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0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0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0

10g 金银花10g 泽泻10g 淡竹叶10g 马齿苋40g 藿香7g

2.脾虚湿滞证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2g人参15g 白15g 白茯苓15g 炙甘草9g 山药15g 莲子肉9g

桔梗(炒令深黄色)6g 薏苡仁9g 缩砂仁6g 冬瓜仁12g 广藿香8g

癣相当于西医白癣、

黄癣、

1.风湿毒聚证

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汤加白鲜皮、威灵仙:荆芥6g 防风

6g 当归6g 生地6g 苦参6g 苍术(炒)6g

手癣、足癣、体癣、

蝉蜕6g 胡麻仁6g 牛蒡子(炒研)6g 知母(生)6g 石膏(煅)6g生甘草

木通3g 地肤子12g 白鲜皮8g 威灵仙10g;苦参60g

花斑癣(俗称汗

斑)

菊花60g蛇床子30g 白芷15g 金银花30g 黄柏15g 地肤子15g 大菖蒲9g 白

鲜皮8g 威灵仙10g

2.湿热下注证

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萆薢15g 薏苡仁30g 黄柏12g 赤苓15g 丹皮12g

泻12g 滑石30g 通草12g

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茯苓30g 金银花90g 牛膝15g 车前子30g 紫花地丁3

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泻9g 木通6g 车前子6g 当归(酒炒)3g

生地(酒炒)6g柴胡6g 生甘草6g

虫咬皮炎婴儿丘疹性皮炎 1.热毒蕴结证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金银花20g 野菊花15g

花地丁15g 紫背天葵15g 蒲公英15g 黄连9g 黄芩6g

或丘疹性荨麻疹黄柏6g 山栀9g地肤子12g 白鲜皮8g 紫荆皮13g

疥疮疥疮1.湿热蕴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地肤子、白鲜皮、百部、苦参: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栀9g 苍术(米泔水浸)180g 黄柏(酒炒)120g

牛膝60g 地肤子12g 白鲜皮8g 百部12g 苦参8g

湿疮(婴湿疹1.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泽泻9g 木通6g 车前子6g 当归(酒炒)3g

中西医病名及症名对照

中西医病名及症名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ying)、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bi)、真心痛?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心律失常-—心动悸-—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悸、眩晕、厥证--风湿性心脏病——心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喘证、痰饮、心悸、水肿?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 气管--支气管炎-—肺咳 支气管哮喘—-哮病 肺脓肿—-肺痈(yong) 肺结核——肺痨(lao)?胸腔积液——悬饮 肺性脑病-—肺厥(jue) 胃溃疡--胃疡、胃脘痛 胃炎—-胃脘痛、痞满、纳呆?胃下垂-—胃缓 胃石—-胃结石?幽门梗阻--胃反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腹痛、大瘕(jia)泄?肠结核——肠痨 习惯性便秘-—脾约?急性胰腺炎—-胰瘅(dan)?慢性胰腺炎--胰胀

