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建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建筑。建筑类型,佛寺。佛塔和石窟。建筑特色,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城市建筑,邺城洛阳。建筑特征,成熟。圆淳。

艺术简介。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

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

圆淳。此时期为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国。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

托。

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中华建筑的形象。

建筑类型。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

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

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将其缩小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除木塔外。还发现有石塔和砖塔。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

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我国宝贵的古

代艺术珍品。其壁画。雕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料。

建筑特色。单栋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起曲线。

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栏额。额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

都城宫室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室建筑因各政权相互争斗。

地点不断变更。于是建设频繁。为发展与探索创新提供了机会。这里依据历史时间的推移。叙述重要都城的宫室建筑情况。三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都城是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7。5公里的三台村一带。该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代。战国时属魏国。魏文侯曾派西门豹前往治理。三国初为袁绍领冀州驻地。官渡之战后曹操夺得冀州。在邺城设丞相府。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街。

东通建春门。西接金明门。分全城为南北两部分。城北为官署。正中即宫殿区。中心是文昌殿。极栋宇之弘规②。是朝会。国家大典之所。殿前正对端门。南北朝时期端门前有止车门。端门外东有长春门。西有延秋门。东部是官署区。西部是铜雀园。铜雀园是王家囿苑。园内因城为基修筑了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铜雀台高10丈。有屋101间。金虎台高8丈。有屋109间。冰井台高8丈。有屋145间。内有冰室。

室中有深15丈的深井。藏冰及石墨。

还有粟窖。盐窖。以备不测。三台以浮桥相连。浮桥以绳固定。邺城在中国都城中首创中轴线与对称布局。又将宫城。官署。民居分开。三台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又象征了统治者政治权威。于是对其他都城建设有重要示范作用。西晋时洛阳较战乱时的东汉末期有所恢复。早在魏明帝曹睿时。洛阳西北角就有金墉城。东北角有百尺楼。公元235年又修建了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总章观高10丈。芳林园引水至九龙殿前。著名机械家马钧制作水转百戏供皇帝观赏。

又铸黄龙。凤凰。龙高4丈。凤高3丈。皆置内殿前。西晋统治者继承了魏宫家产。发展奇花异草。充实府库。贵族们仿效皇室。以致出现石崇与王恺斗富丑剧。洛阳城虽然在永嘉之乱时遭受破坏。但在北魏时获得恢复与发展。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便记载了当时洛阳的盛况。尤其对洛阳的宫室。佛寺。园

林建筑。有极为精采的描述。十六国直至东魏。北齐时代。邺城又一度成为建设重点。后赵。冉魏。前燕致力于邺都北城。石虎在曹魏文昌殿旧基上建太武殿及东西二宫。

太武殿为朝会正殿。基高2丈8尺。采济北毂城山文石为基。下有伏室。可容500名武士宿卫。殿东西75步。南北65步。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璧。穷极伎巧。东西宫在太武殿两侧。算是皇帝的寝宫。此外。原邺城宫殿区内又建有琨华殿。晖华殿。金华殿。御龙观。宣武观。东明观。凌霄观。如意观。披云楼等宫室楼观。铜雀台东北建九华宫。正殿显阳殿。殿后起灵风台。殿北有逍遥楼。南临宫宇。北望漳水。北城垣上齐斗楼。

超出群榭。孤高特立。石虎还扩建原有建筑。增高铜雀台2丈。上建5层楼。高15丈。楼颠铸铜雀。高1丈5尺。他又下令在城南垣凤阳门上加楼观。上置铜凤一对。各高1丈6尺。邺中民谣

说:凤阳门楼天一半。邺城园林此时也得到扩展。石虎发动近郡百姓16万人。车10万辆。运土于邺东二里修华林苑垣。周围数十里。邺城西三里又修桑梓苑。以地多桑木得名。各苑内皆植奇花异草。无不荣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邺城说:其城东西七里。

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这座邺城在民族纷争的战火中受到破坏。公元534年。高欢建东魏。在邺城之南建新城新宫。东魏。北齐的邺城宫殿区东西460步。南北900步。表里有21阙。高100尺。宫殿区前为止车门。门内为宫殿区正门端门。端门北为阊阖门。门内为太极殿。阊阖门与端门之间有东西走向的通道。

