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探讨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探讨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探讨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探讨

如何提出理论假设

如何提出理论假设 如果你不知道你做了哪些假设,只能说明你做了太多的假设理论假设也叫研究假设,又称科学假设(假设也称为假说或臆说)。所谓理论假设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对解决科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猜测性、尝试性方案的说明方式。通俗地说,理论假设是指在有关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在实施深入研究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初步探索(如实验、调研等)掌握的情况,对于研究对象、问题的基本状况做出试探的描述、解释和推测。即是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答案。 例如下面是“关于开发非智力因素和指导学法,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从学上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法是影响中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可塑性最大的两大因素。所以,本实验拟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和学法指导入手,来探讨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规律问题。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智力固然影响中学生的学习,但是学习动机(理想、信念)、意志(毅力)、兴趣(热爱)、自信心、情感、习惯、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涉及学习动力问题,因此是影响学习的另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学生普遍出现的厌学、辍学现象,大多数不是智力上的原因造成的,而是非智力因素不好。从学校中的中差生分析,他们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良。大多数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意志薄弱,思想懒惰,自卑心

理严重,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设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开发非智力因素,调动学习积极性,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要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解决中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还要解决学习方法问题。在中学生中,因为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影响成绩的提高,并不是个别现象,况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的问题,特别是刚入初中的学生更需要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我们设想,通过给中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从上面提出的问题中,可以清楚看到作者对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从学生学的方面做了两种猜测和解释。一是非智力方面,二是学习方法方面,由此提出了开发非智力因素和指导学法的研究。

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76055780.html, 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 作者:示姜楠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关于年龄和习得的讨论都将中心放在语言习得是否有关键期的问题上,学者们对此争论不断。本章通过概述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理论一些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语言习得确有关键期存在,并指出了其重要性。文末,根据目前的实际教学提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姜楠,渤海大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关键期假说的研究。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生命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可以轻松的进行语言习得,而过了这个时期语言习得便变得困难。20 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进一步研究了关键期理论并将他带入到二语习得的领域,提出了“关键期假说”理论。Penfield and Roberts(1959)认为,10岁以内,人的大脑可塑性强,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过了这个时期,大脑开始发生侧化,大脑可塑性减弱,语言习得变得比青春期之前困难。Lenneberg(1967)称青春期之前的这段时期为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议 语言习得到底到底有没有关键期,成为了应用语言学领域一个焦点问题。国内外很多大家们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研究了关键期假说,也得出了一些结论。 1.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支持派。在二语习得领域里,Johnson与Newport(1989)和Newport的研究是家喻户晓的。在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也比较有权威性。Johnson与Newport 的实验运用了英语句法判断,将它们作为测试材料,研究了46名中国人和韩国人。这46人在3-39岁之间移民到美国,二语都是英语,在美国生活并且接触英语至少5年以上。主要是为了测试这些人的英语语法怎么样。实验结果表明:3-7岁移居到美国的儿童英语水平和本地人差不多;8-16岁移居到美国的人英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6 岁以后移居到美国的成年人,语言水平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的就有点多。因此得出结论: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说明关键期真的存在。Johnson与 Newport在1991年又做了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二语习得真的存在关键期,但是这个关键期到底是从什么时候从几岁开始的目前还不确定。 2.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对派。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习得二语与年龄关 系并不大,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学习者可以理解的输入,只要这个条件符合,并且学习者有一

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于关键期是否存在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并由此引起了很多社会现象。如果是本着学术的精神,坚持关键期的存在,并想验证发展这一学说理论,我们无可厚非,而且应该是鼓励与赞扬的。但有些学术机构,特别是幼儿英语培训机构,鼓吹关键期假说理论,添油加醋,目的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幼儿学生,并从中牟利。再比如一些英语学习者,道听途说关键期的存在,于是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已经过了关键期,不可能再把英语学多好,把英语撂到一边,导致学业甚至就业大受影响。这些都是关键期假说带来的不良后果。那么关键期这个神秘的东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在总结过程中发现很多有启发性的知识,联系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希望对广大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者起到促进工作、学习的作用。 关键期假说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提出的,后来语言学家把它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之中。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是有区别的,首先就表现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者周围有众多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目的语环境为习得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外语学习则没有目的语环境,而是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这个因素直接导致语言输入质量的差异。外语学习者得到的并不都是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所以也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语言掌握熟练程度。

