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ICS:

备案号:

DB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

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

Location and Sampling Measure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Remote Monitoring

××××-××-××发布××××-××-××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地面布点 (2)

5 样方测定 (2)

6 数据管理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 (6)

表A.1 监测点基本特征调查表 (6)

表A.2 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 (8)

表A.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表 (10)

表A.4 草原鼠荒地样方调查表 (13)

表A.5 退牧还草工程效益样方调查表 (15)

表A.6 家畜补饲情况入户调查表 (17)

DB51/T×××—××××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编制。

本标准中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众、周俗、张新跃、唐川江、张绪校、严东海。

II

DB51/T×××—××××

1 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样方测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草原的遥感监测地面布点和样方测定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1233-2006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3.1

3S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技术总称。

3.2

遥感监测

采用3S技术,通过遥感资料获取草原动态信息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3.3

地面监测

采用GPS定位技术获取草原动态信息的地面调查方法和技术,包括定位监测和路线监测。

3.4

监测点

按照特定监测要求设定的一定范围的草原区域。

3.5

监测路线

能够充分体现自然条件,横穿主要地形要素及草原植被类型的主要断面,同时兼顾监测地区的交通状况及显著地形、地物和主要标志点设定的地面调查线路。

DB51/T×××—××××

3.6

样方

按照遥感监测要求,在监测点内设置的用于测定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定大小的草原区域。包括样方、样带、样条、样圆等。

4 地面布点

4.1 选点

在监测区域内,按照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要求,结合下列因素,设定一定数量的监测点。

4.1.1 代表性

能真实反映和代表一定区域内植被和生态状况总体水平的地段。

4.1.2 典型性

能真实反映该草原植被类型和生态状况的典型地段。重点选择在典型的草原类型和有重要价值、面积比例较大、分布广泛、地带性分布明显的生态区域等典型地段布设。

4.1.3 其它因素

4.1.3.1优先考虑当年未利用或轻度利用的冬春草场。

4.1.3.2夏秋草场或已经反复利用的草场,需建立围栏禁牧小区作为对照。

4.1.3.3人力、物力和交通等条件良好,便于监测工作开展。

4.2 布点

4.2.1 定位

在地形图或草地类型图上确定监测点的四至范围后,现场核实该区域草原的类、组、型与要求是否一致,对监测点的地理位置、草原类型和进行监测的可行性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用GPS定位仪进行精确定位,确定监测地点。

4.2.2 复核

对选定的监测点,应进行现场核实、调查。按照4.1选点的要求进行复核。

4.2.3 区域划定

每个监测点的总面积≥666.67hm2.,依据地形而设,可设为圆形、正方形或多边形。对于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而零散的地区,可设2个~3个区域作为1个监测点。

4.2.4 建立标志

在监测点区域内的中心位置或附近建立醒目的固定标志,测定标志点的经纬度。固定标志应经久耐用,文字应清晰牢固,便于查找。

5 样方测定

在监测点内应按照监测内容设置相应样方,进行测定。

2

DB51/T×××—××××

5.1 样方布设

5.1.1 代表性

样方应能充分反映和代表监测区域内植被的真实情况,尽量选在坡度较小、比较平缓的地方。样方通常随机布设,但应在监测点内尽量均匀分布。

5.1.2 样方面积

样方面积按照地面植被和生态类型确定。

5.1.2.1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面积为1×1m2/个。

5.1.2.2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面积为10×10m2/个或5×20m2/个,里面的草本及矮小灌木小样方面积为1×1m2/个。

5.1.2.3草原鼠荒地样方面积为0.25hm2./个,可设为边长为50m的样方或半径为28.21m的样圆。

5.1.3 样方间距

样方间距离不得小于遥感影像资料的分辨率。用MODIS资料进行遥感监测时,样方间水平间距≥250m。

5.1.4 样方数量

5.1.4.1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的监测点设置的样方数量≥30个。

5.1.4.2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的监测点设置的样方数量≥10个,每个样方内应设置草本及矮小灌木样方≥3个。