东出为云龙门。西出为神虎门。太极殿为朝会正殿。殿宇高大。周围以120根立柱支撑。以珉石堆砌的基座高9尺。

门窗以金银为饰。椽栿斗拱均以沉香木为之。椽端复饰以金银兽。并用胡桃油涂瓦。光辉夺目。太极殿后30步为朱华门。门内是皇帝召见后妃宴饮的昭阳殿。用72根立柱支撑。冬施蜀锦帐。夏施碧油帐。昭阳殿分别连东西二阁。东阁有含光殿。西阁有凉风殿。其间有长廊相连。香草珍木。布满庭院。昭阳殿后有永巷。巷北为五楼门。

门内是后宫掖庭。其奢丽豪华超过后赵时期。如圣寿堂用玉珂800具。大小镜2万枚。丁香末抹壁。胡桃油涂瓦。四面垂金铃万余枚。每微风至。方圆十里皆闻其声。圣寿宫北玳瑁楼用金银装饰。悬五色珠帘。白玉钩带。宛若仙宫。城外有离宫多处。漳水畔游豫园周围12里。是齐王射猎之所。齐武帝高湛在城南华林园中修了玄洲苑。仙都苑。封土为岳。穿池造海。象征五岳四海。其中殿宇楼阁。不可胜计。有密作堂。以24架大船浮于池中。堂内有木制机器人。

奇巧机妙。自古未有。这些大规模

的宫室建筑。应是魏晋南北朝建筑的重要成就。

城市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魏建国前以邺为政治中心。

它平面为横长矩形。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1700米。城墙土筑。基宽15~18米。城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面各一门。东西门相对的大道分全城为南北两半。南部被南墙城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城之北半部被自北墙东偏门内的南北街分为二区。东区是贵族居住区。西区是宫殿区。宫殿区占全城四分之一以上。北。西两面倚城墙。推想应是东汉时子城所在。

自南城中门有南北街北抵宫门。遥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在这条街两侧建主要官署。经曹操改建。邺城发展为宫殿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正门有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的新模式。1。司马门2。显阳

门3。宣阳门4。升贤门5。听政殿门6。听政殿7。温室8。鸣鹤堂9。木兰坊10。楸梓坊11。南止车门12。延秋门13。长春门14。端门15。文昌殿16。大理寺17。宫内大社18。

郎中令府19。相国府20。奉常寺21。大农寺22。御史大夫府23。少府倾寺曹魏立国之初先修北宫和官署。其余仍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公元227年。魏大举修建洛阳宫殿及庙。社。官署。以邺城为蓝本。正式放弃南宫。拓建北宫。把原城市轴线西移。使其北对北宫正门。在这条大道两侧建官署。又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说。在大道南段东西分建太庙和太社。北端路旁陈设铜驼。曹魏时还在洛阳城西北角增建突出城外的三个南北相连的小城。

称金墉城或洛阳小城。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250米。内建宫室。城上楼观密布。严密设防。是受邺城西北所建三台的影响而建的防守据点。是当时战

争环境下的产物。洛阳城内的居住和商业区仍是封闭的里和市。随着魏晋实力的增强。洛阳的城外也出现了市和居住区。西晋统一全国后。洛阳遂成全国的首都。其特点是宫殿在北面正中。宫门前有南北街直抵城南面正门。夹街建官署。太庙。太社。形成全城主轴线。其余地段布置坊市。由于它是东汉以后统一王朝的首都。

故无论是它的后继者东晋还是北方相继出现的十六国政权。都以它为模式。所建都城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和比附洛阳。魏晋洛阳对隋以前中国都城有重要影响。北魏统治者修复洛阳城及宫殿时没有做大的改动。在城外四周拓建坊市。形成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北魏洛阳外郭有墙。其内也划分为封闭的矩形的坊和市。并形成方格网状街道。北魏对内城的改造主要是调直街道。把主要官署集中到宫南正门外南北御街铜驼街上。以加强城市的中轴线。