虽然二语习得不同于外语学习,但关键期假说与外语学习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键期假说研究是针对语言习得的,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期假说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的正确的理论适用于外语学习。 (2)既然那么多学者研究关键期假说,那说明处于某个阶段(无论是关键期还是敏感期)的语言习得者习得语言效率高,效果好。学习是讲究策略的,如果关键期真的存在,那么处于这个期间的习得者可能都表现出相对统一的学习特点,而相关研究也证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语言习得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果能从中得到启示,并应用到外语学习当中去,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结合关键期假说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笔者在这里得出几点关键期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关键期假说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关键期不适用于外语学习,不能否定或轻视大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某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比如发音错误太严重,或者写作能力太低等。要明确地认识到:影响语言习得或学习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目的语输入的质与量,学习者自身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目的语使用频率等。年龄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年龄和其他因素交互作用,才能对外语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2。教师应针对学生外语学习特点制定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

七上科学实验探究题选

15.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 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 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 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 后记录撞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 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1)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 (2)从实验A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来发现障碍物的。 (4)是什么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36. A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温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 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C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⑴当时的室温大约为C,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 ⑵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 实验过程。 A B C D (3)B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合理的顺序是:。 37 ?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验证方案③建立假设④提出问题⑤ 检验假设⑥收集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 属于,(“填序号”)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填序号”) 实验实验处理方法被观察的 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蝠 的百分比(%) | A 不做任何处理| 1000 71 B 蒙住蝙蝠的双眼1000 70 C 蒙住蝙蝠的双耳1000 35 ___ 分钟。 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 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引言 “ 关键期” 这一假说最早源于生物学。L o r e n z(1937)通过观察雏鸭身上出现的印记行为,提出可能产生印记的有效期间为“发展关键期”,并将之推广到人类器官的发育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Penfield & Robert(1959)将“关键期”这一说法借鉴到语言习得领域,他们认为,人类语言学习过程同人体器官发育过程一样,也存在一个重要阶段。随后,Lenneberg(1967)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讨论。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关键期假说”在母语习得领域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它在二语习得领域引起的争论还远未结束,语言学家们各抒己见,就“二语习得领域关键期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的起止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二、一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假说”认为,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语言学习的效率是不同的,因此存在一个时间段,对语言的

习得至关重要,过了这个阶段之后,语言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近年来,“关键期存在”这一观点已经在第一语言习得领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证实,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关键期的具体时间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作为最早把“关键期假说”这一理论引入语言学领域的学者,Penfield & Robert(1959)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间是10岁之前,在这个时间段内,儿童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大脑偏侧化逐渐完成,大脑的可塑性消失,人类的语言机能基本由左脑控制,所以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会感到吃力。Lenneberg(1967)同样把儿童语言习得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是2岁到青春期。Krashen(1973)认为,5岁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这个年龄的儿童语言习得的潜能最大。Bates(1993)提出,5岁之前,儿童出现的语言习得障碍较易恢复,一旦过了这个时期,语言障碍将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于“关键期假说”的理论解释,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包括属于神经语言学和神经科学范畴的“大脑偏侧化”、建立在Chomsky“普遍语法”基础上的强势理论和弱势理论(Birdsong,1999)、以儿童和成人在认知以及记忆方面体现出的差别为基础的“成熟

