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彤云:皮肤病临床常用方剂

陈彤云:皮肤病临床常用方剂

陈彤云:皮肤病临床常用方剂

附:皮肤病临床常用方剂

1.枇杷清肺饮

出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组成:人参、枇杷叶、生甘草、黄连、桑白皮、黄柏。

功用:疏风宣肺清热。

主治:粉刺或酒渣鼻(肺经风热证)。

2.连翘败毒丸

出处:《六科准绳》。

组成:连翘、防风、白芷、黄连、苦参、薄荷、当归、荆芥穗、花粉、甘草、黄芩、赤芍、柴胡、羌活、麻黄、黄柏、地丁、大黄、金银花。

功用:清肺热,凉血解毒。

主治:粉刺(肺经血热证)。

3.健脾除湿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生薏苡仁、生白扁豆、山药、芡实、枳壳、萆薢、黄柏、白术、茯苓、大豆黄卷。

功用:益气健脾,利湿解毒。

主治:粉刺(脾虚湿蕴证),顽癣(脾湿不运、外感风邪证)。

4.茵陈蒿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粉刺(胃肠湿热证),面游风(脾胃湿热证)。

5.黄连解毒汤

出处:《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粉刺(胃肠湿热证),热疮(肺胃湿热,兼感外邪证),水疥(湿热证)。

6.丹栀逍遥散

出处:《证治准绳》。

组成: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粉刺(肝郁气滞证)。

7.六味地黄丸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功用:滋肾泻火,调理冲任。

主治:粉刺(冲任不调证)。

7.二至丸

出处:《扶寿精方》。

组成:女贞子、旱莲草。

功用: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主治:粉刺(冲任不调证)。

10.桃红四物汤

出处:《玉机微义》。

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用:养血活血。

主治:粉刺(血瘀痰结证)。

11.凉血五花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红花、凌霄花、鸡冠花、野菊花、玫瑰花。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酒渣鼻(脾胃积热证)。

12.海藻玉壶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连翘、半夏、甘草、独活、海带。

功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酒渣鼻(寒凝血瘀证)。

13.消风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荆芥、防风、当归、苦参、苍术、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知母、煅石膏、木通、甘草。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润燥。

主治:面游风(风热血燥证)。

14.当归饮子

出处:《济生方》。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防风、荆芥、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润燥。

主治:面游风(风热血燥证),瘾疹(血虚风热证及气血失和证)。

15.参苓白术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枣、甘草。

功用:健脾除湿。

主治:面游风(脾胃湿热证)。

16.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顽癣(肝郁化火证),蛇串疮(肝经郁热、热重于湿证)。

使用注意: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伤脾胃,故脾胃虚

寒和阴虚阳亢之证,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17.全虫方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全蝎、皂角刺、猪牙皂角、刺蒺藜、炒槐花、威灵仙、苦参、白鲜皮、黄柏。

功用:除湿解毒止痒。

主治:顽癣(脾湿不运,外感风邪证),湿疮,牛皮癣,马疥(湿热聚结证)。

18.止痒合剂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防风、当归、首乌藤、苦参、白鲜皮、刺蒺藜。

功用:养血疏风,润燥止痒。

主治:顽癣(血虚风燥证)。

19.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疏肝理气调经。

主治:黧黑斑(肝郁气滞证)。

20.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用:补中益气,摄血调经。

主治:黧黑斑(脾失统摄证)。

21.归脾汤

出处:《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黄芪、茯神、酸枣仁、白术、龙眼肉、当归、远志、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主治:黧黑斑(脾失健运证)。

22.归肾丸

出处:《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杜仲、菟丝子。

功用:补肾养血,填精益髓。

主治:黧黑斑(肾阴虚证)。

23.金匮肾气丸

出处:《严氏济生方》。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官桂、炮附子、川牛膝、车前子。

功用:温肾助阳,化瘀消斑。

主治:黧黑斑(肾阳虚证)。

24.玉屏风散

出处:《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黄芪、白术。

功用:益气固表。

主治:瘾疹(阳虚风寒证或气血失和证)。

25.麻黄方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鲜皮、陈皮、丹皮、白僵蚕、丹参。

功用:祛风散寒。

主治:瘾疹(阳虚风寒证)。

26.多皮饮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干姜皮、大腹皮、白鲜皮、粉丹皮、赤苓皮、冬瓜皮、白扁豆皮、川槿皮。

功用:健脾消导,散风除湿。

主治:瘾疹(风湿蕴阻证)。

27.桑菊化疣汤

出处:《美容中医学》(2012版全国美容主诊医师教材)。

组成:桑叶、菊花、木贼、香附、连翘、薏苡仁、板蓝根。

功用:疏风清热,利湿消疣。

主治:扁瘊(风热毒蕴证)。

28.柴胡郁金汤

出处:自拟经验方。

组成: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灵磁石、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旋覆花、甘草。

功用:疏肝镇肝,软坚散结。

主治:扁瘊(肝旺血燥证)。

29.柴胡疏肝散

出处:《医学统旨》。

组成: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蛇串疮(肝郁气滞证)。

30.金铃子散

出处:《太平圣惠方》。

组成:金铃子、玄胡。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蛇串疮(肝郁化火证)。

31.除湿胃苓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肉桂、生甘草。

功用:清热燥湿,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主治:蛇串疮,湿疮,牛皮癣(脾湿内蕴,湿重于热证)。

32.活血散瘀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苏木、赤芍、白芍、红花、桃仁、鬼箭羽、三棱、莪术、木香、陈皮。

功用:活血散瘀。

主治:蛇串疮(湿热未清,气滞血瘀证),白疕(血瘀证)。

33.一贯煎

出处:《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子。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蛇串疮(火热伤阴,余热未清证)。

