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湿地公园种植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种植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种植设计

8.1 基本要求

8.1.1 遵循乡土化和多样化的原则,满足野生生物栖息需要,再现自然生态特征。按照湿地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过渡特色,形成沉水、漂浮及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或湿生(沼生)植物—陆生乔灌草的群落形式。在进行种植设计时需尊重场地原有特色,避免过度设计,避免外来植物入侵。对有特殊功能的人工湿地(如重金属治理等),可设计相应的功能型植物群落,并设计合理的品种及更换周期。

8.1.2 绿化用地占全园陆地面积比例不低于80%。所选用的绿化树种中乡土植物品种一般不少于70%。

8.1.3 除公园主要出入口及必要的交通设施、管理服务设施用地外,公园与周边城市用地之间应至少保持不小于20m宽的绿化隔离带,隔离带内可适当设置城市雨洪管理及再利用设施。

8.1.4 对园中的特有植物种类或珍惜植物应全部原地保留并妥善保护。

8.1.5 优先选用生态效益高、适应性强、低维护的乡土植物品种。有条件的公园,可结合科研需要,建立湿地植物驯化与繁育苗圃及实验基地。

8.2 植物选择与配置

8.2.1优先考虑栖息地生态环境需要,结合现状资源特点和各区功能需要,对植物布局、空间、尺度、形态及主要种类进行合理设计。

8.2.2 维护地带性的湿地生物群落健康稳定,控制植物种植密度、避免过度人工化。

8.2.3 注意水深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种类的选择与水深关系详见表8-1。

表8-1湿地植物群落与适宜水深

8.2.4保留原有场地生长良好的乡土植物,适当增加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与栖息场所的植物群落。

8.2.5靠近生态保育区的生态缓冲区一侧的隔离防护绿地,植物种类需考虑与生态保育区的连续性。游人使用频率高的区域避免使用有毒、有硬刺的植物。

8.2.6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可提升植物群落的观赏性与丰富度,注意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植物的搭配和季相变化,满足适宜的遮荫、赏景、科普等功能需求。

8.2.7结合基址历史和文化特色,营造富有意境的植物景观。

8.2.8 对设有生物滞留、水体净化等雨洪管理设施的绿地,应根据设计滞水深度、雨水渗透时间、种植土厚度、水污染负荷及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等条件,选择抗逆性强、抗污染、耐水湿的植物种类,并注意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

徐州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徐州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一、前言 让人性在生态湿地中回归原始农耕的田园风情,普渡众生,回归田野。 当人类文明高度发展,资源消耗的今天,我们享受着高楼汽车,却强行掠夺着生灵的栖息资源、生存空间,消失的森林、无限扩张的沙漠、无家可归被迫远迁或消失的动物们……同时破灭的还有我们童年的梦。作为生物链的最高端,我们感恩天地,是否也该福泽万物生灵,还它们一片天空。 徐州湿地公园,纯自然湿地概念,还鸟类一个栖息,给鱼类一个家园,也给人类一个精神归属。让我们融归自然,倾听最原始的声音。 二、徐州概况 徐州,东靠上海,西邻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徐州人文荟萃,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享誉海内外。徐州物产丰饶,盛产驰名中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 三、项目概况 本案位于徐州,总用地面积270亩,为原徐州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所谓“园中之园”。湿地公园原有现状,以植物种植为主,缺少统一的规划与主题设计,绿化显得杂乱无序。同时驳岸处理比较生硬,单调。

公园内缺少节点设计,极少场地供人驻足,使得公园的功能性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只能沿路穿行,而不能停留,缺少互动。而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缺少与人的共鸣,与徐州文脉的衔接。 通过我们的改造、规划设计,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湿地公园概念,以农耕为主题,徐州文脉为底蕴,充满野趣,原始而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成,还鸟类、鱼类、植物等一个自然栖息的天堂,也给人类一个精神陶冶的乐园。 四、景观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理念及设计定位 1、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设计资料 2)《城市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3)《公园设计规范》(GB 50096-1999) 4)相关的公园环境设计规范 2、基本原则 (1)高起点,高要求 (2)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3)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 (4)突出生态、现代观点 (5)“以人为本”原则 3、指导思想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湿地保护变得尤为迫切,因为湿地内部的生态系 统相当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人类活动范围内采取科学合理的管 理措施,运用人工手段来处理湿地的水质和水量问题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城市 生态湿地公园,不仅有助于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成为旅游胜地,推 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要点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现实意义,还能有效提升湿地公园的建设成果。 关键词: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0 引言 生态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独特景观,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不仅改善了 城市环境,还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备受市民青睐。本文将探讨城 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内涵,分析其规划设计的要点,旨在提升设计水平,使城市生 态湿地公园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1生态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是一种兼具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独特环境,其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 特征独特。将生态湿地公园纳入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在城市范围内创造了具备湿 地生态功能的公园。无论是生态湿地公园还是传统湿地公园,其共同目标都是为 了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也会融入休闲娱乐区域,为市民提供愉悦的休 闲场所。[1] 2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 2.1 核心区 核心区,字面意义上看,是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中最为重要且核心的地带。这 一区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活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保持了原始自

