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

第一章绪论

1、盆地的概念

盆地具有三重涵义,即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

地貌盆地”是地理学术语,指四周被自然高地围限的地形上的洼地,包括大陆上区域分布的无覆水的洼地,如四川盆地等,也包括覆水的小型的冰碛湖到大型的大洋盆地。

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长期发生构造沉降,并接受沉积或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如果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板块或断块边界走向的滑移,这时在垂直于板块或断块边界的剖面上表现出来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展或缩短。这种变形称为走滑变形。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2、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的区分

“沉积盆地”亦指同沉积盆地:即沉积与盆地的下沉是同时的,表现为岩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盆地的形状、构造一致,沉积层的厚度愈向盆地边缘愈薄——盆地边界是沉积边界,往往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构造盆地”亦称沉积后盆地:由于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具有盆地形态的一种向斜构造,与沉积作用无关,其岩相带的走向、古水流的方向等与盆地的现存构造及地貌无关,说明后来形成的盆地是构造运动发生改造的结果。

第二章板块构造与盆地分类

3、岩石圈组成及界面,大洋和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震波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

地壳在横向上是极不均一的。可分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两种类型。

洋壳厚度较薄,一般为5-10km (不包括海水厚度)。

大洋地壳:大洋地壳的结构比较一致,从上到下可分为3层:层1-沉积层;层2-玄武岩层;层3-大洋层(变辉长岩);大洋层以下进入上地幔。洋壳的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约为2.8-2.9 g/cm3。

大陆地壳:陆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在某些高山地区可厚达70km,在较薄的地方仅25km左右。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很强的不均一性,总体上看,由上向下亦可分为3层: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陆壳的物质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洋壳小,约为2.7-2.8g/cm3。

4、板块边界类型

根据相邻板块的相对运动状态,板块的边界类型也可以分为三类:

1)离散边界:离散边界是指板块发生相背运动,导致大陆破裂、离散漂移至海底扩张;随着地幔物质上涌,在大洋中脊两侧不断形成新的洋壳,将最早形成的洋壳推向两侧,在两侧大陆边缘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典型的离散边界是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系。

2)汇聚边界洋包括

①陆俯冲边界(山弧-海沟型或安第斯型,主要见于太平洋与南美大陆边缘)

②洋-洋俯冲边界(岛弧-海沟型,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密度大而厚度薄的大洋板块通常俯冲在大陆板块或另一个大洋板块之下

③陆-陆碰撞边界:密度基本相同的两个大陆板汇聚,发生碰撞造山

3)转换边界:相邻板块的走滑运动形成转换断层,它是在板块离散和汇聚运动中期转换位移作用的岩石圈尺度的断层

The Wilson Cycle

(1)从统一的大陆板块发展为大陆裂谷系,与岩石圈板块的相背分离运动及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2)如果大陆裂谷沿分离方向继续发展,进一步变大加深,中间部位出现新生洋壳,成为狭窄的原始海洋,如亚丁湾—红海。(3)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即海底扩张),便可形成宽大的海洋,如大西洋,这时的大洋常具有宽广的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基,是地表沉积最发育的场所,可形成巨厚沉积物。这种大洋边缘尚未出现海沟,大陆与大洋一侧同属一个板块,称为被动大陆边缘。4)随着海底扩张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断裂并向大陆下俯冲形成海沟,这种具有海沟的俯冲边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如现今太平洋。这时的大洋开始衰退、萎缩,由于俯冲作用,在大陆边缘可形成高大山系,成为重要的剥蚀物源地区。

(5)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成为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如有些地区碰撞尚未进行彻底,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

5、沉积盆地的分类及主要划分依据

沉积盆地分类的一级原则是从板块构造因素和工业适用因素来考虑的。

板块构造因素主要依照:盆地所处的地壳类型;盆地所处板块边缘位置;板块相互作用的类型;盆地动力学性质

6、拉伸系数的概念及拉张型盆地类型

拉伸系数=原始岩石圈厚度除以拉伸后的岩石圈厚度

beta = 原始厚度/最终厚度

拉伸系数不足时,可能形成坳陷

拉伸系数足够大时,就会引起脆性岩石圈破裂,形成裂谷

当热供给(the thermal supply)中途终止并且负荷量增加时,可形成不成熟的夭折裂谷或坳拉谷

当新的洋壳在扩张中心产生时,裂谷就可能演化为成熟的被动大陆边缘 拉张型盆地类型:陆内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大洋中脊-洋隆盆地

7陆内裂谷盆地的演化阶段

A 热隆起

B 地壳拉张断陷

C 坳陷-热回沉

8坳拉谷的概念及演化

废弃裂谷或夭折谷:①裂谷停止扩张②继续下沉接受巨厚沉积③相邻洋盆关闭,褶皱造山接受褶皱带沉积物

沉积组合:地堑中巨厚长石质砂岩;白云岩盖层;石英砂岩和粉砂岩;构造反转,发育前陆盆地砾石扇

9拉张型盆地成因模式(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

Active:热幔柱撞击岩石圈,致使其变薄或呈穹窿上升,从而使地壳伸展Passive:区域应力场的被动响应,岩石圈的张应力造成地壳变薄,使热软流圈被动上涌,其中地壳上涌和火山活动仅是被动裂谷的阶段之一。

被动裂谷(原因:正断层(应力)促进火山活动)

主动裂谷(原因:热隆先于断裂)

8、汇聚边界及对应的盆地类型

汇聚型盆地(洋陆汇聚、洋洋汇聚和陆陆碰撞造山)

汇聚边界(洋-陆俯冲边界、洋-洋俯冲边界、陆-陆碰撞边界)

洋陆俯冲:1海沟和增生盆地2弧前盆地3弧内盆地和弧背盆地

洋洋俯冲:1弧后边缘盆地2弧间盆地

碰撞造山形成的盆地类型:1前陆盆地2前渊盆地3边缘盆地楔顶盆地4山间断陷盆地5背驼式盆地6拆离盆地

10、俯冲增生体的岩性特征和构造特征(蛇绿岩套的概念)

俯冲增生体特征:外来岩块主要来自俯冲板块上的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熔岩以及基性超基性的辉绿岩、蛇纹岩、橄榄岩、榴辉岩等洋壳和地幔岩的碎块。原地岩块系海沟原地形成的浊积硬砂岩、粉砂岩、砾岩,有时还有海沟内壁上的蓝闪石片岩。基质一般是相对塑性的泥质岩石。

外来岩块与原地岩块的各个碎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从几厘米到几公里、几十公里,它们与基质均普遍遭受不同规模的剪切作用

构造特征:

海沟是俯冲大洋板块向上拱出部分,是外脊与弧体或俯冲增生体之间的深渊。沉积组合:热液沉积和洋壳拉斑玄武岩及其上的远洋沉积和火山灰,绝大多数无陆源沉积物

俯冲增生体/增生楔:海沟向弧一侧,有一个局部接近或升出海平面的脊,主要是俯冲板块低角度逆冲断层上刮削下来的洋底或海沟沉积物,增生到上覆板块中随着俯冲作用的加强,在增生体内部可以形成数个不连续或连续的增生盆地11、周缘前陆盆地的内部

