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

[摘要] 二语习得关键期是否存在至今没有定论。年龄不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二语习得有不同的优势。早期外语教育应该注意以掌握母语为基础,把习得第二外语的语音作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反思性研究;早期外语教育

我国外语教育已呈低龄化态势,但心理学界和外语教学理论界对早期英语教育带来的利弊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总的来看,这些争论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 pothesis)是否成立上。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简介

1953年著名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提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认为语言习得有“最佳年龄”(The Optimum Age),这个最佳年龄在10岁以内。在Penfield研究的基础上,Lenneber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他把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由于受到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的影响能够自然轻松地习得语言。这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所以理解和产生语言就容易些。而在青春期后,由于大脑发生了侧化(1ateralization),用于语言加工和学习的人脑已经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就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的自然性递减,学习障碍增加,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

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中,很多第一语言的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假设的影响下,很多学者认为二语习得同样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内,第二语言能够自然地、毫不费力地习得,超过这个年龄之后,大脑不再具有这种能力。

很多学者围绕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关键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以下共识:一是在二语习得的速度方面,初始阶段,成年学习者习得速度较快,尤其在词汇和句法方面较为明显。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小的儿童习得速度快。儿童学习者在接触到足够多的二语学习机会后则最终超过成年学习者。不过,这种情况是指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下(如生活在目标语国家和双语环境里)和学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习得。二是在语音习得方面,儿童学习者可能在习得中比成年学习者具有优势,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下,只有儿童学习者才能够习得本族人的语音。三是在语法习得方面,语法习得的关键期可能比语音习得的关键期晚,大约在15岁左右,一些成年学习者也可以在口语、写作方面成功习得近似本族语法的能力。四是在语言习得的最终水平方面,撇开是否能够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这一问题,在理想的环境下,儿童和成年人相比不论在语音还是语法方面都更可能取得更高成就。

二、对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思性研究

关键期假设提出后,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Snow和Hoefnagel Hohle(1978)对母语是英语的荷兰语习得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下进行纵向研究,发现12—15岁受试者和成人都在最初几个月对荷兰语的掌握较快,1年以后,8—10岁、12—15岁的受试者荷兰语掌握得最好,3—5岁组儿童在测试中最差。这个著名的实验基本否定了二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Krashen(1982)的“输入假设”认为,所有的学习者,不论年龄的大小,只要有大量可以理解的输入和适合的情感过滤程度,均可以习得目标语言,它揭示了情感因素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当情感过滤强时,语言输入就不能得到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部分的支持;情感过滤较弱时,学习者才能得到较多的输入,才有利于语言学习。语言的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最终习得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Ellen Bilalystock(1999)研究句法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时认为:如果关键期内存在普遍语法,早期的二语习得中就应该很少或者没有母语迁移。虽然儿童的迁移比成人少,但是迁移的特征对儿童和成人是相同的。因此,语言学习能力的下降应该归因于认知能力的改变,而不是任何受到年龄制约的语言模块的变化。由Elizabeth Bates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在联结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浮现理论(emergentist theory)否定了语言习得中存在关键期,它强调双语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第二语言的习得困难是由于受到第一语言的制约,这种困难是由于后天学习本身造成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它还认为,成人通过不断增加第二语言的熟练度以及合理的利用两种语言间的线索,第二语言还是可以形成独立于母语的模块,达到类似于母语的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理论是否都能遵循一语习得中的理论?二语习得关键期开始和结束的年龄是多少?关键期内和非关键期是否有明显的断层和质的区别?是否存在不同内容的二语习得关键期?为什么很多儿童二语习得的初始年龄小却没有取得成功而另一些初始年龄大反而取得成功?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过程,而二语习得则涉及很多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它们是否不会影响二语习得的效果?

