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思考

(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思考

(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思考
(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思考

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

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业务表外化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表外业务中的“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之所以称其“表外”,是因为这些业务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人民银行2000年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一、表外业务的特点和风险特征

表外业务快速兴起的主要原因为:避险需要、规避监管、市场竞争和利润追求。

表外业务涉及的产品,从传统的贷款承诺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资金没有直接的联系。

二是表外业务具有更高的杠杆性,盈亏波动剧烈。

三是衍生产品类表外业务结构非常复杂,交易高度集中。

四是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低。

表外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一是市场风险:十分敏感。

二是信用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从业务实质来看,表外业务中或有负债的性质在于银行承担了第三方的当前责任:承诺的性质在于银行眼下并未承担信用风险头寸,但在将来的某一天可能会承担。也就是说,或有负债能够直接转化为表内贷款,导致信用风险。但是,特定的触发事件没有发生以前,这些可能的信用风险尚未直接体现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此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表外业务收益丰厚而且风险低。

三是操作风险:加剧了不确定性。

四是风险计量难度较高。

二、对表外业务的一些错误认识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猛,但在对表外业务仍存在不少模糊认识,表现在:

一、表外业务是一类业务。

任何一类业务都有明确的制度规范,但表外业务却无法用某个制度来统一规范,它是若干类业务的统称。

二、表外业务是低风险业务。

判断一种业务风险的高低,应以是否承担风险敞口,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敞口来衡量,而不能单纯认为表外业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银行资金,就是低风险业务。

三、表外业务垫款率能衡量其风险大小。

有些表外业务风险并没有通过垫款率表现出来,如信贷证明。同时表外业务垫款多是客户主观违约造成,是一种典型的信用风险。

四、表外业务不会给银行带来颠覆性的系统风险。

巴林银行已证明这是错误的观点。

五、表外业务是一种技术含量低的业务。

实际上,表外业务不占用银行的资金,需要投入的是银行的信用、知识和网络,很多表外业务都是高技术含量产品。因此发展表外业务不能仅仅依靠低水平的价格战。

六、表外业务收入来自表内业务。

这种观点认为,表外业务和表内业务具有简单的替代关系,这一点在收入转移上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2009年初国内商业银行承兑、贴现数额大幅上升,其中不乏有些银行“指导”客户采取先承兑再贴现的方式取得融资。表面看银行“一举三得”,实现了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三项指标,实则不赚反亏,因为赚取的中间业务收入加上贴现利息远低于贷款利率,违背了风险收益相平衡的经营原则。

应该说,表外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效应,但不是简单替代或完全替代,而是倍增关系或互赢关系。

三、铁路支行表外业务发展状况

铁路支行近几年来表外业务发展较快,依靠铁路建筑企业的各类保函和信贷证明、房改金融收入形成了自身的业务特色。但这种快速发展主要是纵向相比,由于前期基数小形成的,系统内横向比较,

铁路支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和收入仍然很小,存在客户量少,品种不多、结构单一、收入主要依靠几个大客户等突出问题。

截止2010年11月30日,铁路支行表外余额555828万元,实现收入427.2万元。其中各类保函余额348014万元,前11个月累计办理262笔,212883万元;信贷证明余额207300万元,前11个月累计办理83笔,250050万元;全额承兑余额514万元,前11个月累计办理22笔,1024万元。

四、2010年铁路支行表外业务发展特点

一是客户群体扩大,保函客户由2009年的6户扩展到今年的10户(中铁七局、七局郑州公司、电气化三公司、郑铁利达、中原铁道监理、中原铁道工程、路局工务机械厂、路局装卸机械厂、郑州峰华电子和河南奇盛科技),信贷证明客户由2009年的2户扩展到今年的3户,客户行业也由纯粹的建筑业拓展到制造业。

二是业务品种增加,保函品种在传统的投标、履约、预付款保函基础上增加了质量保函,近期针对客户在施工项目中被业主暂扣5%工程款做为质保金的情况,经营部门会同风险部正在研究和设计方案,向建筑企业力推工程维修保函。

