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

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6)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

本课程是在基础心理学课程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考者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定势等个体和群体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掌握对公众心理认知、与公众心理沟通及影响公众心理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具备处理某一组织的公共关系事务的能力与技术。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

(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二、考核要求

(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

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

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

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

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

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

(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

(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

(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

二、考核要求

(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

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

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

(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

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

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

、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角色心理特征

2、领会:(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

1、识记:(1)群体;(2)群体领袖;

2、领会:(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2)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群体心理与群体领袖心理的关系;(4)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3、应用:(1)运用群体心理的原理分析所在单位的群体心理特征

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公众的兴趣倾向

(二)公众的需要倾向

(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

(四)公众的自我倾向

二、考核要求

(一)公众的兴趣倾向

1、识记:(1)什么是兴趣;(2)兴趣的个体差异

2、领会:(1)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作用

(二)公众的需要倾向

1、识记:(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特点;(3)需要的类别;(4)需要的层次

2、领会:(1)了解公众需要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

1、识记:(1)价值;(2)价值观;(3)价值评价体系;(4)价值取向类型

2、领会:(1)格雷夫斯的价值取向类型理论;(2)将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取向相联系划分价值取向类型

(四)公众的自我倾向

1、识记:(1)自我与自我意识;(2)自我的构成要素;(3)自我的境界:(4)自我倾向

2、领会:(1)自我有哪几种境界;(2)什么是自我的分化与统一

3、应用:(1)具有哪一种自我倾向的人更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为什么

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

一、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定势概述

(二)微观心理定势

(三)宏观心理定势

(四)流行心理定势

二、考核要求

(一)心理定势概述

1、识记:(1)心理定势;(2)心理定势的特点;(3)心理定势的类别

2、领会:(1)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区别与联系;(2)心理定势对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微观心理定势

1、识记:(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

2、领会:(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3、应用:(1)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或避免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移情效应

(三)宏观心理定势

1、识记:(1)社会刻板印象;(2)地域文化心理;(3)民族文化心理

2、领会:(1)地域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2)地域文化心理与民族

文化心理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1)社会刻板印象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启示

(四)流行心理定势

1、识记:(1)时尚;(2)流言;(3)骚乱

2、领会:(1)为什么说时尚、流言、骚乱也是心理定势的表现;(2)时尚、流言、骚乱产生与消失的过程

3、应用:(1)掌握时尚、流言、骚乱等心理规律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第五章对公众心理的认知

一、考核知识点

(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

(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

(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

(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

二、考核要求

(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

1、领会:(1)公众个体心理认知的主要媒介与方法

(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

1、识记:(1)组织内部公众;(2)社区公众;(3)媒介公众;(4)政府公众;(5)购买公众

2、领会:(1)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1)对不同群体的公众心理的认知各有什么要求

(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

1、识记:(1)宏观环境;(2)微观环境;(3)舆论

2、领会:(1)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因素;(2)舆论导向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

1、识记:(1)压抑作用;(2)投射作用;(3)反向作用:(4)文饰作用;(5)转移作用

2、领会:(1)影响对公众心理的认知的主要因素

3、应用:(1)如何克服对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

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

一、考核知识点

(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

(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

(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

(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

二、考核要求

(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

1、识记:(1)信息;(2)信息沟通;(3)链形沟通;(4)星形沟通;(5)根形沟通;(6)轮形沟通

2、领会:(1)为什么说任何沟通是心理沟通;(2)信息沟通的基本模式;(3)信息沟通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

3、应用:(1)选择与公众沟通的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

(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

1、识记:(1)意见沟通;(2)公众意见的类别

2、领会:(1)意见沟通的功能;(2)意见沟通的过程

3、应用:(1)如何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

(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

1、识记:(1)情绪;(2)情感;(3)感情

2、领会:(1)体察公众的心境及时进行沟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体察公众的激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3)公众有哪些基本的情感需要

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

1、识记:(1)身心异常者;(2)品质不良者;(3)挫折;(4)性骚扰

2、领会:(1)与身心异常者沟通的原则;(2)与品质不良者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

3、应用:(1)与“受挫者”的沟通可能遭遇哪些障碍;(2)与性骚扰者沟通的具体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对公众心理的影响