然景观的最大程度。这片区域被划定为独立的空间,专门用于展开科学研究,对 外界实行严格封闭,旨在防止外界的不良影响。核心区的存在有助于维护湿地的 生态平衡,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会。 2.2 景观区 旅游观光和宣传教育是景观区的主要定位,这里巧妙地将人工景观融合于自 然风光之中,为游客提供了领略湿地之美的绝佳机会,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无 私馈赠的感慨。在景观区内,人们可以漫步其中,感受到湿地独特的魅力,领略 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然而,正因为景观区所处的湿地系统已经遭受退化,保护 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3 服务区 服务区作为满足游客多样需求的场所,以其休闲娱乐设施和精心打造的园林 景观,成为湿地公园内的一片宜人天地。这里既提供了就餐、游玩、观光和休息 等基本服务,也为不同类型的游客创造了舒适的环境。然而,服务区也因为游客 聚集,面临着相对较高的安全风险。因此,必须从安全防护的角度出发,采取一 系列举措,确保游客的出行安全。 3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3.1 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需注重生态保护,以保障生态功能和多样性。布局规划方面,核心区需重点保护和恢复,限制干扰,用于原始状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缓冲区隔离保护核心区,可设置自然景观带,减少外界干扰。缓冲区内可设教育 宣传设施,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开发区域在外围,供游客休闲。设施分布需合理,避免影响湿地。开发区可设置步道、观景台、休息区等,近距离欣赏湿地美景, 不影响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功能。 3.2 生态湿地公园交通规划设计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通用3篇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通用3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实施方案、应急预案、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mplementation plans, emergency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 摘要(summary):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其中对于湿地公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园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植物进行研究,从而更 好的进行植物的配置,在景观上达到比较好的景观效果,创造更大的景观效益。这 次我们通过对七桥翁湿地公园进行了解、分析、研究,发现湿地公园的植物在配置 方面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与在其他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从湿地植物的 配置特色、配置方式、造景效果方面对起进行分析。 关键词(key words):湿地公园植物规划配置特色配置方式造景效果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区域,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构成形式,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与生态效益。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从景观角度来看,也是非常独特与富有观赏性的。无论是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都具有组成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植物。显然湿地植被是动物,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元素、生态学金字塔的基础、生物网和食物链中关键性的链环和物、能流入口,是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的骨架,而湿地植物的季象、外貌、结构、生态、动态、类型,则以植物种类成分,及湿地植物为基础。因此,如何利用湿地植物的潜能,使其景观、生态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是植物景观配置中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湿地公园(wetlandpark):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植物规划 植物造景就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季相,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与分层现象,群落中各植物种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设计的科学性理论基础。 规划原则: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植被、城镇绿化种类、比例、古树名木、历史资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后,可着手进行植物规划。 具体要求就是: (1) 在满足园林绿化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要兼顾各绿地类型及城市性质进行规划 (2)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 (3)以乔木为主,结合灌木、藤本、地被、花卉,给人工栽培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 (4)快长树—慢长树,常绿树—落叶树相结合

湿地公园设计规范

湿地公园设计规范 湿地公园设计规范 湿地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绿地类型,具有保护湿地生态、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等多重功能。为了更好地规范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以下是一些湿地公园设计规范的要点。 1. 充分考虑生态功能 湿地公园的设计首要考虑是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湿地的水文条件、土壤特性、植被组成等因素,并依据不同的湿地类型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湿地水体的自然净化、植被的合理布局、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等。 2. 合理规划景观元素 湿地公园的景观元素应与湿地特色相融合,营造出与湿地生态相协调的景观效果。建筑、景观雕塑、水体、植被等元素的布局应与湿地的水系、地形、植被等特点相协调,形成景观景色的变化和层次感。 3. 注重参与性体验 湿地公园的设计应注重参与性体验,提供丰富的互动体验和活动设施,让公众能够深入了解湿地生态,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设置观鸟台、湿地教育展示馆、生态步道、亲水平台等,供公众进行观赏、学习和体验。 4. 考虑公众需求与安全要求

