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书生的惩罚艺术

魏书生的惩罚艺术

魏书生的惩罚艺术
魏书生的惩罚艺术

魏书生的惩罚艺术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不能不读。

现实中,对于惩罚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惩罚,甚至谈“罚”色变;一种是惩罚过重、过滥,适得其反。不敢使用惩罚的结果是:不能坚持原则,对犯错学生一味纵容,导致教育软弱无力;过重的惩罚则可能会给学生身心带来伤害,产生不良后果。

学生犯了错误,要不要惩罚?魏书生老师的观点是:一定要罚! 如何惩罚呢? 魏书生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有错必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犯错学生实施惩罚,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守法意识。魏书生说:“学生免不了犯错误,犯了错误,当然要想办法帮学生改正。”如果不罚,则会纵容学生继续犯错,犯大错。

二、依“法”施罚。在魏书生的班里,学生犯了错误该怎么罚,都有“法”可依。什么错误罚唱歌,什么错误罚写说明书,什么错误罚做好事都有规定。有时班主任不在,班干部就可依“法”施罚,甚至犯错学生也会自觉进行自我惩罚。

三、及时施罚。力争“今日错今日罚”。拖延惩罚,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惩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然,这里的“及时”并不是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一分钟都不耽搁。施罚者一定要灵活把握惩罚时机,让惩罚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适度惩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整”学生,所以要适度。惩罚就像药剂,适量服用对病体有益,过量则有害。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有了病可以扎针,但进针深了,效果不好。”过重的惩罚,不仅会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也有损于教师形象。

五、赏罚结合。学生犯了错误,自然不指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可魏书生老师惩罚学生的同时不忘表扬学生,在指出学生一点不足的同时,指出他和这一点相对应的长处,努力找到学生心里真善美的一面,并靠这部分好思想去改变学生,做到“良药甜口利于病”。

六、寓爱于罚。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爱,爱是教师适当运用惩罚的最根本前提,教师施罚时应心中有爱。魏书生老师正是从爱护学生的角度施罚,才罚得学生心服口服。

七、因“材”施罚。犯错学生在年龄、性别、个性特点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教师应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在施罚的方式上、程度上做到因人而异,灵活施罚。

惩罚是一门育人艺术,魏书生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惩罚不是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是积极的,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改正错误,受到教育;而体罚是一种伤害,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纠错方式,是消极的,体罚的结果是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是应当禁止的,同样,存在于个别班主任身上的变相体罚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尤其是语言伤害,应当是坚决禁止的。

不同观点:

“禁止体罚学生”教育将面临倒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巩固和富强的基石,是顶梁柱。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国家的基石开始松动,顶梁柱开始滋生蛀虫……

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不然,将以“不称职的教师”论处。

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体罚学生将被视为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和不尊重,更谈不上爱学生。

在“禁止体罚学生”的规定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教师,首先要有良好和高尚的师德;过硬的教育教学水平;再就是要热爱学生等等。没有“体罚”下的教育教学,看似多么和谐和美好的画面啊!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教育好我们的学生了吗?果真如此吗?不,我要说的是恰恰相反。那些所谓的教育家、决策者们,想的太过于天真和理想化了。要清楚,“完美”可以当作一种追求或向往,但真正“完美”的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一定不能忘。背弃了这个现实,所有的言论和对于美好的描述,都是天方夜谭,或者说是纸上谈兵,再或者说就是痴人说梦。(“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思不够美好吗?可是哪个国家实现了呢?所以,“美好”、“和谐”也是相对而言的)

言归正传,这些人,想把“教师”塑造成什么?——唐僧!想必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唐僧一路西行,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又渡化了谁?难道他的德行修养还不够高尚?为何连自己的徒弟孙悟空,也要套上“紧箍咒”?又为何一路上,还是依仗孙悟空的“武力”解决了很多的问题?这些,不都是“体罚”的好处所在吗?遗憾!殊不知,“体罚”其实也是一种辅助于渡化(教育)的有力手段。换句话说,“体罚”也可以是一种爱,一种隐藏着的爱!至少不是溺爱。

