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定义为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人格定义为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人格定义为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人格定义为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人格方法取向的幽默感研究

摘要:幽默感不是一种单一的人格特质。幽默是一系列与幽默有关的人格特征的组合,这些人格特质之间可能彼此之间有高相关,比如人善于创造幽默,他就更可能让人笑,但是这不代表他更有可能在生活中用幽默来应对所遇到的压力。

关键字:幽默感,幽默风格,外向

引言

人格被定义为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它是一种假想的结构,用来描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思考,感觉,知觉,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反应的不同。了解人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预测一个人在各种环境下会怎样去做。一个人格特质可能被看成一个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有的人得分高有的人得分低。人格心理学家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的特质来解释人的行为,例如认知,情感的不同。幽默感很早之前就成为了人格心理学家的研究的主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幽默感被当作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研究者编制了很多测验来测量这个幽默感的组成。

幽默感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幽默感的操作性定义。它最原始的定义是指一种知觉到或者喜欢幽默的能力,常带有攻击性和较低的社会赞许性。后来学者认为幽默感是与幽默有关的一系列人格特质。

Gordon Allport发现当要人们评价他们的自己的幽默感,94%的人认为他们的幽默感大于或者等于平均水平,仅仅有6%的人认为他们的幽默感低于平均水平。当然这有可能跟人的自我认知错误有关。人们经常把幽默感跟一些其它与之无关的令人满意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人们更有可能评价一个具有高幽默感的人更多的友善,更令人愉快,更容易合作,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聪明,更少的抱怨冷酷和小气。在我们熟知的大五因素模型上,一个具有高幽默感的人更多的被认为外倾,宜人,情感稳定经验开放以及更没有责任感。

幽默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到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它包含社会,认知,情感,表情等元素。幽默有很多种形式包括双关,逸闻趣事,神回复等等。它常被用于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是亲社会的也可以是具有攻击性的。人们能通过制造幽默使他人笑,也可以笑他人所制造的幽默。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或者是个体差异变量,幽默感的概念涉及到很多关于幽默的组成,幽默的形式,幽默的功能。研究者采取了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每一个都关注了这个复杂概念的某一个方面。

岳晓东认为幽默感是一种捕捉生活中乖谬现象的触觉,也是一种能巧妙揭露人际关系中矛盾冲突的智力其效果是令人发笑,耐人寻味又不令人反感。

总的来说,幽默感不是一种单一的人格特质。幽默是一系列与幽默有关的人格特征的组合,这些人格特质之间可能彼此之间有高相关,比如人善于创造幽默,他就更可能让人笑,但是这不代表他更有可能在生活中用幽默来应对所遇到的压力。

1幽默喜欢的个体差异

一个人最喜欢某种形式的幽默是不是能告诉我们他人格方面的一些特征呢?这个想法在近一个世纪都很流行。一些精神科的医生认为问精神病人他们最喜欢的笑话形式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人格投射测验。这能被用来分析诊断出他们的问题以及确认他们没有解决额需要和斗争。在过去的五十年很多人格心理学家用这个方法编制了很多幽默喜欢类型的测试来评定不同的人格特质,直到现在都很流行。用这个方法被试被呈现一系列笑话,卡通图片或者其它的幽默材料,然后让他们对这些材料的好笑程度进行评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这些幽默的材料能被分成不同类别。最有名的是Ruch的探索性因数分析,他从各种不同的途径选取了600个笑话和卡通图片,大多都是从笑话书或者流行杂志上随机选取。各个不同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健康程度的被试被选取。这些幽默的材料还被翻译成各种其它的语言以便于选取

其它国家的被试来参与。三个稳定的因子被发现,前两个是跟幽默材料结构有关,后一个跟幽默材料内容有关。第一个是incongruity-resolution humor,指不协调被解决的幽默。第二个是nonsense humor指不协调没有被完全解决的幽默。第三个是指跟性有关的幽默。

