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喻与提喻的区别及实例

转喻与提喻的区别及实例

转喻与提喻的区别及实例
转喻与提喻的区别及实例

摘要:转喻(metonymy)和提喻(synecdoche)是英语修辞中很难被学生掌握和区分的两种修辞形式。它们看似相似,实质不同。本文先分别阐明转喻和提喻的特点,然后通过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指导。转喻(metonymy)和提喻(synecdoche)是英语修辞中很常见的两种修辞方式。它们的使用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简洁而有趣。可两者的区分对于英语语言欣赏的初学者来说则是满头雾水。其实两者的区分并不难,他们有部分相似但更多的是不同。以下本文从什么是转喻和提喻,以及它们的表现方式讲起,最后再对比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一、转喻转喻是在提及事物时不用其本身的名字称呼而是用与它密切相连的概念来替代它的一种英语修辞格。它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转喻主要有以下表现方式: 1.身体部位来替代它的相关功能。(1)He has a good ear for music.(ear 指代欣赏音乐的能力)(2)He has a sharp tongue.(tongue指代所说的话) 2.某人的名字来指代他的作品或风格。(1)Have you ever read Jack London?(Jack London指代他的作品)(2)Do you like Dickens?(Dickens指代他的典型风格) 3.地名指代它的地方产品或在此处所发生的事件。(1)He was behind the arras. arras.(指代这个法国小镇的产品)(2)He met this Waterloo.(Waterloo指代重大失败) 4.用所在地指代政府、单位或企业。Kremlin(克里姆林)——俄罗斯政府,Fleet Street(舰队街)——英国的新闻界,Hollywood(好莱坞)——美国的电影制造业。对于用容器来指代容器内物体的修辞,学者们存在着争议,本人认为它更接近于转喻修辞格,因为它正是利用了两者之间的一种联想关系,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构成上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提喻提喻,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是一种用局部代替整体或整体代替局部,种类代替个体或以个体替代种类,以材料代替所制成的物品的修辞格。它有以下表现几种形式:1.部分代替整体。(1)It is hard to earn a dollar these days.(美元指代钱)(2)His parents bought him a new set of wheels.(轮子指代汽车)(3)The price of the mealissetattwentypoundsperhead.(头指代顾客)(4)He has many months to feed.(嘴指代家庭成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人们用某一地区或国家来代替所指地区所属的国家或国家所主导的联盟。如用England,Britain或Great Britain来指代英国,用Russia 来指代苏联。在1992至2003期间,因为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人们常用其来指代整个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现在这种现象因地区个体意识的增强和政治变革因素,已经不再使用。当我们在使用这一修辞用法时,我们应注意所采用指代整体的部分应具有典型性,对比以下两个例句:(1)His pet purr was home alone and asleep. (2)Hispetpawswashomealoneandasleep. purr仅仅可以用来指猫,但paws 却是其他很多动物所具有的部分,如狗、狮子等。所以第二个例句就是提喻的失败运用。

2.用整体替代部分。(1)AustraliabeatCanadaatCricket.(用国家替代球队)(2)Thecarconkedout.(车辆替代引擎)(3)Thenhecutmeopenandtookouttheappendixandstitchedmeagain.(人整体替代身体某部位)以下是经常见到的这方面的典型实例:Useyourhead(替代大脑)tofigureitoutAlbany(替代纽约州)justpassedalawaddressingthisproblemWestPoint指代美国的军事院校

3.种类替代类属或类属替代种类。(1)Springshouldvanishwiththerose!(rose替代花朵)(2)Whatadespicablecreatureheis!(creature替代单个人)以下是这种方式的一些典型实例:Thecutthroats(杀手)therewillassoonshootamanaslookathim.CouldyoupassmeaKleenex(面巾纸)? I’vejustfinishedwiththehoover(吸尘器)。meat或bread替代食品Judas 替代叛徒

4.材料替代制成品。(1)Shewasdressedinsilksandsatins.(silks和satins指代衣服)还有copper指代penny;paper指代money;boards指代stage;ivories指代pianokey;steel指代sword等。提喻这种修辞格在生活中很常见。如果有人让你描述一下你

朋友的外貌,你只需向他描述你朋友的脸部特征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提喻性的标志出现在电影里或舞台上:用一棵树来象征整个森林;一个营帐象征整个军营;一排房子代表一个城市。

