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

特色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着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安慰,而正是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佛教建筑逐渐走向中国化,而中国建筑则走向雕刻化。建筑的艺术风格也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了魏晋的柔和、精丽以及圆润。

美学大师宗华白曾说过:“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以及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力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在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石窟、佛寺以及佛塔。

一、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石窟的鼎盛时期,西起新疆、

东至山东、北到辽宁、南抵浙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而唐代以后则逐渐减少。

石窟的建筑特色是敦煌石室呈平面多方形,以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由于敦煌石质不易于雕刻,所以石室本身除窟口的木廊外,并无建筑式样的镌凿。石窟分为塔院形、佛殿形以及僧院形。塔院形以塔为石窟的中心,佛殿形以佛像为主,而佛院形是供僧侣打坐修行使用。

云冈、天龙山、响堂山石窟,均富于建筑趣味,龙门则稍逊。前三者皆于窟室前凿为

前廊;廊有两柱,天龙、响堂并将柱额斗拱忠实雕成,模仿当时木构形状,窟内壁面,而云冈、龙门皆满布龛像,不留空隙,呈现杂乱无章之状,不若天龙、响堂之素净。由建筑图案观点着眼,齐代诸窟之作者较魏窟作者的建筑意识更强一些。

二、佛寺

佛寺最初的记载是东汉的鸿泸寺。魏晋时期大兴佛寺,北魏仅洛阳就有1367所。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此种风格布局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述了当时洛阳40 座重要佛寺,其中以永宁寺为最。

三、佛塔

佛塔本为瘗佛骨之所,梵语曰“窣堵坡”(Stupa),义译为坟,冢,灵庙。它的造型多为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尤其在造楼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经验,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匠人在设计塔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系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是佛塔中国化的产物。楼阁式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汉献帝初平四年(193)笮融于徐州建造的浮屠祠塔:“下为重楼、上垒金盘,由堂阁周围可容三千许人。”文献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据称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但可惜的是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实物,为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佛宫寺塔,俗称应县木塔。

【2】密檐式塔:密檐式塔一般不供登临,晚期有些虽可登临,因檐密窗小,没有平座、栏杆,观赏效果欠佳。但密檐式塔间距逐层收缩,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其型制源于印度。

【3】单层塔:单层塔多为墓塔、佛龛,源自印度。早期形象资料,见于云冈及响堂山等石窟上的单檐小方龛。现存的最早实例为山东神通寺四门塔。

【4】喇嘛塔:源自印度,其形制为窣堵坡以及密檐式塔的结合体,南北朝时期常将窣堵坡形象用于佛龛。

在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上,士大夫寄情山水,使得造园之风盛行。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山水成为园林的骨干。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园林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同时配以楼、馆、亭;造成山顶有楼,跨水为阁,流水成景的极妙自然意境。而叠石造山的技术亦己提高。据文献记载:吴魏明帝起景阳山於方林园中,重岩复岭,深溪洞壑,高山巨树,悬蒿垂罗,崎岖石路,涧道盘纡,景色自然。而且也可分为两种类型。

【1】私家宅园: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据《洛阳伽兰记》记载:“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2】寺庙园林:此时贵族舍宅为寺之风盛,佛寺中亦多名园。

【3】皇家园林

其次,风水体系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建立,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据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这样,风水就与建筑环境间有了瓜葛。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因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而郭璞是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人。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细部也颇为讲究。

【1】屋顶及瓦饰:屋顶的类型可分为庑殿以及歇山,其坡度增加,屋檐有生起,且脊饰丰富,有鸱尾、鸟、火焰等,制作精致。

【2】斗栱:魏晋斗栱可分为人字栱及斗拱出挑(出跳),斗栱上有幽页,栱端有卷杀。

【3】构架:六朝木构虽已无存,但自碑刻及敦煌壁画中,尚可窥其构架之大概。屋宇均以木为架,施立颊心柱以安直棂窗。窗上复加横枋,枋上施人字形斗拱。至于屋内梁架,则自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梁上之人字形叉手及汉朱鲔墓祠叉手推测,再证以神通寺塔内廊顶上施用三角形石板以承屋顶,则叉手结构之施用,殆亦为当时通常所见也。