一、考核知识点

(一)劝导方法的运用

(二)暗示方法的运用

(三)感染方法的运用

(四)诱导方法的运用

二、考核要求

(一)劝导方法的运用

1、识记:(1)流泻式劝导;(2)冲击式劝导;(3)浸润式劝导;(4)逆行式劝导

2、领会:(1)四种常用的劝导方法各自的特点;

3、应用:(1)运用这四种劝导方法应掌握的要点

(二)暗示方法的运用

1、识记:(1)暗示;(2)暗示的类型

2、领会:(1)暗示在影响公众方面的功效;(2)暗示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

3、应用:(1)如何提高暗示的技巧,有效暗示应遵循哪些感知规律

(三)感染方法的运用

1、识记:(1)感染;(2)感染的三个特征;(3)直接感染与间接感染

2、领会:(1)感染的作用机制

3、应用:(1)如何增强感染力

(四)诱引方法的运用

1、识记:(1)诱引;(2)诱引的特点

2、领会:(1)如何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兴趣方面的诱引;(2)需要方面的诱引应注意的问题

3、应用:(1)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的问题

第八章组织的社会形象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组织形象概述

(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

(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

(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

二、考核要求

(一)组织形象概述

1、识记:(1)组织形象;(2)组织形象的特点;(3)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2、领会:(1)塑造组织形象的意义

(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

1、识记:(1)印象;(2)公众印象;(3)组织形象与公众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领会:(1)印象形成的过程;(2)印象形成的途径

3、应用:(1)如何巩固和加深公众印象

(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

1、识记:(1)态度;(2)态度的特点;(3)态度的分类;(4)态度的功能

2、领会:(1)组织的态度与组织形象的关系;(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态度强化、形成与转变的刺激、学习理论;(4)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平衡理论

(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

1、识记:(1)舆论;(2

)公众舆论;(3)舆论的特性

2、领会:(1)公众舆论的威力;(2)知晓公众舆论的途径

3、应用:(1)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

第九章组织的心理氛围

一、考核知识点

(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

(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

二、考核要求

(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

1、识记:(1)集体;(2)集体意识;(3)集体的集体意识

2、领会:(1)集体怎样影响个人;(2)集体意识的表现;(3)集体意识的形成

3、应用:如何培养和巩固集体的集体意识

(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

1、识记:(1)主人意识;(2)西方的人性理论;(3)“经济人”假设;(4)“社会人”假设;(5)“自动人”假设;(6)“复杂人”假设

2、领会:(1)主人地位的的内涵;(2)主人意识与主人地位的关系;(2)自我意识与主人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1)如何强化集体的主人意识

(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

1、识记:(1)公众意识;(2)公共关系行为

2、领会:(1)公众意识有哪些表现;(2)如何通过公共关系行为来辨别公众意识

3、应用:(1)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和普及公众意识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以便应考者在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帮助考生更有效地学习。

命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不超出范围,同时安排好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要求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认知与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内化成自己的公共关系实践能力。

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公共关系活动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的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解决公共关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自学与课程考试所用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公关心理学》,张云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1)秦启文主编.公共关系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程曼丽主编.公关心理学.线装书局.2001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有一定难度,应考者在自学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先仔细阅读本课程的考试大纲以及每章的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的有关内容。

2、认真学习考核知识的具体要点和内容,注意各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

便在学习教材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自学时要注意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学习,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要牢固掌握。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和钻研规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要求,对应考者进行切实的辅导,引导他们避免自学过程中的各种偏向,发挥社会助学的向导作用。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应考者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与兼顾一般统一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试题示例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媒介公众

2、心理定势

3、意见沟通

4、组织形象

5、……

二、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

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属于()。

A.冲击式劝导B.浸润式劝导

C.流泻式劝导D.逆行式劝导

2、“爱屋及乌”主要是基于人的()。

A.首次效应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D.投射效应

3、……

三、填空题(每2空1分,共10分)

1、信息沟通网络主要有————、————、————、————四种类型。

2、公共关系的特殊公众包括————、————、————、————等。

3、……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搞好公共关系有何意义?

2、如何克服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

3、简述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4、……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公共关系活动过程中应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

2、运用奖励和惩罚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哪些问题?

