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专题第二单元1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

第一专题第二单元1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

第一专题第二单元1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
第一专题第二单元1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

第 2 课时总 2 课时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 1、玻片标本的种类:(1)切片:用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2)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涂抹制成;(3)装片:用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材料制成。 (1)基本步骤:擦片 滴液 取材 盖片 染色 观察。 (2)具体操作要求: ①要用洁净的纱布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避免有污点和异物; ②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要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 ,便于展开材料;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要在载玻片上滴一滴 ,防止细胞吸水过多而胀破; ③染色时,在盖玻片时的一侧滴一滴 ,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染液均匀浸润标本(染色最深的是 ,不易观察清晰的是 ); ④盖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 ,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可避免盖玻片下产生 而影响观察。 3、细胞的基本结构: (1)植物细胞模式图: (2)动物细胞模式图: (3)动、植物细胞结构及作用: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4、细胞中的物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不含碳的分子较小的 ,如水、无机盐、氧等;一类是含有碳的分子较大的 ,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控制中心。 6、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动物体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线粒体 液 泡 遗传信息库 保护和支持细胞 能量转换器 控制物质进出 提供糖分、水等营养物质 动力车间 物质交换,生命活动的场所

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7、细胞是 、 和 的统一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8、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①能量的形式:化学能、热能、光能②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③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 9、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细胞生长:新细胞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2)细胞分裂: ①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数目增多。 ②过程:先细胞核分,再细胞质分,并形成新的细胞膜或细胞壁 ③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9、染色体是由DNA 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 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10、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动物) (1)组织 ①概念: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②人体的基本组织: a.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b.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c.神经组织: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d.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2)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如大脑、肝、肺、肾等。 (3)系统: ①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功能相同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②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 (4)人体(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动物) 1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组织 ①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营 输 保 分 养 导 护 生 组 组 组 组 织 织 织 织 花、果实、种子 营养 生殖

专题2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方向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判断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三个判据,构建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思维方法模型。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根据三个判据的发展过程,理解科学知识的曲折发展历程,增强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1.自发过程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用借助外力就可以自发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能量角度: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者释放热量)。 ②混乱度角度: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2.自发反应 (1)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化学反应。 (2)自发反应的特征 ①具有方向性,即反应的某个方向在一定条件下是自发的,则其逆反应在该条件下肯定不自发。 ②体系趋向于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 ③体系趋向于从有序体系转变为无序体系。 1.下列不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是() A.红墨水加到清水中使整杯水变红

B.冰在室温下融化成水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D.铁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答案 C 解析红墨水滴入清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红、冰在室温下融化为水、铁器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等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A、B、D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而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必须通电电解才可以进行,不属于自发过程,C项不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 2.知道了某过程有自发性之后,则() A.可判断出过程的方向 B.可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 C.可预测过程发生完成的快慢 D.可判断过程的热效应 答案 A 解析判断某反应是否自发,只是判断反应的方向,与是否会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的热效应无关。 自发过程的判断 (1)根据条件判断:不是看是否需要条件,而是看是否需要持续施加外力(如加热等)。 (2)根据其逆向过程是否自发判断:若逆向过程自发,则正向过程一定不自发;若逆向过程不自发,则正向过程一定自发。 二、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依据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1)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多数放热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2) 有不少吸热的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3)ΔH<0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但自发反应不一定ΔH<0。 焓变是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 ①熵是衡量一个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符号:S。 ②影响熵值的因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无规则排列的程度越大,体系的混乱度越大,熵越大。

复习提纲专题二第二单元到专题三第二单元.doc

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课题1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一、钠的原子结构 2 8 1 k +1] J 2 8 J J J J J 二、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0.97g/cm3),保存在煤油中 2、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a、常温:2Na +。2 二二二Na?。(白色) b、点燃:2Na + 02 === Na2O2(淡黄色)注意:这里氧的化合价 过氧化钠 (2)与其他非金属反应 点燃 2Na + Cl2 === 2NaCl △ 2Na + S === Na?S (3)与水反应 2 Na + 2H2O === 2NaOH + H2 t 现象: 浮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成光亮的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游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发出嘶嘶的声音反应剧烈 红滴入酚猷溶液变红色有碱生成 注意:由于钠与水反应剧烈,所以钠与CuSO4、FeC13等溶液反应时,先和水反应生成NaOH, 生成的NaOH再和溶液中的C11SO4、FeCb反应,所以不能置换出里面的金属。 三、钠的制备 电解熔融的氯化钠 2NaCl == 2Na + Cl2 \

