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研读笔记

《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研读笔记

《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研读笔记
《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研读笔记

198年11月21-23日

《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研读笔记

著者:[美国]阿瑟.奥肯

原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美国社会的结构是双层次的。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提供了广泛的权利分配,公开宣布所有公民一律平等。然而其经济制度却是建立在市场决定收入的基础上,由此产生了公民生活水平和物质福利上的悬殊差别。这种差别必然地被作为刺激——奖励和惩罚,用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巨大的不断增长的国民总产出的生产。

平等权利和不平等收入的混合结果,造成了民主的政治原则和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有些大获市场奖励的人,用金银来谋取额外的权利帮助,而这些权利本应是平等分配的。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提前起跑使得机会不均等了。对那些在市场上受到惩罚的人来说,其后果是一定程度的被剥夺,这与人类尊严和相互尊重的民主价值观相冲突。有一些经济政策设计它们是为了减少那种既削弱对生产的刺激又损害经济效率的不平等的范围和数量。

在这条路的许多岔口上,社会面临着选择:或者是以效率为代价稍多一点的平等,或是以平等为代价稍多一点的效率。照经济学家的习惯用语来说,出现了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抉择。

这个抉择就是奥肯这篇论文的题目。此人曾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自1969年以来,是布鲁斯研究所的一个高级研究员。他们主要致力于研究那个根植于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抉择上的悬而未决的难题。

奥肯强烈地感觉到:“市场需要有一定的位置,而且需要对市场加以约束”。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双重主题,使奥肯既区别于激进派思想家,又区别于自由竞争的倡导者。奥肯把市场评价为一个权力分散和有效率的系统,它能够激励和引导人们努力生产,能够促进实践与发明;他把市场也看作是个人言论自由的保护者,然而他坚持,其他各种价值必须得到保护,以免受到金钱尺度这个潜在暴君的侵犯。他坚持许多权利和权力不能用金钱收买。

这本书要讨论的是美国的制度与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全球性或地方性的问题,对于那些缺乏经济学知识而又对社会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力求浅显易懂。

第一章权利与金钱

在美国社会中,一方面宣扬和追求一种平等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又刺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极分化。这种平等与不平等的混合,时常给人矛盾甚至是虚幻的感觉。但这反映的是需要各种艰难的妥协,而不是根本的矛盾已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

美国家庭在生活水平与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体现着一种惩罚制度,这一制度力图激发努力奋斗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引入社会生产活动中去。从某种制度上说,这一制度成功了,它创造了一个高效率的经济。但是,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各种不平等。因此,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社会面临着一种抉择。

抉择是经济学家的中心课题。

“要么留下蛋糕,要么吃掉它”。这句谚语是对经济分析基本原理的出色表述。多生产一样东西,意味着使用了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东西的劳动和资本;目前多消费,意味着减少未来可享用的储蓄;延长工作时间,就侵占了闲暇;制止通货膨胀就要牺牲产量和就业水平——这些都是国家目前最棘手的抉择问题。

我认为,平等与效率的抉择,是最大的社会经济抉择。

对经济学家来说,就像对工程师一样,效率意味着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获得最大的产出。生产中的投入包括人的努力、机器、厂房等实物资本的服务以及像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贡献。产出则是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商品和劳务。一旦社会发现一种以同样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品的途径,那它便提高了效率。所谓效率,即多多益善。但这个“多”须在人们所愿意购买的范围内。

相等的生活水平,并不意味着人们会选择完全一致的方式来花费他们的收入和处置他们的财富。经济平等不是同一、单调或统一,因为人们的趣味和爱好有巨大的差异。

“经济平等”和“机会均等”两个词有明显的区别。

提出效率与平等的抉择问题,当然并不意味着每件对一方是好的事情,就必然对另一方是坏的。然而,在某些方面,这两个目标是冲突的。

为了促进平等的发展,需要靠规定某些社会和政治的权利来实现,这些权利应尽可能与市场脱离。过去这些权利基本上处于政治学家的领域之中,

但是现在,经济学家再也无法无视它了。

一个既是民主又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其制度有一种双层次的结构,这两个层次都需要研究。

恰如其分地说,即便是一个缺乏其他社会科学素养的经济学家,也不妨涉足于社会和政治领域——哪怕是惦着脚尖走进去。这就是奥肯先生在本书中要做的事。他特别注意到制订和贯彻一种原则所带来的困难,这个原则就是平等分配的权利不应被金钱所买卖。

权利的范围。大量权利和各种优惠,广泛、平等、无偿地分配给了所有美国的成年公民。作为权利的相反的一面,公民们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各种义务。