公共关系心理学往年试题完整版

2007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组织严密,乐于和群,爱好娱乐,喜欢发牢骚,重感情,讲义气,描述的是()A军人的心理特征B农民的心理特征C工人的心理特征D服务员的心理特征

2.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

A大众媒体B组织团体C政府D公众

3.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动机

4.组织内部的向心力有两种,其中围绕组织领导的向心力()

A带有民主化倾向B带有军事化倾向C容易使组织失去活力D容易造成组织失控

5.由若干人的互动关系作为存在形式的群体称为()

A实际群体B假设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6.公众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

A性格B能力C气质D兴趣

7.“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基于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

A地域文化心理B民族文化心理C亲缘心理D依从心理

8.“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表现了宏观心理定势中的()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D经验效应

9.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

A稳定性B变动性C主动性D被动性

10.心理定势的习惯性又称为()

A潜在性B固着性C自觉性D不自觉性11.公共关系活动中,推动公众心理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公关主体的行为B公关客体的行为C媒介公众的行为D政府公众的行为

12.在外面受气,回到家中拿家人当出气筒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A压抑B投射C反向作用D转移

13.最原始的沟通形式是()

A轮形沟通B链开沟通C星形沟通D根形沟通14.“爱屋及乌”表现了社会心理的()

A晕轮效应B经验效应C首因效应D移情效应15.广告通常属于()

A流泻式劝导B冲击式劝导C浸润式劝导D逆行式劝导16.组织形象的好坏取决于组织的()

A产品B成员C财力

D宣传

17.组织形象中最有代表性的实力形象是组织的()

A奖金状况B产品质量C成员的数量和质量D生产、技术设备

18.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无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19.影响认知公众心理的主要因素是()

A认知者的主观因素B公众的主观因素C公众的积极性D公众的主动性20.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公众()

A印象B态度C新闻D舆论

21.制造或引导能引起轰动效应的舆论,关键是()

A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B符合社会需要C迎合兴趣焦点D出奇制胜22.在公开场合进行不指名地批评,对于被批评者而言,采取的心理影响方式是()

A劝导B暗示C感染D诱引

填空题:10分

1.时尚以“新”和“奇”吸引公众,因此又称为__________。

2.良好的操作能力具有三种能力特征,即针对性、技术性和_________。

3.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其他外部信号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_______。

4.比较平和、相对持久、容易发散的情绪称为__________。

5.“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________。

6.针对性和时间性强,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眼前具体问题的劝导方式为_______。

7.直接感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________的特点。

8.与缺乏、危险相联系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是________。

9.浸润式劝导发生的关键是__________。

10.制止流言的最有效方式是__________。

名词解释:18分

1.公共关系行为

2.社会刻板印象

3.转移作用

4.排外意识

5.公众舆论

6.心理定势

简答题:30分

1.简述公共关系心理的特点

2.群体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3.简述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和联系

4.体察公众心境、进行感情沟通需注意哪些问题

5.哪些因素影响感染力?如何增强感染力?

论述题:20分

1.试述不同文化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了解不同文化者的心理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何意义?

2.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

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活动受内、外环境的制约,其中“内环境”是指()

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C心理环境D组织环境

2.直接反映个体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安全需要B自我实现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

4.将人的需要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属于()

A层次划分B类别划分C强度划分D范围划分

5.人们购买礼品时喜欢选购一些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A晕轮效应B经验效应C首因效应D移情效应

6.对组织团体而言最难对付的一类外部公众往往是()

A媒介公众B政府公众C社区公众D消费公众

7.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大的()

A稳定性B主动性C可变性D被动性

8.舆论导向引起的公众心理变化是()

A暂时的和稳定的B暂时的和不稳定的C长期的和稳定的D长期的和不稳定的

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所体现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A压抑B投射C反向作用D转移

10.在各种信息沟通网络中,最原始并作为其他沟通形式的雏形的是()

A轮形沟通B链形沟通C星形沟通D根形沟通

11.由特定事件引起的比较强烈、相对短暂、具有突发性的情绪称为()

A激情B压力C燥狂D心境

12.利用公众的从众心理进行劝导的是()

A流泻式劝导B冲击式劝导C逆行式劝导D浸润式劝导13.感染的作用机制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

A易受暗示性B参与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性

14.“香烟有害健康,某某牌香烟也不例外”的广告采用的心理影响方式是()A个别暗示B情境暗示C非言语暗示D反暗示

15.“张榜悬赏”诱引公众兴趣所使用的刺激媒介是()

A竞赛B利益C专家D新奇

16.根据阿伦和勒温主持的一项实验研究,在错误舆论一致情况下,加入一个不一致但却更加错误的声音,则导致公众原有的态度一致性()