三、转喻和提喻的区别转喻和提喻两者都使用了名字替代手法。很多学者都把提喻看作是转喻的子类属。事实上,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是颇为明显的。在转喻格中,两物体是截然不同的,只是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密切联系罢了;而在提喻格中,所用事物与所指事物之间在构成上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存在,看看以下两个例句:(1)Don’t you're your heart rule your head. (2)Please,give me a hand.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第一个例句中所用到的“head”指代的是“理智”,“头”和“理智”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而人们更多的是把“头”与“理智”联系在一起,正如把“心”和“感情”联系起来一样。同样,第二个例句里的“hand”指代的是一种帮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以上两个例句都使用了转喻修辞。再看两个例句:(1)Hepaidtheworkers5dollarsperhead. (2)The problem is that we need more hands now. “head”指代的是工人,“hands”指的是人手,所以这两句用到的修辞是提喻。根据修辞格分类学家Fontanier的解释,转喻利用的是一种相互独立基础上的联系;而提喻使用的是构成上有层次的依附关系。Fontanier指出在转喻修辞中的绝对独立的两事物,因某种关联而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转喻会根据事物间不同的关系来分类了:因与果、工具与意图、容器与所容纳物、事物与处所、身体与道德等。同时,提喻中部分关系、类属关系、材料与成品关系则是强调它们之间构成的层次。参考文献:[1]冯翠华.AHandbookofEnglishRhetoricalDevic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黄任.EnglishRhetorical

转喻VS提喻

转喻和提喻的区别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 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两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下面就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做些比较。 1.转喻的定义与用法 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 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 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 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 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玉邻里攀比而负债。 (Joneses :neighbo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2)根据实物名称 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用“钱”指代“有钱人”) I live near an airport and passing planes can be heard night and day.我住在飞机场附近,日夜可听到过往的飞机声。(the noise made by passing planes用“过往的飞机”指代“噪音”) (3)根据动植物名称 The big apple(大苹果)——New York city(纽约市) Russian bear(俄国熊)——Russians or the Russian government(俄国/俄国政府) British lion(英国狮)——England or the English government(英国/英国政府) The flower of the nation was sent off to war.该国的壮小伙子都被送去打仗了。 The flower 通常用来指代“精英”“精华”等。在句中,它被用来指代“The strong young men”“壮小伙子”。 (4)根据工具名 When the war was over, he laid down the sword and took up the pen. Arms writing

区别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例如: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这两个例句,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而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又如: 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这一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是借喻,还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5)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6)旌旗十万斩阎罗。 {附答案} (1)借代(2)借喻(3)借代(4)借喻(5)借代 (6)“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子(1):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转喻、提喻、换称的区别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 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做些比较。 1.转喻的定义与用法 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 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 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 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 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玉邻里攀比而负债。 (Joneses :neighbo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Ford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 用品牌名指代实物) (2)根据实物名称 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用“钱”指代“有钱人”)

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怎样区分借喻和借代 小编寄语:如何区分语文中的借喻与借代两种修辞手法?下面巨人网为您进行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高中学生学习有帮助。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

换称、转喻、提喻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比较

换称、转喻、提喻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换称(antonomasia)、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故而常常容易使人混淆。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得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它们。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等作些比较: 一:换称(Antonomasia)的定义与用法:定义:用头衔、绰号和称呼等代替姓名或称谓或用专有名词代替普通名词的修辞手法叫做换称。(An antonomasia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involves the use of an epithet or title in place of a name, and also the use of a proper name in place of a common noun.) 用法:①用头衔、绰号和称呼等代替姓名或称谓:

His Majesty(陛下)→a king or the name of the king(国王或国王的姓名) His Honor(阁下)→a judge or the name of the judge(法官或法官的姓名) Iron Chancellor(铁血宰相)→Bismarck (俾斯麦) ②用专有名词代替普通名词: a.源于宗教或神话: Solomon(所罗门)→a wise man(聪明人) Judas(犹大)→a traitor(叛徒) Helen(海伦)→a beautiful woman(美女) b.源于历史: Hitler(希特勒)→a tyrant(暴君) 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9 a great scientist

