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中常见的色素

食品中常见的色素

食品中常见的色素
食品中常见的色素

食品中常见的色素

陈铁

现在常用的食品色素包括两类: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天然色素来自天然物,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合成色素的危害,并且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相比较,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质稳定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许多国家在食品加工行业普遍使用合成色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在食品中使用合成色素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提出了疑问。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吃着精美点心、快餐盒饭、香喷喷的热狗时,瞟一眼印刷精美的包装食品上的营养成分表,你就会发现每种食品中都有添加剂成分。据了解,转化脂肪、精制谷物制品、食盐、高果糖浆四种成分是在加工食品中最多见的,这几种成分危害着人体健康。

有些若过量也有危害,如:柠檬酸、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甜蜜素、芬兰白色素、香兰素、乙基麦芽酚、山梨酸钾……基本上都没有危害,只要它的添加得不过量。

举例

食用色素--胭脂红

水溶性合成色素,鲜艳的黄光红色,单色品种。可安全地用于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饲料、烟草、玩具、食品包装材料等的着色。

转化脂肪(反式脂肪酸)

转化脂肪主要见于面包店松饼、爽脆的饼干、微波炉爆米花和快餐店的油炸薯条等食品中。据最新研究显示,转化脂肪对心脏的危害是饱和脂肪的两倍,估计每年能引起3万至10万人因心脏病提前死亡。据悉,从2006年开始,转化脂肪将被要求在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中列出。

食盐

钠是维持生命的一种必需成分,但当你吃入超过身体所需的食盐会怎样呢?身体会保留更多体液以稀释血流中的过量钠。因而增加了血液的容量,促使心脏搏动更费力;同时会使静脉和动脉变得狭窄,会得高血压。

高果糖浆

高果糖浆广泛用于冷冻食品中,也用于全麦面包、汉堡包和松饼。还可以加进啤酒、软饮料,甚至番茄酱中。有研究者提出这种液体甜味剂可能会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加患心脏病和糖尿病危险。

山梨酸(山梨酸钾)

山梨酸是国际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推荐的高效安全的防腐保鲜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烟草、农药、化妆品等行业,作为不饱和酸,也可用于树脂、香料和橡胶工业。山梨酸(钾)能有效地抑制霉菌,酵母菌和好氧性细菌的活性,还能防止肉毒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对厌氧性芽孢菌与嗜酸乳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几乎无效,其抑止发育的作用比杀菌作用更强,从而达到有效地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并保持原有食品的风味。其防腐效果是同类产品苯甲酸钠的5-10倍。

由于山梨酸(钾)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盐)它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其毒性仅为食盐的1/2,是苯甲酸钠的1/40。

甜蜜素

“甜蜜素”也叫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通常是指环己基氨基磺酸的钠盐或钙盐。“甜蜜素”的甜味纯正,甜度通常认为是蔗糖的30倍,在美国曾成为一种消费量很大的人工甜味剂,公认为安全物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9年。这一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收到有关甜蜜素为致癌物的实验证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为此立即发布规定严格限制使用,并于1970年8月发出了全面禁止的命令。1982年9月,Abbott实验室和能量控制委员会在大量试验事实的基础上,以最新的研究事实证明甜蜜素的食用安全性,许多国际组织也相继发表大量评论明确表示甜蜜素为安全物质,但FDA至今还没有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如此,目前仍有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继续承认甜蜜素的甜味剂地位,允许甜蜜素的使用。

正确防范

正确防范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应:

一、在超市买东西,务必养成翻过来看“背面”的习惯。尽量买含添加剂少的食品。

二、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买食品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加工度越高,添加剂也就越多。请不要忘记,光线越强,影子也就越深。

三、“知道”了以后再吃。希望大家在知道了食品中含有什么样的添加剂之后再吃。

四、不要直奔便宜货——便宜是有原因的,在价格战的背后,有食品加工业者在

暗中活动。

五、具有“简单的怀疑”精神。“为什么这种明太鱼子的颜色这么漂亮?”“为什么这种汉堡包会这么便宜?”具备了“简单的怀疑”精神,在挑选加工食品的时候,真相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精)

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 核心提示:天然食品及食品原料多数本身具有特有的色泽和香味,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也认识了各种食品应有的色泽,食品的色泽已经成为食品 天然食品及食品原料多数本身具有特有的色泽和香味,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也认识了各种食品应有的色泽,食品的色泽已经成为食品的一个重要感官指标。然而,食品在保存及加工过程中,其色泽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使食品尽可能恢复原来的颜色,除采取一定护色措施外,往往还得添加一定量的食用色素,进行着色。 食用色素就来源可分成两大类: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的优缺点: 1、优点: ⑴其色素是从一些动物、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 ⑵安全性高; 2、缺点: ⑴稳定性差(对光、热、酸、碱等条件敏感 ; ⑵着色能力差; ⑶难以调出任意的色泽; ⑷资源短缺,不能满足食品工业的需求;

