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展与特点

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展与特点

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展与特点

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展与特点

1、急性代谢紊乱期:临床出现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甚至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缓解期(又称蜜月期):经过胰岛素和适当的饮食等治疗,胰岛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临床症状消失,血糖下降,尿糖转阴,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12个月左右,最终所有患儿缓解期均会结束。

3、强化期:此阶段患儿的血糖、尿糖不稳定,需要增加胰岛素的用量,标志一型糖尿病进入强化期。

4、永久糖尿病期:在此阶段由于胰岛p细胞的功能完全衰竭,体内基本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需要完全依靠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和防止酮症酸中毒。

二、儿童1型糖尿病的特点:

儿童1型糖尿病一般起病较急,常因感染、饮食不当等诱因发病,大约40%患儿是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起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呼吸深长、呼出气有酮味(一种烂苹果味),脱水、烦躁、嗜睡甚至昏迷。当合并呼吸道、肠道、皮肤感染时,原发糖尿病的诊断易被忽略,而贻误治疗。

1、患者年龄小,认知性差

由于患儿年龄小对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有什么危害性以及怎样掌握治疗的五项原则,在了解和理解上都有困难,这就要求家长和医务人员更加耐心、细致地帮助和指导他们和糖尿病做斗争。

2、终身胰岛素治疗

一型糖尿病的特点

一型糖尿病的特点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这些症状都无情的折磨着糖尿病患者,给众多的 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深,特别是对一型糖尿 病与二型糖尿病存在疑惑,糖尿病就糖尿病呗,还分那么详细干什么呢?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 使用。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 以前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医学界弃之不用。那么,除此之外,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还有哪些区别呢? 特点一:对于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 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 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 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特点二:很多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 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 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 2型糖尿病。 特点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 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特点四:大量的临场试验表明,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 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 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 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 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 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 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特点五:专家建议,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 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

第三章看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第三章看清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一、我国糖尿病的几个流行特点 (一)糖尿病发病率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个人经济收入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人均年经济收入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在1994年的调查中,人均年经济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是经济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群的2~3倍。但最近的研究发现,经济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糖尿病的发病率都比较高,差别缩小。这说明无需太高的经济收入,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 由于糖尿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而未就诊,难以早期发现,若想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应该在群众中宣传糖尿病知识,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普查。 (三)与肥胖的关系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体质指数(BMI)约为25kg/m2,比自然人群的 23kg/m2要高,但远没有白人肥胖,白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过30 kg/m2。比较BMI小于25 kg/m2的人群,BMI为25~29.9 kg/m2的人糖尿病发病率增加70%。中国人只要稍微胖一点,糖尿病发病率就大幅度增高。一种解释是,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代偿可能较差,在体重增加时易出现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 1、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约占5.6%,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明显,2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 37

2、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发病率有关:在1994年的调查中,高收人组的糖尿病发病率是低收人组的2~3倍。最新的研究发现发达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仍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仍高于农村。 3、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高于发达国家:2007至2008年全国调查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0%,尽管较过去调查有所下降,但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约48%)。 4、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2007至2008年的调查中,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5、表型特点: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体质指数(BMI)约为25kg/m2,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多超过30kg/m2;餐后高血糖比例高,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 6、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 7、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短,特异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未来巨大的挑战。 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我们大家其实还是知道的有一些疾病的出现会给人们照成影响的,所以病人们更是要有所发现的,尤其是糖尿病的出现也是要多了解,在及时的注意这个疾病出现的病因,那么,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有什么?下面具体的解答吧。 (一)城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06年的43%。

怎么知道小孩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怎么知道小孩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的高发,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连小孩子也不能幸免。小孩出现的糖尿病一般都是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给小孩的正常生活、健康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小孩子也要谨防糖尿病的发生。那么,怎么知道小孩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呢? 怎么知道小孩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广西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专家介绍说,要想知道小孩是不是得了糖尿病,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观察、确诊。 一、症状 儿童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有: 1.饭量大增。这个特点很容易被忽略,家长多认为是孩子生长发育中的正常情况,但应注意是否出现其他糖尿病征兆。 2.突然消瘦。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重应该连续稳定上升,但突然出现体重下降情况,家长要警惕。 3.孩子在一段时期内出现小便频繁现象,多年不尿床的孩子多次出现尿床现象,家长应该带孩子进行糖尿病检查。 4.出现频繁口渴现象,甚至夜间多次起床喝水。