34.补阳还五汤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蛇串疮(气血两虚,经络阻滞证)。

35.清热除湿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

功用:清热除湿凉血。

主治:湿疮(湿热浸淫证),四弯风(风湿热蕴证)。

36.除湿止痒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茯苓皮、生白术、黄芩、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生甘草。

功用:健脾除湿止痒。

主治:湿疮,四弯风(脾虚湿蕴证)。

37.养血润肤饮

出处:《外科证治》。

组成:生地、熟地、当归、黄芪、天冬、麦冬、桃仁、红花、花粉、黄芩、升麻。

功用: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主治:湿疮(血虚风燥证)。

38.导赤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竹叶。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热疮(心火炽盛,兼感外邪证)。

39.人参固本汤

出处:《寒温条辨》。

组成:人参、熟地、生地黄、当归、杭菊、天冬、麦冬、五味子、陈皮、知母、炙甘草。

功用:滋养肺胃,兼输肾水。

主治:热疮(气阴两伤证)。

40.四物消风散

出处:《医钞类编》。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荆芥、防风、白鲜皮、蝉衣、柴胡、薄荷、独活、大枣。

功用:活血化瘀,疏风止痒。

主治:马疥,赤游风(血瘀风燥证)。

41.滋补肝肾丸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北沙参、麦冬、续断、陈皮、浮大麦。

功用:滋补肝肾,养血柔肝。

主治:白驳风(肝肾阴虚,气血失和证)。

42.神应养真丹

出处:《宣明论》。

组成:羌活、木瓜、天麻、白芍、当归、菟丝子、熟地、川芎。

功用:养血生发,驱风益阴。

主治:斑秃,白驳风(风盛血燥,不能荣养证)。

43.凉血活血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生槐花、紫草根、赤芍、白茅根、生地、丹参、鸡血藤。

功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主治:白疕(血热证)。

44.养血解毒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鸡血藤、当归、土茯苓、生地、山药、威灵仙、蜂房。

功用:养血润肤,除湿解毒。

主治:白疕(血燥证)。

45.桑菊饮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生甘草、芦根。

功用:宣肺疏风清热。

主治:水疥(风热证)。

46.小儿香橘丹

出处:《景岳全书》。

组成:茯苓、苍术、白术、橘皮、香附、山药、法半夏、白扁豆、薏米、莲肉、枳实、厚朴、山楂、神曲、麦芽、砂仁、泽泻、甘草、木香。

功用:调理脾胃,消食止泻。

主治:水疥(食滞证)。

47.白驳丸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鸡血藤、首乌藤、当归、赤芍、红花、黑豆皮、防风、白蒺藜、陈皮、补骨脂。

功用:补益肝肾,活血祛瘀,养血驱风。

主治:白驳丸(气血失和证)。

48.通窍活血汤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主治:白驳丸(经络阻滞证)。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当归散方剂来源汉。<金匮要略}。组成与用法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3升当归45克上药共研为末。每服2克,浆水调服,每日3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用量按常规剂量。功效与主治功能利湿和血,健脾止血。主治肠中痈脓,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者,亦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等症。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渗液性皮肤病,瘾疹,痔疮。白塞氏综合征等病症。例如。(1)便血以本方加连翘、升麻为基础方,治疗70例。其中痔血37例,肛裂23例。便秘,加桃仁、牛膝,热毒偏盛、肛门灼痛,加银花、赤芍,红藤;气虚乏力、肛门下坠,加党参、白术、黄芪。结果:止血有效率达85%,平均服药2—4剂(《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2期)。(2)上消化道出血本方合黄土汤,治疗3例。结果;服药以后血止,大便隐血转阴(《湖南医药杂志}1984年第6期)。(3)痔疮本方合槐花散,治疗2例。其中混合痔、环状痔各1 例。结果:服药12剂后,疼痛消失痊愈(<江西中医药}1989年第6 期)。(4)渗液性皮肤病本方内服,配合外洗,治疗28例。其中传染性湿疹样皮炎2例,接触性皮炎1例,生漆过敏工例,暑疖工2例,急性湿疹4例,脓疱疮4例,溃烂4例。灼热潮红明显者,加红花,连翘、丹

皮,疼痛甚,加皂角刺,瘙痒甚,加荆芥、蝉蜕;渗液较多,加苍术、黄连。结果:患者均潮红消退,糜烂修复,疼痛瘙痒症状消失而愈,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18天(《湖北中医杂志》1988年第3期)。,(5)瘾疹本方加连翘、土茯苓、忍冬藤、生地治疗.结果:服药3 剂后,皮疹基本消失;再进3剂,获愈(<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3 期)。(6)白塞氏综合征本方治疗。结果:服药43剂后,溃疡减轻,原方加丹皮、生地、白芍药,连服12剂后,溃疡痊愈,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2期)。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蕴毒,肠中痈脓、便血等症。方用赤小豆除湿排脓,消肿解毒,配以当归和血补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脓血,或大便下血,而伴有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皮肤、真菌感染实用中药方剂

