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第4讲人与环境课后提能演练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第4讲人与环境课后提能演练

选择性必修2 第十一单元第4讲

A组基础巩固练

1.(2021年湖北高三开学考试)国家统计局通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全国人口共141 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 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 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近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B.统计局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常采用样方法调查人口基本情况

C.据人口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D.全面放开三孩政策有助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数据可知,我国人口近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A 正确;统计局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常采用入户调查,B错误;人口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数量变化趋势,C正确;全面放开三孩政策有助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D正确。

2.(2021年广东惠州模拟)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对这一政策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我国全国人口可以看成是一个种群,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B.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C.这一举措有利于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D.这一决策是生态学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决策

【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某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我国全国人口可以看成是一个种群,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无法推导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可以解决我国现阶段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B错误;这一举措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C正确;这一决策是生态学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决策,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D正确。

3.(2021年山东泰安模拟)《庄子·内篇·人间世》中,庄子对弟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C.《韩非子》中“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D.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B 【解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题中涉及的是物理信息,A正确;“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植物的枝条能够长成植物体,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生殖,B错误;“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强调了物质生产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过快产生了矛盾,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C正确;庄子的话意思是: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被人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被人割皮。人们只知道有用的好处,哪里知道无用的好处啊。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正确。

4.(2021年广东揭阳模拟)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污染等问题

C.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D.建立博物馆、植物园等,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答案】B 【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反复性,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错误;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导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量排放,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污染等问题,B正确;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被破坏,C错误;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会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D错误。

5.(2021年浙江绍兴一中模拟)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B.温室效应会导致我国树种分布区发生变化,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农业生产力下降C.减少CO2的排放,会减少热逸散,使地球温度不再上升

D.CO2增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被淹没,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答案】C 【解析】“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A正确;温室效应会导致我国树种分布区发生变化,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农业生产力下降,B正确;减少CO2的排放,会增加热逸散,使地球温度不再上升,C错误;CO2增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被淹没,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D正确。

6.(2021年湖北武汉模拟)根系泌氧是指水生植物通过通气组织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运输到根部,并释放到根际土壤或水体的过程。研究证实水生植物根系泌氧有助于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系泌氧现象是长期水体缺氧环境对植物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B.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可提高水体溶解氧,使得好氧微生物在植物根系表面聚集繁殖C.微生物产生酶分解根系周围水体污染物,植物可吸收的有机营养物质增多

D.在一定范围内,水生植物生长越旺盛,越有利于提高污水净化的效率

【答案】C 【解析】根系泌氧现象是长期水体缺氧环境对植物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水生植物适应水体缺氧环境的表现,A正确;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可提高水体溶解氧,使得好氧微生物在植物根系表面聚集繁殖,微生物的聚集能通过分解有机物为植物提供无机物,B 正确;微生物产生酶分解根系周围大分子,使得植物可吸收的矿质物质增多,植物生长更加旺盛,植物不能吸收有机营养,C错误;在一定范围内,水生植物生长越旺盛,分泌氧越多,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提高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能力,越有利于提高污水净化的效率,D正确。

7.(2021年四川凉山模拟)A、B两种植物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呈镶嵌分布的主要植物。科研人员分别模拟了温室效应加剧对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相对生物量=单株干重/对照组的单株干重

A.只提高CO2浓度,直接促进植物的光反应而促进两种植物的生长

B.只提高温度,直接降低了植物体的酶活性而抑制两种植物的生长

C.A、B两种植物呈镶嵌分布的现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D.据图推测,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B植物成为优势种

【答案】D 【解析】根据实验组1可知,仅提高CO2浓度,可通过促进植物的暗反应从而促进了两种植物的生长,A错误;通过实验2组可知,只提高温度,降低了A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了B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可能降低了A植物体的酶活性,提高了B植物体的酶活性,B错误;A、B两种植物呈镶嵌分布的现象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根据图中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温室效应加剧对A植物的影响不大,但是B植物在此效应下,生长得更好,所以温室效应加剧可能会导致B植物成为优势种,D正确。

B组能力提升练

8.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单位人口(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可以用碳足迹来表示

B.“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答案】A 【解析】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不能用碳足迹来表示,因为排放的CO2总量不是一个人所需要碳的总量,A错误;“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

9.(2021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当日,相关部门组织了“青鸥伙伴守护长江蓝”的普法活动,在湖南省岳阳港开展普法宣传。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相关议题,3月12日,河南省内沿黄生态廊道已贯通330公里,年底实现全线贯通。保护长江、黄河是我国相关省份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之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因为生物多样性有各种各样的直接价值

