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关心理学(一)

公关心理学(一)

第一章 绪论

1 公共关系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它与普通心理学有哪些异同?
公共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又是公共关系学。说的确切些,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关系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异同在与:
第一,普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活动,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注重考察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普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从公共关系活动的特定情境出发,考察处在这一状态中的人们特殊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第三,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的.未经修饰的刺激环境所引起的(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反应过程,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重点研究人们因公共关系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和心理定势,以及公众的心理活动与组织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
总之,公共关系心理学派生于普通心理学,并以普通心理学(尤其是以社会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它是心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 简述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加以说明。
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是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对这一表述,需要做几点说明:
第一,这里所说的“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动着的公共关系状态,即动态公共关系
第二,这里所说的“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是指公共关系行为的发出者(或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者)——社会组织和公共关系行为的承受者—公众
第三,这里所说的“心理现象”是指公众对组织形象对组织形象的主观映像,其中既包括内部公众对组织形象的感知和期许,也包括外部公众对组织形象的认知与评价。


3 公共关系心理学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试列举理论研究方法的种类并加以说明。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研究方法,一部分是实证研究方法。
一 理论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的方法.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
系统的方法也是辩证的方法,它要求人们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总体联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
(二)动态研究的方法
在客观环境和条件的交互作用下,组织和公众的关系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要想近乎客观的反映组织的心理状况及其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必须采取动态研究方法,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运用动态研究的方法,我们应当看到,公共关系活动的的主体—组织,是不断变化着的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其异同或优劣。
二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一)观察法
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的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
(四)个案法
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几月.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五)实验法
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易引发某种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实验法。


4 试述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任务有三:其一是对人们在公关活动中呈现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理念;其二是以理论为指导,探索提高公共关系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为实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其三是以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摧动公共关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补充:
一 心理学分类:
按研究主体划分:普通(个体)心理学.社会(群体)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缺陷心理学
按研究领域划分: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等
按研究方法划分: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物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发生学。

二 关于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关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对公共关系实践的总结.提升和理论化。它的研究内容包括:
1 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各种关系状态及其规律
2 信息沟通的现象与规律
3 公关活动策划.实施的方法与规律。

三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公共关系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根本任务就是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公共关系实践中去,以提高公共关系活动的效率

四 从宏观上说,搞好公共关系(即塑造组织形象)取决于三个方面:
1 组织本身的行为和特征,这是建立良好形象的内在依据
2 传播过程,有了良好的行为和特征,还要把它传播给公众,让其知晓
3 公众对组织形象的认可,即组织行为

及特征在公众感官上引起的积极的反映。

五 公共关系心理学与公共关系学科体系其他部分的异同
同:都是以公关活动的作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指导性的理论;
异:公关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公关现象,它不但考察公关活动的一般过程,而且考察这些活动背后的心理现象并力求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将它同公共关系学的其它支系区分开来。

六 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
1 日常的公共关系活动
2 专门性的公共关系活动
按侧重点:宣传,交际,社会服务




第二章 组织的心理氛围

1 组织心理氛围指的是什么?它的内涵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组织心理氛围是指组织内部环境的心理气氛,是组织员工对组织整体以及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和前途感受的综合反映。具有弥散性和相对稳定性。
归纳起来,组织心理氛围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组织的心理氛围表现了组织的意识形态。
第二,组织的心理氛围是组织情感的反映
第三,组织的心理氛围反映着组织中的相互关系。
第四,组织的心理氛围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态度。


2 组织的心理氛围对公共关系有哪些影响?
(1)组织的心理氛围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它既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的反映,也是组织的现实形象在员工心目中的体现。因此,组织心理氛围的优劣直接制约着组织外部公共关系的好坏
(2)此外,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3 简述组织凝聚力,列举影响组织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并说明之。
组织凝聚力也叫组织内聚力,它既包括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通常情况下,一个组织凝聚力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组织的目标。组织目标是增强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2)组织的利益。组织的利益是影响凝聚力的最直接的因素。
(3)组织领导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4)组织成员心理满足程度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5)组织内部冲突的解决状况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4 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包括哪几个层次?试说明不同层次的集体意识各自的特点。
在组织中,集体意识一般包括两个层次,即组织内个别成员的集体意识和组织成员群体的集体意识。作为集体意识的发展的不同层次,个别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与组织成员群体的集体意识有着不同的特点。
首先,作为个别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承认集体利益的价值;其二,遵守集体的规范;其三