皮肤、真菌感染实用中药方剂 一、皮肤真菌感染实用中药方剂 一般的外用药物如益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克霉唑、环吡酮胺和布替萘芬等,给予足疗(1~4周),治愈率在90%以上。若反复发作或泛发者,可结合口服药物,其有效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口服氟康唑每次100~200mg/d,连用3~7天不等,并结合局部碱性溶液冲洗(3%碳酸氢钠)。如较新一代而且效果较好的5%那他霉素和奈替芬滴眼液,常用口服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如病情严重还可静脉点滴两性霉素B等。39.白芷、硫磺各等份。将白芷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炒成黄色,加入硫磺,混合炒,待硫磺遇热起火后,洒水熄灭3次然后起晒干,研为细末待用。患部用肥皂水或过锰酸钾水洗净擦干,将药物用香油调成糊状,搽于患部,不漏皮肤,每日1次,治疗头癣。(白芷:外用抑制细菌和真菌。硫磺:杀虫治疥癣。) 齿轮油泵kcb 55 苦楝子,炒焦研末,猪抽或凡士林调膏外搽。(苦楝子:杀虫疗癣。) 1.明矾粉15g,松香粉30g,生猪油50g,捣烂成膏外搽。(明矾:收敛止痒。松香:燥湿杀虫治疥癣。) 高压渣油泵 2.木芙蓉根皮,研细末,麻油调糊状,外敷。(木美蓉根皮:凉血解毒、消肿排脓[1];青松毛,亦名青松、松针:祛风消肿[3]。清明柳:利尿消肿。) 3.鲜羊蹄根,嫩柳叶,食盐,捣烂外敷。(羊蹄根又名土大黄根:消炎抗菌疗疥癣。嫩柳叶:利水消肿。食盐:消毒渗透作用。) 4.野菊花,尤葵各60g,煎水洗头,每日2次。(野菊花: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龙葵:疗皮肤湿疹、痈肿等作用。) KCB齿轮油泵 5.紫皮大蒜,去皮捣烂,加凡士林适量捣如泥,外敷,日1次。(大蒜:辛温,解毒杀虫,外用治癣)。 6.老丝瓜皮30g,柳树叶30g,生姜9g,花椒6g,浓煎成膏,外搽。(老丝瓜皮:作用不详,丝瓜叶外用治天疱疮、顽癣。直接接触皮肤,可使皮肤充血发红,疗顽癣。柳叶:利尿消肿。生姜:发散风寒,外用刺激皮肤,增强血液循环,在试管内有灭滴虫、抑真菌的作用,故用以治癣。) 7.羊蹄根(适量),用石灰水浸24小时,掏出,用醋磨汁,涂患部。(羊蹄根作用见第43方。) 2CY齿轮油泵 8.蜂房1个,蜈蚣2条,明矾适量,将明矾块填人蜂房孔中,连同蜈蚣置瓦上烤焦,共研细末,麻油调敷。(蜂房:祛风止痛,消肿疗癣;蜈蚣、明矾:有抗真菌、抗结核菌作用,同时是祛风、解痉、解毒与燥湿、收敛、止痒之品。) 9.藿香30g,黄精、大黄、明矾各12g,米醋500ml,浸泡5~7天后滤出液外涂,或将手足癣肢浸泡酒中,一天积累在4小时以上。(藿香:抗癣作用强。黄精:抑制真菌。大黄、明矾:螺杆油泵抑制细菌和真菌。醋:消肿。) 10.鲜侧柏叶250g,米醋(或150%的白酒)泡药液浸患肢(法同上)。(侧柏叶:治秃。米醋和白酒:抗菌消肿。) 11.土槿皮9g,柳酸2.5g,甘油2.5ml,纯酒清30ml,先泡土槿皮7天,去渣,再用酒精溶解柳酸后兑入,最后加甘油而成。外搽。注:指(趾)间糜烂时,先用滑石粉或五倍子粉、或海螺蛸粉撒布干燥后,再涂士槿皮酊。(土槿皮:抑制真菌而疗癣。柳酸:去腐,抗真菌、疗癣。甘油:脱水润滑剂。酒精:防腐消毒剂。) 12.一支黄花60~120g,煎取浓汁,螺杆油泵浸指(趾)半小时/每日。(一支黄花:清热解毒、抑制癣菌。)

三仁汤

三仁汤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三仁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由飞滑石、生薏苡仁、杏仁、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临床中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具体病情辨证加减治疗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脂溢性脱发等多种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者,疗效显著。现就三仁汤在皮肤科的应用概述如下。 三仁汤的溯源 三仁汤之名,首见于清代吴瑭(字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因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为君药得名。其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方中体现的芳香宣透、行气化湿之法,成为后世治疗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证的基本治法。三仁汤提出者为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四大家之一。19岁因父病逝医治无效而立志学医,受到当时温病学家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继承叶天士的温病理论,结合自身体会终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本书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总结了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药物使用,直到如今医界仍有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运用的主张。《温病条辨》留下的方剂中,除三仁汤外,不乏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其中原文卷1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

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而三仁汤之名虽由吴氏提出,为其治疗上焦湿温病的主方,但从该方组方思路及药物选择来看,则可溯源至叶桂医案。 有文献云:“在《临症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运用三仁汤竟达60余案,其中与三仁汤8味药物相同7味的有2案,相同6味的有6案,其余均相同4~5味,这8案则是吴鞠通制订三仁汤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吴瑭汲取了叶桂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而创立了三仁汤。由于叶桂临证往往信手遣药而不名方,使人不易效法。三仁汤的问世,对继承叶氏的经验,推动湿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仁汤的组方 三仁汤组方巧妙,用药轻取,临床上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属湿温在上焦者。原方中飞滑石、生薏苡仁各六钱(18g),杏仁、半夏各五钱(15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二钱(6g)。以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即可。 三仁汤的功效及解析 三仁汤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

