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11 生物与环境(B)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11 生物与环境(B)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1 生物与环境(B)

一、选择题

1.近几年,某市通过引入水源、栽种花草树木等措施将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改造为水碧林绿、鸟语花香的露天矿生态公园。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部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废弃矿坑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B.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C.水草减少对杂食性鱼类的影响大于草食性鱼类

D.改造后的生态公园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

2.(2022·江苏海门中学高三期末)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单位为103 kJ/(m2·y)],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7%

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

3.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使用后残留严重且

难以降解。研究发现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B.在一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过程受阻,导致患者肌肉瘫痪

D.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提高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4.科尔沁荒漠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再到今日的疏林草原及人工林海,生态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固定沙丘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态位不同,没有资源竞争

B.疏林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C.人工林海中的昆虫通过信息传递调节自身种群繁衍

D.该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演替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5.(2022·天津南开区高三期末)某国家公园中一个开阔地带,被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覆盖,而薮羚这种需要借助密林来隐藏自己的植食性动物则不敢前来觅食。后来由于肉食性动物的消失,薮羚才开始在这一地带进行觅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不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

B.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

C.薮羚和肉食性动物存在时可能加快物质循环

D.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6.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即可维持大气中的碳平衡

B.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C.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所以物质循环的形式是化合物D.黑暗条件下,植物和动物产生CO2的场所相同,都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7.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于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B.可通过构建概念模型研究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

D.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趋光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

8.“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2022年3月5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蛰伏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鹁鸠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B.蛇的数量是虾蟆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大地回春,人们踏青观赏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调查绿杨的种群密度时,样方越多,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9.(2022·河北衡水高三模拟预测)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下列有关生态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使用“数罟”捕鱼,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

B.“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D.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0.(2022·江苏徐州高三期末)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的一篇论文介绍,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

B.十年禁渔有利于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

C.长江白鲟灭绝与过度捕捞及人类拦河筑坝等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

D.在禁渔的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迁地保护11.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鼠更易被鼬捕食,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B.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

C.该耕地的碳(C)循环在植物、田鼠、鼬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完成

D.若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2.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施加氮肥,是因为N元素不能循环

C.生物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D.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

二、非选择题

13.红树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招潮蟹和野鸭是其中两种常见的动物。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围垦养殖整治、城市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加强立法保护等措施,成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王同学于寒假清晨在某红树林湿地公园跑步时,拍了一张红树林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并用刘禹锡的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配文。这说明自然美景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招潮蟹的爬行对野鸭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后者据此进行捕食,这说明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通过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等多种保护措施,一段时间后,之前因水污染等导致红树林死亡的滩涂重新长出红树林,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红树林被划为保护区,林中野鸭的种群数量也会出现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圳红树林湿地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贝壳类等)。为了评估红树林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研究团队通过采样估算出湿地底栖动物的鲜重总量(M,单位kg),据此推算出底栖动物所含的总能量(G,单位kJ),结果如下图。

①据图可知,深圳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最低,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每只候鸟每天代谢消耗能量平均为500 kJ,在红树林湿地停留时间约为100天,且均以底栖动物为食,则理论上计算,湿地在秋季时能承载的候鸟总数最多约为________只。

③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84年,这种保护方式属于________保护。为了进

一步提升鸟类的环境容纳量,加强对__________________(填“红树林植被”“滩涂”或“基围鱼塘”)的保护最为有效。

(4)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人提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应适当控制引进树种规模,扩大本土树种的种植。该建议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____原理。14.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虽然地处高原,但西藏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湖泊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的。(2)西藏那曲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寒冷、干燥,分布着广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藏林芝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森林中的云杉、松树上常常挂满“松萝”,“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____________,“松萝”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4)西藏各地区也分布着很多湖泊。某一湖泊的食物网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m2·a),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裸鲤位于________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训练11生物与环境(B)(参考答案)

1.C[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将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通过引入水源改造成为露天矿生态公园,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昆虫与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草食性鱼类食性单一,只以水草为食,而杂食性鱼类以水草、浮游生物类、底栖动物类和昆虫为食,食物来源丰富,故水草减少对杂食

性鱼类的影响小于其对草食性鱼类的影响,C错误;与原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相比,改造后露天矿生态公园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故改造后的生态公园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

2.D[根据题图分析可知,C为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A错误;B的同化量为18×103 kJ/(m2·y),传递给D的能量为3×103 kJ/(m2·y),因此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8×100%≈16.7%,B错误;茶树菇为异养生物,不能利用光能,因此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不能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C错误;C为分解者,可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生产者)提供无机盐和CO2,D正确。]