三是手续费收入逐步提高。

四是表外业务继续保持100%的资产优良率。未发生过表外业务违约、垫款事项,历次信贷资产分类均为正常类。

五、铁路支行表外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收费低,定价权弱势。

当前国内银行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低水平竞争的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规模偏好,导致企业意愿消费价格偏低。前期在与中小银行竞争中,我行还能守住基准价格,但随着中行、农行跟进价格战,使企业拿着中行、农行的收费定价倒逼我行降价。目前,我行对大客户的保函收费为基准价格打5-6折,信贷证明收费为基准价格打2-6折,在各家银行中仍为收费最高,但仅是略微高出。

二、保函和信贷证明多以信用方式出具。

由于银行间的激烈竞争,目前我行对大客户(如中铁七局)的保函和信贷证明全部以信用方式办理,其他银行亦是如此,银行担负的客户偿还能力的风险被放大。

三、非建行标准格式居多,见索即付保函大量增加。

由于建筑市场上业主占有绝对的强势地位,所以各种保函和信贷证明的格式基本上由业主指定,且不允许进行修改,同时业主从自身利益考虑,大量采用条件苛刻的无条件履约保函,致使签开行处于不利地位,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四、信息不对称和或有信用风险肥尾现象。

客户因为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处于有利地位,其常常会因为自身利益而对银行隐瞒或修饰不利信息,因为信息缺乏或信息失真导致在业务过程中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表外业务的或有性质,银行一般不需要垫款,而且由于国内银行收费不规范,致使表外业务手续费偏。一旦银行垫款,极大可能形成问题贷款,所以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肥尾现象比一般贷款更为严重。

六、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加强贷前调查,进行主动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选择。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贷前风险经理的责任意识,对客户提出的表外业务需求,要确认客户承包工程的资质、施工能力、技术经验、管理效益和工程合同条款的合理性。要详细考察承包合同中有关预付款、工程款的支付方式,质保金、工期、违约延期罚则等的相关约定。若客户承接的是一个全新的工程,不具备组织施工的技术经验和实力,审查时一定要谨慎。因为经验不足与苛刻的合同条件,可能会导致客户正常履约困难重重,造成不得已而违约的现实。

其次,出具的保函,尽量不采用无条件赔付方式。尽量争取保函规定的业主的书面索偿与付款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若发生索赔,可以使客户有足够的时间与业主谈判,将争端解决在银行赔付之前,以免造成双方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要尽量争取在保函中明确保函的有效期。

第三,严格审查客户的投标报价。如果客户的中标价格低于次低报价超过5%以上,就应该引起警惕,分析其原因,如果由于漏算、误算、报价计算错误造成的,就会大大增加客户的风险,客户就难以按照合同规定的义务来履行,也就相应加大了银行出具履约保函的风险。

第四、在确定保函金额时,要调查客户的财务状况,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可变现的财产等情况,考察客户的资质信誉,承包类似工程的经验技术装备以及管理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可以考虑对客户进行综合业务评价,确定客户的净担保总

额,当客户投标报价总额×10%<净担保总额时,可以考虑出具履约保函,反之则慎重考虑或拒绝出具履约保函。

最后,要严格遵守风险选择五原则:能够识别、可以承担、有利可图、擅长管理,市场潜力大。

二、加强风险计量和风险缓释管理,发挥经济资本工具作用。

要充分发挥内部评级、资产组合等信用风险管理基本工具的作用,根据客户违约风险合理选择缓释工具。提高经济资本对风险管理的分析、监控和决策支持作用,以经济资本为导向,以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为核心引导结构调整,进行客户选择和市场拓展。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树立价格底线意识,针对客户和产品特点制定差别化的价格底线,在价格底线之上积极营销客户,达成共赢。

三、充分发挥监测系统作用。

一要主动运用组合风险分析系统,通过风险管理工具中的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损失率、经济资本、风险回报等,测算客户的风险收益和综合贡献,为差别化定价、综合信贷方案设计、贷后风险缓释措施制定等业务经营和管理提供量化支持。

二要通过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监控客户的财务指标、授信持续条件和行业限额等整体风险状况。

四、加强风险安排和客户服务方案上的创新。

针对我行优质大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在客户需求和银行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按照客户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合理安排好风险,将科学的风险安排与客户服务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预期的风险管控目标,提