,能和集体其他成员友好相处。
其次,作为集体的群体意识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集体成员对集体有认同感.归属感;二是集体成员对集体有责任感;三是集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集体荣誉感。


5 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具有哪些层次?其中集体的主人意识具有哪些特点?
与集体意识一样,组织的主人意识也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组织成员以自我为主人的自我意识角度的主人意识;其二是组织作为一个集体的集体(角度)的主人意识。
集体的主人意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相互平等的特点
(2)权利和义务统一的特点
(3)和集体意识相一致的特点。


6 简述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意义。
一,能够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组织规范
四,有利于产生优秀的领导人。


7 列举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主要策略,并加以分析。
一,形成组织的价值观念,其意义在于:(一)赋予组织员工的日常工作以崇高的意义;(二)赋予组织以重大的社会责任;(三)为组织员工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尊重员工的个体价值,因为组织的整体价值离不开员工的个体价值
三,重视内部传播,
组织消息的内部传播直接关系到组织员工对组织的信任与理解
四,有效使用激励手段
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的维持与发展需要借助一系列激励活动来强化
五,加强情感维系
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情感维系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心理氛围。
六,合理化解怨气
怨气具有一定的污染性与破坏性,怨气一旦蔓延.扩散,就可能成为影响组织心理氛围的一种不安定因素。






补充:

一 组织的士气
一个士气高昂的组织应当具有以下七种特征:
1 组织的团结是来自于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2 组织内部没有分裂成互相对立的小团体的倾向;
3 组织内部具有处理内部冲突与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
4 组织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 组织成员都了解组织奋斗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6 组织成员对组织的领导人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7 组织成员承认组织存在的意义,并有维护组织.摧动组织继续发展的愿望。
影响组织士气的因素有:
1 对所在组织的满意程度;
2 组织目标得到成员赞同的程度;
3 领导者的素质及领导方式;
4 对工作的满足感;
5 经济报酬是否合理;
6 成员关系是否和谐;
7 奖励方式是否得当;
8 员工的身心是否健康。

二 组织成员的个体的主人意识的特点:
1 它与个体对自身的认识.评价相联系
2 它和个

体对自身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认识.评价相联系
这里又分两种情况
(1)对自身地位.角色的认识和评价;
(2)对周围人的认识和评价

三 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内容包括组织的凝聚力与士气,以及由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生成的集体意识和主人意识。




第三章 公众心理概述

1 什么是公众?公众与大众.群众.民众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怎样正确把握公众这个概念?
在公共关系中,公众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与某一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这一概念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大众”“群众”“民众”等概念是有区别,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公众是由面对同一观点或问题并有不同看法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而“大众”“群众”“民众”则是反之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的人或大多数人。公众必须是与某一个社会组织相联系的“公众”,因而它是具体的.特定的;而
“大众”“群众”和“民众”既然是指社会上所有人或大多数人,因而它是抽象的.泛指的。
对公众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1)公众必须是与组织有联系的人群
(2)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公众群体
(3)东终于组织的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4)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2 公众心理的含义.特点.及其影响公众心理的因素有哪些?
公众心理是公众对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组织行为的心理反应。
特点:1 公众心理的相同性 2 公众心理的关联性 3 公众心理的利益性
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组织行为因素(组织行为是影响公众心理的最直接的因素,因为公共关系活动本身就是组织主动影响公众心理的过程)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舆论等方面) 内部因素 公众自身因素(导致公众个体心理差异的公众个性是影响公众心理的主要因素)
两种因素比较起来,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部因素则是促使内部因素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


3 公众心理的认知过程包括哪些要素?其中知觉要素具有哪几方面的特征?
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等认知要素。
特征: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主观性.恒常性。