权利的特征。与经济资产形成鲜明的对照,权利的显著特征,是它们的获得与行使无需任何货币费用。其次,由于权利是广泛分配的,它便无法遵守经济学家的比较利益原则。第三个特征是它们的分配与各种刺激或奖励、处罚不同。权利具有非效率性。第四,权利的分配强调平等,甚至不惜以公正和自由为代价。没有小孩的家庭为公共教育纳税便有失公正,禁止人们用权利作交易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权利不能买卖,这个重要的原则是我的清单中的最后一个特征。简而言之,权利的范围是不折不扣的对追求经济效率的侵犯。

社会为什么要规定这些“非效率”的权利呢?这些权利的正当理由根植于三个方面——自由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人道主义。

社会拒绝把自身变成一架支付一定钱币便可换取一切东西的巨型售货机。

有人因忽视了这一原则,因而就给经济学家下了一个最糟糕的定义:样样东西的价格以至不存在的东西的价值都知道的人。

社会需要市场

权利的范围是制衡市场的部分力量,它用来保护金钱无法表明的某些价值。

模糊的生存权利

何谓生存权利呢?社会每个成员都有自尊的信念,要求有像样的生活——起码的营养、保健和其他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便是生存权利。但是在市场经济里,如果完全由市场来裁决生与死,则会时一部分人的生存权利得不到保证。这就需要一种社会保障体系,使即使在市场原则下的最弱者也能享有

基本的生活条件。然而,体现公平的社会救济范围和程度不能大到过分影响市场的效率原则的贯彻。所以,对生存的权利应保持模糊性,因为要满足这项权利会耗资巨大。总之,模糊的生存权利要做到既体现基本的社会公平,又不过多地破坏市场的经济效率。

尊严和饥饿无法友好相处。

禁止交换

由于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维护人的尊严。所以,为保护尊严计,我们不允许用金钱来买卖这些权利。社会禁止你出售权利,这显然是侵犯了你的自由,但同时也保护了你,以防他人夺走你的权利。这样,你的债权人也不能夺走你的尊严。

作为问题的另一面,无论何时,只要法律禁止将权利作为最后求救手段,它就堵住了陷入绝望和困难者的某些潜在出路。堵住这个出路,就意味着社会必须有更好的方式来防止和减轻那些绝望。譬如说,禁止使用童工,势必就要对有些家庭采取更多一点的救济措施。对权利交易的禁止,保护了各种权利和制度免遭市场的侵蚀。让社会更多地充满平等权利,是民主社会的独特性质。

金钱对权利的侵犯

事实上,金钱可以买到很多民主社会原本不出售的东西。现实状况与抽象原则大相径庭,市场实际上侵犯了每一项权利。

金钱购买了法律服务,以此可以在法律面前得到偏袒。

金钱收买了有权势的组织选择的官员,从而损害了一人一票的原则。

尽管金钱一般不能直接购买到权利的额外帮助,但在事实上,它能够买到各种服务:这种种服务可以产生更多、更好的权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一般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是最神圣的权利之一,并被誉为我们权利中最高的精华。但这项权利的付诸实现,即使从最低限度说,获得法律咨询的辩护的花费对穷人来说也是高昂的。例如,平等的法律在具体过程中会因为律师质量的不同而使这一“平等”打折扣。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虽然神圣却也常被亵渎。

金钱和政治权利。竞选筹款。游说。

消费者协会,消费者力量的聚集。当金钱侵犯平等的政治权利时,消费

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牺牲者。作为平衡机制,成立了消费者自愿协会,或称消费者保护协会。然而,没有任何人可以代表全体消费者说话。

正确的战略

如何尽可能防止金钱对权利的粗暴干涉和肆意侵犯呢?这需要有一个集中的专门的补偿计划,以克服金钱对权利领域的严重侵犯。关键性的补偿必须是专门的资助和约束,而不是对大户、富户的一般约束。必须有专门而详尽的规划来约束市场对平等权利的基本侵犯,其中包括规定金钱不能购买的东西。

这个计划的设立应成为社会改造者的最重要财富。该计划的思想精髓便是,在市场效率原则和社会公平原则之间找到一个使彼此能和睦相处的平衡点。人类社会要保持旺盛的活力而又不动荡不宁,我们就应奉“效率至上,兼顾公平”为圭臬。

第二章市场状况

为什么是资本主义?

由于金钱总会或多或少地侵犯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所以,如果金钱收买了部分选票,我们不可以偏激地就称与市场经济相伴而行的民主制度便是一件赝品。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东西,对于制度也不例外。十分理想的制度暂时只有天国才有。

为什么一般说来,民众对任何重大的经济变革都显示出根深蒂固的保守心理呢?因为,民众对他们不了解的东西感到害怕。在变革中当旧有的东西被捣毁时,他们也许会对其中脉脉温情的东西特别留恋,而对其中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又开始表现出特别的宽容,尽管在变革前这东西也许是他们整日诅咒的对象。他们担心,在变革中,他们除了失去所谓的枷锁外,他们还要失去许多东西。