A提高B先降低后提高C降低D先提高后降低17.组织形象好坏的决定因素在于组织团体的()

A产品B成员C财力D宣传

18.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

有意注意

19.态度是()

A主体与某一对象较为稳定的综合性的反应意向

B主体与生俱来的主观反应倾向

C主体对某一对象稳定不变的反应倾向

D一种外显的反应倾向

20.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

A时尚B流行C新闻D舆论

21.强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对于生产次序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A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B伏隆的期望理论

C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D霍桑实验

22.斯第尔(C.M.Steele)的社会研究发现,后来的行为表现最为积极的是()A给予肯定标定的被试B给予否定标定的被试

C给予不贴切标定的被式B没有给予标定的被试

填空题:10分

1.人的行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

2.心理定势的不自觉性又称为心理定势的__________。

3.人们评价个体能力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对象的__________。

4.“一人知晓,众人皆知”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方式指的是_________。

5.感染是__________的传递和传染。

6.以小抗大、以弱抗强,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支持的劝导是_______式劝导。

7.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心理过程是__________。

8.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应遵循“诚”、“勤”、“和”、“谦”及“___”五字要诀。

9.按照态度转变和强化的平衡理论,在由态度主体、对象和参考者所构成的“三合一”模式中,若三种态度关系为二正一负,则主体的态度处于_____状态。

10.遵守地方民俗体现了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__________心理。

名词解释:18分

1.公众

2.假设群体

3.价值评价体系

4.晕轮效应

5.意见沟通

6.诱引

简答题:30分

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2.组织团体内部的凝聚力是越高越好?为什么?

3.试比较自然领袖与正式群体领导的心理差异。

4.如何针对购买公众做好公共关系工作?

5.简述有关态度转变或强化的刺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论述题:20分

1.论述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

2.运用奖励或惩罚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9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A大众B受众C公众D群众2.在公众心理特征结构中位于基础层次的是()

A群体心理及其群体心理特征B个性心

理及其个性心理特征

C角色心理及其角色心理特征D社会心理及其社会心理特征3.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是以职业特征为存在形式的()

A行动群体B假设群体C正式群体D实际群体

4.以对社会的适应性作为主要参考可将性格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C”型是指()

A平稳型B逃避型C磨擦型D领导型

5.关于兴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趣是可以转化的B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

C兴趣是一种情感倾向D兴趣即爱好

6.需要按照作用划分可分为()

A刚性需要和弹性需要B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C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D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7.要求不多也不高,无忧无虑,平衡性较好的人,其价值取向属于()

A金钱型B功名型C享乐型D安稳型

8.四种自我境界中具有客我倾向特点的是()

A和谐自我的境界B精神自我的境界C生理自我的境界D社会自我的境界9.由一定心理活动形成,并能对后来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是()

A心理特征B心理定势C心理倾向D心理状态

10.“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体现了社会心理的()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D经验效应

11.斯大林所说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指的是()

A宏观心理定势B微观心理定势C地域文化心理D民族文化心理12.任何一个组织团体中的人以及同组织团体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都可能成为()

A组织内公众B媒介公众C社区公众D消费公众

13.人们无意识的充当义务宣传员的最大可能是刺激了他们的()

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08年4月试卷及答案 2008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22分 1.公共关系活动受内、外环境的的制约,其中“内环境是指”(C) P7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心理环境 D组织环境 2.直接反映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是(B)P23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B)P47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4.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属于( B)P45 A层次划分 B性质划分 C强度划分 D范围划分 5.人们购买礼品时喜欢选购一些包装精美、价格偏高的物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A )P71 A晕轮效应 B经验效应 C首因效应 D移情效应 6.对组织团体而言最难对付的一类外部公众往往是(B)P106 A媒介公众 B政府公众 C社区公众 D消费公众 7.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大的( C)P111 A稳定性 B主动性 C可变性 D被动性 8.舆论导向引起的公众心理变化是( B)P112 A暂时的和稳定的 B暂时的和不稳定的 C长期的和稳定的 D长期的和不稳定的 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所体现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C )P116 A压抑 B投射 C反向作用 D转移 10.在各种信息沟通网络中,最原始并作为其他沟通形式的雏形的是(B)P128 A轮形沟通 B链形沟通 C星形沟通 D根形沟通 11.由特定事件引起的比较强烈、相对短暂具有突发性的情绪称为(A)P139 A激情 B压力 C燥狂 D心境 12.利用公众的从众心理进行劝导的是( D)P159 A流泻式劝导 B冲击式劝导 C逆行式劝导 D浸润式劝导 13.感染的作用机制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D)P179 A易受暗示性 B参与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