4 公众情感过程的情绪和情感有哪些区别?试述情绪的三种基本状态。
联系是指两者属于同一类心理过程。区别在于: 1 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发的.原始的.与人(包括动物)的生理需求紧密联系的生理体验。而情感是人独有的心理活动,它是由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与否而

引起的内心体验。 2 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的特点,一旦情境发生改变,或需要的满足与不满足程度有了变化,情绪也会立即发生变化,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的特点,它是在人对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不会因某一情境中具体刺激物的改变而改变。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基本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比较微弱而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持久性的特点。
激情:激情是强烈的爆发出来且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具体表现为狂喜.暴怒.痛苦.绝望等情绪状态。
应激:应激是出人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 人们的高级情感有哪些?这些情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之一,是与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需要即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坚定而深刻的理智感是鼓舞人们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激发人们的科学创造精神的重要心理因素。
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准则要求自己或评价他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客观现实与人的道德需要关系的反映。
美感体验具有喜悦.赞赏.愉快等特点,它能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


6 简述公众意志的特征以及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是人们自觉的确立目标.并以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之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总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 意志品质是意志行动稳定的表现方式,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与自觉性相反的是盲目性,通常表现为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与坚韧性相反的是畏惧和懈怠.顽固和执拗;与自制力相反的是任性
特征:目的性(意志的目的性既可以使符合最终目标的行为产生并得以坚持,又可以制止和纠正那些不符合目标的行为。)
坚韧性
随意性
过程:一 形成决定阶段 1 动机的取舍和目标的确立 2 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制定
二 执行决定阶段


7 试述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首先,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思想保证。
其次,要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锻炼自己,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再次,加强自我锻炼对于意志

的培养也很重要。外部的环境和教育条件,只有通过个人的自觉努力和自我锻炼才能起作用。





补充:
1 公众个性对公众心理活动的影响:
影响公众心理活动的动力趋向.内容选择.表现方式

2 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比如物体的颜色.形状.声音等)进行反映的过程。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具体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们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及其速度变化状态的反映。 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是知觉对客观刺激的歪曲反映,有图形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概括的.间接地反映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3 了解公众的情感变化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最基本的情绪表现形式。 语言和语气。动作与姿态。生理反应



第四章 公众个体心理分析

1 什么是公众个体心理?了解公众个体心理对公共关系人员来说有什么意义?
公众个体心理是指表现在公众个体身上的个性心理。
研究公众个体的心理倾向,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公众,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2 什么是兴趣?兴趣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采取积极态度趋向的主要根源。
兴趣指向的差异性(由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会生活实践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程度造成的,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兴趣范围的差异性(个人参与生活实践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造成的);兴趣时间的差异性;兴趣强度的差异性


3 需要有哪些特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成哪几个层次?简述我国企业组织面对的公众的主要需求。
定义: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人的需要强度的变化趋势着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结束。
首先,需要是有针对性的,是人们对于某种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需要;
其次,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再次,需要是有差异的。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 消费者公众的需要:求实心理需要.求

美心理需要.情感心理需要.求名心理需要.求信心理需要.求便心理需要
二 社区公众的需要:环境保护的需要.社区稳定的需要.社区发展的需要.
三 新闻媒介公众的需要:及时获取真实信息的需要.尊重职业道德的需要.追求新闻价值的需要.希望较少付出的需要.希望较多配合的需要
四 各级政府部门公众的需要:及时掌握信息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


4 人的动机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试述国外学者的主要的动机激励理论。
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动机则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等。
动机具有始
发.指向.强化.维持和调节等多种作用
始发作用是指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指向作用使得个体公众的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
强化作用是行为效果对动机的反向作用;
维持和调节作用是动机对行为方向和强度的作用。
1 期望理论
美国 伏隆 1964 《工作与激励》
简化为公式: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效价是指行为目标对于满足个体公众需要的价值,即个体公众对行为效果的重视程度。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的估计。据此,上述公式可改写为:
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概率(E)
公式表明,人的行为动机的强度,是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目标越有意义,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的行为的激发力量,即动机强度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若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有一个为零(目标对个体毫无意义或毫无取得成功的可能),那么动机强度就等于零。研究表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不同结合,决定着不同的激励强度。
2 公平理论
美国 亚当斯 1956
基本内容:一个人对其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报酬的绝对值,而应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作比较,如果比率相等,则会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这种比较过程还包括同本人的历史(报酬/贡献比率)作比较。
3 双因素理论
美国 赫茨伯格 50年代末期
在这个理论中,赫茨伯格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人的内部、从工作本身入手,工作对人的吸引力才是主要的激励因素。赫茨伯格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人们对工作的满足因素与其工作内容有关,他将此称为激励因素;人们对工