关键期理论简介

关键期理论简介 奥地利著名的生物学家昆拉多·洛伦兹博士发现了著名的“关键期”理论,并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奖金。 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说: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 1935年,洛伦兹首先发现,小鹅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他把这个特殊生理状态存在的时期叫作“发展关键期”,后来的许多的研究还发现,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发生在小鹅身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并且在人类身上也存在类似现象;不仅是“认母”行为的发生具有“关键期”,其它的许多行为能力都有类似的“关键期”现象。以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类各种行为(包括心理、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的“关键期”的研究中,于是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并得出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发现。 关键期的研究在教育实践方面引起强烈反响。首先,它促进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近期的研究证明,儿童幼年具有巨大潜力,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又多在幼年期,因而实施早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有利于早出人才。其次,促使父母、教师注意选择最佳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性格容易形成。 对于关键期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所要注意的是:①要科学地确定儿童发展各方面的关键期,而不是出于简单的推断。②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关键期的出现是有差异的,有专家认为大约相差4个月。但大致的趋势是相似的。③要充分利用关键期良好时机,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发展,而不是等待自然发展。④要重视关键期对发展的作用,但不局限于此;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下面是两组有关关键期的数据,供作参考。 第一组(中国青年学者殷红搏提出): 2岁半左右,是幼儿计数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什么是科学探究》习题1

《什么是科学探究》习题 一、填空题 1.物理学中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______及其_____。 2.______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3.小明在探究某一问题的实验过程中,若发现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时,他便将实验的结果进行修改,使其与猜想的基本相符,他这样做______(填“对”与“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钟摆的奥妙”问题中包括的几个过程分别是_____。 5.钟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与____________有关。你认为与此因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的机械摆钟,都是根据其摆动一次的______相等的原理制成的。 7.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方案不一定非常完美,但因包含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不一定要全部填满5个步骤,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你需要的步骤多少,如果填空格数不够,还可以自己添加。) 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 分析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 奠基人:查尔斯·弗莱斯内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兴起的对比分析假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假说理论。对比分析假说的学者们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然后通过“刺激-反应”范式解释语言现象,并且把两种语言的学习的相互影响看作是一种“迁移”,并基于这种迁移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假说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强式以预测和规避错误的错误为目标,弱式则不宣称能够预测而是在学习者错误出现之后对错误进行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于是,对比分析逐渐为偏误分析所取代。 偏误分析假说 代表人物:科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对比分析假说无法完美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研究者们开始将语言运用看作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他们认为,“错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是不同的,偏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错误。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其规律、类型和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产生的理论被称作是偏误分析假说。其中,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叫“过渡方言”。这种语言不是目的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说明特异方言代表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出现的错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目的语规则进行假设,错误时检验手段和学习策略,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偏误分析从已有错误出发,分析更有针对性,但缺乏预测能力,也不能解决回避现象。 关键期假说 提出者:列尼博格 内容: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l0~l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困难。所以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且是在2岁到13岁之间。其观点中有两点值得注意:1.母语习得仅仅通过接触就能自动进行,而青春期之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不是这样2青春期之后能够学会用外语交流,是因为自然语言“在很多方面彼此相似”。其依据包括:1.大脑神经说: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 2.对神经运动的研究发现,语言肌肉的可塑性对口语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3.认知论的依据。 基辛格效应 内容:大部分人,如果较晚开始学习另外的语言,由于发音器官已经形成,缺乏弹性,因此在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于是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即可以很流利地说出一种语言,却掌握不好本族人说这种语言的地道的口音,亦称“基辛格效应”? 近似系统理论 提出者:内姆塞 内容:近似系统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一方面,学习者不可能在瞬间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而是需要对有限的言

七年级上册科学试卷

七年级上册科学试卷(总10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七年级科学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卷 (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50分) 1.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至100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A.长度单位 B. 质量单位 C. 时间单位 D. 温度单位 2.某校第一节课是7点40分到8点25分,中间经历的45分钟是() A.时间间隔 B.时刻 C.既指时间间隔又指时 D.上述答案全正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铜块熔化成铜水,它的质量减少 B.将一铜块拉成丝,它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C.将一铜块从赤道拿到月球,它的质量变小 D.将一粗糙的铜块磨成光滑的正方体,它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4.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 米=×1000=1800毫米 B. 米=米×1000=1800毫米 C. 米=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米=×1000毫米=1800毫米 5.剖开西瓜时,通常会流出一些汁液,这些汁液来自于() A.细胞质 B.细胞膜 C.食物泡 D.液泡 6.木尺受潮后膨胀,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会()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难确定 7.下列哪个物体的质量接近100克() A.一只大公鸡 B.某个初中学生 C.两只鸡蛋 D.一张桌子 8.一本书的厚度为13毫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A. 毫米 B. 厘米 C. 厘米 D. 毫米