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2015年版)

公共关系心理学:(现代关系之父,艾维李1903)的学科性质:公关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对公关实践的总结、提升和理论化。主要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各种关系状态及其规律、信息沟通的现象与规律、公关活动策划、实施的方法和规律(四步工作法:调研、策划、实施、评估)。公关心理学是研究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及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公关实践的主客体特有的心理状态及其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公共关系心理: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公共关系三要素即公关活动的主体(社会组织心理)、客体(公众心理)、沟通传播(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传播和沟通心理)。客体: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公共关系主体:组织团体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或称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组织团体。公共关系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具体表现为公共关系过程中的环节。公关心里学的特征:普适性、交叉、应用、发展。公关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公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口头调查和问卷调查)测验法、实验法、案例法。公关心里学研究任务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理论任务是发展和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实践任务是(首要)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决策水平,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发展和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公众:指与某一个公关体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关活动中的承受者。公众必须是与组织有联系的人群,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公众群体,公众与社会组织的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公众心理具有一致性,关联性,利益性。公众心里特征:指公众在各种心理过种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稳定性、经常、根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人们为纪念冯特对 心理学的贡献,把他位于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构建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术铁钦纳。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体现了华生认为可以通过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4、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 分析的学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5、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他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而不能离开心理 过程而单独存在。(判断题或者选择题) 6、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 (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稳定性是指对一定的事物或者一类活动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转移时人们根据新活动、新任务,及时、有意地调换注意对象,即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8、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中的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 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连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下降,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子:冷暖色调的对比。 2、补偿:感觉补偿的作用是某种感觉丧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例子:盲人的触觉 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0、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动作记忆。 11、记忆的三种系统(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加工形式和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例子:记电话号码。)、长时记忆。 12、德国著名学者艾宾浩斯对遗忘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先 快后慢的。 13、当学习程度达到150%,遗忘的速度就会变慢。 14、再认和回忆,回忆又称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把它识别并确认 的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有1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影响。再现和回忆是我们提取信息的两个过程。 15、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分为: 动作思维: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例子:家电修理人员一边拆卸电器,一边思考、查找电器故障

公共关系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 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全国公共关系协会 (PRSA)成立的时间是 ( C ) A.1978 年 B.1955 年 C.1948 年 D.1947 年 2.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 ( B ) A. 马斯洛时期 B. 巴纳姆时期 C.艾维·李时期 D. 爱德华·伯尼斯时期 3.从公共关系实际操作的发展历史看,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首先是作为组织的( C ) A. 耳目 B. 修正者 C.发言人 D. 反馈者 4.公共关系人员所应具有的沟通交流意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 D ) A. 协调意识 B. 调查意识 C.环境意识 D. 信息意识 5.组织中主要负责提出公关活动目标、计划和方案,设计公共关系项目的专职人员是( D ) A. 分析人员 B. 技术人员 C.传播人员 D. 计划人员 6.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称为( C ) A. 关系 B. 舆论 C.形象 D. 观念 7.各种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都属于( A ) A. 互益性组织 B. 营利性组织 C.服务性组织 D. 公益性组织 8.被筛选出来的能成为公共关系工作的中心对象称为 ( A ) A. 目标公众 B. 外部公众

C.组织公众 D. 内部公众 9.“刻板印象”又称为 ( 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作用 C.晕轮效应 D. 定型作用 10.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 B ) A. 社会事件 B. 社会问题 C.社会冲突 D. 社会运动 11.当组织“臭名远扬”时,组织的实际形象状态为 ( D ) A. 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 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D. 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12.下列选项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是 ( C ) A. 印刷媒介 B. 组织的机构设置 C.公众对象 D. 工作方法选择 13.“意见领袖”这一重要概念来源于 ( A ) A. 两级传播论 B. “3S”论 C.把关人理论 D. 议题设置论 l4. 公关调查的对象是 ( C ) A. 社会组织 B. 消费者 C.公众 D. 受众 15.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 ( D ) A. 推销产品 B. 提供服务 C.赢得经济利益 D. 确立组织形象 16.视觉识别系统 VIS 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 B ) A. 标准字 B. 标志 C.标准色 D. 象征图案 17. 决定广告策划成败的关键是( A ) A. 广告创意 B. 广告定位 C.广告媒介安排 D. 广告效果测定 18. 下列选项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 B )