这些神话,暂且放一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性”,这将是揭露“不合理”的突破口。“人”和“动物”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动物的行为自始自终是受到感性意识在左右;人的行为,却会随着年龄增长和不断的认识,逐渐从感性行为转向理性行为的过程,这就是即相同又不相同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从“动物”逐渐过渡到“人”(不懂事到懂事)。“义务教育”下的中小学生,正处在“感性意识”向“理性意识”转变的重要阶段。一些学生,在行为上时常会被错误的“感性意识”所主导。这时的教育,不是光和他谈心、引导、

讲大道理,这些“理性”的教育手段能够有效的。所谓“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说再多也没用。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的缘故,加之90年代后出生的小孩,娇生惯养,没吃过苦,任性、刁蛮,叛逆心强,不懂得尊老爱幼等特征,情况变得更甚。任凭你把道理说穿,嘴皮子说破,也是对牛弹琴!所以,教育需要针对性,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理性”教育手段的。(这里的理性教育手段,指的是“体罚”之外的教育手段。)

多么欠缺思考的定论,既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代成材,又要顾及到“小祖宗”们的尊严、面子和感受,并赦免其皮肉之苦。试问,鱼翅和熊掌,怎可兼得也?——势必顾此失彼!

教师的“紧箍咒”,被“观音”收去,“孙悟空”也不知去向。唐僧何去何从?如此下去,有了“禁止体罚”这个“挡箭牌”,和“有样学样”天性,必将放纵和助长学生的“错误感性思维”的形成,及学生之间的蔓延和扩散(学坏容易学好难)。最终导致“错误行为”的普遍化和难以纠正的局面。

“不体罚学生”可以当作一种提倡,万万不能当明文禁止;体罚学生,要讲究方法,万万不能胡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千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伴随着体罚。所以,尽管“体罚”的大门已被关闭了些年,但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还仍存有“余温”。因为我们都是过来的人,儿时也曾被父母和老师体罚过。回头想想,会觉得那是对我们人格、尊严上的不尊重和侮辱吗?只要是“体罚”得合理,我想不会。不但不会,而且还觉得应该。

目前,学校里的体罚现象还是忍不住时有发生,很多只是碍于“合情理”,家长还能理解,甚至给予支持,所以没有追究,没有把老师告上公堂,没有公之于众。但,随着“禁止体罚学生”规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随着我们这代人的衰老。这样的“余温”还能持续多久?届时的教育又将是怎么样的景象?是进步?是倒退!

浅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浅谈魏书生的六步教 学法 汉语1302班 20132501056 刘长鑫

浅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摘要】魏书生是当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师,其语文教育思想与育人经验对当下语文教学工作者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魏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即"六步课堂教学法"。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 魏书生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魏书生把“六步法”运用到了语文教学当中,其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六步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到的东西记忆更加深刻。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了我国基础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六步教学法”的产生背景 首先,由于魏书生老师不仅担任了学生的语文老师一职同时还兼任了学生的班主任。因为老师工作繁忙,让学生有了更多自学的时间,自学是一种很锻炼学生能力的方式,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知识,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做方向方法引导,剩下的部分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巧合使得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体现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其次,魏书生老师采取让学生讲的方法,这使得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成为自我引导自我学习的主人。最后,魏书生老师把教与学完全都交给学生,是一种大胆的做法,但正因如此,作者在学生讲课的时候,可以发现更多自身和学生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在学生层面则极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六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定向 所谓的定向,就是明确的提出定向的具体目标,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环节。上课之前确定了上课内容的重点,学生在上课时便有了方向,有了一个自己探索的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索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同时,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牢记知识点。 2、自学 自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学新知识。其实,平常上课的时候,有很多简单易懂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学。一方面,自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知识更容易理解,印象也会更深刻。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讨论 讨论就是在课堂上前后卓的同学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和了解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充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大胆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加深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参加几组学生的讨论,听一听学生的见解。每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经过讨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摘要: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幼儿行为非常有效的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不让幼儿参加活动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教育是一门艺术。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作为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惩罚,许多教育理论和幼教工作者都对它的教育意义都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和肯定。笔者就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坚持科学的“惩罚”艺术原则、恰当运用“惩罚”艺术的做法等方面论述了对幼儿实施的惩罚教育。把握好惩罚的艺术,充分信任了解幼儿,给幼儿充分的成长空间,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孩子的能力会更棒。 关键词:幼儿;惩罚的艺术;惩罚的含义;惩罚的原则;惩罚的做法