很多研究探索了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与被试的人格之间的相关程度。总的来说,对这三个维度的喜欢程度都跟外向性有低相关。说明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喜欢各种各样的笑话卡通图片。对这三个维度的笑话的讨厌程度与神经质有低相关,暗示体验到更多消极情感的人比如焦虑,抑郁,内疚的人对各种笑话都不是很喜欢。对于神经质个体来说,他们更内向,更温和,更容易移情,更喜欢为别人担忧更温和,更民主。这些结果和最新的FMRI发现证实了在外向维度得分更高,在神经质维度得分更低的人的大脑边缘系统的奖赏中心对幽默材料更容易激活。更有趣的是,有保守的宗教信仰的人更有可能不喜欢所有类型的笑话和卡通图片。

所有RUCH的研究都聚焦在保守,对不协调的容忍,关于这两个结构(NON ANDINC-RES) 的感觉寻找。因为对nonsense humor的喜欢要求人们容忍甚至喜欢剩下的不协调,天马行空,荒唐。RUCH假设喜欢这种类型的幽默对不协调有一个高的容忍度,一种广泛的感觉寻求定向,对复杂,新奇,和非结构化的刺激的喜欢。另一方面incongruity-resolution humor 更清楚更简单大部分都是运用固定的模式解决不协调。喜欢这种幽默的人更被预测会更保守更需要一个结构化额,简单稳定清楚安全形式的刺激。

RUCH做了很多研究来对这些预测进行支持。对保守和独裁的人格倾向的测量一致的发现与对incongruity-resolution humor的喜欢和对nonsense humor的厌恶有正相关。因此有更保守的观点与独裁的态度的人更有可能喜欢不协调被解决的幽默,更有可能不喜欢那些不协调没有被解决的奇异或者滑稽的幽默。比如在一个研究中,Ruch和他的问被试各种犯罪分子(骗子,强奸犯,谋杀)该处以哪种程度的惩罚。正如所预测的,结果显示,被试越喜欢INC-RES笑话他们认为这些罪犯应该被惩罚的更严重。所以如果你犯罪了你最好希望法官是一个不喜欢INC-RES humor的人。因为年纪大的人比年轻人更保守,所以他们更喜欢INC-RES humor。

寻求刺激是一种涉及需求多样的新奇的和复杂感觉与经验并倾向与冒险的人格倾向。有高寻求刺激欲望的人倾向于通过艺术,音乐,旅行,食物,甚至引起幻觉的药物和一个非传统的生活方式来寻求新的刺激经验。研究表明在寻求刺激这上面得分更高的人相对于INC-RES humor明显更喜欢nonsense humor。喜欢nonsense humor 的人也被发现与对经验的开放程度成正相关。相对于喜欢INC-RES的人来说,喜欢nonsense humor 的人智力可能更高一点。一些研究也探索了对复杂和不确定经验的喜欢与幽默喜欢的两个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一个实验中被试要求戴上棱镜望远镜通过上下颠倒或者左右颠倒来扭曲正常的景象。结果发现那些更喜欢nonsense humor的人戴这个眼镜的时间更长,且戴的时候来回移动的更多说明这些人更喜欢一种新奇的经验。同样也有研究发现喜欢nonsense humor 的人更可能喜欢复杂和抽象形式的艺术。

总的来说这两个幽默结构似乎部分的代表了一些人格维度相反的极点(简单对复杂),同时也部分的与完全不同的维度有关。比如,INC-RES humor 倾向于有保守独裁的态度和价值观。 Nonsense humor 与想象力和浪漫的一些变量有关。保守观点与喜欢INC-RES humor 之间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因为为了解决大部分笑话的不协调需要固定模式的思考方式。有更保守观点的人可能更容易获得需要的信息来解决不协调,然后满意的结果对他们的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强化。另一方面,想象和浪漫与nonsense humor 显著的相关可能原因是这种形式的幽默与现实有一个偏差,这需要心甘情愿的接受不真实的事件进入一个浪漫的世界。

