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

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

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

经济政策独立性与汇率制度

国商一班王莹晖 2017120468

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定义有多种方法。衡量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一种

标准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依据本国经济情况(如预期产出水平

和实际产出水平的缺口,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缺口)

还是受到外部因素(如国际收支、外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适度的货币供应量是实现币值稳定目标的重

要保证。但在保持币值稳定、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政策实施

过程中,钉住汇率制使货币政策独立性难以维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经常波动,要求中央银行必须经常被动的参与

外汇买卖,这必然造成货币供应量被市场上的外汇需求所左右,货币

政策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

为缓解货币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程度,充分发挥

两者的功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扩大浮动空间,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中央

银行外汇干预机制,使中央银行尽快从外汇市场的参与者角色转换为

调控者,发挥其窗口指导作用;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使外汇市场

充分真实地反映实际经济对外汇的供求关系;完善外汇市场结构,促

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当然,中央政府在推进汇率改革的同时,

还必须从治本入手深入改革,有的放矢,解决宏观经济中的不平衡,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换,并通过扩大内需,纠正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被

动局面。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6.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7.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调控工具,因此,这一工具是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10.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给量。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概述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自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策的干预,在解决中央银行与政府间矛盾时存在公开的和透明的程序,并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指中央银行在运用国家赋予的职能,作为一国经济领域的核心领导者自主、连续、不受干扰进行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如果一国的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将存在不一致性。我国至今仍然未能解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独立性依然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但没有最终决策权。而这种最终决策权以及重大与非重大货币事项的确定权都操在国务院手中。所以,我国中央银行难以摆脱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干预,其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应对金融危机。政府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中央银行作为资金的供应机构,迫使中央银行发行大量货币,使得中央银行的自身经济目标无法实现,缺乏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我国中央银行从属于财政,成为财政透支的工具,缺乏经济独立性。当财政出现赤字时则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对其资金运用缺少可供操作的具体法律保障,其后果将可能导致经济的通货膨胀加剧,使得人民币贬值,削弱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另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国家经济发展计划,配合财政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等,这使得中央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它们如何动作,利弊分析?? 1、准备金政策 ?(1)概念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 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贷款和派生 存款)和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主要内容 –包括缴纳的对象,计提范围和计提比率,可用作准备金的资产等。 ?(3)作用机制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一定时期内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因此 –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 –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乘数 ?当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和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 ?(4)作用特点 –保证银行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构调整 –操作简单,作用威力大,奏效快 –副作用大,缺乏灵活性,对商业银行和经济的冲击力大,且央行不易把握时机和力度。 2、再贴现政策 ?(1)概念及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 币政策。 ?(2)主要内容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主要包括:再贴现票据的种类、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确定并调整再贴现率。 –管理的核心:审查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的申请 ?(3) 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和再贴现资格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影响其借款意愿,达到影响社会总信用的目的。 ?(4)作用特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相比,作用过程相对是渐进的,政策效果不是非常的猛烈。

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1996~2008(上) 2009-8-20 摘要:本文從兩個方面對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進行了檢驗:一是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貨幣數量與外匯儲備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從外部衝擊來判斷貨幣政策是否喪失了自主性;二是對物價、貨幣數量和利率做基於VAR的誤差修正模型(VEC)來分析利率變動是否導致貨幣數量同向變動、貨幣數量是否是內生變數,從內部作用機制系統性地來判斷貨幣政策是否喪失了自主性。研究結論顯示:從1996年至2008年,中國的貨幣政策總體上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即使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自1998年以來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數量M1變動的決定性原因,貨幣政策喪失部分自主性,但VEC模型顯示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並沒有受到系統性制約。 關鍵字:貨幣政策自主性,匯率制度,外匯儲備,利率 一、引言 在宏觀調控由直接模式轉向間接模式,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出現的問題給我國貨幣政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大規模的短期資本湧入、加之巨額貿易順差,使得中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國際收支非均衡狀態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影響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干擾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而保持和維護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是貨幣政策工具有效運用的前提,因為當經濟遭受衝擊時,具有高度貨幣政策自主性的貨幣當局就可以根據觀測到的宏觀經濟變數,選擇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對經濟施加影響,並根據貨幣政策的效果自主地調整貨幣政策工具。 開放經濟條件中不同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可能存在差異。1994年以來,人民幣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得人民幣在實際運行中開始固定盯住單一美元,結果導致了2003年以來巨大的升值壓力;直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開始不再僅僅盯住美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因此本文將主要考察轉型期對應不同匯率制度下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從1996年至2008年,中國的貨幣政策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即使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自1998年以來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數量M1變動的決定性原因,貨幣政策喪失部分自主性,但誤差修正模型顯示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並沒有受到系統性制約。