⑸价格昂贵。 合成色素优缺点: 1、优点: ⑴资源十分丰富(来自于煤焦油及其副产品 ; ⑵稳定性好、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能调出任意颜色; ⑶价格低廉; ⑷应用广泛; 2、缺点: ⑴毒性较大(因为属合成所以毒性大,有的甚至致癌 ; ⑵食用剂量加以限制。 对合成色素在测定时采用的几大步骤如下: 样品前处理→提纯→分离→鉴别(何种色素→定量(此色素含量是否超标 ⑴前处理方法有:前处理不外乎是将样品打浆或者将着色部分用刀刮下,定容、吸附、解吸等方法处理; ⑵提纯的方法 (1 羊毛染色法:此法应用较广泛,主要是简单,材料容易弄到,操作也方便。缺点为:要在热的酸性条件下吸附色素,用氨溶液解吸色素时,往往色素起变化。当溶液中含量低时(色素含量低 ,用羊毛染色法吸附色素不完全,回收率低;

食品质量与安全毕业设计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红枣与生姜复合饮料的工艺研究 教学单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姓名 学号 年级级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指导教师 职称

目录 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3 1.引言-------------------------------------------------------------------4 1.1 红枣---------------------------------------------------------------4 1.2 生姜---------------------------------------------------------------4 1.3 我国果蔬饮料现状---------------------------------------------------4 1.4 复合饮料的发展前景-------------------------------------------------4 2.材料与方法-------------------------------------------------------------6 2.1 原料---------------------------------------------------------------6 2.2 仪器设备-----------------------------------------------------------6 2.3实验步骤与方法-----------------------------------------------------6 2.3.1 红枣汁的制备--------------------------------------------------6 2.3.2 生姜汁的制备--------------------------------------------------7 2.3.3 调配----------------------------------------------------------7 2.3.4 杀菌、冷却----------------------------------------------------7 2.3.5 感官评价指标--------------------------------------------------7 3 结果与分析-------------------------------------------------------------8 3.1 红枣与生姜复合饮料配方的研究(单因素试验)-------------------------8 3.1.1 红枣汁与生姜汁复合比例的确定----------------------------------8 3.1.2白砂糖用量的确定-----------------------------------------------8 3.1.3柠檬酸用量的确定-----------------------------------------------9 3.2 正交试验-----------------------------------------------------------9 3.2.1 因素水平表的建立----------------------------------------------9 3.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9 3.3 产品质量指标-------------------------------------------------------10 4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09年第4期12月出版 食品工程 F00DENGINEERING 3 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Researchadvancesofapplicationanddetectionmethodsof ediblepigmentsinfoods 王惠琴1≯郑大威啦‘(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1二程学院,北京100124) 林太凤1’2钟儒刚1.2 :(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撼监督检验站,北京100124) WangHui-qin‘≯ZhengDa—weil.2HnTai—fen912ZhongRu—gan91工l(CollegeofLifeScienceandBioengineering,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ualitySupervisionandInspectionStationofBeveragesandFoodAdditivesofBeijing,Beijing100124,China) 摘要介绍了食用合成色素、天然替代色素和天然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概况,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以及未来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色素;应用;检测方法;发展趋势 AbstractApplicationofnaturalediblepigmentsandsyntheticediblepigmentsinfoodsanddetectionmethodsofthesynthetic pigmentsinfoodswereintroduced.Inaddition,thedevelopingtrendsofediblepigmentsinfu-turewerediscussed. Keywordsediblepigments;application;detectionmethods;developingtrends 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刺激人们的食欲,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广泛用于医药卫生、日用化工产品、化妆品和印染工业等的着色。食用色素虽然用量甚微,但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却非常大。 食用色素按其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来区分,主要有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花色苷类、甜菜色素类、单宁、焦糖色素等。 通常把食用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王惠琴,女,1976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9-09—23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其中大多数实用天然色素是植物色素如胡萝b索、叶绿素、姜黄等;动物色素有虫胶色素等;微生物色素有核黄素、红曲色素等。食用天然色素不仅安全性较好,而且许多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食用合成色素也称为食用合成染料,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因此,食用合成色素多为含有R—N=N—R’键、苯环或氧杂蒽结构化合物,他们对人体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或者产生有害作用。 1食用色素的应用概况 1981年以前,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总共只有14种,到2004年,在GB2760—1996(包括增补品种)中我国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总计61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批准允许生产和使用的食品色素共65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产、销售和应用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规模。近年来,我国的食用色素的总产量大约为10000t/a,其中,合成色素约1000t/a。天然色素约9000t/a。天然色素中焦糖色素占80%以上,其余为植物提取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等。 1.1合成色素 全世界20世纪50年代约有100多种化学合成 万方数据