湿地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公众需求和安全要求。根据公众需求设置合适的休闲活动区域、休息设施、游憩设施等,同时加强路灯、围护栏等安全设施的设置,确保公园的安全性。 5. 制定管理与维护计划 湿地公园的设计应考虑管理与维护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计划。包括定期清理湿地水体和植被、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检修、管理园区的安全、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等。 6. 考虑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利用 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例如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设置降雨收集设施等。同时,提高公园内的水利用效率,降低用水量,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7. 融入城市规划 湿地公园的设计应与城市规划相协调,融入城市的整体发展。公园的位置、规模、布局等应与周边的建筑和绿地环境相匹配,确保公园的整体环境和谐一致。 综上所述,湿地公园的设计规范需要从生态功能、景观元素、参与性体验、公众需求与安全要求、管理与维护计划、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利用、融入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与规划。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建设,可以打造出具有生态、环境教育、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的湿地公园,为城市增添新的绿色景观。

绿化湿地公园施工方案

绿化湿地公园施工方案 湿地公园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将原有的空地或水域改造成可供市民休闲、游玩、观赏的公共绿地,同时还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以下是一份绿化湿地公园施工方案。 一、项目背景 湿地公园位于一个城市的边缘地带,占地面积约100亩,周边主要是农田和工厂。湿地公园的建设旨在改善周边环境,发展城市绿化,提供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并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二、规划设计 1.生态湿地区 将一部分湿地保持原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这个区域适宜栽种湿地植物,如芦苇、黑杨等,创建一个适合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环境。 2.休闲活动区 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包括散步道、自行车道、休息区等。其中的散步道可以穿过湿地,供市民欣赏湿地景观。周围的休息区可以设置一些长椅和棋牌桌,供市民休息和娱乐。 3.鸟类观察区 湿地公园附近有一片较大的湖泊,是迁徙鸟类的栖息地。在湖泊周围设立一些鸟类观察亭和观鸟平台,供市民观赏迁徙鸟类和湖泊景色。 4.动物园区

在公园内设立一个小型的动物园,展示一些本地特色的动物,如水禽、水生哺乳动物等。动物园区可以设置一些围栏和观赏窗口,让市民可以近 距离观察动物。 5.景观建筑区 在公园内适当的位置可以设置一些景观建筑物,如亭子、桥梁、观景 台等,供市民欣赏湖泊景色和湿地生态。 三、工程建设 1.土地治理 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先进行土地治理工作,将原有的污染物清除,修 复受损土壤。可以采用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相结合的方法,使土地恢复到 适合植物生长的状态。 2.植物栽种 根据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湿地植物进行栽种。这些植物 可以帮助净化水质,供给野生动物食物和栖息地,并为公园提供景观效果。 3.散步道和自行车道 修建环绕湿地的散步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市民进行休闲活动。散步道 可以设置一些桥梁和观景亭,增加景观效果。 4.休息区 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一些休息区,可以铺设草坪和种植花草,增加公园 的观赏价值。同时,设置一些座椅和棋牌桌,方便市民休息和娱乐。 5.观鸟亭和观鸟平台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明 西 岛 沙 湿 地 公 园 班级: 姓名: 学号: 老师: 上 海 崇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体现了“在保 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思想,其中植物景观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对湿地植 物的选择也尤其重要。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是一 个以自然保护为主的主体性公园,其保留了大部份 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构建模式, 在保留层面有 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不足,希翼通过 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对今后的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有 更多的借鉴。 1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本质是在城市或者城市附 近利用现有或者已退 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总平面图 恢复或者重建湿地生 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城 市绿地系统的一部份, 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 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 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 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体现“在保 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 复合体。国内湿地公园的 研究刚开始, 主要集中在 湿地公园概念功能研究、 生态湿地栖息地的修复、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人工湿地的 水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价等,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如杭 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北京中 关村高科技园区等。 2 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目的:其一是通过湿地 公园的规划设计, 改善湿地生物的生长条件, 为其创造适宜 的生存、繁衍空间,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遭受破坏的湿地生 态结构;其二是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为参观者提供游憩和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 场所, 体现湿地文化。 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辟并保护城市湿地的生态景观, 充分发挥湿地潜能, 体现湿 地景观特色是整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在对湿地进行开辟设计时, 应根据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以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为根本, 以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为指导, 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 以蜿蜒有致、动态连接的水系及生态廊道构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 以至少化的人为干扰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潜能,展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和生态服务场所。而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还起到了水体净化、生物栖息以及气候调节的作用。植物景观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公园的景观质量和生态功能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首先需要对公园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对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统计,可以了解公园内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特点,并对公园的植物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此外,还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植物配置和布局方式,提升公园的景观效果,并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美好的观赏体验。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中,还需要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和优化。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公园的土壤、水质、光照等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并对土壤进行改良和水质进行处理,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还需要对植物的养护管理进行研究,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加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除了提供美丽的景观,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研究还需要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湿地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是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湿地植物通过吸收、降解和吸附的方式,将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污染物去除,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水