关于幽默喜欢的第三个因子,这个因子跟内容有关,指跟性内容有关的幽默。如果排除幽默结构上的影响,喜欢这类幽默的人有更强硬的社会态度,他们更独立,更理性,更容易自我

满足,更现实。考虑到结构方面的影响,喜欢与性有关的INC-RES humor 的人性格与保守,实际,独裁,有正相关,同样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更保守,跟喜欢理科技术性方面的爱好更不能容忍不协调,更支持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有趣的是,独裁的人对性行为夸张的关心,更多的是严肃的性成见,而不是性解放与性欢乐。另一方面,喜欢与性有关的nonsense humor 的人因此更天马行空,更奇葩,与去抑制,寻求刺激,快乐主义,对性和性欲的兴趣,随心所欲等有正相关,因此,如果仅仅只喜欢与性有关的nonsense humor ,他们有更积极地性的态度和性体验。

2幽默能力的个体差异

有的人能很容易的说出一个段子来使别人发笑,有的人却很难。在跨情景中这种能力具有稳定性。对这个幽默感概念的测试更好的是通过对展示的能力进行评定,而不是自我报告的量表。研究者编制了幽默创造的各种量表来测验人的幽默感,一般的方式是通过被被试呈现各种不同的刺激,然后看被试能创造出多少有趣的回应,这些回应的有趣程度被评定产生一个得分,这些测验是针对个体,没有进行标准化。一些研究者研究了这个得分与人格某些特质的关系。比如,Robert Turner 研究了这个得分与人自我监控之间的关系。自我监控是指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我表演加以控制。幽默能力的评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给被试一系列的卡通图片然后让被试取一个有趣的标题;另一种方法是让被试坐在椅子上,然后给他一个物体比如一双鞋子,半个小时之后让被试有一种有趣的方式介绍这个物体。研究表明,有高自我自我监控的人相对于那些低自我监控的人的在这两种方法的得分明显更高。研究者解释,那些经常注意他人反应和社会线索的人使他们在生活中更有能力创造幽默。自我监控可能是有利于创造幽默的一种重要的人格倾向,结果表明幽默创造能力可以被当成一种社交技能。

幽默创造能力与创造力有什么关系呢?有研究显示这两者之间有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一个元分析发现在幽默创造能力与创造力之间相关系数平均大约是0.34,尽管幽默创造与创造力都涉及相同的心理过程,但是还是有一点区别有创造力的个体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有趣。

幽默创造能力与对幽默的喜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结果可能出乎意料,这两者相关性较弱。3幽默应对的个体差异

在遇到生活中的负性事件的时候,有的人喜欢有幽默来应对有的不。R.A.Martin and Lefcourt编制了应对幽默量表,它包含七个题目。研究证明这个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这个测验的得分与被试在看到一部紧张的电影时的自言自语的话的有趣性相关显著。同样的显著相关也发现在这个测验的得分与被试同伴对被试运用幽默应对压力,然后不怎么把压力当会事的倾向之间。

幽默应对量表的得分也被发现与自尊,自我概念的稳定性,现实的认知评估,乐观,心理一致感,外向呈正相关;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和神经质呈负相关。

4幽默风格的个体差异

在研究幽默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一般我们会认为更幽默的人心理更健康。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幽默是否有利于心理健康取决于怎样运用幽默,即幽默风格。R.A.Martin 编制了幽默风格问卷,认为幽默主要有四种风格:亲和型幽默,自我支持型幽默,攻击型幽默,自贬型幽默。前两者被认为是健康的适应性的,后两者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和潜在有害的。研究发现自我提高型幽默与亲和型幽默,攻击型幽默与自贬型幽默有中等强度的正相关。攻击型幽默与自我支持型幽默和亲和型幽默之间有低的正相关,说明即使积极地幽默方式也包含一些攻击性的元素。此量表得分与同伴评价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显然,自我提高型幽默上的得分与幽默应对量表的得分有显著正相关。