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积聚、虚劳 肝硬化—-肝积、胁痛、积聚、膨胀 肝硬化腹水—-膨胀 肝脓肿-—肝痈?肝结核—-肝痨?脂肪肝-—肝癖、肝痞肝昏迷—-肝厥 慢性肾盂肾炎--肾着、淋证 肾病综合征-—肾水、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皮水、水肿 慢性肾小球肾炎—-石水、水肿 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long)?肾结核——肾痨 尿潴(zhu)留——癃闭尿液在膀胱内不能排出称为尿潴留 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血证、髓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dian)病?神经性失眠——不寐?三叉神经痛-—面风病 癫痫——痈病、癫痫 脑血管性痴呆-—痴呆、呆病 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风、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症—-脑络痹、健忘、眩晕 面神经麻痹--口僻(pi)?帕金森病-—颤病、脑风表 脑血栓—-中风、偏枯 脑出血--中风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5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5 石膏(煅)6g 生甘草3g 木通3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9g 生地9g 白蒺藜9g 风9g 荆芥穗9g 何首乌6g 黄芪6g 甘草3g 2.肠胃湿热证参苓白术散合茵陈蒿汤加减: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2g 人参15g 白术15g 白茯苓15g 炙甘草9g 山药15g 莲子肉9g 桔梗(炒令深黄色)6g 薏苡仁9g 缩砂仁6g茵陈18g 栀子9g 大黄6g 酒齄鼻酒渣鼻 1.肺胃热盛证枇杷清肺饮加减:人参1g 枇杷叶(去毛密炙)6g 生甘草1g 黄连3g 桑白皮6g 柏3g 2.热毒蕴肤证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加减: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山栀9g当归3g 生地3g 川芎3g 赤芍3g 黄芩(酒炒)3g 赤茯苓3g 陈皮3g 红花(酒洗)3g 甘草3g 3.气滞血郁证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3g 川芎3g 桃仁6g 老葱6g 生姜9g 红枣5枚麝香(包)0.15g 油风斑秃1.血热风燥证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24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6g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丹皮9g 白茯苓9g 泽泻9g 2.气滞血郁证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3g 川芎3g 桃仁6g 老葱6g 生姜9g 红枣5枚麝香(包)0.15g 3.气血两虚证八珍汤加减:人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5g 当归9g 白芍9g 熟地黄9g 芎9g 4.肝肾不足证七宝美髯丹加减:何首乌18g 牛膝9g 补骨脂6g 赤茯苓12g 白茯苓9g菟丝子当归身9g 枸杞子9g 瓜藤缠结节性红斑1.湿热蕴阻证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萆薢15g 薏苡仁30g 黄柏12g 赤苓15g 丹皮1泽泻12g 滑石30g 通草12g 当归9g 赤芍9g 生地12g 川芎6g 桃仁9g 红花6g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9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9 疾病草6g 2.湿热下注证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紫草、玄胡等: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炒)9g泽泻9g 木通6g 车前子6g 当归(酒炒)3g 生地(酒炒)6g柴胡6g 生甘草6g 板蓝根8g 紫草6g 玄胡5g 蛇串疮带状疱疹1.肝经郁热证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炒)9g泽泻9g 木通6g 车前子6g 当归(酒炒)3g 生地(酒炒)6g柴胡6g 生甘草6g 板蓝根8g 紫草6g 玄胡5g 2.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炒)9g 厚朴(姜炒)9g 陈皮9g 猪苓9g 泽泻9g 赤茯苓9g 白术(土炒)9g滑石9g 防风9g 山栀子(生研)9g 木通9g 肉桂3g 生甘草3g 3.气滞血瘀证柴胡疏肝散和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6g 陈皮6g川芎5g 芍药5g 枳壳5g 甘草香附5g 当归9g 赤芍9g 生地12g 川芎6g 桃仁9g 红花6g 疣疣1.风热蕴结证马齿苋合剂加木贼草、郁金、浙贝母、板蓝根:马齿苋60g 大青叶15蒲公英15g 草10g 败酱草10g 木贼草6g 郁金8g 浙贝母6g 板蓝根9g 2.热郁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齿苋、浙贝母、薏苡仁:当归9g 赤芍生地12g 川芎6g 桃仁9g 红花6g 生黄芪9g 紫草6g 马齿苋40g 浙贝母6g 薏苡仁12g 风热疮玫瑰糠疹1.内热蕴肤证消风散加白僵蚕、紫荆皮:荆芥6g 防风6g 当归6g 生地6g 苦参6g 苍术(炒)6g 蝉蜕6g 胡麻仁6g 牛蒡子(炒研)6g 知母(生)6g 石膏(煅)6g生甘草3g 木通3g 僵蚕6g 紫荆皮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 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0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0 10g 金银花10g 泽泻10g 淡竹叶10g 马齿苋40g 藿香7g 2.脾虚湿滞证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2g人参15g 白15g 白茯苓15g 炙甘草9g 山药15g 莲子肉9g 桔梗(炒令深黄色)6g 薏苡仁9g 缩砂仁6g 冬瓜仁12g 广藿香8g 癣相当于西医白癣、 黄癣、 1.风湿毒聚证 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汤加白鲜皮、威灵仙:荆芥6g 防风 6g 当归6g 生地6g 苦参6g 苍术(炒)6g 手癣、足癣、体癣、 蝉蜕6g 胡麻仁6g 牛蒡子(炒研)6g 知母(生)6g 石膏(煅)6g生甘草 木通3g 地肤子12g 白鲜皮8g 威灵仙10g;苦参60g 花斑癣(俗称汗 斑) 菊花60g蛇床子30g 白芷15g 金银花30g 黄柏15g 地肤子15g 大菖蒲9g 白 鲜皮8g 威灵仙10g 2.湿热下注证 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萆薢15g 薏苡仁30g 黄柏12g 赤苓15g 丹皮12g 泻12g 滑石30g 通草12g 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茯苓30g 金银花90g 牛膝15g 车前子30g 紫花地丁3 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泻9g 木通6g 车前子6g 当归(酒炒)3g 生地(酒炒)6g柴胡6g 生甘草6g 虫咬皮炎婴儿丘疹性皮炎 1.热毒蕴结证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金银花20g 野菊花15g 花地丁15g 紫背天葵15g 蒲公英15g 黄连9g 黄芩6g 或丘疹性荨麻疹黄柏6g 山栀9g地肤子12g 白鲜皮8g 紫荆皮13g 疥疮疥疮1.湿热蕴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地肤子、白鲜皮、百部、苦参: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栀9g 苍术(米泔水浸)180g 黄柏(酒炒)120g 牛膝60g 地肤子12g 白鲜皮8g 百部12g 苦参8g 湿疮(婴湿疹1.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泽泻9g 木通6g 车前子6g 当归(酒炒)3g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医病名与西医(现代)病名对译 临床常见疾病中西医病名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悸、眩晕、厥证--风湿性心脏病--心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喘证、痰饮、心悸、水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 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 气管--支气管炎--肺咳 支气管哮喘--哮病 肺脓肿--肺痈 肺结核--肺痨 胸腔积液--悬饮 肺性脑病--肺厥 胃溃疡--胃疡、胃脘痛 胃炎--胃脘痛、痞满、纳呆

胃下垂--胃缓 胃石--胃结石 幽门梗阻--胃反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腹痛、大瘕泄 肠结核--肠痨 习惯性便秘--脾约 急性胰腺炎--胰瘅 慢性胰腺炎--胰胀 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积聚、虚劳 肝硬化--肝积、胁痛、积聚、膨胀 肝硬化腹水--膨胀 肝脓肿--肝痈 肝结核--肝痨 脂肪肝--肝癖、肝痞 肝昏迷--肝厥 慢性肾盂肾炎--肾着、淋证 肾病综合征--肾水、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皮水、水肿 慢性肾小球肾炎--石水、水肿 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肾结核--肾痨 尿潴留--癃闭

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血证、髓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病 神经性失眠--不寐 三叉神经痛--面风病 癫痫--痈病、癫痫 脑血管性痴呆--痴呆、呆病 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风、偏头痛 脑动脉硬化症--脑络痹、健忘、眩晕面神经麻痹--口僻 帕金森病--颤病、脑风表 脑血栓--中风、偏枯 脑出血--中风 高血压脑病--厥头痛、真头痛 过敏性休克--风厥 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 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 【二】外科 肾结石--石淋、血淋 泌尿系结石--石淋 胆石病--胁痛、黄疸 胆囊炎--胆胀