2021年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⑴借喻的实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呈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实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呈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年夜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克不及起描写作用。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呈现了“××像××”地比方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欧阳光明(2021.03.07) 借喻是比方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克不及加“像”字换成明喻。借喻之所以和借代容易混淆,就是因为两者都有要素一个借字,并且只有一个要素.一个事物呈现,即喻体和替代物.被比方的、被借代的本体均不呈现,中间也没有起连接的作用.尽管如此,他们终究不是同一修辞办法.因为一个喻,一个是代,我们应着重从相同中找出不合. 1、借喻是借而不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偏重“相似性”,借代偏重“相关性”. 3、借喻可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克不及.借喻还原三个要素都可呈现,而借代只能是一个. 总之,区分借喻和借代,除在概念上内涵上完全异懂外,不要在“借”字上迷惑,要从“喻”和“代”上去区别.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还原成三要素,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榨干了)我们的血肉。 ⒈借喻是比方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实质不合的事物,不然不克不及构成比方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可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从速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否决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①句中“长而空的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 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还有: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如:“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 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如: 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如: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

提喻和换喻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synecdoche SYLLABICATION: syn·ec·do·che NOUN: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part is used for the whole (as hand for sailor), the whole for a part (as the law for police officer), the specific for the general (as cutthroat for assassin), the general for the specific (as thief for pickpocket), or the material for the thing made from it (as steel for sword). ETYMOLOGY: Middle English synodoches, from Medieval Latin synodoche, alteration of Latin synecdoch, from Greek sunekdokh, from sunekdekhesthai, to take on a share of : sun-, syn- + ekdekhesthai, to understand ( ek-, out of; see eghs in Appendix I + dekhesthai, to take; see dek- in Appendix I). _______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metonymy SYLLABICATION: me·ton·y·my PRONUNCIATION: m-tn-m NOUN: Inflected forms: pl. me·ton·y·mie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word or phrase is substituted for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as in the use of Washingt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or of the sword for military power. ETYMOLOGY: Late Latin metnymia, from Greek metnumi : meta-, meta- + onuma, name; see n-men- in Appendix I. OTHER FORMS: meto·nymic (mt-nmk) , meto·nymi·cal —ADJECTIVE meto·nymi·cal·ly —ADVERB 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 metaphor SYLLABICATION: met·a·phor PRONUNCIATION: mt-f?r, -fr NOUN: 1.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that ordinarily designates one thing is used to designate another, thus making an implicit comparison, as in “a sea of troubles” or “All the world's a stage” (Shakespeare). 2. One thing conceived as representing another; a symbol: “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an irresistible, prefabricated metaphor for the crass, the materialistic,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⒈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①句中“长而空的文章”(本体)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②句中“玻璃”和“没有玻璃”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③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 借代中借体表示的事物必须与本体表示的事物相关,否则不能构成借代。如:③他端坐在主宾席上,左边是米业巨商李老板,右边是商业巨头马会长。在这群光头、毡帽、长衫、马褂中间,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气度。(石楠《张玉良传》) 句中“光头、毡帽、长衫、马褂”(借体)是“这些商业界上层人物”(本体)的特征和标志,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能构成借代。

如果把句中的“光头、毡帽、长衫、马褂”改为“石头、桌子、电视机、书本”就不能构成借代。 ⒉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换言之,借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性。如:④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⑤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④句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⑤句则侧重说明“现洋钱”与“袁世凯”的相关性(“袁世凯”是“洋钱”的标识),是借代。 ⒊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如: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 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⒋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如: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⑨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ETONYMY, SYNECDOCHE AND ANTONOMASIA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故而常常容易使人混淆。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得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它们。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等作些比较: 一.转喻(Metonymy)的定义与用法: 1.定义: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这 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A 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2.用法: 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①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 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 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 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他为了与邻里攀比而负债。 neighbou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用品牌名指代实物) ②根据实物名称: 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 (用“钱”指代“有钱人”。) I live near an airport and passing planes can be heard night and day. 我住在飞机场 附近,日夜可以听到过往的飞机声。 the noise made by passing planes (用“过往的飞机”指代“噪音”。) ③根据动植物名称: the big apple(大苹果)→New York city(纽约市) Russian bear(俄国熊)→Russians or the Russian government(俄国人/俄国政府)British lion(英国狮)→England or the English government(英国/英国政府) The flower of the nation was sent off to war. 该国的壮小伙子都被送去打仗了。 the strong young men (the flower通常用来指代“精英”、“精华”等。在句中,它被用来指代“壮小伙子”。) ④根据工具名: When the war was over, he laid down the sword and took up the pen. arms writing 战争结束后,他放下武器,从事写作。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 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 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譬如: 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而借代借体与本体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性,所以不能改成明喻。