B.长江江豚只余一千多只,可以通过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并举的措施对它种群的恢复开展相关研究

C.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针对珍稀物种我们应当首先选择就地保护的措施

D.易地保护时人工繁育成功后,就可以将人工繁育的部分野生生物放回野外

【答案】A 【解析】保护生态环境措施之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长江江豚只余一千多只,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也可以建立繁殖基地等进行异地保护以恢复种群数量,B正确;就地保护不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最有效的保护,珍稀物种首先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C正确;易地保护时人工繁育成功后,可以将人工繁殖的部分野生动物放回野外,可以增加自然区域的种群密度,D正确。

10.(2021年江苏徐州模拟)为治理城市某区域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河水、设计湿地景观、优化植物种植等,建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如下图),其中箭头代表水流方向,折水涧为阶梯式进水道。一段时间后,污染的水体环境明显改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水口水样中溶氧量比进水口低

B.该湿地景观公园未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该系统的维持需要外界能源的持续输入

D.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为A、B、C区域植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答案】C 【解析】该湿地公园对引进的河水有净化作用,则与进水口水样相比,出水口水样中溶氧量比进水口高,A错误;该湿地景观公园能净化水质,调节生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要维持生态系统,需要从系统外能量的持续输入,C正确;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物质,但不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D错误。

11.2021年,广州市执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协调原理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A错误;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有机肥料被分解者分解后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C错误;“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的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2.(2021年辽宁大连模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丙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微生物在城市污水的净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其生态功能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人工湿地的建设需要遵循自生原理和循环原理等

【答案】C 【解析】丙代表消费者,其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A正确;微生物一般作为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净化城市污水,B正确;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其生态功能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人工湿地的建设遵循自生原理、循环原理等,可以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13.(2021年山西运城新康国际实验学校月考)2021年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江豚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过度捕捞、水上航运以及水体污染等原因,使之成为濒危物种。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1)长江江豚数量的减少与水体污染有关。下图是长江某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_______稳定性。

(2)为保护鱼类资源,国家规定渔民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流域保留的鱼类资源,国家规定对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3)水上航运对长江江豚的影响主要是大型船舶的噪音对江豚的声学定位系统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其探测环境等活动,这体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豚共有三个物种:印度洋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不同的三个江豚物种体现了________多样性。

(4)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离不开“青山”,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价值。

(5)目前,立体型综合生态农业不仅效益高,而且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如运用群落的__________原理,在果园的果树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形成“果树—草菇结构”的立体农业。该农业能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提高____________。

【答案】(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恢复力(2)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遗传、物种(4)间接(5)空间结构能量利用率

【解析】(1)图1表明在该生态系统中由于生活污水的大量流入,有机物含量增加,AB 段由于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溶解氧大量减少;BC段由于有机物的分解,NH+4等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繁殖,所以藻类数量增加;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2)捕鱼时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鱼种群数量会减少,故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3)江豚受噪音干扰不能正常探测环境,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江豚共有三个物种:印度洋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不同的三个江豚物种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4)“绿水”离不开“青山”,这主要体现了植物资源在保持水土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5)立体型综合生态农业,在果园的果树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形成“果树—草菇结构”的立体结构,是根据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垂直结构)。果树对光的需求大,草菇对光照的需求低,这样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草菇属于真菌类生物(分解者),还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C组压轴培优练

14.(2021年辽宁锦州模拟)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引起海水中CO2浓度上升、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

(1)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束毛藻属于________。束毛藻还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固氮藻类之一,它能将N2转化成NH3、NO2等,用于合成______________两类大分子有机物。

(2)国外学者证实,CO2浓度增加能促进束毛藻光合作用,有利于其生长。我国学者进行

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我国学者试图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控制pH相对稳定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束毛藻(蓝藻门)比较,小球藻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科学家利用小球藻进行了以下实验:

结合②和③实验,说明造成②结果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蛋白质和核酸(2)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或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3)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光反应提供NADPH和ATP

【解析】(1)束毛藻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固定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2)①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由于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引起pH下降,因此,该实验研究的是CO2浓度升高和pH 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为了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可用缓冲液保证pH相对稳定,因此实验中应该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③分析实验结果不难看出,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pH下降对束毛藻增长有抑制作用,而且后者效果明显,即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3)束毛藻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真核生物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在光照条件下,小球藻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而在黑暗条件下,小球藻没有产生有机物,在黑暗条件下,给予NADPH和ATP,则有机物能继续合成,因此通过三组实验的比较可知黑暗条件下不能产生有机物的原因是没有光反应提供的NADPH和ATP,暗反应无法进行,则有机物也无法合成。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章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针对训练3(含解析)