升市场竞争力。以中铁七局为例,由于我行对其提供了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涵盖贷款、表外业务、临时融资、年金、银行卡、重客系统、现金管理、代发代付、信托产品和公开信用等级等全方面产品),虽然表外业务我行收费最高,但市场占比最大。

五、强化贷后管理薄弱环节。

一要围绕“贷后管理年”活动主题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客户贷后管理的频度和深度,及时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及合同的履行情况。

二要加强对项目的检查。既可以此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又可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督促客户严格按合同要求履

行义务,检查项目工程款的使用情况,防止与杜绝客户把工程款、预付款挪作他用。

新形势下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思考 随着国家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控制,以及受全球经济下行形势的影响,国内大多数冶金、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存步履维艰,从而也影响了我公司主营业务的市场拓展。面对当前国内外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完善程度的竞争。因此,在积极应对挑战、开拓新市场的同时,企业还应在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苦练基本功,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而成本效益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元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增加了企业成本,但这项工作可以避免企业发生更大的风险和负面的影响,从而能保护企业更大的利益和价值。 一、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底线 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底线,无论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不管是内部管理需要,还是外部监管要求,都使得企业风险管理作用显得日益提高。应该说,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也不是降低风险,而是将其控制在我们可承担的风险范围内,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题反应型,来了问题救火式的反应;第二阶段是规范操作型,是已有制度和流程,但缺少战略指导方针下的风险管理;第三个阶段是体系完善型,就是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在公司的统一战略指导之下,通过完善的

体系、流程和日常的管理工作来预防和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预防,而不是等着风险来了,再采取措施。 许多企业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某个区间段恰恰资金短缺,这时刚好有一笔资金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假如那笔钱不在那个区间出现的话,那么今天那个企业很可能已经不存在了。而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尽量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二、风险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理念 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全员参与,这需要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切实转变观念,真正重视起来,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内控体系,培育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企业要宣贯每一位员工在其职责范围内都是风险管理的主体,都承担着相应的风险管理责任的理念,将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从而把风险管理纳入到经营管理全流程中。 三、提高全面风险管控的预防性 以风险可控为目标,提高全面风险管控的预防性,支持企业高效、健康、持续发展。比如在合同审核方面,要做到事前法律审核,从商业模式、交易条件、合作方的选择、合同条款的设置等环节介入,并进行风险控制指导,这样业务部门就能够掌握内控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个方法做下去,就既能保证业务流畅,又能控制风险。 四、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区域 风险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每个企业都会有固有风险,要把风险控制在一个能够满足企业风险偏好的区域,这需要经营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建议.docx

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21世纪,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快,为了应对各种金融危机和保持区域经济稳定增长,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中Y银行纷纷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当前,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外部政Z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金融工具及衍生品杠杆风险加剧和内部分支机构职能调整导致的管理风险等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民银行履职效率,因此研究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学者对于风险管理的理论综述 195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德教授首次提出了“风险管理”一词,并将风险管理的描述为控制某事物因期望值与现实值存在差异而导致的损失。从此风险管理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并引发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各类机构不停的研究和扩展。19XX 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引出“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和基本框架,但是该文件为了补充《旧巴塞尔协议》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努力,并未能及时建立风险测算模型。在随后的六年间,巴塞尔委员会更新了《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有效措施》,系统理论的阐述了银行资本管理的风险测算方法VaR(ValueatRisk)与模型,为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和管理模式。 20XX年4月,全美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又称发起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COSO委员会)在19XX年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吸收多年来专家学者在风险

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按照《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SOA)在报告方面的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为建立现代风险管理建立了较为完美的理论体系和实物框架,并提出了通用的风险管理定义:“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20XX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借鉴和遵循的国际审计通行准则和国外大型企业在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发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理念中首次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并逐步促使公司管理层和治理层重视对各类风险的管理。 20XX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参照《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的理论框架,制定并发布了《中Y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首次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流程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管理文化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将风险管理纳入中Y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建立了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引发了国内大型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据美国标准普尔评级机构,20XX年对世界上2300家大中型公司管理层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接近3/5的企业已经逐步建立风险管理机构或引入风险管理理念,表明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际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落后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和部分金融机构建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之外,绝不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仍未将风险管理纳入