突出宫城在城中的重心地位。新建

的外郭在坊市方正和规模上都超过两汉的长安和洛阳。北魏洛阳城已荡然无存。但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可以想见其建筑物的华丽。另外。从甘肃天水麦积山的壁画中。也可以见到当时北方城市建筑的模样。东晋定都建业。改称建康。为在政治上立足。表明自己是正统王朝西晋的继续。东晋在都城建设上按魏晋洛阳模式改造建康。把宫城东移。南对吴时的御街。又把御街南延。跨过秦淮河上的朱雀航浮桥。直抵南面祭天的南郊。

形成正对宫城正门。正殿的全城南北轴线。御街左右建官署。南端临秦淮河左右分建太庙。太社。经此改建。建康城内形成宫室在北。宫前有南北主街。左右建官署。外侧建居里的格局。城门也增为十二个。并沿用洛阳旧名。基本上符合洛阳模式。建康南迁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遂不得不在城东沿青溪外侧开辟新的居住区。建康有长江和诸水网航运之便。舟船经秦淮河可以东西

两方面抵达建康诸市。沿河及水网遂出现一些聚落。为保卫建康。在其四周又建了若干小城镇军垒;为安置南迁士民。

又建了一些侨寄郡县。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立宋。史称刘宋。从此进入南朝。齐梁代兴。经济更为繁荣。这些环建康的城镇聚落。如石头城。东府。西州。冶城。越城。白下。新林。丹阳郡。南琅琊郡等。它们的周围也陆续发展出居民区和商业区。并逐渐连成一片。史载在梁朝全盛期。建康已发展为人兴物阜的大城市。它西起石头城。东至倪塘。北过紫金山。南至雨花台。东西南北各四十里的巨大区域。人口约二百万。建康未建外郭。只以篱为外界。

设有五十六个篱门。可见其地域之广。是当时中国最巨大。最繁荣的城市。东晋及南朝健康城平面图示意图注:1。陵阳门2。宣阳门3。开阳门4。新开阳门5。清明门6。建春门7。新广莫门8。平昌门9。玄武门10。大夏门11。西明门12。阊阖门13。西掖门14。大司马门

15。南掖门。阊阖门。端门。天门16。东掖门17。东掖门。万春门。东华门18。平昌门。广莫门。承明门19。大通门20。西掖门。千秋门。西华门21。

台城。宫殿22。东宫23。同泰寺24。苑市。

民居建筑。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中国建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特别在进入南北朝以后变化更为迅速。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砖石结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建高数十米的塔;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在魏。蜀。吴三国至东晋十六国这二百年间。建筑技术没有大的进步。南北方的宫殿等大型建筑基本沿袭传统做法。

史载东晋建康太庙建于公元387年。长十六间。墙壁用壁柱。壁带加固。可知仍是土木混合结构建筑。当时北方比

南方落后。南方如此。则北方可知。南朝自齐开始。宫殿转趋豪华。官员和士大夫的第宅也曰渐侈大。梁建立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在都城。宫室。塔庙诸方面都有大规模建设。北朝的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吸收中原地区魏晋传统和南朝在建筑上的新发展。建设都城。宫室并大修寺庙。南北朝中后期。南方。北方在建筑上都有所发展。

在构造及风格上都出现较大变化。是以后隋唐建筑新风的前奏。从现存汉阙。汉壁画。画像砖。明器中都可看到。汉代建筑的柱阑额。梁枋。屋檐都是直线。外观为直柱。水平阑额和屋檐。平坡屋顶。没有用曲线或曲面之处。风格端庄严肃。三国两晋时大多沿用汉代旧式。尚无重大改变。到南北朝后期。随着较大规模兴建宫室。寺庙活动的推动。木构架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变化。除前文所述改汉以来柱列上承长阑额为每间用一阑额。增强柱列抗侧向倾倒能力外。

还出现两种新的做法。其一是使正侧面柱列都向内并向明间方向倾斜。称“侧脚”;其二是使每面柱子自明间柱到角柱逐间增高少许。称“生起”。采取这二种新做法主要是使柱网在承受上部荷重后。柱头内聚。柱脚外撇。有效防止倾侧扭转。加强柱网稳定性。但这同时也使得立面上柱子由汉式的垂直。同高。阑额为水平线。变为内倾。至角逐渐增高和阑额呈两端上翘曲线。随阑额上翘。檐檩。挑檐檩也上翘。因而屋檐也呈两端微微上翘曲线。汉代屋顶本是直坡的。