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1.判断正误 (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 (3)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4)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5)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恢复力稳定性。( ) (6)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 解析:(2)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3)落叶阔叶林被严重破坏后不易短时间恢复的原因是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食物网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5)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1)√(2)×(3)×(4)×(5)×(6)√ 2.(2019·河北邯郸摸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答案:A 3.(2019·北京西城区质检)在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的是樟子松,有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了不毛之地。这个事实最能说明( ) A.樟子松本身的抗虫能力很差 B.松毛虫是专一性侵害樟子松的昆虫

2021届(人教版)生物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综合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人教版)生物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综合练 单元练点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推荐完成时间:45分钟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时逐级递减 B.每个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C.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群落 D.每个营养级的大部分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 2.下列有关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统计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D.制作的生态缸要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3.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图(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蜘蛛的最低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 C.图中X代表从猎物种群流入到蜘蛛体内的能量 D.如果蜘蛛全部死亡,对该生态系统其他物种不会有影响 4.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査值偏大 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合理利用资源 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会在鱼塘中呈现“J”型数量增长 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 5.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下图是某林下的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注:Rs-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Rs-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Rs-凋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A.凋落物中的能量可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 B.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C.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 D.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 6.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7.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要的功能并使其能够自我维持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越强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课题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题:1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通过理解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从而得出稳定性的概念,并通过分析例子阐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在此过程中,分析问题和归纳出概念的能力得 到训练。通过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 识得到强化。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 环节一教学引入 结合人的生命活动需要内环境保持稳态, 引出生态系统也需要稳态生物才能正常的生存。 环节二学习新知 负反馈和正反馈 1.举例P116页的例子在;来源学科网 提出问题: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增加,草会发生什么变化?草少,反过来动物的数量会有什么变化? 2.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上述例子的负反馈结果。板书负反馈来源学科网 3.提问:一个湖泊受到污染,鱼类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又怎样影响湖泊的? 4.总结出正反馈 5.对比正负反馈,得出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稳态的概念 1通过以上例子归纳出稳态的概念 2.提问: ⑴为什么森林中害虫的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的增长?⑵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为 什么会崩溃?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d619210243.html,] 1.举例提问:害虫种类非常多,它们以林木为食,但是在那里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 从未造成大的伤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2.归纳出抵抗力稳定性。 3.要求学生再举例 4. 组织学生讨论: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5.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6.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食物联合食物网,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第4讲 生态工程课时作业(选修3)-人教版高三选修3生物试题

第4讲生态工程 一、选择题 1.(2015年某某普通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D.生态工程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答案】C 【解析】生态工程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减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与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2015年海淀区期中考试)我国南方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 A.系统的能量始终不断地输入和输出 B.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物质循环再生是系统设计遵循的原理之一 D.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系统的能量始终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所以农业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物质循环再生是系统设计遵循的原理之一,C正确;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遵循整体性原理,D正确。 3.下列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 ②该生态工程运用了物种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③该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 ④该生态工程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①正确;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我国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创举,它是应用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及工程学等原理,通过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的,该生态工程没有运用物种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②错误;该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③正确;该生态工程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④正确。 4.(2015年市考前适应性训练)如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C.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其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不能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故A错误;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属于科学研究,利用的是其直接价值,故B错误;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故C正确;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5.某某某县地处水乡,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是当地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扩X的同时,该县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请分析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部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第4讲人与环境课后提能演练

选择性必修2 第十一单元第4讲 A组基础巩固练 1.(2021年湖北高三开学考试)国家统计局通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全国人口共141 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 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 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近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B.统计局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常采用样方法调查人口基本情况 C.据人口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D.全面放开三孩政策有助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数据可知,我国人口近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A 正确;统计局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常采用入户调查,B错误;人口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数量变化趋势,C正确;全面放开三孩政策有助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D正确。 2.(2021年广东惠州模拟)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对这一政策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我国全国人口可以看成是一个种群,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B.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C.这一举措有利于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D.这一决策是生态学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决策 【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某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我国全国人口可以看成是一个种群,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无法推导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可以解决我国现阶段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B错误;这一举措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C正确;这一决策是生态学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决策,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D正确。 3.(2021年山东泰安模拟)《庄子·内篇·人间世》中,庄子对弟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C.《韩非子》中“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D.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021年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 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 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 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社会责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形成保护 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 (1)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我国人口情况和发展现状 (1)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现状 ①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 提示:①—c ②—b ③—a ④—f ⑤—d ⑥—e 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 2.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 ) 3.气候变温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4.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5.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 ) 提示:1.√ 2.√ 3.×气候变温主要是由于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4.√ 5.√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2.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如图)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旁栏及课后 练习答案 第4章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 问题探讨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旅游,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 1. 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提示】人类活动并非一定会破坏环境,要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实例进行辨析。 2. 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提示】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一些他们了解到的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的具体实例;或者教师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旁栏思考题1 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提示】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养牛和种植蔬菜在排放温室气体方面的差异来思考作答。 思考•讨论1 讨论 1.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 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 2.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3. 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 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提示】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 4.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提示】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思考•讨论2 讨论 1. 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必备知识】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知识清单(背诵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知识梳理 第4章人与环境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措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它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特点,且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现状:①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③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前景:①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 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②燃料需求增加;③植被破坏;④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⑤环境污染加剧等。 注意:人口增长不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但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环境所致。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控制人口增长。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但人不同于 一般生物,能主动调控人口的增长,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a.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b.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d.推进生态农业。 2.