楔顶带(wedge top):位于褶皱冲断带的地貌前缘界线(TF)和隐伏的造山楔峰带(TZ)之间的区段,大量的同造山期的沉积物(成分和结构极不成熟)覆盖在褶皱冲断带的前缘部位之上,构成了楔顶沉积带。

楔顶带的逆冲断层(thrust fault)通常由若干条邻近的冲断层以密切相关的排列形式联合组成,常显示出叠瓦状或双重式结构型式。冲断层系中逆冲断层多向造山带方向倾斜。

前渊(foredeep):位于造山楔与前隆之间,是前陆盆地系统内沉积最厚的单元和研究的重点,总体呈楔状,想褶皱冲断带前锋沉积物厚度增加,向克拉通边缘变薄。

沉积体系:陆上前渊主要由横向和纵向分布的河流和冲积扇组成,而水下前渊由三角洲、浅海陆棚和浊积扇构成的湖/海相沉积物构成。

早期的前渊沉积是深海复理石相沉积(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晚期是粗粒陆相和浅海磨拉石相沉积(造山运动的隆起阶段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砾岩占70%~80% )

前隆(forebulge):由克拉通一侧的挠曲抬升构成,前隆是正地形且易于迁移。

如果在向上挠曲的陆壳区原先就存在薄弱带,可以形成局部受断层控制的隆起和沉积中心,而不是表现为平滑的挠曲剖面。

前隆迁移形成的不整合面表现为向克拉通方向前渊地层逐渐上超在不整合面上,且地层的间断向克拉通方向增大。

沉积特征:前隆上若有沉积发育,常会与前渊带的远源沉积混淆,主要区别是前隆沉积多表现为区域性均一、厚度较小、岩相上为远源水成和风成沉积、大量的古土壤的发育和相对低的沉降速率。

隆后(backbulge):由前隆与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物构成,隆后带中沉降速率比较低,地层单元比前渊沉积薄的多,该带的沉积体系以浅海和非海相为主。由于远离造山带物源区,沉积物粒度较细,局部粗粒的沉积物出现在抬升的前隆的翼部。

12、两类前陆盆地及其区别(板块边界性质、离板块边界的远近)

周缘前陆盆地:陆陆碰撞的板块构造背景,与A型俯冲有关,形成于造山带前缘的俯冲板块之上,是大陆碰撞及其以后形成的岩石圈挠曲盆地,接近蛇绿岩缝合带,远离岩浆弧带

弧后前陆盆地:发育于洋陆俯冲的板块构造背景下,与B型俯冲有关,形成于大陆边缘岩浆弧内侧的仰冲板块之上,远离蛇绿岩消减杂岩体,接近岩浆弧

13、沉积体系概念、研究任务及分析方法

沉积体系: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过程方面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三维成因相(相当于沉积微相)的集合体。沉积体系的最基本单元是空间上具有成因联系的相。

研究任务:沉积体系分析的研究任务依据分析方法尺度的不同包括:

对一个露头剖面、钻井柱状或盆地局部,核心内容是对沉积岩的结构、沉积构造、化石和岩性组合的解释

对一个沉积盆地,在于揭示沉积体系的相互配置关系

分析方法:1、成因标志分析法/相标志

概念:沉积物(岩)中蕴含的能指示一定环境条件的各种特征。相标志的类型包括:(1)岩性标志: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垂向层序等。(2)古生物标志:实体化石及其生态、遗迹化石。(3)地球化学标志:微量元素、同位素、稀土元素等。

2、沉积模式分析法

概念:利用沉积物垂向序列和各种沉积体的三围空间形态分析,进而确定沉积环境的工作方法-垂向和横向相关系。

3、构成要素分析法

沉积体系域是指在同一时期(即一个等时地层单位内)发育形成的各类沉积体系的空间组合。

14、冲积扇沉积过程(两种)与沉积类型(四种)、识别标志

沉积类型(四

种)

识别标志:1、岩性:色红、粒粗、混杂、杂基多、盐类矿物2、结构:砾石多,成熟度低,结构混杂,分选差3、生物化石:极少4、沉积构造:层理不甚发育,块状和冲刷构造5、垂向序列:正、反旋回

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1、河道相组

沉积特征: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砾石,粒度最粗;层理非常发育;缺少动植物化石;底部具有明显的冲刷面。

①道滞留沉积

形成过程:河流在主流线或最深谷底线经过的侵蚀最强烈,砂级和泥级细粒部分被河水搬运到下游,而粗大的岩屑和岩块被滞留在冲槽中形成滞留砾石层。

产出状态:河流沉积最底部,其下为冲刷面;砾石层呈厚度不大的似层状或透镜状。

成分特征:成分复杂,以砾石为主,有少量泥砾,砂很少。

构造特征:砾石磨圆好,具有一定分选,常呈明显的定向排列-叠瓦状构造,长轴与流向垂直,最大扁平面向上游倾斜

②边滩沉积

形成过程:发育在凸岸一侧的河道中,为向河道微微倾斜的砂质浅滩,覆盖在河道滞留砾石层之上,边滩随河道迁移不断侧向加积。

成分特征:沉积物以砂为主,混有砾、粉砂和粘土;成分成熟度低;从滞留砾石层向上至边滩的顶部,粒度逐渐变细。

构造特征:以大型交错层理为主,尤其以板状交错层理最为发育,下部多为大型沙垄迁移形成的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向上发育平行层理、波痕层理、爬升层理等,上部可出现沙纹层理,层理变化反映流态自下而上变

小的趋势。

③废弃河道沉积

形成过程:废弃河道充填沉积相是曲流河沉积体系中特有的一种沉积相。河道废弃的方式包括:曲流截直、流槽截直和冲裂作用。其中曲流截直和流槽截直作用最常见,形成牛轭湖。

沉积特点:较粗粒的河道沉积之上突然被细粒的砂和粉砂沉积所覆盖,具有小型交错层理,再上则为发育水平纹层的暗色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牛轭湖沉积,在强还原条件下还有黄铁矿、菱铁矿结核的形成。

牛轭湖沉积的厚度相当于废弃河道的水深,晚期易发生沼泽化,形成泥炭层。

2、泛滥平原相组

泛滥平原相组垂向上发育在河道沉积的上部。

与河道沉积相比,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以小型交错层理为主。包括: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扇三角洲)、洪泛平原、泥炭沼泽等成因相。

①天然堤

沿河岸分布的线状砂体,横剖面不对称,靠近河道处较厚,远离河道处变薄,呈向岸外倾斜变薄的楔状体。

它们是在洪水溢出河道时,水流分散、流速突然减小,搬运能力迅速降低,河水中携带的沉积物快速沉积形成的。

成分特征: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垂向上突出的特点是砂、泥岩组成薄互层。

构造特征:下部砂岩中发育交错层理,以小型波状交错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上部泥质岩中则发育水平层理;泥岩中可见干裂、雨痕及植物根等,常有钙质结合发育。

