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又称“亚非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发起,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在会上几次发言,指出: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2017年11月21日 日内瓦会议-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课堂同步系列二必修1 含解析 精品

2017年11月21日 日内瓦会议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 (2017届湖南省湘南高三联考)某次国际会议一开始,“朝鲜外务相南日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朝鲜统一和组织全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周恩来外长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务相提出的方案”。与此次会议相关的是 A.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的统一与和平问题 B.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 C.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中国首次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身份出席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日内瓦会议的目的、内容、成果和意义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内容:首先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由于美国的阻挠,未能就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而后,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成果: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由于中国的积极推动,最终达成了日内瓦协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新闻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C.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周恩来说:“我们也有一大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我们应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中美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抓住美国急于要求在华被押人员获释的愿望,开辟接触的渠道。”这里所说的机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建交 “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而建立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将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内,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成员国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普选。” 这段话出自 A.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时的讲话 B.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讲话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D.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的讲话 1.【答案】B

人类与社会 第八章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多极化 一、填空题 1.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的中心。 2.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成为冷战开始的信号。 3.1949年4月,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4.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生作用,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分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5.1968年,苏联公然出兵占领了,使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6.20世纪80年代的东欧剧变起始于和。 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时代主题由转换为。 8.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初步出现了美、、、、五大政治力量并立的局面。 9.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将台湾清除出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二、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出笼D.柏林危机的出现 2.战后,导致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制 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B.美国实力的衰落 C.华沙条约组织解散D.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4.1955年召开的(),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A.日内瓦会议B.开罗会议 C.万隆会议D.雅尔塔会议 三、名词解释 1.雅尔塔体制 2.世界政治格局 3.东欧剧变 4.联合国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雅尔塔体制建立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2.简述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3.冷战后,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哪些? 4.简述苏联解体的原因。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崩溃具有历史必然性? 2.如何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020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检测 试题及答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 2.概况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 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 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 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 势力,取缔一切特权,再考虑 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 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 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 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 立地位 (1)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 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经过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 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会议主题中国所起的作用历史影响 日内瓦会议(1954年)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 支那问题 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 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 建议,推动会议达成 了《关于恢复印度支 那和平的日内瓦公 约》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声誉 万隆会议(1955年)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 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等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 异”的方针,促进会 议取得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 国的联系。会后,中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 建立了外交关系 1.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是指什么?“存异”是指什么? “求同”指与会各国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存异”指各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不同。 2.“一、二、三、四”巧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两次会议: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3)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4)四点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 加万隆会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初期的外交》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新人教版必 修1(含解析)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含义是( )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解析:“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B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 )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 解析:“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基本目的。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3.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 ( )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B.求同存异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解析: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C 4.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故①③符合题意,而②④是我国60年代以后提出的外交方针。 答案:B 5.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不结盟会议D.联合国大会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会议的召开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与此内容相符的只有A 项。 答案:A 6.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解析: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万隆会议,散布“共产主义威胁论”,将矛头指向中国,导致一些国家对新中国产生误解和疑惧,为此,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D B组(能力题) 7.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正确理解是 ( )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④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①②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含义,③④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九课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九课导学案 课题: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备课:蒋碧云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学习重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学习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 学习过程: 一、课前小测:(温故知新) A: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和部队先后建立。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建立。 B:1956年,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和空军部队都建立于年。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的法律是《》。 二、新知探究(在书上相应地方画记并背记)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新中国实行外交政策。 2.建国的一年内,与、印度等十七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原则,即“、、、、和平共处”。1954年中国总理与印度总理、缅甸总理共同倡导了以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4.意义:成为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5.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意义:中国政府代表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世界外交舞台。 6.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尼的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义。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的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7.列举5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三、整合提升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隆会议后,一位路透社记者曾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的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惊叹地说:‘他是以怎样的洞悉力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 (1)万隆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这一方针的提出起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中的“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是什么?

日内瓦会议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江苏南京模拟)“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C.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内容:首先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由于美国的阻挠,未能就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而后,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成果: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由于中国的积极推动,最终达成了日内瓦协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这是某西方报纸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评论,该国际会议是 A.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54年,中、美、英、苏、法等有关国家外长齐聚日内瓦商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的积极活动推动了会议的成功,提高了国际声誉。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会议成功推动了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 B.会议达成和平公约,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 C.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会议 D.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被美苏两大国左右

万隆会议进阶练习(A组)

万隆会议进阶练习(A组) 1.【题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20分)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二战后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中国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先后同17个国家建交。“一边倒”正是指的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友好关系。故答案为B。 2.【题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20分) A.华盛顿会议B.亚非会议C.雅尔塔会议D.日内瓦会议 【答案】D 【解析】华盛顿会议是一战后由美国提议召开的划分亚太势力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会议;雅尔塔会议是二战即将结束时召开的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的会议。故正确答案为D。 3.【题文】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下列成就中不正确的是()(20分) A.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B.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答案】D 【解析】5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印交往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在外交政策上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答案为D。 4.【题文】“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的原则是()(20分) A.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C.放弃与其他国家相互冲突的观点以求得一致意见 D.放弃与其他国家相互冲突,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答案】B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9课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习题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9课独立自主 走向国际舞台习题 1.1949年,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经过谈判,双方于1950年初签订了_____________。《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的对华政策是() ①政治孤立②经济封锁③军事包围④武装侵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接见下列哪国代表团时() A.缅甸 B.越南 C.印度 D.巴基斯坦 4.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 B.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5.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异”是指() A.殖民主义 B.资本主义 C.种族主义 D.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6.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的会议或外交活动是() A.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会议 D.出席联合国大会 7.(2005湖北荆州)“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发表在()A.1955年万隆会议上B.1972年中美会谈中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日会谈中 8.周恩来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挫败了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加强了我国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9.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活动有()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倡导不结盟运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04年6月8日电(记者荣燕韩洁)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建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又称“亚非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发起,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会议。共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参加。周恩来在会上几次发言,指出: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认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各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各国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日内瓦会议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首先讨论朝鲜问题,参加会议除五大国和朝鲜双方外,还有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关于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外国武装从朝鲜撤走问题,双方进行激烈斗争。周恩来在会上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谴责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就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5月8日开始,大会转向讨论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苏、美、英、法、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中国、苏联、越南代表团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而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5月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为和平解决印支问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四点建议,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提供基础。7月21日,法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停战协定。法国政府发表了关于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出自己军队的声明以及尊重三国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声明。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

2018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讲义——考点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有: (1)另起炉灶 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 含义: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果实、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3)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的情况 (1)参加日内瓦会议: 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越南)问题。 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会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共同的遭遇、共同关心的问题;存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1)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中美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双方的共同愿望。(见P113 学思之窗) 美国:看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多年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 中国:当时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过程: A.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B.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C.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中日建交 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推动。两国民间团体的推动。

公共基础知识问答题

公共基础知识问答题 公共基础知识问答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

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决不是主观任意的创造,而是符合严格的科学性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就社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来说,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要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的东西。 4. 怎么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