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Microbiology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1313073214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0 课内实验时数:24

学分:2.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发酵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课程有联系,宜在前述课程开设后开设。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第一章绪论

发酵工程定义[1];发酵工程的发展史[1];发酵工程的特点[3];发酵工程的分类及应用

[2];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1];国内外发酵工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1];

重点:发酵工程的特点

难点: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

1.发酵工程的传统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各指什么?

2.发酵工程与传统酿造、化学工程相比有什么特点?

课外活动:查阅一种发酵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二章发酵工业菌种

第一节发酵工业常用微生物及要求

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特点及要求[1];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类[2];发酵工业常用微生物[3];

重点: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特点及要求

难点:工业用微生物菌种的特点及要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有哪些?

第二节菌种的选育与保藏

菌种选育的目的[1];菌种选育方法[1];自然选育的目的、方法和步骤[3];菌种的保藏[1];

重点:自然选育的方法

难点:自然选育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什么是自然选育?

2.自然选育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思考题:4、自然选育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节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什么是菌种的退化[1];退化的表现形式[2];菌种退化的原因[3];防治菌种退化的措施[3];工业生产菌的复壮[2];

重点:菌种退化的原因

难点:防治菌种退化的措施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菌种复壮的措施有哪些?

2.如何防止菌种衰退?

第四节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

种子扩培的目的和要求[1];种子扩大培养的过程[3];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2];判定种子质量的指标[1];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1];

重点:种子扩大培养的过程

难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种子扩大培养的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思考题:什么是接种量、菌龄、种子罐级数?分别对发酵有何影响?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1];酶合成的调节[1];分枝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2];能荷调节[1];营养阻遏[3];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的主要调控机制○;

重点:分枝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难点:营养阻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

发酵条件的控制[1];改变细胞透性[2];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3];

重点: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难点:改变细胞透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什么是营养阻遏?有营养阻遏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措施包括哪些?

第四章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第一节分批发酵动力学

发酵动力学概念[2];发酵动力学研究的内容[1];比生长速率[3];发酵动力学方程[2];得率系数[1];

重点:比生长速率

难点:发酵动力学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连续发酵动力学

连续发酵[1];单级连续培养动力学[1];冲溃现象[2];连续培养的自平衡调节[3];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点及应用[1];

重点:连续培养的自平衡调节

难点:单级连续培养动力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法

作业:

1.什么是连续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

2.什么是发酵动力学?

3.什么是冲溃现象?

思考题:什么条件下可以实现自平衡条件,如何解释自平衡调节?

第五章发酵培养基及原料精制

第一节发酵工业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的作用和来源○;碳源调节○;氮源调节及与碳源利用的关系○;碳氮比例调节○;前体的调节[1];促进剂和抑制剂○;补料[2];工业发酵培养基的类型[3];

重点:工业发酵培养基的类型

难点:补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淀粉糖制备原理及技术

酸解法[1];酶解法[2];酸酶结合法[2];淀粉水解理论[3];喷射液化法[2];实例[1];

重点:淀粉水解理论

难点:喷射液化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1、淀粉双酶法水解为什么要控制液化程度?

2、淀粉水解一般有几种工艺?各有何特点?

思考题:3、淀粉为什么要先糊化再液化?

第六章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第一节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调控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2];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3];发酵热的测定[1];最适发酵温度选择与控制[3];

重点: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难点: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

1.温度对发酵有何影响?

第二节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调控

pH对发酵的影响[3];影响发酵pH的因素[1];最适发酵pH的选择与控制[2];

重点:pH对发酵的影响

难点:最适发酵pH的选择与控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

2.pH对发酵有何影响?

第三节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调控

基本概念[1];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1];氧的传递动力学方程[2];提高氧传递效率的途径[3];

重点:提高氧传递效率的途径

难点:氧的传递动力学方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3.增加挡板的作用是什么?

4.提高溶氧浓度的措施?

思考题:如何测定溶氧系数?

第四节二氧化碳和泡沫对发酵的影响与控制

泡沫的产生[1];泡沫对发酵的影响[3];影响泡沫的因素[2];机械消泡法[1];化学消泡法[2];

重点:泡沫对发酵的影响

难点:影响泡沫的因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6.泡沫会给发酵过程带来哪些副作用?

7.化学消泡剂主要有哪几种类?

思考题:为什么汽水不产生泡沫?

第七章氨基酸发酵

第一节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1];谷氨酸产生菌的生化特征[3];谷氨酸生物合成的最理想途径[2];谷氨酸发酵的外在因素[1];原料及菌种[1];谷氨酸发酵工艺[3];

重点:谷氨酸产生菌的生化特征

难点:谷氨酸生物合成的最理想途径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

1.简述Glu生物合成过程

2.Glu发酵为什么应封闭DCA 循环?