在资本主义下,特别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很少表示出对极端富有的不满。民众对收入不平等的批评,哪怕是讨论也很少见。人们的生活信条之一便是:“我比别人工作更卖力气,工作更富有成效,对社会的助益也更大,我为什么不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

财产的权利和自由

由于允许人们进行贸易,法律必须对私人财产规定一种权利,即:我要

知道为什么是属于我所有的,什么是我能够出卖的。为此,法律必须在私人所有和公共所有之间划分明确的界限。法律需对产权进行界定,使产权清晰。在哪里划线是个大问题。在现代工业社会,财富是以资产的票证的所有权为形式的。

国家的侵犯

市场和自由之间是由本质的联系的。

市场经济有助于保护政治权利以抗衡国家的侵犯。私有制和私人决策约束了政府的权力——或者更准确地说,约束了政府决策人物的权力——及由此而来的侵犯权利范围的能力。

在经济彻底集体化的情形下,政治权利会受到严重的危害。如果政府直接指挥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源,它就会禁止不同意见,强行一致,扼杀民主。在一个国家是唯一雇主的国度里,反抗意味着慢慢地饿死。传统的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已被一种新的原则所代替:不服从者不得食。同样,在一个完全集体化的经济中,亦是没有新闻自由的。所以,我们要说,不完善的市场远胜于根本没有市场。

官僚主义对权利的侵犯是一个严重的、值得担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简单地通过缩小政府规模和活动范围来可靠地防范官僚主义对各种权利的侵犯。

奖励的道德标准

公平的竞赛有得胜者,也有失败者。

权利并不保证市场上的任何人都有一份收入,但另一方面,言论自由也不保证任何人都有听众。

对贡献的奖励

根据一个适当的设想,它么一表达为:一个竞争的市场将按照对产出的贡献付给工人和投资者价值。经济学家正式的表达方式是所谓分配的边际生产率理论,即你所取得的就是你所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成果转化为货币,并返还给提供者。

探索在市场上贡献得到奖励的方式并按照道德标准来评价这种奖励制度,是有价值的。

生产贡献的来源

我在一个假设的竞争市场上所能出售的生产性服务贡献,取决于四个因素:(1)我一生中所获得的技能和资产;(2)我的能力和天赋;(3)我愿意

花费的努力;(4)与我所能提供的服务有关的其他服务的供求状况。

获得的资产

我今天不得不出售的东西反映出了我一生的历史,包括我已得到的营养、医疗、教育、以前的工作经验以及我通过早先的积蓄和遗传获得的体力和智力上的财富。我过去所作的努力(或节俭)使得我现在可出售的服务增多了,从这点上说,我是在收获我过去播种的果实。我现在的处境有力地反映了我家庭背景的优越,从这点上说,我又是在收获别人的播种。

打个比方说,当一些人面前障碍重重时,另一些竞争者已率先起跑了。各种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同,使得这次赛跑并不公平。起跑线上力量悬殊的重要性与使赛跑更公平一些的可能性,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社会并没有为各人提供相同的起点,但人们要求社会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一致的起跑线,即希望得到公平起点。

天赋能力

人们之间的天赋能力是不同的,由于天赋能力的差异,于是绝对的公平起点并不存在。但社会却不能因为公平起点不可能精确存在而忽视对公平问题的关注。社会虽然不能制止老天下雨,但可以生产雨伞嘛。

努力

随努力的差异而来的收入上的差异,一般被认为是公平的。

闲暇是收入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生活水平的一个因素,闲暇的牺牲必须在其它方面得到报偿。

额外努力得到额外的收入,同放弃闲暇得到报偿一样是公平的。

相联系的供应和需求

我的边际生产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我的技术和努力。也许这些没变,而仅仅因为别人的行为的变化,而使得我的边际产品价值下降。别人的行为是可以发生极大的变化的。

处于变动的判决

在经济领域,如果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那么,效率原则便是对“弱肉强食”这一现象的强有力的持久支持;而这与人类奉行的公平观念是有矛盾的。于是,在经济中实行一定限度的平等原则则是对弱者和强者过大的物质差别的一种限制。之所以是“一定限度”,是因为物质福利方面的平等与政治及国民权利方面的平等相比,获利极少且代价极高。增强收入平等的尝试

就会遭到巨大的牺牲,导致非效率的急剧膨胀;当然,为了保持社会安定,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人们之间个人消费水平的过大差距。任何坚持把馅饼等分成小块的主张,都会导致整个馅饼的缩小,从而损害大多数人的福利。我们完全可以从实践中反复看到,不平等确实在各方面起着推动效率的作用。

市场成了一场美国人的大比赛;获胜被视为荣耀,失败被视为耻辱。在美国社会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市场道德。