关于一些其他的人格和情绪变量,两种健康的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指标比如

自尊,积极情绪,乐观,社会支持,亲密有正相关;与消极情绪比如抑郁,焦虑有负相关。攻击型幽默与敌意和攻击性有正相关与关系满意度有负相关。自贬型幽默与沮丧,焦虑,敌意等有正相关与心理幸福,社会支持,关系满意度有负相关。

此外,外向被发现与亲和型幽默和攻击性幽默有正相关与自我支持型幽默有很低的正相关与自贬型幽默不相关。神经质与亲和型幽默不相关,与自我支持型幽默负相关,与攻击性和自贬型幽默呈正相关。亲和型幽默与自我支持型幽默都与对经验的开放有正相关与另外两种有负相关。一些研究也探索了幽默风格与文化有关的人格倾向之间的关系,比如攻击性幽默与个体主义有正相关。幽默风格在性别上也有轻微的差异,男人更多的使用两种不健康的幽默风格。老人比年轻人更少的使用亲和型幽默喝攻击性幽默,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少使用外向型的幽默方式。在女人当中自我支持型幽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为了测试是否因为年龄差异是因为发展的变化或者是因为同辈效应,这需要纵向研究。

参考文献

[1]汤笑.幽默心理新说.北京大学:中国城市出版社.

[2]江雪华,申荷永.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评估与干预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7-150。

[3]王爱芬.大学生的幽默风格及其认知风格,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

[4]岳晓东.幽默心理学:思考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

[5]Abel.M.(2002).Humor,stress,and coping strategies .Hum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5,365-381

[6]Peterson,C.,&Bossio,L.M(1991).Health and optimism.NewYork,NY:Free Press.

人格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人格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人格教育是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目前我国对“什么是人格教育”的理解,分歧还比较大。 一些观点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来谈人格教育,认为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培养健康人格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人格教育的心理学意义是要培养一个能适应环境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的人。 另有一些观点则是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谈人格教育,认为人格教育是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的教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现代人格教育的实质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人的本质能力和力量的养成,其根本目的是使青少年成为具有主体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教育史上的泰斗夸美纽斯认为,人是一个小小的宇宙,“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有无尽的潜能,“人的心理在天外天内都张不出一个界限”。但是人只有提高教育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他指出,“人不是良善的,是变良善的”,“事实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在他看来,人格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使受教育者的那种处于劣势的东西能够成为更充分、更真实的东西。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必须为塑造健康人格这一课题服务。 上述观点尽管表述不一致,但对人格教育的价值取向的把握基本是一致的,即着眼于每个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要真正达到发展的全面与和谐,就不能不着眼于每个人的人格塑造与提升。因为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格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或生存样式是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表征。它表示着人之为人的现实历史规定,标示着人之所以如此这般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依据所在。基于此,笔者试图这样来定义“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影响、心理训练、心理建构、品性培养等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巨大潜力,把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和对社会的最大影响作为人生的追求与乐趣,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都得到塑造与提升,最终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自我教育与外界教育两个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强调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人格的塑造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心理结构

人格的基本构成 [人格基本特征]

人格基本特征 1、人格定义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候、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的整体性。它是指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心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整合保证了我们与外界的和谐相处,保证了个体自身的健康完整,同时又是自身发展的前提。一旦这些特质之间出现了断裂,不仅特质间无法实现统整,而且也无法将外界经验统整到自身的人格结构之中,精神分裂症就是极端的代表。 (2)人格的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亦即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变化而有不同,如一个孩子很友好不仅是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友好,在家里或其他场合都表现得很友好。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重要事件的影响出现部分人格特质的改变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3)人格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

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即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4)人格的社会性。人们出生之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这种社会化过程在已有的生理基础上赋予了人格更充分的内涵。 3、个性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下同于其它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外即个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个性化就是人存在的方式。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性格;倾向性是需要、动机。 4、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5、气质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是先天的,是体质和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 6、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交互影响。

ccmd常见8种人格障碍的定义及分类

几种常见人格障碍的定义及诊断标准(CCMD)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二)员工的态度p99? 1.态度的分析: ●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倾向。(考点) ●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向。 ●态度会影响到行为。 2.工作满意度(考点) (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报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满意导致生产率。 2.工作满意度(考点)p100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人际关系; ●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3.组织承诺(考点)p101?