在对我校幼师生进行幼儿园实习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景:幼儿调皮捣蛋,教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得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一个过于“活泼”的孩子,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夺或索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和文具用品之类的东西,导致班上一系列的哭闹事件时常发生。作为一名新教师,“耐心的诱导”、“榜样的示范”是她们的首选之策,然而,待这些策略用过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处理方法不大奏效。于是教师就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比如站墙角、站厕所、打屁股、不让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等。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当前对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幼儿,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一味的使用赏识教育而不倡导执行惩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痛不已。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我们所否定的惩罚教育,让惩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以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找到惩罚中的合理成分,合理而恰当运用惩罚,达到教育幼儿之目的。 一、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 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惩罚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 惩罚教育应以尊重爱护幼儿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幼儿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惩罚应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达到使幼儿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鼓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要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虽说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把两者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等同起来,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

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集锦

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集锦 第一部分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1.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已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已的方法少。 2.面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更扮演着多种角色,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已封闭在一种角色里出不来。 3.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就不会高。 4.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看待事物,会使人变得强大,乐观,胸怀开阔。不管你有多少缺点,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反正我要学习你的那条长处,就把它拿来变成我的。 5.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 6.为了适应明天的需要,我们今天就该储备能力,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重担,少推卸责任。 7.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在挖掘自身的潜能上。 8.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9.有毅力的人,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有毅力的人,能变可能为不可能。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10.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已的智力,驾驭自已的认识,驾驭自已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了。 11.荣誉是动力,也是羁绊;是担子,也是包袱,全看人们怎样对待它。 12.矛盾、麻烦是进步的障碍,但也是进步的阶梯。 13.多吃苦,干实事,尊重人,工作起来就有乐趣。 14.人生的航船驶在生活的海洋之中,风浪是家常便饭,愉快幸福与否,不在于有无风浪,而在于征服风浪能力的强弱。强者幸福、愉快,弱者痛苦、悲哀。 15.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工作能创造奇迹;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能有成绩;仅以后者为工作终极目的的,不仅工作少乐趣,不仅会限在钱眼里难自拔,工作也难出成绩。 16.人要想不背叛自已,就得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强化检查措施,加大检查密度,并不时研究自已执行计划的情况,定期对计划加以,调整不使任务量过紧或过松。 17.人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能战胜自已某些狭隘的东西的感觉。 18.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光芒和声音。 19.人对自已应经常这样提出问题:每天能不能再多干一件事?每小时能不能再抓紧点?每件事能不能干得再好一点?能不能创造别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20.要为前进寻找条件,不为后退拼凑理由。 21.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自已的品德修养也好,决不是说达到一个高度之后,就总在这个高度上呆着了,而是稍一松劲,就会从刚攀上的高度上滑下来。 第二部分胸怀·人际关系·思想方法 1.我们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我们就会生活在高尚、昂扬、乐观的