②决口扇

形成过程:在洪水期由于天然堤决口,河水携带大量沉积物在洪泛平原上形成的扇状沉积体。

成分特征:决口扇沉积物一般要比天然堤沉积物粗,主要为各种粒级的砂,主要由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

构造特征:具有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常见冲刷和充填构造,层序底部多具有明显的侵蚀面,与下伏泛滥平原的泥质沉积呈突变接触。

剖面形态:呈舌状、向泛滥平原方向变薄、尖灭,剖面上呈透镜状。

③洪泛平原backswamp(重要

分布特征:分布在河道两侧地势凹地带,只有在洪水泛滥时才能被洪水部分或者全部淹没。由洪泛席状砂、泛滥平原细粒沉积和泥炭沼泽组成。

成分特征:通常形成粉砂和泥质沉积交互的沉积层,粒度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构造特征:层理类型简单,主要为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

潮湿气候区的泛滥平原中泥炭沼泽是很好的聚煤环境。

辫状河沉积特征

垂直古水流方向上总体显示为众多透镜体的相互叠置,而在平行古水流方向上则表现为众多大型底形的逐渐进积过程。

心滩沉积物一般粒度较粗,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发育巨型或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砾石常呈叠瓦状,具冲刷面。

对比曲流河和辫状河的分布关系及二者形成条件的差别;

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下特点:

①二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大,而顶层不发育或厚度较小;

②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

③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如块状或不明显的水平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

曲流河的沉积模式的建立(立体模型及垂向层序)?

曲流河沉积的标准垂向模式:“二元结构”是河流相沉积的重要特征。

在一个地区的河流沉积剖面上,若二元结构重复出现,则可形成多个间断性的正旋回,每个旋回即由一个二元结构组成,通常称为河流沉积的一个“阶”

河流沉积旋回的多阶性是河流相沉积的又一重要特征。

辫状河垂向序列:最底部为河床滞留沉积,以含泥砾的粗砂岩和砾质砂岩为主,与下伏层呈侵蚀冲刷接触(SS)其上为不清晰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含砾粗砂岩(A),具有清楚槽状交错层理的粗砂岩(B)及板状交错层理砂岩(C)再向上主要由小型板状交错层理砂岩(D)组成,偶见大型水道冲刷充填交错层理砂岩(E)顶部由垂向加积的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和泥岩互层(F)及一些具模糊不清的、角度平缓的交错层理的砂岩(G)组成。

边滩、心滩的水动力特点、沉积物特点和异同?

第三章盆地沉积体系分析

16、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相划分及沉积特点、垂向层序

河控型形成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河流泥砂量大、小潮差、低波能以及稳定的充水盆地。

三角洲平原相:开始出现分流河道处至海岸线之间的陆上部分。三角洲平原可视为河流相的缩影;与河流相、湖泊相的区别:分流河道和沼泽沉积构成了该亚相的主体,无或极少砾岩和化学岩。

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粉砂质)、分流间湾、沼泽、越岸沉积、决口河道、决口扇。

三角洲前缘相:呈环带状分布在分流河道的前缘地带,是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是河流建设作用和海洋破坏作用相互影响最激烈的地带。

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和河口坝

近端河口坝(砂体发育频繁、厚度大,砂为主,偶见下蚀的透镜状结构)

远端河口坝(数量少,砂体小,泥为主)

前三角洲相:与三角洲前缘的分界线大致在正常浪基面附近,基本上不受浅水波浪的干扰。河流携带的悬浮质绝大部分在这里沉积,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沉积速率快,形成向海盆底部缓慢倾斜、范围广阔而平坦的泥质海底。

特点:

(1)岩性:主要是暗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偶见海绿石

(2)沉积构造:基本上是水平纹层,偶见透镜状层理。

(3)生物:主要为广盐度的介形类、双壳类和有孔虫等,随着向海洋方向过渡,正常海相化石增多,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4)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富含有机质,可成为良好的烃源岩。

(5)前三角洲泥向盆地过渡为浅海陆架泥质沉积。

(6)洪泛期由于分流河道水体能量大,把沉积物搬运到前三角洲地区沉积,形成重力流沉积。

河控三角洲特点

1石类型及成分

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成分成熟度较河流相高,在三角洲平原沉积中常见暗色有机质沉积,如泥炭或薄煤层等。无或极少砾岩和化学岩,这是与河流相和湖泊相的区别之一。

2结构

其结构成熟度较河流相高,由陆向海方向,砂岩中的碎屑粒度和分选有变细变好的总趋势。在C-M图上,三角洲前缘具有QR和RS段,其中以RS段最发育,反映悬浮搬运为主,滚动力组分较少。在概率图上,远砂坝沉积的粒度分布主要由细粒的单一悬浮总体组成,河口砂坝沉积有三个次总体,其中以跳跃总体为主,其粒度区间为2-3.5φ,分选好,其它两个总体含量少,分选差。

3构造

层理类型复杂多样。河流中沉积作用和海洋波浪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同时发育,如砂岩和粉砂岩中见流水波痕、浪成波痕、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此外还发育有波状、透镜状层理、包卷层理、冲刷-充填构造、变形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等。

4生物化石

海生和陆生生物化石的混生现象是三角洲沉积的又一重要特征。但在三角洲形成过程中,由于咸、淡水混合,盐度变化大,水体混浊度高,狭盐性生物不易于繁殖,因此能堆积埋藏并保存为化石的原地生长生物主要为广盐性生物,如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等,异地搬运埋藏的主要为河流带来的际生动植物碎片。在一个完整的三角洲垂向层序中,海生生物化石多出现于层序的下部,向上逐渐减少,但陆生生物化石向上增多,甚至在顶部出现沼泽植物堆积而成的泥炭或煤层。

5剖面结构

三角洲沉积在垂向上由下向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砂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的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层序。在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中为下粗上细的正旋回。这与河流相沉积的间断性正旋回有显著的不同。河口坝砂体也通常表现出正粒序特征。

三角洲的反粒序可以理解为从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前缘相,砂岩(主要为河口坝)越来越多,而且厚度越来越大,相反泥岩渐少,厚度渐薄。

4砂体形态

在平面上呈朵状或指状,垂直或斜交海岸分布。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向前三角洲方向插入泥质沉积之中,与前三角洲泥呈齿状交叉。

在进积作用下,三角洲的垂向层序具有“海退”旋回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

第五章盆地热史分析

17、常见的古温标法有哪些?