关于供电营销服务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于供电营销服务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19-07-09T11:35:18.18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作者:殷玲[导读] 摘要: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也在不断成长,这将导致我国的供电企业必须以全新的姿态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建昌县供电分公司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300) 摘要: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也在不断成长,这将导致我国的供电企业必须以全新的姿态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主要对我国现阶段的供电企业营销服务进行分析,阐述其形成的原因及存在的风险,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如何建立供电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如何完善营销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供电企业营销服务风险管理防范体系 一、供电营销服务面临主要风险 1.1用户拖欠电费风险 电费管理作为供电营销服务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对供电公司的经营发展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用户拖欠电费现象普遍存在,势必会给供电公司的正常供电服务造成阻碍,既影响了供电营销服务的质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又限制了供电公司的持续发展。 1.2供电线损风险 造成供电线损的原因主要包括用户窃电、线路本身缺陷、计量错误或配电网维护不当等。供电企业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服务对象,难免有素质低下的用户为逃避缴纳电费而私自接线窃电.导致用电量计量出错,进而导致线损增加。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而言,用户窃电都是一种不正当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是供电公司不允许的。由于配电网线路错综复杂,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难免留下缺陷,增加线路损耗。另外在配电网日常维护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维护不及时、维护方法不正当都可能会导致线损增加.给供电公司营销带来较大风险。 1.3电力市场自身风险 供电营销服务是供电公司经营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营销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司自身发展状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大小供电公司营销服务受国家法律制约,国家推出的电力相关法律法规将供电公司逐渐推向市场化、经济化发展道路。在这一电力市场中,电量及其计量、电价可能会给供电营销带来一定风险。 二、建立供电企业营销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2.1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内部管理。对于供电企业的这些营销风险,我们应该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比如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员工素质、服务过程、客户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避免服务风险的出现,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电服务的可靠性。对营业厅员工要进行应对突发性服务事件的培训,提高客户服务人员对突发服务事故的处理能力,及时地控制营销服务安全风险,强化营销服务管理。 (2)加强舆情监控。供电企业在对客户的服务中,必须重视服务失误。因为这种失误一般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一些供电企业在服务失误之后,不能勇于面对,为了逃避上级领导的责任追究和社会舆论的曝光,采取一些不正当处理方法,比如隐瞒和歪曲事实,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违背了企业的服务宗旨。面对这种服务风险危机,供电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承担责任和失误。主动与有关部门和媒体进行沟通,发布真实的信息,报道事情的真实原因,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化解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 (3)建立早期预警机制。供电企业应该建立消除服务风险危机预案。在出现服务失误的时候,严格按照预案冷静面对,及时处理问题,控制服务风险的扩散。对已产生的危机,要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事态恶化。另外,及时收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实时对舆情进行监控,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的事件,强化投诉调度的职能等。 (4)补救服务失误。当服务出现失误或者因服务失误所产生服务质量问题的时候,必须以高度重视的精神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企业的损失,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维护企业的形象。 2.2建立经营风险的防范体系 (1)坚持以“真诚服务,共谋发展”为服务宗旨,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把优质服务思想体系贯彻整个服务工作的始末。 (2)加强信息管理,不断完善各种信息反馈机制与信息来源渠道,使市场各类营销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分析,为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3)对目前的监督检查机制与用电纠纷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实事求是优良作风,遵照各项法律法规依法行事,处理各类纠纷问题公正公平,尽量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 (4)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在服务中不断找寻顾客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争取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主动服务的主题思想应是企业发展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不断完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尽量满足各个客户的不同需求。把优质服务与诚信服务作为企业发展理念,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彼此之间各类用电纠纷。不断向客户传达各种用电的法律法规,增加用电常识的宣传力度,充分保障每个客户的安全用电。 三、加强供电营销服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3.1加强电费收缴力度 用户拖欠电费、拒交电费是供电公司日常营销服务中经常面临的一种风险类型.对于这类风险的管理需要供电动气加强电费收缴力度,扎实做好电费收缴工作,具体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工作人员在向用户收取电费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即依法执行电费收缴工作,以防止有素质低下人员利用职权乱收电费现象发生。在收缴过程中,对于不按时缴纳或拒绝缴纳费用的用户按照相关条例给予适当的惩处.如停止对其供电服务等,确保电费收缴工作合理。另一方面,供电公司既要建立起自己内部的信用评价体系,也要建立起用户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对工作人员工作表现、态度、绩效等进行评价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信誉和形象,提高自身在市场和用户心中的地位。通过用户信用评价体系对电力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价.对经常拖欠电费的用户加强监督与管理.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传播与教育,对于信用良好的用户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宽限时期促进其电费缴纳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电费足额回收。 3.2做好供电线路检查与维护工作