体净化能力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布局,提高湿地植被的覆盖率,增加水质净化效果。 另外,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也应该考虑到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湿地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在城市湿地公园内,应该注重选择适合当地动物的食物和栖息地,增加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观赏动物的机会,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加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对于提升公园的景观质量和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对公园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优化植物的生长环境,注重植物的生态功能发挥以及植物和动物的相互作用。只有加强对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才能让城市湿地公园真正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研究在提升公园的景观质量和生态功能发挥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选择具有水体净化能力的植物种类和合理布局,可以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同时,考虑植物与动物的相互作用,为动物提供适宜的食物和栖息地,有助于增加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加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加强对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优化植物资源和生长环境,实现植物的生态功能发挥和植物与动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城市湿地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析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探析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在湿地公园中,植物景观是非常总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湿地公园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公园景观质量以及生态美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与特色构件是非常关键的。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营造需要结合城市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以及观赏性连个方面进行。因此在设计方面要求很高,同样也成为了湿地公园设计中的重点、难点。 一、成都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1.气候环境 成都平原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中紫色土较多,其平均气温在零上16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全年中雨天大约为300天,在这个地区雾天、阴雨天十分常见,另外平延河水基本来自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因此,地势低洼地区古代河道较多,地下水位高,土壤湿润。综合来看,成都平原不断是气温、水温还是土壤温度都比较低,与四川盆地相比,热量条件较差。 2.地质环境 成都平原地质环境优越,土壤极为肥沃,旅游景点众多,千年冰川以及自然的温泉都非常具有特色,是人们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胜地,另外该地区也聚集了很所少数民族,这些名族独特的民族风貌,为成都平原地区增添更为神秘的色彩。 3.植物环境 成都平原中农村散居点众多,他们与树林以及竹林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独具特色的林盘。可以说林盘是程度平原最为独特的象征,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调节与平衡作用。成都平原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林业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生态原始性保存较好。 二、成都平原地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色研究 1.水体植物景观特色 根据成都平原地区的地质条件以及环境因素,在湿地公园中水体植物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整体来看,其呈现了种类丰富,层次多样化的特色,水生植物与不同水质以及水深相结合,为公园景致增添很多情趣。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 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性。本文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运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相关理论,分析城市湿地公园中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选择树种、优化配置方法和种植方式等提升策略,为类似公园植物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城市景观设计 1引言 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为环境提供了各种好处,包括水过滤、洪水控制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如今城市湿地公园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公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在其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要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尤其重要。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决定着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一个成功的湿地公园,是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共同增长,因此,了解不同的植物配置如何影响湿地公园的功能非常重要。 2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是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类型的公园[1]。 园林植物配置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栽植植物,形成好的植物景观,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科学性,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要有不同的植物配置,另外植物配置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结合科学合理的配置,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以达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共同提高。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群的设计,合理的组成,色彩搭配,季节变化和园林意境;二是园林植物与 其他园林元素的结合,如水、石、建筑、道路等的搭配与融合。 3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原则 3.1生态性原则 湿地公园应按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公园的绿化进行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造 景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把各种有特色的植物融合进当前的景观中去,与本土植 物相搭配,形成生态性强的植物组团,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恢复湿地公园的 区域生态性,提升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在湿地公园配置植物时,要考虑植物的生 长特性,立地条件要符合植物的生长所需,而植物本身又可以改善湿地公园的环 境[2]。保护原生性湿地非常重要,可增加新的植物种类,通过对公园内绿地的规 划和不同区域的功能的分析,选择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植物,栽种于园内,起到 生态的保护恢复作用,提高生态多样性。本土植物长期生长在特定的地区,对该 地域的气候和土壤能够很快适应,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对湿地原有生态系统 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美学原则 植物自身有不同的特点,每种植物都有其可观赏的点,独具特色的本土植物 和引进的植物新种相互搭配,互相衬托,互相点缀,达到美的原则,配置植物时,应遵循其原则,对植物的选择上进行研究,对植物的高度、宽度、类型、颜色、 形态等的综合考虑,搭配合理的植物种类,营造令人心旷神怡的湿地景观;当然 也要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种植,在空间上进行分析研究,种植的角度和位置是关键的,只有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栽种,丰富植物景观排列的整体路线,丰富景观 层次,使之呈现出美的感觉,给人以舒适之感,为人们提供独特的体验。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植物配置主要为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所以应考虑植物配置的生态功能。 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的应用,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能力,提高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湿地公园绿化提升改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绿化提升改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项目概况 二、工程承包范围 三、工期 第二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一、施工准备 第三章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 一、植草前准备 二、草种适应性测试 三、乔木灌木栽植 四、花卉种植 五、施工技术措施 第四章工期的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一、从组织管理程序上保证