三、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反思性研究对早期外语教育的启示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存在与否尚无定论

“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这一类说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不能作为理论依据。

(二)“二语习得”并不等于“外语学习”

二语(second language)是指地位与母语相等或者更加重要的一种语言。如居住在美国的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移民,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的居民,都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我国的外语学习中的“外语”是汉语之外使用的语言,是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不是用于政府部门的语言。“二语习得”的终极目标是习得接近母语者的水平,而“外语学习”的目的常常是为了交际、阅读相关文献、旅游等需要。(Stern,1983)

(三)儿童在外语学习上没有绝对的优势

儿童在二语习得中的优越条件是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强,特别是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而听力理解、词法和句法方面,少年居优势;由于思维的发展和动机等因素,成人的习得也可能优于儿童。因此,每个年龄段都有学习外语的不同优势。外语学习开始的早晚和学习的成败没有必然的联系,年龄在整个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发挥了一定的效应,但不是其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四)须对我国早期外语教育进行重新审视

我国的外语教学属于典型的远离目的语国家的正式外语教学,现有的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而且学习外语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策略等因素。在我国,对外语教学影响重大的师资力量、教材和教法、整个教育体制等教学条件都不够成熟。早期外语教育还可能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影响母语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外语学习中的两级分化提早到来;有些语言错误一旦形成,纠正起来很困难;给社会、家庭和儿童本人增加了心理和经济的负担。我们应该考虑到Stern提出的三个标准:一是大多数的学生需要多久能达到所要求的外语水平;二是早期外语教育的价值;三是早期外语教学的师资和教学手段的情况。我们要了解儿童学习外语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五)早期外语教育的起点应该放在母语习得之后

在外语学习之前,要确保母语习得的完成。如果没有在母语环境中形成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学好一门外语。瑞典语言学家Malmberg对母语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的作用有过极为深刻的论述:“母语对于个人的文化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在早期教育中,个人首先被引入本民族的文化之中,然后被引入国际文化中,再后来被引入抽象世界中,所有这些教育活动必须在母语环境中进行,如果早期教育是在儿童母语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中进行的,那么将来他们对正式官方语言的掌握,就不可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这样他们的语言能力就会比较薄弱,其智力的发展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儿童启蒙教育不用母语是荒唐可笑的。”应该说儿童太早学习外语会影响汉语的学习,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因此,早期外语教育者应该不要忘记: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要让儿童把母语忘了。

六)高质量的语音输入是早期外语教育的重申之重

儿童在语音方面表现出的优势是成人无法比拟的。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如果他们接受的是正确的发音,那么以后他就有可能习得地道的外语,反之,会形成语音的僵化,给以后的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的提高带来困难。因此,早期外语教育工作者要在保证自身语音语调地道的基础上,把培养儿童口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作为教学的第一目的,否则就不能发挥儿童二语习得的优势。

总之,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又涉及到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儿童有一定的外语学习的优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只是一个假设,并未最终得到证明,我们不能简单地夸大其作用。

SLA 二语习得重要问题总结

S L A期末考试提纲 Week 9 Chapter 1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 2 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ART ONE: Definition: 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a term that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2.Formal L2 learning: instructed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https://www.doczj.com/doc/f317171390.html,rmal L2 learning: SLA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 4.First language/native language/mother tongue (L1): A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naturally in early childhood, usually because it i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a child’s family. A child who grows up in a multilingual setting may have more than one “first” language. 5.Second language (L2): In its general sense, this term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acquired after the first language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its specific sense, this term typically refers to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hich is learned within a context where it is societally dominant and needed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other basic purposes. The more specific sense contrasts with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 language, auxiliary (帮助的,辅助的) language, and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6.Target language: The language that is the aim or goal of learning. 7.Foreign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i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earners’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but rather one that might be used for future travel or 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r one that might be studied as a curricular requirement or elective in school with no immediate or necessa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8.Libr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functions as a tool for further learning, especially when books and journals in a desired field of study are not commonly published in the learner’s L1. 9.Auxiliary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that learners need to know for some official functions in their immediate sociopolitical setting. Or that they will need for purposes of wider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ir first language serves most other needs in their lives. 10.L inguistic competence: The underlying knowledge that speakers/hearers have of a language. Chomsky distinguishes this from linguistic performance. 11.L inguistic performance: The use of language knowledge in actual production.