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检测方法的改进

摘要:食用色素添加在食品中可以有效的改善食品色泽,针对近年来市场上滥用人工合成色素的现象,本文对目前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及在前处理、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等方面的改进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人工合成色素检测进展 1.前言 食用色素添加在食品中可以有效的改善食品色泽,从而增加人们的食欲,因此,食用色素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其来源和性质不同,食用色素可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种,天然色素是直接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如红曲、叶绿素、姜黄素、胡萝卜素、苋菜和糖色等[1]。天然色素使用起来比较安全,一般来说对人体无害,其来源比较丰富、色调色彩自然,且对环境无污染,但是天然色素的稳定性差是其最大缺点。合成色素经有机反应合成制得,因此稳定性较好,能够弥补天然色素稳定性差的缺陷。除此之外,合成色素还具有成本低廉、着色力强等优点,故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合成色素往往是以化工有毒物质如苯、甲苯、萘、蒽等为原料,经硝化、酰化、磺化、偶氮化、还原、重氮化等有机反应合成制得,如合成苋菜红、胭脂红及柠檬黄等等[2]。因中间体和有害物质的存在,人工合成色素具有一定的毒性,易诱发中毒、泻泄甚至癌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故不能多用或尽量不用。食品中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及其使用范围在我国gb 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其使用范围限于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和青梅等食品,禁止用于鱼类、乳类、水果、肉类及其制品(红肠肠衣除外)[3]。然而,为了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为食品增色,仍有许多不法分子滥用合成色素,如肉禽制品制作过程中为了追求色泽添加人工合成色素等,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目前,对于食品中禁用、限用合成色素的检测研究,化学方法主要有:聚酰胺吸附法、碱液直接提取法、碱性醇液直接提取法、饱和硼砂沸水浴提取法、海砂研磨法等[4];仪器法有薄层色谱法、示波极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为主。 2 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检测方法的改进 2.1 建立同时检测多种人工合成色素的方法 国家标准中人工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梯度洗脱来分离不同种类的合成色素[4]。但此法容易引起基线漂移,从而造成数据误差,且国标及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多是针对人工合成色素中的一种或几种;许多研究者对这一缺点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可以同时测定食品中多种人工合成色素的方法。 胡汉高[5]等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测定熟肉制品中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5种人工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将熟肉制品经石油醚脱脂、用体积比为7:2:1的乙醇-氨-水超声波振荡提取,聚酰胺粉过滤;采用eclipsexdb-c18色谱柱,以0.02mol/l乙酸铵和甲醇梯度洗脱。此法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潘旭[6]等人通过优化提取剂的组成和液相色谱的分离条件,建立了虾制品中柠檬黄、日落黄、偶氮玉红、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红色2g和诱惑红等8种合成色素的同时检测方法。具体方法是:在常用合成色素提取剂甲醇中加入尿素溶液,对提取剂的组成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流动相进行了优化,通过优化甲醇和乙腈的不同比例,并在流动相中加入无极电解质以改善离子化组分的分离效果,从而缩短了分析时间,8种合成色素在17min 内实现了成功分离。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改进 刘瑜[7]等人对果汁饮料中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果汁饮料是较为复杂的基质,前处理方法的选择对检测准确性影响较大,此研究考察了吸附解吸装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索氏提取法实验报告

1目的 熟练掌握索氏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2原理 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萃取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在食品分析上称为脂肪或粗脂肪。因为除脂肪外,还含色素及挥发油、蜡、树脂等脂溶性物质。索氏抽提法所测得的脂肪为游离脂肪。 3试剂 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海砂:同实验二《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4仪器 索氏提取器、干燥箱、干燥器、分析天平 5样品 奶粉 6操作 6.1样品称量 6.1.1精密称取经恒重处理后的收集瓶,m瓶(准至0.0001g) 6.1.2固体样品 精密称取2~5g样品m样(可取测定水分后的样品),必要时拌以海砂,全部移入滤纸筒内。 6.1.3液体或半固体样品 精密称取5~10g,至于蒸发皿中,加入海砂约20g(准至±0.0001g)于沸水浴上蒸干后,再于95~105℃干燥,研细,全部移入滤纸筒内。蒸发皿及附有样品的玻棒,均用沾有乙醚的脱脂棉擦净,并将棉花放入滤纸筒内。 6.2萃取 将滤纸筒放入脂肪萃取器的样品室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重的收集瓶,从萃取器冷凝管上端加入无水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内容积的2/3处,于水浴上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回流提取1~1.5h,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取6~12h . 6.3称量

取下收集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收集瓶内乙醚剩1~2mL时在水浴上蒸干,再于95~1℃干燥20min,放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m总’。 7数据记录 7.1原始数据 7.2可疑值弃留 实验测得数据均符合一般规律,无可疑值。 7.3整理数据 m样(g)m瓶(g)m总’(g) 2.0000 114.4616 114.7979 8计算 m总’- m瓶 X = —————————× 100 m样 式中:X —样品中脂肪含量,% m瓶—收集瓶的质量,g m样—样品的质量(如果是测定水分后的样品,应按测定水分前的湿润样品质量计),g m总’—收集瓶和脂肪的质量,g m总’- m瓶114.7979– 114.4616 X = —————————× 100 = —————————× 100 = 16.81% m样 2.000

