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文综历史各地试题筛选2.1经济_中国古代

2019年文综历史各地试题筛选2.1经济_中国古代

2019年文综历史各地试题筛选2.1经济_中国古代
2019年文综历史各地试题筛选2.1经济_中国古代

201907131818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8)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唐代,漕运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结合所学,这种变动既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时也体现了政治中心的由西安向北京的转移,故D项正确,故A.B.C项错误。

【答案】D

2.(2019·广东汕头二模·27)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宋元以前国家征收赋税主要是谷物和布帛,到了明中后期许多农民专事蚕桑,实际上体现出赋税的转变,即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规定赋税一律征银,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手工业的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气候发生变化,排除B项;宋代之后,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并不能看做是明代出现农业变革的背景,排除C项;明代推行海禁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发达,排除D项。

【答案】A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4)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从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到“自垦田”有所发展,不能得出井田制已完全瓦解的结论,排除A 项;材料提及牛耕的推广,但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排除B项;材料仅有农业个体一种经营形式,不能体现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排除D项。

【答案】C

4.(2019·福建宁德高三上学期期末·27)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

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

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

C.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 D.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在宋代,太湖平原农业高度发达,到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该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粮食生产处于次要地位,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选A项;通过题干表述可知,太湖平原由“粮食生产中心”变为“粮食输入地”,这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该地区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并且自南宋之后,南方就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排除B项;由于经济的发展,太湖平原地区的人口数量会有很大增加,但这不是太湖平原由“粮食生产中心”

变为“粮食输入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A

5.(2019·广东广州一模·26)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通过题干中地租形式的不同——“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在宋代租佃制之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故选D项;租种地主土地的主要是农民,不是自耕农,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以产品地租为主”,可知该形式能够促进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租佃制之下,农民的负担会加重,不是减轻,排除C项。

【答案】D

6.(2019·四川蓉城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5)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出现两税法,所以题干体现出赋税改革的基础,故选B项;赋税改革并不能有效缓解土地兼并,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题干体现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并没有说明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排除D项。

【答案】B

7.(2019·湖南衡阳一模·27)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

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可知,材料分为两层信息,第一层说明明清时期稻田的生产技术已有很大提高,第二层体现了汉代到清中叶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这是因为汉代到清中叶依然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小农生产限制生产效益的提高,故选D项;由材料第一层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已有很大发展,排除A项;从汉到到清中叶,并不是一直残酷剥削农民,大多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因而B项不是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品经济会推动农业生产,因而商品经济繁荣并不是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答案】D

8.(2019·福建福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4)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材料中放映了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故选D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A项;材料中是农业工具使用和汉人放牧,不是恢复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C项。

【答案】D

9.(2019·四川成都一模·26)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

《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题干所述财产继承规则下,不论被继承人地位如何,都有享有继承的权利,在此情况之下,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继而可以使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在财产继承方面的权力,不是所有的权力,排除A项;被继承人都有继承财产的权力,这不是纲常伦理的崩坏,排除C项;题干没有述及社会阶层的流动,只是论及家庭内部财产的继承问题,排除D项。

【答案】B

10.(2019·山东济南一模·2)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公田赏赐给……士兵作私田”和“向私田征税”说明逐步承认土地的私有性质,故选A项;据所学,经济的改革的根本因素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据所学,晋鲁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不是封建化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经济改革对土地的作用不是对王权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A

11.(2019·四川成都二模·26)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结合所学可知,汉唐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而“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经济重心已在南方,故选D项;依所学,两宋时期出现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的局面,排除A项;依所学,1500年前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B项;依所学,东南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导致宋代地区情况的原因,排除C项。

【答案】D

12.(2019·广东汕头三模·27)清初,朝廷禁止对商人额外征税,取消了机户织机“不得逾百张”的规定,允许民众自由开采井盐,准许商民自行开采云南铜、铅、锡、银、铁矿,对于上税多的矿商还赏以顶带。这些举措()

A.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B.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 D.刺激了近代工业产生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清初实行的是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而且“允许民众自由开采井盐,准许商民自行开采云南铜、铅、锡、银、铁矿”的做法会促进矿产的开发,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其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近代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项。