3.C[有机磷农药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B正确;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不受影响,C错误;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使土壤中有机磷农药含量降低,从而可提高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正确。]

4.A

5.A[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B正确;薮羚和肉食性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两者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6.B

7.B[制作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对照组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C错误;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利用了昆虫趋湿避光的特点,D错误。]

8.C[鹁鸠的鸣叫声通过空气传播,为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即物理信息,A正确;蛇与虾蟆之间为捕食关系,当虾蟆种群密度越大时,蛇捕食的机率就越大,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人们踏青观赏美景是生物对人类提供的旅游观赏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计数,选取的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值,D正确。]

9.B[“数罟”是网眼细密的渔网,不使用“数罟”捕鱼,能够保护幼年的个体,进而有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A正确;“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是间接价值,即生态方面的价值,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这是对生态系统最好的保护,C正确;人类从事的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0.D

11.B[根据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公式可知,当标记的田鼠更易被鼬捕食时,会导致重捕田鼠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偏大,A错误;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100%=3%,B 正确;该耕地的碳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完成的,C错误;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过度放牧会破坏生态平衡,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12.C[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施加氮肥,不是因为N 元素不能循环,而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B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正确;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13.(1)直接(2)行为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次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存在天敌(3)①冬季候鸟迁入越冬,大量捕食底栖动物导致底栖动物减少②1×104③就地红树林植被(4)协调

解析(2)生物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为行为信息,故招潮蟹的爬行对野鸭来说是一种行为信息。野鸭能根据这种行为信息进行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即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红树林死亡的滩涂再重新长出红树林属于次生演替。出现K值的理由是保护区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而且野鸭存在天敌等。(3)①由于冬季候鸟迁入越冬,大量捕食底栖动物导致底栖动物减少,进而导致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最低。

②每只候鸟每天消耗能量500 kJ,停留100天,均以底栖动物为食,传递效率最高为20%,需要500×100÷20%=2.5×105 (kJ),据图可知,秋季湿地底栖动物总能量为2.5×109 kJ,能承载的候鸟总数最多为(2.5×109)÷(2.5×105)=1×104(只)。③建立自然保护区,没有进行生物迁移,属于就地保护。据图可知,红树林植被的总能量最高,所以增加对红树林植被的保护最为有效。

14.(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2)较低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3)寄生直接(4)第二和第三19.8%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2)抵抗力稳定性的实质是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的相

对稳定,当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3)寄生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故“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寄生。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而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松萝”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属于直接价值。(4)裸鲤可以直接以浮游植物为食,故属于第二营养级;裸鲤还以浮游动物为食,故属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量之比,由图可知,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同化量为32 630 kJ/(m2·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和裸鲤)的同化量为

5 980+490=

6 470 kJ/(m2·a),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6 470÷32 630×100%≈19.8%。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11 生物与环境(B)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1 生物与环境(B) 一、选择题 1.近几年,某市通过引入水源、栽种花草树木等措施将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改造为水碧林绿、鸟语花香的露天矿生态公园。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部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废弃矿坑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B.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C.水草减少对杂食性鱼类的影响大于草食性鱼类 D.改造后的生态公园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 2.(2022·江苏海门中学高三期末)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单位为103 kJ/(m2·y)],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7% 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 3.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使用后残留严重且

难以降解。研究发现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B.在一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过程受阻,导致患者肌肉瘫痪 D.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提高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4.科尔沁荒漠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再到今日的疏林草原及人工林海,生态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固定沙丘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态位不同,没有资源竞争 B.疏林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C.人工林海中的昆虫通过信息传递调节自身种群繁衍 D.该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演替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5.(2022·天津南开区高三期末)某国家公园中一个开阔地带,被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覆盖,而薮羚这种需要借助密林来隐藏自己的植食性动物则不敢前来觅食。后来由于肉食性动物的消失,薮羚才开始在这一地带进行觅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不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 B.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 C.薮羚和肉食性动物存在时可能加快物质循环 D.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6.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即可维持大气中的碳平衡 B.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C.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所以物质循环的形式是化合物D.黑暗条件下,植物和动物产生CO2的场所相同,都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7.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于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B.可通过构建概念模型研究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 D.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趋光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项提升专题11-1 生物和环境(疑难突破)(含解析)