中医治疗湿疹

中医治疗湿疹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中医治疗湿疹--湿疹的用药 时间:2008-10-22 浏览:15289 作者:admin 在湿疹治疗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几十年相关皮肤病临床经验总结,我们深刻体会到诸如湿疹类急慢性皮肤病,最理想实效的治疗方法,应该采用中医治疗,因为从我们接诊众多患者反馈的信息也可以明显看出来,极大部分患者刚开是由于对湿疹的患病比较轻视,以为服几粒药丸,或抗过敏激素药就解除问题了,可是经过些天湿疹又变本加利的复发,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才认识到湿疹的缠绕是很痛苦,在重复的换医院重复的换医生,发现主要治疗湿疹的西药基本就是那些轮流搭配治疗,从药物方面的得不到根本的治疗,这才求助于中医。那么中医是怎样认识辨治湿疹的呢? 传统的中医治疗湿疹认为:皮肤病大多为外邪入侵,血燥夹杂瘀毒,因而在湿疹的用药时大多采取清热、凉血之法,重用苦寒之物,初期有效,但往往不能去本,长期使用湿疹治疗造成皮肤病转为慢性迁延反复发作,脾胃功能失调,胃腹胀痛,湿气日重,继发感染。 西方湿疹治疗的医学认为:皮肤病主要是由于致病微生物(细菌、、真菌)入侵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继而破坏皮肤基底膜,引起一系列皮肤受损的症状,在湿疹的用药大多使用激素对症处理,奏效快,容易复发。 在湿疹治疗方面《内经》说,诸湿胀满,皆属于脾,湿性重浊粘滞,易于阻遏气机,皮肤表现为水疮、、渗出、等。 根据中医治疗湿疹原理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主要在于生肌不足,生发受阻不能推动气血运行,也就是说血液皮肤失去正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而应调元气,使重新焕生机,养太和,机体天人合一,神形合一,通过肺脾肾同行治疗各类皮肤病,并以焕血活肤疗法秘传。 我们对中医治疗湿疹法对于湿疹的用药,讲究通过宣肺、健脾、益肾,焕发血液生机,恢复血液正常的组份和应有的功能,使坏死的肌肤或细胞脱落,新生正常的肌肤,治愈湿疹等皮肤病,方法如下: 1.内治法: ⑴,通常是因感染湿、毒导致皮肤大面积产生水疱且剧痒,治宜方法要根据患者发病的部位来开中药处方。如果发病在上身,应该优先加祛风、清热的中药,如果湿疹发病于下身,则毒素处下行,在开方时应该偏重利湿的中药。 ⑵亚急性湿疹:常因为是湿滞热结,重在补脾,因为脾失健运,则下注肛门,积留于肌肤,治疗应该以清热解毒,健脾除湿,方剂。瘙痒甚者加地肤子等。

陈彤云:皮肤病临床常用方剂

陈彤云:皮肤病临床常用方剂 附:皮肤病临床常用方剂 1.枇杷清肺饮 出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组成:人参、枇杷叶、生甘草、黄连、桑白皮、黄柏。 功用:疏风宣肺清热。 主治:粉刺或酒渣鼻(肺经风热证)。 2.连翘败毒丸 出处:《六科准绳》。 组成:连翘、防风、白芷、黄连、苦参、薄荷、当归、荆芥穗、花粉、甘草、黄芩、赤芍、柴胡、羌活、麻黄、黄柏、地丁、大黄、金银花。 功用:清肺热,凉血解毒。 主治:粉刺(肺经血热证)。 3.健脾除湿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生薏苡仁、生白扁豆、山药、芡实、枳壳、萆薢、黄柏、白术、茯苓、大豆黄卷。 功用:益气健脾,利湿解毒。 主治:粉刺(脾虚湿蕴证),顽癣(脾湿不运、外感风邪证)。 4.茵陈蒿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粉刺(胃肠湿热证),面游风(脾胃湿热证)。 5.黄连解毒汤 出处:《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粉刺(胃肠湿热证),热疮(肺胃湿热,兼感外邪证),水疥(湿热证)。 6.丹栀逍遥散 出处:《证治准绳》。 组成: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粉刺(肝郁气滞证)。 7.六味地黄丸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功用:滋肾泻火,调理冲任。 主治:粉刺(冲任不调证)。 7.二至丸 出处:《扶寿精方》。 组成:女贞子、旱莲草。 功用: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主治:粉刺(冲任不调证)。 10.桃红四物汤 出处:《玉机微义》。 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用:养血活血。 主治:粉刺(血瘀痰结证)。 11.凉血五花汤 出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红花、凌霄花、鸡冠花、野菊花、玫瑰花。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酒渣鼻(脾胃积热证)。 12.海藻玉壶汤 出处:《外科正宗》。

当代中医皮科名家辨治脱发的经验与学术思想探讨

当代中医皮科名家辨治脱发的经验与学术思想探讨 TANG Xue-chun;HANG Xiao-yi 【摘要】本文以《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为主要依据,搜集整理30位当代 中医皮科名家治疗脱发的经验及学术思想.当代中医皮科名家在临床治疗脱发中传 承经典、开拓创新,从先后天全面论治脱发.重视肝、脾、肾三脏与人体气、血、精 等理论研究与应用,治疗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时时关注病情发展过程中病机的演变 情况,并灵活实施具体治疗原则和方法.强调活血化瘀在治疗脱发中的重要性,善于应用治疗专病的特殊药物与升浮药物;各种药物配伍巧妙,全程重视情志调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药物内调与外治相结合.当代中医皮科名家辨治脱发取得了良好的 疗效,充分验证了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值得学习借鉴.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9(028)007 【总页数】3页(P134-136) 【关键词】中医皮科名家;脱发;斑秃;脂溢性脱发;学术思想 【作者】TANG Xue-chun;HANG Xiao-yi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71 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病,亦属于难治疾病之一。中医将其归于“油风”、“鬼剃头”、