四、钠的用途 %1制钠的化合物; %1利用钠的还原性,置换其他贵重金属(钛、错、说、ffl);如:4Na+TiCL|=Ti+4NaCl %1制钠钾合金一核反应堆热交换剂;④制高压钠灯一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课题2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课题3离子反应 一、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强电解质的电离用双线号连接 如: NaOH === Na+ + OH NaHSO4 === Na+ + H++ SO42

苏教版必修第一册高中化学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二单元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课时练习

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高中化学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二单元溶液组 成的定量研究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1 mol·L-1硫酸溶液的含义是( ) A. 1 L水中含有1 mol硫酸 B. 1 L溶液中含有1 mol氢离子 C. 将98 g硫酸溶于1 L水中配成溶液 D. 1 L硫酸溶液中含98 g硫酸 2.欲配制480mL的3mol/L盐酸溶液应选用容量瓶的体积和12mol/L的浓盐酸的量依次为( ) A. 500mL;120 B. 500mL;125 C. 480mL;125 D. 480mL;120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同条件下的一氧化碳气体和氮气,若体积相等,则质量一定相等 B. 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在不同条件下所含的分子数不一定相等 C. 1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L氧气的质量小 D.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4.在体积为1L的干燥烧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NH3气体,测得烧瓶中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9.5,此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约为() A. 83% B. 75% C. 50% D. 25% 5.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正确的是() A. 配制盐酸溶液用量筒量取盐酸时量筒必须先润洗 B. 配制盐酸溶液时,容量瓶中少量的水不影响最终的浓度 C. 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D. 浓H2SO4稀释后即可注入容量瓶配制 6.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 1摩尔任何气体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B. 0.012Kg12C中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C. 1摩尔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 D. 1molH2O中含有3 mol原子 7.用NaCl固体配制100 mL 1.00 mol·L-1 NaCl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100 mL容量瓶 B. 胶头滴管 C. 玻璃棒 D. 试管 8.小张最近去医院做了体检,得到的血液化验单中标有葡萄糖5.9 ×10-3mol·L-1,正常值为 3.9~6.1×10-3mol·L-1表示该体检指标的物理量是() A. 溶解度(S) B. 物质的量浓度( C ) C. 质量分数(W) D. 摩尔质量(M) 9.如图是某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得出V 值等于(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专题训练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组成物质的元素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题训练二构成物质的微粒及组成物质的元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对于下列化学用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可表示两个氮原子 B.③可表示二氧化硫分子 C.②和⑤均表示阳离子 D.④和⑤表示的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2 . 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铜B.氧气C.金刚石D.食盐 3 . 如图是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B.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C.它们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D.它们都是原子 4 . 在①空气②氧气③高锰酸钾④蒸馏水⑤金刚石⑥生石灰⑦石油等7种物质中,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①④⑦是混合物B.③⑥是化合物C.②④⑥是氧化物D.②⑤是单质 5 . 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分子不断运动 B酒精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C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D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Cl- A.A B.B C.C D.D 6 . 化学学习要构建若干基本观念,以下四类化学基本观念中认识不正确的是()A.分类观:纯碱和烧碱都属于碱类 B.元素观:氧气和水中都含有氧元素 C.变化观: CO2和CaCO3可以相互转化 D.微粒观:冰和干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7 . 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①和③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 C.①④两种粒子可结合成一种分子 D.③④对应元素不在同一周期 8 .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酒精挥发—分子间距增大 C.热胀冷缩—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D.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子发生了变化 9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学习评价

