学对科学的反映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第一种态度的表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哲学的所有课题让与其他科学,而哲学尚可保留有关自身的历史知识,也就是退缩到哲学史上;其二是把哲学的论点尽量变得合乎科学,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基础的学问,如数理逻辑等。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认为哲学自有其他天地,和科学无关。 基伯格持有无关的见解:“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它们的居民罕见能够完全相互交流。人文学科聚焦于人的成果、历史、观念的游戏;科学聚焦于世界、事实、新的和切实的知识积累。” 蔡元培却不作如是观。他论及科学、哲学、文学三者的关系时说:“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懂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3] 科学(Science)即指其本来的含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哲学(Philosophy)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哲学。 一、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王星拱:(1)哲学与科学之范围不同而其方法亦不同:哲学是研究本体的,科学是研究现象的;哲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哲学是研究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实质的。由此言之,研究科学须用经验,研究哲学须用理性。唯其要用经验,所以要在观察试验上做工夫。唯其要用理性,所以注重纯粹的推论。(2)哲学与科学之范围相同而其方法不同:哲学在前而科学在后,即先有哲学做急先锋,探险于未知之疆域,然后有科学一步一步地切实布置起来;科学在前而哲学在后,即它俩也是以全世界为领土,但是科学先从局部方面详细考察,把局部研究所得的结果,聚在一处,于是哲学集其大成,组织一个系统起来,安置于一个普遍的原理之下;哲学是全部的,科学是局部的,即哲学立原理以统事实,科学就事实以求原理。他进而表明:“哲学是偏重理论的,科学是偏重事实的;哲学是偏重思想的,科学是偏重试验的;哲学家多用脑,科学家多用手。”[4 王平陵举:(1)哲学以实有的全体性及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具体的、根本的。科学则以实有之部分性及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抽象的、表面的、假定的。(2)哲学的目标,在创造其规范和价值;科学的目标,在说明或运用其法则与事实。(3)哲学的机能,为人格的基本性性质,而科学的机能,则为理知作用。(4)哲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内在的,故哲学为“自我之学”,或“主观之学”;科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外在的,故科学为“非我之学”,或“客观之学”。(5)哲学以解决根本疑问,满足根本要求为职能,科学则以解决实际疑问,满足实用要求为职能。 吴怡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分歧在于:(1)科学追求事物的真相,哲学探索事物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考察的对象是局部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整体的概念。(3)科学重视客观的分析,哲学重视主观的反省。(4)科学把握的是量度,哲学把握的是生命[6]。 二、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相同之处 科学在历史上与哲学关系密切:科学脱胎于哲学母体,而且在17世纪科学革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词源上,二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要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二者的定义。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急待解决,哲学家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

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例如: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

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主题和课题、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亟待解决,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 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薛飞 (贵州师范大学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其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劳动特点、评价标准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逻辑的分析、概括、总结。 关键词:科学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在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1]。所以,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历史与逻辑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与技术逐渐一体化”[2],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但是科学与技术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科技”一词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究其涵义,在学术界却未有定论。实质上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科学,英文叫“SCIENCE”,据新华字典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一种社会

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学也由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事业;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过程的统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作为知识体系,本身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国界、阶级性、民族性。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从全局上体现着社会文明、国家利益,联系着国家目标。它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它揭示的内容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科学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永远没有止境。 技术,英文叫“TECHNOLOGY”,解释为:进行物质生产所凭借的方法和能力,从事某项项目所具有的专门的技能。技术可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经验性技术主要是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而创造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技能等。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社会属性: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根据同样科学原理转化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技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性和集成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依存性和连锁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不是技术,但又关涉技术。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科学是“知”,技术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哲学与科学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最早的希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柏拉图曾经说,“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科学一而二,二而一,初无区别。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并强调“这一点适合于任何一门科学”。而马克思则在肯定了科学于历史变革中的推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的发展。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由此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对立、水火不容的。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则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甚至有人曾断言:哲学与科学必然是统一的,如果始终不能统一和沟通,那么,不是哲学有谬误,就是科学有虚假。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揭示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本质和个别规律,哲学与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哲学与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自然科学的关系是辩证的,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 现代人们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然后还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 政治第三次作业