(完整版)皮肤病名中西医对照打印版

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 一、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单纯疱疹热疮、火燎疮、热火嘘、热气疮、唇疮、口丫疮、口吻疮、阴疮 带状疱疹窜腰疮、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丹、蛇窜疮、白蛇窜、火带疮、甑带疮、缠腰龙、玉带疮、蛇瘅疮 扁平疣扁瘊、瘊子、疣证 寻常疣瘊子、千日疮、疣目、枯筋箭、疣疮、木刺瘊、竖头肉、癞瘊、刺瘊、梅花疮 跖疣牛程蹇、足瘊 传染性软疣鼠乳、疣症、水瘊子 尖锐湿疣瘙瘊、臊瘊 水痘水痘、水花、水疮 二、球菌感染性皮肤病 脓疱疮黄水疮、滴脓疮、香瓣疮、天疱疮、浸淫疮、烂皮野疮、脓窝疮、水疱湿疡、脓窠疮、粘水疮 新生儿脓疱疮胎溻皮疮、新生儿天疱疮、胎毒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胎毒、胎风、洪烛疮、王灼疮、胎溻皮疮 疮臁疮、湿毒流注、脓窝疮、裙口疮、裤口毒、老烂腿、裙风、烂腿、老烂脚 毛囊炎疖毒、发际疮、坐板疮 穿凿性脓肿性头部毛蝼蛄疖、蟮拱头、蝼蛄窜、暑疖、曲鳝疖 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 头部乳头状皮炎肉龟、发际疽、发际疮、卷毛疮、肉龟脑铄 须疮胡子疮、羊须疮、燕窝疮、羊胡子疮、火珠疮、胡须顽湿 丹毒火丹、流火、天火、抱头火丹、大头瘟、赤游丹、毒丹螵、赤丹、腿游风、大腿风、内发丹毒、丹毒 疖、疖病热疖、暑疖、疖毒、发际疮、坐板疮、疖丹、湿热疖 颜面疖、毛囊炎眉心疔、颊疔、颧疔、鼻疔、锁口疔、唇疔等 手足疖、毛囊炎蛇头疔、沿爪疔、蛇背疔、蛀虫疔、蛇眼疔、螺疔、手丫疔、托盘疔、劳宫疔等 痈有头疽、脑痈、偏对口、正对口、砍头疮、背痈、发背、搭背、搭手、腰痈 多发性汗腺脓肿时毒暑疖、痱毒、暑令疡毒小疖、蝼蛄疖、时毒、热疖 化脓性汗腺炎腋疽、米疽、疚疽 蜂窝织炎痈、发、锁喉痈、臀发、腓脯发、手背发、足背发 传染性口角炎马嚼子疮 坏疽性脓皮病蚰蜒疮、蚯蚓瘘 化脓性甲沟炎代指、脱甲疳、蛇眼疔、指疔、沿甲疔 三、杆菌感染性皮肤病 皮肤炭疽疫疔、紫葡萄疔、鱼脐疔、鱼脐疮、瘴症、瘴疽、突脐疔、紫燕疔 类丹毒丹毒 急性女阴溃疡阴蚀、狐惑、阴蜃、蜃疮 糜烂包皮龟头炎袖口疳、臊疳 寻常性狼疮鸭啗疮、流皮漏 瘰疬性皮肤结核瘰疬、蟠龙疡、鼠疮、老鼠疮、鼠瘘、疬子颈、瘰疡、马刀侠瘿、蟠蛇疬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颜面雀啄形血风疮、颜面雀啄、流皮漏 硬红斑腓脯发、驴眼疮、腓肠发 麻风麻风、大风、大麻风、疠风、恶疾大风、癞、乌白癞 四、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头癣秃疮、赤秃、癞头疮、肥疮、黄癞痢、粘疮、堆沙癞痢、癞头疮、白秃、蛀发癣、白秃疮、白癞痢 体癣圆癣、金钱癣、笔管癣、荷叶癣、荷钱 癣疮、雀眼癣、钱癣、风癣、铜钱癣 股癣阴癣 手癣鹅掌风 足癣臭田螺、田螺疱、脚矧、脚矧症、烂脚 丫、湿脚气、湿气 甲癣鹅爪风、油灰指甲、油炸甲、灰甲、灰 指甲、虫蛀甲 花斑癣汗斑、紫自癜风、夏日斑、疠疡风、 花斑糠疹、夏月汗斑 皮肤癣菌疹脚湿气、脚丫痒烂、湿毒疮 念珠菌病(口腔) 鹅口疮、燕口疮、剪口疮、 雪口、雪花疮、夹口疮 念珠菌性甲沟炎代指、代甲、蛇眼疔、指甲 疳 放线菌病颊疮 五、动物所致的皮肤病 虫咬皮炎毒虫咬伤、射工伤、恶虫叮咬 虱病虱痒病、虱病 螨咬皮炎螨虫叮咬 桑毛虫皮炎射工伤、毛虫伤、蛾毒、蚝虫螯 疥疮干疥、脓疥、湿疥、虫疥、疥、癞疥疮、 脓疥疮、疥疮、癞疥、干疤疥、脓窠疥 钩蚴皮炎粪毒、粪毒块、着土痒、粪块毒、 土痒、桑叶黄、薯疙瘩、脱力黄、懒黄病 六、皮炎及湿疹类皮肤病 湿疹湿疡症、风湿疡(急性)、湿毒疡(亚急 性)、顽湿疡(慢性)、浸淫疮(全身性)、旋耳疮(耳 部)、绣球风(阴囊)、四肢风(肘膝部)、湿瘰(急 性)、瘸疮(手部)、乳头风、乳疮(乳部)、落脐疮 (脐部)、血风疮(亚急性)、胞漏疮(阴囊急性)、 月蚀疮、肾囊风(阴囊慢性)、湿毒疮(下肢)、掌 心风(皲裂性)、湿癣(急性)、湿气(足部)、奶癣(婴 儿)、湿毒疮(急性)、阴湿疡(外阴湿疹)、鼻蜃疮 异位性皮炎奶癣、血风疮、浸淫疮、四弯风、 顽湿 接触性皮炎湿毒疡、膏药风、膏药毒、沥青 疮、粉花疮、狐尿刺、狐狸刺、马桶疮、漆疮、 马桶癣 漆性皮炎漆疮、湿疡、湿毒疡、漆毒疮、漆 咬、漆毒约物性皮炎中药毒、浸淫疮、风 毒肿、石火丹 荨麻疹痦瘤、赤疹、白疹、风瘙瘾疹、鬼饭 疙瘩、风疹块、瘾疹、风痦瘟、鬼纹疙瘩 人工荨麻疹丹疹、瘾疹 稻田皮炎水渍疮、水毒、手足丫烂疮、烂手 烂足、鸭怪、鸭屎风、痒水病 丘疹性荨麻疹水疱湿疹、水疥、沙疥、土风 疱 七、物理性皮肤病 鸡眼肉刺 胼胝胼胝、牛程蹇、脚垫、土粟、琉璃疽 火激红斑火斑疮 间擦疹汗淅疮 尿布皮炎湮尻疮、猴子疮、红臀、尿灶火丹 冻疮冻疮、冻风、冻烂肿疮、冻瘃、涿(瘃)、 冻裂、冷疮、冻烂疮、瘃冻、灶瘃(足跟) 褥疮席疮 手足皲裂皲裂疮、麻裂疮口、皴裂疮、裂口 疮、 日光性皮炎夏日沸烂疮、日晒疮、晒斑 植物日光性皮炎红花草疮、面游风毒、诸菜 皮肤中毒病、风毒病、风毒肿 烧伤水火烫伤 八、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皮肤瘙痒症痒风、瘾疹、阴痒、后通痒、痒 症、肛门作痒、风瘙痒、血风疮、爪风疮、诸 痒、逸风疮、雁候疮 肛门瘙痒症谷道痒、后通痒、肛门作痒 阴囊瘙痒症肾囊风、绣球风 女阴瘙痒症阴痒 头部瘙痒症头皮痒 神经性皮炎牛皮癣、顽癣、摄领疮、癣症、 牛癣 痒疹粟疮、马疥、顽湿聚结、血疳 结节性痒疹马疥、顽湿聚结 冬季痒疹皮痒、皮风 九、红斑类皮肤病 结节性红斑瓜藤缠、湿毒流注、梅核丹 多形红斑血风疮、雁疮、猫眼疮、寒疮 毒性红斑诸药毒 新生儿红斑胎风、胎赤 月经疹血风疮 痱子热痱、痤痱疮、痱子、痱、痤癍、夏日 沸烂疱、痱毒、痱疮、白痦 十、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扁平苔藓紫癜风、乌癞风、口蕈(口腔损害) 玫瑰糠疹风癣、母子癣、血疳、子母癣,风 热疮、紫疥 单纯糠疹风癣、桃花癣、荷花癣、吹花癣、 花癣、虫斑、松花癣,面上风癣 红皮病浸淫疮、脱皮疮、皮达皮疮、红皮、 中药毒、胎赤、溻皮疮 银屑病白疕、疤风、蛇虱、松皮癣、银癣疯、 干癣、白壳疮、风癣 毛发红糠疹狐尿刺、狐狸刺 鱼鳞病蛇皮癣、蛇皮癞、雁来风、蛇身、蛇 皮、蛇胎、鱼鳞癣、蛇鳞、蛇体 十一、血管性皮肤病 过敏性紫癜血风疮、葡萄疫 小腿静脉性溃疡臁疮内臁疮(阴臁)、外臁疮 (阳臁)、裙边疮、裤上毒、裤口毒 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血疳、血风疮 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脱骨疽、十指零落、 脉痹、肿胀、瘀血流注、血凝 血栓性浅静脉炎脉痹、黄鳅痈 下肢静脉曲张筋瘤、炸筋腿 十二、水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浸淫疮、天疱疮、火赤疮、蜘蛛疮 疱疹样皮炎火赤疮、天疱疮、蜘蛛疮 疱疹样脓疱病热病疱疮、登豆疮 连续性肢端皮炎镟指疳 十三、结缔组织病 