A组 一、填空题: 1.空气是一种物,它是由、、、、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其中占体积最大的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其次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都保持着各自原来的。 2.稀有气体是、、、、等气体的总称,它们含量较少却有很重要的用途,稀有气体一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 4.成年人每min大约吸入氧气8 L,大致需要空气 L,8 L氧气的质量是 g,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429 g/L)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1∶4 B.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 C.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又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 D.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2.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通常状况下,氮气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填充白炽灯的灯泡 D.空气中的氮气不能供给呼吸,对人体有害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约为0.03% C.稀有气体的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5.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造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6.用足量的红磷放在一密闭的、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燃烧,燃烧后温度恢复到原温度,压强保持不变,则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 A.78% B.79% C.100% D.无法判断 7.下列各项中,成因果关系的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③一氧化碳排入大气中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等氟氯代烃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a C.③—c D.④—b 三、简答题: 1、在实验室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中,能否用硫代替红磷?为什么? 2.有两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和氮气,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 A组 答案: 一、填空题 1.混合物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氮 78 氧 21 性质 2.氦、氖、氩、氪、氙、很难 3.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38.1 11.4 29.7

专题一、数与式 (7)第二单元单元检测题

九年级数学复习单元检测题(二) 内容:因式分解、分式与分式方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代数式21,,,13x x a x x x π+ 中,分式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2. 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 A .22x -2=2(x +1)(x -1) B .2221x x x +-=(-1) C .221(1)x x +=+ D .22(1)2x x x x -+=-+. 3.把39x x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 A .()29x x - B .()23x x - C .()2 3x x + D .()()33x x x +- 4. 化简211x x x x +--的结果是( ). A .x +1 B .x -1 C . x D .-x 5. 计算:221585-=( ). A .70 B .700 C .4900 D .7000 6. 若m -n = -1,则(m -n )2-2m +2n 的值是( ). A .3 B .2 C .1 D .-1 7. 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结果中不含因式1-x 的是( ). A .12-x B .)2()2(x x x -+- C .122++x x D . 122+-x x 8.若x =3a 的值是( ). A .-5 B . 5 C .3 D . -3

9.某工厂计划生产210个零件,由于采用新技术,实际每天生产零件的数量是原计划的 1.5倍,因此提前5天完成任务.设原计划每天生产零件x 个,依题意列方程为 ( ). A . 2102101.5x x -=5 B .2102101.5 x x --=5 C .2102101.5x x -+=5 D .2102101.55x =+ 10.如图,从边长为(4)a cm +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1a cm +的正方形 (0)a >,剩余部分沿虚线又剪拼成一个矩形(不重叠无缝隙) ,则矩形的面积为( ). A .22(25)cm a a + B .2(315)cm a + C .2(69)cm a + D .2(615)cm a +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若分式15 x -有意义,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2. 分解因式:2363a a -+-= . 13.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36x x -= . 14. 已知),0,0(0322≠≠=++b a b ab a 则代数式 b a a b +的值等于________. 15. 若代数式12x -和321 x +的值相等,则x =__________. 16. 一列数123,,,a a a ……n a ,其中11-=a ,1211a a -=,2 311a a -=,……,1 11--=n n a a ,则321a a a +++……+2017a = .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本单元主要是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觅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定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觅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定产生了新物质的根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本单元包括8课:第1课主要显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具体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进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点。第36课具体先容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和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定、寻觅证据、得出结论的进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点:产生了新的物质。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先容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利用,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实在不要求学生学生把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天生的具体新物质。而是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动身,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是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觅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定,从而到达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熟悉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题目。 (二)进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取得结果。 2.学习通过假定---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惟方式,自己设计对照实验进行验证。 3.经历简单的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进程,培养自行获得知识的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试题第二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下语文第二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 (一)黑鸟和白鸟 一只黑鸟和一只白鸟同住在一棵树上。它们一同出去找东西吃,一同在蓝天飞翔,一同在树枝上歌唱。秋天,为准备过冬,它们采集了满满一窝果子。 这天,黑鸟要外出访友,它对白鸟说:“你可要好好看住咱们的果子,不要偷吃!”白鸟说:“保证一个也少不了。”可是,由于天气干燥,过了几天,果子干了,一窝果子变成了半窝。 黑鸟从外面回来了,它一见果子比原来少了,就嚷嚷起来:“怎么只剩下半窝了?这满满一窝果子,当初是我们俩辛辛苦苦采集来的,现在你独自偷吃了半窝。没想到你这么坏!” 白鸟十分委屈地回答□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真的一个果子也没有偷吃□是果子自己少了□但是,黑鸟根本不相信白鸟的话,依然大声骂着,并且扑上去,用尖嘴把白鸟啄得浑身是伤。不久,白鸟就死了。 过了几天,下了一场雨。窝里的果子在雨水的浸泡下,又变成了满满一窝。 黑鸟看见了,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它十分懊悔,捶着自己的胸口,痛哭流涕地喊着:“白鸟,我亲爱的好伙伴!你快回来吧!回家吧!”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用了。 1.在方框里填上标点符号。 2.果子少了的原因是什么?请在短文中找出来,画上“_____”。 3.黑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它明白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在最恰当的答案后打“√”。 A.我们遇事不能太冲动。( ) B.朋友之间要互相信任,遇事多分析,科学思考,不能凭空猜测。( ) C.一个人内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