古温标法是利用盆地内部沉积物提供的古温度信息结合盆地地层的埋藏历史来反演盆地的热历史。目前常用的古温标包括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粘土矿物、生物标志化合物、流体包裹体测温、牙形石色变指数和39Ar/40Ar测年等。

18、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相关概念(裂变径迹及测年,退火及部分退火带,磷灰石部分退火带的范围)

两块裂变碎片将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当这种快速运动的碎片通过矿物晶格时,沿其轨道造成辐射损伤,即裂变径迹(fission track),简言之铀裂变产物在矿物晶格内形成的辐射损伤区域。

自发裂变径迹:由自发核裂变形成的裂变径迹。

235U、238U和232Th在自然界中会自发性产生核分裂,其中235U在自然界含量极少,而232Th的半衰期远大于238U,因此矿物中的自发裂变径迹是238U自发性裂变形成的,也称之为古裂变径迹或古径迹。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

诱发裂变径迹:由诱发核裂变形成的裂变径迹。

裂变激活能:可以使核裂变发生的最小附加能量。

裂变径迹测年法是通过对铀裂变产物在矿物晶格内形成的辐射损伤即裂变径迹的统计,来完成年龄测试的。

退火(annealing):矿物中的裂变径迹都具有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径迹密度减少、长度变短直至完全消失的特性,称为退火。其原因是裂变径迹在晶体内部造成的放射性损伤在特定的时间和外因作用下复原,径迹消失。(矿物经历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退火作用就越强。)

部分退火带(partial annealing zone):指裂变径迹开始积累至完全稳定所处的温度区间。在仅考虑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如果环境温度高于矿物的部分退火带的上限温度,裂变径迹发生完全退火;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矿物部分退火带温度范围之内,裂变径迹发生部分退火;如果环境温度低于部分退火带的下限温度,裂变径迹不会发生退火。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部分退火带范围:60-120℃

19、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过程描述

A:稳定降温;从100度(200Ma)线性降温到20度(现今),地史上连续生成的

各“组”裂变径迹开始时退火速率很快,然后在很长时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常缓慢的退火,它们的最终退火率r主要取决于它们刚产生时的温度,故后来生成的径迹退火程度相对较低,径迹长度分布不对称,负偏,在13-15μm出现峰值。

B:稳定升温;与稳定降温过程相反,从200Ma线性升温到现今,相继产生的各组裂变径迹的退火率r演化非常相似,退火速度由快变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相继生成的各组径迹的退火率r最后几乎全收敛在一条直线上,说明温度对退火的主要控制作用。不同时期生成的所有径迹都经历了相同的最高温度,其退火程度相差不大,故反映在裂变径迹长度分布上为对称、近似正态分布。

C:恒低温极快速冷却下来、且一直没有经历高于40-50度的岩石中的磷灰石径迹长度特征,平均值14-15μm,为Gleadow定义的“未搅动型”分布

第六章盆地充填分析编图方法

20、常用的古流向标志及对古流向的指示

交错层理:前积层倾向指下游;不对称波痕:陡面指下游;对称波痕:水流方向垂直波脊;槽模:钝端指上游;沟模:平行流体流动方向;砾石叠瓦状排列:最大扁平面倾向上游;长行生物化石定向排列:长轴平行水流方向

21、锆石U-Pb定年的原理及方法

同位素定年的基础是放射性衰变定律,通过测定母体及其衰变产生的子体同位素含量,就可以利用衰变定律计算出形成年龄。

锆石定年是利用其中的U和Th同位素衰变成Pb同位素

(235U——207Pb,238U——206Pb,232Th——208Pb)

方法:ID TIMS 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仪

SHRIMP 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质谱计

LA-ICP-MS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计

22、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的区别

岩浆锆石是指直接从岩浆中结晶形成的锆石。岩浆锆石均具有很好的柱状晶体,晶棱锋锐、清晰;其CL 图像上可见明显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具有均匀的内部构造和高温岩浆包裹体(金红石、磷灰石),但一般较少;Th、U含量较高,Th/U 比值较大(一般>0.4)

变质结晶锆石、变质增生锆石、变质重结晶锆石。变质锆石外形多呈圆卵状、不规则状,延长度小,晶棱均圆滑;

其CL 图像有其特征的内部结构:包括无分带、扇形分带、斑杂状分带、面状分带等Th、U含量低,Th/U比值小(一般<0.1)

23、传统沉积学编制沉积相图的思路或方法

沉积学的研究思路是“点—线—面—体—时”。

点的研究包括野外露头分析和钻井(单井)分析两个方面;

线的研究即为点上工作的延伸,揭示沉积现象在侧向的延展规律;

面上工作是刻画沉积体系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无数线的集合即为面;

体的工作就是平面成果的三维可视化;

时上的工作就是研究地质时间中的演化过程。

同位素定年的基础是放射性衰变定律,通过测定母体及其衰变产生的子体同位素含量,就可以利用衰变定律计算出形成年龄。

锆石定年是利用其中的U和Th同位素衰变成Pb同位素

(235U——207Pb,238U——206Pb,232Th——208Pb)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8考研大纲:821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8考研大纲:821 沉积学 教材 1.焦养泉、吴立群、荣辉主编. 2015. 聚煤盆地沉积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李思田主编. 1996. 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姜在兴主编.2010.沉积学(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一、绪论 考试内容 沉积学的概念;沉积学的研究内容、目标和任务;学科起源、发展与研究热点。 考试要求 1. 掌握沉积学的概念,并能准确描述。 2. 准确表述沉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目标和任务。 3. 了解学科起源、发展历程与目前学科研究的热点。 二、沉积物(岩)形成演化过程 考试内容 (1)沉积物的来源 沉积物来源的主要类型;陆源碎屑物质;生物源物质;火山源物质;

宇宙源物质;风化作用;沉积有机质。 (2)搬运作用与沉积过程 搬运作用的类型;机械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牵引流的定义和特点;牵引流的三种搬运方式;重力流的定义和特点;重力流的几种典型类型;鲍马序列;化学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生物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3)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的概念;成岩作用阶段;成岩作用类型;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淋滤作用;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的(岩)的影响。 考试要求 1. 了解沉积物来源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形成机理。 2. 了解陆源碎屑物质、生物源物质、火山源物质和宇宙源物质的主要异同点。 3. 理解搬运作用的概念,掌握搬运作用的类型,根据沉积单元的基本特征解释搬运作用过程。 4. 掌握机械搬运作用类型与沉积作用基本特征。 5. 掌握牵引流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牵引流的三种搬运方式,掌握碎屑沉积物在牵引流搬运过程中发生的粒度变化、分选性变化以及颗粒形态变化。 6. 掌握重力流的定义和特点,了解重力流的集中典型类型,掌握鲍马序列的定义和特征。深刻理解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差异。 7. 了解化学搬运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了解化学搬运与沉积作用的一般影响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基础知识