二、技术上的保证措施 三、经济上的保证措施 四、管理上的保证措施 第五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第六章安全施工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第七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及措施第八章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及措施 一、文明施工措施

二、文明施工的安全措施 三、文明施工教育 第九章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一、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 二、事故应急预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项目概况 工程名称:** 国家湿地公园 ** 国家湿地公园绿化提升改造项目工程地点:** 湿地公园 工程内容: 一)** 国家湿地公园绿化提升改造项目

二、工程承包范围 承包范围: 1、** 国家湿地公园绿化提升改造项目,并包括以上项目变更后新增工程量的绿化项目工作及澄清文件包括内容;具体详见招标内容、工程量清单及澄清文件。 三、工期 计划开工日期:2015 年月日 计划竣工日期:2016年6月20日 总工期日历数:125 天,自监理人发出的开工通知中载明的开工日 期起算. 工程养护期:为期一年。 第二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一、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布置原则——紧凑合理、方便施工、节约用地、各方协作、文明整齐。 从工程的具体条件出发,对施工总平面图布置按模拟状态,合理安排空间,以求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地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投标阶段总平面布置主要考虑用地面积,本着科学用地的原则,严密计算。一旦中标,施工前严格按业主的规定及现场的总体安排,经批准后搭建施工临时设施。 二、施工准备 1、施工技术准备 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组织全体技术人员,认真阅读设计文件和一些有关的技术资料,并请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设计交底,了解设计意图,熟悉设计内容,掌握设计要求,并据此制订工作计划和工作标准,为现场技术人员更好指导施工做好准备。配齐材料采购、材料管理人员、资料和设备管理人员,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建立施工技术档案,并派专人负责。 2、物资设备准备 本工程中所需投入的工程物资和施工设备,根据工程需要按计划陆续进场,投入本工程的机械设备主要是播撒机、小型多用旋耕松土机、抽水机、发电机、电焊机、水管、水带等。 (1)材料准备材料保证:合格的工程质量取决于合格的原辅材料,首先承诺决不是价格低廉的用材原则,根据本市供应商的特点及有关参考,选择材料供应商的原则是: ①资金雄厚 ②有良好的信誉 ③无不良记录