(1)组织承诺的定义:员工表现为组织成员身份的强烈期望,愿意为组织做出较多的努力,对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有明确信任和接受。 作为一种态度,组织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组织承诺包括三种形式: ?感情承诺,即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 ?继续承诺,即为保有在组织已有的位置和福利, 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 ?规范承诺,即由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员工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而留在组织中。 (2)组织承诺的结果 ●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考点) ●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对于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依赖感有实际意义。 (三)员工的知觉和归因p102 1.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选择、组织及解释的过程。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他们的知觉支配的。 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考点) 社会知觉常见的失真现象包括:(考点)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光环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投射效应—推已及人 ?对比效应—人比人 ?刻板印象—固定看法

人格教案

第12章第一、二节人格教案 本节的主要内容: 1、人格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2、人格的结构 3、特质理论 一、基础知识:1、人格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人格(2)人格的结构 2、特质理论 二、扩展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的概念、本质特征、结构及特质理论。 二、教学分析 1、本节重点 掌握人格的概念、本质特征、结构及人格理论中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2、本节难点 对人格的特质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 五、教学过程 一、人格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目前不同心理学者由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人格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很大差异。《普通心理学》对它的定义为: 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从广义上来讲: (面具后真实自我)。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正是在不同的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心理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举例:“固执”在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环境中带有“撒娇”的意思,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则带有“反抗”的意思。 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勤劳”就是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承认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人格的可变性。现代研究表明——,但人格的稳定性仍然起主导作用。 3、统和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体,内在的各种成分必须保持协调统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格的统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某个个体具有积极地人格) 同样面对挫折,性格坚强的人不会灰心;怯懦的人则会一厥不振。 二、人格的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征很难区分,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1、含义:(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2)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则是指对社会、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里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从含义可以看出,气质与心理活动的自然属性密切联系,而性格则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2、形成因素:(1)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制约,具有很强的稳定性。(2)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体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认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相对于气质而言,性格较易发生改变。3、评价是否具有道德含义:(1)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不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含义,也不能决定个体的成就。(2)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有好坏之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1)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 (2)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人格、个体、行 为 与 管 理解读

人格、个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人格概述个性心理现象示意图(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一、人格概念解析经典性解释心理学家凯立希(R.A.Kalish)指出:人格是导致行为以及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各种特征和属性的动态组合。这些特征和属性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完成任务的潜力、气质、性格、情绪、自我知觉、角色行为、态度等等。心理学家麦迪(S.R.Maddi)把人格定义表述为:人格是决定每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那些特征和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它决定着人们心理行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并且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它也不能简单的被理解为当时社会及生理压力的唯一结果。简单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心理,它是个性动力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其核心是由气质、能力和性格组成的,使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表现着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和始终如一。故事: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讨论:天下是否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二、人格差异形成原因遗传。基因研究和双胞胎实验表明遗传构建人格发展前提条件、同时限制了发展范围。寓言:武松打蝇;蝎子的天性环境。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会产生重大作用;在遗传限制的范围,会对人格特征的演变产生决定性影响,个体总体潜能取决于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研究:中美儿童特征比较,母亲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案例:杨武是否值得同情?马加爵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给领导让路事件;局长痛打副局长事件;上海援交少女情境。人格通常稳定持久,特殊情境下会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案例:河南女囚事件;促