(二)后悔莫及的大公鸡 一天,大公鸡在树林里散步,头上戴着红色的高帽子,脚上蹬着长筒靴子,身穿五颜六色的锦缎袍子,走起路来昂首挺胸,迈着方步,神气极了。 一只站在屋檐上的麻雀见了,说:“大公鸡,你真像威武的勇士,可惜你有翅膀却飞不起来!” 大公鸡听了傲慢地说:“哼,我过去飞起来赛过飞机!现在主人为我准备好了吃的、喝的,我难道还需要去飞吗?” 麻雀又说:“大公鸡,你虽然也有两条腿,可惜跑得不快!”大公鸡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过去我跑起来赛过鸵鸟,现在安逸多了,不需要东奔西跑地去找食物,我为何不好好休息呢?” 这时,一只狡猾的狐狸走过来,渐渐逼近了大公鸡。麻雀发现后,高声喊:“大公鸡快跑,狐狸来了!” 大公鸡一见狐狸来了,就拼命地扑腾着翅膀,可是飞不起来;它又拼命蹬着两条腿,可就是跑不快!( )大公鸡将腿和翅膀全部动用起来,( )是一点儿也不管用,很快就被狐狸抓住了。直到这时,大公鸡才后悔莫及。 1.补充词语。 昂( )挺( ) 东奔( )( ) 五颜( )( ) 2.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大公鸡为什么被狐狸抓住了? 4.从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1.:“,,!” 2.由于天气干燥,过了几天,果子干了,一窝果子变成了半窝。 3.示例:它明白了白鸟说的是实话,自己冤枉了白鸟。 4.B(√) (二)1.首胸西跑六色 2.尽管还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2.1.1 空气课后作业 (新版)新人教版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课后作业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侯德榜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气体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3.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4.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c”代表的是() A.氮气B.二氧化碳C.氧气D.稀有气体 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从分离空气的成分中不能得到的气体是()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B.用作霓虹灯中填充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6.如图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细铁丝D.红磷量不足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7.生活中下列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王老吉凉茶 B.雕牌洗涤剂 C.娃哈哈纯净水 D.山西老陈醋 8.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氧气 B.糖水 C.食醋 D.大理石 10.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1)蜡烛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2)绿色植物在空气中可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和_______。 (3)空气可作为制氮肥的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4)测电笔中有一种气体,通电后发红光,这种气体是______。 1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物质分类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结果。根据概念的范围大小,不同类物质间常存在如下三种(如下图): (1)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上述关系的________关系。 (2)有以下物质:①洁净的空气②人呼出的气体③啤酒④液氧⑤二氧化碳⑥医用75%的酒精⑦冰水混合物⑧氯化钾。请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 12.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回答: (1)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将燃着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到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填名称)。由此实验可推测出该气体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苏教版化学选修五专题2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与乙烷(C2H6)互为同系物的是 A.C2H4B.C2H2C.C6H6D.C3H8 2.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 A.B.C.D. 3.有机物的种类繁多,但其命名是有规则的。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A.2-乙基丙烷B.3-丁醇 C. 1,3,4-三甲苯D.3-甲基-2-戊烯4.4.与足量氢气反应,能生成2-甲基戊烷的不饱和烃是 A. B. C.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彼此一定是同系物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C.两个相邻同系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数值一定相差14 D.两种化合物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则两者一定是同分异构体6.三位分别来自法国、美国、荷兰的科学家因研究“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纳米分子机器日益受到关注,机器的“车轮”常用组件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互为同分异构体 B.①③均能发生加成反应 C.①②③④均属于不饱和烃 D.①②③④的一氯代物均只有一种

