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融合群鉴定及8种药剂对其的毒力

云南省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融合群鉴定及8种药剂对其的毒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710393144.html,

云南省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融合群鉴定及8种药剂对其的毒力

作者:刘霞冯蕊高达芳王东岳杨艳丽

来源:《植物保护》2016年第02期

摘要: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一种常见的土壤和种薯传播病害,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本试验对分离纯化的67个丝核菌菌株进行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67个菌株都属于AG3融合群;对其中来自6个不同地域的11个菌株进行ITS测定, 11个菌株的相似度为99%。8种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0%氟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50 mg/L 和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0 mg/L的抑菌效果较好,室内抑菌效果可达100%。

关键词:马铃薯黑痣病;融合群;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 S 435.32

文献标识码: A

马铃薯黑痣病是世界范围内的病害,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欧美的发达国家就已经十分重视对此病的研究,并有过不少相关报道[12]。在国内,彭文学等[3]研究发现河北省有马铃薯黑痣病,而且是几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茎基腐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色粗皮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关于丝核菌(尤其是立枯丝核菌)的分类,Parmeter等[4]在1969年系统地提出了Rhizoctonia solani种内的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分类法,将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的138个分离菌株归为4个融合群,记为

AG1~AG4。随后, Ogoshi[5]、李华荣[6]对立枯丝核菌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根据融合群频率、硫胺素需求、同工酶谱、致病性、DNA碱基同源性和培养性状等特性将其划分为不同亚群。到目前为止,立枯丝核菌已被划分为14个融合群,分别命名为AG1~AG13

和AG-BI[67]。从分布上看,AG1~AG4在全世界均有分布,AG7和AG-BI主要分布于亚洲

的日本,AG6主要分布于日本和以色列,AG8分布于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遍布于全世界,但是局部地区的融合群种类却很单一。某一地区的丝核菌病害,基本是由同一融合群所引起,虽然从同一个病株上可以分离出很多种类的融合群[8],但其致病融合群

均为同一种。AG3融合群寄主范围较小,马铃薯为其最适宜寄主[9]。Carling等[7]从马铃薯病株上分离到AG3、AG2-1和双核丝核菌,对其分析表明,AG3为主要致病融合群。除AG3外,AG1、AG2、AG4、AG5、AG7和AG9等也在马铃薯黑痣病的报道中出现过[1014]。王东岳等[15]报道,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昆明、曲靖、昭通、丽江、迪庆、大理、宣威等地均有黑痣病的发生,其中昆明地区马铃薯黑痣病发病最严重,发病率达到36%,发病最轻的宣威市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