《烛之武退秦师》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教学反思(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教学反思 (高一必修一) 一、确立课题并确定教学目标 本人把《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的教学目标是:一、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习兴趣;二、使学生懂得如何选题,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三、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的研究性学习,我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阶段;学生研究学习撰写论文阶段;表达交流研究成果阶段。 1.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阶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但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开始时,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耍。在选题时,有些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不知道选择什么问题来研究,我就采用集思广益的方法,让学生先把自己的研究问题在班上讲一讲,使同学们能互相启发。这样一来,同

学们思维共振,思路开阔,提出的研究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为什么说春秋无义战?”“从《烛之武返秦师》这篇课文看古代对人的称谓”,“论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对‘秦晋之好’的质疑”,“论秦穆公的称霸野心”,“‘子犯请击之’,子犯明智吗?”“试论烛之武说晋退师的可行性”等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但有些学生的选题,口气大得很,如“论秦穆公的称霸野心”,这些论题,足可以写成一本书。对此,我给学生提了两点建议,以帮助他们重新确立课题;一是研究性课题的切口要小,“择点不择面”。二是要选自己比较熟悉的问题写,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2.学生研究学习撰写论文阶段 研究的课题确定后,接着就要收集材料,广泛阅读撰写论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得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我注意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阅读《语文读本》里的《晋公子重耳之亡》、《郑伯克段于鄢》,还有《文言文选读》里的《晋归楚钟仪》、《晋灵公不君》以及《左传》中的《崤之战》等材料。有的学生还在网上查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即位前的流亡生活》等文章。通过这样的定向阅读,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获得了研究所需要的灵感和资料。他们学会了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慈母情深》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 通过《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用课外拓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在进行课外拓展的时候要切记课外拓展要为教学所服务,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纯粹为了拓展而拓展是万万不可的。这一课的教学,我虽注重了课外拓展,例如让学生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朗诵《母亲颂》,但也只是浮在表面,学生不理解一元五角的价值,文中的作者去妈妈工作的车间要一元五角买自己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时,一元五角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是难以理解它所承载的份量的,他们是远远不能体会当时的艰苦的,一元五角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应该让学生对一元五角有个清晰的概念,在教学那个年代多数工人一天的工资就几角钱,一个月也不过二三十元,还要养家糊口。这一元五角在那个年代的份量,没有与母亲挣钱的不容易联系起来,如果那时我能补充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母亲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五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soft/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在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余不敢睡,怕焦了着了。母亲是太刚强的女人,她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外穿得干干净净。尽管是打了补丁的衣服,还想方设法美化我们的家。……”定会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也会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赚钱那么辛苦却依然支持儿子看书,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2 我喜欢梁晓生的文章。《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研究性学习反思和总结

研究性学习反思和总结 对《对女大学生减肥调查研究》从选题到修改完成是一次次解决困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步步发掘我们兴趣的过程。首先选题时大家对美食、服装、减肥等贴近我们女大学生的生活的话题特别感兴趣。如孝感学院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口味,而南门外的餐馆有着不同风格和价位的菜系,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口味、服务周到、价格公道的健康美食;女生衣服不闲多,对衣物饰品款式和颜色颇有讲究和偏爱,有流行的,经典的,有路边摊的,有专卖店的等等,怎样结合自身的脸型身材和个人喜好去选择衣物……正当我们讨论得热烈的时候,发现总有小组成员提出一些关于此话题是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问题,如大家都尝美食,我们的消费额受到限制。怎样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又能使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最终能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最后我们选定了女大学生减肥这个题目,不仅仅我们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重要的是这几乎与每个女生相关,紧紧联系我们的生活。确定题目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家认真并且兴致高昂去做一件事是多么愉快的! 另外,在我撰稿的过程中,不了解论文的写作格式:引言,正文和结论。当我看了其他学者的论文并查了论文写作手册后才松了一口气;而且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也让我咬断笔头,到底是先写减肥原因还是减肥效果来引出文章主旨,图表应选择哪样的才更能表达相关信息。写完后交给小组其他成员修改并提意见,使之完善。当在键盘上敲这些文字时,心中洋溢着喜悦,仿佛手指也在飞舞。 总之,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提前了解写论文的模式,教会了我如何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料去学习以及向别人学习;也调动了我们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我们对减肥的科学认识,锻炼了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了我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大纲 □通识课□学科(专业) 基础课专业发展 必修课□选修课课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性质、特点、内容、理论研究流派、研究热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本课程采用多元视角,对二语习得与教学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介绍与探讨,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二语习得与教学全过程的诸方面,学习和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理论,从而加深对二语教学这一认知活动的理性认识,提高运用理论探讨和解决汉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并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汉语作为第二