5.1.4.3鼠荒地监测点设置的样方数量≥10个,每个样方内应设置草本及矮小灌木样方≥3个。

5.1.4.4工程监测样方的样方数量≥3组,每组包括工程区内和工程区外样方各1个。

5.1.4.5每个禁牧小区内应设置草本及矮小灌木小样方≥3个。

5.2 编号

监测点、样方和照片应根据草原类型和监测内容进行编号。标准中草原的“类”、“组”、“型”应符合1985年四川省天然草地资源调查中采用的草原分类系统的规定。

5.2.1 监测点编号

每个监测点按照所代表草原的“类”和“组”的序号编号。草原“类”用英文大写字母代表,草原“组”用阿拉伯数字代表。

5.2.2 样方编号

样方编号用草原“型”的代码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加在监测点编号后面,用“-”连接,即监测点编号-草原“型”代码-样方序号。

5.2.3 生态监测样方编号

鼠荒地、草原沙化、草原退化等生态监测在样方编号后用文字加注生态类型。

3

DB51/T×××—××××

5.2.4 工程监测样方编号

在样方编号后用文字加注工程类型,用县名、工程类别、样方序号编号,工程内外用“内”或“外”区别,都用“-”连接。

5.2.5 照片编号

样方测定前应采集景观照片和俯视照片,照片编号应与所测定样方编号相同。在样方编号后加英文大写字母“A”表示景观照片,加“B”表示俯视照片。

5.3 测定时间

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时间应同步,以能准确反映监测内容状况的时间为准。生产力样方测定时间以产草量最高月份为准。川西北草原和四川盆周山区宜在8月上、中旬进行,提前或推后所测得的产量均应以年产量动态系数校正产量。

5.4 测定单位

测定单位应统一,并采用国际标准公制单位。

5.5 样方测定内容与方法

5.5.1 监测点描述

实地仔细观察,按照附录A.1及填表说明认真观测填写。每个监测点应完整填写一张表格。

5.5.2 植被高度测定

按照附录A.2和附录A.3及填写说明观测填写。

5.5.3 植被盖度测定

采用目测法或针刺法,按照附录A.2和附录A.3及填写说明填写。

5.5.3.1目测法

目测估测1㎡内植物垂直投影的面积,计算植被盖度。

5.5.3.2针刺法

在样方内分10等份等距设10条直线,在每条线上等距设10个针刺点,共计100个针刺点。在每个针刺点用探针垂直向下刺,若有植物,记做1,无则记做0,计算出1的出现次数后,以%的形式表示为盖度。

5.5.4 当年产草量测定

按照以下方法测定样方内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

5.5.4.1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采用齐地面刈割,按照地上可食产草量和总产量分别测定鲜重。然后将鲜草装袋,待风干后,再测定风干重。按照附录A.2及填写说明认真填写。

5.5.4.2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样方按照冠幅与高度水平,在样方内分别测取每种灌木、高大草本和草本及矮小灌木的重量。按照附录A.3及填写说明填写。样方内草本及矮小灌木按照“5.5.4.1”条款测定。

4

DB51/T×××—××××

5.6 补饲调查

选择监测点内及附近有代表性的农、牧户,就当年家畜补饲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按照附录A.6及填写说明调查填写。

5.7 其它调查

根据遥感监测需要进行的其它相关调查,如人工草地、气象等调查,应设置相应的表格进行登记。

6 数据管理

6.1 数据整理

对监测数据以监测点为单位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相应数据换算。

6.2 数据校核

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校核汇总。并建立书面打印与电子文本两种格式材料。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进行现场和室内复核。

6.3 资料归档

监测数据由草原遥感监测的承担单位按照监测要求,通过建立文件、图表资料目录和档案等形式建立档案材料并注明秘级,归档保存。以书面材料与电子文本两种格式进行保存,1式2份。

5

DB51/T×××—××××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中监测点基本特征调查按照表A.1填写