3.写出在Glu生物合成过程中存在的两个共轭反应,并标注所需的酶

思考题:提高Glu产率的关键是什么?

第二节赖氨酸发酵

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3];赖氨酸的生物合成机制[2];赖氨酸生产菌的育种途径[2];

重点:赖氨酸生产菌的育种途径

难点:赖氨酸的生物合成机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赖氨酸生物合成存在哪两种途径

思考题:赖氨酸生产菌TCA循环能否缺失,为什么?

第八章核苷与核苷酸发酵

第一节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嘌呤核苷酸的全合成途径[3];枯草杆菌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2];产氨短杆菌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2];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补救途径[1];

重点:枯草杆菌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

难点:产氨短杆菌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代谢调节机制

枯草杆菌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3];产氨短杆菌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2];细胞膜通透性调节○;

重点:枯草杆菌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难点:细胞膜通透性调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1.图示枯草杆菌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并标注重要的酶

2.图示产氨短杆菌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

3.比较途经1和2的区别

思考题:参与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补救途径主要的酶及其催化反应

第三节核苷及核苷酸的生产及育种

肌苷肌苷酸的生产方法及育种途径[3];鸟苷和鸟苷酸的生产及育种途径[2];肌苷发酵及提取工艺[1];

重点:肌苷肌苷酸的育种途径

难点:鸟苷和鸟苷酸的育种途径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选育鸟苷产生菌必须满足的条件

第九章有机酸发酵

第一节乳酸发酵

乳酸的发展和现状[1];乳酸的性质[1];用于乳酸生产的微生物[2];乳酸发酵类型[2];乳酸生产工艺[3];乳酸细菌和真菌发酵生产乳酸的比较[3];

重点:乳酸生产工艺

难点:乳酸发酵类型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结合法

作业:

1.什么是乳酸菌?

2.比较乳酸菌和真菌发酵生产乳酸的区别

第二节柠檬酸发酵

柠檬酸的理化性质及用途[1];柠檬酸发酵的生产菌种[1];柠檬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调节[3];柠檬酸发酵的原料[1];柠檬酸发酵的生产工艺[2];

重点:柠檬酸发酵的生产工艺

难点:柠檬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调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

3.简述由葡萄糖生物合成柠檬酸的途径4.简述黑曲霉能够大量积累柠檬酸的机理四、课内实验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详见微生物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五、课内实验进程安排

六、学时分配表

七、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方法:笔试;

3.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100分=平时30分+期末考试70分

平时成绩:

考勤考纪:10分

作业5分——每次作业占1分;

实验15分——每项实验占5分,其中,预习报告占20%,实验过程占40%,实验报告40%。

八、选用教材及参考书(资料)

教材:

《微生物工程》.陈必链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

1.《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 姚汝华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何国庆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二版

