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历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历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历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历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产力因素 ( 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 ; 二、生产关系因素 ( 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 击 ) ; 三、上层建筑的因素 ( 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 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 ; 四、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看社会环境因素 ( 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六、看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 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五、改革的成功不能看个人的命运,要看作用是否能够持久(维持) 。 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一、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二、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三、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四、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 3 个方面考虑:一个 “ 是什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年表(上)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填空2016中国古代史重大历史事件编年表

2016年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史发展脉路 1、中国古代史: ①原始社会:远古时期,石器时代,刀耕火种时期 ②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③封建社会: 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1840) ④社会转型期: ●________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________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缓慢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2、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19———1949) ①从统治政府看: ●晚清政府(1840—1912)—— ●(中华民国)南京________政府(1912.1--4)——重要人物孙中山 ●(中华民国)______________政府(1912—1928)北京政府——重要人物袁世凯 ●(中华民国)南京___________政府(1927—1949)——重要人物蒋介石 ②从革命历程看:(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__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近代史前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__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近代史后期) 3、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________时期(重要时间1949——1954——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重要时间_______——1958——1966) 3.文化大革命十年(重要时间1966——1976)——徘徊中前进的二年(1976———1978)4.____________的新时期(重要时间_________——1992——至今)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南中国古代史纵鉴三 七、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主体知识】 1.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活动从原始社会萌芽状态逐渐走向完备 (1)农业 作物:已种植“”。 农具:金石并用,主要用木、石、骨、蚌耕作,极少。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即奴隶、庶民耕作(筒单协作)。 (2)手工业 铸造业:青铜铸造为商周主要手工业部门,由此三代称“”。商朝青铜铸造供国王、贵族使用,技术精湛,如鼎;西周青铜产品趋向化,还开始铸造器。 玉器加工:雕精量多,以出土的朝妇好墓文物为典型。 陶瓷业: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漆器制造:我国用漆历史最悠久,可上溯到遗址的红漆碗;商周水平较高。 (3)商业、城市、交通 商朝以作为货币,“商人”源于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商周交通通讯开始出现,建立制度。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2.春秋战国——以北方为重心的封建经济兴起 (1)农业 生产工具:春秋开始出现,战国使用范围扩大,时代到来,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技术:的运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即农耕。 水利灌溉:中原普遍用灌溉。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今修芍陂。战国时秦国李冰修使成都平原成为“”;郑国在水系建郑国渠使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冶铸业:铸铁技术,早欧洲2000多年。 青铜铸造:方壶是春秋中期珍品,产生新技术。 漆工艺:战国时期出现技术。 酿酒业:是古代酿造技术重要发明。 手工艺专著:战国时期出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工艺,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 (3)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汇聚中原市场。许多城市,如齐都(今山东)、赵都、楚都(今湖北),既是中心,又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如号称“”的范蠡、后来当上秦国相国的。 3.魏晋南北朝——封建经济区域性扩展和南方大开发 (1)农业 江南迅速开发:区域推进,——整个长江流域——岭南和流域。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流域、平原是重要产粮区。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屡遭破坏,总体上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研制新灌溉农具;西北已采用或的耕作方式。十六国北朝时,和得到开发。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2)手工业 丝织业:曹魏设专门织造机构于、洛阳等地;吴国培育出。蜀汉的行销吴、魏。 冶炼业:北魏相州产军刀,技术成熟,又发明法。 采矿业:已经利用和。 制瓷业:南方盛产瓷,后技术传至北方。北方创制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造纸业:技术进步,产量大增,纸取代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著名造纸中心有、长安、建业、。 (3)商业 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尤其是北方流民集中的、,及益州和建康。

高考历史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2019年海南卷,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1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 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

中国古代史重大事件年表(下)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780年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昭莫多战役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表