红斑狼疮鬼脸疮、红蝴蝶、马缨丹、湿毒发 斑、红蝴蝶斑、日晒疮、鸦略疮、阴阳毒 皮肌炎肌痹、风痿痹 硬皮病皮痹、皮痹疽、风湿痹、虚劳、肌痹、 痹症、心痹、肾痹、肺痹、血瘅 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血凝结节症 十四、皮肤附属器官疾病 脂溢性皮炎白屑风、面游风、眉毛癣、钮扣 风、发蛀脱发 痤疮肺风粉刺、面疱、酒刺、粉花疮、粉刺 聚疖、粉刺聚瘤、黑头粉刺,痤、粉刺、粉疵、 面渣、面粉渣 酒渣鼻酒渣鼻、鼻赤、赤鼻、齄鼻疮、酒渣、 酒糟鼻、鼻准红、鼻齄、红鼻子 斑秃鬼剃头、鬼舐头、油风、毛拔、发坠、 毛落、落发、落发风 脂溢性脱发油风、蛀发癣、油秃、糠状秃、 发蛀脱发 多汗症手足多汗、头汗、腋汗、阴汗、面汗 汗疱症田螺疱、蚂蚁窝、手汗、足汗 臭汗症体气、狐臭、狐气,胡气,狐臊 色汗症黄汗、红汗、黑汗、蓝汗、青汗 十五、皮肤粘膜疾病 剥脱性唇炎唇风、紫唇、唇疔、龙唇发、锁 口疔唇颤动、 光化性唇炎唇炎、驴嘴风 光化性唇炎唇风、驴嘴风 接触性唇炎唇风 腺性唇炎茧唇 慢性唇炎唇风、唇紧、驴嘴风 复发性阿弗他口腔炎口疮、口疡、口疳、口 破、脾瘅 女阴白斑阴痒、阴疮、阴痛,阴蜃、阴蚀、 龟头炎袖口疳、瘙疳、蜡烛疳 复发性坏死性粘膜周围炎口疮、口疡、口疳、 口破、脾瘅 十六、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雀斑雀斑、雀子斑、面皯、雀子、雀儿斑 黄褐斑黧黑斑、面黑肝、面尘、肝黯、面黯 疱、妊娠斑、肝斑、蝴蝶斑、 瑞尔黑病黧黑肝黯、黧黑斑、黧黑皯黯 色痣黑子、黑子痣、青记脸 白癜风白癜、白驳、白驳风、斑驳、斑白、 驳白、白驳、白癜风 十七、营养及代谢障碍性皮肤病 维生素A缺乏病蟾皮癣、蟾皮病、疳眼、肝 虚雀目、雀目 核黄素缺乏病口丫疮、唇风、口疳、口疮、 肾囊风、绣球风 菸酸缺乏病癞皮病 硬肿症痹症、肉痹 皮肤淀粉样变松皮癣 十八、皮肤肿瘤 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胎瘤、红丝瘤 皮样囊肿发瘤 湿疹样乳头癌乳疳、乳岩 基底细胞癌恶疮、翻花疮 淋巴管瘤足肿、足踵 皮脂腺囊肿脂瘤、渣瘤 皮角脑湿 脂肪瘤痰核、气瘤 搬痕疙瘩肉疙瘩、锯痕症、肉龟疮、蟹足肿 鳞状细胞癌翻花疮、翻花瘤、石疔 湿疹样癌乳疳、翻花、浸淫疮 十九、其他 结节性脂膜炎梅核丹、恶核肿 白塞病狐惑病、阴蚀 二十、现代性病 梅毒霉疮、杨梅疮、广疮、棉花疮、杨梅结 毒、杨梅疳疮、猢狲疳,翻花杨霉疮、砂仁疮、 杨梅病 淋病膏淋、热淋、劳淋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鱼口、血疝、左为横痃, 右为阴疽 艾滋病瘟毒、虚劳 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版本二) 中医病名在前,西医病名在后 第一章真菌性皮肤病 白秃疮(白癣)、肥疮(黄癣)、赤秃(脓癣)、 圆癣(体.股癣)、鹅掌风(手癣、慢性手部湿疹、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脚湿气(脚癣)、 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白癜风(花斑癣)、丹 癣(红癣) 第二章球菌性皮肤病 黄水疮(脓疱疮)、脓窠疮(深脓疱疮)、发际疮(毛 囊炎)、项后肉龟疮(颈部硬结性毛囊炎)、火 珠疮(秃发性毛囊炎)、时毒暑疖(单纯性毛囊 炎)、疖(疖与疖病)、热疖(假性疖肿)、脑疽 (项后痈)、面发毒(面部脓皮病)、羊胡疮(须 疮)、蜂窝组织炎、丹毒(含赤游丹、抱头火丹、 流火)、漏腋/腋痈(化浓性汗腺炎)、暑疖(多发性 汗腺脓肿)、沿瓜疔(甲沟炎)、蝼蛄疖(脓肿性 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第三章杆菌性皮肤病 疠风(麻风)、鸦口陷疮/流皮漏(寻常狼疮)、瘰 疠(颈淋巴结核)、颜面雀啄形血风疮(颜面播散 性粟粒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丘疹性坏死性 皮肤结核、腓湍疽(硬红斑)、阴蚀(急性女阴溃 疡)、类丹毒、疫疔(皮肤炭疽)、虫番蛇疬(瘰 疬性皮肤结核) 第四章病毒性皮肤病 热疮/热气疮(单纯疱疹)、蛇串疮(带状疱疹)、水 痘(中西同名)、千日疮(寻常疣)、扁猴(扁平疣)、 鼠乳(传染性软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 儿急疹)、风痧(风疹)、手-足-口病、传染性红斑、 副猩红热、挤奶员结节、线瘊(丝状疣)、 第五章动物性皮肤病 疳疮(疥疮)、鸡癞毒(螨皮炎,含沙螨、鼠螨、禽 螨)、刺胞皮炎、隐翅虫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 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粪毒(钩虫皮炎)、 鸭怪(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蚤病、蜂. 蜈蚣. 蝎螫伤、囊虫病(或皮肤猪囊虫病)、皮下蝇疽病、 丝虫病、蛲虫病 第六章接触性皮炎与湿疹 接触性皮炎、湿疮(湿疹)、月蚀疮(耳后间隙性 湿疹)、湿毒疮(淤积性湿疹)、四弯风(遗传过敏 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串皮风毒(传染性湿 疹样皮炎)、走皮趋疮(头部脂溢性湿疹)、粉 花疮(化妆皮炎)、泥螺毒(泥螺日光性皮炎)、 沥青疮(沥青皮炎)、脐湿疮(脐部湿疹)、窝 疮(手足湿疹) 第七章职业性皮肤病 工业性皮肤病、农业性皮肤病(含稻田皮炎.麦收 皮炎.农药皮炎等)、其它职业性皮肤病(含油彩 皮炎漆过敏皮炎等) 第八章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 瘾疹(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水疥 /土风疮(丘疹性荨麻疹)、赤白游风(血管性水 肿)、色素性荨麻疹 第九章药毒(药疹) 第十章瘙痒性皮肤病 风瘙痒(瘙痒症)、摄领疮(神经性皮炎)、粟疮(痒 疹)、顽湿结聚(结节性痒疹)、妊娠性痒疹、皮 痛、人工皮炎、 第十一章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猫眼疮(多形性红斑)、毒性红斑附:酒红斑、 环状或图状红斑、口周红变病、口周皮炎、慢 性移行性红斑、急性热病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性皮病、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月经疹、白 匕(银屑病)、副银屑病、风热疮(玫瑰糠疹)、紫 癜风(扁平苔癣)、剥脱性皮炎、脱屑性红皮症、 线状苔癣、光泽苔癣、硬化萎缩性苔癣、进行 性指掌角皮症、虫斑(单纯糠疹) 第十二章物理性皮肤病 日晒疮/晒斑(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吹 花癣(春季皮炎)、痱疮(痱子)、夏季皮炎、冻 疮(中西同名)、鸡眼(中西同名)与胼胝、皲 裂疮、摩擦性苔癣样疹、汗淅疮(擦烂红斑)、射 