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推荐)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推荐)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推荐)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年份我国赣州市

200512.2447.6840.0823.2038.8038.00 200711.2648.6440.0022.6040.0037.40 201111.3148.6240.0718.9044.4036.70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我国赣州市

1998 30.4 14.5

2003 40.53 26.9

2010 47.5 42.5

6、城乡结构。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3年的26.9%。04年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28.52%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赣州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即城市化率为31.7%。(江西省2004年为35.6%),2010年为42.5%。近十几年以来,赣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2.5%。但与全国47.5%相比,总体水平偏低。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市化率达35.2%

综合判断:(一)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二)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三)赣州市的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省进程;多数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则更大。

我市三大产业结构总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几年,说明经济发展不够快速。

因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构建强大支撑;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铸造强力引擎;

(三)以发展新型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三大产业和谐发展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我们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要想改变农业或者说农村的落后现状,关键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但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面的制约因素很多。归根结底概括为:观念问题、创新问题、政府政策因素、自然条件因素、人口素质因素、产业结构组合问题。先说观念问题:由于历史和生产力等诸多原因,农民普遍存在“以粮为纲”的落后农耕思想,粮食生产始终摆在农业生产的首要位臵,多年来以粮为纲、农民就是种地、尤其是种夏粮的农耕思想影响较深,而发展经济作物,从事多种经营,农民怕风险、怕赔钱,这就导致了在经营理念上,存在许多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当然

也是农业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农民长期沿用老的生产模式,即“农户(生产)+公司”,这种模式在现在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农户提供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但农户仅仅限于初级原料的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生产附加值被生产公司赚走,这也无法从根本上使农民富起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应当发扬创新意识,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参与农产品深加工,获得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增值部分的分配权利,使公司让利于民,与农户形成有利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关系,带动农户整体进入市场,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政府政策问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慢的地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工作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主导的方式上,或者局限于宣传、参观、考察;或者采取行政指令,强行推广,过多的参与到农业发展当中,而忽视了市场规律的自发调节,这样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市场情况一变,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业和农民受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日益需要经营的自主权,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管理方式,逐步把“政府+农户”模式转变成为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模式,来适应市场的要求。农业作为特殊行业,是受自然禀赋和市场需求双重制约的,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要减少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风险损失,降低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的成本,必须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和服务角色。自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发表日期:2012年8月1日作者:冯飞王晓明王金照【编辑录入:jw】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

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 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

产业结构演进

2.2.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相对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同时,它又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即产业间保持协调的情况下,不断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首先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因而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配弟,1928)。威廉·配弟的这一发现为探求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继威廉·配弟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重大发现之后,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柯林·克拉克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即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第一次产业为主体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并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逐渐取代第一次产业而占居主导地位,这时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使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大,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同时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而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人们将柯林·克拉克这一研究成果称之为克拉克法则(柯林·克拉克,1940)。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材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揭示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产业重心的转移,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西蒙·库兹涅茨,1985)。与此同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结论与库兹涅茨结构变动理论相似。区别在于刘易斯的研究重在理论,而库兹涅茨重在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实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经济发展一定使资源配置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演进),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资源通过结构的转换实现优化配置,促进总量经济的增长,从而把宏观和中观结合起来,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凯恩斯认为,成熟的经济不存在结构缺陷,只是总量的调整)。 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考察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并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代入GDP 市场占有率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出一个标准的产业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趋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为观察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及其改进以后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大大深化了对产业结构变动及演进趋势的认识。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是否 合理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准,但目前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有不同的 主张,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代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基准,即以钱 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该标准用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产业结构 是否达到了合理化。这种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各国同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统计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并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政府引导投资方向,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原有的目录系2005年本,颁布至今已有5年时间,其中相当数量的条目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力求全面反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二是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三是更加注重对服务业大发展的支持;四是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五是更加注重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的颁布实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今日本报9版至14版全文刊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以飨读者。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是政府 引导投资方向,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此次修订对旧版目录中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条目进行了修订。新目录全面反映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内容,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以及对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支持,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以及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今日本报全文刊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4年本)》。 第一类鼓励类 一、农林业 1、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2、农产品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6、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相关理论 一、产业分类理论 产业分类是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的过程。产业分类方法比较多,下面介绍2种比较重要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二次产业分类法 它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将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将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将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具体划分如下: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所以又将第二产业再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分分别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则指: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这种分类法被称为“克拉克分类法”,上述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克拉克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表示,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分配状态。二是库兹涅茨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各类和依赖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劳动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资本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这种分类方法的长处是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研究一国的产业结构,而不足之处在于各种类型的范围不易界定。 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阶段性发展的有序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中渐进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而第二、二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第二种:库兹涅茨法则

