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曾经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我们面对的是(7-13)岁的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控制行为能力比较差,情绪容易波动,思想意识尚未定型。往往容易犯错误。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做教师的要巧妙而艺术的应用惩罚,这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教育呢?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在惩罚教育方面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楷模。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过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哭了,后悔地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面对这个打架的学生,陶行知采取的形式是奖励表扬、实质是批评惩罚,巧妙的将批评渗入表扬,将惩罚融入赏识之中。他没有用大道理说教,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的良好氛围中进行。用四块糖奖励他诚实、正直等优点,通过良性的刺激,将其产生要不改就对不起老师的“情感迁移”的效应。真可谓“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这种惩罚的技巧是成功的、有效的、是我们教师值得借鉴的。

教师在学生有了进步、取得成绩,表扬他、鼓励他,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在学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时批评他,惩罚他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只要教师在批评惩罚犯错误的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学会宽容,抓住教育的时机。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实施惩罚教育。切忌批评惩罚不是语言上的挖苦、心理上的打击、肉体上的虐待。它不掺杂任何歧视和伤害的成分,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通过惩罚促使犯错误的孩子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完善自我。

云玉珠

二零零五年二月十日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摘要: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幼儿行为非常有效的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不让幼儿参加活动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教育是一门艺术。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作为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惩罚,许多教育理论和幼教工作者都对它的教育意义都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和肯定。笔者就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坚持科学的“惩罚”艺术原则、恰当运用“惩罚”艺术的做法等方面论述了对幼儿实施的惩罚教育。把握好惩罚的艺术,充分信任了解幼儿,给幼儿充分的成长空间,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孩子的能力会更棒。 关键词:幼儿;惩罚的艺术;惩罚的含义;惩罚的原则;惩罚的做法

在对我校幼师生进行幼儿园实习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景:幼儿调皮捣蛋,教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得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一个过于“活泼”的孩子,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夺或索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和文具用品之类的东西,导致班上一系列的哭闹事件时常发生。作为一名新教师,“耐心的诱导”、“榜样的示范”是她们的首选之策,然而,待这些策略用过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处理方法不大奏效。于是教师就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比如站墙角、站厕所、打屁股、不让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等。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当前对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幼儿,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一味的使用赏识教育而不倡导执行惩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痛不已。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我们所否定的惩罚教育,让惩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以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找到惩罚中的合理成分,合理而恰当运用惩罚,达到教育幼儿之目的。 一、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 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惩罚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 惩罚教育应以尊重爱护幼儿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幼儿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惩罚应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达到使幼儿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鼓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要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虽说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把两者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等同起来,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经充分调研与广泛征求意见,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 规则内容: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称学校)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概念界定)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第四条(职责要求)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

心健康行为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 第五条(实施原则)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育人为本。应当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符合育人规律,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 (二)合法合规。应当以事先公布的规则为依据,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遵循法治原则,程序正当、客观公正。 (三)过罚适当。应当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认知水平、一贯表现、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四)保障安全。应当事先了解学生行为动机、判断行为性质,并注意方式、场所和环境的安全,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六条(一般惩戒)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当场进行教育惩戒:(一)点名批评; (二)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 (三)适当增加运动要求; (四)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 (五)暂扣学生用以违反纪律、扰乱秩序或者违规携带的物品;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曾经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我们面对的是(7-13)岁的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控制行为能力比较差,情绪容易波动,思想意识尚未定型。往往容易犯错误。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做教师的要巧妙而艺术的应用惩罚,这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教育呢?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在惩罚教育方面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楷模。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过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哭了,后悔地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面对这个打架的学生,陶行知采取的形式是奖励表扬、实质是批评惩罚,巧妙的将批评渗入表扬,将惩罚融入赏识之中。他没有用大道理说教,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的良好氛围中进行。用四块糖奖励他诚实、正直等优点,通过良性的刺激,将其产生要不改就对不起老师的“情感迁移”的效应。真可谓“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这种惩罚的技巧是成功的、有效的、是我们教师值得借鉴的。

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

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 惩罚,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下面为你整理了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方法一:打手心 打骂孩子固然是不适当的管教方法,但是巧妙的利用就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可以在孩子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与孩子讨论用废旧的报纸制作一根警醒棒,并让孩子了解制作它的原因和用途。在处罚孩子的时候,不要什么都不说直接打孩子手心,而是要问他自己错在了哪里,只有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处罚才能奏效。平时也可以将这个道具放在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起到提醒孩子的作用。 方法二:罚坐 孩子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在家中找一张离家人活动的区域较远的椅子,也不要太远,免得不知道孩子正在做什么。当宝宝不乖的时候,可以让他坐到那张椅子上去,告诉他到了一定时间才能起来,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设置时间长短如果孩子提前站起来了,那就要重新计时,他必须从来再来一次。 方法三: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

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方法四:暂时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如果孩子不听话,可以暂时的“剥夺”他的一些权力和要求。但是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惩罚孩子最科学的10个方法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的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