线皮炎、褥疮、猢狲疳(尿布皮炎)、红花草疮(植 物日光性皮炎)、火丹瘾疹(环状红斑) 第十三章角化性与萎缩性皮肤病 蛇皮癣(鱼鳞病)、掌跖角化病、毛发角化病、进 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毛发红糠疹、毛囊角 化症、鳞状毛囊角化症、鸟啄疮(汗管角化症)、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更年 期角化症、黑棘皮病、老年皮肤萎缩、斑状萎 缩、萎缩纹 第十四章血管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紫癜(含过敏性紫癜,暴发性 紫癜,中毒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 管炎、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瓜藤缠(结节性红斑)、 脉痹(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无脉(栓塞性静脉 炎)、静脉曲张、脱疽(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 附:脱脚伤寒(动脉硬化性栓塞)、狐惑病(白塞氏 病)、蚰蜒疮(坏疽性脓皮病)、化脓性肉芽肿、 雷诺氏病、红斑肢痛症、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 管炎 第十五章营养代谢性皮肤病和脂肪组织疾 病 维生素缺乏病(含维生素A缺乏病,核黄素缺乏 病,菸酸缺乏病)、胡萝卜素血症、原发性皮肤 淀粉样变、皮肤黄色瘤病、卟啉症、蔬菜日光 性皮炎、泥螺日光性皮炎、粘液性水肿、 硬肿症、肠病性肢端皮炎、痛风、结节性脂膜 炎、 第十六章结缔组织病 红蝴蝶疮(红斑狼疮)、鬼脸疮(慢性盘状红斑狼 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痹(皮肌炎)、皮痹(硬 皮病)、混合结缔组织病、其它结缔组织病、噬 酸性筋膜炎、化学物质及药物引起的硬皮样改 变、干燥综合征 第十七章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中西同名)、寻常性天疱疮、增殖性天 疱疮、落叶性天疱疮、红斑性天疱疮、疱疹样 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慢性家族性良性天 疱疮、火赤疮/蜘蛛疮(疱疹样皮炎)、登豆疮(疱 疹样脓疱病)、王烂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掌跖脓疱病、镟指疳(连续性肢端皮炎)、大疱性 表皮松解症、 第十八章皮肤附属器病 肺风粉刺(寻常性痤疮)、鼻赤(酒渣鼻)、白屑 风(皮脂溢出)、面油风(脂溢性皮炎)、发蛀脱 发(脂溢性脱发)、白皮徒(石棉状糠疹)、黄汗/ 血汗(色汗症)、无汗症、狐臭(臭汗症)、油 风(斑秃)、发不生(假性斑秃)、早秃、白发、 汗疱疹、大汗腺痒疹、粟丘疹、甲营养不良、 嵌甲 第十九章色素性皮肤病 雀斑(中西同名)、面尘/黧黑斑(黄褐斑)、瑞尔 黑变病、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白驳风(白癜 风) 第二十章粘膜疾病 唇风(剥脱性唇炎)、茧唇(腺性唇炎)、马嚼子疮 (口角炎)、口疮(阿弗它口炎、复发性口疮)、花 斑舌(地图舌)、镜面舌(舌炎)、袖口疳(龟头炎)、 黑舌苔(黑毛舌)、口糜(多形渗出性红斑)、 口疳(疱疹性口炎)、鹅口疮(白色念珠菌病)、 走马疳(坏疽性口炎)、口吻疮(核黄毒缺乏性 口角炎)、风赤疮痍(眼睑湿疹)、睑弦赤烂(睑 沿炎) 第二十一章皮肤肿瘤 良性皮肤肿瘤:痣(痣细胞痣)、线形表皮痣、老 年斑(脂溢性角化病)、痰包(粘液囊肿)、皮样囊 肿、蟹脚肿(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皮赘、脂 肪瘤、血瘤、赤疵(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 海棉状血管瘤、血痣(樱桃样血管瘤)、血管角化 瘤、肢端型血管角化瘤、阴囊型血管角化瘤、 气瘤(神经纤维瘤)、青斑(眼上腭青色斑、眼上 腭部褐青色痣)、皮脂腺痣、结节性硬化、汗管 瘤、粉瘤、多发性脂囊瘤; 癌前期皮肤病: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枯筋 箭(皮角)、增殖性红斑 恶性皮肤肿瘤:皮肤原位癌、乳疳(湿疹样癌)、 基底细胞癌、翻花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 蕈样肉芽肿 第二十二章性传播疾病 淋病(中西同名)、非淋病性尿道炎、霉疮(梅 毒)、臊疣(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中 西同名)、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 阴慝(泌尿生殖器滴虫病)、爱滋病、郁病(性病 恐怖症) 肉蛆(皮肤蝇蛆病)、冷流肿(成人硬肿病)、 颊疡(放线菌病)、席疮(褥疮)、骨羡疮(痉 挛性瘙痒症) Made by Ziliang Chan,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7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7 芍药12g 内陷因疽毒或疔以外 的 1.邪盛热急证 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加皂角刺、穿山甲:水牛角(磨粉 服)30g 生地15g 玄参9g 竹叶心3g 金银花9g 其他疮疡引起 连翘6g 黄连5g 丹参6g 麦冬9g 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山栀9g 牛黄3g 金3g 朱砂3g 山栀3g 雄黄3g 黄芩3g 冰片7.5g 麝香7.5g 珍珠15g 金箔衣皂角刺7g 穿山甲6g 2.正虚邪盛证 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人参3g 川芎3g 当归3g 芍药(炒)3g 白芍3g 术3g 金银花2.1g 茯苓3g 白芷2.1 甘草1.5g 黄芪3g;牛黄30g 郁金30g 水牛角30g 黄芩30g 黄连30g 栀子30g 雄黄30g 砂30g 冰片7.5g 麝香7.5g 珠粉1.5g 3.脾肾阳衰证 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炮)9g 人参(去芦)9g 干姜(平(炮)9g 白术(锉)9g 甘草9g 4.阴伤胃败证益胃汤加减:沙参9g 麦冬15g 细生地15g 玉竹4.5g 冰糖3g 流痰骨与关节结核1.阳虚痰凝证阳和汤加减:熟地30g 麻黄2g 白芥子(炒研)6g 炮姜炭2g 甘草(生)3g 肉3g 鹿角胶9g 2.阴虚内热证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熟地24g 山萸肉12g 干