标准化工作自我评价

标准化工作自我评价 篇一:标准体系自我评价报告 企业标准体系自我评价报告 企业名称(公章)评价组长联系电话评价日期年月日 企业自我评价报告 编号:QR076 日期:20XX年 11 月 18 日 企业自我评价评分表 标准化体系建设自我评价报告 ——用标准规范生产,提高企业竞争力 ****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产和研发炼奶、婴幼儿配方食品的企业,始建于一九九五年,注册资本达到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一贯以质量取胜,强化规范化管理,注重品牌的提升和塑造,科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致力于对炼奶和婴幼儿配方食品进行功能化的新产品的研发,使传统的炼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保健功效,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保健食品,为行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年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同类产品前二名。得到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部门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诚信单位、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质量管理先进企

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乳制品产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广东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 ****有限公司公司自开业以来就以‘质量第一、诚信为先’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实施‘名牌’发展战略,重合同守信用;致力打造国内乳制品行业中炼奶产品的龙头企业,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投巨资从瑞士引进三套完善的自动灌装生产设备和日本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验设备,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端生产和检验设备,保证了企业产品质量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进行全面质量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ISO9001和HACCP国际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组织生产,强调规范化管理,所有生产车间均采用30万级空气净化系统。同时引进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战略合作伙伴,推行曾伟教授“中国式精益管理”,以“三九控制法”为实操指导,致力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有限公司一贯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公司研发中心现有博士1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20人;科研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1%,质量管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11%。所有关键岗位均按照有关规定持证上岗。研发团队运用生物技术对传统的产品进行功能化方面的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先后开发出人参炼奶、金银花营养米粉等多种系列产品, 也为国内名优骨干企业配套产品;对传统的食品进行功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 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人均GDP (美元) 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00-1200 初期 工业化阶段 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 7200-10800 高级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6、城乡结构。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3年的26.9%。04年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28.52%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赣州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即城市化率为31.7%。(江西省2004年为35.6%),2010年为42.5%。近十几年以来,赣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2.5%。但与全国47.5%相比,总体水平偏低。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市化率达35.2% 综合判断:(一)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二)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三)赣州市的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省进程;多数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则更大。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精神,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引领,系统布局。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合理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领域,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繁荣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需要。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标准化改革要求,完善标准化法制、体制和机制。强化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和服务力度,提高标准化效益。 协同推进,共同治理。坚持“放、管、治”相结合,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标准化共治新格局。 包容开放,协调一致。坚持各类各层级标准协调发展,提高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强标准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发挥标准对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必要补充作用。坚持与国际接轨,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我国迈入世界标准强国行列。 ——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强制性标准守底线、推荐性标准保基本、企业标准强质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技术发展快、市场创新活跃的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体标准。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24个月以内,科技成果标准转化率持续提高。在农产品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智能制造和装备升级、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9000项,基本满足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的需求。 ——标准化效益充分显现。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区域稳步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主要高耗能行业和终端用能产品实现节能标准全覆盖,主要工业产品的标准达到国际标准水平。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增500个以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新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质量及效益评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 发展规划咨询理论方法和实践-92分

发展规划咨询理论方法和实践试卷 用户答卷预览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在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中,以国土空间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 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为()。 A.总体规划 B.专项规划 C.区域规划 D.主体功能区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2.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 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 D.生态经济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3.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4.差异化的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中,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评价的是()。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5.在我国三级发展规划体系中,最贴近群众,也最具操作性的规划为()。 A.国家级规划 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 C.地市级规划 D.市县级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6.我国从哪个时期开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沿用的“计划”调整为“规划”()。 A.九五时期 B.十五时期 C.十一五时期 D.十二五时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7.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