【答案】A

13.(2019·四川绵阳三模·26)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棉纺织业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宋朝;明朝;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发展,故选D项;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施,明朝实施的是“海禁”,排除A项;农耕文明的繁荣,农作物产量提高,米价价格下降因素与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只是其次要原因而非主因,排除B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原材料价格下降也只是绢价下降的次要原因,排除C项。

【答案】D

14.(2019·安徽芜湖三模·25)汉文帝时期,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的隆盛局面。这些措施()

A.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 B.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C.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 D.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朝;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说明经济繁荣,体现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故选B项;结束“无为而治”是汉武帝,排除A项;据所学,整个封建社会都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排除C项;材料“富商大贾周游天下”只能说明经济繁荣不能说明社会地位,排除D项。

【答案】B

15.(2019·安徽淮南二模·24)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先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便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范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答案】B

16.(2019·广东广州二模·26)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古代这些西方的人只有通过丝绸之路才能到达,故选C项;“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无法体现风俗文化,排除A项;“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

这些地方可能通过陆上来进行,排除B项;“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不能说明中国与罗马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17.(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25)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从“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可以看出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故选C项;盐铁官营不需要大一统作为前提,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对盐铁曾实行专卖政

策,排除A项;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最主要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排除B项;此题只涉及西汉,未提及其他时代,无法推断出“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

【答案】C

18.(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四·26)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中要求外商领取政府凭证后再能进行贩卖,否则依法处罚,表明宋朝进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故选A项;材料只是要求外商领取政府凭证后进行贩卖,没有对外商贩卖进行限制,因而不能体现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要求外商领取政府凭证后再能进行贩卖,否则按偷税进行处罚,但不能说明外商偷税成既定事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关于宋朝财政收入组成的信息,因而不能得出商税成为宋政府主要收入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A

19.(2019·山西一模·26)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说明在埃及、叙利亚、印度等遗址都出现了唐代或宋朝的瓷片,联系史实可知唐宋时期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东非地区,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供其他唐代海外贸易的产品信息,无法认定唐代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排除A 项;材料仅体在埃及、叙利亚、印度等遗址中出现瓷片,没有提供这些瓷片是私人贸易商品还是官方贸易商品,因而不能得出私人海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中埃及、叙利亚、印度都不属于东亚,因而与中国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20.(2019·四川教考联盟二诊·27)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A.制约了农业发展 B.生产方式多样化

C.区域化分工明显 D.以棉纺织业为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市镇经济的特点各不相同,说明明朝的市镇经济有明显的区域化分工,故选C项;市镇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且经济作物的不断增多也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只展示了不同市镇经济的发展特色,而没有具体说明各地的生产方式如何,排除B项;棉纺织业的发展只是众多市镇的一个特色,材料没有比较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比例,所以不能得出以棉纺织业为主,排除D项。

【答案】C

21.(2019

由此可知,北宋()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选D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未涉及北宋人民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可知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有序,排除B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北宋都城夜市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未涉及专业化市场已出现,排除C项。

【答案】D

22.(2019·吉林高中上学期期末·27)据清朝《仁宗实录》记载,闽皖商人为图便捷省费,在贩运商品到广东出口时,将原来经庾岭的内陆运输改为海道运输,而嘉庆帝以会使内河“关税减少”为由,下令商人仍“由内河过岭行走”,否则将没收商品并治罪。此规定()

A.不利于当时的出口贸易 B.表明清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C.限制了商人的经商范围 D.说明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下令商人仍‘由内河过岭行走’,否则将没收商品并治罪”,可判断内陆运输会增加,而海道运输减少,这不利于出口贸易,故选A项;题中只是说明朝廷对闽皖地区商业运输的规定,并不能表明清政府调整了对外政策,排除B项;题中只是说明朝廷对闽皖地区商业运输的规定,并没有涉及商人的经商范围,排除C项;题中没有涉及征收重税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A