5.疲乏无力。孩子本来处于精力较为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应该多动,但突然在一段时间内老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户外活动,精神较为委靡,就有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6.易感染。孩子一些伤口反复出现感染情况,久不愈合。而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就是病毒感染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 二、检查 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查血糖都)11.1毫因尔/升(200毫克/分升),或者不仅一次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服糖后2小时及空腹至2小时血糖均为≥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者,才可作出诊断。 儿童糖耐量减低(IGT)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服糖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甚至服糖后2小时及空腹至2小时间的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均属糖耐量减低。

糖尿病的生理特征

糖尿病的生理特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改善,人们逐渐被一些“富贵病”困扰,糖尿病首当其冲,在中国被糖尿病困扰的人数近亿,发病率将近10%,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增长。糖尿病主要分为1性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导致的,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5%;2型糖尿病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一般发病缓慢,难以估计时日。两种糖尿病都有一些相同的临床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临床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即“三多一少”),可使一些组织或器官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并发酮症酸中毒、肢体坏疽、多发性神经炎、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等。本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 糖尿病的生理特征: (一)无症状期 病者绝大多是中年以上Ⅱ型糖尿病者,食欲良好,体态肥胖,精神体力一如常人,往往因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或妊娠检查时偶然发现食后有少量糖尿。当测定空腹尿糖时常阴性,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饭后两小时血糖高峰超过正常,糖耐量试验往往显示糖尿病。不少病者可先发现常见的兼有病或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症及心血管病、高血脂症或高脂蛋白血症,或屡发化脓性皮肤感染及尿路感染等。Ⅰ型患者有时因生长迟缓、体力虚弱、消瘦或有酮症而被发现。在Ⅱ型糖尿病无状期或仅处于IGT状态时,患者常常已有高胰岛 (二)症状期 此期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症状,且常伴有某些并发症或伴随症状或兼有病。有时本病症状非常轻微,但兼有病或并发症症状却非常严重,且有时可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或以主要症状出现而将糖尿病本身症状掩蔽。如老年病者常先有冠心病症群(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或脑血管意外症群,但

儿童糖尿病的特点

儿童糖尿病的特点 *儿童糖尿病的特点 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发病时胰岛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成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病情进展多较缓慢,甚至多无明显症状或糖尿病症状不典型。 儿童糖尿病起病急或突然。儿童糖尿病一般它起病较快,糖尿病症状常常突然出现。由于起病急,家长往往能回忆起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而成人糖尿病多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儿童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状典型,儿童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紊乱,缺乏胰岛素降低血糖,一旦发病,几乎100%的病例都会出现多饮、多吃、多尿,孩子一般偏瘦;而2型糖尿病,和成人糖尿病相似,起病比较慢,血糖逐渐升高,孩子一般是小胖墩居多。 多需用胰岛素治疗。儿童如患1型糖尿病,发病时胰岛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因此,确诊以后必须马上开始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命。胰岛素治疗是儿童糖尿病治疗的根本措施,当然仍应同时采取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精神心理疗法等综合性疗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儿童糖尿病对孩子的危害 *1、神经病变