借代__提喻

metonymy 1. 定义 Metonymy: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所谓借代是用一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另一事物(即借彼代此),而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紧密关联。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Pen substitutes the people who use pen and sword substitutes the people who use the sword. Gra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 (Gray hairs substitutes the old people) 借代的表现形式是,不直接说出所指对象的名称,而是借与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代替。所说事物与另一事物虽然毫无相似点,但却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 借代的作用是使听者或读者不仅知道所写的是什么,而且还能唤起所说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代的运用基础是联想,通过联想达到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言简意赅的语言效果。 He is too fond of the bottles. I have never read James Joyce. 借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甲事物与乙事物不相类似; 2. 甲事物与乙事物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3. 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 运用范围: 可用特征代人事;处所代人事,以作品代作者;以容器代内容;以地名代机构、组织;以商标名代物品,以具体代抽象或以抽象代具体;用专有名词代普通名词或普通名词代专用名词等 以容器代内容 After her husband left her, Wendy took to the bottle. 温迪丈夫抛弃后开始酗酒 The film star has a large wardrobe. 这位影星有许多衣服。 用人体器官/部位代作用 The lack of cohesion of the company accounted for the brain drain. 公司缺乏凝聚力是导致人才外流的原因。 If there is any bad blood in the fellow, he will be sure to show it. 如果这人心理阴暗,他一定会表现出来。 用资料、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称 He chose a gun instead of a cap(帽子)and gown(礼服). 他选择了当兵,而没有继续求学深造。

借喻与借代如何区分

借喻与借代如何区分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 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 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转喻提喻区别

转喻(借代)(metonymy)提喻(synecdoche) 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做些比较。 1.转喻的定义与用法 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 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 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 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 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玉邻里攀比而负债。(Joneses :neighbo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Ford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 用品牌名指代实物) (2)根据实物名称 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用“钱”指代“有钱人”) I live near an airport and passing planes can be heard night and day.我住在飞机场附近,日夜可听到过往的飞机声。(the noise made by passing planes用“过往的飞机”指代“噪音”)(3)根据动植物名称 The big apple(大苹果)——New York city(纽约市) Russian bear(俄国熊)——Russians or the Russian government(俄国/俄国政府) British lion(英国狮)——England or the English government(英国/英国政府 The flower of the nation was sent off to war.该国的壮小伙子都被送去打仗了。 The strong young men The flower 通常用来指代“精英”“精华”等。在句中,它被用来指代“壮小伙子”。 (4)根据工具名 When the war was over, he laid down the sword and took up the pen. Arms writing 战争结束后,他放下武器,从事写作。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文章胜武力。 Books and writing armed force (用“笔”指代“文章”,用“剑”指代“武力”) Only t he knife can save him.只有手术能够挽救他。 Operation 用手术刀指代手术 (5)根据职业名 I could not hear the actors. 我听不见演员的台词。 The words of the actors 用演员指代台词 Some students were talking loudly in class that I could not hear the teacher clearly.一些学生在课上大声说话我听不清老师讲课。 用老师指代老师的课

转喻法提喻法和换称等的例句和区别

转喻法(metonymy)提喻法(synecdoche) 和换称(antonomasia)讲 解及举例对比分析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 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目前国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做些比较。 1.转喻的定义与用法 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 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 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 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 国/地道英国人) 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 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玉邻里攀比 而负债。

(Joneses :neighbors用“琼斯家”指代“邻 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 公园去。 (Ford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 用品牌名指代实物) (2)根据实物名称 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用“钱”指代“有钱人”) I live near an airport and passing planes can be heard night and day.我住在飞机场附近,日夜可听到过往的飞机声。(the noise made by passing planes用“过往的飞机”指代“噪音”) (3)根据动植物名称 The big apple(大苹果)——New York city(纽约市) Russian bear(俄国熊)——Russians or the Russian government(俄国/ 俄国政府) British lion(英国狮)——England or the English government(英国/英 国政府) The flower of the nation was sent off to war.该国的壮小伙子都被送 去打仗了。 The strong young men The flower 通常用来指代“精英”“精华”等。在句中,它被用来 指代“壮小伙子”。

借喻与借代有什么不同

借喻与借代有什么不同?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比如《故乡》里的“圆规”) 怎样区别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它们都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样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但两者容易混淆,怎样辨别呢?首先,明确两种修辞格的概念。借喻是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例如:敌人躲在乌龟壳里不敢出来。这句中用“乌龟壳”比喻碉堡,由于特定的上下文,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 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 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 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 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 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 成了喧腾的大诲” (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