【4】雕饰:佛教传入中国,在建筑上最显着而久远之影响,不在建筑本身之基本结构,而在雕饰。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种类奇多,什九为外国传入之母题,其中希腊,波斯纹样,经健陀罗输入者尤多,尤以回折之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不见于中国周汉各纹饰中。中国后世最通用之卷草,西番草,西番莲等等,均导源于希腊 Acanthus 叶者也。中国固有纹饰,见于云冈者不多,鸟兽母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凰,饕餮等等,雷纹,夔纹,斜线纹,斜方格,水波纹,锯齿,半圆弧等亦见于各处。

《中国建筑史》绝非一部纯粹的建筑技术史,而是蔓延着中国千年朝代更迭、艺术形态变迁、王室喜好描摹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另一个角度,仿佛一只洞悉一切细节的眼睛,帮助人们去了解和还原了真正的中国古代历史。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宗白华全集》,安徽出版社,1994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南京发

电缆输送射孔工艺技术

第一节电缆输送射孔工艺技术 电缆输送射孔按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 1、普通电缆输送射孔 普通电缆输送射孔是利用油矿电缆把射孔器通过井口防喷器和井内套管下放到一定深度,在套管内通过深度校正,然后对目的层进行射孔的一种常规射孔方法。 2、过油管射孔技术 过油管输送射孔是利用油矿电缆把过油管射孔器通过井口防喷装置、采油树和井内油管下放到套管中,在套管内通过深度校正,然后对目的层进行射孔的一种射孔方法,具有较好的防喷能力。 过油管射孔可使用有枪身射孔器或无枪身射孔器,可在不起油管的情况下,用电缆将射孔器通过油管下到目的层进行射孔。能实现带压射孔、不停产射孔,射孔后直接投产,可避免在起下油管时压井所造成产层和环境污染。主要适用于:1、生产井、注水井补孔。 2、带压生产井不停产补孔。 3、套变严重不适于其它射孔器起下的井。 4、小直径套管井。

3、工程射孔 主要包括油管冲孔射孔和套管封串射孔,油管冲孔具有装枪直径小、射孔孔径大、穿深稳定的特点。施工时,它只射穿油管而不损伤套管。冲孔作业可实现循环解卡和循环压井的目的。 套管封串射孔具有装枪直径较大、射孔孔径大、穿深稳定的特点。施工时,它只射穿套管及水泥环而不射入地层。当油气井中某层因固井质量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上下层串通时可以进行封串射孔。然后挤水泥达到封串的目的。 4、工程爆炸 主要包括爆炸切割、爆炸松扣。 爆炸切割:当油管、套管或钻杆因各种原因被卡在井内,无法提出时,为了下一

