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高度及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高度及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高度及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高度及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高度及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脱离合理化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可见,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构成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基点。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平和王树华的一本书里面好像介绍过产业高度化的评价方法.《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结构调度化

P76谈到结构调度化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比例高度化,二是产业结构水平高度化.后者包括三个阶段,其一是重工业化,其二是高加工化,其三是知识技术集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标准

P88,指出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标准,有三种方法:

一是“标准结构”法。是经济学家对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综合描述。采用产值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如钱纳里、赛尔奎因提出的“标准结构”进行比照。也可以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标准结构与库兹涅茨的劳动生产率标准结构进行比

较。

二是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法。对比标准也是由前面钱氏、赛氏提出来的。共分三种类型国家和六个发展阶段。

三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因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上升的过程。

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进行衡量

可以把要分析的某地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地的产业结构数据代入相似系数公式,两者之间产业高度程度之差距不就一目了然。

[2] 张平,王树华.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6~88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准

首先是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般是以下原则: 1、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也就是要选择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需求大的商品产业。 2、生产率上升基准 3、关联度基准 4、过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 也就是不要损害环境和工人身体健康 5、短替代弹性基准、增长后劲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 也就是发展现在急需的、制约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 1、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标志 A “标准结构方法”。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平行高度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B 相似性系数法。以某一参照国的产业结构标准,通过相似性系数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也就是从低级的主导产业转向高级的主导产业。 2、产业机构的合理化的测定 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就是指供需结构、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的合理。 A、国际比较法 B、影子价格法 C、需求判断法 D、需求适应性判断法 E、结构效果法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1.三大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按劳动性质、内容分类 ——按空间分布分类 2.金融业的形成条件 3.商业区位条件 4.国际贸易

5.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产业结构同步训练

(一)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09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 材料2:2008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材料3:2009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材料4: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 2排放变化图 材料5: ◆ 世界经济经过几年强劲增长之后,进 入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11) ◆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 易。据世界贸易组织(WTO )统计,2009

1、对外贸易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产业,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洲和洲。 2、2010年5月23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货轮经过甲海域时是(顺流或逆流)航行,经过乙海域所遇到的洋流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是。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日时,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3、分析材料2和材料3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与上年比较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是;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出口量减幅最大的是,可能的原因是。2009年与2008年比较,我国出口商品中类和类出口量大幅度下降;而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量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4、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总体呈趋势。 5、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应不断减少CO2排放量,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呢? (二)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我国中部省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电子加工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产业结构同构化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就是在一般分工与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就是研究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瞧,主要就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产业同构化产业同构化就是指在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与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短期内能使地区快速发展,但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区域内竞争激烈,影响合作,严重阻碍着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现 象,就是地区之间在不同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同或者相似的产业结构布 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但仍存在争议。并且就目前研究而言, 大多数就是针对全国或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对东北地区的研究还较少,尤其就是 实证分析。为此,本文主要就是针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的研究分析。 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界定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定义, 并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将这一现象分为市场引致型产业结构趋同与政府主导 型产业结构趋同。在明确产生这种现象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趋同对经济 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接下来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与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对 东北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的角度与制造业的角度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确实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最后,在明确东北地区产 业结构趋同现象存在的基础上,利用区位商指标进行了比较优势的分析,计算出 主导产业的优势区位,并根据计算结果对产业结构趋同背景下主导产业的选择提 出建议。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东北地区的现状,为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 出以下建议:(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2)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本文应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对全国以及京沪粤鄂四省市1978-2010年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和阶段性波动特征。在湖北,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相互促进,但是这一作用在其他发达地区却并不明显。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政策建议 引言 产业结构转变是衡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对于我国及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刘伟、张辉(2008)以及干春晖等(2009)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但他们指出这种“结构红利”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正在逐步减弱。而吕铁(2002)在研究我国制造业的过程中,发现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结构红利”并不显著。付凌晖(2010)采用产业高级化指标作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指标,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并不显著;闫海洲(2010)根据长三角、江浙沪三地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区域差异和趋势趋同的特征;王延军等(2011)采用结构变化K 值和Moore结构变化值测量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指出产业结构转变不是我国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波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余子鹏(2011)借助数理模型研究湖北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指出引导第三产业向高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耦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本文在付凌晖(2010)对全国数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对全国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四省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的构建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演变的过程。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的过程。即第一、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逐渐提高。根据克拉克定律,一般学者采用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为了反映“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干春晖等(2011)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付凌晖(2010)发现三次产业比重向量与对应坐标轴的夹角能构建更精确的产业高级化指标。具体过程如下:

南充市经济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南充市经济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对南充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其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做出分析,并对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自改革开放以来,南充市的产业结构经过了几次重大转变,由原来的农业转向制造业再转向工业,其对经济的增长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即使在今天,南充市仍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选择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带动周边县市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成为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 一、引言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资本、劳动力、技术和生产结构。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与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有关,而短期是由资本引入和劳动力增加有关,生产结构由前三者联合决定,并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走向,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了整个经济红利的增加,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效益。 许多调查研究指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息息相关,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优良决定了经济增长与效益。另一方面,经济的高速持续稳定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

四川省南充市作为地处川东北地区的欠发达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需要强有力的新时期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典型,加速推进城镇化,是南充市嘉陵江阶梯级开发 中南充在吸引外地资本和制造业的转移所面临的巨大机会与挑战。 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方式给出南充市经济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一些疏见。 二、南充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南充市1978-2004年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8:25:27,是I-II-III结构。从2005-2007年变成II-III-I结构。 第一产业占GDP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从1978- 1985年是递减1986-1993年是递增,1993-2000年又出现了下降,2001年又开始递增。2003第三产业占GDP36.89%,2003年以前,第三产业比例呈增加趋势,之后,其比例是逐年的下降,且2003-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大于第三产业。出现上诉态势的主要原因是南充市缺乏工业基础,尤其是上规模的工业企业,是以农业为主 的城。同时是消费性城市,城市建设落后,所以2003年以前南充市是I-III-II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2003年以后第二产 业所占GDP迅速上升,但其原因不是因为南充工业的起步,而是建筑业的蓬勃发展。2003年建筑业的增加量是19.3亿元,比上年增 长28.71%,且呈继续扩大趋势。2010-2016年以来,第一二三产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39.8%。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演进

2.2.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相对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同时,它又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即产业间保持协调的情况下,不断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首先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因而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配弟,1928)。威廉·配弟的这一发现为探求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继威廉·配弟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重大发现之后,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柯林·克拉克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即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第一次产业为主体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并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逐渐取代第一次产业而占居主导地位,这时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使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大,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同时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而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人们将柯林·克拉克这一研究成果称之为克拉克法则(柯林·克拉克,1940)。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材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揭示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产业重心的转移,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西蒙·库兹涅茨,1985)。与此同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结论与库兹涅茨结构变动理论相似。区别在于刘易斯的研究重在理论,而库兹涅茨重在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实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经济发展一定使资源配置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演进),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资源通过结构的转换实现优化配置,促进总量经济的增长,从而把宏观和中观结合起来,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凯恩斯认为,成熟的经济不存在结构缺陷,只是总量的调整)。 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考察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并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代入GDP 市场占有率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出一个标准的产业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趋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为观察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及其改进以后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大大深化了对产业结构变动及演进趋势的认识。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是否 合理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准,但目前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有不同的 主张,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代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基准,即以钱 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该标准用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产业结构 是否达到了合理化。这种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各国同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统计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产业经济学 授课教师:xxx 院系:xxxxx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 日期:xxxx年12月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结构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产业结构的研究特别重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 并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特点。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够仍然是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需要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首先针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调整对策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正在向中高级阶段迈进。虽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但是,中国的“两基一柱”(即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仍然较低。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我国当前总体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有: 1.三个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且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 2.第一产业效率仍然很低。自动化程度低,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下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3.受传统因素和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观: 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务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基础产业成瓶颈,制造业比重偏高,轻纺工业生产严重过剩,加工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不相称。 4.第三产业全面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观。从产业角度看,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较高,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在拉动。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增长,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没有保持上升态势,尤其在2007—2008年之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说明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尚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自然发育不足。 5.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以第三产业为例,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而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等的比重较