3.《微生物工程原理》.肖冬光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微生物工程》.曹军卫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微生物工程》.焦瑞身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发酵工程试卷(1)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学生考试用) 课程名称:发酵工程学分: 4 教学大纲编号: 试卷编号:考试方式:满分分值:考试时间:分钟组卷日期:年月日组卷教师(签字):审定人(签字):2.发酵过程中合理的微量使用的促进剂和抑制剂的共同作用是(2')。 3.为了保证纯种生产,稳定生产和提高产量,通常要把在出现退化现象群体中的少量变异细胞除掉,以保持群体的纯正,这种操作叫做。(2') 4.若右图为酵母菌从摇瓶对数期接种到发酵罐后测得的生长曲线,请回答: (1)图中曲线AB形成的最可能原因(2'),试举一基 因表达调控的例子(2')。 (2)衰亡期对应图中的(1')段,其主要特点是 (3')。 (3)在生产上,要想扩大培养需选用BC段菌体;如要获得 较多的产物,则应该注意缩短BC段时间,延长CD段时 间,延长方法是进行(1')(填发酵培养方式)培养, 采取的主要措 施。(2') (4)假定测得酵母菌消耗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他发酵产物,其余1.5%则用于用于 (2')。 三.简答题(25分) 1.比较一般情况下孢子培养基和种子培养基成分及其C/N的区别。(5') 2.简述连续发酵的优缺点。(10') 3.分批发酵中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有什么影响,染菌如何控制?(10') 四.计算题(35分) 1.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符合Monod方程,测定实验数据如下: S(mg/L)100 120 153 170 220 μ(h-1)0.667 0.706 0.754 0.773 0.815 (1)计算在该培养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饱和常数K S (2)比生长速率为μMAX时的倍增时间τd。 (3)说明Ks值的大小与该菌种对培养基营养物质的亲和力的关系。(15') 2.以葡萄糖为碳源,NH3为氮源进行酵母厌氧培养。培养中分析结果表明,消耗100 mol葡萄糖和12 molNH3生成了57 mol菌体、43 mol甘油、13 mol乙醇、154 molCO2和 3.6mol H20。 (1)求此培养条件下酵母的经验分子式。 (2)求Y X/S。(10') 3.在理想条件下用CSTR反应器串联进行酶反应S→S1→P。假设当有底物流入反应器便会有产物流出,且进入反应器的底物都会完全反应为产物。底物S的进料浓度随时间变化恒定,料液的体积流速为F,两个反应器的体积均为V,设t为反应时间。 试求:(1)先用示踪剂对反应器进行测试,在dt时间内加入浓度为c0的示踪剂,其他条件同上,试求单个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2)当开始进料后F=0.5 m3/min,V=1m3,物料浓度恒定为c0=1mol/L,求第二个反应器终产物的浓度变化函数。(10分) 一.选择题(2×10=20) 1.放线菌作为工业生产常用菌种的最重要价值在于() A.作为真核表达载体 B.产生抗生素 C.作为食用菌 D.酒精发酵 2.常作为生产菌种和科研材料的细菌群体,应该是代谢旺盛、个体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的。 所以应选择在它的( ) A 稳定期 B 衰亡期 C 对数期 D 延滞期 3.农副产品在发酵工业培养基中广泛使用,下列对于农副产品的作用说法错误() A.提供生长因子 B.作为氮源 C.作为磷源 D.为一般菌种提供微量元素 4.分批发酵的优点不包括() A.菌种不易变异 B.不易染菌 C.设备成本要求低 D.劳动强度大 5.流加补料是发酵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通过补料维持发酵液中高含糖量的目的是(B) A.增加目标代谢产物 B.菌体数目迅速增加 C.抑制杂菌生长 D.有利于溶氧 6.发酵法生产酵母菌时,正确的措施是() A、密闭隔绝空气 B、用萃取、离子交换获得产品 C、在稳定期获得菌种 D、使菌体生长长期处于稳定期 7.下列物质中,不能为异养生物作碳源的是() A.蛋白胨B.含碳有机物C.含碳无机物D.石油、花生饼 8.发酵接种量最大的是哪一种菌体() A.大肠杆菌 B.酿酒酵母 C.产抗生素放线菌 D.黄青霉菌 9.酿酒过程中,要使产量提高,必须要有足量的酵母菌。在扩大培养阶段,相应的条件及酵母菌 所处的生长期是() A.无氧条件,调整期 B.无氧条件,对数期 C.有氧条件,调整期 D.有氧条件,对数期 10.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已成功的培育出生产干扰素的酵母菌。某制药厂引入该菌后进行生产研究。 下表是在一固定容积的发酵罐内培养该酵母菌,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基的pH及菌体数量(万个/ 毫升)几次取样结果如下: 样品代号 a b c d e f g h 菌体数量32 56 127 234 762 821 819 824 pH 6.0 4.7 5.9 4.9 5.7 5.3 5.1 5.6 由于取样时技术员的粗心,忘了标记取样的时间。下面对该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取样次序:a→c→b→g→f→h→d→e B.g样时次级代谢产物已有相当的积累 C.如果要扩大培养,可在c样时期选取菌种 D.d样时培养基中的养分几乎被耗尽 二.填空题(20分) 1.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1'),其原因是 (2')。 第 1 页共 1 页 时 间细菌数目对 数 A B C D E