但往往把主体建筑四周回廊的屋檐做得略低于主体屋顶。斜度也稍平缓一些。以便室内多进些阳光。遂出现了二阶段两折屋顶。为减轻直屋顶的沉重感。在东汉后期已出现把正脊和垂脊。角脊头加高显曲线的做法。利用屋脊上翘造成屋顶轻举效果。这两种做法随着立面和屋檐出现斜线。曲线而有所发展。最终形成下凹的曲面屋顶。在屋角部分。汉以来的做法是用一根四十五度角梁。

屋身以外挑出部分的椽尾就插在角梁两侧的卯口里。因屋檐平直。卯口偏在角梁下部。

为构造上弱点。檐口出现上翘以后。就可以顺势把卯口抬高使椽背与角梁背同高。这就加强了檐口至屋角处翘起的程度。形成了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翼角起翘做法。生起。侧脚和翼角起翘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与旧式直柱。直檐口做法并行一个时期。进入隋唐后逐渐成为主流。完成了由汉至唐建筑外观和风格上的变化。由端庄严肃变为遒劲活泼。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实物。除个别砖石佛塔外。全都不存。目前只能依据北朝石窟壁画。雕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象。

结合文献记录并参考受南北朝末期影响的日本飞鸟时代建筑推知其概况。综合北朝石窟中的建筑形象。可以看到。北魏在建都平城的中后期建筑。除了山墙。后墙承重的土木混合结构外。还出现了屋身土墙承重。外廊全用木构架的

做法。这在云冈石窟中有很清楚的表现。迁都洛阳后。北魏受中原和江南影响。摆脱北方地区特色。建筑水平有所提高。进一步向全木构架发展。从龙门北魏石窟中所雕建筑形象可知。这时木构架的形式已发生变化。由一行柱列上托长数间的阑额改为每间一阑额。

插入两边柱顶的侧面。同时起拉结和支撑作用。增强了柱网的抗倾斜能力。这时在柱网上又出现由柱头枋。斗拱交搭组合成的水平铺作层。加强了构架的整体稳定性。经此改进。一般中小型建筑可以用全木构建造了。但是。特别大型的建筑。仍是土木混合结构。最突出的例证是公元516年所建洛阳永宁寺塔。塔为九层方塔。面阔九间。中心五间北魏宣武皇帝景陵见方全用土坯填充。以保持稳定。东晋和南朝的建筑不仅遗物不存。连图像也没有保存下来。

只能结合文献。参考日本飞鸟时代建筑来探讨。在南朝史料中。记有荆州玉泉寺大殿。说它面阔十三间。只用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 东汉(25—220) │ ┌————————————————————┐ │↓│ 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 ↓│ 西晋(265—316)←—————┘ │ ┌————————————————————————————————┐ │││ ││十六国(304—439) │││ ┌———————————————─———————————————┐││↓││ │┌——————【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347)(304—329)(338—376)│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 ││↓↓↓ ││——————— │↓↓ 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 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 │││ ││┌—————————————————————————————————┤ ││││││ │└—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 │(405—413)(400—421)(386—403)(384—394) ││││ ││┌—————————————┐│ │↓││↓↓ │【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 │(401—439)(397—414)(384—417)↑(384—409) ││││││ │││││┌—————┐ ││↓│││↓ ↓│【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 ││↓↓↓↓ ││┌——————————————————————————————— ↓││↓ 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 │││┌————————————┐ ↓││││ 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 ↓││↓↓ 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 ↓││ 陈(557—589)→┴——————————┐│ ↓↓ 隋(581—618) 注: 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②“【】”是《十六国春秋》中提到的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时期政权并不仅此十六个。 ③“()”括号内表示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其存在时间。

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最后一课。课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璀璨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成就,介绍了王羲之、顾恺之、范缜等文学或思想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素材。《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遵循课标的指导思想,在设计《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时,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化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构建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列举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了解南朝思想家范缜反对迷信的《神灭论》。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应采用综合课型。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历史情