专题11.1 生物和环境疑难突破 1.(2015·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0+1+2+3+4+5+6+7+8+9+ 10 + 11 + ≥ 12 个 体 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可知,戊中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中能量相差不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可得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根据(1)中的食物网简图可以看出甲和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戊是生产者,而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物 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 2 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2.(2016·全国卷Ⅲ)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机制有三种假说:假说1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2认为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3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和动粒端微管同时解聚引起。用不同荧光标记纺锤丝和染色体如图1,用激光使纺锤丝上箭头处的荧光淬灭(不影响其功能)如图2,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过程发生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 B.图2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 C.纺锤丝的牵引导致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D.实验结果表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 答案 C 解析纺锤丝的成分是蛋白质,A正确;图2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且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着丝点是自动断裂,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C错误;由图3可知,一段时间后,图3中动粒端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明显缩短,而中心端微管荧光标记的纺锤丝长度几乎不变,说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的,D正确。 2.甲、乙两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动物细胞示意图;丙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

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一定为雌性,乙图为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甲、乙两图细胞中的变异都发生于丙图中的BC段对应时期 C.甲、乙两图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可分别位于丙图的BC段、DE段 D.甲的子细胞可能进行乙对应的分裂方式,乙的子细胞一般不能进行甲对应的分裂方式 答案 B 解析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A正确;甲图进行有丝分裂,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可发生于丙图AB段,B错误;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丙图中的BC段,乙图中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对应丙图中的DE段,C正确;甲的子细胞(如卵原细胞)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乙的子细胞(卵细胞和极体)一般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正确。 3.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含解析)

专题1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练真题·精彩回放 1.(2018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2.(2018浙江卷,14)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白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 3.(2018海南卷,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项提升专题11-2 生物和环境(综合提升卷)(含解析)

专题11.2 生物和环境综合提升卷 1.(2017·佛山市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植物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增长速率为0。“J”型增长的种群没有K值。 2.(2017·梅河口市模拟)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的是(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持续进行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某一虫害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资源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若要保护珍稀动物,就要提高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若要消灭有害生物,就要降低环境容纳量,如放养天敌;科学确定捕鱼时间和数量是控制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保证最大的种群增长速率;喷洒农药杀死害虫并未改变害虫的环境容纳量。 3.(2018届高三·宁德十校联考)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 ................. Y|应用判断| A .......... ? 1.用样方法调査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答案】V 分析: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是样方法。 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答案】X 分析: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3.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答案】V 分析:垂直结构是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 4.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答案】X 分析:土壊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 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X 分析: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基因吏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己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则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X 分析: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演替是在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7.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V 分析: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冋的循环是以CO?的形式进行的。 8.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答案】X 分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9.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答案】X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号情高端指导街

【师说】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复习(练习)专题强化训练(十一)Word版含解析

专题强化训练(十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 1.(2016·全国卷Ⅲ)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会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发生变化,A项正确。水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肾小管细胞,肾小管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B项错误。摄盐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饮水增加后可降低渗透压,同时尿量增加,排出多余水分或无机盐,从而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C项、D项正确。 答案:B 2.(2016·河北省联考)下列过程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 B.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C.病毒侵入机体后进行DNA的复制 D.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解析: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血清是血浆的一部分,因此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发生于内环境中;肝糖原分解发生在肝细胞中;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蛋白质的消化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A 3.(2016·江西省模拟考试)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 D.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解析: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和Cl-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正常人剧烈运动后,乳酸进入血液,经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血浆的pH 仍能维持近中性.C正确;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 答案:D 4.(2016·河南省洛阳市统一考试)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尿量减少解析:激素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但只在靶细胞处发挥作用,A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B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既直接受血糖浓度的影响,还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的支配,C 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D错误。 答案:B 5.(2016·陕西省六校训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2021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复习命题点专练(十一)生物与环境(1)(选择题)