1.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的负向地貌单元,包括湖泊、海洋及陆地上山间或山前的凹陷区 这些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经下沉并接受堆积物——沉积岩。沉积盆地中聚集了许多矿产,其中重要的有石油、天然气、煤、磷、铝等。促使这些矿产得以形成和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古地温。例如,石油是在60~150℃的古地温条件下形成的。 2.应用地质“温度计”可以恢复沉积盆地的古地温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经历的地温一般低于200℃。地质科学中现在用以标定高温(高于200℃)的温度计较多,它们对研究与寻找火成及变质矿产起了很大作用。用以标定低温的温度计还很少。由于沉积矿产的形成受温度变化的幅度不大,对低温地质温度计的要求较苛刻,要求它们准确而又十分灵敏,以反映温度的细微变化。因此,建立有效的低温地质温度计的难度较大,仍然是国内外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在几个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结果。 3.利用有机质成熟度推算古地温 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是指有机质热演化成熟作用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以有机质各组分在热降解作用过程中其化学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质所发生的变化为基础建立的。各成熟度指标均以特定的化学动力学反应和温度相联系;不仅与生油层经历的最高温度有关,也与生油层的整个受热历史有关。 镜质体反射率最早是用来标定煤的热演化阶段——煤阶的指标,70年代初广泛用于生油层生油阶段的划分,此后成为应用最广泛、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在一些海相地层和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是在前志留纪地层(维管束植物出现以前沉积的地层)中镜质体稀少或不含镜质体,这时可采用固体沥青反射率来代替镜质体反射率评价生油层的成熟度。其它以各种有机组分光学性质为基础的成熟度指标还有:孢粉颜色指数(PIC)和热变指数(TAI),生物碎屑反射率及干酪根无定形组分反射率等。以化学组成为基础的指标有:热解分析的最高热解峰温(Tmax)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 用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尤以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古地温,进而推算石油生成过程,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国外的主要石油勘探公司均有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仍在不断改进这种方法,提高其精度和应用范围。 4.沉积自生矿物的成岩作用分带与古地温 粘土矿物在沉积圈中分布非常广泛,是泥岩的主要组成矿物。研究粘土矿物的成岩变化对沉积岩学和石油地质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60年代,美国学者Weaver(1960)、Powers (1967)、Burst(1969)、Perry和Hower(1972)等发现蒙脱石脱水转变成伊利石具有一定的埋藏范围,提出了蒙脱石—伊利石系列矿物可用作标定沉积岩成岩作用程度和古地温的指标。日本学者青柳宏一(Aoyagi)(1979)、风间利荣(Kazama)(1980)和佐佐木诏雄(Sasaki)(1982)等通过对日本新生代盆地粘土矿物和沸石类矿物成岩分带的研究,标定了自生矿物分带的温度,并据此推测盆地的古地温和地层剥蚀厚度。

沉积学

沉积岩与沉积相 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组合。 2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3扇三角洲:由相邻高地进积到安静水体中的冲积扇。 4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5成岩作用: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6细层:数毫米~ 数厘米;组成层理的最小宏观单位。同一纹层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同时形成。 7板状交错层理:细层单向倾斜,单向水流所造成,见于河床沉积中。8楔状交错层理:层系呈楔形,多出现于三角洲及湖、海的浅水地带。9杂基: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碎屑混入物。 10胶结物:碎屑颗粒沉积以后,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11火山碎屑岩:是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12相模式:古代沉积面貌的再现,并加以典型化和模式化。 13萨勃哈:指高出高潮面的干燥海岸平原 14浊流:是指主要由涡流的向上分力支撑的一种沉积物重力流。 15相序递变规律: 只有横向相依的相,才能在纵向上相互叠置而没有沉积间断 16底砾岩:由下伏地层风化剥蚀的砾石形成的,结构和成分成熟度高,成分以稳定岩屑为主,位于海侵层序的最底部的砾岩,其下部存在一个沉积间断。 17异化颗粒:是指在沉积盆地中形成的一种非正常化学沉淀的碳酸盐颗粒。 18亮晶方解石:是异化颗粒下沉到水盆地底部以后,由碳酸钙达过饱和的粒间水沉淀结晶而成的,故不单独组成岩石。 19蒸发岩:是由于蒸发作用使水溶液高度浓缩而沉淀形成的。20油页岩:是指主要由藻类及一部分低等生物的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灰分、低变质的腐泥煤。 21相标志: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种标志 22二元结构:洪水期限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 23广盐性生物:指能够在海水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第十章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塔里木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地球表面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的场所。 沉积盆地分析:运用多学科(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钻孔、露头观察、地球物理)对沉积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

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古地理学:研究地史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海陆分布、海平面变化、沉积介质性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学科。 古地理分析:通过沉积学、古生态、古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自然地理景观的过程,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古景观的过程。古地理研究包括: (1)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2)生物古地理:通过生物相、生物分区研究,确定古代环境(海陆,水深)的分布及其对古板块构造的指示意义。 (3)构造古地理:着眼于构造地貌标志,表示各种沉积类型、组合的分布,表示构造—地貌单元,如大陆边缘、岛弧、边缘海、裂陷槽等。

古地理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侵蚀区位置、盆地边界、古地貌、母岩性质、介质类型、水动力条件、化学性质、古气候等。 古地理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当时的自然地理景观,还可查明沉积矿产生成与分布规律,阐明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作出矿产的预测。 一、陆源区的分析 1.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2. 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3. 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1) 砾岩的成分; (2) 砂岩的成分; (3) 碎屑重矿物组合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古陆或侵蚀区的概念:侵蚀区相对于沉积 区,在一定时期内,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的地 区。如在一定时期内堆积了沉积物,则可以认 为是沉积区。 侵蚀区是向沉积区供给陆源碎屑的剥蚀区。 判断侵蚀区存在的6个标志: (1)地层的缺与失,某些地层可能是在沉积之 后被侵蚀掉的。 (2)地层的尖灭和较新地层的超覆。 (3)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不整合接触。 地层的缺和失 (4) 根据沉积相变化: 从侵蚀区到沉积区的相变化有规律,海 侵相序或海退相序。

沉积学6套试题和答案#(精选.)

《沉积学》模拟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沉积岩 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3.杂基 4.结构成熟度 5.沉积后作用 6.叠层石构造 7.沃尔索相律 8.河流的“二元结构” 9.沉积相10.重力流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成如下阶段:、、。 2.按有无页理发育,可将粘土岩分为页岩和。 3.狭义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 4.碳酸盐岩主要由、、、、五种结构组分组成。 5.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包括、、和四种类型。 6.根据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特征,无障壁海岸沉积相由陆向海依次为、、和四个亚相。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并对具体岩石命名。 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4分),并给具体岩石命名(2分):一碎屑岩,粒度在0.5-0.25mm的碎屑占60%,0.1-0.25mm的占27%,0.01~0.1mm的占11%,<0.01mm的占2%。2.试画出并简单描述3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每个图示和描述各1分)。 3.白云石有哪些成因机理? 4.简述典型浊积岩的垂向序列(鲍玛序列)特征。 5.简述欧文的陆表海能量带模式。 四、论述题(共40分) 1.试从碎屑岩的原始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等方面阐述碎屑岩的形成过程。 (25分) 2.何谓建设性三角洲?试述建设性三角洲的鉴定特征、主要亚相、微相类型,并分析与油气 的关系。(15分) 《沉积学》模拟试题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沉积岩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它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密度、形状以及矿物成分等物理性质进行分异并依一定顺序分别集中的沉积现象。 3.杂基 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其粒级一般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4.结构成熟度 是指碎屑物质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使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结构成熟度愈高,表示碎屑物质分选性愈好,杂基含量越少。 5.沉积后作用 沉积后作用是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6..叠层石构造 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沉积构造类型。由亮暗基本组成:暗层富有机质,亮层富碳酸盐矿物。这两种基本层交互出现,即成叠层石构造。形态有柱状、层状、锥状、波状等。主要出现在潮坪环境。 7.沃尔索相律 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8.河流的“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下段是由河床亚相的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是由于河道迁移而引起的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的底层沉积。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泛期垂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9.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综合)。