销效应下的冲动购物;聚餐效应三、人格测验及其运用一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通过对描述人格的词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16个根源特质。他认为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相关量表,现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与组织管理。提醒:大学或硕士入学心理测验通常含此测试二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是最广泛使用的人格框架之一。这一人格测验包括100道问题,用以了解个体在一些具体情境中会出现的感觉和进行的活动。这个测验基于瑞士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学说(内向―外向),由一对母女麦尔斯-布瑞格斯编制而成。练习:教材游戏提供的测试量表;包老师提供的测试类型详细解释MBTI测试的主要内容外倾(E)内倾(I):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感觉(S)直觉(N):接受信息的方式思维(T)情感(F):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方式知觉(P)-判断(J):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大五特质与组织中绩效的关系 1.责任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责任心与工作绩效有最强的正相关(大约0.3),“可依赖的、持久稳固的、目标明确的和有组织的个体,在任何现实的工作中都倾向于获得比较高的绩效;从反面来看,那些冷漠的、不负责任的、低努力程度和冲动的人,在任何现实工作中都倾向于获得低绩效”。★责任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并非如我们惯常的认识。责任心非常复杂,当然它不是工作绩效的唯一决定因素。★在人格的这个领域中,我们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来证明,在大多数工作的人事选拔、培训和员工评估过程中,人们应该注意责任心。2.其它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责任

人格测验问卷介绍

人格测验 人格也称个性。人格的定义繁杂,理论众多,内容各异。最简明的定义就是,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或是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特质的总和。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独特性 差异性、内隐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大多定义公认的人格特性。 人的一生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评价他人或自己的人格特点,如,内向、外向,沉稳、冲动,热情、冷漠等等。心理学家对人格的测量是从个体差异的评定开始的。很多人格测验以特质论作为理论基础,强调测量行为深层次下的心理特质。所谓特质,就是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殊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儿童青少年的许多情绪障碍、行为问题都与人格特点有关,因此,人格的 测量是心理评估的重要内容。 人格测量的工具之一是人格测验。由于人格的内隐性和儿童青少年人格的相对不稳定性,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的人格测验其发展相对落后于智力测验、成就测验等的发展,人格测验的信、效度一般也低于智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人格测验分为投射性测验和客观性测验。投射性测验是利用没有明确结构和固定意义、易于引发多种反应的刺激,鼓励被试暴露出隐藏在潜意识之中的思想、情感、欲望、动机等,以此推断它的人格结构。著名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和绘画测验。对测验结果的解释技术性很强,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客观性测验通常是用经过精心编制的一系列问题调查表,让被试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作出反应。 结果一般可以参照常模作出解释。广泛使用的人格问卷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适于儿童青少年的人格问卷相对较少,这里仅介绍几个有影响的儿童青少年人格问卷。 一、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 EPQ)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J.Eysenck)夫妇编制的,1975年发表了最新修订本。问卷分为成人版和儿童版,分别适 用于16岁以上成人和7~15岁儿童,施测仅需要10~15分钟。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编制是以特质论为理论基础的。在早期的研究中,艾森克通过因素分析抽取出两个维度,即神经质(Neuroticism,又称情绪性) N和内外倾性(Extroversion)E,以后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又增加了第三个维度精神质(Psychoticim)P或称心理变态倾向。艾森克认为,神经质、内外倾性和精神质是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的表现程度,便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现在广为流行的“大五”人格结构理论中仍包含神经质和内外倾性两个维度。

人格

人格 ①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②人格包括两部分: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性格可分类为人类天生的共同人性与个体在后天环境与学习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同样是热爱劳动的人,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表现为动作迅速,但粗糙一些,这 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③人格一词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 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 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④人格在灵魂心理学中的概念:灵魂心理学属于灵魂医学(Soul Medicine)范畴,灵魂心理学给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灵魂医学认为信使是一切能够表达生物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外界沟通联系并发生相应生物效应的各种生物语言。 社会心理学中讲的人格即是指人的个性。它是个体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 过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 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 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 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 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据此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为: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 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人格、个体行为和管理