23.(2019·广东广州高三年级调研测试·27)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加强了对江南地区重要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并未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江南市镇受到中央有效管理,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排除C项;明朝派往这些地区的官员是县丞、主簿、同知等行政官员,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24.(2019·四川德阳一模·9)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工商业发展使得皇宫偏居一隅,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就合一,排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排除D项。

【答案】C

25.(2019·四川成都一模·27)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一律“改为折钱计征”,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唐朝中期两税法之后,“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只是改变了征收的内容,与商人地位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放松,排除D项。

【答案】C

26.(2019·河南洛阳高三上学期期中·6)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体现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商业分工无关,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市镇规模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与城乡经济联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27.(2019·广东惠州高三第二次调研·24)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

A.分封制的瓦解 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

C.土地兼并严重 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被称为‘素封’的群体”指代无法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后通过经商或其它劳作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有了社会地位以后的称谓,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产生于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后,故C项错误;私商的兴起,并未能形成新的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B

28.(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27)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该官员认识到闭关锁国造成沿海百姓失业故主张放宽闭关锁国政策,故选B项;

该官员主张适当放宽闭关锁国政策不同于废除该政策,排除A项;放宽捕鱼是“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并非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该官员并未主张废除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没有超越当时官员的思想,排除D项。

【答案】B

29.(2019·河南洛阳、许昌二模·25)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史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减轻史卒供给输送的劳苦”“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汉文帝时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扩大人民生活来源,这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故选B 项;文帝所采取的措施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为民减负,开禁利民,与诸侯国实力的膨胀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放宽重要物资的开采权并不意味着放弃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B

30.(2019·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27)1684 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考点】“海禁”政策;清朝;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清政府此时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排除C项;根据史实,清政府有条件地对外开放是由于台湾的收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不是外贸繁荣的倒逼,排除D项。

【答案】B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完整word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表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表 1.月官方PMI每月首天公布; 2.CPI 及PPI 一般是每月9日公布(一般是每月第九天,五月与十月黄金假期会顺延,1月会稍迟宣布; 3.固定投资(不含农户)、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度报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报告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情况月度报告,这些数据的公布时与CPI 及PPI一样,但五月与十月黄金假期会顺更延,1月亦会更迟宣布; 4.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报告一般是每月18日宣布, 5.1月、4月、7月、10月分别召开年度、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支等指针数据将在发布会上一并公布。在发布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的同时,分别发布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12月、2012年3月、6月、9月当月或累计数据情况电子报。这些数据会在季结后20天之内公布。 6.根据统计报表制度,2月份不发布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经济效益数据。 7.2月3日发布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报告。 8.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数据于每月4日、14日、24日上午9:30时发布。 9.由于部分重点企业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旬报停止调查,故取消数据发布。 10.夏粮产量、早稻产量和全年粮食产量分别于7月中旬、8月底和12月初发布。 11.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219.235.129.58/welcome.do)于每月23日前更新上月(季)数据,12月30日前更新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详细数据(遇法定公休日顺延)。

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分析 2011-01-2715:29 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 根据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2010—2011年中文社 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排名,确定了17份统计样本期刊。通过对2010年在这17份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排在前10位的问题分别是: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三农”、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货币政策、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自主创新、低碳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热点的新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同样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决定了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带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创新更受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加强自主创新,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只有如此,才能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框架中,自主创新的研究内容从以往侧重技术创新向全面创新提升。有学者提出了构建创新型经济的新战略,即从跟随战略向引领战略转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低碳经济首次进入前10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频出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强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2010年,我国确立了首批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城市。在这种形势下,低碳经济研究成为经济学者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研究内容上,一是从不同产业、生产和消费、城镇化、能源效率、低碳技术、碳排放交易市场等视角探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寻求降低碳排放的途径与机制;二是深化碳税、环境税、碳关税等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促进节能减排;三是将低碳经济置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来研究,丰富了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重回前10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其中,包括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9年以来,我国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为区域经济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在研究内容上,一是从产业分布、自主创新、城镇化、区域要素丰裕度、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等视角探讨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以及协调发展的对策;二是从区域经济融合、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市场效应、区域空间效率、环境约束、区域政策等方面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三是把低碳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对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的关注度再创新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抑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分配制度基础。有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继续探讨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技术进步、市场力量、出口贸易、地方政府行为等视角探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及其提升的途径;分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措施;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城市贫困问题;将幸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如果问高中生哪科最难背,肯定有很多同学说是高中历史。很多同 学学习高中历史时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辛辛苦苦记了很多,考试时一 看到题目还是无话可说,或者答不到得分点,真是郁闷。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 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 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 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 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影响2019年中国经济走向的三大关键词