《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发酵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工业发酵分析 3.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实验、发酵工程、发酵食品工艺学、氨基酸工艺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 课程性质:专业能力培养课程 2. 课程目标:工业发酵分析为工业发酵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独立应用物理的和化学的分析方法,对工业发酵中有关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副产物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初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新型的、现代化的分析仪器应用到工业发酵中以及工业分析的发展方向。 工业发酵分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部分是体现其实践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也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工业发酵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动向,通过介绍我国发酵工业分析的方法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二)教学具体内容 1. 概述 2. 工业发酵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动向 3. 我国工业发酵分析方法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发酵分析方法的改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第二章化学分析(6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熟悉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了解相关化学物的作用和测定意义,了解相关试剂的制备,掌握相关化学物测定的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计算方法和公式。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水分的测定 3.糖类的测定 4.含氮量的测定 5.酸的测定 6.白酒中总酯的测定 7.白酒中总醛的测定 8.原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9.原料中粗纤维素的测定 10.啤酒花中单宁的测定 11.酒石酸的测定 12.原料中磷的测定 13.酿造用水的硬度测定 14.废糖蜜中总胶体的测定 15.废糖蜜灰分的测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水分,糖类,含N量,酸,醛,酯等含量的测定,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水分、糖类、含氮量、酸等的测定方法。 (四)思考题 1.水分、糖类测定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章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5学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要点。了解比色分析与分光光度分析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化学物测定的原理,熟悉操作步骤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比色分析与可见光分光光度分析 2.紫外光分光光度分析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1)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药-0801-X 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一、前言 《药学概论》是概要地介绍药学各学科的历史沿革、学科范畴、基本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就,以及药学领域未来发展前沿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绪论;2.药物化学;3. 中药、生药与天然药物化学;4.药理学;5.药物分析学;6.药剂学;7.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8.药事管理学等药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应用领域及其学科关联。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了解药学领域的基本概况,对所属各学科的地位、研究内容及其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开阔眼界,明确专业方向,为深入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学时为32。学分2.0。 教材选用吴春福主编《药学概论》(第四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出版。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基本内容] 药和药学的概念与范畴。药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国内外药学发展的现状。药学的发展简史、药学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药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基本要求] 掌握:药和药学的概念;药学的主要任务。 熟悉:药学的发展简史以及各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 了解:国内外药学发展的现状,药学在自然科学中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章药物化学(4学时) [基本内容] 药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药物化学和药学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物化学课程的基础。药物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化学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化学的定义;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熟悉:药物化学和药学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物化学课程的基础。 了解:药物化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化学研究的国内外状况。

(涂绍勇)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发酵工程与设备实验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执笔人:程爱芳 审定人:黄芳一 一、实验的性质与任务 实验课程作为发酵工程教学的重要部分,一直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建立一整套的实验管理体系,形成了我们学校实验教学的特色。另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且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使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掌握扎实,熟悉发酵工程实验技术方法,了解发酵工艺生产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实验准备知识和基本操作训练(4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的基本内容,掌握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的基本操作。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移液管、平皿、接种环、烧瓶、涂棒、棉花 掌握要点 几种棉塞的制作和基本的发酵工程实验室技术操作。 实验内容

1、观看30分钟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录像。 2、几种棉塞的制作 (1)试管棉塞的制作 (2)锥形瓶棉塞的制作 (3)发酵瓶棉塞的制作 3、几种器皿和用具的包扎 (1)培养皿的包扎 (2)移液管的包扎 (3)其它用品的包扎:试管口、锥形瓶口、发酵瓶口 4、发酵工程实验技术基本操作 (1)平板操作:到平板、划线、涂布 (2)斜面操作:斜面制作、划线、接块、穿刺 (3)摇瓶操作:接块、接菌苔、接斜面孢子、移液等 5、几种接种用具的制作 (1)接种环的制作 (2)涂棒的制作 (3)接种铲的制作 (4)接种针的制作 (5)酒精灯的制作 6、实验室10L小型发酵罐的系统组成及其使用讲解。 实验二产植酸酶黑曲霉的分离(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从自然界分离目的菌种的基本方法。 2、从土壤中取样分离产植酸酶黑曲霉菌株。 方法原理 植酸即肌醇六磷酸酯。植酸及其盐类是植物中磷的主要贮存形式,其贮存着植物总磷的60%~90%。在营养研究中,发现植酸具有比较明显的抗营养作用,且不被人和单胃动物所利用,最终绝大部分从粪尿中排出体外,造成环境的磷污染。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成肌醇与磷酸的一类水解酶的总称。植酸酶可将饲料或食品中的植酸及其盐分解成肌醇和磷酸,增加可利用磷的含量,抑制植酸对矿物质和蛋白质的亲和力,解除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玉米等植物的种子中,但含量较低。细菌、酵母和丝状真菌等也是植酸酶的重要来源。 本实验利用选择培养基(透明圈法),从土样中筛选分离植酸酶的黑曲霉菌种。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1、土壤样品 采集自稻米加工厂堆积米糠或谷壳处的土壤,或将少量谷壳和麸皮埋入土壤中2个月后取土样。 2、培养基 (1)1%脱氧胆酸钠溶液。 (2)氯霉素注射液或氯霉素眼药水。 (3)筛选培养基0.2%植酸钙(没有植酸钙,可用0.14%植酸代替,用氢氧化钙溶液调pH5.5即可)、3%葡萄糖、0.5%NH4NO3、0.05%KCl、0.05%MgSO4·7H2O、0.003%MnSO4·4H2O、