金融风险管理思考题(doc 13页)

金融风险管理思考题 1.金融风险有哪几种类型? 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价格或波动性的变化而引起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由于交易对手不愿意或无能力履行合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风 险。 ●操作风险是内部管理过程和系统的不足或失败、内部人员的失策或外部 事件所导致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会相互牵扯在一起,所以,任何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随意的。 2.考虑一项简单的交易,交易者从银行A购买一百万即期英镑(BP)。现在的 汇率为$1.5/BP,在两个营业日后结算。所以,交易者的开户银行必须在在两个营业日后支付$150万以交换一百万英镑。这一简单的交易可能涉及到哪些风险?试加以说明。 1)市场风险:在两天内,即期汇率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几小时后汇率变 到$1.4/BP。交易者削减头寸,向另一银行,银行B出售英镑。这样,现在的英镑只值$140万,在两天内损失$10万。这一损失是投资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引起的。 2)信用风险:过一天,银行B破产。现在交易者必须进行替代交易,与银 行C进行交易。如果即期汇率进一步从$1.4/BP下降到$1.35/BP,则与银行B交易的盈利$5万变成风险。损失是投资的市场价值的变化。于是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相互交错在一起。 3)清算风险:再过一天,开户银行上午将$15万汇给银行A,而银行A违 约,在中午之前没有支付承诺的100万英镑。损失的很可能是全部美元本金。 4)操作风险:假设开户银行将$150万错汇给银行D。两天后,等资金汇 回,再汇给银行A,将要支付额外的利息,损失就是支付的利息。 3.风险度量系统包括哪些步骤? 一个风险度量系统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1)建立组合头寸与风险因子的映射关系。 2)根据市场数据,构造风险因子的分布(例如,正态分布,经验分布或其他 分布)。 3)利用三种方法(delta-正态法,历史模拟法,Monte Carlo法)之一构造组合 收益率的分布,计算VaR值。

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doc

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的若干思考 国内经济尤其是金融体系的封闭性再度使国内商业银行免于海外金融危机的侵袭,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目标客户的国内商业银行,尚未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在过去的一年中,尽管各商业银行普遍大幅提高拨备水平,但整体经营业绩仍然比较优良,说明各商业银行已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抢占先机。但商业银行在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管理水平。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逐步建立集中、垂直体制的风险管理体制 当前各商业银行都在探索风险集中管理的模式,风险集中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流程优化与管理职能的整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风险管理集中起来,强化风险条线的独立性,这样才能统一风险文化,统一风险偏好,统一风险政策”。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中,仍然以“层级管理”为主,既将风险管理部定位为银行内部的部门,直接对分管行长负责。这种层级管理的现状不仅造成了风险管理资源分散,而且还严重的影响了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尽快构建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汇报线路、报告范围及考核机制,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水平。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文化,充分发挥“三道风险防线的作用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当前金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应把资产的安全性列为首位,同时还要兼顾资产的流动性。所以,各商业银行不仅要深入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还要不断提高对关键风险点的识别能力。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必须树立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意识,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在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中,业务经营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一道防线;风险和合规管理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审计则起着“第三道防线”的作用。通过“三道防线”的分工协作、有机配合,促进前、中、后台统一价值观的形成,构筑起风险防范的内控屏障。 (三)保证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 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各商业银行在资源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不断向其倾斜,而其风险管理工作却跟不上创新业务发展的需要。风险管理工作作为经营活动的保障,其信息:一方面来源于客户,另一方面来源于业务经营部门,有些信息经过处理后无法反映其真实

对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考

对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的思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 管理的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都与国外同行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国急需加快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生的变化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改变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利率、汇率及股票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应对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风险变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整合力度的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无疑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市场大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市场的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理解和认知新产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观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较少使用风险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进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出现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才使风险定价、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整体经济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思考