沉积学期末总结(长江大学)

沉积学复习 基本概念: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别着重研究沉积(物)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以及沉积物及岩石的形成作用、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过程的学科。 沉积学:沉积学是沉积岩岩石学中的沉积作用部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形成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它解释了沉积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的关系,从多方面探讨沉积地层中构成地质记录的特征,作用成因分析,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沉积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在同一地理区的则组成同一组。(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表明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总和。沉积环境: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条件。 相标志:指反应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四种相标志类型。 相序递变规律:是指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有序性或相序递变。主要是: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没有间隔。 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 沉积体系:是与某些现象的或推测的环境和沉积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三度空间岩相组合。(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基本原理: 沉积相(见P241)和沉积环境、岩相之间的相互关系 1)沉积相的概念: 2)沉积环境的概念: 3)岩相的概念: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相和沉积相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 相互关系:关于沉积相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沉积环境,岩相是它们的产物;第二种观点是指疼的岩石组合就是岩相,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岩相,沉积环境是其基础;第三种观点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组合,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包含沉积环境和岩相。 相模式的作用:(见P242) 1)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 2)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 3)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一) 1.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体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在沉积物内部可发生颗粒的滑动、转动、位移、变形、破裂,进而导致颗粒的重新排列和某些结构构造的改变。在沉积物埋藏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明显。 压实作用的表现形式: ○1颗粒接触方式: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2颗粒破裂:刚性颗粒易发生,产生微裂隙。○3颗粒变形:塑性颗粒易发生,形成假杂基。○4软性颗粒弯曲:云母等。 压实(溶)受控因素:颗粒(-孔隙水)的成分、填隙物的类型、胶结物的类型和胶结速率、地温梯度、埋藏速度、时间。 (1)内因:颗粒的成分(石英难)、粒度、形状、圆度(反,因为填积紧密孔隙度小)、分选性(反)、粗糙度(f影响压实作用的进程)。 (2)外因: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埋藏过程、胶结类型及程度、溶解作用、异常高压。早期快速深埋、胶结弱或溶蚀强、不存在异常高压时,有利于压实作用。 Eg:泥炭(假设厚度为100%),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下变成褐煤(厚度20%),变成烟煤(厚度10%)。 2.压溶作用:一种物理化学成岩作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的变形和溶解作用。随着颗粒所受应力的不断增加和地质时间的推移,颗粒受压处的形态: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砾石中的砾岩)---缝合接触(砂岩中的石英颗粒)。 3.白云岩化作用 白云岩的成因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沉积学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古代地层中所见的白云岩大多具有交代的证据,它们是经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的。白云石化作用的机制很复杂,并不是一种机理所能概括,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来解释白云岩的成因。 亚当斯等(1960)在研究美国二叠纪白云岩的成因时,提出了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形成交代白云岩的假说。后来迪菲耶斯等(1965)在研究加勒比海的博内尔岛的现代白云石形成时,也证实存在这种作用。亚当斯和罗德斯(1960)等所提出的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机制是:在蒸发强烈的海洋地区,堡礁或沙堤所阻挡的近岸泻湖,与外海海水交流不能正常进行,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使间歇性进入泻湖的海水盐度不断增高。向岸方向盐度更高。当盐度达到72‰时,除CaCO3以文石和高镁方解石方式沉淀外,开始出现石膏沉积,向岸越近其蒸发作用越强烈。当盐度达到199‰,沉积物中大量出现石膏并逐渐出现石盐。大量过盐水中的Ca被沉淀。大大提高了海水中Mg含量。这种重卤水沉降到泻湖底部并顺着泻湖向海洋方向平缓的斜坡流动,当遇到堡礁或沙堤和附近的沉积物时,由于沉积物的孔隙中饱含正常盐度海水,因浓度差使高盐度高密度的重卤水向含低盐度和低密度的正常海水沉积物中渗透,并向海洋方向回流。在流经疏松的钙质沉积物和礁体时,Mg进入沉积物的CaCO3晶格中,逐渐形成白云石。 4.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形成岩石的作用。是沉积物转变成沉积岩的重要作用,也是使沉积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因之

沉积盆地中的两种沉积响应模式

收稿日期:2007-03-19;改回日期:2007-04-26。责任编辑:刘志强。 作者简介:王正和,男,1976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沉积与层序地层;通讯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E -mail:carbon -hydro@https://www.doczj.com/doc/8a16505747.html, 。 沉积盆地中的两种沉积响应模式 王正和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 当沉积盆地系统中某种沉积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其中的沉积充填过程与样式也会表现出相应规律的变化。这可称之为沉积对盆地变化的响应或沉积响应。从逻辑思辨及实际资料出发,根据沉积盆地可能的发育演化特征,提出了两类理论上的盆地沉积响应模式,即镜像沉积模式和拉锯式沉积模式。对于这两类模式的理解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更好的认识盆地中地层的系统充填过程,也有助于油气勘探中油气藏分布规律的预测。关键词 盆地;沉积响应;层序 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021(2008)01-103-06 Two types of Sedimentary Response in Basin WANG Zheng he School of energy ,China Univ ersity o f Geoscience ,Beij ing 100083 Abstract When a certain factor t hat could influence the deposit ion chang ed in basin,the process and styles of depositional filling w ill accordingly change with a certain rule.Based on the log ical consequence and the characters of possible develop -ment of basin,two ideal styles of depositional r esponse in basin are pro posed for the first time.T hat is t he mirro r -image style of deposition and the see -saw st yle of deposition.T o comprehend the two sty les of depositional response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filling process of stratum in basin,and is helpful to fo recast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hydr ocarbo n reservoir in ex ploration. Key words basin;depositio nal response;sequence 20世纪80年代,系统思想被引入地球科学的 研究与思考之中。之后由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 地球系统科学 (Earth System Science)的概念。其核心思想也就是把整个的地球当作一个系统和整体来研究,从而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客观规律(NASA,1988,2000;毕思文,1998,2004;狄丽颖等,2007)。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Geoscien -tific Fashion of System T hinking)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从宏观上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本质(白屯,2005)。 在对盆地进行宏观上的系统沉积充填研究时,引入这种系统思想,从而能对沉积盆地进行整体性、思辨性的研究。沉积盆地从其诞生、发育、演化直至 衰亡,都可以单独地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在沉 积盆地这个有机整体的演化过程中,其中的沉积充填也会表现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响应特征。因此,当盆地系统中某一沉积充填的影响要素发生改变以后,沉积充填样式与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盆地中的沉积充填过程(结果)是盆地系统发生某种变化过程(结果)的响应。这可称之为沉积盆地中的系统沉积响应。 基于对沉积盆地系统的整体性研究,经过逻辑思辨推理与分析,可以总结出盆地系统中的两种沉积响应模式。一种为镜像沉积模式;另一种为拉锯式沉积模式。 2008年2月29卷1期:103-108地 球 学 报 ACT A G EOSCIENT I CA SIN ICA F eb.200829(1):103-108