(完整版)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生物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Bioengineering 课程编码: 学分:2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 适用专业:非生物类本科专业 执笔人: 审核人: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生物工程概论是生物类院校一些非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20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林业、工业、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本课程介绍各项生物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工程的基本知识框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关注,为他们了解生物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平台,对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高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及择业机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五大生物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并对生物工程的学科发展情况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的概念、学科发展情况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了解本学科学习的大致内容。 重点: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2. 生物技术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3. 传统生物技术与现代生 物技术的区别。 难点: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主要步骤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基因工程诞生的三大理论 和三大技术) 。了解常用工具酶的催化反应机制及主要用途,三种常用基因克隆载体(质粒、λ 噬菌体和粘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其应用,目的基因的制备方法,重组体的构建及导 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方法。通过学习为进一步掌握生物技术相关知识和从 事基因工程工作打下基础,并对基因工程的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工具酶的催化机理和用途,三类常用载体的特点和 主要用途,目的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重组 DNA 的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 定方法。 难点:目的基因的克隆策略,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策略和方法,重组克隆筛选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 DNA 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含义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产生 一、传统生物技术 二、近代生物技术 三、现代生物技术 第三节 生物工程的基本内容 一、基因工程 二、细胞工程 三、酶工程 四、发酵工程 五、蛋白质工程 六、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 第 四节 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及其技术 第 五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 一、 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应用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基本特 征 第六节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 0.25 学时 0.25 学时 0.5 学时 0.25 学时 0.25 学时 0.25 学时 第七节 现代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社会生存的重要影响 第二章 基因工程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概念 第二节 DNA 的结构与功0.5 0.5 学时 学时 0.25 学时 4 学

粮油食品微生物学大纲

《粮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学习目标】(有实验的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通过绪论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微生物的历史以及微生物在各领域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听常用技术。 了解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概念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3.微生物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微生物学概念: (一)感性认识时期 (二)形态描述时期 (三)生理学时期 (四)分子生物学时期 三、粮食微生物学 (一)概念及研究内容 (二)任务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2.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显微样品的的制备。 3.通过了解显微技术的发展,认识工具对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显微镜的调焦、油镜的使用 第一节显微镜的种类和用途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光学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一、制片 二、染色 第三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准备工作及观察要求 二、显微镜的放置 三、光源的调节 四、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五、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六、油镜的使用方法 七、显微镜使用后的处理 实训一、光学显微镜镜检技术

本章小结 第二章粮食微生物鉴别技术 第三节粮食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 第五节放线菌 第六节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二、病毒的群体形态 三、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四、噬菌体 第七节微生物形态检查技术 一、肉眼观察 二、显微镜观察 三、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三、放线菌的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四、酵母菌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五、霉菌制片及形态的观察 第三章微生物生长测定及控制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物质,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影响微生物生长的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学时:64 学分数:4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 课程类型:必修课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知识点: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工程的发展简史;发酵工程的基本内容;发酵工程的后处理。重点:发酵的概念;发酵工程简史;发酵工程的应用。 难点:发酵工程的一般过程。 学生掌握要点:发酵工程的发展史中四个时代和发酵工程应用领域。 第二章工业发酵菌种的选育(4 学时) 知识点:菌种的来源;发酵高产菌种选育;菌种退化和菌种保藏。 重点:微生物选择性分离;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 难点:诱变育种的方法。 学生掌握要点: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技术。 第三章工业发酵培养基(2 课时)

知识点:发酵营养基质的组成;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种类;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选择;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配制方法。 重点:掌握工业发酵用培养基的要求、培养基的构成以及培养基各组分的作用;掌握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熟悉淀粉糖的制备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 难点: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淀粉糖的制备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第四章工业发酵过程灭菌(4 课时)知识点:常用的灭菌方法;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空气除菌。 重点:掌握微生物热死动力学;掌握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及控制方法;重点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掌握空气介质过滤除菌的工艺过程。 难点:无菌空气的制备方法和要点。 学生掌握要点: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无菌空气的制备方法和要点。 第五章种子扩大培养(2 课时)知识点:种子制备工艺,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重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工业发酵种子扩大培养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难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学生掌握要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工业发酵种子扩大培养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第六章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4 课时)知识点:需氧发酵罐,嫌气发酵罐,表面培养设备,发酵设备的清洗与检修,发酵罐选型 注意事项。重点:理解气升式发酵罐、自吸式发酵罐、酒精和啤酒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 点; 理解表面培养设备类型、特点和工作原理;理解发酵罐选型注意事项;掌握通用式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 难点:理解气升式发酵罐、自吸式发酵罐、酒精和啤酒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理解表面培养设备类型、特点和工作原理;理解发酵罐选型注意事项。 学生掌握要点:理解气升式发酵罐、自吸式发酵罐、酒精和啤酒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理解表面培养设备类型、特点和工作原理;理解发酵罐选型注意事项;掌握通用式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 第七章发酵工艺控制(24 课时)知识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类型;营养基质和菌体浓度的影响及其控制;溶解氧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pH的影响及其控制;温度的影响及其控制;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泡沫的影响和控制;发酵异常现象及染菌分析;染菌对发酵的影响及防治;发酵终点的判断;发酵的过程的自动控制。 重点:发酵条件的影响及其控制;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发酵终点的判断与自溶的监测;发酵染菌的分析、染菌污染的途径和防止染菌。

