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二、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细致地观察、学会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去说明一种自然景象。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教师:查找图片,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三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请学生仔细数数,图1中共有几个黑点?图2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图3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

图1 图2图3

教师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天祥先生写的《落日的幻觉》。

2.观赏落日.3.绘落日.———的落日,请用恰当的形容词来描绘.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把握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媒体出示问题: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明白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和产生幻觉的原因.

1、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落日的五种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理,完成表格。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指导学生填完表格,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三、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分析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再读4-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学生发言,老师指导。(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

四、揣摩语言

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几组句子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则近义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将换后的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象。

删除法:删除以下这些带点的词语或则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旭日.探究结论: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严密。

五、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竞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美丽的自然景象?(彩虹海市蜃楼等)

2.眼见果真为实吗?现象分析.

2、学生发言,老师适当点评

3.学生谈收获.

(六)、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然后布置作业

1.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2.对于太阳落山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收集资料解释“落日变大”的原因。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备课人舒全鑫

八年级()班姓名()日期()

【教师寄语】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第欧根尼)

学习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 3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课前导学:

你知道什么是光的散射、光的折射和眼睛的叠合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吗?

光的散射: 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与光的吸收一样,光的散射也会使通过物质的光的强度减弱。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

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眼睛的叠合效应: 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由人眼叠加而成的.

1. 借助工具书,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音.(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幻觉()吟咏()绮丽()

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3.熟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内容.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4.课文讲了落日时的哪些幻觉?在课文中标出.

课中导学:

1.检查预习.(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明白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和产生幻觉的原因

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书中划找、标注)

你发现文章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3.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分析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再读4-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揣摩语言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则近义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将换后的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2. 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删除法:删除以下这些带点的词语或则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旭日.探究结果: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

是:、。

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竞隐藏了

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美丽的自然景象?

2.我的收获:

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收集资料解释“落日变大”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同步训练新版新人教版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 A.绮.丽(y?)殷.红(yān)坠.落(zhuì)镶.(xiāng) B.绚.丽(xuàn)衰.减(shuāi)尘埃.(āi)吟.咏(yín) C.坠.落(zhuì)镶.(xiāng)绚.丽(xuàn)衰.减(shuāi) D.尘埃.(āi)吟.咏(yín)绮.丽(q?)殷.红(yān)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绮”应读“q?”。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的原因() A.日出景象比日落景象美丽。 B.早上比较宁静。 C.主要是感情上的原因,夕阳总让人联想到人的死亡或事物的没落,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只有短暂的存在。 D.日落的时候人们比较忙。 答案:C 解析:分析:主要是感情因素。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3.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递进 答案:A 解析:分析: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总分关系。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答案:A 解析:分析:B.作比较C.列数字D.打比方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分析 5.选出下面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绮丽尘埃殷红 B.坠落暗弧蔚蓝 C.奄奄衰减叠合 D.吟咏幻觉色采 答案:D 解析:分析:采—彩。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 6.对文中“吟咏”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谈论 B.歌颂 C.诵读 D.吟唱 答案:B 解析:分析:该文中应为“歌颂”。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辨析。 7.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人的生活。 B、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抒发内心的无奈感受。 C、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看日出时的情感倾向——悲凉、凄惨、遗憾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欣赏夕阳的感慨。 D、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下文描写落日的壮观景象蓄势。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语境分析,把握作者情感。故选D。 点评:在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作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21、《庄子》二则 第一课时北冥有鱼 一、回顾复习 相关资料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 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2、作品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二、学习目标 1、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让学生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重难点1、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2、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 一、庄子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代表作品有,名篇、。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北冥()鲲鹏()抟()迁徙()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翻译重点词语。①冥:②鲲:③鹏:④怒: ⑤垂:⑥海运:⑦天池: 2.翻译重点句子。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翻译重点词语。齐谐:志:击:抟: 去:尘埃:息:极: 2.翻译重点句子。 ①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⑤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四、精讲点拨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五、学生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六、达标测试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命名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表判断 D. 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 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1 / 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0课《狼》导学案

【课题】狼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刻画的形象,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3.认识狼的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习重难重点】 1.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2.能举例说明通过动作、神态刻画形象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 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 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 课交流。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三、文体简介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预习案 1.正确停顿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 屠大窘.(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 ..相向( ) 目似瞑.( ) 隧.入( ) 尻.尾()狼亦黠.矣( ) 2.疏通文意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 ..其下(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 ..两毙(一会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多少) 顾.野有麦场:向旁边看 屠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下 一狼洞.其中:打洞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2)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止:止有剩骨(只,仅) 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对方) 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朗读课文,说说其间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0课落日的幻觉