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学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 一、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论述 与岩石圈挤压挠曲有关的盆地统称为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发育与逆冲构造产生的构造载荷使岩石圈挠曲引起的前陆沉降作用有关。 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有以下三类: 1 构造应力作用 前陆盆地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变化主要是挤压作用动力学机制。由于岩石圈板块的俯冲、碰撞等汇聚作用引起岩石圈向下牵引弯曲和地壳岩石圈的挠曲沉降,常见于俯冲带或造山带。如周缘前陆盆地和陆内造山前陆盆地,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和消减后,在继续俯冲的、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形成的沉积盆地;后者是陆内板块碰撞挤压挠曲形成山前凹陷继而形成沉积盆地。 2 负载(重力作用) 某些前陆盆地与岩石圈加载造成的挠曲或弯曲变形作用有关。如弧后前陆盆地,其发育于仰冲板块上的岩浆弧之后。火山岛弧构造载荷导致挠曲沉降,盆内充填了大量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的沉积物。 3 热沉降机制 由于先前受热的岩石圈的冷却及伴随的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均衡沉降。在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作用机制很少,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 前陆盆地沉降机制一般以构造应力作用为主,三种机制综合作用。 二、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 列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1、列陷盆地沉降的控制因素:(1)岩石圈的变薄;(2)热异常;(3)沉积物负载的均衡沉降;(4)软流圈上升造成的熔融作用 2、列陷盆地的形成作用主要有两种:即主动裂陷作用(张应力作用和地幔作用相伴生)和被动裂陷作用(先张应力作用引起破裂,后热地幔物质上侵) 3、岩石圈的伸展模式:(1)岩石圈的纯剪切模式,包括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和非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2)岩石圈的简单剪切模式(3)简单剪切—纯剪切挠曲悬臂梁模型(4)拆离—纯剪切模式 4、裂谷盆地具有幕式进行的热点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 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分类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盆地中油气聚集特点不同类型的盆地及其后期的改造,影响着控制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大陆内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维京地堑和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代表。在拉张裂谷环境中,油气聚集与掀斜(或翘倾)断块有关。掀斜断块的构造特征是生长正断层发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和半地垒(或地垒)。断凹为生油中心,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断凹和斜坡处。油气聚集模式多呈3层结构。断陷期前主要为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和构造裂缝油藏。断陷期主要为滚动背斜、披覆背斜、盐(泥)底辟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断陷期后主要为披覆背斜、滚动背斜以及地层油气藏。大陆内拗陷型盆地以中国松辽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生代盆地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盆地地层格架的建立 一、地层的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垂向加积作用和侧向加积作用两种。 1、古隆起区和古凹陷区分析 沉积物在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它是以沉积物“雨”降落方式堆积沉积物的,沉积层是垂向上加积的。 大洋环境、大型湖盆、封闭海盆、泻湖和爆发型火山沉积、浊积岩、风暴岩、洪泛岩、宇宙尘堆积、风成黄土等是垂向加积的。 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以下特征: (1) 未发生倒转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2) 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的岩层界面必然是等时面。 (3) 地层的相变不服从瓦尔特相律。 2. 侧向加积作用 沉积物沿搬运方向的堆积,它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的, 即等时面是倾斜的,如曲流河道迁移过程中边滩向凸岸方向加 积、三角洲前缘向海方向的加积、沙坝向海推进。 滨岸沉积在海平面上升时形成的向岸方向的侧向加积; 生物建隆在它的筑积速度和海平面上升幅度均衡时为垂向加 积; 而当海平面上升幅度小于筑积速度时就会出现侧向加积。 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如下特征: (1)未经构造变动和未发生例转的地层序列,其沉积层是原始倾斜的,即其等时面是原始倾斜的,因此这种斜列的沉积层不符合地层叠覆律。 (2)在大范围内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岩层或岩性界面,其穿时性是绝对的,等时性是相对的。 (3)地层的相变符合瓦尔特相律。

3.海进、海退与地层的形成 海进、海退是地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不同地史时期,不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层记录,其重要特征是:若地层层序连续,相序必然连续,相的时空结构服从瓦尔特相律,如果相同属性的岩相界面在斜交和垂直海岸线方向上必定是穿时的,如美国西南部寒武系和华北南部河南、河北一带早古生代的三山子组白云岩均是著名的穿时岩石地层单位。 二、地层对比与地层格架的建立 地层对比是确定不同地点的不同剖面的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相当。按地层的不同的属性建立了不同的地层单位,故有不同地层单位的对比,如生物、岩性、年代、磁性、地震反射特征等。 地层格架是指区域性岩石地层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它可以用一定的几何图形表示。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 空间格架(岩石地层格架)反映岩石地层序列的结构和空间排列特征、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沉积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 年代地层格架是解释性的格架。 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必须了解地层序列内基本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发育特征,包括其划分、时空分布情况、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岩石地层的结构、形态、相互关系、侧向堆积规律等。 建立区域地层格架的要点: 1. 区域不整合面的识别与追索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几何关系 (2)古风化壳标志 (3)岩性、岩相标志 (4)不整合的剥蚀标志 (5)地层缺失和古生物带的缺失 2. 凝缩段的追索与识别 3.特殊形态岩石单位的填图 4. 遥感图象解译 5. 沉积序列垂向变化研究 6. 地层时代研究 7. 地层格架的建立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分析》 博士入学考题

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试卷1) 适用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地学类专业 一、翻译给出的英文地质名词,并解释其地质含意(每题5分,共35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 1.Continental Embankment 2.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3.Proto-ocean Rift Trough 4.Transtensional Basin 5.Tectonic Subsidence 6.Remnant Ocean Basin 7.Sequence 二、论述题(共65分,论述中,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 1、简述拗拉槽的形成演化过程(提示:说明形成过程中的板块构造运动、拗拉槽与其它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位置关系)。14分 2、试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重点论述板块构造运动如何影响全球海平面变化。14分 3、简述周缘前陆盆地沉积层序(包括前陆盆地基底层序)的基本特点及其垂向、横向变化特征。15分 4、简述拉分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过程。10分 5、简述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划分含油气系统的主要依据。12分