《炸药装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炸药装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10732132 课程英文名称:Explosive Charge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特种能源技术及工程、其他武器类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特种能源技术及工程专业的一门相关专业基础课,它研究炸药的装药理论及工艺,对上述专业的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培养学生在从事弹药、引信、火工品的科研、生产过程中具有正确选用炸药和采用合理的装药方法的能力,并具有解决炸药应用中的技术质量问题和安全生产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装药方法以及安全技术,为今后工作中能正确选用炸药及采用合理的装药方法奠定了基础;并能解决试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 (三)教学大纲的实施说明 本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学习,共32学时,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高等数学、化学热力学、燃烧爆炸理论K、含能材料K等。 (五)对习题、实践环节的要求 按每章习题内容要求完成作业,实践环节通过《火炸药生产实习》实践教学课程完成。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装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以及考试(或者随堂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考试(随堂考核,论文等)占70%。 (七)参考书目: 1、《炸药与装药工艺》,陈熙荣,许丽云等编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 1988. 2、《高能炸药与装药设计》,崔庆忠,刘德润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武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在对单质炸药、混合炸药性质、性能应用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装药方法(压装法装药、螺旋装药法、注装装药法),充分理解理论、技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炸药与装药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炸药应用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运用这些原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酶工程实验大纲

湖北大学 酶工程实验 (0818800193) 实验教学大纲 (第2版) 生命科学学院 生化教研室 2014年7月

前言 课程名称:酶工程实验实验学时:16学时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课程性质:必修 一、实验课程简介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现代酶学和生物工程学相互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它将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工、发酵等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随着酶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酶的广泛应用而在国民生产生活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酶工程实验课是生物工程等本科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酶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现代酶学与相关技术的有关的基本的实验原理与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思考并完成实验报告。酶工程实验性质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三层次。 二、课程目的 本实验课程主要根据酶工程的三大块内容即酶的生产、酶的改性与酶的应用来设计安排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酶工程课程的基本知识;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酶工程中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并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实验记录及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书写及结果分析,思考题的回答情况,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情况等,根据这些方面进行成绩评判和记录,综合给出实验总成绩。 四、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1.魏群:生物工程技术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禹邦超:酶工程(附实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五、实验项目

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生物制药方向) (1)