二十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学习重点】 1、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分析阐述落日的幻觉的成因的说明方法及顺序。 【学习难点】 1、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求精神。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落日的幻觉”是一个非常有悬念的题目,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思。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文,那绚丽多彩的落日景象竟然是虚幻的,真是让人不可思议。读完全文,我们明白了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做出科学解释,学生要注重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2、走近作者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 3、相关资料 散射:散射也是一种反射,只是光从粗糙不平的表面以多种不同角度弥漫式反射。事实上,由于表面不平坦,入射的光以许多不同的角度被反射。 折射:当光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它的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到玻璃(即从小密度介质往大密度介质传播),光的速度会减慢,而且如果光是以某个非垂直角度入射到玻璃,那么它射出的方向也会改变,即常说的折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殷.红()坠.落()镶.() 绚.丽()衰.减()尘埃.()吟.咏()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__________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_____________。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A、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作者 含义: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 含义: 【合作探究】 6、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7、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8、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以及火车和铁路的相关史实。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重点:纺织技术、蒸汽机和工厂。 学习难点: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一、自主学习 1.纺织技术的革新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兴起。 (2)1733年,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发 明了纺纱机,命名为“”。 2.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 (2)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远离河流,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进入19世纪,传统的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最终确立。 3.火车与铁路 (1)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来运输货物。那是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马拉动的。 (2)1825年,由设计蒸汽火车问世,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万千米的铁路网。 (3)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哪些? 三、知识应用——导练 1.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 A.农业 B.纺织业 C.工商业 D.冶炼业 2.飞梭的发明者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凯伊 3.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A.珍妮机 B.飞梭机 C. 蒸汽机 D.发电机 4.第一位把蒸汽动力变为工业动力的人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5.下列对于“铁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19世纪 B.最初的路轨是木制的 C.火车第一人是史蒂芬孙 D.最先出现在美国 6.下列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美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受益国 C.只在英国进行 D.19世纪后传到西方其他国家 四、综合提高 运用所学知识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导学案(含答案)

黄盖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生姓名:第组第号评价:备课时间:11月18日主备教师:宋银舫 课题: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学习目标: 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纲要 一.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1. 内燃机的创制 2.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 二.汽车、飞机的发明 1.汽车的发明 2.飞机的发明 3.汽车和飞机发明的意义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重点 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学习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提示:本课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二是汽车、飞机的发明,三是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内燃机的创制,要了解时间、过程、影响,重点把握“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成为又一重要能源”这一点。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要了解发明者、时间、过程、影响,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这个重点。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发明人:卡尔·本茨)相继问世,90年代柴油机研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兴起。 2.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了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成了著名的“汽车大王”。 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首先,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再次,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它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大大促进了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输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疯狂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汽车发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从汽车发明到形成新兴的汽车工业,哪些科学家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发明汽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动机问题,也就是动力问题。以前的车是靠人力或畜力拉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发明了以蒸汽机做动力装置的火车,火车必须在固定的铁轨上行驶,运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汽车的动力问题,使汽车的制造和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在汽车发明和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用汽油做燃料的内燃机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从此,汽车能大批量生产,汽车工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古代人类飞行的神话和传说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0课 导学案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目标导航]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2.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第21课.诸子百家 导学案

第21课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学派姓名时期主要思 想及著 作地位(影响)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最新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 走进作品了解作者 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代(朝代)家。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作者,字,尝自称。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登飞来峰》选自《》,作者,字,号,人称。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家、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宋代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作者,字,号。代 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了解写作背景 1.理解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2)前:(3)古人、来者:(4)念:(5)悠悠:(6)怆(chuàng)然:(7)涕:(1)岱宗:(2)夫: (3)如何(4)造化:(5)钟: (6)神秀:(7)荡胸:(8)曾: (9)决眦(zì):(10)会当:(11)凌绝顶: (1)千寻塔:(2)闻说:(3)浮云: (4)望眼:(5)缘:(6)若许: (7)闲乘月:(8)无时:(1)浩荡: (2)吟鞭:(3)落红: 二、理解诗歌大意 三、合作探究 1、《登幽州台歌》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3、《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导学案

21.七律长征 刘好庆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准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 制作PPT课件、录音机、歌曲《长征》录音带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快速读课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一说学习本文你最想能明白哪些问题? 2.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3.查字典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等闲逶迤磅礴更喜开颜 4.给带点字注音:岷.山磅.礴.更.喜 5.细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①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点?②什么是长征? 6.精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写的? 导学案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课题: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3.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毛泽东生平及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

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难”是什么意思?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2.“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诗中的“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后你的心情怎样?“寒”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中为何说是“更喜”?喜从何来? 5.“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了这一课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什么?(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六、主题学习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冲不垮的精神家园》中《走近长征》,阅读要求: 1.在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长征中哪些感人的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个人?说说自己受感动的理由。 2.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举例说说。 3.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有哪些,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4.把你觉得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吧,看谁积累得多。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等闲一只()苹果磅()礴远征()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来横()祸尽()开颜尽()管 二、比一比,再组词