步的施工或是为了减少损失需要上部未卡死的油管、套管或钻杆提出时,可选用 爆炸切割作业。切割弹的型号(包括2寸-31 /2寸油管切割弹,3/2寸-7寸套管切割弹、2寸-51/2钻杆切割弹) 特点和用途: UQ 系列油管切割弹、TQ 系列套管切割弹和ZQ 系列钻杆切割弹采用无杵堵粉末冶金不烧结药型罩、独特的聚能装药结构设计。产品具有切割成功率高、切口平齐、对其它管材无损伤等特点。切割弹可通过电缆输送在油气井内对油管、套管进行切割。 爆炸松扣:当井内管柱因各种原因被卡死需要倒扣退出时,可选用专用的爆炸松 扣器下到需要松开的接箍处,进行爆炸松扣作业。从而起出此点以上的管柱。 施工要求: (一)组装爆炸杆 1. 根据井况资料和工程爆炸通知单的内容,确定导爆索电雷管的型号。 2. 确定用药量 3. 检查导爆索外皮有无损伤,有无断药现象。 4. 将导爆索均匀分布在爆炸杆的周围。 5. 每隔100mm 用白沙带捆扎一道。 6. 用高压绝缘胶带在爆炸杆的两端和中间绑扎三个扶正器。 7. 将电雷管紧附在导爆索的上端,用白沙布绑紧。雷管的一根引线接爆炸杆本体,另一根引线用黑胶布包好,捆扎好的最大外径应小于管柱内径。 (二)爆炸松扣施工 1)当爆炸松扣器进入离卡点以上50m 时,通知井队以卡点以上钻具重量的100%~115%作拉力提升钻具后,再按每千米钻具扭转3~3.5圈给钻具施加反扭矩,然后射孔小队再下放电缆,测量对深曲线,测出卡点以下50m 深度。 2)当测完钻具磁性接箍深度曲线后,用比例尺丈量每个接箍间距离与井队提供的管柱结构数据是否相符,确认无误后,同井队技术人员一起确定松扣深度位置和采用的标准接箍。 3)利用爆炸松扣器的零长和已确定的标准接箍上起电缆,使爆炸松扣器正好对准要松扣的接箍上,通电点火引爆雷管和导爆索,产生爆轰波冲击丝扣,使扣松动,从而达到松扣目的。 (三)爆炸松扣炸药量的选择 爆炸松扣药量的选择应根据卡点深度的不同,钻井液密度大小及钻具钢的差别而选用不同药量。 5、电缆桥塞 电缆桥塞工艺就是根据油气井的封层需要在已射孔的两个层位之间进行封堵,同时可以在分层试油时上返封层。达到预期的分层,封堵进行生产或试油的目的。 该工艺施工时间短,座封深度准确,座封牢固安全可靠。对于两个层位之间距离较近的封堵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方式。目前电缆桥塞规格为:5寸、51/2寸、7寸、95 /8寸。适用于相应规格的套管。是理想的分层试油或分层采油的封层方法。 施工技术 (一)STS 电缆桥塞压力密封工具工作原理: 位于电缆密封工具上端的电动高温点火器点着后产生火花,引着位 于点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著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安慰,而正是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坞堡,或称堡坞、坞垒、坞壁,后世一般称为营、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 也是一种政治组织,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要构筑军事设施, 又往往带有军事色彩。每当战乱,政府的行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以维持社会秩序时,以往的乡里社基层组织往往被坞堡之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取代。社会越动荡,封建秩序破坏地越严重,坞堡这类组织就会越广泛存在,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内部组织也越严密,所带有的军事、经济、政治色彩越浓厚、明显。如:汉魏之际,封建统治秩序从上到下都破坏殆尽;在战乱严重地区,原先的乡官 系统早已荡然无存。避居山林、流亡边鄙的士民百姓,聚合一处,相结相保,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坞堡。没有远逃者,也就近据险筑堡,聚众结坞。由于汉魏之际乱离程度远比两汉之际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再加上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势力本来就非常强大,所以当时的坞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部组织之严密都大大超过前代,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个坞堡林立时期。 坞堡既然是在动乱时代产生的,所以在那个时期势必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生产力,开发了新的经济区域,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当然在南北对峙中成为一股缓冲力量。相反,一旦社会安定下来,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如果坞堡继续存在并强大下去,势必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对峙,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孝文帝太和十年采纳了李冲的建议,推行三长制,取代以坞堡为基础的宗主督护制,再加上均田制的实施,众多坞堡势力逐渐衰落,但一直到清末民初,坞堡都曾间断产生过,只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变化而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性质也有些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时期,大量的坞堡出现并在地方发挥其作用,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坞堡因功能不一样,形式也呈现出地方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按地区可分为中原(北方)坞堡与南方坞堡,而中原坞堡又因主导功能的差异又有不同的类型,南方坞堡不仅有土著人修筑的坞壁,也有北方人南迁而筑的客家民居。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的分类 (一)中原坞堡: 1、北方坞堡的大致特点: (1)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①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坞堡既然是在战乱、流离之中兴起,故其建筑之时首先就考虑到它的防御设施。西晋八王之乱时,庚衰在禹山立坞,“于是峻险随,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缮完器备”。②表明坞堡除选择险要地址外,还要有相应的防卫性建筑和设施。考古发掘所见坞堡建筑形制,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③俨然一座小城堡,是为当时北方坞堡建筑的外观。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它们都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显示了其聚众自保的特征。这就为它的防御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汉末年“时汝南葛破贼万余人攻 ①资治通鉴(卷87)[M].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②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③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A].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12)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建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建筑。建筑类型,佛寺。佛塔和石窟。建筑特色,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城市建筑,邺城洛阳。建筑特征,成熟。圆淳。 艺术简介。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