黑花生蛋白质及色素研究进展

黑花生蛋白质及色素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黑花生因含有具有保健作用的蛋白质和色素等成分而备受人们关注。通过介绍黑花生蛋白质和色素的功能、作用、提取方法等,展望黑花生的开发利用前景,为进一步综合利用黑花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黑花生;功能作用;蛋白质;色素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1161(2017)03-0054-02 1 黑花生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黑花生又称富硒黑花生、晴仁谷花生、黑粒花生,籽仁椭圆形,外皮紫黑色,内含丰富的黑色素和钾、钙、铜、锌、铁、硒、锰7种微量元素,还含有8种维生素及19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0.68%,比普通花生高5个百分点;氨基酸?量为27.57%,仅次于黑大豆,必需氨基酸比例占22.90%;精氨酸含量362 mg/100 g,比普通花生高23.9%;谷氨酸含量比黑大豆高10.65%,比黑玉米高215.69%;钾、锌、硒含量分别比普通花生高19%,48%,101%。黑花生的产热量大,比牛奶高1倍,比鸡蛋高4倍。 根据溶解特性,花生蛋白分为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其中90%为盐溶性蛋白。黑花生中的蛋白质包括水溶性

含硒蛋白、醇溶性含硒蛋白、盐溶性含硒蛋白和碱溶性含硒蛋白。其中,以碱溶性蛋白为主,盐溶性蛋白次之,醇溶性蛋白含量最少。 黑花生可以将70%以上从培养基中吸收的无机硒转化 为有机硒,是一种较好的富集硒的生物载体,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存在。硒蛋白结合的硒量达富硒花生有机硒总量的73.39%、总硒量的59.89%。硒在微量元素中被称为“抗癌之王”,含硒蛋白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心脑血管保健、机体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具有保护肝脏及心肌健康、增强人体免疫力、防癌、防止心脑血管病、抗氧化、清除人体内多余脂肪、延缓衰老等功效。 黑花生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其性味甘平,扶正补虚,悦脾和胃,润肺化痰,调气养血,利水消肿,对止血生乳缺乏、出血等症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总体来说,黑花生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2 黑花生蛋白质的功能性及应用 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包括持水性、溶解度、黏度、胶凝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等。这些功能特性不仅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子大小及结构形态等物理属性有关,还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食物组分(如水、离子、脂质等)所处的环境情况(如温度、pH、电离强度等)有关。花生蛋白的这些功能特性在食品、保健品加工等方面

酒类风味化学复习题(含答案)

酒类风味化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酒类风味化学:酒类风味化学是一门从化学角度与分子水平研究饮料酒风味组成的化学本质、分析方法、变化及形成途径的科学。在风味化学分类上,是属于食品风味化学中的饮料风味化学。 2.潜在酒度:在20℃的条件下,100个体积单位中所含有的可转化的糖,经完全发酵能获得的纯酒精的体积单位数量(B)。 3.味觉阀值:指人的舌头(味蕾)能够感觉或感知到的味觉化合物的最低浓度。 4.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该技术用聚合物膜包埋熔融硅纤维(1-2cm长纤维头)来收集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 5.电子舌:是一种模仿生物味觉系统,来快速分辨甜、酸,苦、咸、鲜等存在于液体中的滋味的仪器。 6.嗅觉受体:在人的鼻腔前庭部分有一块嗅感上皮区域,也叫嗅粘膜。膜上密集排列着许多嗅细胞就是嗅感受器。它由嗅纤毛、嗅小胞、细胞树突和嗅细胞体等组成。 7.化合物的CAS号: 8.嗅觉闻香技术(GC-O):在这一技术中,GC有一个FID或MS检测器,在安装一个嗅觉闻香部分而构成。样品在进样后,经过色谱柱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到FID或MS检测器,另一部分到闻香器。闻香器通常装有一个形状似漏斗的玻璃组件,用来闻香。 9.气味强度:判断一种物质在食品香气中起到作用的数值称为气味强度(OAV,odor activity value),也称气味单位(OU,odor unit)、气味值(odor value),是指气味化合物浓度与其阈值的比。 10.羰基化合物: 11.风味物质:引起化学感觉(刺激)的挥发物质(气味物质特别是香气味物质)和非挥发物质(滋味物质)。 12.嗅觉阀值:指人的鼻子能够感觉或感知到的嗅觉化合物的最低浓度。 14.顶空进样技术:顶空进样技术是相对直接进样技术而言,可能是捕获和检测香气化合物的最容 易的方法,因为香气化合物位于样品的上方的空间中。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能释放香气的样品分析。顶空进样技术有:静态和动态顶空进样技术两种. 15.气味感受器: 16.FEMA: 17.化学觉:在人的感觉系统中,有一类感觉不属于味觉,但这类感觉是由化学物质刺激口腔黏膜引 起的,这类现象称为触觉,或三叉神经的响应,最新的概念称之为”化学觉”,主要包括麻刺感、凉爽感、热感和收敛感。 18.电子鼻:是一种包含电化学传感器阵列的具有部分专一性、以及恰当的模式识别系统的专门的 仪器。