浅谈魏书生的教学方法

浅谈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 的教学方法 魏书生老师讲的科学是指做一切事情都应该有计划、有检查、有评价,而不应该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杂乱无章的。科学应该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教师在工作中要想做到科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教育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其中,最主要是六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学导教学法三种。虽然魏书生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学提出这些方法,但是借助于新课程理念的阐释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教学方法一样可以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焕发生机。如果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方法,一定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面目一新。 (一)“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向我们展示了魏书生安排一节语文课的流程,这种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语文课,其他学科同样也可以选用。魏书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六步教学法,虽然他不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这种教法的,但是,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合作学习、学生主导、三级一体学习目标等思想。这一教学法的基本包括以下六点。 (1)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2)自学。学生把教材通读一遍,逐段弄懂。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3)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4)答题。也是立足于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5)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10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已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6)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知、情、行其实就是相当于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教学应该事先的知、情感和方法的三维目标。教师尤其应该明确,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曾经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我们面对的是(7-13)岁的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控制行为能力比较差,情绪容易波动,思想意识尚未定型。往往容易犯错误。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做教师的要巧妙而艺术的应用惩罚,这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教育呢?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在惩罚教育方面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楷模。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过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哭了,后悔地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面对这个打架的学生,陶行知采取的形式是奖励表扬、实质是批评惩罚,巧妙的将批评渗入表扬,将惩罚融入赏识之中。他没有用大道理说教,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的良好氛围中进行。用四块糖奖励他诚实、正直等优点,通过良性的刺激,将其产生要不改就对不起老师的“情感迁移”的效应。真可谓“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这种惩罚的技巧是成功的、有效的、是我们教师值得借鉴的。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10余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10余年学生作业都是自己留;10余年都是 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从不印复习题纲;一人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在外讲学10年不用别人代课或代理班主任,而学生却照常能按部就班上课并取得好成绩;无论天南地北的学生,一会儿便和他成了老朋友似的,课便上得特别顺利……这些都让同行的教师们不可思议!这既是魏书生.就笔者个人的孤陋寡闻而言.魏书生教育思想体系的真谛和教育实践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五字真言”、“两种能力”. 五字真言可以概括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体系,那便是“民主与科学”。 魏老师还以忧国忧民的角度来看待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的重要性的。他经常对学生讲:“咱们国家的种种弊端,最深刻的弊端是什么?就是民主的层次太低,不仅体现在有些领导者缺少民主意识,想当…民王'还出现在相当多的人民群众民主的观念也比较淡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寄托在救星身上,把自己的命运对托在某个人身上。”他教育学生,长大要是当了官,千万不能当“民王”,要真心实意当公仆;不当官也要有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人民、民族、国家多做实实在在的事. 魏老师经常用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并对学生进行民主思想的教育和灌输.他常用的话是“商量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交、教学重点、课时安排到教学方法,从班组话动的安排到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乃至对犯错同学的“处罚”方式.魏书生都要和学生商量,向大家发表意见甚至举手表决。如果大家否决了他的意见,那就按大家的意见办.这样,大家对形成的决议便都乐意实行.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而民主的程度越高,规章制度便越明确具体,自己也越严格,不管老师在不在场,大家也心甘情愿地去遵守.其班里各种各样的规矩之多.包容之广泛,样式之新颖.令人惊叹:高效学习日、高招学习周、治病救人周、每周一歌、写病历、写说明书、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选座右铭等等,花样层出、见仁见智,使人看到了充分民主带来的巨大活力和丰富果实.而民主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思想和习惯.使大家懂得:“民主决不意味着无政府,更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意味着更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法律、制度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沛县树人小学:邹晋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教室里表扬声不断,学生们笑容满面,家长满意度也有所提高。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沿用至今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关键词:爱的惩罚惩罚制度教师学生 一、是否需要惩罚 随着新课改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教室里表扬声不断,学生们个个笑容满面,家长满意度也有所提高。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真的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难道使用惩罚的教师都是师德和教育水平低下、粗暴的的教师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处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引诱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自由度较大的环境中,他们不喜欢顺从权威,因而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与激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错误,心灵受到震撼,故应首选显爱的惩罚。 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着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杜威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

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国家二级咨询师郭爱桂:惩罚可以是减少零花钱等物质上的惩戒,也可以是诸如减少孩子看动画片时间等精神上的惩戒,还可以是体罚等身体或心理伤害方面的惩戒。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有难度的教育技巧,倘若掌握不好分寸,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学生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甚至严厉批评,不能放任不管,或者一味迁就。但是要求和批评都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尊重学生,认为他是会改正错误的,然后再批评他,他就会理解并接受你的批评。惩罚,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才会有效。 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明文规定教师可以使用惩罚,例如,韩国允许教师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英国允许教师对8岁及以上的学生进行打手心的惩罚(百度)。 鉴于以上,教育学生使用惩罚是有必要的。其实,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我们许多一线教师也都曾有过成功的惩罚经历。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其特定的意义。 第一,通过惩罚,可以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为其他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维护他们的学习权利。