7.我国自主产权、原创药品-复方蒿甲醚,其主要成分是青蒿素(由青蒿中分离得到新型抗疟药),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该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6H22O5 B.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与NaOH溶液反应 C.该化合物中含有四个醚键 D.青蒿素是水溶性的 8.对于烃的命名正确的是() A.4—甲基—4,5—二乙基己烷B.3—甲基—2,3—二乙基己烷 C.4,5—二甲基—4—乙基庚烷D.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9.有机物W在工业上常用作溶剂和香料,其合成方法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W互为同系物 B.M的二氯代物有8种结构 C.W能发生皂化反应 D.M、N、W均能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10.下列有机物的名称正确的是() A.2一乙基丙烷B.1,2,3一三甲基丙烷 C.2一甲基-2一乙基丙烷D.2,3一二甲基丁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B.CH3CH2CH2CH2CH3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C.和为同一物质(不考虑立体异构) D.CH3CH2OH和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互为同系物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复习专题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复习专题 ◆复习目标: 1.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选择、填空、识图分析) 2.动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选择、填空) 3.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选择) 4.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图) 5.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选择、填空) 6.动植物体的基本组织;(选择) 7.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选择) 8.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选择) ◆学习过程: 梳理知识点: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内容吗?让我们一起重新整理一下,并将它们记住。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除外,大多数生物体是由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和的基本单位。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植物细胞还具有、、、等结构。 3.细胞中各结构的作用: ①细胞壁的作用是和细胞; ②细胞膜的作用是; ③细胞核是细胞的,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和,细胞核内有,染色体中有遗传物质,叫做,它上面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小羊多利长得像提供的母羊,说明是遗传信息库。 ④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中溶解这多种物质。西瓜的果肉甘甜可口,是因为西瓜的中含有较多的糖分。 ⑤请你将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层次关系表示出来。 二、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4.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和。其中动物和植物细胞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只有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才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动物细胞只有哪一种能量转换器。 是大多数活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 5.植物体的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它的作用是将转变成,并将储存在它所制造的中。(有机物,能量) 6.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它的作用是将细胞中的分解,并将其中储存的

鲁教版化学-第3节原子的构成-第二单元复习课_物质奥秘_导学卡4

第二单元复习课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基本粒子,逐步形成物质构成的粒子观。 2、通过复习元素的概念和分类,及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逐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3、通过复习物质的分类方法,能辨别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逐步形成物质的分类观。【学习过程】 一、物质的构成粒子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一)分子 【智力快车】 ( 1)分子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能闻到香味? (2)化学变化的实质:旧分子分裂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而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原子 1、原子的构成: (带电) 原子 ( 带电) () ( ) ( 带电 ) 【合作学习】:填写下表中的空格,交流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智力快车】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在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不一定相等学习札记学习札记

C、原子里有相对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D、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可以不等于质子数 (2)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 则质子数为,中子数,电子数是____________。 2、原子中的电子 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都是排布的, 能量高的电子离原子核的距离,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原子分类 是否稳定 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 电子数带电带电不显电性 用离子符号,钠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如氯离子:。氖原子: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结论: 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 【智力快车】 【2012·乐山】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最容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整合提升】 形 成 离 子 最外层 电子数 类型 结构 电性 表示 方法 联系 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易得失电子 学习札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专题2第二单元离子反应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离子反应 一、激趣·形成动力 1.什么叫做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Mn4++2O2—+4H++2Cl—==Mn2++Cl2↑+2H2O B.碳酸氢钠与稀盐酸混合:CO32—+2H+==CO2↑+H2O C.氧化铜与硫酸混合:Cu2++SO42—==CuSO4 D.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CO32—+Ca2+==CaCO3↓ 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将容易和圆满地解决以上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体系 1.化合物、电解质的分类 (一)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进行课本第53页“活动与探究” ↓记录实验现象、比较归纳 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越(填“大”或“小”) (二)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及其应用 ①CaCl2+Na2CO3== 写出上方程式中易溶易电离的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②CaCl2== ③Na2CO3== ④NaCl== 将以上电离方程式代入上化学方程式中得:⑤ 可见,什么离子不参加反应?⑥ 处理方法:⑦ 反应方程式:⑧ 这就是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1.以上反应被称为:定义:。2.以上式子被称为:定义:。