有些人的信念是——“贪欲”为促进经济生活的关键力量。但是贪欲亦被另一些人痛恨,因为它是自我利益的纯粹表示,也因为它以获得物质利益为目标。

为什么我们难以成功地找到一种反对自我利益的信念,来作为经济体的组织原则呢?首先,合理的利己主义比盲目忠诚某一领导或国家要好得多,后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第二,当一种制度设计得很利于合理的利己主义健康生长时,这种利己主义将产生出对家庭、对社区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我们一直未能走出这一困境——对于贡献既没有找到合乎道德而又具有吸引力的奖励办法,也没有找到合乎道德而又能被容忍的办法。

实际上,如果失败者仍然可以过上一种像样的生活,奖励给成功者更精美的食物和更宽敞的住宅,对社会似乎并无特别不好的影响。

效率的记录

资本主义的效率建立在“看不见的手”理论基础上。这只无形的手会引导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用途中撤出,流向生产率较高的用途,生产者的动力在于用成本最小的方法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对任何人来说,并不要求他估价什么是对社会或制度是有利的,即便他仅仅是追求自己的经济自我利益,他也会自动地为社会福利服务。

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市场经济都已被证明是一个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者。

国家干预的渗入经济过程。本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大危机。在这场危机中,闲置的人力和机器构成了巨大的非效率。然而人类在历史的挑战面前,毕竟不会束手就擒,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思想指导,大胆地在市场经济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引进国家干预,例如任何一种中央计划制度都可以通过大规模公共投资来消除非效率。当然,凯恩斯主义基本政策的实施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毕竟总体不平衡的社会代价——通货膨胀和

失业的包袱——比之“大危机”的规模,已经控制在很小的程度上。

资本主义曾忽视了生产进步的社会代价是破坏了自然环境。为了保护与人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自然环境,发达国家都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去保护环境。具体措施是,通过制定社会法规并坚决付诸实施来促使整个社会摒弃那种无视环境保护的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桩买卖都建立在充分的抉择之上。购买效率的代价是收入和财富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不平等。

集体化经济

观察各国经济制度,我们会看到,任何一种经济都是私人资产和公共资产的混合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界线是模糊不清的。资本主义是效率至上,而社会主义则允诺更大的平等。从哲学意义上说,效率与平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补偿还是充公?作者以1973年的数据作为依据,颇有趣地设计出一个相当雄心勃勃的社会主义规划,即对全部公司实行国有化,同时又提供全部补偿。于是,国家将收取全部公司利润,一年计达1230亿美元。但由于原先从公司所得税总额中获得500亿美元,以及从分红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资产的资本增益中获得另外大约80亿美元,所以政府岁入的纯增量是650亿美元(1230-500-80)。另一方面,国家按市场价值应付给前所有者稍多于10000亿美元的钱,为此它不得不发行债券。如果按乐观的百分之七的利率来发行这些债券,山姆大叔的账单上年利息会上升到720亿美元。不过作为部分抵消,国家可收回大约200亿美元的税款,留下520亿美元作为税后成本。在补偿财产所有者后,税后收入的纯转移结果大约是130亿美元(650-520)——或者恰好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

从这个所打的粗略算盘中,我们发现将公司国有化是没有多大意思的,不过就是多130亿美元的收入。而实际上,当公司国有化后,效率决不是保持原状,而是降低甚至大幅度降低。结果130亿美元不仅是海市蜃楼,而且山姆大叔的账本上将出现线条很粗的赤字,国营公司的泛滥对经济绝非好事。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低下是一个一直折磨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在解决劳动收入的不平等、垄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方面,社会主义也并没有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来。社会主义尤其是对知识产品和技术进步缺乏脚踏实地的热情。而现存市场制度最伟大的优点之一,是它允许人们用自己的钱或股

东自愿地进行风险投资,它以这种方式来培养各种经验。虽然在大型私人公司里也时常出现严重的官僚主义,但在没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生活中的官僚主义更为严重。

官僚主义的代价。因为政府是从纳税人那里强制性地而非自愿的取得基金,因而在公共服务范围的决策中,没有给“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原则留下退路。政府必须对国民负责,而责任心又珍贵得就像政治活动中的正直一样,代价高昂。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既非偶然现象,又非规章糟糕或官员不称职的反映:这就是政治决策者的责任,要小心谨慎,要避免反复无常,要考虑他们采用的条款可能产生的利益和影响的全部范围,还要防止滥用纳税人的钱,等等。所以,我们不能不加思考地指责一切“繁文缛节”,很多时候,它是进行利益平衡的有效也是绝对必须的机制。

结论

集体化制度只能以明显损害效率为代价,来取得关于平等的微小改进。私人企业继续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是极端重要的。但是,我们应该说,政府在做某些事情时是有效率的。在美国,像社会救济总署和国内收入署,是效率的典范。国家健康协会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增进知识产品方面,确乎掌握着解决某些棘手难题的技术。除了那些政府能够做好的事情,在填补市场留下的缺口和管理私人活动,政府有着必须执行的职能。

第三章收入平等和机会均等

经济平等的内容有哪些呢?