魏书生学习方法

魏书生学习方法 上传: 古招英更新时间:2012-5-27 17:14:32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让学生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看日记能看出老师的水平,更能看出学生的水平,一分钟、三五十个字,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学生作业,但我说一句话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记。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请老师们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在实验中学时我就要求老师讲课别超过20分钟。昨天发给大家的材料-江苏洋思中学,“只讲四分钟”,后进生明显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反之,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我从1979年开始,开学第一天就期末考试,把新教材的期末试题发给大家。这样做就是要学生会预习。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所以请各位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同样也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体现在教书上,也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也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更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魏书生老师在校或外地讲课,课前总喜欢用气功冥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魏书生常说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定一些语文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的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学生

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2

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是其二。“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二、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苏志翻 惩罚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学生。惩罚教育要注意及时、有度、得法和维护学生尊严。 当人们把“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经念歪了的时候,如今,许多教师可以说是谈“惩罚”色变,他们认为“惩罚”学生就是碰师德修养的钉子,就是踩教育行风的高压线。其实,现代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赞同这样的说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惩罚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可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情感上引起痛苦和羞愧的内疚感。适度的惩罚对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同样也很必要。 我们既不能将惩罚作为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也不能将惩罚视为洪水猛兽。教师在不损害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学会适当的、正确的、艺术性的运用惩罚,做到罚之及时,罚之有度,罚之有方,罚之有异,深入内心,触及灵魂,这样的惩罚是绝对有教育意义的。 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惩罚应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个措施首先必须确实必要,其次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在这个强制过程中,惩罚是为了爱,要“让爱做主”。我们在惩罚学生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一、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 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由此可知,正常的教育确实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 鼓励是一种教育,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现在学校教育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生家长都极力提倡爱的教育、赏识教育。总希望通过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来培养具有充满爱心、品格好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下一代。但是,仅有爱的教育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体和未来社会的导引形态,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学校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构成,它与其他社会构成的区别就在于它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的学校不能仅仅复制现存社会,还应具有导引年轻一代创建更加进步和健康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功能。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一,惩罚教育的本质 1、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认识和行为的一种评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平时在办公室,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我都不知跟他说过多少次了,可还是……"也时时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的办公桌旁,立着一个或几个低着头的学生,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说着,学生要么一声不吭,要么一个劲地点头。当然也有人会发出几声抽泣、掉下几滴眼泪,可是当他或者他们一走出办公室门,马上就恢复了"英雄本色"。看到这一幕,做老师的只能是一声长叹。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说的话在学生面前如此苍白无力?为什么书本上读到的一次谈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就从来没见过呢?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用之得当,就能促进学生认识并改正缺点、错误,有效地把他们引导到学校和社会所要求的轨道,反之,则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务必讲求批评的艺术。 1、注意批评的场合 批评场合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到批评的效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如果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通常是:铁青着脸,一言不发,甚至还冲着老师翻白眼。而当老师只是个别批评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会是另一种样子:低着头,小声诉说着自己的过错。努力请求老师原凉。很显然,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十分重视自身在同龄群体中的形象,把同龄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态度更为重要,而且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就是他们喜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愿在他(她)们面前受到批评。所以,一个教师如果在同龄伙伴面前,对某个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给自己留面子,使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就会固执起来。有些批评本来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而一旦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在公开场合中,他们就会拒不接受,甚至与老师发生争执、顶撞。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特别是在批评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时,应注意避免在公开场合中,尽量多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2、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评时应区别对待,批评的方法要具有针对性。 批评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初犯错误与屡教不改的人、男生女生等,对他们采取的批评方式应该有所差异,而对于其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的不同,批评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良好的效果。 3、掌握批评的分寸 做事总得有"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往往就会带来相反的作用。教师在批评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收效。 首先,防止批评"过火"。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脱离客观的实际,把学生身上的缺点和所犯错误有意识地进行夸张、渲染,以此想给学生以更大的刺激,促进其改正,殊不知,过火的批评、脱离实际的批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带来消极的作用。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并督促其改正。 其次,控制批评的惯性。在对学生的批评中,还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批评的惯性:一个差生。由于其身上固有的一些缺点,给教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样不免就常常要受到批评,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他的批评也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使得其时时总要受到批评,而表扬则与之无缘;有时他取得了进步,教师也会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对此视而不见,不能给予肯定、赞扬;而有些确实与之无关的问题,却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去批评他。这样只能使其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因而教师对他的批评、教育也必然是无效的。 再次,避免重复批评。对学生过多地批评,特别是重复批评,会使学生厌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尽力减少批评学生的次数,努力避免重复批评。他们往往是准确地把握学生所犯错误的关键,明确地提出批评,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百度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 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 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 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 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魏书生教学方法魏书生的课下“五个一分钟”与课上“十条”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魏书生老师兼有40多个领导职务,他除了市教委的事务外,还担任着高中班的语文课,还要在国内外讲学、作学术报告,作为市教委主任,他向盘锦市的全体中小学学生提出了每天做到“五个一分钟”和教师课上“十条”的要求。