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1)

1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1)提高社会组织对组织形象的认识和管理水平(2)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3)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水平与效果,(4)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2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原则:a实践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创新性原则。 3 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c案例法d实验法,e 文献法。 4 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观念:a角色观念,b形象观念,c质量观念,责任观念,团队观念,服务观念。 5 组织成员的公共观念:指组织成员应当共同具备的与公众要素相关的心理环境心理氛围或观念系统,是社会组织在形象塑造与整体发展中对公共应用的意识。 6 公共观念:是指公关人员应当具有的对那些与组织有利益联系或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氛围。 7组织与公众关系的观念:指组织把握处理自我与公众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思想,其中应包括舆论观念,双赢观念,沟通观念组织与公众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等。 7 作为组织及其成员,主要应该树立哪些组织与公众关系观念呢? 答:首先要树立舆论观念,要重视公众舆论,有意识引导公众舆论使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其次,要树立双赢观念现代社会组织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发展是一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为前提的。共荣共存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舆论:就是相对多数的公众的看法和意见;舆论观念就是志组织及其成员要充分重视舆论对组织的形象的影响,要善于克服消极的舆论倾向积极引导舆论以利于组织的形象建设和发展。 9 双赢观念:指主体在公关活动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客体关系,摆正彼此的利益关系,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不忘利他;公关主体应该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说应当是一种双赢关系,也只能是一种双赢关系。 10 上行沟通: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下行沟通:指组织的上层领导把组织的目标、规章制度等向下传达;平行沟通指组织中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11 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包括:性别角色特征;年龄角色心理特征;职业角色心理特征; 12 在需要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人的动机,人的动机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 13 动机是指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内部动力。 14 动机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内在因素(需要),和外在因素(刺激或诱因)。 15 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动机则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16 公众心理效应: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公众对某一对象共同的心理准备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 17 固着性是一种特殊的心里定势,定势是指心里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18功能固着:指某人见到某个物品有一个惯常的用法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用途。心理效应的固着性又称为习惯性或相对稳定性。 19 首因效应: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心理效应,影响人们以后的心理和行为。 20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由认识对象具有的某一特征的泛化,推及出其他一系列或全部特征的心理定势。如:漂亮的外表、得体的衣着、风趣的谈吐、动人的微笑等都会给对方造成晕轮效应,使对方爱屋及乌或为以后进一步的交往打下基础。 21 经验效应:也叫定型效应,指公众个体在对对象进行认知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归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 22 移情:把公众个体对待特定对象的好恶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似的人和物上的心理现象。移情效应常表现为:人情效应、物情效应、事情效应。 23 论述影响公众心理效应的因素? (1)、公众的自我意识即公众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自我、心里自我、社会自我,简言之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心理状况的认识。在相互交往中每一个人都会极力维护一种与当前社会情景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使之愉快的评价。公关人员一方面要擅于控制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识别对方的真实感情,调整自己的策略; (2)、公众的刻板印象就是对事物或人持有的呆板固定而无变通的印象,如说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老年人保守迂腐等。从地域上分,认为北方人豪爽粗放,南方人精明能干。另一方面公众的刻板印象还表现为对某类事物的固定看法; (3)、公众的地域文化心理,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在人们心理活动中的反映。如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 (4)、公众的民族心理,由于他是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上从事共同的生产劳动经济生活并在其中以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步形成的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及心理上的东西,因而民族心理指的就是民族文化心理; (5)、公众的时尚心理,指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社会文化区域一定社会成员中普遍性的生活样式,或行为模仿。作为公共关系活动来说,应注意时尚嬗变的规律。 24、公众的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是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首要公众是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信誉、成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关系状态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25、心理换位法: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公众内心心理活动的方法,即在研究时把自己放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之中去体验自己的心情。 26、认知心理学传播论的公共关系价值:1、能运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公关传播;2、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帮助公众进行认知活动;3、公关工作人员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认知结果的正确与否。 27、人际传播策略:从广义上讲,人际传播可以指除一般传播外的多有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即在两个或两人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它是最古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策略是组织传播策略和大众传播策略的基础。 28、组织传播策略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行为心理学 超全 完整版