公元前2070年夏(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禹 公元前1600年商汤 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 公元前770年东周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端)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秦王赢政 公元前202年西汉刘邦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5年东汉刘秀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16年汉桓帝<后汉书>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220年魏国曹丕 221年蜀国刘备 222年吴国孙权 265年西晋司马炎 317年东晋司马睿 420年至589年南朝宋、齐、梁、陈(四朝)386年至535年北朝北魏分裂东魏和西魏后为北齐和北周581年隋朝杨坚 589年隋朝军队统一全国 605年大运河开凿 618年唐朝李渊 641年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亲 755年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907年后梁朱温 960年北宋赵匡胤 1038年西夏元昊 1115年金国完颜阿骨打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 1127年南宋赵构(宋高宗)1206年斡难河源大会铁木真称汗“成吉思汗”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年改蒙古国号“元”忽必烈 1368年明朝朱元璋 1616年后金努尔哈赤1636年清皇太极 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下西洋 1644年明朝灭亡崇祯宗在万岁山吊死1644年清军入关吴三桂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地手中收复台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建立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2 京师同文馆成立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 中法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中日《马关条约》 184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4 红军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6 长征结束 1936 。12.12 西安事变 1937年7.7 卢沟桥事变 1937 八一三事变 1937.9 淞沪会战 1937.12 南京大屠杀 1938 台儿庄战役 1945 。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5 重庆谈判 1945 双十协定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解析答案)

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 )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 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解析:选C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解析:选A 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二、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线索

(一)农业发展线索 1注意五个开始:(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4)三国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南宋时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2农具的发展 (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 (1)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西周时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 (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头,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同蒿开始引种。 (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南移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3)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时,农业发展,“苏湖熟,天下足”,棉纺织业,造船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也转移南方,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移特征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本专题考试大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框架】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2 考点二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三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高考真题演练 1.(2018·全国卷ⅡI·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 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以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 地区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解。 【解析】选D。依据题干信息“铁器实物”,无法得出是否为铁制农具,故A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 各地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情况,虽然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无法得出“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故B错误;材料中铁器实物“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错误;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图中铁器实物发现地在黄 河中下游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说明战国以前此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故D正确。 2.(2018·全国卷Ⅱ·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 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范文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 2006-01-19 17:54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

33%的最高记录。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949年,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国能够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起飞准备了条件,把中国经济从历史的最低谷中彻底拯救出来。1973年同1950年相比,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扭转了下滑的局面,持平中并有上升,由4.5%提高到4.6%左右。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最为传奇的事件是日本的迅速崛起。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经济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注入了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禹-家天下(世袭制) 经济:大禹治水(水利建设);青铜出现 商(前1600-前1046) 政治:人牲,宗法制,神权王权相结合 经济:井田制,集体耕作;国有六职,青铜器大发展,陶到瓷过渡开始 文化:甲骨文,金文形成 西周(前1046-前771)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典型特征) 经济: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百工” 文化:诗经(西周到春秋中叶形成)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人工冶铁;私田出现 战国(前475-前221) 政治:出现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出现 经济: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秦),废井田土地私有, 炼钢和淬火工艺发展,出现铁 犁牛耕,出现商业中心和富商 文化:百家争鸣司南出现具备制作火药原料硫磺硝石知识楚辞 秦(前221-前206) 政治: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皇帝制;朝议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征服百越修灵渠设四郡平西南夷开五尺道北击匈奴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 经济: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文化:小篆形成(李斯)隶书出现 汉(前206-公元25) 政治:汉武帝时-[中朝,十三州部(刺史)]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七国之乱 经济:汉武帝时-[政府垄断盐铁等行业;出现工官;铁业官营制度]牛耕普及(曲柄锄,大镰); 关中井渠;出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丝织品远销罗马;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市有 专门的管理机构 文化:汉武帝-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基本定型; 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创建 太学;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国学校; 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扬雄,司马相如佛教传入;纸的发明 王莽新朝与东汉(25-220) 经济: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一牛挽犁王景治黄河杜 诗创水排出现青瓷器;陶到瓷过渡完成 文化: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蔡伦改良纸草书形成(怀素,张旭)楷书形成 大赋渐少小赋兴起:班固,张衡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经典回放 1.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与国家政治、统治方针政策的关系,同时从经济发展中提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因素,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取向价值。 例1 (1999年高考第39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昊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记》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讲解 本题考查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第(1)问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第(2)问要上升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一点从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的增长,“实仰东南财赋”等方面作出判断。第(3)问则从政治稳定、政府重视、劳动力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概括。 参考答案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评析 本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强度较大,区分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导致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材料处理能力差,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不够,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欠缺。 2.重视对中国古代重要朝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的考查,并以材料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方面,材料解析题命题比较多。 例2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下图回答: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______市附近的___高原和_____山 (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个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丝绸之路示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