“发蛀脱发”等范畴[1]。西医主要将其分为斑秃和脂溢性脱发。本文以中华中医 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编写的《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共三辑)为主要依据,搜集整理当代中医皮科名家赵炳南、朱仁康、张志礼、陈彤云、禤国维、王玉玺、艾儒棣、管汾、欧阳恒、徐宜厚、边天羽、王莒生、秦万章、马绍尧、喻文球、邓丙戌、杜锡贤、刘复兴、韩世荣、肖定远、李秀敏、冯宪章、鲁贤昌、刘巧、李元文、范瑞强、李斌、段逸群、刘红霞、杨志波等[2-31]30位医家治疗脱发的文献,探索其辨治经验与学术思想,以期为脱发的临床用药、科学研究及学术传承提供参考。 1 辨证思路 当代皮科名家十分注重先后天因素在脱发发病中的不同作用,并善于整体辨治。脱发常见证型可总结为以下六类:①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证:“发者血之余”,“肝藏血”,肾,“其华在发”,且“乙癸同源”,精血互化。肝肾亏损则发枯毛落; ②气血两虚证或心脾两虚证: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心血耗伤,毛发失于濡养而脱落;③血虚风燥证或肺经风热证:素体血虚,风热之邪侵袭,皮毛失于濡养而生风化燥,瘙痒脱落;④瘀血阻络证:瘀血停聚,新血不生,毛窍失养;或因情志不畅,气滞血瘀,或因内伤杂病,气虚血瘀;⑤脾虚湿热证:饮食不调,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气血生化不利,毛发不固;⑥肝郁化火证: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气火升腾,毛发脱落。在治疗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急者选用清热、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等治法以泻实治标;缓者选用补气、养血、滋肝、益肾、健脾、益胃等治法以补虚治本。 2 常用方药 皮科名家们常选用经典方化裁治疗脱发,如补益肝肾,养血填精的神应养真汤、二至丸、七宝美髯丹、斑秃丸、六味地黄汤、右归丸;补益气血的四君子汤、八珍汤、黄芪建中汤、圣愈汤;清热祛湿的平胃散、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枇杷清肺饮、

陈彤云中篇 经验方选3

陈彤云中篇经验方选3 二十一、玉屏风散 《丹溪心法》。 【组成】 防风一两(6g)、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各12g)。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适用范围】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插图]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临床辨治应用】 玉屏风散常用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即是根据其功用有似御风的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陈彤云教授常用此方治疗瘾疹(荨麻疹)。 二十二、二至丸 《医方集解》。 【组成】 女贞子(蒸)500g、墨旱莲500g。 【功用】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适用范围】 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 【临床辨治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阴血不足所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目暗不明,腰膝酸软,面斑,须发早白等症。 陈彤云教授常用于治疗阴疮(外阴白斑)、白发(须发早白)、

油风(斑秃)等病证。 二十三、二妙散 《丹溪心法》。 【组成】 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g。 【用法】 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功用】 清热燥湿。 【适用范围】 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临床辨治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湿热下注之湿疹、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女子带下过多症等。 陈彤云教授认为二妙丸药少而力专,善清下焦湿热,临床常用以治疗阴囊、小腿部湿疹以及丹毒等。 二十四、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灸)一两半4.5g。 【用法】 上药[插图]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

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和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病情缠绵顽固,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本文通过总结四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发现各医家在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上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皆强调祛风清热,重镇安神,滋阴润燥,活血通络,并告诫要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保护,以气血生化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标签:神经性皮炎,摄领疮;名老中医;经验荟萃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1]。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摄领疮”,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缠绵顽固,亦称顽癣[2],如明代《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3]。中医认为本病初起为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或硬领等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病久则为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濡而成,《诸病源候论》亦有记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4]。此外情志内伤,肝火郁滞及紧张劳累,心火上炎是此病重要诱因,并致病情反复。本文通过总结四位名老中医治疗此病的经验及用药心得,以期能够为临床中医生治疗此病节省时间,增加疗效。 1陈彤云从心、肝、脾胃论治,尤为重视胃气的调理 陈彤云教授认为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因素导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发病。陈老师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遵李中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意,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主张内调与外治并重,从心、肝、脾胃论治,并注意活血养血,使祛邪的同时不伤正气。 治疗上自立一方,主方药物组成为:龙骨3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30g,白芍15g,丹参15g,茵陈30g,茯苓15g。其中龙骨、石决明、珍珠母为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夜交藤、白芍、丹参养血活血,茵陈、茯苓清湿热,健脾胃,以扶正祛邪,强健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肌肤、心神得养,谨防复发。全方体现了陈老从心、肝、脾胃论治,重视阴血、胃气的治疗思想[5]。 2李元文将“脾胃论”运用于治疗中,重视保护脾胃功能 《内经》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金代李东垣在继承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李东垣认为脾胃损伤的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李老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病原因也不外乎这3种,但肝气郁结是首要病因,劳逸过度、饮食不节为其次,故治疗上宜肝脾并治,无论是清热,祛风,还是养阴,润燥等都应该注意保护脾胃的

生甘草煎液 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2)

生甘草煎液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许多对皮肤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其中,生甘草煎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皮肤病学领域。本文将介绍生甘草煎液的制备方法、药理作用以及在中医皮肤病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一中药方剂。 一、生甘草煎液的制备方法 生甘草煎液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材料准备 •生甘草:30克 •水:500毫升 制备过程 1.将生甘草洗净,切碎备用。

2.将切碎的生甘草放入煎锅中,加入500毫升水。 3.将煎锅放在火上煎煮,煮沸后改为小火煮30分钟。 4.关火后,待煎液冷却至适宜温度后,用纱布滤去渣滓,得到生甘草煎液。 二、生甘草煎液的药理作用 生甘草煎液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1.抗炎作用:生甘草煎液中的甘草酸成分具有明显的 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红肿和疼痛。 2.抗过敏作用:甘草酸能够抑制过敏反应,减轻过敏 症状。生甘草煎液在治疗皮肤过敏病时,能够缓解局部搔痒、红斑和水肿等症状。 3.抗菌作用:生甘草煎液中的甘草酸还具有一定的抑 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治疗一些 皮肤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生甘草煎液在中医皮肤病学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湿疹 患者,女性,35岁,患有多年的湿疹。起初局部红肿、潮湿,剧痒难耐。经过中医诊断,属于湿热内蕴型湿疹。医生给予局部外用生甘草煎液,每天2-3次,连续三周。治疗结果显示,病情明显好转,红肿和潮湿减轻,瘙痒明显缓解。 案例二:痤疮 患者,男性,18岁,患有多年的痤疮。病情时好时坏,经过中医诊断,属于瘀热郁闭型痤疮。医生建议将生甘草煎液口服,每日2次,连续一个月。治疗结果显示,痤疮症状明显减轻,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有所减少。 案例三:银屑病 患者,男性,45岁,患有多年的银屑病。病情稳定,长期积极治疗,但效果不佳。经过中医诊断,属于血热湿燥型银屑病。医生建议将生甘草煎液外用,每日2次,连续两个月。治疗结果显示,银屑病病灶部位皮肤鳞屑减少,红斑缓解,皮肤状况明显改善。