经济平等这个概念,很难确定或衡量。即使在存在的话,也不可能被公认是完全的平等;但要公认是不平等却很容易。衡量从阴郁的贫民窟到城郊上流社会住宅区这样一个短途行程的经济差别,不啻是一项星际旅行。而且旅行者还要途径中产阶级占据的一大片领地,后者的经济状况既不那么阴郁,也谈不上优越。

经济福利的分配

收入和财富,是人们经济地位登记簿上的两项比赛分数。

中等收入家庭的典型表现是拥有住宅;事实上,约三分之二的美国家庭都是如此。对绝大多数来说,这种构成就是他们资产负债表上最大进项和最重要的可以出卖或按遗嘱赠送出去的资产。

收入不平等。贫困线是按对于一个指定最低限量的消费品所必须的购买力来划定的。它可以感觉到,但无法精确地确定。

对于两个家庭收入相等的家庭来说,他们是否就享有相同的经济福利呢?并不一定。家庭收入的相同只能大致表达出“真正的”平等。

机会均等

对许多人来说,都会把要求机会均等而并不要收入平等作为一种信念来对待。如果说,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人们会把较多的责怪留给自己的话,那么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则会导致人们把指责纷纷掷向社会。然而,机会均等的改变却远比收入均等难以捉摸,而且它能使任何有意义的衡量都归于落空。这个概念基本上来源于公平赛跑的意识,具体表现在田径场上则是起跑线。现在的难题是,我们很难找到这条起跑线。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我们倒是常常碰见机会不均等的起跑线:它一方面是因于天赋能力的遗传,另一方面则是因于家庭的不利地位。机会均等的概念没有一条确定的边界线,同时,有些机会不均等的领域却清晰可辩。

工作机会中的歧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另外还有个性歧视。有些人虽然能胜任某项工作,但他由于不招人喜欢,也有可能不被录用,这便是我所指的个性歧视。

在机会均等问题上,一步赶不上,便步步赶不上。人们一旦被排挤出好的职业,便丧失了提高技术的动力和机会,而这种技术能另外证明他们是胜任好职业的。

获得资本方面的歧视

对富人偏爱的反面是对穷人的歧视。对储蓄和投资投入较多的精力,这是富人的专利。相反,穷人做起事来就像没有明天似的,这是因为他们最重要的问题是今天如何活下来。须知,对于维持生存的费用而言,储蓄和投资是无人想象的。对穷人歧视的结果是没有充分开发穷人家庭子女的人才资源——这个问题是今天美国经济最严重的非效率。解决这个非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使高等教育资助机会均等化,普及义务教育。

机会均等化的潜力

对我们这个社会,右翼坚信机会基本上是均等的,没有任何过分努力改革的必要,而左翼则认为,由于社会制度已经腐烂到核心了,而不仅仅是边缘上的一点破损,所以任何数量的教育、受雇及类似方面的平等化,都不会

显著减少不平等的数量。我当然愿意相信,大多数收入和财富上的不平等所反映的机会不均等,可以在现行制度结构中有效的纠正,就像保守派愿意相信没有必要纠正和激进派愿意相信温和的纠正无济于事一样。我的全部主张是,这样的努力是一种值得进行的真正的尝试。

机会和后果

我坚信,更大的机会均等会带来更大的收入平等。当然,这并不是一种逻辑的必然,人们可以设想出相反的例子。

撇开收入平等和效率的作用,机会均等本身也是一种价值。一场比较公平的赛跑,大概是值得想望的。如果机会均等与收入平等发生矛盾呢?这样的问题会使我们注意到比赛的公正与公平对待待输赢双方这两者的重要性。显然,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形象地说,即使击剑比赛是公平的,但我们也不能野蛮到把输方拿去喂狮子。

赛跑还是跳舞

促进机会均等的努力,自然会接受一种个人主义的、成就导向的、必不可少的竞争经济。但有些人却认为现代社会的竞赛是违反人性的耗子赛跑。他们的目标不是使比赛更公平,而是要取消比赛。他们希望少一些赛跑,多一些互助友爱的跳舞。然而,实践证明,降低竞争重要性的结果便是极大地牺牲了效率。

第四章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

如果进行简略考察,我们便会发现,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平等具有优先权;而在市场经济领域里,效率则获得了优先权。社会有责任经常地在平等和效率之间进行交易。这些交易无疑构成了困难的选择。究竟难在何处?——这正是本章要阐述的问题。

妥协范围

平等和效率这两者对人类来说,无疑都是有价值的。人类无法长久地对它们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它们都不享有绝对的优先权。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显然时常存在着冲突。透视众多的社会现象,我们会发现这种冲突无处不在,只是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而已。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类,是不可能对此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的。为使冲突得到暂时的解决,于是我们便自然而然的寻求到“妥协”的方式和途径。我们的政治活动过程是有助于形成这种妥协的。然而,

真正的问题则在于程度。比方说,国家以什么代价用平等交换效率?任何一个通过了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人都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出正确的公式化原则:增进平等达到这样一点:更多的平等所增加的好处正相当于更大的非效率所增加的代价。这条原则从理论上讲无懈可击,然而它却很难适用于现实世界。剖析现实,我们会看到,大多数对平等和效率两方面进行再分配的措施,其后果是不确定和有争论的。

结论

马克思等人曾预言贫困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物,并说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会愈来愈贫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实践已证明马克思的这一预言并不正确。经济上的苦难和剥夺注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性吗?不是的!事实也已一再证明,在一个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是能够被根除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不是比社会主义国家还更为完善吗?