七上走近科学经典练习题

七上走近科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小东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东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东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2、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宙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A.提出问题 B.实验验证 C.提出假说 D.得出结论 3、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A 测量者决定 B 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 C 由测量工具的量程决定 D 由测量者、测量工具共同决定 4.测量误差是指() A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B 测量时发生误差 C 测量工具损坏引起偏差 D 由测量方法错误引起偏差 5、同学测得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6.34厘米。从这个数据分析,他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分米 B、厘米 C、毫米 D、微米 6、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 2.42cm、2.43cm、2.42cm、2.44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 2.42cm B. 2.428cm C. 2.43cm D.2.47cm 7、某同学测量一小石块的体积,向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俯视得数据20毫升,而放入小石块后水面上升又仰视得数据30毫升。则关于小石块的体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于10立方厘米B、小于10立方厘米 C、由于先俯视后仰视,误差抵消,刚好等于10立方厘米 D、无法确定 8、在调节天平横梁时平衡时,如果天平的右盘下沉,则:() A、横梁左端的螺母向左调,右端的螺母向右调。 B、横梁左端的螺母向右调,右端的螺母向左调。 C、横梁左端的螺母向左调,右端的螺母向左调。 D、横梁左端的螺母向右调,右端的螺母向右调。 9、托盘天平调节好以后,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偏在标尺中央的左边,这时应()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旋出一 C、向天平右盘中增加砝码或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天平右盘中砝码减少 10、小星同学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一物体的质量,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当放 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右;将该砝码取出,指针偏左。则下一步操作应该是()

七上科学实验探究题选

15.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 后记录撞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 实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1)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 (2)从实验A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来发现障碍物的。 (4)是什么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36.A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温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 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⑴当时的室温大约为℃,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分钟。 ⑵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A B C D (3)B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合理的顺序是:。 37.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验证方案③建立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假设⑥收集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填序号”)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填序号”)38.一天晚饭后,小强在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小强感到有 实验实验处理方法被观察的 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 蝠的百分比(%) A不做任何处理 1000 71 B蒙住蝙蝠的双眼1000 70 C蒙住蝙蝠的双耳 1000 35

七上科学实验探究题选

15.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 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 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 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撞 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1)设计实验A 的目的是。 (2)从实验A 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来发现障碍物的。 (4)是什么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 小题10 空,每空2 分,共20 分) 36.A 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 克温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⑴当时的室温大约为℃,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分钟。 ⑵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 实验实验处理方法 被观察的 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蝠 的百分比(%) A 不做任何处理1000 71 B 蒙住蝙蝠的双眼1000 70 C 蒙住蝙蝠的双耳1000 35 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3)B 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合理的顺序是:。 37 .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验证方案③建立假设④提出问题 ⑤检验假设⑥收集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 属于,(“填序号”)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填序号”) 38 .一天晚饭后,小强在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 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小强感 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和你手里的抹布的材料 是不同的。小强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3 )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各种规格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先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倒入 杯中让水浸透,一段时间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 的水,再将三块布分别放入各个烧