第二章外汇与汇率制度

第二章 外汇与汇率制度 (一)单选题 1.目前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有()。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2.影响汇率的根本因素是()。 A.通货膨胀 B.投机操纵 C.政权更替 D.利率高涨 3.下列哪种标价法是当前绝大多数国家在银行柜台业务实行的标价(A)。 A.直接 B.间接 C.美元 D.非美元 4.银行买进现钞价格比买进外汇凭证的价格(B)。 A.高 B.低 C.相同 D.高3‰ 5.银行买进外汇凭证的价格比买进现钞的价格(B)。 A.低 B.高 C.相同 D.低3‰ 6.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创始人是()。 A.卡塞尔 B.蒙代尔 C.马歇尔 D.勒纳 7.易于招致国际游资冲击的汇率制度是()汇率制度。 A.固定 B.自由浮动 C.联合浮动 D.管理浮动 8.达到外汇倾销目的一定是本币对外贬值幅度()本币对内贬值幅度。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小于2% 9.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的外汇政策是()。 A.本币高估 B.本币低估 C.法定贬值 D.法定升值 10.实行进口导向的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的外汇政策是()。 A.本币高估 B.本币低估 C.法定贬值 D.法定升值 11.按外汇资金的性质和用途来划分的汇率有()。 A.官定和市场汇率 B.贸易和金融汇率 C.单一和多种汇率 D.银行间和商业汇率 (二)多选题 1.实行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有()。

A.美国 B.英国 C.南非 D.新西兰 2.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上浮,一般()。 A.有利于出口 B.有利于进口 C.不利于出口 D.不利于进口 3.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下浮,一般()。 A.不利于出口 B.有利于进口 C.不利于出口 D.不利于进口 4.直接标价法下()。 A.以1个或100个本币作为标准 B.折合成一定数额外币 C.以1个或100个外币作为标准 D.折合成一定数额本币 5.间接标价法下()。 A.以1个或100个本币作为标准 B.折合成一定数额外币 C.以1个或100个外币作为标准 D.折合成一定数额本币 6.银行挂牌的买入汇率是指()。 A.银行买入顾客外汇的价格 B.顾客卖出外汇的价格 C.银行卖出外汇的价格 D.顾客买入外汇的价格 7.利用外汇倾销政策达到扩大出口的前提是()。 A.本国物价继续急剧上涨 B.本国物价上涨相对缓慢 C.出口商品结构相同国家采取对外贬值政策 D.出口商品结构相同国家未采取对外贬值政策 8.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同时对资本流动实行管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20世纪70年代早期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开放资本账户;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采用固定汇率制,实行资本管制。但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后一种制度的国家越来越少。在70年代中期,大约有85%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固定汇率,而目前,这个比例下降至35%。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由于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另外,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比如: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同时,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汇率可以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至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日期: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金融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潘再见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三元悖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产选择行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冲销干预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9-001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9.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通货膨胀控制:量化宽松、最优通胀率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13BJY1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动态效率检验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研究”(11YJC79063)。 收稿日期:2015-08-03 作者简介:潘再见(1982-),男,福建永春人,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一、三元悖论视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主要是指一国经济

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乃至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本国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受到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国际市场利率冲击[1],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2]。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米德冲突(Meade,1951),其认为单独使用某项支出调整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会导致内外均衡目标产生冲突。Mudel(l 1963,1964)和Fleming(1962)构建M-F模型用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问题,指出一国在实施固定汇率时,若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其不能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操作;但若实行资本管制,却会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Dornbusch(1976)将完美预期假设引入M-F 模型,构建了M-F-D模型。Krugman(1979)基于M-F-D 模型,总结出三元悖论(又称不可能三角),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至多实现其中两者。 三元悖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作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Obstfeld 和Rogof(f 1995,1996)认为,汇率制度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经济越开放,通货膨胀的跨国传导越明显。Obstfeld(2005)等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选择,认为三元悖论成立[3]。Axe(l 2012)等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冲销干预,避免出现不可能三角,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会导致金融部门扭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冲销干预,货币政策不但可实现独立性,也不必以金融部门扭曲为代价。但是,由于中央银行面临大量的冲销成本、外汇储备的估值损失,这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会受到影响[4]。Klein 和Shambaugh (2013)认为,可采取中间措施以应对挑战,以应对三元悖论的困境,如针对性资本管制、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针对性的资本管制或浮动汇率有利于一国实