《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生物制药方向) 课程名称(中文)发酵工程 课程编号04118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发酵工程实验》 学时学分:总学时60 总学分 3 实验学时36 实验学分 2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发酵工程是整个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工业微生物实现实验室与工厂化生产的具体操作,是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原理及方法的一部分,是基因工程及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工业化的过程与方法。因此,通过对《发酵工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发酵工程原理及发酵优化控制过程,而且对系统了解生物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发酵工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了解发酵工程从培养基配制到发酵罐生产,产品工程放大等一系列的操作原理及过程。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100字左右) 发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需要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实践,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通过《发酵工程》实验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发酵工艺操作的具体过程及反应过程控制方法,而且进一步了解目前发酵行业的具体产品生产工艺,对发酵生产能够进行指导与分析。 三、适用专业 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 四、主要仪器设备 操净工作台,摇床,7L和50L不锈钢通风发酵罐、离心机、生化培养箱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为单独设课,所以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该课以设计性实验为主,教材中只给出设计题目,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设计报告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实验4人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1106009 课程中文名称:发酵工程 课程英文名称: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共同学科课程选修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葡萄酒专业 开课学期:第6学期 总学时:36 总学分:2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系统讲授发酵工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业发酵培养基设计、发酵工业无菌技术、种子扩大培养、发酵动力学、氧的供需、发酵生理及其过程控制、发酵罐的放大与设计、基因工程菌发酵、发酵产品的提取与精制、发酵工业清洁生产、发酵工厂设计、发酵经济学、发酵产品生产原理与技术应用,以及发酵工程在现代生物化工中的应用等方面。 教材建议:余龙江,《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李艳主编,《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艳,《发酵工业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 毛忠贵,《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梅乐和等,《生化生产工艺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俞俊棠等,《生物工艺学》,华东化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发酵工程具有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特点,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食品生化教学大纲最新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FFOD2102 课程名称: 食品生物化学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80学时(授课56学时,实验24学时),5学分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普通化学 开课院部: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的历史,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组成成分—糖、脂、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维生素、辅酶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体内分子水平上所发生重要的代谢反应有较深入的认识,熟悉其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对生物体内的各种反应的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为学习食品技术原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本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工业生产、开发新产品及新食品资源,从事发酵工程及食品检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基本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糖、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性质及提取分离的方法;熟悉维生素、辅酶的种类、结构和生理功能;了解生物中各种代谢反应原理,目的,基本过程以及部位等;熟记主要的代谢反应的具体过程以及与代谢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各种代谢反应与生产及生活的关系,如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生物制药、农业生产等,从而进一步领会各种代谢反应;学会总结生物体内各种反应的规律,综合分析各种代谢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代谢研究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习设计大致的研究过程;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手段。 另外,随着该学科技术研究的深入,本课程不断更新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食品工业发展动向方面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课程主要内容 第1章绪论(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理解、了解): 了解食品的概念及化学组成;理解食品生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它在食品行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食品生物化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主要内容: 1.食品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2.食品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3.食品生物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Microbiology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1313073214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0 课内实验时数:24 学分:2.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发酵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课程有联系,宜在前述课程开设后开设。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第一章绪论 发酵工程定义[1];发酵工程的发展史[1];发酵工程的特点[3];发酵工程的分类及应用[2];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1];国内外发酵工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1]; 重点:发酵工程的特点 难点: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

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215 总学时56/讲授34学时/实验2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完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种子扩大培养以及培养基的制备、发酵机制、发酵工艺过程的控制、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以及与发酵工程相关的技术与经济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发酵工程中的生产技术问题,以便学会更好地控制生产、提高产率,同时使学生具有选育优良新菌种、合理控制发酵工艺过程以及探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和设计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掌握和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后续的具体产品的发酵工艺学等 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发酵工程的工艺原理和生产技术,主要包括绪论、微生物工业菌种与培养基、发酵机制、发酵工艺过程的控制、工业发酵染菌的防治和灭菌等与发酵工程相关的技术与经济学等内容。 绪论 内容:发酵的定义,发酵工业发展史,发酵工业的特点和范围,发酵工程的 概念和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发酵工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发酵工业的特点、范围和应用概况;发酵工程的发展状况和展望;国内外发酵工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向。 本章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生物工程和发酵工程的概念。2、发酵工程的内容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地位、作用。3、发酵工程典 型的工艺流程。4、发酵工程的特征。 本章难点:发酵工程典型的工艺流程。 (一)发酵工业菌种 内容:发酵工业用菌种,种子扩大培养。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发酵工业菌种的要求、常用的菌种类型、生产菌种的来源、保藏与选育、菌种的衰退与复壮,以及种子的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 本章重点: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发酵工业常用的四种微生物及主要用途。2、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3、种子扩大培养的目的、工艺过程及控制;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4、液体深层培养法。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019 2.课程名称:发酵工程 3.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数学、化工原理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食品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程。 2. 课程目标:《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由于发酵工程是整个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工业微生物实现实验室与工厂化生产的具体操作,是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原理及方法的一部分,是基因工程及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工业化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发酵工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系统了解发酵工程从培养基配制到发酵罐生产,直至产品分离等一系列的操作原理及过程。因此,通过对《发酵工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发酵工程原理及发酵优化控制过程,而且对系统了解生物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通过发酵工程各论的了解,不仅能够掌握发酵工艺操作从小试到放大的具体过程及反应过程控制方法,而且进一步了解了目前发酵行业的具体产品生产工艺,从理论到方法学会发酵工程这一门技术,对发酵生产能够进行指导与分析。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㈠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发酵的概念; 2.了解微生物发酵工业的发展过程; 3.了解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地位、现状和基本工艺过程。 ㈡教学具体内容 1. 发酵工程的有关概念(0.5) 2. 发酵工业的发展概况及趋势(1.5) 2.1发酵工业的发展简史 2.2 发酵工业的发展现状 2.3 发酵工业的发展趋势