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一些思考 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业务表外化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表外业务中的“表”,指的是资产负债表,之所以称其“表外”,是因为这些业务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人民银行2000年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一、表外业务的特点和风险特征 表外业务快速兴起的主要原因为:避险需要、规避监管、市场竞争和利润追求。 表外业务涉及的产品,从传统的贷款承诺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资金没有直接的联系。 二是表外业务具有更高的杠杆性,盈亏波动剧烈。 三是衍生产品类表外业务结构非常复杂,交易高度集中。

四是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低。 表外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一是市场风险:十分敏感。 二是信用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从业务实质来看,表外业务中或有负债的性质在于银行承担了第三方的当前责任:承诺的性质在于银行眼下并未承担信用风险头寸,但在将来的某一天可能会承担。也就是说,或有负债能够直接转化为表内贷款,导致信用风险。但是,特定的触发事件没有发生以前,这些可能的信用风险尚未直接体现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此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表外业务收益丰厚而且风险低。 三是操作风险:加剧了不确定性。 四是风险计量难度较高。 二、对表外业务的一些错误认识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猛,但在对表外业务仍存在不少模糊认识,表现在: 一、表外业务是一类业务。 任何一类业务都有明确的制度规范,但表外业务却无法用某个制度来统一规范,它是若干类业务的统称。 二、表外业务是低风险业务。 判断一种业务风险的高低,应以是否承担风险敞口,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敞口来衡量,而不能单纯认为表外业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银行资金,就是低风险业务。 三、表外业务垫款率能衡量其风险大小。

强化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若干思考

强化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若干思考 由于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获取了迅猛的发展,同时社会也在快速的进步,这些发展离不开我们国家的企业会计。不过由于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滞,加之经济体系的变幻,此时企业会计面对的压力和问题也变多了。所以,为了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益,创造优秀的发展秩序,就要做好会计相关的风险管控工作。 标签:企业会计;风险管理;控制;思考 1 何为会计风险 通过分析其名称我们得知,此处讲到的风险是说企业在获取它的发展目标的时候形成的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效益的不明确的要素。在经济学中一般将不明确性和风险联系到一起。而且假如不明确性的程度较高的话,此时的风险就相对的要大一些。因此在一定的层次上来看,可以通过特殊措施测量概率。并且我们可以用标准力离差率或期望值来表示风险的大小。针对企业会计风险来讲,其关键是说在特定的空间区域或是时间背景中因为企业中的一些会计工作者未提供较为精准的财会信息或是信息存在缺陷进而可能对企业带来负面效应。此处讲到的不明确的要素不单单会对企业的债权者或是投资者产生负面的效益,同时还会导致企业的别的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中关于会计的风险不单单的涵盖会计信息相关的内容,还涵盖了会计管控相关的风险。 2 会计风险的形成缘由 2.1 对于企业的控制环境来讲,缺少风险管控思想。风险形成的内部要素通常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思想不先进。其次是未形成良好的组织保证,最终是未明确的区分权责。针对第一个内容,其牵扯到企业的决策人,很多企业的决策人在管理企业的时候并没有形成正确的风险思想,也未对潜在的风险制定积极的应对方法。因为对企业面对的风险没有高度的关注,所以就会使得企业的财会信息常常的发生失真的现象。此类问题都会对企业的财务情况产生很多的负面效益,同时还会干扰到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针对组织保证来讲,因为一些企业并未设置完善的组织体系,也没有充足的会计工作者,因此企业也就无法对其面对的风险积极的掌控。针对企业的权责内容来讲,因为未把不相容的职位合理分离,因此在特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面对的会计风险会变得越发严重。 2.2 来自于成本方面的缘由。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风险,而且也没有太在意风险控制时的成本。其主要的体现在如下方面,企业未在会计风险方面花费应有的费用,因此这些企业就无法得到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就算是一些企业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不过因为缺少充足的专业人员和资金,所以评估工作也无法发挥出它应有的意义。除此之外,企业在开展评估工作的时候未投入充足的技术力。企业使用高科技方法能够防止在开展内控工作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就能够尽量的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益,最终维护企业的权益。