魏书生教学艺术思想报告会有感

魏书生教学艺术思想报告会有感一 听会感悟 今天很荣幸听取了全国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并没有原先想象中的固执、严厉,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活泼、幽默、严谨的老者,为我们娓娓道来,不时被他诙谐的语言逗的哈哈大笑,但是他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使他的整个报告会显得思路清晰明了,结构完整,这是我被吸引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魏老师多次提及教师不是教育学生,而且需要接受教育,只有自己的思路、格局变宽了,学生会从你身上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从而训练你的分析困难、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能力。也让我认识到人的第一个敌人就是自己,同时做主要的资源也是自己,少一些闲事、闲话、闲思,让自己真正的战胜自己,用规则管理自我,逼迫自己进步。对于班级管理,多给别人喝彩,不要一上来就批评学生,可以从别的方面慢慢的启发学生,先让一些差生找到自信,慢慢的放大这个自信,一点一滴,尽管成绩可能不会进步多少,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的工作,是教育学生,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第三,讲小理,做小事,行小善。面对孩子的顽固,都是有方式方法的,不要直来。“你是不是不想犯错误啊?”面对学生间的冲突,不要变成老师与学生间的冲突,你得多累呀?这一点我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经常性的用到,掌握好度,因为万事万物,过犹不及。

第四关于自我管理,不是要老师管好你,不是国家要管好你,而且自己要管好自己。无事生非,一旦停下来止步不前,那就很容易使自己跑偏,这就要使自己做到用正能量战胜自己的负能量,多富也不傲慢,多平凡也不自卑,每个人都写适合自己的作业。 总之,做教育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事情,不是管学生,而是引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提高自己,方水涨船高。就像魏老师勉励我们的那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智善。 10月14日,我们前往临沂一中参加研讨会,有幸亲耳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的报告,受益匪浅。 想象中,这么著名的人,讲起报告来,那一定是高深莫测、暗藏玄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相反的,没有太多的客套话,也没有什么开场白,魏老师的报告会就这样开始了。 魏书生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却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也是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人,教师,校长,局长,一般来说坐着报告很正常,可是魏老师所有的报告不管是多长时间都是站着,却不显一点倦意,着实让人敬佩。魏老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谈阔论,那朴实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平缓而又不乏激情的语调,还带着东北二人转的味道,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例,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染着每一位听课老师,整个会场笑声、掌声不断。我觉得,魏老师的讲座,更像是一