表A.1 监测点基本特征调查表

6

DB51/T×××—××××

7

表A.1 监测点基本特征调查表填写说明

(一)监测点编号每个监测点按照所代表草原的“类”和“组”的序号编号。草原“类”用英文大写

字母代表,草原“组”用阿拉伯数字代表,如“Ⅲ高寒灌丛草甸草原类,12杂类草、莎草、禾草、阔叶灌丛草甸草原组”监测点编号为“C12”。

(二)监测类型包括鼠荒地、草原沙化、草原退化等生态类型和雪灾、火灾等灾害类型。

(三)标志点与四至经纬度按照表A.2填写说明填写。

[标志点]:固定标志所在的经纬度。

[四至经纬度]:监测区域边缘处,四个主要方位点分别所在的经纬度。

(四)地形地貌地貌通常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沟谷6种类型,各种地貌类型的判断依据如下:

[平原]:地势漫平,高差很小的广阔的平坦地面,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相对高差在50m左右。

[山地]:按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来确定,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高山指海拔>3000m,相对高度>1000m,山坡陡峭;中山指海拔1000m~3000m之间,相对高度为500m~1000m;低山指海拔500m~1000m,相对高度200m~500m,山坡较为平缓,与丘陵无明显界线。

[丘陵]:海拔高度<500m,相对高度<200m,坡度较小。

[高原]:海拔>200m的平原地貌。

[盆地]:指周围被山岭环绕,中间地势低平,似盆状地貌。

[沟谷]:指河流冲刷低地或山间谷地等。

(五)植被特征植被地表特征主要包括植物种类、盖度、高度等情况,参照表A.2 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内容填写

(六)水分条件填写样方所在地区,地表有无季节性水域和当地气象台站记载的年平均降雨量。

(七)利用方式草原利用主要分为全年放牧、冬春冷季放牧、夏秋放牧、打草场等方式。

[全年放牧]:全年放牧利用。

[冬春放牧]:高原一般指冬季和春季放牧,盆周山区一般指冬季放牧。

[夏秋放牧]:一般指夏季和秋季牧草生长季节放牧。

[禁牧]:全年不放牧。

[打草场]:用于刈割的非放牧草地。

(八)利用状况指草原上家畜放牧和人类活动情况。

[未利用]:指没有被放牧或打草利用的草原。

[轻度利用]:放牧较轻,对草地没有造成损害,草地无退化迹象,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适度利用]:草原利用合理,草畜基本平衡,植物生长状况优良。

[轻度超载]:草原家畜超载幅度小于30%,草地有退化迹象,群落的高度、盖度下降,多年生牧草比例减少不明显。

[重度超载]:草原家畜超载幅度大于30%,草原退化现象严重,草群高度、盖度明显下降,优良牧草比例明显减少,有毒有害植物增加。

(九)综合评价

[好]: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 植物种群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植被盖度较高,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不明显。

[一般]:草原植被盖度和产草量降低,表土裸露,土壤发生盐渍化。适口性好和不耐踩踏的牧草品种减少,适口性差和耐踩踏的牧草品种增加,主要组成种群为矮化杂草以及耐践踏的灌丛。

[差]:植被盖度和产草量明显降低,表土大面积裸露,土壤盐渍化严重。可食牧草几乎消失,主要组成种群为可食性差的牧草及一年生杂草。

[较好]:介于好与一般之间。适口性好和耐踩踏的牧草品种有所减少,主要组成种群未发生变化。

[较差]:介于一般与差之间。牧草适口性降低,主要组成种群为可食性差的矮化杂草以及耐践踏的灌丛。

DB51/T×××—××××本标准中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按照表A.2填写

表A.2 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

8

DB51/T×××—××××

9

表A.2 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填写说明

(一)样方编号用草原“型”的代码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加在监测点编号后面,用“-”连接,即监测

点编号-草原“型”代码-样方序号。如“Ⅲ类,12组,42型”第11个样方编号为“C12-42-11”。

(二)样方定位用全球定位仪(GPS)确定所在位置的方位。GPS坐标系统设为“WGS84”。经度、纬度单位设为“度、分”即“ddd。、mm.mmm’”格式。

(三)照片编号样方测定前应采集景观照片和俯视照片,照片编号应与所测定样方编号相同。在样方编号后加英文大写字母“A”表示景观照片,加“B”表示俯视照片。如“Ⅲ高寒灌丛草甸草原类,12杂类草、莎草、禾草、阔叶灌丛草甸草原组,(42)嵩草、杂类草、沙棘灌丛草甸草原型”第11个样方的俯视照片编号为“C12-42-11B”。