儿童糖尿病的神经侵害重要是于四周神经与四周神经的脱 髓鞘病变有关,这种脱髓鞘转变与四周神经髓磷脂经非酶糖基化 作用,引起免疫球蛋白的沉积及糖化终产物的形成年龄有关。表 现为肢体麻木,刺痛,烧灼感。病程长者,可伴有胃肠功效混乱及 排尿障碍等自主神经病变,中枢神经也可受累如脑萎缩等。 *2、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其产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沾染、饮食失控、胰岛素治疗中断等。酮 症酸中毒的产生,一方面与胰岛素的尽对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 胰岛素拮抗激素的相对或尽对增加有关。如生长激素,有发动脂 肪分解,导致大批生酮氨基酸的产生及高血糖素等。酮症酸中毒时,重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昏迷、呼吸急促深大、口唇 樱红、呼气有烂苹果味、血糖升高。 *3、骨关节病变 骨关节病变的重要表现为骨矿物盐减少,骨密度减低,掌骨x 线皮质变薄,其原因不明。高血糖时肾小管钙和磷的重接收减少,可能是骨矿物质减少的原因之一。另一表现是关节运动受限,双 手手掌不能合龙,但多无疼痛。其原因可能是肌腱胶原组织的糖 基化导致的微血管病变有关。 *4、糖尿病眼病 儿童糖尿病产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后5年致盲率为50%左右。视网膜病变的特点性转变是微血管病及新生血管形成。眼底可见

认识爆发性1型糖尿病

认识爆发性1型糖尿病 爆发性1型糖尿病是近年来提出的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暂归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其特点为急性起病,胰岛β细胞功能短时间内严重破坏,病情凶险,预后极差,病死率较高。现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發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标签:爆发性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功能;C肽 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性疾病。2008年ADA的糖尿病分类标准中,1型糖尿病分为自身免疫性(1A型)和特发性(1B型)。爆发性1型糖尿病以起病急骤、代谢紊乱严重、胰酶升高并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为特征,属于1B型糖尿病。于2000年日本imagawa等[1]首先发现并加以研究,后我国及东南亚都有相继报道。现就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 爆发性1型糖尿病确切的患病情况尚不清楚,黄种人的发病率高于白种人。在日本报道占1型糖尿病的15%~20%,而且有季节性发病的特点,以5~6月份发病率最高[2]。我国目前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占1型糖尿病的2.7%~10%,且患者起病年龄显著高于经典1型糖尿病,平均(27.89±7.46)岁。韩国首尔的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中爆发性1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为7.1%。而>18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为30.4%[3]。美国土著人及高加索人中迄今为止未见到该病例的报道。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现在普遍认为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及妊娠可能与发病有关:①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被认为是有多基因控制的,其中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Ⅱ影响最大。Nakanish等研究证实HLA-A24、QOA1*03、DR9三者同时出现是β细胞完全丧失的独立危险因子,可致爆发性起病和早期胰岛β细胞完全破坏[4]。②爆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时虽然胰岛自身抗体阴性,但后来发现在该类患者中有GAD-Ab 转阳、胰岛炎以及外周血DAD反应性T细胞增多,提示至少部分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③大部分爆发性1型糖尿病发病前2 w有前驱感染病史,有报道称在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分离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5],提示病毒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关。④另外有研究证实几乎所有在妊娠期间初发的1型糖尿病均为爆发性1型糖尿病,且与妊娠无关的生育年龄爆发性1型糖尿病相比较,症状更重,预后更差[2]。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

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 一、糖尿病概述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目前用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不能用手指血糖作为诊断依据。具体是:(1)空腹血糖≥7.0mmol/L;(2)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3)随机血糖≥11.1mmol/L。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用。可能以后中国会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还不统一,测定结果也不太一致,目前主要还是用血糖的办法进行糖尿病诊断。 3.糖尿病的分型 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一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大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非常多,但是病人并不很多,大概占1%。由此可推出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比例,因为妊娠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妊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从分型的比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儿童比例很大,1型糖尿病的总人数很高。 4.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指儿童,包括幼儿、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的比例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 分型1型2型 起病急,症状明显慢 胖,家族史,种族性,黑棘皮病临床特点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 中毒 C肽低正常或高 抗体可阳性阴性自身免疫病有无 上表是儿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比。从起病看,1型糖尿病病情急、症状比较重,2型糖尿病相对比较缓,症状也不太明显。 从临床特点看,1型糖尿病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发病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而2型糖尿病一般孩子比较胖,家族、种族倾向更加明显,另外由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可以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肥胖,全身皮肤较黑,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皮肤又黑又粗糙,这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标志,也是

1型糖尿病介绍

1型糖尿病介绍 1型糖尿病的病因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呢?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1型糖尿病的症状 1、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 作者黄德锋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即我们常说的“胰岛素抵抗”,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只是一种相对缺乏,还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来达到治疗作用。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点: 一、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二、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