食品中合成色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14, 3, 35-4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d71000238.html,/journal/hjfns https://www.doczj.com/doc/d71000238.html,/10.12677/hjfns.2014.33007 Recent Advances in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of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s Yonghong Zhu, Bo Zhao, Yanlei Wu Center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 Inspection of Food, Chongqing Academy of Metrology and Quality Inspection, National Quality Supervision & Inspection Center for Process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Condiments, Chongq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Food Safety, Chongqing Email: zyhcq@https://www.doczj.com/doc/d71000238.html, Received: May 30th, 2014; revised: Jun. 28th, 2014; accepted: Jul. 5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d7100023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etecting the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s w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seen routine works in many labs undertaking food detection. The utilization of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c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dete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detection cost. Some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developing the rapid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s now.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apid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s. Keywords Foods, Synthetic Colorants, Rapid Detection, Coloring Foods 食品中合成色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朱永红,赵博,吴彦蕾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中心,国家农副加工产品及调味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市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Email: zyhcq@https://www.doczj.com/doc/d71000238.html, 收稿日期:2014年5月30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14年7月5日

食品中红曲色素的测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红曲色素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果蔬菜汁饮料、碳酸饮料、风味发酵乳、果酱、腐乳、方便米面制品、糕点、饼干、固体饮料、果冻、熟肉制品、烘焙食品馅料等食品中3种红曲色素的测定。 2 原理 试样用无水乙醇或80%乙醇提取后,经填料为N-乙烯吡咯烷酮和二乙烯基苯聚合物(HLB)的固相萃取柱净化,通过反相色谱柱分离,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3 试剂和材料 注: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 试剂 3.1.1 甲醇(CH3OH):色谱纯。 3.1.2无水乙醇(CH3CH2OH):色谱纯。 3.1.3甲酸(HCOOH ):色谱纯。 3.2 试剂配制 3.2.1 甲酸溶液(0.1%):吸取甲酸(3.1.3)1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 L,混匀。 3.2.2甲醇溶液(20%):量取甲醇(3.1.1)2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00 mL,混匀。 3.2.3甲醇溶液(40%):量取甲醇(3.1.1)4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00 mL,混匀。 3.2.4乙醇溶液(80%):量取乙醇(3.1.2)80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 L,混匀。 3.3 标准品 3.3.1 红曲红素标准品(C23H26O5),纯度≥99.0%。 3.3.2 红曲素标准品(C21H26O5),纯度≥97.0%。 3.3.3 红曲红胺标准品(C23H27NO4),纯度≥99.0%。 3.4 标准溶液配制 3.4.1 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混合标准储备溶液:分别准确(精确至0.01 mg)称取红曲红素0.25 g、红曲素5.0 mg、红曲红胺5.0 mg于50mL小烧杯中,加甲醇溶解,用甲醇转移到50 mL容量瓶中,定容,混匀,于4 ℃保存,其中红曲红素质量浓度为5000 μg/mL、红曲素100 μg/mL、红曲红胺100 μg/mL。 3.4.2 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混合标准曲线工作液:分别吸取混合标准储备溶液0.50 mL、1.00 mL、2.00 mL、5.00 mL、10.00 mL于25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液定容至刻度,混匀,于4 ℃保存。 3.5 材料

食品化学(答案版)

填空 1.食品中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及乳糖等。 2.糖的分解代谢包括无氧分解和有氧分解两种类型。 3.矿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在0.01%以上称为常量元素。常见的金属元素污染有汞、镉、铅、砷。 4.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吸收作用和呼吸作用。5.评价风味的方法有感观评定分析和色谱分析方法。6.味的相互作用包括味的对比、味的相乘、味的拮抗和味的变调。7.食品中的色素分子都由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组成,色素颜色取决于其分子结构。8.直链淀粉分子中的糖苷键是α-1,4-糖苷键;纤维素分子中的糖苷键是β-1,4-糖苷键。9.脂肪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10.常见的金属元素污染有四种,分别是汞、镉、铅和砷。11.我国规定基本味感包括酸、甜、苦、咸、辣、鲜和涩。12.食品中的香味来源途径有四种,分别是生物合成、酶促反应、氧化作用和高温分解作用。 13.叶绿素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Mg ;血红素中结合的金属元素是Fe 。14.脂溶性维生素中,与钙调节相关的是V D;与视觉有关的是V A,对氧最敏感的是V E,因此它是有效的抗氧化剂。 15.食品中使用亚硫酸盐的作用有漂白、防褐变、防腐和抗氧化。 选择 16.下列脂肪酸中,必需脂肪酸是:( A ) A亚油酸B棕榈酸C油酸D草酸 17.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A ) A中和电荷、破坏水化膜B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 C调节蛋白质溶液的等电点D使蛋白质溶液成为pI 18.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氮含量为1克,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克?( D )A2.00g B2.50g C3.00g D6.25g 19.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C ) A10种B15种 C20种D25种以上 20.下列那个指标是判断油脂的不饱和度的是:( B ) A酸价B碘值 C酯值D皂化值