(四)坡向分为阳坡(坡向向南)、半阳坡(坡向东南)、半阴坡(坡向西北)、阴坡(坡向向北)。在地形地貌为山地、丘陵和沟谷时才填。

(五)坡位分坡顶、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在地形地貌为山地、丘陵和沟谷时才填。

(六)土壤质地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组成,矿物质颗粒的大小相差悬殊,且在不同土壤中占有不同的比例,这种大小不同的土粒的比例组合叫土壤质地。

[砾石质]:土壤中砾石含量超过1%时的土壤。

[沙土]:土壤松散,很难保水,无法用手捏成团,用手捏时有很重的沙性感,并发出沙沙声。

[壤土]:土壤孔隙适当、通透性好、保水性好,湿捏无沙沙声,微有沙性感,用手成团后容易散开。

[粘土]:土壤颗粒小、通透性差、水份不易渗透、容易积水,用手捏成团后不易散开。

(七)植被盖度测量样方内所有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例,用%表示。

(八)植被平均高度测量样方内大多数植物枝条或叶片的平均自然高度。在样方内及样方附近分别测量5次植株叶片自然高度,加以平均,得出植被平均高度。

(九)主要植物种名称样方内主要的优势种或群落的建群种名称。

[可食牧草]:主要填写样方内可以利用的优良牧草种类(饲用评价为优等、良等的植物)的中文名全称。

[主要毒害草名称]:主要填写样方内对家畜有毒、有害的主要植物的名称。

(十)产草量测定剪取整个样方内地上部分的鲜草称重测生物量。自然风干后测干重。

[剪割]:样方内植物齐地面剪割。

[鲜重]:将剪割的植物按照可食产草量和总产草量分别测定鲜重。

[风干重] 将鲜草按可食用和不可食分别装袋,并标明样品的所属监测点及样方号、种类组成、样品鲜重,待自然风干后再测其风干重。根据风干重推算重量干鲜比。

[风干重的判断标准]:植物经一定时间(3d~5d)的自然晾晒风干后,其重量基本稳定时即可视为干草。

(十一)产草量折算将样方内总鲜产草量和可食鲜草产量折算为单位面积内的产量,并按照干鲜比,折算单位面积的风干重,单位kg/hm2。

DB51/T×××—××××

本标准中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按照表A.3填写

表A.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表

10

DB51/T ×××—××××

11 表A.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表填写说明

(一)样方定位 按照表A.2填写说明填写。

(二)具有灌木和高大草本植物 布设10×10m 2/个或5×20m 2/个的样方进行调查,分别测定草本及矮小灌木、灌木及高大草本类植物的有关数据。灌木及高大草本的鲜重、风干重只测可食部分。

(三)测定草本及矮小灌木 10×10m 2/个或5×20m 2/个的样方内设置3个1m 2

草本

及矮小灌木样方,测

定内容和方法同表A.2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一律齐地面剪割。取3个1m 2草本

及矮小灌木样方的平均值作为10×10m 2/个或5×20m 2/个内草本

及矮小灌木的平均水平。

(四)测定灌木和高大草本 对80cm 以上的高大草本和50cm 以上的灌木产量的测定,采用测量单位面积内各种灌丛植物标准株(丛)产量和面积的方法进行。

1、记录灌丛名称。

2、株丛数量测量:记载10×10m 2/个或5×20m 2/个样方内灌木和高大草本株丛的数量。先将样方内灌木或高大草本按照冠幅直径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当监测点中灌丛大小较为均一,冠幅直径相差不足10%~20%时,可以不分类,也可以只分为大、小两类),并分别记数。

3、丛径测量: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大、中、小标准株各1丛,测量其丛径(冠幅直径)。

4、灌木及高大草本覆盖面积按圆面积计算。

M 1=S B ×B+S C ×C+S D ×D (1)

式中:

M 1 —— 某种灌木覆盖面积(m 2

) S B —— 该灌木(一株)大株丛面积(m 2

) B —— 该灌木大株丛数

S C —— 该灌木(一株)中株丛面积(m 2) C —— 该灌木中株丛数

S D —— 该灌木(一株)小株丛面积(m 2) D —— 该灌木小株丛数。

M= M 1+M 2+...M N (2)