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的区别

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的区别 一、概念上的总体论述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是科学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科学假说是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一种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答。它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理论包含着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猜测。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死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两者的区别 1、科学假说是科学性和猜测性的统一,其内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却没有经过试验来验证,而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已经显示出自身理论正确性的理论,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性。科学理论必须从实际出发,能够经得起反复的实践证明,在实际应用中有知道的意义。衡量两者的标准便是实践检验。科学假说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大多数科学理论的最终确立,都要经过科学假说这个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是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理论的发展要经过想象力,再到科学假说,再到科学理论,而且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确定一种理论的最终确阿定性。 3、科学假说,由于其“假说”性质的决定,可以存在对于同一种事物或事件的多方面的性质不同的假说。而科学理论,对于同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只能是唯一的,原因在于真理的唯一性,或者事物存在的唯一性。即使针对一种事物的一种假说,也会随时间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而科学理论具有系统性,他是按系统性原则组成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把相应的概念、原理、定律组成严格的逻辑体系。 4、根据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各自的特性,他们之间的界限表现为理论的经验基础相对假说而言更为充分,理论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假说而言更为完整。 两者的联系 1、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有共同的构建基础:科学因素。不论是科学假说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经过科学的分析之后构建出来的。 2、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理论的发展也是科学假说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一般而言,科学假说不应该与已知的科学理论相矛盾。但科学理论有其适用范围和相对性,其正确性不能绝对化。对新事物一再支持科学假说,就表明旧的科学理论以表现出局限性,此时必须提出新的科学假说,当科学假说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经实践证实,就产生新的科学理论。科学假说,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是科学理论的前期发展阶段。任何一种复杂科学理论的构建,都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和逻辑发展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且必须的阶段,就是科学理论的科学假说阿阶段。 技术与技术伦理(有可能涉及到得问题) (1)什么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了解)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它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的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生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了解) (2)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 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技术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的价值。技术的正面价值使我们的人类社会就进步,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但同样,如果技术的应用危及人和社会安全的时候,该技术就具有负面价值。 产生的原因:(1)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人们受利益的驱使,受时代和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局限,往往在利用科学技术时不顾后果,或者看不到严重后果,特别是不顾或看不到深层的,长远的后果. (2)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首先不是被用来造福全人类,而是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用来追逐高额利润,这应归咎于社会制度的不良. 为缓解上述的科学技术与伦理冲突主要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对策: 1、实施人类自身的伦理建设,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技术发明家、技术使用者(如公众等)和技术观察者(如技术评估和评论家等)的伦理素质。技术发明家注重自己的“责任伦理”建设,即关心发明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关心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防止滥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责任使社会公众了解技术的意义;针对技术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关。 2、建立面向技术的社会伦理秩序,这主要由公众、企业、政府等来完成。(1)使公众理解技术的性质、动态、风险等。(2)建立有公众参与的技术评估或评价机制。(3)政府完善技术立法和行政执法,规范技术专家和工程师的企业技术行为。 3、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应当通过联合国及其所属的各种组织建立国际社会技术伦理秩序 4、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 5、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生态危机,从生态自然关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既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威胁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社会

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 奠基人: 查尔斯·弗莱斯内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兴起的对比分析假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假说理论。对比分析假说的学者们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然后通过“刺激-反应”范式解释语言现象,并且把两种语言的学习的相互影响看作是一种“迁移”,并基于这种迁移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假说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强式以预测和规避错误的错误为目标,弱式则不宣称能够预测而是在学习者错误出现之后对错误进行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于是,对比分析逐渐为偏误分析所取代。 偏误分析假说 代表人物: 科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对比分析假说无法完美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研究者们开始将语言运用看作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他们认为,“错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是不同的,偏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错误。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其规律、类型和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产生的理论被称作是偏误分析假说。其中,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叫“过渡方言”。 这种语言不是目的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说明特异方言代表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出现的错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目的语规则进行假设,错误时检验手段和学习策略,对错误的研究