行为心理学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

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公共关系学》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公共关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市场营销学将公共关系看作是维持组织与环境之间与的一种经营策略和方法。 2.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和之间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公众关系是由组织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所共同构成的。 4.公共关系在本世纪年代才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它最早产生于国。 5.1947年,美国的大学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两人出版了他们的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论述了" "的公共关系模式。 6.公共关系人员的性格应该是开朗、、、随和。 7.按公众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将公众区分为非公众、公众、公众和行动公众。 S.公众这一概念特指与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或的总和。 9.形象广告是以提高组织知名度,树立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公关广告。 10.使组织面临公共关系危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即、、。

11.在政府公共关系中,所谓办事公开包括公开、公开、公开和公开办事人员。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公关组织、公关人员和受众是公共关系的主体。(_ )2.一旦脱离了社会组织的目标和需要,公共关系便毫无用处。(_ ) 3.舆论是无形的关系。(_) 4."双向传播与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理论的精髓。(_ ) 5."清垃圾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公共关系的学科化。(_ )6.潜在公众是对组织持中间态度或意向不明朗的公众群体。(_ ) 7.形象设计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有固定的模式。(_ )8.口号、厂歌、厂旗等是标识形象的外显。(_ ) 9.印刷媒介是最具渗透力和扩散力的传播工具之一。(_ )10.问卷设计采用在每一问题下列出可供选择的备造答案,请调查对象选择的称为开放式。(_ )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公共关系的经营管理目标是(_) A.销售业绩 B.产品质量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诞生得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 2、华生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4、罗杰斯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6、根据注意就是否有预定目得与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得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得特点①刺激得强度(包括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②刺激物得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得对比关系④刺激物得运动变化二、人得主观因素:①个体得需要与兴趣②已有得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得期待④人得身心状态 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得、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得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得目得、任务得理解; ②培养稳定得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就是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12、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13、意识学说:1、冯特得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得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得意识观; 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得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得总与; 15、无意识学说: (一)弗洛伊德得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得作用) 人得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得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就是人得各种行为得最后根源与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就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得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得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得最高层,就是道德化、理想化得自我,它以社会习俗与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得冲动,不顾现实得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得集体无意识理论 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 (三)弗洛姆得社会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就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得那些思想与情感所组成,主要就是指普遍得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得部分。 16、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公共关系学第3章自学测试题

《公共关系学》第3章自学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步心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相同的社会阶层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的倾向。 2、产品形象信息:组织的产品及服务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以及公众对组织产生政策、行为的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包装、造型、售后服务等。 3、组织形象:即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形成的总体印象。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组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力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 4、公共关系功能: 公共关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形象、协调关系、提高素质、优化环境四个方面。 二、判断题: 1、√ 2. √ 3. √ 4. X 三、单项选择题: 1. D 2. A 3. D 4. B 5. A 四、多项选择题:

1. ADE 2. AD 五、问答题: 1、组织的公关部门要注意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 (P.49-51) 答:搜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产品形象信息。就是组织的产品或服务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以及公众对组织生产政策、行为的评价。 (2)组织形象信息。指组织机构及人员的整体形象及其公众对组织的评价。 (3)政府信息。指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关经济活动的立法,国务院和当地政府的各种法令、条规。 (4)媒介信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上有关本组织的信息及这些媒介本身的相关信息。 (5)竞争对手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包括:对方的历史和现状,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技术能力和设备状况,产品开发与销售状况,市场价格与占有情况,领导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个人兴趣和爱好等等。 (6)市场信息。市场信息包括: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顾客及潜在顾客的分布,顾客的人数、性别、类型、收入、购买动机、消费特点、购买方式、对产品的期望等等。 (7)内部公众信息。内部公众信息包括职工对组织管理、劳资关系、福利待遇、职工教育、参与决策等方面的意见,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