式中:

M —— 灌木覆盖总面积(m 2

) M 1 —— 某种灌木覆盖面积(m 2) M 2 —— 第二种灌木覆盖面积之和(m 2

) M N —— 第N 种灌木覆盖面积之和(m 2) (五)植被总盖度

%100100

]

G )-G (100[G 221?+?=

G (3)

DB51/T×××—××××

式中:

G ——植被总盖度(%)

G1 —— 1㎡草本及矮小灌木样方平均盖度

G2——灌木覆盖总面积

(六)灌木及高大草本产草量计算

分别剪取样方内某一灌木及高大草本大、中、小标准株丛的当年枝条并称重,得到该灌木及高大草本大、中、小株丛的标准重量,然后将大、中、小株丛的标准重量分别乘以各自的株丛数,再相加即为该灌木及高大草本的产草量(鲜重)。将一定比例的鲜草装袋,并标明样品的所属监测点及样方号、种类组成、样品鲜重、样品占全部鲜重的比例等,待自然风干后再测其风干重。将10×10m2/个或5×20m2/个样方内的所有灌木和高大草本的产草量鲜重和干重汇总得到总灌木或高大草本产草量,并分别折算成单位面积的重量,填入表A.3(实际操作时,可视株型的大小只剪一株植物冠幅的1/2~1/8称重,然后折算为一株的鲜重)。

(七)总产草量

P=[P1×(100-M)+P2]×0.1 (4)

式中:

P ——总产草量(kg/hm2)

P1 ——每㎡草本产草量(g/㎡)

M ——灌木覆盖面积

P2——灌木产草量(g/㎡)

12

DB51/T×××—××××

本标准中草原鼠荒地样方调查按照表A.4填写

表A.4 草原鼠荒地样方调查表

13

DB51/T×××—××××

表A.4 草原鼠荒地样方调查表填写说明

(一)样方编号在样方编号后用文字加注生态类型,如“C12-42-3鼠荒”表示“Ⅲ类,12组,42型”的第3个样方是鼠荒地监测样方。

(二)样方定位按照表A.2填写说明填写。

(三)鼠害调查

1、洞口数通过调查洞口数掌握地上害鼠的分布情况。

2、土丘数通过调查土丘数掌握地下害鼠的分布情况。

3、中等洞口(土丘)洞口(土丘)大小均匀,能够代表监测点内中等洞口(土丘)的平均分布状况。

4、地表裸露面积

M=H1×M H (1)

式中:

M ——地表裸露面积(㎡)

H1 ——洞口(土丘)个数(个)

M H ——中等洞口(土丘)面积(㎡/个)

5、剪取0.25hm2样方内3个1㎡草本样方内的鲜草称重,分别计算鲜草和风干后的产草量。

(四)草本调查

在样方内设置3个1㎡草本样方,测定内容和方法同表A.2填写说明。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按照表A.3填写说明填写。

14

DB51/T×××—××××

本标准中退牧还草工程效益样方调查按照表A.5填写

表A.5 退牧还草工程效益样方调查表

15

DB51/T×××—××××表A.5 退牧还草工程效益样方调查表填写说明

(一)样方编号在样方编号后用文字加注工程类型,用县名、工程类别、样方序号编号,工程内外用“内”或“外”区别,都用“-”连接。如石渠县退牧还草工程休牧区第三个样方用“石-休-03-内”和“石-休-03-外”表示。

(二)工程情况对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实施的地点、面积、分布、建设时间、工程措施、投资情况等,然后照实填写。

(三)样方布设每个项目至少做3组对照样方,每组包括工程区内的样方和工程区外的样方。每个对照组的工程外样方应尽可能选在与工程实施前草原植被等状况基本一致的地段。不同组应尽量分布在不同的工程区域,要尽可能反映工程产生的效益。

(四)样方测定草本及矮小灌木样方按照表A.2填写说明填写。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

按照表A.3填写说明填写。

16

DB51/T×××—××××

本标准中家畜补饲情况入户调查按照表A.6填写

表A.6 家畜补饲情况入户调查表

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