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舟记》比较阅读 教案

《核舟记》比较阅读 教案

《核舟记》比较阅读 教案
《核舟记》比较阅读 教案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阅读的四种基本题型

2、会利用积累的文言词语理解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并能疏通文意

3、基本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解题方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够自己完成词语解释,疏通课外文言文文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很令你们头疼。尽管如此,《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今年中考就有可能在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查课外文言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文言文比较阅读中的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二.熟悉题型:

我们在《出师表》的比较阅读中已经了解到,比较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给句子划分停顿;

2.实词虚词的解释

3.句子翻译;

4.比较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写作手法等。(疏通文意做基础)

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和疏通文意这个环节。

三.展示方法:

(一)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拿到课外文言文,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确定你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如:词语解释、翻译句子。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课外文言文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如《楚人学舟》这个题目。这个标题我们看了后就能知道文段的大概内容了。如果没有题目,这步可以省略。

第三步:借助课上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快速疏通文意

文中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已经学过,能够翻译的;有的词语文后有注释,借助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不会翻译的词,需要考虑一下,但不能停下来苦苦思索,应做下标记继续阅读。

要求: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详细解答问题

今天重点分析的问题是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两道题:

(1)词语解释:有些文言实词我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意思通顺了,就是比较准确的解释了。

(2)句子翻译: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把关键词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展示“翻译句子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介绍重点难词的理解方法:

有同学会问,那些不会翻译的词语怎么办呢?

下面来介绍几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

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如“尉果笞广”中“笞”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笞打广”。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如“樯倾楫摧”,“楫”是常见字,是木制的桨。“樯”是生僻字,但“樯”部首是木,与“楫”一起用,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上的东西,联系本句“樯倾”,便能推出“樯”是桅杆的意思。

(4)用现代词语推断古文单音词义。如“乃重修岳阳楼”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建”。

(5)一些文言词语能过上下文的意思,依靠经验可以猜出词义。

三.实战演练:

两篇《核舟记》比较阅读。(见卷子)

(一)学生借助刚才所学方法试自主完成词语解释、翻译句子题。

第一篇只完成1、2、3题即可

1、学生展示答案,结合句子、上下文探究“逮”“怪”的意思

2、学生提出不会的关键词,大家一同探究

3、试疏通文全文

(一)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

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选自《独醒杂志》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

第二篇只完成1、2即可

1、学生展示答案,结合句子、上下文探究“机”“对酌”的意思

2、学生提出不会的关键词,大家一同探究

3、试疏通文全文

(二)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绝类弥勒(2)视端容寂

(3)篷桅橹舵咸具(4)二人对酌于中

(5)皆有机能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四.总结:理解比较阅读中的课外文言文需要“冷静、分析”。

下节课我们再来分析有关两篇文章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问题。

五.作业:完成两篇比较阅读的最后一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新课学习

《核舟记》和《赤壁赋》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核舟记》和《赤壁赋》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阅读《核舟记》节选和《赤壁赋 》节选,完成 17~21 题。(共 12 分) 甲 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 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 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 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 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 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核舟记》) 乙 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 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 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 分) (1)峨冠: (2)不属: (3)比: (4)共适: (5)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 的意思。(4 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5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9、 苏子用月与水作比, 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 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2 分) 4、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 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2 分) 参考答案: 1、(1)戴着高高的帽子 (2)不相类似 (3)靠近 (4)共享 (5)只有 (2 分,写对 2 个得 1 分) 2、 (1)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 分,意思对即可) (2)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2 分,意思对即可) 3、A(2 分。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 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4、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 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 足以见他对核舟观 察的精细。(2 分。言之成理即可) 5、(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 (2)苏轼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慨叹人生之无常。(2 分。言之成理 即可)
2/5

11核舟记 省优获奖教案

11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核舟记优秀教案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 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 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

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4段 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梳着椎形发髻。衡:通“横”。攀:通“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寂:形容词,平静。 第5段 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丹:朱红。 第6段 通:总共。计:计算。为: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修狭:长而窄。为:动词,刻。技:技艺。灵怪:神奇,灵异。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核舟记》和《黄履庄传》阅读附答案