中医治疗皮肤病方剂大全

中医治疗皮肤病方剂大全 展开全文 1. 1 1一扫光 配方:苦参黄柏各500g 烟胶500g 枯矾木鳖肉大枫子肉蛇床子点红椒潮脑硫磺明矾水银轻粉各90g 白砒15g 制法:共研细未,熟猪油1120克化开,入药后搅拌均匀,做丸如龙眼大小,资瓶收贮,备用。 主治:疥疮,头癣,脂性皮炎等。 用法:外搽皮损处,每日1—2次。 (《外科正宗》) 1.1.2一笔钩 配方:毛慈菇90g 蜗牛105g 蟾酥(酒制)105g 白芷30g 煅甘石川芎官粉各15g 生半夏60g 冰片麝香各0.6g 制法:除蟾酥、冰片、麝香外,共研细粉,麝香另研兑入,蟾酥化开,冰片水溶,混匀做锭,每锭3克。 主治:疖痈初起。 用法:醋磨浓汁,外涂患处,每天1—2次。 (《万病回春》) 1.1.3七层丹 配方:银珠60g 章丹125g 铜绿30g 松香250g 制法:以上各药依次入乳钵内,研成极细粉。 主治:小腿溃疡,疮面腐肉不清。 用法:用芝麻油调膏,摊敷疮面,有新鲜肉芽肿时,改为生肌散换药。 (《朱仁康临临床经验集》)

1.1.4七厘散 配方:血竭30g 儿茶6g朱砂3.6g 红花乳香没药各3 麝香冰片各0.36g 制法:共研极细粉,混匀备用。 主治:有活血化瘀作用,多用于创伤出血等。 用法:白酒调成糊状,外敷,每天1—2次。 (《良方集腋》) 1.1.5八宝丹 配方:珍珠3g 牛黄1.5g 象皮琥珀龙骨轻粉各4.5g 冰片0.9g 炉甘石9g 制法:共研细未,混匀备用. 主治:生肌收口,多用于皮肤溃疡等. 用法:撒于患处,每天2—3次。 (《疡医大全》) 1.1.6九一丹 配方;熟石膏900g 升丹100g 制法:共研细未,混匀备用。 主治:提脓祛腐,多用于溃疡、瘘管等。 用法:撒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疮口或瘘管。 (《医宗金鉴》) 1.1.7二白散 配方:铅粉15g 轻粉6g 制治:以上先研成细粉备用。再用麻油炸槐枝梢枯,去渣取油,调入已备药粉备用。

当归饮子方剂配方

当归饮子方剂配方

当归饮子【方剂名】当归饮子,出自宋·《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防风、荆芥穗各一两(各30克),何首乌、黄芪、炙甘草各半两(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主治】主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瘿瘤,舌淡,苔白,脉濡细或细涩。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瘙痒症、湿疹、荨麻疹、老年性紫癜等病症。 1.瘙痒症:当归饮子合二至丸口服治疗30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与西药(氯雷他定胶囊口服)治疗30例随机对照,疗程28日。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第12期) 2.湿疹:本方合血府逐瘀汤化裁组方口服,青黛散外用治疗27例肛周湿疹患者,与西药(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连用)治疗26例随机对照,疗程4周。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近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停药6月),治

疗组总有效率8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代中医药》2013年第6期) 3.急性荨麻疹:本方口服治疗53例急性荨麻疹患儿,与西药(氯雷他定糖浆、维生素C口服)治疗41例随机对照,疗程17日(每治疗5日中间间隔1日)。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随访3个月,治疗复发率1 4.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第6期) 4.神经性皮炎:当归饮子加味口服治疗65例皿虚风燥型神经性皮炎患者,与西药(盐酸赛庚啶片口服)治疗65例随机对照。疗程4周。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年第18期) 5.老年性紫癜:本方加减治疗老年性紫癜患者91例,与西药(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口服)治疗57例随机对照,疗程半个月。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4年第3期) 【方解】当归饮子方中之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为四物汤组成,滋阴养血以治营血不足,同时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何首乌滋补肝肾,益精血;防风、荆芥穗疏风止痒;白蒺藜平肝疏风止痒;黄芪益气实卫固表;甘草

荨麻疹中西药方剂

荨麻疹中西药方剂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于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也较为多样化,中西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崇。本文将从荨麻疹的中西药方剂治疗方面作一详细阐述。 一、中药方剂治疗荨麻疹 中药治疗荨麻疹主要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为主要法则。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 银翘散 银翘散是一种风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散寒等作用。适用于荨麻疹、流感等感冒症状。银翘散的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桑白皮等中草药。服用时可用开水冲服或加入酸梅汤内服。 2. 板蓝根 板蓝根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常用于治疗荨麻疹、口腔溃疡等病症。板蓝根的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黄芩、连翘、金银花等中草药。服用时可用开水冲服或加入蜂蜜水内服。 3. 复方黄连素片 复方黄连素片是一种口服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黄连素、苦参碱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荨麻疹等病症的治疗。服用时应遵医嘱。