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 圆淳。此时期为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国。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

托。 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中华建筑的形象。 建筑类型。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 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

第七章 射孔工艺技术[1]

第六章射孔工艺技术 射孔完井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地完井方法。射孔技术是指将射孔器用专用仪器设备输送到井下预定深度,对准目的层引爆射孔器,穿透套管及水泥环,构成目的层至套管内连通孔道的一项工艺技术。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射孔器材、射孔工艺、射孔对油气井产能的影响、射孔评价以及射孔器材的检验等方面。涉及到包括数学、物理学、地质、钻井、测井、油臧工程、机械、火工等多学科的专业理论。所以,射孔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石油工程技术。 自射孔被应用于油气井以来,从子弹式射孔到聚能式射孔,从简单的电缆输送射孔到油管输送射孔,穿深从十几毫米到上千毫米,射孔工艺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目前的射孔已不仅仅是沟通地层与井筒通道的工艺技术,它又增加了改造油气层、提高油气产量的任务。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油藏工程师们对射孔工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射孔对地层的穿透更深、对产层的伤害最小、完善系数高,能获得很理想的产能。因而,改进射孔工艺、优化射孔设计是完井试油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世界各国的射孔技术按输送方式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电缆输送射孔;二是油管(钻杆、连续油管)输送射孔。按其穿孔作用原理可分为子弹式射孔技术、聚能式射孔技术、水利喷射式射孔技术、机械割缝(钻孔)式射孔技术、复合射孔技术。应用最广泛地是电缆输送聚能式射孔技术。 复合射孔技术因其独特的射孔增产机理而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现场。激光射孔技术也已完成初步试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射孔工艺技术而被广泛应用。射孔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向综合化、集成化、高穿深、无污染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射孔原理

本节只对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聚能射孔技术进行全面描述,其它射孔技术只进行简单介绍。 一、聚能射孔原理 聚能射孔技术产生于1946~1948年间,是从反装甲武器中演变而来。 聚能射孔技术是指由聚能射孔弹与其它部件组合对地层进行射孔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单元是聚能射孔弹。聚能射孔弹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弹壳、炸药和药型罩,其结构如图4-1所示。 药型罩一般为锥型或抛物线型,它是由拉制的铜合金或是由铜、铅、钨等金属粉末压制而成。制造弹壳的材料比较多,有纸、陶瓷、玻璃、金属等,金属弹壳是应用最广泛的弹壳材料。 炸药是射孔弹穿孔的动力源,其技术参数直接影响到射孔弹的穿孔性能。射孔弹的炸药主要有RDX(黑索金)、HMX(奥克托金)、HNS(六硝基砥)、PYX(皮威克斯)、TACOT(塔考特)等5种。 聚能射孔弹是利用聚能效应进行穿孔的。所谓聚能效应是利用装药一端有锥型或抛物线型空穴来提高装药对空穴前方介质局部破坏作用的效应。当雷管将主炸药引爆后,主炸药产生的爆轰波到达药型罩罩面时,药型罩由于受到爆轰波的剧烈压缩,迅速向轴线运动,并在轴线上发生高速碰撞挤压,药型罩内表面的一部分金属以非常高的速度向前运动。随爆轰波连续地向药型罩底部运动,从内表面连续地挤出速度大于6000m/s的具有极高能量的金属流,该金属流沿轴线方向对目标靶进行挤压穿孔,图4-2为聚能效应示意图。聚能效应是炸药爆炸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之所以具有穿孔(破甲)作用,根本原因在于能量集中。 二、水力射孔原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