山药12g 丹皮9g 白茯苓9g 泻9g 银柴胡5g 鳖甲3g 炙甘草2g 秦艽3g 青蒿3g 地骨皮3g 胡黄连3g 知母3g 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香贝养荣汤加减:熟地24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怀牛膝9g 鹿角胶12g 龟板胶12g 香附3g 贝母3g 人参3g 茯苓3g 炙甘草1.5g 陈皮3g 熟地黄3g 川芎3g 当归3g 白芍(酒炒3g 白术6g 桔梗1.5g 4.气血两虚证人参养荣汤或十全大补汤:黄芪12g当归9g肉桂心3g甘草3g陈皮6g白术6g 参6g白芍药18g熟地黄9g五味子4g 生姜5g大枣2g;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8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8 人参6g 肉桂3g 川芎6g 熟地黄12g 茯苓9g白术9g 炙甘草3g 黄芪12g川当归9g白芍9g 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1.气滞痰凝证开郁散加减:柴胡3g 当归6g 白芍15g 白芥子9g 白术9g 全蝎3个郁金6g 苓9g 香附9g 天葵子9g 炙甘草2.4g 2.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熟地24g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丹皮9g 白茯苓9g 泻9g 银柴胡5g 鳖甲3g 炙甘草2g 秦艽3g 青蒿3g 地骨皮3g 胡黄连3g 知母3g 3.气血两虚证香贝养荣汤加减:香附3g 贝母3g 人参3g 茯苓3g 炙甘草1.5g 陈皮3g 熟地黄3g 川芎3g 当归3g白芍(酒炒)3g 白术6g 桔梗1.5g 褥疮褥疮1.气滞血郁证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9g 生地9g 桃仁12g 红花9g 枳壳6g 赤芍6g 柴胡3g 草3g 桔梗5g 川芎5g 牛膝9g 2.蕴毒腐溃证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人参9g 麦冬9g 五味子6g 当归6g 生黄芪12g 炒山甲3g 川芎9g 皂角刺4.5g 萆薢15g 薏苡仁30g 黄柏12g 赤苓15g 丹皮12g 泽泻12g 滑石30g 通草12g 3.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人参3g 川芎3g 当归3g 芍药(炒)3g 白芍3g 白术3g 金银花2.1g 茯苓3g 白芷2.1 甘草1.5g 黄芪3g 窦道窦道(盲管) 1.余毒未清证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6g 皂角刺6g 当归尾6g 甘草6g 金银花25g 赤芍25g 香6g 没药6g 天花粉6g 陈皮9g 贝母6g 白芷6g 2.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人参3g 川芎3g 当归3g 芍药(炒)3g 白芍3g 白术3g 金银花2.1g 茯苓3g 白芷2.1 甘草1.5g 黄芪3g 皮肤及性热疮单纯疱疹 1.脾胃湿热证 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加减:辛夷1.8g 生甘草1.5g 石膏(煅)3g 知母3g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6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6 玄参5g 甘草1.5g 3.湿热毒蕴证(下肢)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茯苓30g 金银花90g 牛膝15g 车前子30g 花地丁30 萆薢15g 薏苡仁30g 黄柏12g 赤苓15g 丹皮12g 泽泻12g 滑石30g 通草12g 4.胎火毒蕴证(新生儿)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水牛角屑(水磨更佳)30g生地(捣烂24g 牡丹皮9g 芍药12g 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山栀9g 无头疽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急、慢性化脓性骨 髓炎 1.湿热瘀阻证 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穿山甲6g 皂角刺6g 当归尾6g 甘草6g 金银花25g 芍6g 乳香6g 没药6g 天花粉6g 陈皮9g 贝母6g 白芷6g 茯苓30g 金银花90g 牛膝15g 车前子30g 紫花地丁30 2.热度炽盛证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山栀9g 穿山甲6g 皂 刺6g 当归尾6g 甘草6g 金银花25g 赤芍6g 乳香6g 没药6g 天花粉6g 陈皮9g 贝母6g 白芷6g 3.脓毒蚀骨证 八珍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人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5g 当归9g 白芍 熟地黄9g 川芎9g 熟地黄24g 山茱萸12g 山药12g 牡丹皮9g 白茯苓9g 泽泻9g 环跳疽化脓性髋关节炎参照附骨疽走黄与