境复现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收集有关王羲之、顾恺之刻苦学书作画的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改变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组固定人数(5~6人)。通过分组学习,使小组成员关系固定化、密切化,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为学生学习过程创造良好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通过学习王羲之持之以恒、苦练书法、终有所成的事迹,培养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品质。书画石窟艺术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识记: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运用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古鉴今的能力等。 学情分析 把历史知识作为一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初一的学生还是初次接触,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还有待培养。本课讲历史文化艺术,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艺术鉴赏能力偏低,但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本课的知识点较多,而且都比较重要,学生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因此本课讲授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剧照、绘画资料及运用列表归纳法把知识点归纳总结,利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及图片、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士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探讨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3月14日作为圆周率日吗?又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吗?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观看视频: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并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贾思勰生活的时代、作品名称? 问题2.《齐民要术》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师展示:贾思勰人物档案。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以及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2)士族地主与门阀制度; (3)玄学、佛教的发展与兴盛; (4)汉分治。 2、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历史地图、课本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法。 (2)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述观点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法。 3、思想培养目标: (1)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我国境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3)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教学要点 (一)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统一全国止。(二)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三)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1、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 (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 (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 (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 (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 (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 (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文化结构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南京发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作业设计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年间,是我国现存农书中最早的一部,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农学著作。继此书后,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九章算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缀术》 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 A.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3.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阿基米德 B.张衡 C.祖冲之D.宋应星 4. 图中的历史人物被后人称为“书圣”,他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该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所使用的哪种书法字体?()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5.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独创一家,行书、草书流畅潇洒,“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尊为“书圣”。以下书法作品中,他的代表作是()

A B C D

6.在一次智力问答比赛上,主持人请大家判断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书法家是谁 ①东晋人②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④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小明的判断完全正确,你认为他的答案是() A.王羲之B.欧阳修C.柳公权D.颜真卿 7.下列有关顾恺之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西晋画家②绘画题材非常广泛③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④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8.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B.一些封建官僚贵族信佛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最能反映南北朝时期 ( ) A.佛教盛行 B.生产力水平高 C.南北对峙局面 D.科学文化繁荣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顺应天时,裁量地力,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放纵情欲违背大道,就会白白劳动而没有收获。) (1)材料一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它的作者是?材料一反映了这位农学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著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安慰,而正是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兀与缀术南朝祖北朝齐民有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北魏道元水经注 东晋葛洪结合儒弘景学佛教义富 佛教盛行因为苦法显西行写成书 反佛范缜是唯物灭佛实践有两武 四五骚七完过渡建安文学写白骨 渊明归园不嫌苦山水灵运有乐趣 民歌采桑新乐府敕勒川上木兰舞 东汉书法成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东晋羲之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三国不兴佛画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 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 “兀与缀术南朝祖”是指圆周率与《缀术》是南朝祖冲之的成就。“北朝齐民有要术”是指北朝的《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图”是指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道元水经注”是指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东晋葛洪结合儒”是指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弘景学佛教义富”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教义。“佛教盛行因为苦”是指佛教盛行是因为它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法显西行写成书”是指法显曾西行取经,回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反佛范缜是唯物” 理论上反对佛教的范缜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灭佛实践有两武” 实践上灭佛的是两个武,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四、五、骚、七完过渡”是指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建安文学写白骨” 是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蒿里行》有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渊明归园不嫌苦”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嫌苦累。“山水灵运有乐趣” 是指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等是代表。“民歌采桑新乐府”,民歌《采桑度》是一种新乐府诗,“敕勒川上木兰舞”表面意思是在敕勒川上花木兰跳舞,实际指《敕勒歌》和《木兰辞》。“东汉书法成艺术”是指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曹魏时的钟繇创造了楷书。“东晋羲之兰亭序” 是指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是指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三国不兴佛画祖”是指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是指《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是指大同的云冈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是指少数民族音乐《龟兹乐》等传入, 《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案 [基础知识] 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地理学家裴秀与《禹贡地域图》郦道远的《水经注》玄学家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葛洪、陶弘景与道教佛教传播范缜与《神灭论》私学发展《颜氏家训》范晔与《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诗歌发展建安文学田园诗人陶渊明骈体文民歌盛行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干宝与《搜神记》“书圣”王羲之顾恺之的绘画石窟艺术音乐的融合与发展[基本理论] 1.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但由于民族融合程度的空前加强,在继续前代的基础上,科技文化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2.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文化领域出现新气象; 3.多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能力培养] 1.通过总结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分析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进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将多项成就与前代进行对比,并估量它的现实意义和世界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回纳联系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战乱时期与科技文化成就发展的矛盾分析 [教具教法] 图片,资料,讲述,结构示意图,讨论 [教学过程] [导进新课]自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概述导进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1)刘徽,魏晋时期,提出圆周率的正确方法,运用极限理论。 (2)祖冲之,南朝,Л=3.1415926-3.1415927间,早欧洲一千年。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躲、野生植物的利用,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裴秀,舆图学家,绘制《禹贡地域图》,绘图理论延用至明末。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消极。名为“清谈”,将儒家《周易》、道家《老子》和《庄子》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活动于洛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资料]当时文人想借助道家思想使自己回回自然,摆脱现实纷争,但又不可能彻底摒弃儒家经典,由于他们都接受了儒祖传统教育。于是出现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的怪现象,援道进儒,儒道合流,形成魏晋时期特有现象——玄学。汉儒重家教,师法,注重家学渊源与宗派门户之见,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历史特征 无答案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历史特征 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三省六部 (1)三省指,负责决策;,负责审议;,负责执行。 (2)尚书省下辖六部:六部指、、、、、 。 (3)意义:三省六部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保证了的独尊。 2.科举制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世族大家依靠门第掌握政权;随着世族大家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实行。 (2)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 ,科举制形成。 (3)意义:有利于打破,扩大,提高;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朝藩镇割据 (1)背景: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2)影响:严重削弱。 考点二经济特征 1.农业: (1)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出现。我国的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土地制度:制。为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维护,巩固统治,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官民占有土地最高限额,禁止土地。 (3)意义:保证国家;促进。 2.手工业 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唐朝时期形成了南北两大制瓷系统。