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充分发展。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均田制度开始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文化:本阶段中国科技文化继续发展,超越秦汉,继续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一)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但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 2.措施 ①冯太后的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通过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水利灌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 1.冶铸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三)经济政策和制度 1.均田制 ①时间:公元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②措施: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无主荒地,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转化为定居的农耕居民。 2.租调制 ①措施:北魏颁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三、文化 (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民生痛苦,因此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 (二)农学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文学 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四)艺术 1.书法:魏晋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书法大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2.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留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但由于佛教的传入,其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即佛教建筑,特别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层的佛塔。随之而来的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使我国在石窟、佛像、壁画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 佛教在东汉就已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以致兴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并使其成为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五百多所,僧尼十万多人。地方各郡县也都建有佛寺。现存的栖霞山千佛岩就是南朝齐、梁时的王公贵族施舍所造。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崇信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到北魏末年,北方佛寺达三万余所,其中洛阳有一千余所,可见佛教建筑之盛。 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按《洛阳伽蓝记》所记,中间置塔,四面有门,塔后为佛殿。经近年发掘证实,其平面布局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初期的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佛,仍以塔为主要建筑物,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就是把前厅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木架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这些佛寺也往往是市民游览活动的场所。这在《洛阳伽蓝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佛塔本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作,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了塔刹,并与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永宁寺培是该时期一座著名的木塔,方形、九层。除了木塔以外,还发展了石塔和砖塔,北魏时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这种塔与楼阁式木塔不同,采取密檐式,仅作为礼拜的对象,而不供登临游眺。其来源是公元三世纪时印度出现的高塔形佛殿,即后来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精舍”。除上述两种塔以外,从壁画和石刻中得知,当时还存在第三种塔——单层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汉代已掌握了开凿岩洞的施工技术,佛教传入后,开凿石窟寺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如三世纪起开凿的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秦苻坚建元二年,其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地的石窟相继出现,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从建筑功能布局来看,石窟可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与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相同,这种窟在云冈石窟中较多;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体,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为普遍;三是僧院型,在印度称毘诃罗(Vihara),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敦煌第285 窟即属此类。此外还有一种小窟,分布在一、二类窟的周围,也属打坐用的禅窟。石窟的壁画、雕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料。 中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这一时期也有若干新发展。北魏末期贵族们的住宅后都往往建有园林。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同时,叠石造山的技术也有所提高,如北魏洛阳华林园、张伦宅①及梁江陵湘东苑②,或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即其例证。魏晋以来,一些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爱好自然野致,在造园方面,聚石引泉,植林开涧,企图创造一种比较朴素自然的意境。这种风尚无疑对当时园林和苑囿的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

塔窟苑囿—魏晋南北朝建筑崇尚佛教

塔窟苑囿—魏晋南北朝建筑崇尚佛教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今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图3-6-A)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将其缩小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除木塔外,还发现有石塔和砖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我国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其壁画、雕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料。