人格、个体行为与管理第一节人格概述个性心理现象示意图(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一、人格概念解析经典性解释心理学家凯立希(R.A.Kalish)指出:人格是导致行为以及使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各种特征和属性的动态组合。这些特征和属性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完成任务的潜力、气质、性格、情绪、自我知觉、角色行为、态度等等。心理学家麦迪(S.R.Maddi)把人格定义表述为:人格是决定每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那些特征和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它决定着人们心理行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并且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它也不能简单的被理解为当时社会及生理压力的唯一结果。简单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心理,它是个性动力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其核心是由气质、能力和性格组成的,使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表现着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和始终如一。故事:寻找两片相同的树叶讨论:天下是否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二、人格差异形成原因遗传。基因研究和双胞胎实验表明遗传构建人格发展前提条件、同时限制了发展范围。寓言:武松打蝇;蝎子的天性环境。环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会产生重大作用;在遗传限制的范围,会对人格特征的演变产生决定性影响,个体总体潜能取决于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研究:中美儿童特征比较,母亲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案例:杨武是否值得同情?马加爵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给领导让路事件;局长痛打副局长事件;上海援交少女情境。人格通常稳定持久,特殊情境下会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案例:

河南女囚事件;促销效应下的冲动购物;聚餐效应三、人格测验及其运用一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通过对描述人格的词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16个根源特质。他认为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相关量表,现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与组织管理。提醒:大学或硕士入学心理测验通常含此测试二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是最广泛使用的人格框架之一。这一人格测验包括100道问题,用以了解个体在一些具体情境中会出现的感觉和进行的活动。这个测验基于瑞士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学说(内向―外向),由一对母女麦尔斯-布瑞格斯编制而成。练习:教材游戏提供的测试量表;包老师提供的测试类型详细解释 MBTI测试的主要内容外倾(E)内倾(I):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感觉(S)直觉(N):接受信息的方式思维(T)情感(F):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方式知觉(P)-判断(J):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大五特质与组织中绩效的关系 1. 责任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责任心与工作绩效有最强的正相关(大约0.3),“可依赖的、持久稳固的、目标明确的和有组织的个体,在任何现实的工作中都倾向于获得比较高的绩效;从反面来看,那些冷漠的、不负责任的、低努力程度和冲动的人,在任何现实工作中都倾向于获得低绩效”。★责任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并非如我们惯常的认识。责任心非常复杂,当然它不是工作绩效的唯一决定因素。★在人格的这个领域中,我们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来证明,在大多数工作

人格心理学概念解读

人格心理学 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 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都拉(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本主义观点 以马斯洛(Abraham Maslow)为首的人本主义(Humanistic)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生物学观点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过敏症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人格心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格心理学曾经有过光辉的过去,各大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等都曾在人格心理学的园地中争奇斗妍,但现在的人格心理学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险。那么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人格

第十三章人格 [内容提要] 1、人格概念 2、人格理论:(1)精神分析的人格论,(2)艾森克的人格理论,(3)阿尔波特的特质论,(4)卡特尔的特质论,(5)大五因素模型理论,(6)七因素模型理论 3、气质 4、性格 5、认知方式 6、人格测验 7、人格成因 一、人格概念 (一)什么是人格? 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理解,伦理学,人格代表一种个人尊严,如“不能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政治学,人格代表一个人所承担责任和义务,如“某某领导的人格魅力”。 人格(personality),心理学上又称个性(individuality)(高玉祥、叶奕乾),但也有学者将两者区分使用(如北大陈仲庚、黄希庭)。personality来源于希腊文persona,原意是指演员所戴的假面具,后来逐渐演化成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代表戏剧中人物的身份。心理学家沿用这一含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及心理活动都看作是人格的表现。 但是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 艾森克(1955):“人格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决定着个体适应环境的独特性。”是从人格的构成要素,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的角度来定义的,人格的本质是行为模式。 奥尔波特(1961):“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强调人格不仅是行为上的,还有思想上的,突出了人格的动力功能。 卡特尔(1965):“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景中的行为,它是与个体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强调了人格对行为的预测作用,而且行为不仅有外显的,还有内隐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人格不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有组织的典型行为的外在观察模式。”与行为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强调人格是一种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模式。 北大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强调人格的形成过程——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以及人格的独特性。 北师大高玉祥:“个性是人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的特点,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综合的心理结构。”是从人格的构成要素上定义的。 教材上的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说明: 1、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人的人格特征,是一种特有的模式。 2、人格是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模式。 3、人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是稳定而一致的。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1、生物制约性 主要是指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遗传的生理解剖特点。人的自然生物特性虽然不能预定人格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个性发展的模式以及人格行为形成的难易。如神经活动的类型直接决定了人的气质表现。如甲、乙两个学生的神经类型一个