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管理者们的2019年应该关注什么? 摘要“中美贸易谈判”、“房地产调控”、“金融稳杠杆”是管理者们在2019年必须要重视的三大宏观政策走向,搞清楚这些关键的变动,才能够正确决定企业应该收缩还是扩张以及往什么地方扩张。 新年伊始,企业的管理者们都习惯于为企业在新一年发展制定完备的年度战略规划。而优秀的年度规划,必须建立在对新一年宏观经济和政策走势、以及商业趋势变化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 顺势而为,方可事半功倍。 关于2019年,各路大咖都已经有了预测,其中最知名的要算2016年离世的“周期天王”周金涛的说法:2019年是低价抄底资产的好时机。而美团的王兴则说,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这些预言是否能够实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目前来看,真正决定2019年经济与商业走向的,主要还是三大宏观面的政策走向:中美贸易问题的谈判进展、房地产调控政策走向、金融“稳杠杆”的效果。 从企业角度来看,必须仔细观察这三大宏观关键词的走向,才能设法适应这个低增长时代,重新聚焦主业,抓住逆势增长的机会。 关注中美贸易谈判走向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影响2018年中国经济和商业发展最深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前商界和学界都未曾料到,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会如此激烈地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最终导致中美之间出现了剧烈的贸易摩擦。 在2018年7月到8月,美国分两次向中国对美出口的约1102种产品合计500亿商品

征收了25%的关税。而中国同样对500亿美国对华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 2018年9月24日,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美国将对价值2000亿的中国商品征收10%关税,包括冰箱、空调、家具、电视机和玩具等,其中还涉及诸多塑料和石化产品。美国还计划从2019年1月1日起,将加征关税的税率提高到25%,并且将对剩余的价值267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在2018年对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贸易、金融格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资本市场上,2018年年初A股的涨势遭遇遏制,最终全年下跌超过20%。 在2018年的12月,中美两国元首在G20阿根廷峰会期间成功举行会晤,达成重要共识,决定暂停征收新的关税。美国白宫随后宣布,美方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1月1日后仍维持在10%,而不是此前宣布的25%;双方将加紧磋商,一旦谈判达成协议,2018年以来加征的所有关税,都可能取消掉。 但中美贸易摩擦最终得以缓解的前提条件是:美中双方需要争取在2019年最开始的90天内完成谈判,如果到期无法达成协议,美国将继续提升税率。所以2019年最初三个月中美贸易谈判的走向,事关其后一整年中国经济贸易的走势。 商界领袖们自然会期待中美能够达成协议,这样的话,中国的出口行业将加速复苏,也会带动整体消费的增长。不过,务实的管理者,也应该在谈判达成协议之前保持谨慎,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做好继续过苦日子的准备。 把握房地产调控政策走向 房地产目前仍然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产业。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央围绕“房住不炒”坚持进行地产调控,意图达到“稳房价”的目的。

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备考导航 复习该专题时,可对知识进行四个方面的整合(即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以及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做到政治史与经济史结合,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结合,关注民生、三农、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

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3)耕作技术的提高 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春秋时期的桔椽、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两汉时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儿井,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耕作和管理技术:商周时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并总结了及时收割、优选种子的管理经验;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②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

高考历史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2019年海南卷,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1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 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

经济与中国经济2019尔雅答案

货币与资本主义(一) 1 【单选题】没资本主义就没有现在的()。B ?A、文化 ?B、货币 ?C、发展 ?D、格局 2 【多选题】《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的作者包括()。ABD ?A、伊特韦尔 ?B、米尔盖特 ?C、帕尔格雷夫 ?D、纽曼 3