注:白色污染、人口增长不是(是/不是)全球性问题。 3. 水体富营养化 (1)含义:指水体中N、P 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 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2)危害:①藻类死亡后,遗体被好氧细菌分解时需要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 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②这些生物的遗体被厌氧微生物分解时,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 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③直接价值:如具有实用意义的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非实用意义的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 术创作等。 注意:现在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①就地保护: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 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指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 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③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 移植等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④法制保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4. 可持续发展 (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 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 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3节生态工程

第4章 人与环境 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1)构成:碳足迹、建设用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态足迹总量增大,地球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2)人口的继续增长会使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包含的层次 ①遗传(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森林和草地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指那些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2)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等,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3)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等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等,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2)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作业含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三)人与环境 1.(2022·辽宁大连一模)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于过度放牧等导致当地天然草地退化,并引发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荒漠化。2005年起,政府主导实施了生态工程建设,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科学确定载畜量。下表记录了海南州生态工程实施前后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份总的生态足迹 (×104 hm2) 总的生态承载力 (×104 hm2) 2005年165.5178.7 2017年243.7260.1 B.当地居民适当减少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例,有助于减少生态足迹 C.治理草地荒漠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D.总生态承载力与总生态足迹的差值较之前增加,生态工程建设初见成效2.(2022·山东菏泽高三期末)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人类再也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B.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C.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保持了土地的生产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长江江豚(极危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长江江豚最为有效地措施是建立长江江豚繁育中心 3.(2022·浙江杭州模拟)如图为地球大气中CO2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是由所有生物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同时散失的热能导致的B.温室气体就是指二氧化碳、甲烷 C.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办法是减少燃烧时排放CO2 D.地球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而影响农业生产 4.(2022·山东济宁高三一模)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已经形成了生态赤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B.退耕还林有利于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出行有利于维持碳循环的平衡 D.合理施肥、灌溉有利于保证农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5.(2022·天津二模)经过实践探索,某地探索出以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来保护和恢复大面积天然草地的有效途径、该途径还能稳定提供草原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牧草,天然草地和四种人工草地的相关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草地类型牧草产量(干重)/(t·hm-2) 天然草地0.75 苜蓿人工草地5~15 燕麦人工草地9~15 羊草人工草地6~9 青贮玉米16~28 B.将人工草地全部培养青贮玉米是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选择 C.人工草地具有防风固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在草原牧区建立人工草地发展畜牧业,体现了协调的原理6.(2022·江苏泰州模拟)长桥溪是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整治前溪底垃圾成堆,

2022秋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后·训练提升 1.下列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不相符的是( ) A.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 B.设定更多的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开发和利用 C.鼓励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建设 D.提倡用环境友好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 2.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易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但还没有达到K值。由于人为的政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科技进步并不能解决人类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依赖问题。 4.下图所示为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最终地球不可能毁灭。 5.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科学、有效、合理的途径是( ) A.利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 B.利用小麦、玉米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做燃料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 D.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 ,因为这样容易导致重金属发生生物富集作用,引起人和动物重金属中毒,A项不符合题意。能用小麦、玉米秸秆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做燃料(即生物柴油),但不能用小麦、玉米的种子来生产酒精,因为这样反而是浪费粮食,B 项不符合题意。不能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因为这样减小了湿地的面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态,C项不符合题意。通过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D项符合题意。 6.人类活动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 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7.霾会危害人体健康。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阴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开发新能源,降低空气中PM2.5的含量 B.降低汽车使用率,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C.大力植树种草,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D.提倡火力发电,增加燃煤使用量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提能集训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4章第1节 [基础达标] 题组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2020·福建泉州检测)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答案】B 【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的资源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承载某种个体存在的最大数量。“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产出比农田低,故其生态足迹要大于农田,C正确;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2.(2020·安徽安庆期末)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答案】C 【解析】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减少、耕地减少、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的状态,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增长量并不低。 4.下列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点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题型一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物种的多样性由多种多样的物种构成 C.生物圈内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是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 答案 D 解析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D错误。 [题型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是( ) A.寿山石的文学艺术创作 B.杭州湾北滨海湿地的蓄洪防旱能力 C.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D.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答案 B 解析寿山石的文学艺术创作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杭州湾北滨海湿地的蓄洪防旱能力体现了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基因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例举事实不符合其价值的是( ) A.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锯,属于直接价值 B.沿海地区加大人工种植红树林的力度以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属于间接价值 C.科学家研究苍蝇在垃圾场所不染疾病的原因,属于潜在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答案 C 解析科学家研究苍蝇在垃圾场所不染疾病的原因,属于直接价值。