食品分析复习提纲

《食品分析》复习提纲 题型: 填空:20×2′名词解释:5×4′简答:4×10′ 一、绪论 1、采样:从整批产品中抽取一定量具有代表性样品的过程。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做分析用的称平均样品。 2、有效数字:所有的确定数字再加上最末一位不确定的数字。 Eg: 12.2674g 六位有效数字;15.2540g 六位有效数字;0.004126 四位有效数字;45.0mL 三位有效数字;45.0×103μL 三位有效数字 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留双 5后面的数字不为0时进一;若5后面的数字为0时,5的前一位数字为奇数则进一,前一位数字为0或偶数则舍去。切记:不能连续修约。 37.3246 保留一位小数时为37.3;169.7648保留一位小数时为169.8; 32.0053保留两位小数时为32.01;207.5500保留一位小数时为207.6; 48.2500保留一位小数时为48.2;6.0500保留一位小数时为6.0 95.4758修约为整数时为95,不能由95.4758 →95.476 →95.48 →95.5 →96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1)加减运算以所有数据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为准。 0.0143+26.35+5.08774=?正确算法:0.01+26.35+5.09=31.45 (2)乘除运算以所有数据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为准。首位数字为8或9时,其有效数字位数可以多算一位,如9.53接近10.00,可粗略认为它是4位有效数字。测量次数不少于4时,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可比单次测定值多取一位。 如:5.64×3.1415926/6.8=?正确算法:5.6×3.1/6.8=2.6 (3)常数如e,1/3,√3等的有效数字位数认为有无限多个,计算时所取位数由其他数据确定。 ①数字取对数或无理数时,对数或无理数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与该数字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②计算标准差时,标准差一般最多取两位有效数字,测定次数超过50次时可取三位,且修约数字时只进不舍; ③对测定标准中规定有界限数字时,不允许采用数字修约方法; ④对超出标准中规定的允许偏差数值也不允许修约。如某类产品中六六六含量不得超过 0.3mg/kg,样品实测值0.34,应判为不合格产品 3、误差类型:1.系统误差2.随机误差3.过失误差 随机误差:即不可测误差,在分析测定中经常出现,是由操作者,仪器和方法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这些误差变化随机不可消除,但可通过仔细的操作而减少。 4、分析数据的评价: 灵敏度:信号Y的改变量与浓度c的改变量之比。 检出限:分析方法在适当的置信水平内,能从样品中检测被测成分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与实验方法的灵敏度有关。 5、样品处理:(把握总的原则) 消除干扰因素;完整保留被测组分;使被测组分浓缩可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 Eg:干法灰化(灰分测定)、湿法消化(凯氏定氮0.5gCuSO4、10gK2SO4、20mlH2SO4)。

实验讲义-分光光度法测量溶液中色素含量

分光光度法测量溶液中色素含量 一、引言(实验背景) 在物质检测分析领域,对样品测试时往往直接采用化学方法,或先采用化学方法预处理后再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测试分析,这样都要采用化学试剂,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纯物理方法在整个测量过程没有化学反应,更多依赖于物理手段和数学处理来解决问题,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欢迎。随着测试方法的转变,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转变。以往利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物质检测分析,需要大批量化学、生物相关专业人才。而随着物理测试方法的广泛采用,光学、光电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顺应社会需求,适应形势变化,光学、光电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制造分光光度计的技术,还要创新使用方法,通过实验训练积累知识和经验,以便达到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为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二、实验目的与内容 食品中常添加色素使外观好看而吸引消费者,特别是食品饮料中常常使用人工色素配制成各种颜色。而毒理学证明化学合成色素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的甚至可致癌。各国相继制订了法规,对食品中合成色素的使用做了限量规定。本实验目的就是要采用光学方法测出溶液中常用的色素含量。 溶液中常使用三种色素显示黄色、橙色或红色: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本实验要求: (1)实验前一周进行预习查资料,设计出使用分光光度计同时测出溶液中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的含量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所需条件,包括仪器设备、材料试剂、工具器材等;2)配制哪些溶液?测量哪些数据?并设计好记录数据的表格以及主要实验步骤(注:分光光度计输出的数据量较大,每个样品的测量结果以文件形式保存,请先拟好文件名,填入表格,以免搞错);3)由实验数据计算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的含量的方法,并说明所需使用的软件或拟编写的程序。实验设计方案至少提前一天(需要特殊材料的方案须提前一周)交给任课老师审阅,通过审阅后方可进行实验。 (2) 实验时,按照所设计实验方案,配制所需溶液,并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出相应的光谱数