这本书阐述了两个反复提到的主题:市场需要一定的位置,而且市场需要受到约束。必须给它足够的活动范围来完成它能胜任的许多事情。它限制官僚主义的权力,有助于保护我们的自由不受国家的侵犯。最重要的是,市场上的奖励为工作积极性和生产贡献提供动力。而缺少这些,社会便不得不翻来覆去地选择那样的刺激——有些是不可靠的,如利他主义;有些是危险的,如集体主义的忠诚;有些是不能忍受的,如强制或压迫。由于上述缘故,我们是应为市场欢呼的;但欢呼不可多至两次。因为金银这个暴君限制了我们的热情。一旦有机会,它会扫尽其它一切价值,并建立起一个自动售货机式的社会。金钱不能购买权利和权力,这必须有详尽的制度和法律来保护,并对低收入的人实行补偿性援助。

一个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将继续寻找划定权利领域和金钱领域之间分界线的更好方式。这可以推动进步。诚然,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平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和民主确是一种最不可能的混合物。也许这正是辩证法的精妙所在。也许这正是为什么它们互相需要的道理——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下面是橙子整理的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欢迎来参考!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一):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透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潜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带给适当的帮忙和指导、善于选取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透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透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取,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

读书笔记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读书笔记兼导读 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间跨度:1921年7月——1923年6月,共2年。分3个章节:第一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和国际环境。第二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三章: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在书中从第1页至第103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作为历史教科书,在全书的开头一章,交代了党建立的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从中国近代史开讲。 第二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北京政府的卖国政策而爆发的。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帝、反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革命斗争,遍及20多个省和100多个城市。中国的先进分子在运动中认识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强大力量,接受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并由此引起一场广泛深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转播 各种新思潮的涌现 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的一批先进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思考中国前途,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先后出现新思潮刊物400多种。社会主义学说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1918年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热烈赞扬十月革命,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1919年10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李大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系统传播。到这时,五四运动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已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与此同时,中国南北方形成了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心。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一批出国勤工俭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向国内思想界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成长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达、恽代英等一大批先后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竭力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出现了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论争。其代表是胡适和李大钊之间“问题”和“主义”的论争。陈独秀、李大钊与张东荪、梁启超之间“实业救国”还是“社会主义救国”的论争。论争结果,中国先进分子最终抛弃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导读:范文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

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每一章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每一章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每一章 第一章:介绍洋车夫祥子出场,也交代了祥子的背景和他的思想根源,他的梦想就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通过个人奋斗走向生命的成功,他善良,淳朴,尽管沉默木讷,却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开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上了第一辆车,他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第二章:战争在北平使人心惶惶。祥子为了多赚点钱拉客人去了危险地带,结果被无理的*拉去充军,车也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没了。祥子跟着军队走了没多久就偷偷的跑了,临走牵走了兵们的骆驼,当做对自己丢了车的补偿。 第三章:祥子拉着骆驼艰苦的走回了北平,途中路过一个小村子,用三匹骆驼换了35个大洋,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祥子再次上路了。 第四章:祥子回到北平在海淀的一家小店住了三四天,梦话被人们听了去,从此得了个”骆驼”的外号,他花了些钱将自己整顿好,又再次干起了拉养车的营生,这一次他将家安在了刘四爷的车厂。透过刘四爷的车厂,老舍将笔墨展开,开始写到了车厂中其他的洋车夫,而祥子也在这里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虎妞。祥子将花剩的30大洋交给刘四爷保存,希望着有一天攒够了钱再次买上自己的车。 第五章:为了买车,祥子茶里饭里的自苦,风里雨里的卖命。而此时,虎妞已经对祥子表现出了大姐般的关爱,很有青睐他的意思,