3.阅读课本第54页的“信息提示”,写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 4.课本第55页的“问题解决” (1) (2) (3) (4) 5.分类比较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是。7.练习:课本第57页的“练习与实践”1、2、3、4、6、7、8。8.将下列在课本中的化学方程式写为离子方程式: (1)课本第4页的四条化学方程式: (2)课本第6页的3.(1)中的三条化学方程式: (3)Zn+H2SO4==ZnSO4+H2↑: Zn+HCl: (4)氯化铵跟氰酸银反应: (5)氢氧化钠跟盐酸反应: (6)课本第19页的MgCl2+2NaOH===Mg(OH)2↓+2NaCl: (7)课本第21页“活动与探究”中的 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氯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合: 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 硫酸钾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

专题一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2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如何确定有机物的最简式。 2、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认识常见的基团以及在有机物中的性质。 3、能看懂简单的核磁共振谱图及红外光谱图。 4、认识手性分子。 5、了解简单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 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 【知识导航】 1、对于有机物的研究首先就要知道有机物的组成及结构。 最简式又称,指 2、定性分析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元素: (1)有机物组成元素的一般测定方法——燃烧法: 各元素对应的燃烧产物:C→______;H→_____ ;N→N2;Cl→HCl。 若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有机物中一定含有C、H元素,还需确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 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 【思考】以上情况,什么条件下不需要进一步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氧元素? (2)其它常见的元素测定方法: ①钠融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②铜丝燃烧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_______ (3)确定有机化合物元素组成的仪器:元素分析仪。(阅读课本P7) 分析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该仪器的优点。 3、定量计算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介绍】李比希法:(课本P6“资料卡”) 利用CuO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H2O 高氯酸镁吸收;C→CO2碱石棉吸收 (1)最简式法: 第一步:确定各元素原子个数比,求出最简式 第二步:根据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求出分子式 【练习1】实验测得某碳氢化合物A中含碳80%,含氢20%,又测得该化合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5。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专题2第二单元_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各小节练习题

1.(专题2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判断依据(A)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 ) A.水由高处向低处流 B.天然气的燃烧 C.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D.室温下水结成冰 2.水的三态的熵值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S m(s)>S m(l)>S m(g) B.S m (l)>S m(s)>S m(g) C.S m(g)>S m(l)>S m(s) D.S m(g)>S m(s)>S m (l) 3.下列过程属于熵增加的是( ) A.一定条件下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B.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C.散落的火柴的无序排列 D.CO点燃时生成CO2 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焓变小于0而熵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B.焓变和熵变都小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C.焓变和熵变都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D熵变小于0而焓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5.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 )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熵增加反应 D.熵增加或者放热反应 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熵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熵变与反应的方向无关 B.化学反应的熵变直接决定了反应的方向 C.熵值增大的反应都是混乱度增大的反应 D.熵值增大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一定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B.吸热反应一定是非自发进行的 C.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容易发生 D.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8.碳酸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其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 B.其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 C.其分解是吸热反应,据能量判据不能自发分解 D.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 9.250℃和1.01×105Pa时,反应2N2O5(g)=4NO2(g)+O2(g);△H=+56.76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二、计算题 10..由能量判据(以焓变为基础)(符号为△H,单位为kJ/mol)和熵判据(符号为△S,单位为J·mol-1·K-1)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即体系自由能变化(符号为△G,单位为kJ/mol)将更适合于所有过程的自发性判断。公式为△G=△H-T△S(T指开尔文温度);若△G<0,反应自发进行。电子工业中清洗硅片上的SiO2(s)的反应是:SiO2(s)+4HF(g)==SiF4(g)+2H2O(g) △H(298.15K)=-94.0kJ·mol-1△S(298.15K)=-75.8J·mol-1·K-1设△H和△S不随温度而变化,试求此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条件。 2.(专题2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判断依据(B卷) 一、选择题 1.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个化学反应的原理,其中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是( ) A.反应进行的方向 B.反应的快慢 C.反应进行的限度 D.反应物的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