(风险管理)诉讼风险问题的几点思考

诉讼风险问题的几点思考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依法办事意识的提高,通过诉讼方式解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各种民商事纠纷,成为当事人选择的主要方式之一。诉讼这一方式解决纠纷的优点是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如和解、调解、仲裁等所无法具备的。既便是目前发展势头很快的民商事仲裁,一些个案的最终解决,仍然需要通过诉讼程序。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诉讼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难以克服的弱点,各种诉讼风险的存在就是最好的明证。为了更好地发挥诉讼机制在解决民商事纠纷过程中的作用,促使纠纷在实质意义而非形式意义上的解决,维护民商事流转关系,同时给有关当事人避开诉讼风险、降低诉讼成本提供一些实际帮助,有必要对这一现象作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诉讼风险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从广义上讲,凡涉诉讼,必有风险,无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从狭义上考量,鉴于我国刑事政策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变化以及刑事诉讼采纳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严格证明标准,在刑事诉讼领域,在严格遵循程序法的

前提下,此类风险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例如:某甲没有实施犯罪,却在案发现场留有指纹,因此可能被侦查机关确定为犯罪嫌疑人并进而采取强制措施。而在民商事诉讼领域内,风险仍然很多。但要给诉讼风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将其范围加以必要的限制和界定,则相对容易一些。基于此理,笔者认为,所谓诉讼风险是指民商事诉讼活动中的当事人,因行使诉讼权利不当或不能正确履行诉讼义务,以及因某一法律事实的出现,有关当事人应当承担的法律上或事实上的不利后果。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如超过诉讼时效起诉导致的胜诉权的丧失;事实上的不利后果如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没有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而导致的执行程序的终结等等。 应当说明的是,有些当事人出于某个目的恶意涉讼,或者故意隐瞒、捏造事实、提供虚假证据,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虽然和当事人承担的诉讼风险非常类似,但绝对不属于诉讼风险的范畴。 二、诉讼风险的种类及风险特征

最新对商业银行风险工作的若干思考

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 的若干思考 国内经济尤其是金融体系的封闭性再度使国内商业银行免于海外金融危机的侵袭,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目标客户的国内商业银行,尚未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在过去的一年中,尽管各商业银行普遍大幅提高拨备水平,但整体经营业绩仍然比较优良,说明各商业银行已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抢占先机。但商业银行在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管理水平。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逐步建立集中、垂直体制的风险管理体制 当前各商业银行都在探索风险集中管理的模式,风险集中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流程优化与管理职能的整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风险管理集中起来,强化风险条线的独立性,这样才能统一风险文化,统一风险偏好,统一风险政策”。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中,仍然以“层级管理”为主,既将风险管理部定位为银行内部的部门,直接对分管行长负责。这种层级管理的现状不仅造成了风险管理资源分散,而且还严重的影响了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尽快构建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汇报线路、报告范围及考核机制,深化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水平。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文化,充分发挥“三道风险防线的作用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当前金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应把资产的安全性列为首位,同时还要兼顾资产的流动性。所以,各商业银行不仅要深入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还要不断提高对关键风险点的识别能力。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必须树立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意识,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在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中,业务经营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一道防线;风险和合规管理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审计则起着“第三道防线”的作用。通过“三道防线”的分工协作、有机配合,促进前、中、后台统一价值观的形成,构筑起风险防范的内控屏障。 (三)保证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 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各商业银行在资源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不断向其倾斜,而其风险管理工作却跟不上创新业务发展的需要。风险管理工作作为经营活动的保障,其信息:一方面来源于客户,另一方面来源于业务经营部门,有些信息经过处理后无法反映其真实

浅谈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

浅谈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 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思考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国内外的经济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因而加强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结构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险因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无论从管理理念和方式还是从管理条件和环境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认真探讨并加以解决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制约了信贷营销目前加强信贷营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分支机构参与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推行金融新产品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萎缩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 1.2审批程序不科学商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要经过调查人、调查负责人、审查人、审查负责人、签批人、最高签批人等审批程序同时基层行上报材料必须通过审批系统按