而刘四爷暗地里看着心里却不怎么满意。祥子在杨宅拉上了包月,可这一家人均异常刻薄,拼命使唤祥子令祥子身心疲惫,终因一次侮辱使祥子挺着硬骨气离开。 第六章:离开了杨宅的祥子有点懊恼也有点不知何去何从,虎妞就利用着这一机会诱惑了祥子,祥子在酒精的作用下糊里糊涂办下错事。第二天醒来祥子心里别提多别扭了,他开始对虎妞不知所措,对他们的关系也竭力想忘记而不成。此时碰到了曹先生,再一次替人拉上包月。 第七章:祥子去了曹府,也有着躲避虎妞的意味,他咂摸着最近几个月发生的心里,心里接着千丝万缕的疙瘩。一次祥子在拉车的时候心不在焉,摔了座,也让祥子从烦闷中苏醒过来。 第八章:曹府管家高妈的一套利是哲学,祥子十分佩服。高妈劝祥子把钱放出去投资或是存银行等等主意,祥子均无动于衷,一心一意只想自己靠拉车攒钱买上车。年节迫近,祥子想着要给刘四爷买点东西好取回自己那30大洋。 第九章:虎妞的到来打破了祥子的一切美梦,她谎称自己怀了祥子的孩子,出主意要祥子趁着过年给刘四爷认个干儿子,好顺利成章的和祥子结婚继承下刘四爷的车厂。祥子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落尽了虎妞的陷阱,他感觉到生活的一切都灰暗痛苦,借酒消愁。 第十章:祥子盘算起和虎妞的这一场闹剧,躲不开,可是若娶了虎妞又不甘心,并且他也知道玩心眼他不是虎妞的对手,祥子感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新课标研读】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更是教学生涯的一个新的开始。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标》,灵活弹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所使用的材料,而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也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无非是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师要仔细研读《新课标》,认真体会《新课标》中关于高中数学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问题———分析解答———练习”的传统模式,形成“实际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另外,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修改和开发,而不必拘泥于教材。如具体问题的设置可以多样化,模型的建立也可有差异,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真正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第二,突出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标》强调,要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动手操作中改变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合作、交流。注意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相互交流来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在同学之间,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交流最为真实。在这种学习环境中,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并影响大部分同学。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第三,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以形成积极的数学体验。 《新课标》规定,数学教学目标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而且要求使学生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统的数学教育强调“做题”和“考试”,使数学背离了生活。事实上,数学

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作为一代思想泰斗,其理论不仅影响了他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也影响了后来的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甚至一个世纪以后,仍掀起了一个新康德主义的哲学狂潮,像科恩、那托尔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都是他的思想的继承者。 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是由于他在大学的讲坛上以哲学家的身份讲授了教育学,以及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注:据文献记载,康德曾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康德首次面对30位学生讲授教育学的时间是 1776年10月23日至1777年3月19日,第二次讲授教育学的时间是1780年,以后又于1783年至1784年、1786年至1787年再度主讲教育学。在康德逝世的前一年,他的学生林克(Theoder Pink)据康德讲课的笔记,成《康德论教育》(Immanuel Kant,UberPadagogik)一书出版。——以上于:Edward F.Buchner,(Trans,&ed.)Educational Theory of Immanuel kant.Philadelphia:J.B.Lippincott Company,1904,pp.16-17.)康 德的教育学说与洛克、卢梭不同,倒是与泛爱派的教育主张有些相近,他第一次讲授教育学即是用巴塞多所写的著作作教材。由于泛爱派主要是致力于教育方法的改革,康德在讲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多是在方法的层面对教育发表见解,这就导致了后人对康德教育学的一个基本评价,即康德的教育学与他的批判哲学没有多大的关系。如福培特(K.Vopt)说,康德的教育学说,一部分是从他对人类学的兴趣出发,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研读课标心得体会