作的不满足因素与工作的周围事物有关,他称之为保健因素。
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因此,他认为满意与不满意是质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差异。他把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非常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5 人的能力指的是什么?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是指个体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实际能力,另一种是潜在能力。
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主要便现在以下方面:
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6 气质是怎样的心理特征?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简述气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它是在某一类人身上共有的的或相似的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类
影响:1 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效率(1 正确的理解人的气质的作用。2 在考虑人的气质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岗位、选用人,有助于组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3 根据气质特征进行公关人员的选拔是非常必要的。)


7 简述个体性格的主要特征,以及了解公众性格特征对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定义: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它通过人对社会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影响:1 制约着能力发挥或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2 性格也会掩盖或改造气质。
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1 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上; 2 在学习、工作、劳动态度方面; 3 对物品的态度方面; 4 对自己的态度方面);意志特征(1 表现在个人行为的目的性方面的意志特征; 2 表现在对自己的行为控制上的性格特征; 3 表现在紧急和困难情境中的的性格意志特征; 4 表现在长期工作中的性格的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意义:
1 了解和掌握公众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我们预测公众的行为;
2 了解和掌握公众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


8 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从众行为与顺从、非从众行为的区别。
定义: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公众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进而采取与大多数人步调一致的行为。
原因:1 群体的吸引作用; 2 成员之间的影响,一般来说,条件类似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最大。
从众行为和顺从(仅做

表面服从)行为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内心是否自愿,两者的共同点即都是迫于外界压力而产生的相符行为
9 简述服从行为产生的原因,服从与从众行为的差别以及不服从行为的几种情况。
定义: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原因:1 在一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 2 对权威人士的服从。
联系:都属于附和行为,但有本质上的区别;
差别: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群体规范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不管是理解的还是不理解的,都得服从。从众不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压力的随从。
心理学根据不服从行为的强度,将其分为三种情况,即抗拒(积极对立)、消极抵制(阳奉阴违)、自由主义(视否有人监管而定)的态度。


10 利他行为一般在哪些情况下发生?简述个体公众产生利他行为的原因。
在非紧急情境下和紧急情境下发生
原因:1 个人因素 2 人格特点 3 情境因素 4 被帮助者的特点。





1 公共关系学中所研究的公众个体往往是具体公众,而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公众个体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个体。

2 激励公众动机:1 从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进行激励; 2 从个体需要和动机的内容方面进行激励; 3 从行为改造的角度进行激励。



第五章 群体公众心理

1 什么是公众群体?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公共关系心理学中的行动群体和角色群体指的是什么样的群体?
公众群体(简称群体),是相对于公众个体而言的,它是社会公众存在的一般形式,通常是指具有共同利益与共同需要的公众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组合而成的共同体。
特征:1 具有共同的目标 2 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 3 存在着沟通能力 4 存在着一定的结构 5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具有共同的心理状态。
行动群体:在一定时间内,暂时集合于某一空间的群体,也称任务群体。
角色群体:是指非面对面直接接触的人构成的群体。


2 试述个体加入群体的主要原因(必要性)和群体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原因:1 加入群体有助于满足我们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和社会的需呀;
2 加入群体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各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作为个人是不可能达到的;
3 参加群体有助于我们获得某些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是我们在别处无法获得的;

4 获得群体的成员资格有助于得到社会认同。
阶段:1 初创阶段(彼此陌生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了解、认识,并慢慢建立其某些基本的操作规则。);
2 磨合阶段(在这一阶段,群体成员为争取在群体内有一个良好的位置和所希望的角色而开展活动或竞争。);
3 稳定阶段(若顺利度过磨合阶段,群体初步安定下来,就进入了稳定阶段。反之,群体就有可能瓦解或停止发挥功能。);
4 操作阶段(群体的主要精力已集中在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和工作上来,并力求通过这些任务和工作的完成达到共同的目标。);
5 中止阶段(群体的任务完成,群体瓦解。)。