3.商业: (1)隋唐时期出现柜坊和飞钱 (2)唐都长安设立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坊严格分开。 (3)唐朝在广州设立,负责对外贸易。 考点三文化特征 1.三教合一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2)内容:南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政策,即、、。 (3)影响:儒学正统地位收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成就: (1)贾思勰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巨著; (2)隋唐之际,我国出现了印刷术。 (3)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 3.汉字、书法、唐诗、笔墨丹青 (1)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唐朝时期的书法家:、、。 (3)诗仙指;诗圣指。 课前真题检测: 1. 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负责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2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土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深专人采访举子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坞堡,或称堡坞、坞垒、坞壁,后世一般称为营、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 也是一种政治组织,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要构筑军事设施, 又往往带有军事色彩。每当战乱,政府的行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以维持社会秩序时,以往的乡里社基层组织往往被坞堡之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取代。社会越动荡,封建秩序破坏地越严重,坞堡这类组织就会越广泛存在,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内部组织也越严密,所带有的军事、经济、政治色彩越浓厚、明显。如:汉魏之际,封建统治秩序从上到下都破坏殆尽;在战乱严重地区,原先的乡官 系统早已荡然无存。避居山林、流亡边鄙的士民百姓,聚合一处,相结相保,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坞堡。没有远逃者,也就近据险筑堡,聚众结坞。由于汉魏之际乱离程度远比两汉之际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再加上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势力本来就非常强大,所以当时的坞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部组织之严密都大大超过前代,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个坞堡林立时期。 坞堡既然是在动乱时代产生的,所以在那个时期势必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生产力,开发了新的经济区域,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当然在南北对峙中成为一股缓冲力量。相反,一旦社会安定下来,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如果坞堡继续存在并强大下去,势必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对峙,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孝文帝太和十年采纳了李冲的建议,推行三长制,取代以坞堡为基础的宗主督护制,再加上均田制的实施,众多坞堡势力逐渐衰落,但一直到清末民初,坞堡都曾间断产生过,只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变化而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性质也有些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时期,大量的坞堡出现并在地方发挥其作用,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坞堡因功能不一样,形式也呈现出地方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按地区可分为中原(北方)坞堡与南方坞堡,而中原坞堡又因主导功能的差异又有不同的类型,南方坞堡不仅有土著人修筑的坞壁,也有北方人南迁而筑的客家民居。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的分类 (一)中原坞堡: 1、北方坞堡的大致特点: (1)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①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坞堡既然是在战乱、流离之中兴起,故其建筑之时首先就考虑到它的防御设施。西晋八王之乱时,庚衰在禹山立坞,“于是峻险随,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缮完器备”。②表明坞堡除选择险要地址外,还要有相应的防卫性建筑和设施。考古发掘所见坞堡建筑形制,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③俨然一座小城堡,是为当时北方坞堡建筑的外观。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它们都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显示了其聚众自保的特征。这就为它的防御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汉末年“时汝南葛破贼万余人攻 ①资治通鉴(卷87)[M].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②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③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A].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A.《考工记》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四民月令》 2.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社会基础是 A.士族制度的发展 B.国家处于分裂状况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北方民族融合 3.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4.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色是 A.宗教特色 B.市民特色 C.民族特色 D.贵族特色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大触合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8.陶潜的《桃花源诗》①反映了人民质朴的劳动生活②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③向往一种世外桃源生活④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 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实质是 A.抨击时政 B.崇尚清淡 C.维护庶族利益 D.为士族辩护 10.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发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篇》材料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神灭论》回答:(1)从材料1和材料2中判断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加以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建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建筑。建筑类型,佛寺。佛塔和石窟。建筑特色,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城市建筑,邺城洛阳。建筑特征,成熟。圆淳。 艺术简介。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