第20课—22课导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 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 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 .拍有线电报 B .写封书信 C .发无线电报 D .打长途电话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隋唐宋元时期著名书画家名字。 2.了解颜真卿和柳公权书体的艺术特点。 3.欣赏阎立本、吴道子和张择端的代表画作。 链接旧知识 1.列举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名称和所在地 2.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哪个朝代的哪位书法家? 课堂进行时 【情境创设】 书法是一种艺术,字写得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绘画也是一样的。中国书画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风采,留下各自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走入隋唐宋元时期去领略那些书画大家的艺术才华吧! 【课堂热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家及其他们的艺术成就,边看边圈画重点信息。然后完成同步训练知识建构。 唐代: 、 的草书“迅疾骇人”。 、 的楷书严格规范,形成“ ”和“ ”, 成为书法楷模。 宋代: 、 的书法抒发个人情怀。 元代: 创造出骨力遒劲的“ ” 物画: 代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画家 有 、 ,其中被誉为“画圣”的是 山水画: 时期达到高峰。 风俗画:北宋画家 的 为代表。 花鸟画: 代走向成熟和完美。 的大写意花鸟把 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术新阶段。 【新课解读】 第一步:欣赏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 第二步:欣赏苏轼书法作品《寒食帖》和赵孟頫书法作品 第三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中的故事。 书法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绘画

第四步:各小组组内欣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同的画风。 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作品不同的画风。 【课堂小结】 这谈书法,人必称晋代风韵、唐代法度、宋代抒情;谈绘画,人必称唐代人物、宋元山水、明清写意。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黑板上的知识建构,熟悉所学知识。 课堂大练兵 1.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2.人物画进入黄金时期是在( )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 3.山水画达到高峰是在( )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宋元时期D.元明时期 4.《清明上河图》属于( ) A.花鸟画B.人物画C.山水画D.风俗画 5.张旭、怀素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6.“颜筋”“柳骨”说的是( ) A.颜回柳公权B.颜真卿柳公权 C.颜真卿柳永D.颜回柳永 7.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生活在( )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8.《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生活在( ) A.魏晋时B.晚唐时C.初唐时D.北宋时 9.“圆、转、遒、丽”形容的是谁的书法?( ) A.颜真卿B.苏东坡C.赵孟兆页D.黄庭坚 10.《步辇图》的作者是( ) A.吴道子B.阎立本C.张择端D.徐渭 11.吴道子被誉为( ) A.“书圣” B.“画圣” C.“诗圣” D.“医圣” 12.南宋山水画的特色是( ) A.高度写实B.宏观描绘C.高度抽象D.“残山剩水” 1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在宋代( ) A.苏州B.临安C.东京D.洛阳 14.花鸟画变得充实、成熟而完美是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5.下列艺术门类中,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是( ) A.绘画艺术B.音乐艺术C.舞蹈艺术D.书法艺术 16.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中被其极力推崇的书法大家是( ) A.怀素B.柳公权C.颜真卿D.张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导学案及答案

20.《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 减( ) (y ān ) 红 (zhu ì) 落 尘(āi ) (w èi ) 蓝 暗(h 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主 备: 史学忠 备课组长审核:李玉林 教研组长审核:李玉林 班级: 学生姓名: 使用日期:第十六周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2.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学会用史论结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3.区别文学作品与史书的不同,明白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自读自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 目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框题,先完成课本P105页自我测评第1题填表。 2.然后阅读第二框题,完成填充册P30页1(1)、(2)的填图练习。 3 4.填出秦到西晋的朝代更替图: 秦朝→ 朝→东汉→ 朝 →南北朝→隋朝→ 朝 【小组合作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阅读课后的《每课一得》,想想小说与史书有什么不同,按下面的提示在空白结论: 比小说更真实可信

2.读懂简单的文言文史料,分析史料内容,得出合理结论,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请阅读以下《三国志》中的原文史料,归纳出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及统一北方的战斗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一:毛玠语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太祖敬纳其言。 史料二:沮授说绍(袁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1)概括毛玠、沮授两谋士提出的建议中有什么共同的内容? (2)“太祖敬纳其言”和“绍弗能用”,反映出曹操与袁绍在纳谏上有何不同?(3)按下列提示,总结出曹操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① 以令诸侯,取得有利地位。 ②。 ③。 经济上: 3.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有很多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曹操是篡夺汉朝的奸贼。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你的依据是哪些史实? 4.毛泽东认为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那个朝代的英雄,你认为对吗?说出你的理由和依据? 5.参看填充册P31页3(1)题,写出三个以上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体会三国这段历史给中华文化和语言带来的影响。 6.识读填充册P31页4(1)(2)的两幅图片,根据地点、朝代、特殊名词,猜猜分别指哪个历史人物,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巩固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相信你是最棒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