命题点专练(十一)生物与环境(1)(选择 题) (时间:20分钟分值:48分) 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2020·汕头高三月考)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相对封闭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0+1+2+3+4+5+6+7+8+9+ 10 + 11 + ≥12 个 体 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A.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B.根据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C.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若适度捕捞大鱼,则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将变为增长型 C[因为此自然湖泊未受人类干扰,相对封闭,所以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错误。] 2.(2020·贵阳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A[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作用,D错误。] 3.血吸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其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以藻类为食)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农化品(化肥、除草剂等)对血吸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藻类→血吸虫→钉螺→人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从而促进了血吸虫繁殖 D.使用农化品增加钉螺捕食者死亡率,从而抑制血吸虫繁殖 C[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应为样方法,A错误;钉螺以藻类为食,而血吸虫与钉螺、人之间均为寄生关系,且血吸虫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并没有通过钉螺,B错误;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导致钉螺大量繁殖,进而促进了血吸虫的大量繁殖,C正确,D错误。] 4.(2020·龙岩高三质检)19世纪70年代,10对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结果在英国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 A.两地环境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B.灰松鼠的引入增加了当地物种多样性 C.灰松鼠被引入英国后其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 D.地理隔离使两地种群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知识对点小题练11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知识对点小题练: 11.生物与环境 1.(2022辽宁鞍山模拟)大树杜鹃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是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而发芽率低;其幼苗生长缓慢,要生长很长时间才开花;且该树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苛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大树杜鹃发芽率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林木郁闭度 B.大树杜鹃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选取大树杜鹃分布密集的区域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在原产地适度清除林下凋落物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大树杜鹃的有效保护 2.(2022河北石家庄三模)将五趾跳鼠按年龄组成划分为Ⅰ龄组(幼体)、Ⅱ龄组(成体)和Ⅲ龄组(老年体),调查发现五趾跳鼠在开垦、轮牧和禁牧三种不同生境中的年龄组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五趾跳鼠的种群密度,放回后标记物脱落会使所得数值偏大 C.轮牧和禁牧有利于保护五趾跳鼠的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与其他生境比较,开垦生境中五趾跳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呈现下降趋势 3.(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有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双向流动 C.天敌1、天敌2和植食性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能力测试)作业(不定项)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北京丰台期末)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与集团内相比,集团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大 C.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 D.越冬水鸟生态位重叠主要取决于觅食行为和觅食生境的重叠度 答案 B 解析冬天食物缺乏时,鸟类会扩大取食种类,会使集团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大,A正确;集团内,觅食行为相同,故与集团内相比,集团间水鸟的生态位重叠度更小,B错误;因觅食行为不同,不同深度水域由不同集团利用,故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C正确。 2.(2022·德州二模)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和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地区实施了大幅度减畜工作。如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场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减畜工程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 C.修复退化的草场可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 D.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答案 C 解析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因而使草场退化,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正确;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同时也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B正确;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直接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C错误;减畜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由于草场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和治理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减畜减压上,D正确。 3.(2022·北京海淀高三期末)介壳虫是造成柑橘减产的害虫。某地引入黄金蚜小蜂,通过该蜂寄生虫体来防治这种介壳虫。但进一步观察发现,有蚂蚁存在时,似乎能使介壳虫免遭寄生。为此科研人员去除柑橘上的蚂蚁,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该地介壳虫与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B.寄生关系使黄金蚜小蜂种群数量呈动态变化 C.去除蚂蚁对两者寄生关系的影响短期内更大 D.蚂蚁活动会降低黄金蚜小蜂的生物防治效果

(通用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九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B卷)

专题九生物与环境 专题突破练(B卷) 1.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λ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关(2)Ⅰ>Ⅱ>ⅢK值越大,说明环境越优越(3)小于(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 解析图中坐标系内含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其中“J”型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其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值(λ)恒定不变,但种群的增长速率却在不断增大,所以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种群密度也随之增大。“S”型曲线是种群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数量变化规律,当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值即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改变得比原来更优越时,则K值会增大,如图中曲线Ⅰ;当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时,则K值变小,如图中曲线Ⅱ;当环境条件受到破坏而不能恢复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K值也会不断下降直至被灭绝,如图中曲线Ⅲ。 (1)对“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不变,但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所以二者没有直接关系。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 变异和进化(I)卷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 变异和进化(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7高二下·河北期中)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医学家奥托•瓦尔伯格博士(Dr.Otto Warburg)发现,当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氧含量低于正常值的60%以下时,缺氧的组织细胞就会癌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也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途径获取能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缺氧环境会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多很多 ③癌细胞的线粒体可能存在功能障碍 ④有氧条件下,癌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加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2. (2分) (2016高二下·静海期中) 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 正确的是() A . 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B . 甲图所示的是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C . 乙图所示的是转录过程,其转录产物可以作为甲图中的模板 D . 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存在差异 3. (2分) (2020高二上·双鸭山开学考) 下列对于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B .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C .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多倍体 D . 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组数也可能有三个 4. (2分) (2020高二上·吴起月考) 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高考生物二轮专项训练:生物与环境(B)(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B组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2018·江苏单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每个营养级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有10%~20%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 【答案】 D 2.(2018·江苏淮安二模)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 B.曲线I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 正确;由曲线I可知,种群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形成曲线Ⅲ不可能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天敌多不会导致一种群完全消失,D 错误。 【答案】 D 3.(2018·江苏南京三模)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甲、乙、丙为三种不同阶段的优势植物,三者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发展为树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