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试卷2) 适用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地学类专业 一、翻译、区分和解释给出的英文名词概念(每题7分,共35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 1、Continental Rise and Continental Embankment 2、Retroarc Foreland Basin and Backarc Basin 3、Onlap and Downlap 4、Tectonic Subsidence and Load Subsidence 5、Failed Rift and Aulacogen 二、论述题(共65分,论述中,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 1、简述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并说明该盆地基底可能包含有那些类型盆地的沉积层序(提示:从板块构造演化角度讨论周缘前陆盆地形成之前的板块构造位置及盆地类型,以及最终可能导致的盆地叠加与复合的结果)。16分。 2、简述裂陷主动裂陷作用和被动裂陷作用的概念及其地质过程的差异。14分。 3、试论引起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12分。 4、谈谈地层去压实校正的基本原理,假设某砂岩岩层在地表的孔隙度为60%,并经过机械压实到3500米深处时地层厚度为100米,孔隙度为20%,那么去压实校正后该岩层的原始厚度应该为多少米。(根据去压实校正原理计算出大致厚度,不用积分计算)。13分。 5、简述影响区域盖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10分

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课程报告 学生姓名:郑运杰 专业班级:地质11001 指导教师:郭甲世 时间:2013.0526

盆地类型及中国盆地的特点研究 摘要: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盆地分类研究不仅涉及到人们对其大地构造属性的认识而且关系着对盆地含油气前景的评价。 关键词:盆地分析、力学机制、结构分类、含油气前景 一.沉积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 盆地动力学是当今地质学的一个热点和前缘分支,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地球表层特征与地球内部驱动力的关系。作为近代地学革命标志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盆地研究新的内涵,使得人们能够根据板块构造的理论重新认识盆地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基于盆地与板块构造格架的关系提出了众多的盆地分类方案。盆地的深部动力背景是盆地动力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该领域研究程度最高的当属伸展型盆地。在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中,软流圈的状态,包括顶面深度、温度,是否存在地幔柱,在减压条件下是否发生地幔熔融等,都直接与盆地的形成和构成有关。深部熔融不仅导致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也引起了地表隆升;溢出量占形成岩浆的比例愈小,隆升幅度就愈大。沉积盆地的力学机制与其成因类型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盆地研究者多流行根据板块构造进行盆地分类,这样盆地的类型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反映了盆地的成因和力学机制。 (一)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 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处于陆内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演化序列内部。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1.1主动裂谷 主动裂谷:这种裂谷中,热柱对岩石圈底部的冲击作用引起对流减薄、穹状上隆和地壳的拉张。在主动裂谷中,地壳变形与热柱对岩石圈底部的上拱作用有关。来自地幔柱的传导

沉积盆地分析

第一章绪论 1、盆地的概念 盆地具有三重涵义,即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 地貌盆地”是地理学术语,指四周被自然高地围限的地形上的洼地,包括大陆上区域分布的无覆水的洼地,如四川盆地等,也包括覆水的小型的冰碛湖到大型的大洋盆地。 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长期发生构造沉降,并接受沉积或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如果板块或断块在剪切作用下发生沿板块或断块边界走向的滑移,这时在垂直于板块或断块边界的剖面上表现出来的变形并不造成地壳的伸展或缩短。这种变形称为走滑变形。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2、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的区分 “沉积盆地”亦指同沉积盆地:即沉积与盆地的下沉是同时的,表现为岩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盆地的形状、构造一致,沉积层的厚度愈向盆地边缘愈薄——盆地边界是沉积边界,往往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沉积“构造盆地”亦称沉积后盆地:由于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具有盆地形态的一种向斜构造,与沉积作用无关,其岩相带的走向、古水流的方向等与盆地的现存构造及地貌无关,说明后来形成的盆地是构造运动发生改造的结果。 第二章板块构造与盆地分类 3、岩石圈组成及界面,大洋和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震波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 地壳在横向上是极不均一的。可分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两种类型。 洋壳厚度较薄,一般为5-10km (不包括海水厚度)。 大洋地壳:大洋地壳的结构比较一致,从上到下可分为3层:层1-沉积层;层2-玄武岩层;层3-大洋层(变辉长岩);大洋层以下进入上地幔。洋壳的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约为2.8-2.9 g/cm3。 大陆地壳:陆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在某些高山地区可厚达70km,在较薄的地方仅25km左右。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很强的不均一性,总体上看,由上向下亦可分为3层: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陆壳的物质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洋壳小,约为2.7-2.8g/cm3。 4、板块边界类型 根据相邻板块的相对运动状态,板块的边界类型也可以分为三类: 1)离散边界:离散边界是指板块发生相背运动,导致大陆破裂、离散漂移至海底扩张;随着地幔物质上涌,在大洋中脊两侧不断形成新的洋壳,将最早形成的洋壳推向两侧,在两侧大陆边缘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典型的离散边界是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系。 2)汇聚边界洋包括 ①陆俯冲边界(山弧-海沟型或安第斯型,主要见于太平洋与南美大陆边缘) ②洋-洋俯冲边界(岛弧-海沟型,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密度大而厚度薄的大洋板块通常俯冲在大陆板块或另一个大洋板块之下 ③陆-陆碰撞边界:密度基本相同的两个大陆板汇聚,发生碰撞造山 3)转换边界:相邻板块的走滑运动形成转换断层,它是在板块离散和汇聚运动中期转换位移作用的岩石圈尺度的断层 The Wilson Cycle

Aoqoba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基础知识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1.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的负向地貌单元,包括湖泊、海洋及陆地上山间或山前的凹陷区 这些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经下沉并接受堆积物——沉积岩。沉积盆地中聚集了许多矿产,其中重要的有石油、天然气、煤、磷、铝等。促使这些矿产得以形成和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古地温。例如,石油是在60~150℃的古地温条件下形成的。 2.应用地质“温度计”可以恢复沉积盆地的古地温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经历的地温一般低于200℃。地质科学中现在用以标定高温(高于200℃)的温度计较多,它们对研究与寻找火成及变质矿产起了很大作用。用以标定低温的温度计还很少。由于沉积矿产的形成受温度变化的幅度不大,对低温地质温度计的要求较苛刻,要求它们准确而又十分灵敏,以反映温度的细微变化。因此,建立有效的低温地质温度计的难度较大,仍然是国内外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在几个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结果。 3.利用有机质成熟度推算古地温 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是指有机质热演化成熟作用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以有机质各组分在热降解作用过程中其化学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质所发生的变化为基础建立的。各成熟度指标均以特定的化学动力学反应和温度相联系;不仅与生油层经历的最高温度有关,也与生油层的整个受热历史有关。 镜质体反射率最早是用来标定煤的热演化阶段——煤阶的指标,70年代初广泛用于生油层生油阶段的划分,此后成为应用最广泛、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在一些海相地层和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是在前志留纪地层(维管束植物出现以前沉积的地层)中镜质体稀少或不含镜质体,这时可采用固体沥青反射率来代替镜质体反射率评价生油层的成熟度。其它以各种有机组分光学性质为基础的成熟度指标还有:孢粉颜色指数(PIC)和热变指数(TAI),生物碎屑反射率及干酪根无定形组分反射率等。以化学组成为基础的指标有:热解分析的最高热解峰温(Tmax)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 用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尤以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古地温,进而推算石油生成过程,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国外的主要石油勘探公司均有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仍在不断改进这种方法,提高其精度和应用范围。 4.沉积自生矿物的成岩作用分带与古地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