二、西药方剂治疗荨麻疹 西药方剂在治疗荨麻疹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抗组胺剂 抗组胺剂是荨麻疹的常见治疗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荨麻疹的症状,特别是瘙痒症状的缓解。常见的抗组胺剂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异丙嗪等。 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强效的治疗荨麻疹的药物,具有明显的消炎、抗过敏等作用。但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使用过度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的降低,建议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3.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一种常用的荨麻疹治疗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荨麻疹的症状。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西罗莫司等。 三、中西药方剂协同治疗荨麻疹 中西药方剂的协同应用能够更有效地治疗荨麻疹。例如,复方金银花颗粒、抗组胺剂等联合使用,可以加速荨麻疹的治疗进程,缓解症状。养生堂马应龙和有志熊胆泻肝汤是中药和西药完美结合,可以显著的缓解荨麻疹等病症。 四、小结 荨麻疹的中西药方剂治疗有效改善了荨麻疹患者的病情,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及痛苦,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

中医分享:荨麻疹治疗“5步走”,调理脾胃、活血疏风,标本兼治

中医分享:荨麻疹治疗“5步走”,调理脾胃、活血疏风,标 本兼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程诚教授 皮肤病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很多人的皮肤病顽疾。进入冬季之后,科室的病号明显增加了很多。皮肤病中最常见的是湿疹和荨麻疹,在冬季荨麻疹也容易复发。下面就以我的坐诊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荨麻疹该如何治疗。 门诊经历: 前几周,门诊遇到一位年轻的男孩,一直有过敏的现象。后来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慢性荨麻疹。每次睡觉或者洗完澡后,身体有一定的热度,开始发红发痒,起红肿、风团。病史一年,经朋友介绍,到我这里就诊。 男孩所患是胆碱能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多发生于青年期,常常在天气冷热交替季节发生,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进食辣椒等后出现。脱离热源、心情平静或休息后可很快消失。皮肤瘙痒,伴有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红色小丘疹,就象鸡皮疙瘩一样,周围有红晕,多在躯干及四肢近端。有些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荨麻疹的具体症状 1. 起病较急,皮损常突然发生,为限局性红色大小不等的风团,境界清楚,形态不一,可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孤立散在,逐渐可随搔抓而增多增大,互相融合成不整形、地图形或环状。如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压迫管壁,风团可呈苍白色,周围有红晕,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 2. 自觉剧烈瘙痒、灼热感。 3. 病变,大多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自然消退,消退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1天内可反复发作。 4. 部位不定,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部。有时黏膜亦可受累,如累及胃肠,引起黏膜水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黏膜受侵时则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如伴有高热、寒战、脉速等全身症状,应特别警惕有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的可能。 5. 血常规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或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或同时有中性颗粒。 6. 皮肤划痕症可呈阳性。

【临证】“大黄”的临床应用——陈彤云

【临证】“大黄”的临床应用——陈彤云 “大黄”的临床应用 我认为现在人们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衣食无忧,往往嗜食膏粱厚味,以致积滞实证、湿热、实火及热性之证居多,故每遇是证我必用大黄以荡涤肠胃、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导湿热。 大黄又称西大黄、将军、锦军。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本草纲目·卷十七·大黄》引李杲云:大黄“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此药似救民于水火的将帅,可见其疗效之好。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下瘀血,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神医华佗治病,用药不过几种,针灸取穴也不过几处,但疗效极高。 在《中藏经》一书中,共载方62张,其中应用大黄的就有15张,约占遗方的24%,可见华佗对大黄的重视。 唐“一代药王”孙思邈知识渊博,懂药识药,为我国的医药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继承张仲景处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了大黄治病的范围。 如他用大黄来治疗不育症、月经紊乱、消渴(糖尿病)、乳痈、耳聋齿痛、痔疮等等,还创立了许多外用大黄方剂如洗汤方等。 他对大黄的炮制方法也有研究,首次将大黄炙成大黄炭来治病,还将大黄作为预防疾病的药物来应用,如用大黄、防风等配制成屠苏药酒,预防时疫。 宋代王怀隐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有很多含大黄的复方及单味大黄治病的方法,在中医药史上第一次提出不论阴黄或阳黄都可用单味大黄治疗。 宋代名医张之河提出了“养生当论全补,治病当论药攻”,通下

才可以补虚的观点,并指出“阴虚则补之以大黄、硝石……”。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特别强调大黄是一味入血分的降火要药,是“泻血分伏火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明末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治疗传染病的丰富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大黄的重要性,明确地指出张仲景所创立的承气汤“其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大黄是一味可使“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而且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瘟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心黄,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 他治疫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认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其祛邪之法,重视攻下,尤其推重大黄,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明确指出大黄乃为逐邪之要药,并非专为解除结粪,并告诫医者“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凡下不以计数,有是证则投是药,勿中道生疑,不敢再用,以致留邪生变”。 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观点,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清代名医叶天士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大黄的重要体征之一是“最紧要者莫过于验舌”,“或黄苔或如沉香色或灰黄色或中有断纹”者均可用大黄,叶氏认为“湿热病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是症,即可用大黄泻之”。清代名医吴鞠通认为只要脉息沉数有力也可作为应用大黄的指征。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大黄也有较深的研究,发展了大黄清热解毒的药性,认为大黄善解疮疡热毒,治毒尤有特效:“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 我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大黄治病的范围极为广泛:首先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善解疮疡热毒,攻毒尤有特效;主下瘀血,行气消胀;下肠胃宿食,利肝胆之热;止吐衄,化无形之痞满。 是一味可使“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为逐邪之要药。上能止呕,下可止痢,可缓可峻,能温能清,泻下攻积泻火;清化湿热利水;并能消脂活血化瘀。 使用时需要注意,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