国内外食用色素比对分析

国内外食用色素比对分析 色泽、味道和形状是构成食品感观质量的三大要素,其中,色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常,颜色靓丽的食品能增强人的愉悦感,促进食欲,增加消化液分泌,更受消费者欢迎,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人类利用色素改善食品感官品质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公元10世纪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例如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用茜草植物色素为食品着色。我国自古就有用红曲米酿酒、制红肠和酱肉等习惯,至今在江南一带还有用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的传统。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随着食品种类的多样化及加工技术的发展,更是普遍使用着色剂(食用色素)来改善食品色泽,消除加工中不同批次间的颜色差异,从而达到提高附加值,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然而,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受利益驱动,不法商贩向食品中非法添加、超量、超范围使用色素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内外已经报道了多起因色素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2003年烟台发生的“桃红”染色五香花生米,浙江苍南县的“工业橙”染色“乡巴佬”等卤制品,杭州的“碱性品绿”染色“毒海带”;2005年欧盟在辣椒、肉灌肠等制品中检出苏丹红;2006年河北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2011年上海华联超市被报道多年销售“染色馒头”,经查发现多个批

次违规使用柠檬黄;2012年重庆又被报道花椒中非法添加罗丹明B,等等,这些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无不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民群众的恐慌。因此,食品中合成色素的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的重点关注领域,系统研究合成色素的种类和性质,建立食品中合成色素的快速筛查和检测技术,分析食品中合成色素可能的来源,采用技术手段降低交叉污染的水平,对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减少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增强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意义和现实需要。 1 食用色素概述 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目前,我国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可应用于食品中的色素有67种,其中合成色素为11种,天然色素为56种。 1.1 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如叶绿素、姜黄色素,茶黄色素、番茄红等),还包括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等)、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和无机色素(二氧化?,氧化铁红等)。目前,一些天然色素,如β-胡萝卜素,已经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进行生产,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作用与天然β-胡萝卜素并无差别,所以也把这类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06.07.02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本方法检出限:新红5ng,柠檬黄4ng,苋菜红6ng,胭脂红8ng,日落黄7ng,赤鲜红18ng,亮蓝26ng,当进样量相当0.025g时,检出浓度分别为 0.2mg/Kg,0.16mg/Kg,0.24mg/Kg,0.32mg/Kg,0.28mg/Kg,0.72mg/Kg,0.72mg/Kg, 1.04mg/Kg. 第一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2 原理 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用聚酰胺吸附法或掖-液分配法提取,制成水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经反相色谱分离,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和与峰面积比较进行定量。 3 试剂 3.1 正己烷。 3.2 盐酸。 3.3 乙酸。 3.4 甲醇:经0.5um滤膜过滤。 3.5聚酰胺粉(尼龙6:过200目筛。 3.6 乙酸铵溶液(0.02mol/L);称取1.54g乙酸铵,加水至1000mL,溶解,经0.45um滤膜过滤。 3.7 氨水:量取氨水2Ml.加水100Ml.混匀。 3.8 氨水-乙酸铵溶液(0.02,mol/L):称取氨水0.5mL,加乙酸铵溶液(0.02mol/L)至1000mL,混匀。 3.9 甲醇-甲酸(6+4)溶液:量取甲醇60mL,混匀。 3.10 柠檬酸溶液:称取20g柠檬酸,加水至100mL,溶解混匀。 3.11 无水乙醇-氨水-水(7+2+1)溶液:量取无水乙醇70mL,氨水20mL,水10mL,混匀。 3.12 三正辛胺正丁醇溶液(5%):量取三正辛胺5mL,加正丁醇至100mL,混匀。 3.13 饱和硫酸钠溶液。 3.14 硫酸钠溶液(2g/L)。 3.15 pH6的水:水加柠檬酸溶液pH值到6。 3.16 合成着色剂标准溶液:准确称取按其纯度折算为100%质量的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新红,赤鲜红,亮蓝,靛蓝各0.100g,置100mL容量瓶中,加Ph6水到刻度,配成水溶液(1.00mg/mL)。 3.17 合成着色剂的标准使用液:临用时上述溶液(或将3.16)加水稀释20倍,经0.45um滤膜过滤,配成每毫克相当于50.0um的合成着色剂。 4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254nm波长。 5 分析步骤 5.1 式样处理 5.1.1 橘子汁、果味水、果子露汽水等:称取20.0g-40.0g,放入100mL烧杯中,含二氧化碳式样加热除去二氧化碳。 5.1.2 配制酒类:称取20.0g-40.0g,放100mL烧杯中,加小碎瓷片数片,加热