文《核舟记》和《黄履庄传》片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6分)【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③吠(fèi):狗叫。【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诎右臂支船()②尝贻余核舟一()③凿木人长寸许()④予不能悉记 ()【小题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小题3】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不以木为之者(《活板》)B.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哀转久绝(《三峡》)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 D.持就火炀之(《活板》)瞬息可就(《活板》)【小题4】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 ”一词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共2分)。【小题5】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4分)答案【小题1】①“诎”同“屈”弯曲;②赠送;③表示约数,左右,上下;④全,都。(每小题l分)【小题1】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遮掩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②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小题1】C【小题1】奇巧;制作了一个能够自动行走的木头人【小题1】示例:王叔远的作品小巧精致(或惟妙惟肖)。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还能做到各具情态(三人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令人赞叹。黄履庄的作品以“活”取胜。如他做的木狗、木鸡等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大意正确即可。①小题每个分句l 分,②小题“虽黠者”l分,“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1分。共4分)【小题1】C中都是代词。【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也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小题1】大意对即可。两人作品的特点各l分,结合具体内容各1分,共4分

《核舟记》教案

课题核舟记授课人课时安排第一 课时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顺畅朗读课文,作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简单介绍作者。 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 翻译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些疑难语句的翻译。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课型阅读课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明)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 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 求笔画清晰。 2.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 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 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 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 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 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 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 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 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 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 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 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 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 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 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 天我们学习的明末魏学洢的《核 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 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 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默读课文,订正读音。 2.听朗诵录音。 3.自读课文。 体验 倾听教师讲述 介绍作者 默读课文 听朗诵录音 自读课文 一是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二是: 让学生实际感受 一下微雕艺术的 难度,从而对王 叔远的精湛技艺 有更深层次的理 解。 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课文内 容

核舟记对比阅读 及 答案

《核舟记》《鼠画逼真》比较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1分)

( 二)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回答18~20题(共12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 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 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8.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 (1)绝类弥勒 (2)视端容寂(3)篷桅橹舵咸具 (4)二人对酌于中(5)皆有机能动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核舟记对比阅读

《核舟记》《鼠画逼真》比较阅读答案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 的?(1分) 【参考答案】 1.①像②同屈,弯曲③等到,及④以……为怪 2.C 3.⑴(2分)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⑵ (2分)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4.作者没有直接议论评说画的逼真,而是借助猫的错觉从侧面来烘托的. 初中《核舟记》周辉《刻木巧匠》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回答18~20题(共12分)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 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 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 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 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 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优秀教学设计

23核舟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核舟记》中考比较阅读

《核舟记》中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20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 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2分)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为宫室 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或六角 ④高可三四丈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③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4分) 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4分) (二)文言品味:(12分)

《核舟记》的优秀教案设计

《核舟记》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

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核舟记》比较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阅读的四种基本题型 2、会利用积累的文言词语理解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并能疏通文意 3、基本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解题方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够自己完成词语解释,疏通课外文言文文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很令你们头疼。尽管如此,《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今年中考就有可能在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考查课外文言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文言文比较阅读中的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二.熟悉题型: 我们在《出师表》的比较阅读中已经了解到,比较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给句子划分停顿; 2.实词虚词的解释 3.句子翻译; 4.比较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写作手法等。(疏通文意做基础) 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和疏通文意这个环节。 三.展示方法: (一)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拿到课外文言文,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确定你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如:词语解释、翻译句子。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课外文言文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如《楚人学舟》这个题目。这个标题我们看了后就能知道文段的大概内容了。如果没有题目,这步可以省略。 第三步:借助课上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快速疏通文意 文中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已经学过,能够翻译的;有的词语文后有注释,借助积累的文言词语,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不会翻译的词,需要考虑一下,但不能停下来苦苦思索,应做下标记继续阅读。 要求: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详细解答问题

核舟记教学设计(王剑)

八上《核舟记》教学设计(王剑)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了解天下奇闻(PPT)。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一,有删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义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字词,落实重点字词翻译,有疑问可向组员或老师求助。 2. 落实重点字词句翻译(详见学案答案) 四、整体感知文义,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义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27《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初二语文组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法与学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学类型】 自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核舟记对比阅读

《核舟记》与《鼠画逼真》比较阅读(一)(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2分)

《核舟记》与《刻木巧匠》比较阅读(二)(共13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 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8.解释下列加点词。(5分) (1)绝类 ..弥勒( ) (2)视端容寂 ..( ) (3)篷桅橹舵咸具 ..于中( )..( ) (4)二人对酌 (5)皆有机能 ..动(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分)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2分) 20.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4分)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