2013年前后,中国公民工资收入总额约占中国GDP的37%。()正确 4 【判断题】 一般情况下,货币发行过少容易造成通货紧缩,反之则造成通货膨胀。()正确 货币与资本主义(二) 1 【多选题】按照劳动交换产品没有体现()的思想。ABC ?A、货币是符号 ?B、等价交换 ?C、自由民主 ?D、平等 2 【判断题】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晚于工业革命。()错误 3

2013年前后,中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10%左右。()正确 4 【判断题】 中世纪的宗教教会主张劳动价值论。()正确 货币与资本主义(三) 1 【单选题】资本主义将所有生产活动变成货币的,主要是为了()。B ?A、便于计算自身价值 ?B、便于比较不同行业产值 ?C、便于约束工人行为 ?D、便于管理生产成本 2 【单选题】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 ?A、欧文

?B、居里 ?C、列宁 ?D、马克思 3 【判断题】货币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且并没有造成什么社会问题。 ()错误 4 【判断题】 2013年前后美国经融服务业的产值大约占美国GDP的14%。()正确货币与资本主义(四) 1 【单选题】对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大约终止于()。C ?A、19世纪80年代 ?B、18世纪8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17世纪80年代 2

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

2019年5月21日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矛盾,预示中国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

6.1% 6.2%6.3%6.4%6.5%6.6%6.7%6.8%6.9% 7.0%7.1%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一季度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季度GDP 增速(当季值)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8月 1-9月 1-10月 1-11月 1-12月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1-8月 1-9月 1-10月 1-11月 1-12月 1-2月 1-3月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现价)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 1-8月 1-9月 1-10月 1-11月 1-12月 1-2月 1-3月 1-4月 1-5月 1-6月 1-7月1-8月 1-9月 1-10月 1-11月 1-12月 1-2月 1-3月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现价)

47.5% 48.0% 48.5% 49.0% 49.5% 50.0% 50.5% 51.0% 51.5% 52.0% 52.5% 2022年4月 2022年5月 2022年6月 2022年7月 2022年8月 2022年9月 2022年10 月 20 22 年 11 月 2022 年 12 月 20 23 年 1月 20 23 年 2月 2023 年 3月 2023年 4月 PMI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总分:17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2、(4分)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其烧制的秘色瓷,是皇家专用之物,但其制作工艺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3、(4分)《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4、(4分)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 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 5、(4分)《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4分)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它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7、(4分)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2019-2020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019-2020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摘要 2019 年,在内需走弱、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加大和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的 复杂局面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预计全年增长 6.1%。由于经济持续下行,失业率也较去年有所上升。总需求疲弱使得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下降,汽车销 售低迷导致消费增速延续下滑趋势,虽然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基建投资也有 所回升,但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拖累整体投资增速下降,受需求走弱和贸 易摩擦影响,进出口增速均较去年大幅下降。物价方面,在猪肉供给冲击的影 响下,2019 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大幅攀升,并带动其他肉类和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导致下半年 CPI 同比增速突破了 4%。但由于总需求依然较弱,全年除食品和能 源以外的核心 CPI 增速还略有下降。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对大宗商品需求下降,叠加内需不振,使得全年 PPI 小幅负增长。 展望 2020 年,在中美贸易摩擦放缓和稳增长政策支撑下,预计经济增长将 保持平稳,全年可实现 6.1%的增速。失业率也将有所下降,但人口老龄化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工业增长的放缓趋势将持续,继续下降 0.4 个百分点至 5.2%。制造业投资可能维持低位,房地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基建将继续回 升,整体投资增速将上行 0.1 个百分点。消费虽然仍下降 0.1 个百分点,但下 降趋势大为缓解。出口在外部经济增速放缓下将有所下降,增速-1.2%。进口则在内需带动下回升至 2.1%。价格方面,预计 CPI 将冲高回落,尤其是下半年在猪 肉供给恢复和基期因素下同比将快速下降至 1%附近,全年为 3.4%。PPI 有望回到正增长,全年增速约 1.1%。经济基本面不支持汇率大幅贬值,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稳定在 6.8-7.0 区间;货币政策将偏向宽松,预计年内仍有两次降准,而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赤字率将达到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