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作业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可持续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D.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全国各地不断形成各式的立体农业(如果树—草菇立体农业)和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如蔗基鱼塘)以及系列的生态工程建设,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果树—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种群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蔗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中的食物链只是物质传递链,而不作为能量传递链 C.蔗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同时,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D.系列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属于水体污染物 B.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C.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氟氯烃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酸雨形成 4.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温室效应是CO2分子将地球反射热释放出来,使地球升温 B.温室效应会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物种的生长、繁殖和分布 C.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使极地的冰盖开始融化 D.温室效应会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大规模变化,影响农业生产 5.(2023·河北保定高三质检)2016年藏羚羊由濒危降为近危,大熊猫由濒危降为易危;2018年朱鹮由极危降为濒危。多年的生态治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很多动物的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

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学案选择性

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习目标 1.概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3。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形成从我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基础梳理 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 2.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遗传多样性( 多样性)、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物种的多样性: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和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的多样性。 3。直接价值包含:食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 4。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的功能方面,具体有:(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碳、、制造有机物等。(2)森林和草地可以防风、进行水土保持等。

(3)湿地可以蓄洪防早、净化水质、等. (4)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等。 5。生物多样性还具有许多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潜在价值。 易错提示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基础梳理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2.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将森林砍伐或开垦为,交 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水利(修建水坝)设施、工程项目的修建,都可能导致某些野生物种栖息地的丧失或者碎片化。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其他原因: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农业和 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易错提示 环境污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基础梳理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周测十一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含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夯基提能卷⑪立足于练题型悟技法——保底分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题2分) 1.[2019·四川乐山调研]下列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C.群落演替能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群落演替能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此外生态系统还具有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2.[2016·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两者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3.[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树林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导致黄雀数量减少,螳螂数量增加,蝉数量减少,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由细菌流向生产者,B错误;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的环节越多,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固定的,一般包括呼吸散失、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及未被利用,D错误。 4.[2019·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模拟]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35人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261139

人与环境 一、基础练 1.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D.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2.“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3.(2020某某某某三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 ℃以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 ℃之内而努力。20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 B.温室效应是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的,这是个全球性问题 C.岛国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岛国的CO2排放量更大 D.为了尽快降低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应立即实现CO2的净零排放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5.(2020某某某某一模)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建立促进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有机肥被利用离不开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C.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 D.有机肥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经筛管到达茎叶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实际需求 B.生态足迹是指单位人口需要多少土地和水域,用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C.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D.生态足迹是将一个地区人们所消耗的各种资源转换成提供这些资源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解析】选A。生态足迹(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故A项错误。 2.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根据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图中显示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国家或地区是 ( ) A.印度 B.中国 C.欧盟 D.俄罗斯 【解析】选C。根据图中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的数值分析,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是欧盟,生态赤字是8%,印度生态赤字是2%,中国生态赤字是6%,俄罗斯没有生态赤字。 3.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直接引发环境问题,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森林砍伐过多导致植被破坏

B.自然资源消耗过多造成生态恶化 C.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 D.工业生产加剧环境污染 【解析】选C。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A正确;人类消耗过多资源,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B正确;粮食短缺并不是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环境问题,C错误;工业生产加剧环境污染是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D正确。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即使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也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解析】选B。我国现有的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A项错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人口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B项正确;我国人口虽然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C项错误;人口增长并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项错误。 5.下列不属于水体保护和治理措施的是( ) A.严格控制污染源 B.采用无水造纸法 C.建立污水处理厂 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解析】选D。严格控制污染源,可以防止水体被污染,A项正确;采用无水造纸法,可以减少水的利用和水体的污染,B项正确;建立污水处理厂属于治理措施,C项正确;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属于减少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没有关系,D项错误。 6.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