不同权限上报虽然在审批信贷业务中层层把关但对借款人使用贷款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未必能掌握从目前的静态资料来分析很难准确判断贷款发放后能否安全收回各级审批人员只从表面资料上判定还贷能力强弱无法知晓贷款发放后收回的把握有多大因此常常会看到签批者附注“应加强贷后管理切实按期收回”等文字 1.3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等原因较难解决好激励机制当我们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时或国有商业银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种办法防范内部的风险时会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有些信贷员讲的“不贷没风险少贷小风险多贷大风险”的心态银行内的“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下级行或基层行因授权不足而不能从实际出发贷款发放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影响银行发展 1.4银行、财政、国企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成为信贷风险管理矛盾的焦点之一国有企业因资本金不足希望财政注资清偿一些过度负债而财政能力不足为企业更多的注资将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和赤字扩大;国有企业需要取得新贷款以发展生产也期望银行注销和减免更多的债务而国有银行需要进行资本重置没有能力有效地冲销坏账和减免债务同时银行也是企业法人没有义务对这么多高负债的国有企业进

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若干思考

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若干思考 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提出 2004年,美国Treadway委员会下属赞助委员会(COSO)在内部控制框架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使内部控制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COSO这样定义企业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认为,ERM为公司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并进一步提出企业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辨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以及监督等8个方面组成。 1.内部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也为ERM的其他组成因素提供了框架。其中特别是管理当局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公司对可能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事件的态度,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必须明确战略及其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和回报。 2.目标设定(Objective Setting)。即管理层必须基于目标来识别成功的潜在因素。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其中,其他相关目标是指除战略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其制定应与企业的战略相联系。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而企业风险管理就是提供给企业管理者一个适当的过程,既能够帮助制定企业的目标,又能够将目标与企业的任务或预期联系在一起,并且保证制定的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 3.事件辨别(Event Identification)。在对企业目标、战略和计划以及对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企业风险管理要求辨别可能对实现公司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所有重要情况或事件,事件辨别的基础是将可能的风险与环境进行对比。这一步要求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尽可能地了解企业当前或将来的环境和经营情况。 4.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一般用可能性(概率)和影响结果两个维度度量风险,前者是一定的负面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者是假设事件发生,对经营、财务报告以及战略产生影响的可能结果,潜在影响一般以对经营、数量、金钱损失以及战略目标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计算。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定性、定量以及相结合的方法,若可以获取充足的数据,一般采用定量的评估方法;若潜在的可能性及影响结果都较小,或者无法获得数据,则一般采取定性的评估方法。 5.风险反应(Risk Response)。企业对每一个重要的风险及其对应的回报进行评价和平衡,结果取决于成本效益分析以及企业的风险偏好。而平衡的反应包括接受、规避或缓和这些风险,后者又包括风险分离、风险转换或者减少(包括通过控制活动)等形式。风险反应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体重要组成部分。 6.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控制活动是管理当局设计的政策和程序,为执行特定的风险缓和反应提供合理保证。控制活动包括在整个组织中

企业战略关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若干思考

★★★文档资源★★★摘要:2004年9月,COSO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对此报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二是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通过比较认为,首先,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同样是一个程序,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之中.两者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其次,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领域扩展,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集中体现在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的产生。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提出 2004年,美国Treadway委员会下属赞助委员会(COSO)在内部控制框架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使内部控制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COSO这样定义企业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认为,ERM 为公司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并进一步提出企业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辨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以及监督等8个方面组成。 1.内部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也为ERM的其他组成因素

提供了框架。其中特别是管理当局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公司对可能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事件的态度,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必须明确战略及其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和回报。 2.目标设定(Objective Setting)。即管理层必须基于目标来识别成功的潜在因素。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确定其他与之相关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其中,其他相关目标是指除战略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其制定应与企业的战略相联系。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而企业风险管理就是提供给企业管理者一个适当的过程,既能够帮助制定企业的目标,又能够将目标与企业的任务或预期联系在一起,并且保证制定的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 3.事件辨别(Event Identification)。在对企业目标、战略和计划以及对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企业风险管理要求辨别可能对实现公司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所有重要情况或事件,事件辨别的基础是将可能的风险与环境进行对比。这一步要求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尽可能地了解企业当前或将来的环境和经营情况。 4.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一般用可能性(概率)和影响结果两个维度度量风险,前者是一定的负面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后者是假设事件发生,对经营、财务报告以及战略产生影响的可能结果,潜在影响一般以对经营、数量、金钱损失以及战略目标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计算。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定性、定量以及相结合的方法,若可以获取充足的数据,一般采用定量的评估方法;若潜在的可能性及影响结果都较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