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三、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四、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还常合并高血压病。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五、临床治疗的区别: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1型糖尿病护理常规

1型糖尿病护理常规 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免疫应激引发的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常见症状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约有1/3Ⅰ型糖尿病患者于起病前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消化道、尿路或皮肤感染病史。 多饮、多尿、多食易饥,但体重减轻,消瘦明显,疲乏无力,精神萎靡,视物模糊。1型糖尿病幼儿在自己能控制小便后又出现遗尿,常为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并发症 1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及皮肤感染,女婴可合并霉菌性外阴炎而以会阴部感染为明显的症状。 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的1型糖尿病患儿,可于1~ 2年内发生白内障。晚期1型糖尿病患者因微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病变及肾功能损害。 实验室检查 血糖空腹血糖>6.6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 血糖每餐前及睡前留尿测尿糖为“次尿”(每日4个次尿),两个次尿之间所收集的尿为“段尿”(每日4个段尿)。未经治疗者,尿糖常为阳性,24h尿糖>5g。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个月内血糖的综合平均尝试,是判断患儿长期血糖控制善的可靠指标。>8.5%~10%为轻度升高。未经治疗者及治疗而控制不满意者多>14%。 β细胞功能测定在糖耐量试验测血糖的同时,测各时相的胰岛素及C 肽水平。Ⅰ型糖尿病患儿在糖负荷时血糖峰佱显著增设,且2h不能回复到基线水平,而胰岛素及C肽反应低下。 血脂未经治疗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显著增高。. 常见症状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导读】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主要在35岁以前。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1型糖尿病患者如能坚持合理使用胰岛素,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呢?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1型糖尿病的症状 1、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 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但动静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差很小,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因此机体实际上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 4、体重下降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

第二节 儿童糖尿病

第二节儿童糖尿病 一、概述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order caused by an absolute or relative deficiency of insulin, an anabolic hormone. When DM strikes during childhood, it is routinely assumed to be type 1, or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Most children with diabetes have IDDM and a lifetime dependence on exogenous insulin. However, in the last 2 decades, type 2 diabetes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already appears to be a sizable and growing problem among children. It is hard to detect NIDDM in children because 1) it can go undiagnosed for a long time; 2) children may have no symptoms or mild symptoms; and 3) blood tests are needed for diagnosis. DM has a tendency to progression of an array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microvascular disease, macrovascular disease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refore, better physician awareness and monitoring of the disease’s magnitude will be necessary. (一)定义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是指在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以前曾称为儿童糖尿病,但由于儿童时期的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的不同,儿童糖尿病的名称早已舍弃不用。通常分为三类: 1. 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 mellitus)主要是在遗传因素作用下,由于环境因素激发的体内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β细胞损伤并遭到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tes mellitus, IDDM)。 2. 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是一类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或/和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拮抗所致的糖尿病,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3. 其他类型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药物或化学物诱导的糖尿病、感染等。 (二)流行病学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中的免疫介导型,但今年儿童的2型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内地22个地区平均发病率为0.56/105,约占糖尿病总发病例数的5%。儿童时期的糖尿病好发年龄多见于10~14岁,婴幼儿少见。秋、冬季节高发。 (三)临床表现 1型糖尿病儿童起病较急,多数病人常因感染、饮食不当或情绪激惹的诱发起病。表现为多尿、多饮、易饿多食和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但多数儿童多饮多尿不易被发现而很快发展为脱水及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儿童可以突发恶心、呕吐、厌食或腹痛、腿疼等症状,应考虑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应尽早诊断。 体格检查糖尿病时除消瘦外一般无阳性体征。学龄儿童科发生夜间遗尿,部分儿童食欲正常或减低,体重减轻很快消瘦、乏力及精神萎靡。