新高考2022高三生物二轮强化训练卷 (答案)

2022高三生物二轮强化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总计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2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第13~16题为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答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原核生物,支原体肺炎的致病机制是支原体吸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下列有关支原体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都有DNA但不一定形成染色质B.二者均可增殖,前者进行无丝分裂 C.两者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相同D.两者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2.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用14C标记CO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可用于证明碳的转化途径 D.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后同时供给同一植物,可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3.下表为动物细胞膜上的四种载体蛋白的存在部位、能量来源和功能比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载体和Na+驱动的葡萄糖泵是结构不同的两种蛋白质 B.神经元静息电位的恢复与Na+—K+泵密切相关 C.一定范围内,细胞外Na+浓度增高,可导致细胞内pH降低 D.人体剧烈运动时,可导致Na+—H+交换器运转速度加快 4.人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能表达多种肿瘤坏死因子(TNF),如FASL和TRAIL,二者分别与相应的受体FAS和TRAILR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K细胞能产生多种肿瘤坏死因子(TNF)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NK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干细胞的全能性 C.抗癌药物抑制FAS和TRAILR的活性,能增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D.靶细胞凋亡受TNF的诱导,而不受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控制 5.绿色植物的气孔由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就张开;保卫细胞失水缩小,气孔就关闭。保卫细胞中含有淀粉磷酸化酶,催化的生化反应如图所示。在正常植物体内的pH 变动范围内,淀粉磷酸化酶活性随pH升高而增强。 淀粉+Pi−−−−−→ 淀粉磷酸化酶葡萄糖-1-磷酸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实质是水解反应,属于吸能反应 B.淀粉磷酸化酶因降低淀粉和Pi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而促进反应 C.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强,保卫细胞吸水膨胀 D.淀粉磷酸化酶具有的特定构形与其作用专一性有关 6.玉米(2N=20)的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分别形成大孢子和小孢子。小孢子再经两次有丝分裂,形成1个营养核、2个成熟精子,大孢子经过三次有丝分裂形成胚囊,内含1个卵细胞、2个极核、3个反足细胞和2个助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孢子母细胞和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1个细胞能形成10个四分体 B.由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精子的过程,细胞中最多含有40条染色体C.不考虑突变,来自同一个小孢子的2个精子的基因型相同 D.2个极核与1个精子结合的受精极核中含有30条染色体 7.RNA编辑是某些RNA,特别是mRNA前体的一种加工方式,如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导致DNA所编码的mRNA发生改变。载脂蛋白基因编码区共有4563个密码子对应的碱基对,在表达过程中存在RNA编辑现象。如图是在哺乳动物肝脏和肠组织中分离到的载脂蛋白mRNA序列,两种RNA只有图示中的碱基不同。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命题点专训生物与环境(选择题)含答案

命题点专训生物与环境(选择题) (建议用时:20分钟) (教师用书独具) 1.(2022·辽宁一模)科研人员调查了白天气温与八角金盘花丛中昆虫数、昆虫体温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八角金盘和各种昆虫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花丛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C.气温属于物理信息,可影响昆虫的代谢水平和活动频率 D.昆虫体温和气温差异越大,飞到花丛中的昆虫数越多 C[这个区域的八角金盘、各种昆虫和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用样方法调查花丛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气温属于物理信息,可影响昆虫的代谢水平和活动频率,C正确;中午昆虫体温和气温差异不大,飞到花丛中的昆虫数也较多,D错误。] 2.(2022·河北唐山三模)青海沙蜥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它们的种群数量和洞穴数量成正比,可以通过计数青海沙蜥洞穴的数量来估计其种群密度。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调查若尔盖草原荒漠中两块各105m2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密度的差异,以下四种调查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1个105 m2的大样方,将整个样地中的青海沙蜥洞穴都清点一遍,然后比较两者的差异 B.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1个50 m×50 m的样方,比较2个样方中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差异以代表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