语言的教学的实践中,力争成为积极、自觉的思考者和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者、研究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2.中介语研究 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二)难点: 1.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两种理论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2.中介语研究:中介语产生的过程、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3.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 4.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年龄、性格、认知方式以及语言学能等因素。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一)教学目的 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理论提出产生的意义,熟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三)基本内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与“目的语” (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3)“习得”与“学习” (4)“第二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5)“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6)“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及历史回顾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4.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习得因素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案例及反思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案例及反思 [教学内容] 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案例] 第一步:研究性学习的准备。 ①知识准备。 师:能被2整除的数还可以怎样表述?怎样检验一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②心理准备。创设情境,激起研究欲望。 师:请每个同学随意写几个数,自己先检验一下能否被2整除,等会儿 老师可以快速判断你报的数能否被2整除。 生1:报数“367”, 师:不能。 生2:“684380” 师:“能”。 …… 学生很惊奇, 师: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 第二步:研究性学习过程 ①准备研究数据。 师:要研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应准备怎样的数据? 生3:“都是2的倍数。” 生4:“数据要多一些。” 生5:“排列最好有顺序,比较容易观察。” …… ②先个体观察,后小组交流。 ③小组汇报研究发现。 生6:“我们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的个位是0、2、4、6、8。” 生7:“我们发现它们的个位是双数。” 生8:“我们认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看个位,因为个位的数字是循环出现的。” …… 师:你们把自己的发现总结一下吧! ④自主验证,集体小结。 师:任何研究发现都要经过验证,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请各小组检验自己的成果。不论成功或失败都请派出代表介绍自己的检验方法和过程。 (小组活动。代表介绍。共同小结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⑤研究成果运用。 师:我们终于揭开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神秘面纱,现在就请大家互相出题,尽展神奇风采,快速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吧! 第三步:自主深入研究。 师:我们研究出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你还想研究什么? 生9:“我想研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生10:“我想研究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我想研究……” 师:就让我们大家运用刚才发现的研究方法研究一下你想研究的问题,好吗? (各小组自主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数据准备---观察、交流---自主检验---成果运用”,利用这种研究性学 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研究意识,教给研究方法,让课堂充满“我发 现了---”的惊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无声的教材转化为 “我发现的方法”“我发现的规律”“我验证的……”。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 程,这个过程是充满失败和成功的。最终让他们享受研究的快乐与满足,同时 也要让学生知道: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知识,要勇于质疑,敢于挑战。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心灵的震颤母爱的洗礼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牛爱华

心灵的震颤母爱的洗礼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从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 回首这一堂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读题释题,激发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引领学生认真读课题,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引导当“慈母”二字映入眼帘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霎时学生畅所欲言,“雨中送伞的情景”,“晚上洗衣服的情景”,“无微不至照顾生病的我的情景”……学生在争先恐后中体会到了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情深.。 二、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本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情深的”。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重点句子举例: (1)母亲赚钱养家是多么艰辛:“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一词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工作的劳苦。(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句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3)“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位疲惫不堪,含辛茹苦的母亲感动了我,三个“我的母亲”包含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情意与感激,还有不忍心,甚至愧疚感。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4第一章节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诱导公式(二)、(三)、(四)”是人教版数学4,第一章1、3节内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三角函数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一)等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又是推导诱导公式(五)的理论依据。 (三)学情分析: 如何引导学生从单位圆的对称性与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记忆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2. 诱导公式并运用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模型、直尺、多媒体。 自主性学习法;反馈练习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 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 的活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一.问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 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个 具体的问题。 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 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 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即有: sin(+2kπ) = sinα,cos(+2kπ) = cosα,ta n(+2k π) = tanα (k∈Z) 。 (公式一) 通过复习 知识引人 新课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目 标 引 把学习目标板在黑板的右上角,并对目标进行解读。