3 公众群体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分类?
1 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分类,可分为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即角色群体,也称统计群体);
2 按群体构成原则分类,可分为正式群体(也称组织团体)和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
3 按群体规模大小分类,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4 按群体发展水平和结合程度分类,可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4 群体心理有哪些特征?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整体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三感对于组织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特征: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整体感。
归属感:群体的归属感,是成员对群体向心力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现。
认同感:群体认同感是成员在认识上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情感;分为主动认同(自觉认同)和被动认同(压力认同)。
整体感:群体整体感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一种总体感觉意识。
意义:1 群体的归属感使成员在行为上协调起来,彼此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把群体的困难看作是自己的困难,把集体的荣誉视为自己的荣誉。
2 由于认同感,群体成员在共同的兴趣和利益的驱使下,对一些群体内外的原则问题和重大事件,能够保持一致的看法,怀有一样的情感,意见也趋于一致。
3 因为整体感的存在,群体成员会认为群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一盘散沙;整体感越强烈,则群体成员维护群体整体形象的态度就越坚决,反之亦然。

5 什么是群体领导心理?它有哪些主要表现?(分类)
群体领导心理指的是群体领导班子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
表现:1 优越感,优越感是群体领导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
2 压力感,压力感是群体心理状态的一种自我感觉;
3 威望感,威望感是群体领导班子的一种心理倾向;
4 用权感,用权感是群体领导班子对待权力的心理倾向,分为大公无私型、以权谋私型

、公私兼顾型;
5 成就感,成就感是群体领导班子的一种心理倾向;
6 竞争感,竞争感是群体领导班子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倾向;
7 相容感,相容感是群体领导的一种心理状态;
8 自卑感,自卑感是群体领导班子自我评价所引发出的一种心理情感。
(分为正式群体领导心理和非正式群体领导心理。二者差别:1 正式群体领导班子的优势在于有上级领导的信任,而非正式领导群体的优势则在于“人和”; 2 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在各方面不如正式群体的领导者成熟。)
6 群体心理定势指的是什么?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群体公众心理定势是处于准备状态的心理活动,指公众群体心理的定向趋势,它决定着后继心理活动的取向,对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行为活动起着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联系,即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表现为心理活动,而心理定式则潜存于心理活动之中。换句话说,心理定势是影响心理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所谓区别,即心理特征是通过行为过程反映出来的心理的显著特点,也就是心理本质的外观,是对个体心理或群体心理方面最一般性特点的综合与概括;心理倾向是人的行为心理的抽象概括;而心理定势则是人们心理的发展走向,它预示着人们可能产生的行为。心理定势往往不是现实的心理或行为,而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判断。


7 简述群体心理定势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时尚(分为阵热、时髦、时狂,具有新奇性、短暂性和循环性);
流言(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群体内互相传播的共同关心的消息,分为三类:1 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 2 与个人或群体利益有间接关系的 3 和一般人无关的奇闻趣事、特异功能、明星丑闻、名人隐私、各种道听途说等,其产生多是因为正常的信息渠道受到了阻碍。失真流言的产生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发出者的偏差,或者理解上产生偏颇;二是信息传播者往往加上个人感情色彩,因而使信息远离客观事实);
舆论(又称社会舆论。只在社会上或群体中人们对普遍关心的人和事公开的发表一致性的意见。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可分为自发形成的和有意形成的两种。)
习俗(即社会风俗习惯,是心理定势的又一表现形式。习俗世代相传,是社会长期的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习惯、礼仪、审美习俗、禁忌习俗等。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在一

定社会里或群体中某些道德行为已经经过长期坚持,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习惯。 所谓礼仪,是有关对他人态度的外在表现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审美习俗,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和民族有着特定的审美感和审美方式。所谓禁忌习俗,就是在一些民族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而星辰难过的忌讳,如语言忌讳、色彩忌讳和饮食忌讳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