水平井射孔技术介绍

水平井射孔技术介绍 一、水平井射孔技术 “水平井射孔技术”是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的配套项目,大庆油田水平井开采的主要对象是低丰度、低渗透、低产的“三低”油层,需要压裂改造方能投产。当水平井的油层胶结很差或油层需压裂改造的情况下,在油层套管较低的一侧射孔比较合适,使射孔孔眼在油层水平面的下方, 因此,产层流体上行流动,避免了油层吐砂及后期开采套管沉砂问题。另外,还为压裂提供了沿油层两侧延伸的水平通道,避免垂向通道可能造成的油层顶底盖层被压开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发研制了几种低边定向射孔枪。 一种是弹架旋转低边定向射孔枪,它主要由枪体、弹架、配重块、轴承等组成。由于采用了这种结构,不论射孔枪体随着水平段井眼如何转动,相邻二个射孔弹相位均为低边夹角120°,这样就达到了低边发射的目的。 它的特点是结构紧凑,灵活可靠,不受枪身外部环境的影响,安装比较容易,起下安全顺利,它适合于射孔井段多且井段较短的井。 另一种是枪身旋转低边定向射孔枪,它在井下的管柱组合为:引鞋+射孔枪+传爆接头(带导向块)+……+压力起爆器+旋转接头+油管至井口。在射孔枪组的顶部接一个旋转接头,再在每两支枪间的传爆接头上加工有导向块,弹架和射孔弹及枪体是相对固定的。由于射孔枪的形心与重心不重合,产生一个扭转力矩,在进入造斜段后射孔枪便在此力矩作用下,开始转动,使重心向下、形心在上沿水平段前进,以保证射孔弹发射方向是低于水平面,从而达到低边发射的目的。 依据上面的技术原理,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我们还研制成功了水平180°射孔枪,以及三相位水平井射孔枪等,水平井射孔枪已形成系列化。 二、复合射孔技术 复合射孔工艺技术是一项集射孔完井与高能气体压裂(简称HEGF)于一体的高效完井技术。它能一次完成射孔和高能气体压裂两道工序,做到在射孔的同时对近井地层进行气体压裂,形成多条微裂缝,并可解除钻井、固井、射孔等过程对地层的污染,从而改善近井地层导流能力,提高射孔完井效果,达到射孔完井和增产、增注的目的。 1、作用机理 由于复合射孔技术是聚能射孔与高能气体压裂技术的结合,因此,有必要介绍高能气体压裂的作用机理。高能气体压裂和爆炸压裂、水力压裂有着本质的不同,对比其压裂过程中的P-t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下表列出了三种增产措施的主要参数。 (1)造缝作用 气体发生器在目的层段引燃后,迅速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对井壁形成脉冲加载,井眼周围地层的岩石被压缩,当井筒内压力超过对应加载速率下岩石的破裂压力时,即在井眼周围形成多条径向裂缝。 (2)裂缝的延伸 达到峰值压力后,发生器产生的大量燃气继续释放,当进入裂缝的燃气在裂缝面上形成的压力超过裂缝的延伸压力时,裂缝得以向前扩展。与此同时,井筒内的压力不断下降,至D点时,井筒内的压力与地层压力达到平衡,裂缝延伸终止。 (3)裂缝的支撑及闭合 水力压裂是采用支撑剂支撑形成的裂缝。而HEGF无支撑剂,却能长期保持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其原因在于HEGF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一定的加载速率冲击载荷作用下,形成的多条径向裂缝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裂缝面不再垂直于最小主应力的方向。由于地应力产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 筑特色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着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

魏晋南北朝园林作品简介

魏晋南北朝园林 (注:红色的为书上出现的。) 皇家园林 1.铜雀台: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 铜雀台大门内建有浮雕壁画墙,分别为魏武雄风、齐桓公筑邺、西门豹投巫、曹操筑三台、铜雀宴乐、文姬归汉等具有代表性的邺城成语典故。曹操塑像高9.5米,象征着曹操九五之尊的地位,其手握佩剑,虎视中原,一派霸王之相。 2.华林园:课本P73左下。 3.芸林苑:课本P73左上。 私家园林 1.北魏张伦宅园:“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树巨林,足使日月蔽亏,

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行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从这些描述看来,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已经能够把自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炼而集中地表现出来。它的结构相当复杂,显然是以土石凭籍一定的技巧筑叠而成的土石山。园内高树成林,足见历史悠久,可能是利用前人废园的基址建成。蓄养多种的珍贵禽鸟,则尚保持着汉代遗风。此园具体规模不得而知,在洛阳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坊里内建造私园,用地毕竟是有限的,一般当不可能太大。唯其小而又要全面地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就必须求助于“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也就是说,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不能再运用汉代私园那样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写实摹拟的方法,必得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2.茹法亮的私园:“(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刘武帝即位,为中书道士舍人……,势倾天下,广开宅宇,杉斋光丽与延昌殿相埒……宅后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长廊将一里,竹林花药之美,公家苑囿所不能及”(《南史·茹法亮传》);“广陵城旧有高楼,(徐)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宋书·徐堪之传》)。 3.南齐文惠太子的元圃:南齐的文惠太子于建康开拓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 特色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着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三国魏晋时期建筑风格