C.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2个25 m×25 m的样方,分别求出每块样地中2个样方里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平均数,从而比较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 D.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5个25 m×25 m的样方,分别求出每块样地中5个样方里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平均数,从而比较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 D[105 m2的大样方太大,将整个样地中的青海沙蜥洞穴都清点一遍,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A错误;比较2个样方中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差异不能代表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样方需要多一点,且样方取平均值后才能代表数量差异,B错误;2个样方太少,使得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C错误;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5个25 m×25 m的样方,样方数量较多,且取平均值后可以比较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方案较合理,D正确。] 3.(2022·湖北十堰高三调研)生态养殖模式包括立体养殖、食性互补养殖等模式。“上菜下鱼”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养殖模式;鱼类与甲壳贝类、肉食性鱼类与植食性鱼类混养是常见的食性互补养殖模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立体养殖和食性互补养殖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和资源 B.“上菜下鱼”的养殖模式有利于控制鱼塘水体的富营养化 C.食性互补养殖模式提高了鱼塘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效率 D.肉食性鱼类捕食植食性鱼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食性鱼类种群的发展C[立体养殖和食性互补养殖使生物群落具有更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减少了生物之间的竞争,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A正确;“上菜下鱼”的养殖模式减少了蓝细菌等植物的生长,有利于控制鱼塘水体的富营养化,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C错误;肉食性鱼类捕食植食性鱼类,主要捕食老弱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食性鱼类种群的发展,D正确。] 4.(2022·山东一模)研究人员对塞罕坝林地中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动物类群按食性分为4类,依次为A (19种)、B (18种)、腐食性(11种)、杂食

新高考生物第十一单元 实验探究与设计精编(B卷能力提升练)(考试版)

第十一单元实验探究与设计精编 B卷能力提升练 一、单选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生质体(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表面积大小的变化可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检测指标。用葡萄糖基本培养基和NaCl溶液交替处理某假单孢菌,其原生质体表面积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表明细胞中NaCl浓度≥0.3 mol/L B.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即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该菌的正常生长和吸水都可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 D.若将该菌先65℃水浴灭活后,再用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 2.下列关于研究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及特性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主要通过改变淀粉酶的氨基酸组成,导致酶变性失活 B.稀释100万倍的淀粉酶仍有催化能力,是因为酶的作用具高效性 C.淀粉酶在一定pH范围内起作用,酶活性随pH升高而不断升高 D.若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会加快淀粉的水解速率 3.用洋葱根尖制作临时装片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如图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根尖解离后立即用龙胆紫溶液染色,以防解离过度 B.根尖染色后置于载玻片上捣碎,加上盖玻片后镜检 C.找到分生区细胞后换高倍镜并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D.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可将分裂中期细胞移至视野中央4.某同学将一株生长正常的小麦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发现容器内CO2含量初期逐渐降低,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初期光合速率逐渐升高,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B.初期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降低,之后呼吸速率保持稳定 C.初期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之后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D.初期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5.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交配(♀×♂)①×②②×①①×③③×①②×③③×② 交配率(%)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0 0 0 0 100 100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6.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C.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 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7.“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实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准确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指的是染色体行为与基因行为的一致性 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同时证明了分离定律的正确性 C.真核生物基因的遗传规律都可以用染色体学说来解释 D.染色体学说不能解释ABO血型的遗传规律 8.研究人员用某种饲料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等均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实验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多于对照鼠 B.该种饲料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对照鼠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 D.实验鼠在实验的一个月内食欲逐渐下降,行动趋向迟缓

生物高考二轮专题强化训练:专题7 生物与环境

生物高考二轮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7 生物与环境 微专题1种群与群落 1.(2022·江苏四市一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年龄结构、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B.建立自然保护区来改善珍稀动物的栖息环境,能提高环境容纳量 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可随时间而改变 D.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标记物不能太醒目,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命活动 答案 A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A 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珍稀动物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的干扰,提高环境容纳量,B正确;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可随时间而改变,如演替,C正确;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不能太醒目,D正确。 2.(2021·广东卷,6)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A.a B.b C.c D.d 答案 B 解析种群呈“S”形增长时,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会加剧,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由题图可知,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故选B。

3.(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 C 解析外界因素的改变,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裸岩上没有土壤结构,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而弃耕农田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甚至保留了部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先后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等,但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只有遇到极端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时,群落结构会退化,稳定性降低,D正确。 4.(2022·江苏盐城调研)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背阴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背阴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的入侵地,估算其种群密度时应当随机选取样方 B.互花米草减少是由于与无瓣海桑相比进化比较低等 C.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D.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B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互花米草减少是由于缺乏光照,B错误;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C正确;由分析可知,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起始条件不为0,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D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