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黑格尔曾经指出: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 一方面是实践的。随着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深化,一方面是农业、畜牧业、工业、商业等社会实践部门、社会实践行业的涌现和细化, 一方面是自然科学( 含数学)、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含逻辑学) 等人类认识的分工与整合。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上,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与古代人们的自然科学的萌芽相适应; 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又与当时自然科学中机械力学的发展相呼应; 到十九世纪中叶,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和基因论的形成, 标志着科学技术沿着微观和宏观这两个相反的路径, 不断走向极端和本原, 走向复杂和综合。正是基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突破性进展, 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为世界文明进步的新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目前我国处于方兴未艾状态中的动植物基因、信息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生态科学、数学、凝聚态物理和地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 则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提升、概括提供经验的素材和实证科学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 既离不开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所提供的导向和支撑作用。在人类历史上, 日心说、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革命的成果; 古代的石器制造、火的利用、青铜器和铁的使用, 近代的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的出现, 现代的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激光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工程等技术革命的成果都大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 三权分离制)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则奠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础;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则科学地解决了对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辉煌使古希腊、古罗马走向了世界; 世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 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 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 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 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 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 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 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 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 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科学越发展,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 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 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

自然事实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当代科学哲学关于三种事实的理性辨析

第13卷第6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3No.62012年12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 ) Dec.2012 [收稿日期] 2012-08-25[基金项目]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开放性研究中心资助课题(KA2012-9)。 [作者简介]朱荣英(1963—),男,河南省尉氏县人,河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 [文章编号] 1009-3729(2012)06-0022-04自然事实、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 ———当代科学哲学关于三种事实的理性辨析 朱荣英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自然事实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存在之物,它对于人及其活动而言既是先在的又是外在的,是自然而然、自在而在的。哲学上所说的客观事实是指特定的实 践事实、真实的事件,它是指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总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实践因素而对客观事实作了纯自然主义的理解。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件。无论自然事实抑或客观事实,一旦被人类认识并用语言对其描述而做出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就形成了经验事实。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可错性,二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科学理论、科学真理都是可错的,科学理论不等同于真理,科学事实也不等同于客观事实。从理论上弄清这三种“事实”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地构建科学理论,反对科学迷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然事实;客观事实;科学事实[中图分类号]B802[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9-3729.2012.06.003 自然事实是指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客观事 物,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是指天然事实,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就是指日常事实。哲学上所说的客观事实与自然事实的根本区别只在于它们与实践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凡是与实践内在相关并保持敏感性的事实,就构成实践性的客观事实;凡是与实践外在相关、或根本无缘的,就是日常事实或者天然事实。而哲学上所说的客观事实与科学哲学上所说的科学事实也同样是有区别的,它们的重大差别在于:究竟其可靠性是取决于它与描述体系的一致性抑或是与实践的一致性。本文拟从概念解析入手,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尊重事实、研究事实,进而以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建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我们以事实为基 础,与从狭隘经验出发“沾沾自喜于一孔之见”的经 验主义[1] 和从本本出发在主观观念中虚构事实的 主观主义划清界限,提高认识能力、推进科学发展,也极具理论意义。 一、自然事实及其非实践性 自然事实(天然事实或日常事实)就是通常我 们所说的客观事物和人的生存性状,即客观事物本身或者人的非本真存在,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存在之物和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万象,它是与客观存在或客观实在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对于人及其活动而言,自然事实既是先在的又是外在的,是自然而然、自在而在的。当纯然外在的日常情态或者事物表象尚未进入人们的认识—实践领域 时,它还只是自存自在的“物自身”,只有当它与主 体发生认识—实践之关系,即发生反映与被反映或者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时,日常情态或事实表象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