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9, 8(4), 646-65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29245519.html,/journal/sa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29245519.html,/10.12677/sa.2019.8407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hree Industries Yu Liu School of Science, North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Jul. 25th, 2019; accepted: Aug. 7th, 2019; published: Aug. 14th, 201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also changi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the key to refl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country. The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degree among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also the study of how the three industries also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dependence and mutual restric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 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trend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indicators through the input and output tables of 2002 and 2005 to study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RAS method is used to adjust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2002. Keywords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Total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Coefficient of Influenc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e RAS Algorithm 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 刘昱 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4日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三大产业也在随其变化。三大产业是体现国家的产业结构层次的关键,研究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是研究三个产业之间也存在着怎样相互依赖且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发达国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相关理论 一、产业分类理论 产业分类是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的过程。产业分类方法比较多,下面介绍2种比较重要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二次产业分类法 它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将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将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将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具体划分如下: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所以又将第二产业再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分分别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则指: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这种分类法被称为“克拉克分类法”,上述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克拉克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表示,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分配状态。二是库兹涅茨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各类和依赖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劳动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资本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这种分类方法的长处是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研究一国的产业结构,而不足之处在于各种类型的范围不易界定。 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阶段性发展的有序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中渐进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而第二、二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第二种:库兹涅茨法则

忻州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忻州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位 忻州古称秀容,位于山西北中部,东与河北阜平接壤,南距太原78公里,西靠黄河内蒙和陕西,北与朔州、大同相连。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以及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要地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等都在忻州境内。旧时的忻州又称忻口,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和“雁门关伏击战”就发生在此地。 二、产业结构分析 1)区域产业结构层次水平评价(2006年): L=I1X1+I2X2+I3X3=11.4%*0.5+44.8%*0.79+43.8%*1=0.849 该区域产业结构层次水平较高。 2)区域工业化结构比重数(2006年): G== =0.38 从结果可知,2006年本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并不高。 3)区位商(2006年): Z=(G1/G2)*(Q1/Q2) 高层次区域选择山西省全省; ●畜牧业(已经产值计算) 代入数值得Z=18.6/154*39/513=1.58 从结果可知,Z>1,即本区域中畜牧业专业程度较高,且产品规模较大,能满足 区内需要。 ●采矿业(以就业人数计算) Z=0.8 Z<1,该地区采矿业的产品不能满足区内需要。 ●制造业(以就业人数计算) Z=1.001 Z略大于1,该区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一般略好,刚能达到产品供需平衡。 4)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B2=L1/L2 ●电力:L1取忻州市2003年电力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L2取山西省2003 年 电力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 B2=20.24%/38.84%=0.52 说明2003年忻州市电力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 ●建筑业中的国有企业:L1取2006年忻州市建筑业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L2取山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 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人均GDP (美元) 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00-1200 初期 工业化阶段 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 7200-10800 高级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6、城乡结构。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3年的26.9%。04年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28.52%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赣州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即城市化率为31.7%。(江西省2004年为35.6%),2010年为42.5%。近十几年以来,赣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2.5%。但与全国47.5%相比,总体水平偏低。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市化率达35.2% 综合判断:(一)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二)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三)赣州市的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省进程;多数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则更大。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朝着高服务化,重工业化,高度加工化,知识技术密集化。下面分别从以上四点分析近几十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高服务化

分析: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高,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二)重化工业化

分析:轻重工业调整大体分为三阶段。 一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重工业化特点非常明显。为改变重工业薄弱局面,从“一五”开始我国就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0年,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4:66.6。经过三年调整,失衡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重新趋于协调。七十年代开始,轻重工业生产结构再次出现不协调状态。197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3.1:56.9。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使得国家不得不对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票证限量供应,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 二是1978年到80年代末,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8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8.9:51.1,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增长。

产业高度及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高度及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脱离合理化的高度化只能是一种“虚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可见,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构成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基点。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平和王树华的一本书里面好像介绍过产业高度化的评价方法.《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结构调度化 P76谈到结构调度化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比例高度化,二是产业结构水平高度化.后者包括三个阶段,其一是重工业化,其二是高加工化,其三是知识技术集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标准 P88,指出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标准,有三种方法: 一是“标准结构”法。是经济学家对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综合描述。采用产值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如钱纳里、赛尔奎因提出的“标准结构”进行比照。也可以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标准结构与库兹涅茨的劳动生产率标准结构进行比

较。 二是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法。对比标准也是由前面钱氏、赛氏提出来的。共分三种类型国家和六个发展阶段。 三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因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上升的过程。 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进行衡量 可以把要分析的某地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地的产业结构数据代入相似系数公式,两者之间产业高度程度之差距不就一目了然。 [2] 张平,王树华.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6~88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 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 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著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