浅谈教育的惩罚

浅谈教育的惩罚 教育惩罚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 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1】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惩罚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是指教育者或教育集体有意施加的足以影响受教育者生理、物质或精神需要满足程度的举 措。 一、学校教育中惩罚的类型 从惩罚是否具有合理性来看,可分为合理的惩罚与不合理的惩罚两类。合理的惩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性:首先,具有合法性。就是指应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惩罚。其次,具有教育性。惩罚应符合教育要求,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本身。要充分考虑实施惩罚的时间、地点、情境、学生的个性及心理承受力等。第二,符合道德规范。惩罚应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由此可知,既是合法的、合道德的,又具有教育性的惩罚是合理的惩罚。除此之外,合理的惩罚必须指向被惩罚者的过错行为并在惩罚实施后起到一定的警示或对过错行为的遏制作用。不合理的惩罚笔者主要从下列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不合法性,是指惩罚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体罚是违法行为。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其次,不合道德性,是指有些教师不体罚学生,而是嘲讽、挖苦和歧视学生,抑或是暴露学生的稳私、践踏学生的自尊等。1984年发

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第4条规定:教师应该不歧视、讽刺学生。再次,不合教育性,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假使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惩罚,但具体到学生个体身上不一定都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样的惩罚,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合适的,能够达到教育效果,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不但没有教育作用还可能产生相反作用。例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当众受到严厉批评,能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过错,甚至心灵受到震憾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然而,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或者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惩罚只会加剧其反对情绪。相反,私下的教育惩罚或许更适合于他们,更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改正。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合教育性的惩罚,其实,这种惩罚与前两种惩罚危害性同样大。 从惩罚的动机看,笔者认为可将惩罚分为以下四种。即报应性惩罚、恕道性惩罚、感化性惩罚、惩戒性惩罚。首先,报应性惩罚,“是通过向违纪学生施加相应的痛苦体验,企图达到使其赎罪的目的。关注的是违纪学生的不端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之程度。这种惩罚方式追求的是一种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3】即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似乎要让被惩罚者明白害人如害己的道理。然而,殊不知以此逻辑推断,报应性的惩罚会给违纪学生带来痛苦,这也是一种恶。所以这种以恶报恶的惩罚又是不道德的。因为惩罚的本质是矫正过错行为而非抵罪。其次,恕道性惩罚,是指教育者以宽仁之道对学生的过错行为实施的惩罚。摒弃了对过错人强行施加痛苦体验,而是用宽容的态度和讲道理的方法。第三,感化性惩

魏书生:《统筹方法》教学实录

魏书生:《统筹方法》教学实录 讲课人:魏书生(简称“师”) 听课人:武汉四中学生(简称“生”) 时间:1993年 师:同学们坐在主席台上。台下有上千位老师听课,大家有些紧张吧?我教大家一种放松的方法,双手放在膝盖上,闭上两眼,内视鼻尖……(边讲方法边指导,学生按教师要求做动作)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心情轻松了! 师:心情轻松了,咱们上课。(全体起立,师生相互问好) 师:老师要讲的这篇文章大家可能不愿学。同学们愿学小说、散文、诗歌,不愿学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一篇说明文,施加一个意念,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如果不愿学的文体学起来都快乐,那么语文学习不就成了一件乐事了吗?我们这节课学《统筹方法》。(用隶书板书:《统筹方法》) 师:先不要翻开书,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生:(集体)华罗庚。 师:华罗庚的身份? 生:(集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什么叫“统筹方法”?看谁能不看书,凭自己的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生:就是笼统说明事物的方法。 师:他敢于独立思考。 生:就是系统地完成一件事的方法。 师:有点接近准确答案了。下面不要猜了,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什么是统筹方法吧?那好,请同学们到书中去找答案。争取一分钟内找到并记住这个概念,现在开始!(学生看书,半分钟后陆续举手要求回答) 师:请找到答案的同学一起回答。 生:(齐)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师:对,同学们没用一分钟就找到并记住了这个概念。同学们说,这叫什么说明方法? 生:下定义。 师:对。作者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谁愿意到前面,在黑板上默写这个定义?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写字好的同学到前面来比赛,好吗?(学生们热情地推荐,被推荐的男生说:“我一定能取胜。”教师赞许,男生同女生上台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