1型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1型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近年来,我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不仅造成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更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不同的治疗方法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表示:治疗1型糖尿病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合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让患者更好的治疗。1型糖尿病能治愈吗?下面由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 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首选方法,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每个人体内都需要胰岛素维持机体功能正常。而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不内释放胰岛素,因此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 1型糖尿病必须的终身使用胰岛素,那么怎样使用胰岛素呢,请咨询在线专家。 二、饮食治疗。1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为了使血糖控制达到要求的范围,同时应考虑个人的口味和嗜好,而且必须与胰岛素治疗同步进行才有效,此外最好配合运动、心理调节等方法。 三、运动治疗。运动、饮食、心理教育、胰岛素都是1型糖尿病治疗的常规疗法。专家说,体力活动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应每天运动l小时,如各种球类运动、游泳、跳舞等,但应避免爬高和潜水,因发生低血糖时有危险。 以上是1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要想彻底治愈1型糖尿病,济南糖尿病医院专家推荐——传统中西医结合疗法。该疗法适用于空腹血糖8—12,餐后血糖15—20,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恢复胰岛功能,调理β细胞代谢,让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并未受到严重的损伤,但是如果患者长期服用降糖药,无疑是快鞭打病牛,长期下去给身体造成更大是损伤,而传统中西医结合疗法正好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根据中医的整体辩证理论,对人体循环进行综合调理,补肾健脾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功能,调理β细胞代谢,变相的起到降糖作用。况且中医对糖尿病有大量记载,同样有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理论总结,糖尿病患者并非造成单一的病症,血糖控制不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利用西医较强的针对性逐个突破,针对局部病症或单一病症,精准用药治疗可以达到明显的效果。此阶段糖尿病患者以控制血糖为主,必须长期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都会造成肝肾损伤,还有一部分患者胰岛素抵抗,所以控制血糖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还有一部分患者单纯的中医中药并不能起到控制作用。而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正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文章目录*一、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二、糖尿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三、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1、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1.1、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1.2、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1.3、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2、1型糖尿病的病因 2.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2.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3、2型糖尿病的病因 3.1、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简述

1型糖尿病主要指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按病因和致病机制分为自身免疫性和特发性两类,前者因自身免疫因素导致β胰岛细胞毁坏,胰岛素绝对不足;后者原因至今不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包括了以前所称IDDM,即1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本型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伤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标志是: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As)、胰岛索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和IA-2β)。此外还发现羧基肽酶H抗体、胰岛素原抗体、葡萄糖转运体抗体等。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与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有很强的关系,即具有多基因遗传易感性。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人类HLA某些位点如88、B15、B19、CW3、DW3、DR3和DR4与糖尿病有关。环境因素可诱发糖尿病的发生,主要因素有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和食品成分等。有证据表明:某些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的反复感染可诱导具遗传易感性个体的胰岛β细胞出现原来没有的MHCⅡ类抗原表达,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并促使原有的MHCⅠ类抗原密度增加,加强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中细胞毒T细胞对自身靶细胞的攻击作用,最终导致靶细胞破坏。此外病毒抗原与胰岛β细胞抗原具有分子结构同源性可引起交叉性自身免疫反应(风疹病毒蛋白与胰岛β细胞52KD蛋白),食物某些蛋白成分也因与自身抗体分子同源,通过分子模拟效应激发自身免疫反应(牛乳白蛋白与胰岛细胞抗体)等。在这种类型,β细胞破坏的程度和速度个体差异很大,有些破坏迅速(主要为婴儿和儿童),有些缓慢(主要为成人)。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按病程特点分为急性发病和成年进展缓慢性发病。许多此类患者最终需依靠胰岛素治疗才能生存,至疾病后期,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血浆C肽水平很低,甚至测不出来。