导意见》要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展望到()年。 A.2020 B.2025 C.2030 D.2035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8.到2014年,我国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规)划”。 A.10 B.11 C.12 D.13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德尔菲法一种利用函询形式进行的集体思想交流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的反馈函询法。 A.署名 B.匿名 C.著名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10.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工业化现状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需求结构、供应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是造成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沿着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质消费的方向升级;从供给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优势是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升级。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二)经典理论面临的挑战 上述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得出的经验性结论。而新的时代特征却对经典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为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市场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以及管理组织的环节,这些环节多属于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服务业,使其服务业比重更高;新兴经济体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其制造业比重也更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典理论的“标准结构”。 二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不断地从制造业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且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新门类,例如,出现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研发、创意公司,使得相关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专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例如,对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最后,现代产业形态还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这样,就使得后起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的内涵与几十年前先行工业化国家有区别,出现拐点的时间也有偏差。 三是后发优势的影响。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出现了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需求层面以及新技术等供给层面叠加影响工业主导产业的现象,使得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高度压缩。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分别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韩国仅分别花了65年、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年份我国赣州市 2005 12.24 47.68 40.08 23.20 38.80 38.00 2007 11.26 48.64 40.00 22.60 40.00 37.40 2011 11.31 48.62 40.07 18.90 44.40 36.70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我国赣州市 1998 30.4 14.5 2003 40.53 26.9 2010 47.5 42.5 6、城乡结构。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3年的26.9%。04年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28.52%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赣州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即城市化率为31.7%。(江西省2004年为35.6%),2010年为42.5%。近十几年以来,赣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2.5%。但与全国47.5%相比,总体水平偏低。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市化率达35.2% 综合判断:(一)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二)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三)赣州市的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省进程;多数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则更大。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本文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进行评估与分析。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主导型”和“工业重型化”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估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把握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正确选择切合我国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人均收入水平( GDP 或GNP) 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本文以上述三类指标为依据,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评估。 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将一国经济发展按人均GDP的变化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三大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按人均GDP的变动又可以细分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3个分阶段。以1964年美元计,人均GDP 介于200 -400 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400 -800 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800-15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 由于钱纳里研究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需借助GDP平减指数将1964年美元换算成2007年的美元水平。换言之,须将美国经济增长的物价波动因素予以扣除,以此来准确反映钱纳里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根据《美国统计概要(2008)》(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8)公布的CPI指数变动情况,可以计算出2007年美元与1964年美元的折算因子为7.966。据此分别得出在2007年美元水平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GDP变动水平(表1)。 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1866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454美元。对比表1,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初级阶段(第2阶段)。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

(2011年3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9号令公布,根据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 21 号令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的决定》修正) 第一类鼓励类 一、农林业 1、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2、农产品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6、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7、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8、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鉴定 9、种(苗)脱毒技术开发与应用 10、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及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技术开发与应用 11、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12、农用薄膜无污染降解技术及农田土壤重金属降解技术开发与应用 13、绿色无公害饲料及添加剂开发 14、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5、远洋渔业、渔政渔港工程 16、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7、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8、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9、农、林作物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20、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青贮饲料,秸秆氨化养牛、还田,秸秆沼气及热解、气化,培育食用菌,固化成型燃料,秸秆人造板,秸秆纤维素燃料乙醇、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等) 21、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灌装提纯等) 22、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工程 23、食(药)用菌菌种培育 24、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5、利用非耕地的退耕(牧)还林(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26、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7、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8、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 29、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30、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31、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32、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 33、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34、碳汇林建设、植树种草工程及林木种苗工程 3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 36、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 37、海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38、防护林工程 39、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 40、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 41、抗盐与耐旱植物培植 42、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珍贵树种培育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43、竹藤基地建设、竹藤精深加工产品及竹副产品开发 44、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工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