3. 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及发酵技术的应用(1) 3.1 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 3.2 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 3.3 发酵技术的应用 ㈢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酵工程技术发展的各历史阶段的主要贡献; 2.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式。 ㈣思考题 1.发酵工程技术发展的各历史阶段的主要贡献? 2.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式。 3.查阅专业期刊。 第二章菌种选育(4学时) ㈠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工业发酵用菌的种类; 2.掌握常见的菌种选育的方法; 3.掌握对工业发酵用菌的要求; 4.掌握种子扩培的目的及典型微生物的扩培方法; 5.掌握各因素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6.了解种子质量的标准和控制措施。 ㈡教学具体内容 1. 工业发酵用菌(0.5学时) 1.1菌种类型 1.2要求 2. 菌种的选育 2.1自然选育 2.2诱变育种 2.3杂交育种 2.4DNA重组技术 2.5菌种的保藏 3. 种子制备过程(2学时) 3.1扩培原则 3.2实验室种子制备 3.3生产车间种子制备 4. 种子质量的控制(2.5学时) 4.1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4.2种子质量标准 4.3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

发酵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51学时 总学分数: 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和化工等领域,涉及到全人类所面临的营养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人们日常生活、社会重大问题及国家战略性问题。通过发酵过程进行的产品开发和环境保护,已经并将继续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发酵过程中的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现象和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本课程突出介绍发酵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系统的阐述发酵的菌种来源、培养基制备、灭菌和种子扩大培养,发酵过程中的操作方式、工艺控制,发酵工业设备的构造及性能和操作原理,产物的分离方法等,并简要介绍微生物代谢调节、基因工程菌发酵和动植物细胞培养等内容。要求学生将基础课和专业课与发酵工业的操作原理结合起来,掌握发酵工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发酵工艺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为将来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有关科研和生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备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发酵工艺与设备》(Ferment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主要讲解发酵过程中的共性规律,按发酵工艺流程来编排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菌种的来源、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技术、种子的扩大培养、发酵过程原理及反应动力学、发酵过程工艺控制、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发酵设备、动植物细胞培养,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等,并以具体发酵产品案例贯穿在每一章里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发酵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在生物学和工程学层次上掌握对发酵生产过程的分析方法、操作方法、工艺控制等,在整体上对发酵过程工艺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学生既能掌握发酵过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应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的目的。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 四、教学时数分配: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发酵工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学时:64 学分数:4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 课程类型:必修课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知识点:发酵工程的概念;发酵工程的发展简史;发酵工程的基本内容;发酵工程的后处理。 重点:发酵的概念;发酵工程简史;发酵工程的应用。 难点:发酵工程的一般过程。 学生掌握要点:发酵工程的发展史中四个时代和发酵工程应用领域。 第二章工业发酵菌种的选育(4学时) 知识点:菌种的来源;发酵高产菌种选育;菌种退化和菌种保藏。 重点:微生物选择性分离;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 难点:诱变育种的方法。 学生掌握要点: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技术。 第三章工业发酵培养基(2课时)

知识点:发酵营养基质的组成;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种类;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选择;工业发酵中营养基质的配制方法。 重点:掌握工业发酵用培养基的要求、培养基的构成以及培养基各组分的作用;掌握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熟悉淀粉糖的制备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 难点: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淀粉糖的制备原理、方法和工艺过程。 第四章工业发酵过程灭菌(4课时) 知识点:常用的灭菌方法;培养基与发酵设备的灭菌;空气除菌。 重点:掌握微生物热死动力学;掌握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及控制方法;重点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掌握空气介质过滤除菌的工艺过程。 难点:无菌空气的制备方法和要点。 学生掌握要点: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无菌空气的制备方法和要点。 第五章种子扩大培养(2课时) 知识点:种子制备工艺,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重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工业发酵种子扩大培养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 难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学生掌握要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工业发酵种子扩大培养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 第六章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4课时) 知识点:需氧发酵罐,嫌气发酵罐,表面培养设备,发酵设备的清洗与检修,发酵罐选型注意事项。 重点:理解气升式发酵罐、自吸式发酵罐、酒精和啤酒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理解表面培养设备类型、特点和工作原理;理解发酵罐选型注意事项;掌握通用式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 难点:理解气升式发酵罐、自吸式发酵罐、酒精和啤酒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理解表面培养设备类型、特点和工作原理;理解发酵罐选型注意事项。 学生掌握要点:理解气升式发酵罐、自吸式发酵罐、酒精和啤酒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理解表面培养设备类型、特点和工作原理;理解发酵罐选型注意事项;掌握通用式发酵罐的结构、工作原理。 第七章发酵工艺控制(24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