人性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人性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作者:林建峰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社会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作为现代园林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生态公园,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人性化的植物景观营造维持着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文章以南京市鱼嘴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面人性化的要点,力求创造出绿色、和谐的生态型湿地公园。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人性化;鱼嘴湿地公园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在自然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为各种物种提供生存环境,被称为“生命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湿地所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目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南京鱼嘴湿地公园具体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对人性化的植物景观营造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一、湿地公园的内涵 湿地生态公园作为现代园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园林形式是以湿地作为对象,通过人工重建与恢复来保护生态系统,以生态学的角度去改造使其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为观光者提供一个亲近、体验自然的场所。作为一种类型独特的公园,能充分利用湿地特有的文化属性与景观价值,其建设能够有效地起到保护湿地资源、宣扬文化、休闲娱乐、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相比于其他公园更为强调主题性、保护性与教育性。 植物作为城市湿地公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其它景观要素显得尤为重要,其景观营造的质量对城市湿地公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植物的种植设计能够从根本上维持湿地公园生态性,由于人为的长期破坏和缺少管理,规划时考虑不周,造成许多湿地公园在植物景观营造上出现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因而,开展人性化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理念 在景观设计中,好的理念往往是设计的精髓,设计理念能够反映出设计者对场地的意图,在这背后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南京鱼嘴公园的概况能够看得出它的景观营造理念,其理念是以遵循自然环境为前提,尽量去维护生物多样性,使人为干涉尽量减少,能够做到以人为本。 (一)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的动植物群落,这些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为野生动物特别是一些濒临危险和稀有的动物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让它们可以在此进

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设计模式建议

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设计模式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也逐渐增强了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由于人工湿地公园的景观比较优美,而且人工湿地公园非常注重利用和保护水体,所以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推崇,已经成为了近年来我国公园建设的热点。在设计人工施工公园的过程中,景观的效果、水质的保护及管养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会受到湿地植物和种植搭配模式的影响。本文分别选取了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详细的对比分析了植物景观的现状情况,详细的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植物种植设计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的新模式,希望我国人工湿地公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2个天然湿地公园(云南腾冲湿地公园和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和2个人工湿地公园(重庆观音塘湿地公园和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对比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别。在2014-29015年,通过开展数据收集、湿地测量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详细的比较分析了当前湿地公园植物种植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湿地公园建设按照设计方法和建设条件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种。一般来说天然湿地公园建设选取湿地的资源较好,可以进行分区整合、道路规划和建筑建造,只需要整合景观资源。天然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和林木层次都经过自然演化和生态淘汰,和当地环境特征非常符合,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水源。公园建设最大限度的保留天然湿地景观风貌,尽量不破坏原有的景观和植被,更好地保护现有湿地景观和生态环境是建设的主要目的,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这样就可以创造更好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相对来说人工湿地公园建设的基地条件就较差,主要就是对现阶段的污染水源或者水质较差的水体进行水体净化,其次就是改善当地的景观。建设人工湿地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水体以及改善当地的景观,改变原有水体的平面构成形态、土质条件和植被状况,而且对植物种类、种植搭配以及水体净化能力等方面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二、调查结果 本文收集了4个湿地公园的数据资料并进行了实地测量,而且还在湿地公园随机选取了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部收回了所有的问卷。对4个湿地公园满意度及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详细情况如下: 三、存在问题 根据本文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天然的湿地公园依托自然形成的植被资源,基本上没有做大规模的修改。因为天然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植被資源,植物种植形式比较优美,而且花卉景观良好,所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推崇。虽然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模式是模拟的自然种植形态,但是人工痕迹比较重,而且形式非常单一。当前人工湿地公园现有植物种植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模拟自然植物层次,沿着岸线进行乔灌草式种植;第二种就是净化水体,选取净水能力较强的植物,采用种植池式规则栽种。虽然模拟自然的种植模式注意

模拟自然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以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为例