第9章 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讨论:讨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参考答案) 2

中央银行第一次任务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 讨论主题:讨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考核目的:通过小组讨论、互相提问、教师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在经济开放环境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的认识,了解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和经济全球化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 要求: ①由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5~10人),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和资料整理,形成本小组的观点。 ②组织网上讨论:由小组代表将本小组的观点传到网上,向其他小组提问,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③教师对每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 ④以小组为单位评分。 时间:学完第一篇的内容后做本次作业。 解题思路: ①认真阅读教材第2-4章有关内容; ②从加入世贸组织、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制度、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货币替代等方面入手; 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 ④了解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内容和途径; ⑤可参考《中央银行通论学习指导》第四章参考资料中《金融开放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一文。参考答案: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与政府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这种关系自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依赖,实际上即已存在。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或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之下,独立的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这就是当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经济发展目标是中央银行活动的基本点;(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 2.考虑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资本所有权,从二战以来,资本逐渐走向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即使资本归属私股的中央银行,股东也无任何权利干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无权施加任何影响。(2)中央银行总裁与理事的任命、任期及职权,一般有政府部门或议会提名,由国家元首任命,任期与政府任期接近。(3)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多数赋予中央银行法定职责,明确在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上,中央银行有相对独立性。(4)中央银行与政府的隶属关系,一般法律会明确央行与政府的关系。(5)理事会中的政府代表,各国实践不同,认识也不相同。政府代表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央行的独立性。 3.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考虑央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执行的影响:(1)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角度看,保持央行独立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控制力,增加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并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会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外在约束;(2)从汇率制度角度看,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不可三者皆得。这在经济上叫做“三元悖论”。保持央行独立性会增加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汇率市场化的压力下,进一步提高货币的供给,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高汇率制度的浮动性。(3)从货币替代的角度看,货币替代现象存在于我国,并明显加剧,需要央行的独立性保证货币需求的充足。(4)从货币政策传导角度看,央行的独立性,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简化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程序,缩短货币政策时滞,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央行相对独立,则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必定更加及时、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我国通过控制货币供给等各项措施,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进而起到释放经济信号、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

第12章 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15章货币政策 一、本章重点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最终目标有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包括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2.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三类。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3.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选择标准有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等。中间指标有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到实现最终目标所经过的一系列过程。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二、难点释疑 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包括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即物价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从长期来看具有一致性,从短期来看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政府多倾向于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经济增长率高可能会带来国际收支的逆差。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通常认为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率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认为在货币领域中,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可以调控的外生变

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 胡海1302305003 摘要:上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为标志,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诞生了。五、六十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发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七八十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优劣和改进方面。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相互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各种货币理论。 1 金本位制及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1.1金本位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通货论争”。 通货主义者认为,发行银行券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做准备,银行券对黄金贴水的原因在于发行数量过多和停止兑现。 银行主义者认为,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的基础上发行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兑现也不会过多;银行券的发行不一定有十足的黄金准备,也不必在银行券和金准备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 1.2金本位时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主导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后来被称为传统经济学)。 在货币理论方面,一方面,萨伊的货币面纱论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仅仅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的变量:投资、产出、就业。另一方面,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向处于主导地位的货币面纱论提出挑战。 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威克塞尔在累积过程理论中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理论。二是“休谟机制”及对休谟机制的批判。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2.1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 [摘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不过,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冲突。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是与汇率的弹性增强、渐进资本开放以及中央银行的冲销操作分不开的。为了继续保证货币政策的高度独立性,需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冲销干预机制以及培育成熟的货币与资本市场。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货币政策独立性 1 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它是国与国经济之间最重要和最明显的联系中枢,一国经济条件的变化会通过汇率中介传递到另一国(为便于讨论,本文均采用直接标价法)。 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该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它是国际货币制度(也称国际货币秩序)的核心。汇率制度大体可分为固定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和自由浮动汇率是汇率制度的两种极端形式,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被认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道路。目前,国际社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既没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单一的汇率制度,也没有对各国任何时期都适用的一成不变的汇率制度。实际上,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既然汇率制度如此重要,那么,一国应该如何选择或者说决定其汇率制度呢? 1.1 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为了说明汇率制度的选择,首先来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制度如何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通常把经济增长、资源充分利用(或者说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其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短期内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后三个,这三个目标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内部平衡是指国内经济资源充分利用和物价稳定;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余额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既无过大的赤字,也无太多的盈余。 (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部平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的根本任务是保持汇率的固定,为此,货币当局放弃了货币政策的使用,并往往将外部平衡目标置于内部平衡目标之上,以国内经济失衡的代价来保持汇率的稳定。不论是金本位制,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具有这个特点。