人格教育教案

课题一人格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人格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形成理论,对人格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人格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在心理学概念中,人格是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本节中我们将对这一概念作出分析,探讨人格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一词的来源 要回答人格一词的概念,首先要从考证人格一词的来源说起。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在希腊语中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所带的各种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二)人格的含义 在心理学概念中,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综合各家的看法,我们可以将人格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个含义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层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当然,这不等于说人格是一成不变的。第二层是人际过程。它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内心、影响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那些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 二、人格的基本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份,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 (一)气质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体产生心理活动时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发生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 2.气质类型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有规律的结合。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气质类型最早的学说,后来人们多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来总结,并把它

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更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考虑;不仅思考眼前利益,更为长远利益做打算。如果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就减少人们再去为私利而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了。 2.《论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 在《论语》中有很多都是提到理想人格,如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等,这些理想人格主要在《论语》中“仁”、“君子”、“修身”等讨论中有所体现。分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论语》中“仁”所体现的人格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畴,也是他和弟子谈论最多的一个范畴。孟子对“仁”的阐释是:“仁也者,人也。”;《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在《论语》中,“仁”更可谓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多种场合,孔子和弟子们也从多方面阐释了“仁”的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仁”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人道理念和人性光辉,是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论语》中,“仁”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对己的,强调如何通过自身修养到达仁的境界;另一个面是对人的,强调如何推己及人。然而对己是根本的,是推己及人的基础。就好像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把自身的人格品质修养好,才能做到推己及人,最终成为“内圣

人格心理学抑郁型人格

抑郁型人格 一.人格定义: 1. 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为: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2.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 3.社会心理学中讲的人格即是指人的个性。它是个体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4.人格包括两部分: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性格可分类为人类天生的共同人性与个体在后天环境与学习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同样是热爱劳动的人,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表现为动作迅速,但粗糙一些,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二.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人格

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三.人的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

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

人格的内涵: 在普遍的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人格一词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于古希腊语persona。而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首先人格具有其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其次是人格的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塑造人格。再次,人格具有.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一: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对人格的作用,是一个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复杂问题,目前还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对遗传的作用有以下一些看法: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等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文化越是复杂,其对人格的影响也越复杂。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第三: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以什么方式和态度教育子女也很重要,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格。曾心理学家将父母的养育方式主要分为三类:民主型、专制型与放纵型,研究的结果显示:民主型的养育方式中,父母既满足儿童的正当要求又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约束和限制,既保护孩子的活动,又给孩子社会文化的训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和谐。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中,儿童更容易形成谦虚、有礼貌、待人亲切诚恳、独立性强等人格特征。除了父母的教育以外,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父母的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和睦、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人格有积极的影响,反之,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乃至关系破裂与离异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具有消极的影响。此外,家庭经济情况也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膏粱子弟娇纵惯养,不懂礼貌,而农村出来的孩子,吃苦耐劳,文质彬彬的现象几乎常见。所以家庭教育对我们人格的最终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八章 个体心理与发展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关键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心理发展的含义;(2)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I)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 (4)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见本考试大纲本章的补充说明);(5)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6)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7)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8)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9)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知识点讲解 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