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一、心理学视角中的公共关系具有四个特征 1、公共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或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2、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主体为自身的根本利益或特定利益而追求沟通、理解、支持的建 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过程; 3、公共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双方互动的活动; 4、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都有可能是个体的人,不能够完全排除个人之间的交往包括个 人之间私底下的交往。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应用于公共关系领域的心理学 2、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的公共关系学。 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特点:1、可知性:表现在公共关系是一种充满主动性的行为和活动,因此对公共关系心理的认知特别是对公众心理的认知同样带有主动性。 2、情感性:公共关系活动的情感性,决定了公共关系心理的情感性。 3、自利性:维护自身利益的心理贯穿于公共关系活动始终,渗透和作用于公共关 系心理的全过程,因而构成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的特点。 4、广泛性: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以行为涉及的领域作为划分依据的,因此它和同类 分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具有广泛性。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 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 2、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 3、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 第二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实践的任务是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的任务。 一、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二、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创建和完善我国公共关系心理学 第三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根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一、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 二、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 三、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 四、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概述 一、含义:是公众心理特点的表征。 二、公众心理特征的结构 1、个性心理特征是公众心理特征结构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底层) 2、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中层) 3、实际群体的心理特征(高层) 三个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角色心理特征和群体心理特征的基础,显示的是个体在心理特征上与其他个体的差异,最具稳定性和独立性;角色心理特征是同类公众共同心理特征的抽象,显示的是该类角色和他类角色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具有变换性和伸缩性;群体心理特征是公众在群体互动中产生的和个体心理特征相对应的心理特征,显示的是人类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特质,具有凝聚性和排他性。每一个公众都同时具备这三种心理特征,因而他们是统一的,又必然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每一种心理特征在不同公众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是相对独立又不能互相取代的。 第二节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体在能力上的特征 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的范畴,最鲜明的特点是与活动的效果相联系。 良好的操作能力特征:(1)针对性,针对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入手;(2)技术性,技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第1、2节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Y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Y 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Y 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N 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N 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Y 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Y 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Y 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N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N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N 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N 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N 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Y 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Y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 B、1789 C、1689 D、1979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 A、人的心理现象 B、人的行为 C、人的心理活动 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 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B) A、注意 B、感知 C、思维 D、想象 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C)

公共关系心理学简答题10

公共关系心理学简答题(10) 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 舆论是可以制造和引导的,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是为了公众的注意,扩大组织影响,消除公众的某些偏见或误解 “制造舆论”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制造能引起公众广泛的重大事件,就是制造新闻 “引导舆论”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利用引起公众广泛议论的重大事件因势利导,使公众相信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想出而未说的看法制造和引导舆论一般也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一专门的舆论工具,善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联手制造或引导舆论,是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和引起社会轰动效应的关键 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举办展览会、演讲活动、赞助洗、庆典活动等都是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途径和方式。一般说来,它们都要遵循符合社会的需要。迎合兴趣热点,出奇而不出格的原则,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都要顾及到产生的社会影响。归根到底,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都还是为了树立组织在社会上良好的形象,而不是不是只管知名度而不管美誉度。 集体这样一种特殊群体具有如下五个特征:1、集体是承担社会分工任务,创造社会价值的群体 2、集体是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目标和特定任务的群体 3、集体是成员间互相适应互相帮助、彼此友爱相处的群体 4、集体是民主和集中高度统一,自由和纪律高度统一的群体 5、集体能满足成员精神需要和其他需要、能充分发挥成员聪明才智的群体 集体是怎样影响个体:1、明显的社会促进作用2、明显的社会标定作用3、明显的社会规范作用 集体意识的形成:1、组建集体的外在形式———某种社会组织 2、明确组织的共同任务和行为规范 3、在持续的集体意识的灌输活动和集体活动中形成的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的表现:其一,承认集体利益的价值,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顾及到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能积极地为集体利益作贡献 其二,遵守集体的规范,自觉地以集体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当集体中出现不遵守集体规范,危害集体行为时能站在集体的立场上分清是否 其三,和集体中其他成员友好相处,关心、帮助、团结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避免无原则的冲突,当集体中出现冲突时能主动地发挥化解的作用 集体的集体意识(三个特点):其一,集体成员对集体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服从组织的决定,遵守组织的章程,纪律严明,同心同德,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比较平等,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二,集体成员对集体具有责任感、效力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能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自觉地关心集体,参与组织的管理,必要时肯定为集体作出牺牲 其三,集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集体荣誉感,先进能够帮助后进,后进能够向先进看齐,很少有妒嫉,保守等不良现象,在集体取得成就是为集体而自豪,在集体中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互相埋怨而以积极的态度群策群力共渡难关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完整版)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20210206033713)

、内容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19 世纪60 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 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二 C*or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 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待续... 二、意动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

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 诺。 1874 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待续...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 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待续...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 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 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