爆发性1型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FTlD)是由日本学者Imagawa等于2000 年首次报道的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暂归类于1B型。发病前l~2周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 或胃肠道不适等前驱症状。本病起病急骤,胰岛B细胞迅速破坏,出现高血糖症状1周内 即发生糖尿病酮症(DK)或DKA,发病时血糖很高而HbA1c多接近正常,常伴血清胰酶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心电图出现一过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横纹肌溶解及急性肾衰竭,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三、临床分析 (一)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人群以黄种人为主,尤以日本人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其对本病的认识较深有关。近年来,在亚洲其他国家及高加索人、西班牙裔美国人中也有报道。Imagawa等对一组日本 人群的统计显示,FTlD占以DKA就诊患者的20%,该研究还显示成人l型糖尿病中,本 病占7.1%,但在儿童1型糖尿病中该病的发病率较成人少。据韩国统计,在16岁以下的 新诊断1型糖尿病中,FTlD占1.33%。 本病发病年龄从l~80岁不等,平均为(39.1±15.7)岁,大于1A型。男女患病比例相当,男性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女性发病年龄往往较男性小,且多数与妊娠相关,大多在孕中晚期及产后2周内发病。Imagawa等发现FTlD发病时其BMI高于1A型[(20.7±3.9对18.8±2.8)kg/m2]。 另外,据日本调查,FT1D常在5月份发病,为一般月份的2倍,而来自中国的一项对育龄期女性的调查显示,妊娠相关性FT1D(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PF)与非妊娠相关性FTlD_(fhlminant type 1 diabetes not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NPF)相比无地区及季节差异性。近年各地区患病率有所增加.可能与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有关,但真正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有待进一步统计。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在遗传背景基础上,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及妊娠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研究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是FT1D与1A型的易感基因,但二者HLA–Ⅱ单倍型有差异,FTlD的主要易感单倍体为DRBl*0405–DQBl*0401,而1A 型易感单倍体为DRBl*0901–DQBl*0301。 在遗传易感基础上,病毒感染是引发FT1D的关键因素。日本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FT1D患者埃可病毒血清IgA抗体滴度较1A型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免疫组化试验证明,在FT1D 患者的胰岛细胞和胰腺外分泌组织中发现肠病毒衣壳,且病毒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m recognition receptors)在胰岛细胞和浸润胰岛的单核细胞中显著表达,而在1A型患者和正 常对照组中没有表达或表达极弱。 自身免疫在FT1D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病毒感染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其分子机制可能是,在病毒感染时β细胞中显著表达的趋化因子配体10、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8等细胞趋化因子或细胞毒素相互作用,激活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和自身免疫性T细胞介导的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管理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管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沈犁 写在课前的话 糖尿病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原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三大代谢异常。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明确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管理方法。 糖尿病可分为以下几型: 1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 1 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我国儿童期糖尿病有 98% 属于 1 型糖尿病。 一、儿童期糖尿病的特点 儿童期 1 型糖尿病发病较急,多数患儿可由于感染、情绪激惹或饮食不当等诱因起病。可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或体重减轻等症状,合称为 1 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 5 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婴儿多尿、多饮不易被发觉,而是因感冒、发热等应激后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才诊断糖尿病。 DKA 是儿童期 1 型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多因急性感染、饮食不当、诊治延误等诱发。儿童期 1 型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一旦终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若胰岛素应用过量则易出现低血糖,所以对于儿童糖尿病来说,胰岛素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糖尿病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疲乏无力,易感冒、发热、咳嗽,皮肤易感染,阴道常瘙痒,还易患结核病。晚期可出现白内障、视力障碍、视网膜病变,甚至双目失明,还可因糖尿病肾病而导致肾功能衰竭。 患儿还容易出现多种情绪反应,甚至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自我管理能力差。总之,儿童期糖尿病除了幼年发病、终身用胰岛素、并发症多等特点外,还因患儿活动量较大、爱玩好动,运动量难以控制,给治疗和护理都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儿童期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策略及目标 (一)儿童期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策略 对于儿童期糖尿病的治疗,仍然是按照“五驾马车”的经典治疗策略,也就是糖尿病教育、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治疗和自我监测。其中,糖尿病教育是核心,强调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心理社会支持。综合治疗重点依次为:“胰岛素治疗”、“饮食管理”、“运动治疗”、“自我监测”。在整个综合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充分考虑患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生活习惯。 糖尿病综合治疗“五驾马车”的核心是() A. 饮食管理 B. 自我监测 C. 糖尿病教育 D. 运动治疗 正确答案:C 解析:“糖尿病教育”强调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心理社会支持,在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属于糖尿病综合治疗“五驾马车”的核心。 (二)儿童期糖尿病理想的治疗目标 通过治疗,可达到如下的目标: 1. 临床症状消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