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偏误分析从已有错误出发,分析更有针对性,但缺乏预测能力,也不能解决回避现象。 关键期假说 提出者: 列尼博格 内容: 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l0~l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困难。所以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且是在2岁到13岁之间。其观点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母语习得仅仅通过接触就能自动进行,而青春期之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不是这样2青春期之后能够学会用外语交流,是因为自然语言“在很多方面彼此相似”。其依据包括: 1."大脑神经说: 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 2."对神经运动的研究发现,语言肌肉的可塑性对口语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 3."认知论的依据。 基辛格效应 内容: 大部分人,如果较晚开始学习另外的语言,由于发音器官已经形成,缺乏弹性,因此在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于是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即可以很流利地说出一种语言,却掌握不好本族人说这种语言的地道的口音,亦称“基辛格效应”? 近似系统理论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关键期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关键期,谈早期英语教学对学龄前儿童英语 学习的利弊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的掌握需求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成为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可是结果并不如人意,很多人将之归咎于接触英语的时间太晚了,应该抓住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最大限度地习得第二语言。于是最近几年幼儿英语教学在全国掀起了热潮,各类双语幼儿园、特色幼儿英语课程竞相出现。2001年,台湾教育部宣布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向下扎根,把英语课设在小学三到六年级,“英语教学不仅从原先语言学观点之‘语言学习不要输在起跑点’的论调,带动全民运动”。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早期幼儿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一直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以及全社会探索、争议的话题,学习英语的起点越来越向学龄前儿童阶段靠拢,这一趋势方兴未艾。然而,是否语言学习越早开始就越能收获更佳效果?这种对英语学习前所未有的热度是否有利于儿童习得英语并推动其将来的认知水平发展? 首先,早期英语教学对学龄前儿童英语习得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 一.促进儿童语言习得的形成。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语言习得”理

论和语言教学直接、密切的联系,使得英语教学获得了一定启发和改进,帮助人们认识到语言习得的至关重要性。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过程:习得过程和学习过程。“习得”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该语言,并无意识地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的过程;“学得”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系统的、正规的。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语言监控。这显然说明了“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重要得多。儿童在尚未获得成熟的理性分析能力时,思维和认知水平处在发展阶段,因而他们的大脑功能没有固定化,短时记忆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借助所创设的英语学习环境和辅助材料,儿童可以在轻松随意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他们不会想着自己在潜意识里使用和不断修正语言的规则,而是把精力集中在语言使用的目的,用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对早期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二. 抓住“关键期”,发挥儿童习得语言的年龄优势 根据20世纪60年代,Lenneberg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提出的假说,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到青春期(10-12岁)之前,由于受到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的影响,能够自然轻松地习得语言。在此期间的大脑,两个半球都参与

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中易错题专题训练

2012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中易错题专题训练 1、依据下表各种动物所描述的特征,并根据表中的分类方法,请将下列脊椎动物填在表中合适的空格处。动物:蛇、青蛙、狐狸、鲤鱼、鸽子 体外有毛皮, 脊胎生、哺乳 椎有羽毛,体温恒定 动体外无毛皮表皮干燥呈鳞片 物卵生状,在陆上产卵 无羽毛,体温不恒定幼体用鳃呼吸 皮肤湿润,成体可用肺呼吸 在水中产卵 幼体成体都用鳃呼吸 2、现在给你一小烧杯水,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可测出水的哪些数据(请写出两种)?需要哪些测量工具?(4分) 测量对象测量工具 质量托盘天平 3、写出显微镜的相应结构: (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和[]。 (2)转动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很大的结构是[]。 (3)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 (4)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 4、阅读分析题(每空1分,共5分) 前不久,科学探险组在非洲的森林中发现一种新的动物,它具有大象、老虎、狮子、山羊和牛的外表特征。其中的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这种动物是在森林中的沼泽地发现的,它的蹄像山羊、身体像老虎,前额像狮子,头上有牛的角和耳,大象的鼻和山羊的胡须,它吃草,排出黄色的尿液,行走的速度很快,但很怕光,现在被饲养在动物研究中心。”报道之后,有人想方设法去捕捉这种动物,高价出售、观赏或食用等。最后来报道:科学家发现它属于一种濒危动物。……。 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答案 (1)这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在哪里? (2)它应该属于脊椎动物动物中的哪一类? (3)你认为它应跟老虎、山羊、还是狮子归入同一类别? (4)捕捉这种动物的行为是否正确? (5)为了保存这种动物,你是否同意把它饲养在笼子里? 5、下图是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滴清水盖上盖玻片放洋葱表皮滴红墨水 A B C D E G H I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在关系。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