领 活动导学二.尝试推导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 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 问题: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吗 角π与角的终边关 于y轴对称,有 sin(π ) = sin , cos(π ) = cos ,(公式二) tan(π ) = tan 。 因为与角终边关于y轴 对称是角π-,,利用这种对称关系,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 圆的交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我们就得 到了角π与角的三角函 数值之间的关系:正弦值相等, 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进而,就得 到我们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的路线图: 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 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三.自主探究 问题: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与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 sin() = sin , cos() = cos ,(公式三) tan() = tan 。 角π + 与角终边关于 原点O对称,有: sin(π + ) = sin , cos(π + ) = cos ,(公式四) tan(π + ) = tan 。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结论:α π α π α± - ∈ ? +, , ) ( 2Z k k的三角函数值,等 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 符号. 学生阅读、 观察、思 考、讨论交 流。 提问式回 答,教师再 补充完整。 学生观察 图形,思考 学生观察、 思考、讨论 以 问 题 式 给 出, 把 课 堂 较 给 学 生,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自 主 性。 培 养 学 生 的 空 间 想 象 能 力

研究性学习反思

对西方节日---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学生们上网搜索了许多相关资料.他们阅读,分析,比较信息,而后撰写课题研究的文章,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们非常投入,学习富有热情。班级学生对于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之高,也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他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通过上网、剪报、翻阅杂志等方式搜集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也设计问卷并进行了抽样的调查。学生的组内分工也非常明确,汇总后的资料交由精通电脑的学生一一录入电脑制成精美的幻灯片,并且选派了口语流利的学生上台作最后的成果展示。作为代表上台陈述的学生的叙述也显得相当有条理。在这整个流程当中,我只是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所有的资料搜集、录入、制作和展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主导完成的,这也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诠释和实践探索,应该说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成功的。从中我也意识到,平时我们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是大大地低估了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让学生一试,认为给学生的太多自主空间,就是对他们的放任,其最终结果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然而当我真的放开手,才发现学生的潜能是如此之大,只不过这其中的一大部分还未被我们发掘出来罢了。由此,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多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来讲,似乎会有更大的好处。这些能力是亟待着我们教师去开发和培养的。

总结这次活动,觉得以下几点还是做得颇有成效: 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尽量把英语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在 一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体验英语,运用英语,创造自己的成果. 2.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程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是新课程 的基本理念和构建方式.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世界,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 3. 倡导全体参与,主动体验: 重体验,重探究,重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当然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也难免有不足之处。 1.由于是高一学生,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基础对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些课题与其语言能力不相符,就有可能把研究性学习变成其他知识的英语翻译作业。难度大,就会对英语产生敬畏。因此,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必须注意分层次,有梯度。 2. 由于经验不足和精力有限,教师没有完全及时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 异,学生课题研究自我感觉不够深。 3.研究方式可以更具多样性:上网搜查资料,阅读一定量的书籍做的较好,较多,也可设计问卷调查,走访或结合其他社会实际活动。 其实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一项目的实施,本人还体会到: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

18 慈母情深 教学反思(3篇)【五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新编实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孩提时代,家境贫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要钱。开明达理的母亲不顾周围大婶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作者深为不安,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文章采用了水墨写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几句外貌、语言的描写就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这是那个困难的年代精神战胜物质的一场决战。 一、教学效果 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让他们对书展开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挣钱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细节描写:|“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的内心那份深情。学生在多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辛、宽容、无私与奉献……母亲塞给我的还是钱吗?那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细节深深烙在孩子们脑海!真正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一片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1、3、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五、六)解读