内陷 全身化脓性感染 走黄继发于疔疮1.热入毒血证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并加减:金银花20g 野菊花15g 花地丁15g 紫背天葵15g 蒲公英15g 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山栀9g 水牛角屑(水磨更佳)30g生地(捣烂)24g 牡丹皮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3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3 夜痈腋部急性化脓性 淋巴结炎 1.肝郁痰火证 柴胡清肝汤加减:生地3g 当归3g 白芍3g 川芎3g 柴胡3g 黄芩3g 山栀3g 花粉3g 防风3g 牛蒡子3g 连翘3g 甘草3g (脓成加炙甲片3g、皂角刺3g) 脐痈脐炎或脐肠管异 常继发感染 1.湿热火毒证 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汤加减: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山栀9g 茯苓6g 泽泻5g 苓5g 白术3g 2.脾气虚弱证四君子汤加减:人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6g 委中毒腘窝部急性化脓 性淋巴结炎 1.气滞血郁证 活血散瘀汤加减:当归尾3g 赤芍3g 桃仁(去皮尖)3g 大黄(酒炒)6g 川芎 苏木3g 丹皮3g 枳壳(麸炒)3g 瓜蒌仁3g 槟榔2g 2.湿热蕴阻证 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当归尾3g 赤芍3g 桃仁(去皮尖)3g 大黄(酒炒)6g 芎3g 苏木3g 丹皮3g 枳壳(麸炒)3g 瓜蒌仁3g 槟榔2g 茯苓30g 金银花90g 牛膝15g 车前子30g 紫花地丁30g 3.气血两亏证 八珍汤加减:人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5g 当归9g 白芍9g 熟地黄9g