模拟自然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以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 公园二期工程为例 摘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入海口,海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为 湿地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其特殊的水文条件,营建人工湿地在植 物选择及配置上应尽量模拟自然湿地,留住并吸引更多鸟类、水禽、野生动物前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对东营市中心城城市森林公园二期工程植物景观 营造的分析,阐述在植物配置上是如何模拟自然湿地,从而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模拟自然湿地;植物配置;植物群落;保护鸟类;东营市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里绿地规划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是 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活动不断开展,建 立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湿地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植物景观营造是城市湿地公园营 建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重要内容。自然湿地是天然 的基因库,是多种鱼类、水禽、野生动物的繁殖栖息地或季节性生活环境, 特别 是许多濒危野生动物的独特生境。湿地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保护等,为教 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实验基地[2]。东营市城市森林公园作为人工湿 地公园在植物配置上最大限度的模拟自然湿地的植物群落,突出黄河入海口的群 落特点,模拟自然湿地的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该如何做? 1 概况 东营城市森林公园以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背景,立足“大空间、大绿地、大 湿地、大水面”的空间本底条件,构建森林湿地型湖泊水体空间体验;营造水鸟栖息,沼泽林木生长生境以及湿地运动等生态体验。最终实现建设河海交融、独具 特色、秀美宜居的湿地名城。公园位于东营市中心城区,东、西城区的交界处, 是东营市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未来的规划中森林公 园构筑了东营中心城区南部的生态屏障,是环城绿化带上的重要的景观游憩节点。森林公园紧邻城市中心区的南郊,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城市包围,位于新区 文化轴线的延伸线。通过荣乌高速绿廊与城市外围生态环廊相连,是中心城区的 绿核,城市的中央生态区。总设计面积183.4公顷,其中绿化面积约89.1公顷。 1.1 生态环境现状 原来为耿井水源2#沉砂池,沉砂池周边有大面积芦苇荡(Phragmites australis)、荷花塘(Nelumbo nucifera)。生境良好,是十几种鸟类的栖息地,大白鹭(Ardea alba)、xxx(),荷花塘周围有旱柳(Salix matsudana),榆树(Ulmus pumila L.),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还有小片杨树林(Populus L.)野生地被,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inn.)车前菜(Plantago asiatica L.)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灰菜(Chenopodium album),大多数地方仍为演替初期的田问杂草群落 2植物分区: 湿地公园的整体风格定位为生态、自然、富有野趣的自然公园,充分保留现 有植物,不破坏现有鸟类的栖息地。具体的植物配置为粗犷野生式,模拟自然湿 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不同于城市公园中,过分追求乔灌草层次的搭配,在植物的 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杨、柳、榆、槐(Sophora japonica Linn.)作为骨架树种,避开常用的园林植物,使后期维护经营成本降到最低。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

重庆彩云湖水库湿地公园种植规划设计

3 种植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生态与美学功能兼具 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从生态功能考虑,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从景观效果上考虑,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3.2 植物垂直分布根据湿地功能和河道洪水位变化的消落作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形成不同水深和功能的湿地景观带,并根据不同的水深及植物生长习性种植各类水体植物,形成高低层次上的变化。 溪流过水带:水深大于150 cm,种植浮水植物。 低沼泽带:水深在0〜60 cm,又可细分为0〜20cm、20〜40 cm、40〜60 cm三个深度段,种植浅挺水植物。 高沼泽带:水深在60〜150 cm,种植深挺水植物。 消落带:每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湿地片区, 形成季节性湿地带, 种植耐水湿乔木、灌木和草本。 缓冲带:为常水位以上3〜5 m 高程的区域范围,种植过渡植物带,减少外部干扰对湿地的影响。水土保持带:常水位以上5 m 高程的区域范围,种植水土保持林带兼顾景观特色,形成湿地的绿色背景。 3.3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以适生性强、抗逆性强、观赏效果好、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为主,控制性地引进外来植物品种,同时也注重体现植物多样性。 3.4 促进生物多样性 植物配置总体多样,具体地段品种单一。并设置一些蜜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为鸟类营造栖息生境。 4.1 芳渚临流和碧水叠韵 位于A 区污水处理站两侧, 主要对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放的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在设计中,适当改造原有地形, 形成多级跌水以减缓水流的的速度, 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分为“兼氧池”、“植物床”、“曲流”和“植物塘” ,并配以不同的植物群落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湿地通过水坝与彩云湖隔断, 水坝上设有铁栅栏以防止凤眼莲等浮水植物进入水库水体。主要植物群落如下。 (1)兼氧池(沉水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eillata) 、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inn) 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 L .)、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茭白(Zizania latifolia)、千屈莱(Lythrum salicaria) 、花叶水葱(Scirpus validUS) 浮水植物: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2)植物床(挺水植物群落) 挺水植物:菖蒲、香蒲、鸢尾(Iris tenctorum) 、花叶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Variegata') 沉水植物:黑藻 (3)曲流(挺水植物群落) 挺水植物:花叶芦苇、千屈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海芋(Rhizoma alocasiae)、芦苇(Phrag. mites communis) 沉水植物:黑藻 浮水植物: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4)植物塘(浮水植物群落) 浮水植物:凤眼莲(Eichhirnia crasslpes) 挺水植物:荷花(Nelumbo nuci —fera) 、黄花蔺(Limnocbarisflova) 沉水植物:狐尾藻 (5)水边湿生植物群落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 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莺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木有枝树、杜

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 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莺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图5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