1 1、3、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五、六) 讲义编写者:数学教师孟凡洲 前面我们学习了诱导公式一、二、三、四,本节课来学习诱导公式五、六.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公式五、六; 2、熟记公式一到六,并能熟练应用.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阅读教材26—27页内容,回答问题 <1>终边与角α的终边关于直线y=x 对称的角有何数量关系. 结论:如图所示,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P 1的坐标为(x,y ),由于角π/2-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关 于直线y=x 对称,角π/2-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 2与 点P 1关于直线y=x 对称,因此点P 2的坐标是(y,x ). <2>理解并写出诱导公式五. 结论:根据问题<1>,我们有:sin α=y ,cos α=x ,tan α=y/x ;sin(π/2-α)=x,cos(π/2-α)=y ,tan(π/2-α)=x/y.从而得到诱导公式五:cos(π/2-α)= sin α,sin(π/2-α)= cos α,tan(π/2-α)=cot α. <3>请你利用π/2+α=π-(π/2-α),由公式四及公式五写出诱导公式六. 结论:sin(π/2+α)=cos α,cos(π/2+α)=-sin α,tan(π/2+α)=-cot α. 公式一—六可以用一下十个字来概括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综合练习与思考探索】 练习一:教材例3、例4; 练习二:教材4、5、6、7.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1.3B 组2; 2、选做题:总结本节公式并形成文字到作业本上. 五、【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公式五、六,要求学生能掌握并理解. 六、【教学反思】 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 研究性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课程改革说起。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谈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存有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合,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有,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有,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与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问题的存有,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同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说: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动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山东师范学科英语二语习得重点名词解释

Anna考研精简二语习得内容 1.what is SLA? A term that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It includes in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 and 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2.Second language:It is any language learned after the first language or "mother tongue", even though it may be the third, fourth, or tenth to be acquired. It is also called a target language. In its specific sense, it typically refers to an additional language which is learned within a context where it is societally dominant and need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other basic purpose. It is often acquired by minority group members or immigrants who speak another language natively. In this more restricted sense term is contrasted with other terms in this list. 3.Foreign language: It is one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earner's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which might be used for future travel or other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r studied as a curricular requirement or elective in school. but with no immediate practical application. 4.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这个理论教学法上也有我再补充一下):The claim that children have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years during which they can acquire their L1 flawlessly; If they suffered brain damage to the language areas, brain plasticity in childhood would allow other areas of the brain to take over the language functions of the damage areas, but beyond a certain age, normal language development would not be possible. This concept is commonly extended to SLA as well, in the claim that only children are ability to achieve native or near-native proficiency in L2. 5. Interlanguage(learner language): refers to the immediate states or interim grammars of a learner's language as it moves towards the target L2. 6. (1)Positive transfe r: When a L1 structure or rule is used in an L2 utterance and that use is approprite or "correct" in the L2.

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谈“对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重庆南川市鸣玉中学校陈建华钱小红 邮编:408409 电话:71455163 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有二年多的历史,通过这二年的考察、实践、探索和不断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现将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和认识提出来和大家商讨。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必修课 目前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在充分研究现行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并且在新课程计划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周3课时)。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迫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在社会和环境教育资源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可见,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获取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一定能为高中学生搭建起学习、进步、发展的桥梁。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是关键 观念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观念的转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的形势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迫使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二是,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自己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理解。把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为此,我们订阅了《上海教育》、《人民教育》等理论刊物,提高理论水平,加深对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促进教育理念的形成。 知识储备教师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当今科学发展的前沿。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我们学习了家用电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制作等知识。订阅了《我们爱科学》、《家电维修》、《科学画报》、《电脑维护大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版),《读者》扩大了知识面,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处理好各种关系。顺利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本身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指导者、辅导者,打破教师讲、教、说一贯模式。研究性学习使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垄断者,进而应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对以往的知识而言只是学习的先后问题,而对

2020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新编实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孩提时代,家境贫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要钱。开明达理的母亲不顾周围大婶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作者深为不安,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文章采用了水墨写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几句外貌、语言的描写就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这是那个困难的年代精神战胜物质的一场决战。 一、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让他们对书展开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挣钱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细节描写:|“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

“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的内心那份深情。学生在多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辛、宽容、无私与奉献……母亲塞给我的还是钱吗?那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细节深深烙在孩子们脑海!真正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一片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为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我设计让他们比赛背诵的环节,在背诵中内化语言,培养语感。接着,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鼻子酸过的场景,让课堂更贴近生活!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不同了,但课前的查阅资料小环节一下子解决了时代差,小练笔更让他们在对比中成长了不少。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有声朗读预设较少,整堂课显得冷清,语文味不浓。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朗读的形式,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课后小知识 --------------------------------------------------------------------------------------------------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