丑丑 - 8月前 三国建立后,经济有所恢复。魏的国力最强,先后兴建邺、许昌、洛阳三个都城及宫殿。其中洛阳在东汉旧址上重建,将东汉时南北两宫改为只有一个北宫,加强了宫前主街的纵深长度,这些为以后的都城建设所遵循。它创建的宫殿中,主殿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并列的布局,也沿用了三百年之久。魏在都城宫室上的创新,对后世颇有影响。吴和汉(蜀汉)是小国,在都城、宫室方面无重大建设。 南北朝时,在都城宫室上都有巨大变化,梁时的建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北朝的北魏为与南朝抗衡,公元493年由北方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至中原的洛阳,大力推行汉化,在重建的洛阳城外发展出方格网街道的外郭,开中国城市布局的新局面,为隋唐长安城的前奏。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寺院佛塔时有兴建。两晋十六国时,战乱残酷,人民苦难,佛教遂得到巨大的发展,到社会安定、经济有所发展时,南北双方都大兴修佛寺建佛塔之风。大建寺塔和修都城宫殿一样,对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南朝寺塔建造对木结构发展作用尤大,对摆脱汉以来宫室建筑中土木混合结构残余,向全木构架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邺城 魏建国前以邺为政治中心。它平面为横长矩形,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1700米,城墙土筑,基宽15~18米。城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面各一门。东西门相对的大道分全城为南北两半。南部被南墙城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城之北半部被自北墙东偏门内的南北街分为二区,东区是贵族居住区,西区是宫殿区。宫殿区占全城四分之一以上,北、西两面倚城墙,推想应是东汉时子城所在。自南城中门有南北街北抵宫门,遥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在这条街两侧建主要官署。经曹操改建,邺城发展为宫殿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正门有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的新模式。

三国晋南北朝中国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城市和宫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建筑。这个时期是 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 秦汉中国的建筑基本有了一个雏形,后来的一些建筑特征已经开始具备。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实际上三国也还是在东汉的时候),应当说这一时代赋予了中国建筑一种很特别的精神。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于中国历史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一个非常浪漫、满想象力的、想在不断变化、飞跃,是一个飞翔的时代,不知道这么比喻是不是很合适。 洛神赋

女史箴图 日本平安时代,跟这一时期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是一种各种各样神怪、各 种各样信仰、传说充斥到中国社会中的时期。 这样的过程是对中国建筑是有深刻影响的, 赋予了中国建筑很多很独特的精神特质。 三国是个战乱的时期,两晋特别是西晋的 时候有一个稳定时期,但很快这个稳定时期 又被打破了,又进入到一个战乱的时期。 晋武帝司马炎 到了南北朝,各种各样的战争、各种各样的争夺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不断发生。与此同时,又是一个缺少一种很系统很强烈的思想来控制这个社会的一个时期,它是充满了一种自由精神的时代。这些都对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这个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期。这和士大夫阶层在当时政坛上总是处在不稳定的仕途有关,更多的关注思想上的东西,这个时代清谈之风盛行。比较流行的是老庄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封建士大夫阶层对自然的看法和理解,影响到他们去追求返璞归真的一种精神状态。应当说玄学也好,庄也

好,包括后来的道教的发展也好,对中国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竹林七贤 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园林处在发展转折的过程当中,它赋予了中国园林很多新的东西,或者把中国园林中某些在秦汉时代已经开始出现的东西定型化,固定下来,变成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个时代佛教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新的建筑形制的出现,宗教类的石窟寺也好寺庙也好,都跟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有关。它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这种动荡也造成了频繁的迁都。 有很多重要的都城,我们后面会提到像曹魏的邺城、北魏的平城、洛阳、南朝的建康,这些城市的建设都是在过去从周确定的礼制的城市形制。到秦汉的发展过程之后重新总结提炼,到底建一个都城应当如何规划城市?这个时期大量的都城建造推动了都城规划思想的发展。 曹魏的邺城这个时期的城市首先要提到曹魏的邺城。邺城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城市,在很多的只要和三国时代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当中都会提到这个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