实验十二 菠菜色素的提取和分析

菠菜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绿色植物色素的提取,学习天然物质的提取方法; 2、通过薄层色谱分析,掌握有机物色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菠菜色素的提取 绿色植物如菠菜叶中含有叶绿素(绿)、胡萝卜素(橙)和叶黄素(黄)等多种天然色素。 叶绿素存在两种结构相似的形式即叶绿素a(C 55H 72O 5N 4Mg)和叶绿素b(C 55H 70O 6N 4Mg),其差别仅是叶绿素a 中一个甲基被甲酰基所取代从而形成了叶绿素b 。它们都是吡咯衍生物与金属镁的络合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催化剂。植物中叶绿素a 的含量通常是b 的3倍。尽管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一些极性基团,但大的烃基结构使它易溶于醚、石油醚等一些非极性的溶剂。 胡萝卜素(C 40H 56)是具有长链结构的共轭多烯。它有三种异构体,即 -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γ-胡萝卜素,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多,也最重要。在生物体内,β-胡萝卜素受酶催化氧化形成维生素A 。目前β-胡萝卜素已可进行工业生产,可作为维生素A 使用,也可作为食品工业中的色素。 叶黄素(C 40H 56O 2)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它在绿叶中的含量通常是胡萝卜素的两倍。与胡萝卜素相比,叶黄素较易溶于醇而在石油醚中溶解度较小。 N N N N H 3C CH CH 2 R CH 2CH 3 CH 3 H 3C O CO 2CH 3 CH 2CH 2O O 3CH 3 CH 3 CH 3 CH 3 Mg 叶绿素a (R = CH 3) 叶绿素b (R = CHO )

H 3C CH 3 R CH 3 H 3C R H 3C CH 3 CH 3CH 3 CH 3CH 3 β-胡萝卜素(R = H ) 叶黄素(R = OH ) H 3C CH 3 CH 3 CH 2OH CH 3 CH 3 维生素A 2 薄层色谱原理 常用TLC 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3 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 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点中心的距离 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 f R 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 ) 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风味检测技术--食科123 王传

食品风味检测技术 ---食科123 王传2012013569 前言:日常我们生活中食用的食品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常说的酸甜苦辣仅仅是很小的一个方面,风味包括了闻起来、看起来、尝起来等各个方面的味道。而检测风味的技术也是与时俱进,不再是单纯的通过人的感官进行评定,下面将介绍多种现代食品风味检测技术。 关键词:食品风味提取检测技术 正文:食品香气是构成食品风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挥发性香味物质刺激人的嗅觉感受器,由嗅觉细胞产生刺激后传递到大脑中枢神经而产生的反应。所谓香味物质是指食品中能产生香味且具有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如脂肪烃含氧衍生物、含氮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都是形成食品香气的分子基础。但是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所含香味物质的品种多、含量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热不稳定性,对酸碱比较敏感、酶的存在等原因使风味物质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可能,这些都给分离提取检测带来很大难度。研究食品中香气成分的基础是香气成分的分离、分析技术和评价方法。一般步骤是:首先应尽量完全地从食品中抽提出香味组分,然后借助现代仪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最后是重要的特殊挥发性组分对香气贡献的评价。 由于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仪器能准确的测定各个食品风味物质

的类型和质量,所以,任何风味物质的鉴定还必须配合感官评定,包括香气质、香气量及对加香产品质量改善的评价。 一:风味成分提取方法 1)顶空分析方法(HS):顶空分析是密闭容器中的样品在一定温度下,挥发性成分从食品基质中释放到顶空,平衡后,再将一定量的顶空气体进行色谱分析。顶空分析可以专一性的收集样品中易挥发的成分,避免了冗长烦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及溶剂对分析过程带来的干扰,因此在气味分析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顶空分析方法分二类:静态顶空采样和动态顶空又称吹扫捕集技术。静态顶空采样(SHS)是直接取顶空物进样,受容器温度和平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SHS的样品制备简便,不用试剂,采集组分无干扰,但由于不同的香气组分挥发性不同,其存在于容器顶空中的含量会不同,这种方法有时必须进行大体积的气体进样,会影响色谱的分离效果,因此仅适于高度挥发性或高含量组分的检测。动态顶空(DHS)是指用一种惰性气体(如高纯氮气)流从热的恒温样品中将顶空挥发性被分析物连续地“吹扫”出来,再将挥发性组分加以富集,最后将抽提物进行脱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复杂基质中挥发性较高的组分,对浓度较低的组分也同样有效,具有取样量少、受基体干扰小、容易实现在线检测等优点,但是此系统提取步骤繁琐、效率低下、费用也较高。 2)固相萃取(SPE):固相萃取法适用于液体样品,优点是有机溶剂用量少,易处理,使用方便迅速而且价廉,装置的吸附剂效能高、可选择范围广,给固相萃取法的应用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固相萃取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