当归饮子治疗老年性荨麻疹60例临床探讨

当归饮子治疗老年性荨麻疹60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老年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老年荨麻疹患者采用当归饮子(当归20 g,川芎20 g,白芍20 g,生地黄20 g,防风20 g,白吉力20 g,荆芥20 g,何首乌15 g,黄芪15 g,甘草10 g等)加减治疗。结果痊痊愈36例,治愈率60%,显效8例,占13.3%,有效12例,占20%,无效4例,占6.7%,总有效率93.3%。结论当归饮子加减治疗老年性荨麻疹疗效满意。 标签:荨麻疹;中医药疗法;当归饮子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1]。相当于中医的瘾疹。为观察当归饮子加减治疗老年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该研究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的60例均为2011年5月—2012年12月的部分老年门诊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60~75岁,平均(67.8±1.2)岁。病程2~36个月,平均(10.8±2.7)个月。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为荨麻疹,中医诊断为瘾疹[1]。诊断依据:①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呈鲜红、苍白或正常肤色,可因挠抓刺激而扩大、增多,互相融合成片;②风团一般消退迅速,不留痕迹,以后又不断成批发生,此起彼伏;③部分患者以钝器在皮肤上划痕后,局部出现与划痕一致的风团,即划痕试验阳性;④部分患者可有怕冷、发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粘膜,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生于咽喉者,可引起喉头水肿,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⑤自觉灼热,瘙痒;⑥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主要治疗老年性荨麻疹血虚风燥证,证见: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劳累后发作或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质淡,苔薄,脉沉细等。 1.3 治疗方法 当归饮子[2](《证治准绳》)加味,由调补气血中药组成。处方:当归20 g,川芎20 g,白芍20 g,生地黄20 g,防风20 g,白吉力20 g,荆芥20 g,何首乌15 g,黄芪15 g,甘草10 g。若兼有心烦易怒加柴胡20 g,酸枣仁20 g,兼有体

陈彤云老师治疗黄褐斑经验

陈彤云老师治疗黄褐斑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为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并强调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生本病的病机关键,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学说。在治疗上,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脾失统摄、脾失健运、肾阴虚、肾阳虚五个证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病在何脏都要“治斑不离血”,常使用行气活血、化瘀消斑的中药治疗黄褐斑。 1.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患者平素情急烦躁、易生气。行经前双乳胀疼,月经后期,经血色暗、血块多,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 双颧、鼻背常见黄褐色斑片,边界清楚,形若蝴蝶;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则:舒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20g 熟地10g 桃仁10g 丹皮10g 红花10g 栀子10g 泽兰10g 郁金10g 茯苓15g 僵蚕15g 分析:患者情急易怒,经前乳胀,月经后期,经血色暗、血块多,舌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由于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不畅;或肝郁化火,迫血妄行,致气血悖逆、运行滞涩,上结于面而生斑。正如《医宗金鉴》所说:本病“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陈老根据肝为将军之官,以柔和为顺的特点,以养血活血为法,养血以柔肝,配合行气解郁,使肝的疏泄条畅以利于调经活血。处方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以柴胡、郁金舒肝解郁;丹皮、栀子清热除烦;熟地、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桃仁、红花、泽兰、川芎活血化瘀,调经消斑。桃仁、红花乃活血化瘀要药;常配以川芎,川芎乃血中气药,善走头面,引药上行;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陈老常用此治疗妇女血瘀气滞、行经不利。茯苓实脾,僵

癣症熏药油膏_赵炳南临床经验集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癣症熏药油膏_赵炳南临床经验集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癣症熏药油膏_赵炳南临床经验集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 1.原方 (3) 1.1.组成:苍术3钱,黄柏3钱,苦参3钱,防风3钱,大枫子1两,白鲜皮1两,松香4钱,鹤虱草4钱,五倍子5钱。 (3) 1.2.功效:神经性皮炎(干癣),慢性湿疹(顽湿疡),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 (3) 1.3.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3)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3) 2.相似度100%:癣症熏药 (4) 2.1.组成:苍术3钱,黄柏3钱,苦参3钱,防风3钱,大枫子1两,白鲜皮1两,松香4钱,鹤虱草4钱,五倍子5钱。 (4) 2.2.原方对照:苍术3钱,黄柏3钱,苦参3钱,防风3钱,大枫子1两,白鲜皮1两,松香4钱,鹤虱草4钱,五倍子5钱。 (4) 2.3.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4) 2.4.功效:神经性皮炎(癣症),慢性湿疹(顽湿疡),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皮肤瘙痒症(瘾疹)。 (4) 2.5.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4) 3.相似度89%:烟熏散 (4) 3.1.组成:苍术1两5钱,松香2两,大枫子5两,五倍子2两5钱,苦参1两5钱,黄柏1两5钱,防风1两5钱,白鲜皮5钱,鹤虱2两。 (4) 3.2.原方对照:苍术3钱,黄柏3钱,苦参3钱,防风3钱,大枫子1两,白鲜皮1两,松香4钱,鹤虱草4钱,五倍子5钱。 (4) 3.3.加:鹤虱 (4) 3.4.减:鹤虱草 (4) 3.5.功效:鹅掌风,慢性湿疹等皮肤干燥瘙痒者。 (4) 3.6.来源:《外伤科学》。 (4) 4.相似度56%:蝉防汤 (4) 4.1.组成:蝉衣4-8g,防风、苍术、丹皮、黄柏3-6g,连翘、白鲜皮5-10g,苦参2-4g。 (4) 4.2.原方对照:苍术3钱,黄柏3钱,苦参3钱,防风3钱,大枫子1两,白鲜皮1两,松香4钱,鹤虱草4钱,五倍子5钱。 (5) 4.3.加:蝉衣、丹皮、连翘 (5) 4.4.减:大枫子、松香、鹤虱草、五倍子 (5) 4.5.功效:除癣止痒。 (5) 4.6.来源:验方 (5) 5.相似度55%:苍松烘疗条 (5) 5.1.组成:苍术12g,松香31g,枫子仁62g,蛤壳粉31g,白鲜皮31g,黄柏31g,鹤虱15g,防风15g,苦参15g,硫黄31g,红砒3g。 (5)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