班主任的批评要讲究艺术

班主任的批评要讲究艺术 小学生思想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主要靠外力的强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在他们身上要求独立的气质向日趋明显,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情绪波动幅度大,情感丰富而变化强烈。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违悖心理的过失是难免的,就算是各方面表现优良的学生,有时也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可能产生越轨行为,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对于表现在学生身上的过失,班主任免不了对学生进行批评,以促使学生醒悟和悔过,但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浅谈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 人都是有自尊的,相对来说,学生的自尊或虚荣心会显得更强烈一些。当我们当众发现了学生的某种错误的言行和举动时,不宜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进行点名批评。因为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往往会伤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难堪,甚至导致一些学生从此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若想再弥补就困难了。 我班就有一位典型的后进生李某。他因为自由散漫惯了,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好,坏毛病多,在同学之间经常闹不团结,自制能力差,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常因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课堂上吹口哨,扰乱课堂纪律,甚至顶撞老师,师生都很讨厌他,说他是一匹害群之马。我作为班主任也很着急,他每犯一次错误,我都时找他到级室刘道理,在周会上频点他的名,以达到在班中以儆效尤作用。甚至在自习课上一点点空余时间都抓住教育机会,时

时提醒他,希望他不要再氏犯错误。可经过大半年的教育,他还是老样子,有时甚至变本加厉,见到我也是怒目圆瞪。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找他谈了那么多,讲了那么多的道理,却毫不作用呢?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却在他的一次周记上发现了症结所在——“我讨厌老师总是叫我去级室,总是在班上点名批评,当着那么多的老师、同学,我多没面子啊!”找到原因之后,我也反省了自己的做法确实伤了他的自尊。于是我对症下药。一次班活动,我发现他独自一边玩,我便故意接近他,假装与他漫无目的与他闲聊,最后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或许他想不到我会这们问他,他眼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于是,我顺势表明以前用那样的教育方式伤害他的自尊心表示歉意,希望他能谅解。接着我和他谈了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并指出他平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其它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经过这次谈话后,他违纪的行为收敛了许多,偶尔犯错我都及时找他谈话。渐渐地,他的恶习消失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在期末统考中,他的三科总分成绩进入班前十名,还获得了学校的成绩进步奖。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作为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切记避免在公共场合下进行,这样,犯错误码的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又达到了教育目的。使他内心那种难以定性的感情一跃而成努力向上的激情。 二、在真诚的交谈中批评 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一旦发现,切忌简单粗暴地立即加以指责,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还会产生对抗情绪。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一、判断题:参照学习活动的特点,请判断如下陈述的正误,并对您的判断做出分析说明。 1、对于那些在学习中经常犯错,还“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需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让学生加大练习来克服学习错误。(×) 分析:让学生加大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使其更加讨厌学习。2、简单地夸奖未必是对学生积极的反馈,中肯而具体的批评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 分析:简单的夸奖会让学生以为老师是在敷衍,恰当的批评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3、为了在教学中保持开放性,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预设。(×) 分析: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4、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观察学习并不一定通过模仿行为表现出来。(×) 分析: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5、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需要精讲多讲,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跑偏”。(×) 分析:过多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恰当的提醒才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6、所谓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分析: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作用。 7、尊重个别差异就是要相信“行行出状元”。(√) 分析:尊重个别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只要尊重个别差异,就会产生尊重的方法,就会在备课中想到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差异的群体,就会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差异学生的感受,就会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提高效率。 8、练习曲线是一条不平滑的曲线,表明学习进程是匀速的。(×) 分析:是曲线说明学习过程存在变化,不是匀速的。 二、讨论与分析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平时在办公室,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我都不知跟他说过多少次了,可还是……"也时时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的办公桌旁,立着一个或几个低着头的学生,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说着,学生要么一声不吭,要么一个劲地点头。当然也有人会发出几声抽泣、掉下几滴眼泪,可是当他或者他们一走出办公室门,马上就恢复了"英雄本色"。看到这一幕,做老师的只能是一声长叹。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说的话在学生面前如此苍白无力?为什么书本上读到的一次谈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就从来没见过呢?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用之得当,就能促进学生认识并改正缺点、错误,有效地把他们引导到学校和社会所要求的轨道,反之,则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务必讲求批评的艺术。 1、注意批评的场合 批评场合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到批评的效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如果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通常是:铁青着脸,一言不发,甚至还冲着老师翻白眼。而当老师只是个别批评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会是另一种样子:低着头,小声诉说着自己的过错。努力请求老师原凉。很显然,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十分重视自身在同龄群体中的形象,把同龄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态度更为重要,而且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就是他们喜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愿在他(她)们面前受到批评。所以,一个教师如果在同龄伙伴面前,对某个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给自己留面子,使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就会固执起来。有些批评本来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而一旦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在公开场合中,他们就会拒不接受,甚至与老师发生争执、顶撞。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特别是在批评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时,应注意避免在公开场合中,尽量多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2、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评时应区别对待,批评的方法要具有针对性。 批评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初犯错误与屡教不改的人、男生女生等,对他们采取的批评方式应该有所差异,而对于其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的不同,批评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良好的效果。 3、掌握批评的分寸 做事总得有"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往往就会带来相反的作用。教师在批评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收效。 首先,防止批评"过火"。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脱离客观的实际,把学生身上的缺点和所犯错误有意识地进行夸张、渲染,以此想给学生以更大的刺激,促进其改正,殊不知,过火的批评、脱离实际的批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带来消极的作用。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并督促其改正。 其次,控制批评的惯性。在对学生的批评中,还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批评的惯性:一个差生。由于其身上固有的一些缺点,给教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样不免就常常要受到批评,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他的批评也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使得其时时总要受到批评,而表扬则与之无缘;有时他取得了进步,教师也会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对此视而不见,不能给予肯定、赞扬;而有些确实与之无关的问题,却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去批评他。这样只能使其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因而教师对他的批评、教育也必然是无效的。 再次,避免重复批评。对学生过多地批评,特别是重复批评,会使学生厌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尽力减少批评学生的次数,努力避免重复批评。他们往往是准确地把握学生所犯错误的关键,明确地提出批评,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苏志翻 惩罚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学生。惩罚教育要注意及时、有度、得法和维护学生尊严。 当人们把“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经念歪了的时候,如今,许多教师可以说是谈“惩罚”色变,他们认为“惩罚”学生就是碰师德修养的钉子,就是踩教育行风的高压线。其实,现代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赞同这样的说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惩罚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可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情感上引起痛苦和羞愧的内疚感。适度的惩罚对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同样也很必要。 我们既不能将惩罚作为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也不能将惩罚视为洪水猛兽。教师在不损害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学会适当的、正确的、艺术性的运用惩罚,做到罚之及时,罚之有度,罚之有方,罚之有异,深入内心,触及灵魂,这样的惩罚是绝对有教育意义的。 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惩罚应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个措施首先必须确实必要,其次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在这个强制过程中,惩罚是为了爱,要“让爱做主”。我们在惩罚学生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一、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 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由此可知,正常的教育确实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 鼓励是一种教育,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现在学校教育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生家长都极力提倡爱的教育、赏识教育。总希望通过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来培养具有充满爱心、品格好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下一代。但是,仅有爱的教育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体和未来社会的导引形态,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学校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构成,它与其他社会构成的区别就在于它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的学校不能仅仅复制现存社会,还应具有导引年轻一代创建更加进步和健康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功能。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一,惩罚教育的本质 1、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认识和行为的一种评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王黎明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第53中学,河北唐山) 【摘要】教师批评学生,是出于爱护,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心理很强烈,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还 自暴自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对症下药. 【关键词】批评施言语言 一 ,教师批评学生的三点艺术 1.要因人施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选择适当语 言.比如对小学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应尽量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将 一 些大道理用浅显通俗,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对中学生甚至大 学生,也用儿童语.自然是不伦不类的.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 个性心理不同,有的学生内向较敏感,有的学生外向较粗心大意,教师对他 们施教的语言也应有所不同. 2.要因事旌言.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恰当地选择 和组织话语.如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老师不能不明事由,劈头盖脸 地进行批评,而应该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把握学生思想脉 搏,使其认识到,即使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迟到是不对的.教师在认真分析 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教育,学生才能心悦诚服. 3.要因时麓言.要抓住引发学生思想转变的时机,见机而言,因势利 导,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育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问题爆发之前,即苗头 期;问题冲突之中,即高潮期;问题发生之后,即尾声期.教师要菩抓苗头,