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 圆淳。此时期为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国。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

托。 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中华建筑的形象。 建筑类型。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 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教材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材教法 一、教学重点:科技文艺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二、本节教学时数为2课时。建议:前一课时,讲授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的有关内容;后一课时,讲授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如能在结束新课后还有时间总结全章则更好。 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照应本章引言,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本章引言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脉络与历史地位,由当时的特定环境自然引入文化内容的教学。反复对本章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系统回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对本章内容反复认识,加深理解,而且这样导入本节新课,可以加强本章内容的整体感。 三、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基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本节的内容只能从中择其要者,简要述评。另外,本节内容比较侧重自然科学,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成就,如:马钧的机械制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百炼钢与灌钢技术等,已见于前节,对这些技术创新,教师在本目教学中不必展开,但可以提及。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四、关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本目首先应讲清道教的改造。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对它加以改造。这个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二是吸取佛教的诫规,模仿佛教的寺院组织,建立道观,发展势力。葛洪在医学、化学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医学。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他们的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这是乱世为佛教广为传布提供了社会条件的结果。其一,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程标准: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教材分析:本课是上学期最后一课,教书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雕塑等方面的成就,时间跨度长,涉及的人物、作品、成就众多,更兼处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对学生们的学习是一大挑战。但是,每一位人物和其成就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恰恰是其奇妙之处。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这段历史的跨度仍然比较陌生,因此我们要跳开时间的羁绊,将各个人物和成就进行分类汇总,分成文学、数学、地理学、农学、雕塑等各个方面,再通过人物故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知道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预习 1、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技术,强调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对后世农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北朝郦道元著有《水经注》,是对《水经》作的注疏,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的河流、山川、水文、气候、土壤、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且文字优美,对后世散文写作有深远影响。 3、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精通数学与天文历法,在刘徽的基础上,对圆周率进行精密计算,求得π的数值为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4、东晋王羲之将书法提高到新的阶段,其代表作《兰亭集序》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姓书,而王羲之也被誉为书圣。 5、东晋顾恺之是当时著名绘画家,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当时绘画中的精品。 6、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统治者纷纷开凿石窟,供奉佛教,著名的石窟有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 新课导入:王羲之、裴松之、祖冲之、刘牢之、陈庆之、胡僧祐、王僧辩、桓灵宝、谢灵运、茹法亮、王玄漠、檀道济、郦道元、刘道隆、萧道成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人物姓名,说一说你的第一感觉,判断一下他们是哪一个时代的历史人物? 生:都是三个字的姓名,而且名字里有僧、道、之、法等比较有意境的字眼,听起来名字很美。他们应该生活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师:对比两汉三国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取名一般都是单名,如嬴政、刘邦、项羽、刘彻、曹操、刘备、孙权,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取双字名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当时道教玄学、释教佛学的兴起,人们的名字里便出现了之、道、僧、玄、法、慧、元等字,也可以说是时代的缩影吧。那么,让我们通过人物姓名来学习新的一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记载了我国境内一《齐民要术》总结了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