货币政策

第二节货币政策 【本节知识点】 1.货币政策目标 2.货币政策工具 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4.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5.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本节内容精讲】 【知识点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1、货币政策的内容 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政策目标; 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 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2、货币政策的目标 (1)、稳定物价: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平衡国际收支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要求在抑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同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且决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 【例题11:2011年多选题】一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通常包括()。 A.物价稳定 B.充分就业 C.国际收支平衡 D.社会公平 E.经济增长 【答案】ABCE

【例题12:2009年单选题改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A.保持国家外汇储备的适度增长 B.保持国内生产总值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C.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保证充分就业 【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知识点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或称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例题13:2015年单选题】.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对货币乘数影响大、作用力度强,往往被当做一剂“猛药”的是()。 A.再贴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及其法律制度研究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及其法律制度研究 伏 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029) 摘 要: 货币政策职能是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以中央银行独立的法律地位为前提。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正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我国《人民银行法》的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订、实施、人事任免等方面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与控制,具有较低的独立性。为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新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应进一步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并在法律制度层面上予以完善。 关键词: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独立性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 赋予本国央行更高的独立性与法律地位,如英国、日本、韩国、阿根廷、智利等。①自1995 年我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也历经数次重大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将原证券业、银行业以及保险业金融监管职能分别剥离至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人民银行则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订与执行。 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在宏观经济、人均GDP 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总体物价持续低迷(通货紧缩) ,房地产、石油、煤、钢等少数商品价格却不断上涨的现象; ②同时,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也致使人民币汇率安排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政治压力。③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刚刚完成职能调整的人民银行应当如何制订并调整其政策目标、以何种方式保障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应做出何种调整等问题,是当下我国金 融法律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共分三部分,分别讨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的核心地位、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关系以及对我国现行人民银行法律制度安排的反思与建议。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核心地位 11 货币政策职能的核心地位 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职能来看,无论是否兼具金融监管职能,货币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一直是 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美国1913 年《联邦储备法案》第2A 节规定,联邦储备委员会与公开市场委员会应当保持与经济长期增长相适应的货币与信用总量,以促进就业最大化、稳定物价与适度长期利率目标的实现。④欧共体1992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第105 (1) 条明确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政策目标是保持(物价) 价格稳定, ⑤欧盟各国中央银行作为欧洲银行的有机组成部分,则负有协助欧洲中央银行这一目标在本国境内实现的义务。⑥ 中央银行的产生完全出于国家对货币控制的需要。现代银行出现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其实

高考政治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素材 新人教版

什么是财政政策 1.概念: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2.财政政策的内容 ◆社会总产品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预算收支政策 ◆税收政策 ◆财政投资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 ◆国债政策 ◆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3.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4.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什么是货币政策

第9章 货币政策

第九章货币政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______________和政策效果等内容。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国际收支平衡。 4.价格总水平的绝对下降,将会带来_____________。 5.磨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过渡性失业被称为_____________。 6.高于潜在水平的经济增长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和资源的破坏。 7.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在_____________上。 8.一个性能良好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必须符合以下4个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9.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10.货币政策的远期中介目标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1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2.存款准备金由两部分组成,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3.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_____________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_____________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困难。 14.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_____________的行为。 15.公开市场有价证券的交易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时间、按照某个价格,买入(卖出)相同数量的同种证券的交易。 17.____________是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18.200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9._____________是一种威力巨大而不常使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20.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灵活的、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_____________。 21.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际上是指那些介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间的变量。 22.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3.以利率作为传导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_______学派的观点。 24.___________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被认为货币供应量通过“黑匣子”操作的。25.根据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_____________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下降,于是货币政策无效。 26.根据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___________主要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而__________主要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大战后,以下哪个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