研读课标、教材、教参心得体会 “知乃行之始也”教师备课也一样,先要学会钻研课标和教材,只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课上才可能做到运用自如,心里有底,对学生的反馈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教学才会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特色。只有钻得进去,才能跳得出来。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学习“课标”,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标”。不仅要真正掌握“课标”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标”为准来指导教学,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教学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首先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编者意图,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关键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成功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这些关键点的正确把握和整合中获得。而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和整合,恰恰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筛选的结果。其次认真读教参,就是要求我们抱着认真的态度读、反复地读,不但要看懂,还要作深刻的领会。领会知识体系,设计意图及教学方法等。但我们不能只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搬目的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要结合实际创造地使用教学用书。 三、“吃透”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朱的总结: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一、符号笔记 (1) 二、批注笔记 (1) 三、摘抄式笔记 (2) 四、索引式笔记 (3) 索引是检索资料的一种工具。 (3) 索引的特点就是只记一个意思(或文题)和出处,非常简明。除了方便查阅外, 有时单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索引浏览一下,也非常有益,能够帮助你概要地掌 握全部观点和材料。 (4) 五、提纲式笔记 (4) 六、提要式笔记 (4) 七、读书心得 (5) 八、读书札记 (7)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从内容来说,无非两类,一类以记书的内容为主,一类以记自己的感受为主,前者多是为了吸收,后者多是为了思考。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记在书上,一种记在本子上,再一种是记在活页纸或卡片上。前两种比较系统,复习起来可以联系全书;第三种比较灵活,可按问题重新组合,便于检索,或根据需要再次分类研究。在阅读时应选用哪一种方法做笔记最好,要根据阅读的目的和个人的习惯、能力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下面介绍经常被采用的几种笔记形式,同学们可按阅读的步骤选择使用。 一、符号笔记 就是用不同开头或不同颜色的线条、图形在书刊上作出标记。例如用绿色的直线表示重点,用蓝色的波纹表示疑难,用紫色的双圈标在句末表示赞赏,用红色的问号标在正文左右的空白处表示内容有错误等。有时还可以配合符号,写上简要的几个字,使符号的意义更具体明确。 这种笔记,一般在初次阅读时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有些问题须作进一步思考,或者要设法记住它,便随手标示出来,准备回过头来仔细研究。必须强调的是,书刊应是属于自己的,才能在上面打上各种标记。 符号笔记的各种符号,各代表什么意思,由自己掌握。对那些比较长的段落,还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层次,以使其眉目清楚,条理系统。但要注意:各符号使用前要加以设计,线条和图形的含义要固定,阅读自始至终都要前后一致,也不能一天一变,反而把自己弄糊涂了。使用的符号不可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勾画的地方也不宜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起不到重点的作用。 二、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就是在书眉上写上校文、订误、提示、心得、评语等眉批,或在原文后面加眉批,在行与行之间加行批,在正文两白边旁批,在佳妙处加旁点,在最精辟处加旁圈。这类笔记的好处是随读随写,不受约束,往往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写得好的批注笔记,小而精,见解独到,一语破的,能启发顿悟,即所谓“思理入妙,要言不烦”。这样的批注是哲学思辩性与文学精炼性的统一,不但于笔记者本人有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新课标解读

、用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导自己的教学 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性课程文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对课程价值、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总目标等都实行了反复研讨、重新思考、深刻理解和精心修订,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充分反映了过去10 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成果和经验,体现了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价值、意义与目的的理解的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举例如下:(1)本标准在前言中回答了为什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问题,对英语课程价值实行了全新定位:第一是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第二是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2)本次修订在课程性质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地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这在英语课程标准文件中尚属首次。(3)本次修订后的课程基本理念涵盖了英语课程的方方面面,涉及课程的总目标和基本定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包含前言、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绝大部分,从内容上讲,修订后的课标不但在理念上有所更新,更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附以诸多教学实例、评价案例、课堂用语等,建议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时要多读、多参考、多理解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与给出的实践案例。 、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初中阶段英语教材的作用更加突出。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对于很多学生,英语教材是他们唯一接触到的英语语料。所以,英语教材的作用比其他学科的教材重要性更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把握教材特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语言使用特性,准确理解教学内容的语境,善于利用教材的优势实行教学。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教材是基于全国的普遍需求编写的,不可能满足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所有的具体要求。所以,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所在地区、学校、班级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现有水平、课时安排等,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但对教材所做的补充和删减,不应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尤其要避免仅仅为了满足考试需要而对教材作出取舍。很多语言使用活动看似不是考试试题,但对培养学生理解语言使用形态、形成语言使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水平不但仅有利于学生通过英语考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所以不宜舍弃。教师对教材的取舍,一定要符合《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总目标的设计和要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水平。 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中部分内容和活动实行替换,也可根据需要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还可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或延伸原有的教学活动,比如:增加相同主题下水平相当的阅读篇目,或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或讨论活动,或增加词汇学习活动,或写作活动等,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材的练习活动、补充活动、补充材料、附录材料、配套学习资源、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网络资源等其他方面,也能够根据需要实行调整,因为教学客观条件、学生现有水平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都可能存有不同的差异。比如,教材中在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刘文江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北京大学蒋绍愚 《论语》研读 第12集-第36集笔记

第12集仁的思想(一) 6.22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即:如何做到仁?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对“仁”的回答非常详细。 纲:克己复礼 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要做到“仁”,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恭:认真、有礼貌;“出门如见大宾” ②.敬:小心谨慎。“使民如承大祭” ③.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你要是先知道这件事难,就不会夸口,不随便说了。做不到不夸口,就做不到仁。这就和‘先难而后获’意思一样。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仁的定义:“爱人。” 可以说这是最简洁的回答。是一个定义,虽然没有展开,但是是“仁”很重要的定义。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忠:古代是尽心竭力的意思。为别人做事要尽心极力。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蒋老师认为此章好像不是对一般人说,应该是对为官作宰的人来讲。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 “仁”的定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达到“仁”的途径:能近取譬。 以下三章讲仁和圣的关系。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雍也篇》 第13集仁的思想(二) 二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近日,我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学后颇有体会。 首先,解读后明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原因是: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因此体会到当前以改革的原因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 其次,新课程标准改革原因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因此,真正地明白如此的教育是要实现素教育,而不是应试,强调的是技能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 解读了这些,我想我今后要做到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 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