芎9g 发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口底部蜂窝组织 炎 1.痰热蕴结证 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酒炒)15g黄连(酒炒)15g 陈皮(去白)6g甘草(生 6g玄参6g 连翘3g 板蓝根3g 马勃3g 牛蒡子3g 薄荷3g 僵蚕2g 升麻2g 柴胡6g 桔梗6g 2.热盛肉腐证 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6g 皂角刺6g 当归尾6g 甘草6g 金银花25g 赤芍6g 香6g 没药6g 天花粉6g 陈皮9g 贝母6g 白芷6g 3.热伤胃阴证益胃汤加减:沙参9g 麦冬15g 细生地15g 玉竹 4.5g 冰糖3g 臀痈臀部蜂窝组织炎1.湿火蕴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黄连9g 黄芩6g 黄柏6g 山栀9g 穿山甲6g 皂刺6g 当归尾6g 甘草6g 金银花25g 赤芍6g 乳香6g 没药6g 天花粉6g 陈皮9g 贝母6g 白芷6g 2.湿痰凝滞证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当归9g 赤芍9g 生地12g 川芎6g 桃仁9g 红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1

皮肤科中医方剂(含用量及中西医病名对比)11 儿湿疮) 生地(酒炒)6g柴胡6g 生甘草6g 萆薢15g 薏苡仁30g 黄柏12g 赤苓15g 丹 12g 泽泻12g 滑石30g 通草12g 2.脾虚湿蕴证 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苍术(炒)9g 厚朴( 炒)9g 陈皮9g 猪苓9g 泽泻9g 赤茯苓9g 白术(土炒)9g滑石9g 防风9g 山栀子(生研)9g木通9g 肉桂3g 生甘草3g 荆皮13g 地肤子12g 白鲜皮8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2g 人参15g 白术15g 白茯苓15g 炙甘草9g 药15g 莲子肉9g 桔梗(炒令深黄色)6g 薏苡仁9g 缩砂仁6g 紫荆皮13g 地肤子12g 白鲜皮8g 3.血虚风燥证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当归9g 白芍9g 川芎9g 生地 9g 白蒺藜9g 防风9g 荆芥穗9g 何首乌6g 黄芪6g 甘草3g 丹参9g 鸡血藤12g 乌梢蛇8g;生地9g 当归6g 荆芥4.5g 防风4.5g 芍3g 川芎3g 白鲜皮3g 蝉蜕3g 薄荷3g 独活2g 柴胡2g 丹参9g 鸡血藤12g 乌梢蛇8g 婴儿湿疮婴儿湿疹 1.胎火湿热证 消风导赤散加减:生地15g 赤茯苓15g 牛蒡子10g 白鲜皮10g 金银花10g 薄 10g 木通10g 黄连30g 甘草30g 荆芥6g 肉桂6g 2.脾虚湿蕴证

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苍术6g 陈皮6g 茯苓6g 泽泻6g 炒麦芽10g 滑 石12g 甘草2g 土茯苓30g 鱼腥草24g 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1风热蕴肤证 消风散加紫荆皮(花)、僵蚕:荆芥6g 防风6g 当归6g 生地6g 苦参6g 术(炒)6g 蝉蜕6g 胡麻仁6g 牛蒡子(炒研)6g 知母(生)6g 石膏(煅)6g生甘草3g 木通3g 紫荆皮12g 僵蚕6g 2.湿热毒蕴证 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 泽泻9g 木通6g 车前子6g 当归(酒炒)3g 生地(酒炒)6g柴胡6g 生甘草6g 升麻7g 石膏7g 连翘(去心)7g 牛蒡子(

常见中西医病名十大类273种对照一览表

常见中西医病名十大类273种对照一览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