往往苗头期是理想的教育时机.教师在苗头期内,与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谈话,层层递进,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如:孙老师发现班上一名男生有早恋 苗头,连续找他谈了三次话.第一次在充分肯定其长处的前提下让他自己谈优缺点,该男生回避了敏感问题.几天后的第二次谈话中,孙老师明确 表明了早恋不好的观点,征询男生的意见,并问:"你觉得咱们班有早恋的同学吗?"对老师的探查,该男生用模糊的语言回答:"不知道,可能有吧.也可能没有吧."第三次谈话孙老师则开门见山:"今天就想谈谈你的事.直 截了当地了解其交朋友的情况并针对性地正面说理.男生在老师许诺保密的前提下,从头到尾地讲述了其交朋友的经过,并接受了孙老师的"让感情冷冻一下""应广泛地与同学们交往"的建议.这位男生感谢老师的信任和理解,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 教师要教育学生,使学生心服口服,有时也可采用循循善诱的攻心战 术来引导他,使学生在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身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这样学生就能谦虚接受批评了. (下转第127页)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赵悦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中学,河北玉田) 新课程标准提倡研究性学习,而主体参与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喜于成功的良好思维 品质.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培养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我认为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 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探究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探讨, 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亲历运用已有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累方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教育离不开惩罚,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但惩罚是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则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创新的艺术,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定能给教育增添别样的风采。 1.参与式惩罚--别出心裁 老教育家孙敬修老师是这样惩罚学生的,他看见几个小学生摇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地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孩子们还当上了小树的"卫士",为小树培土、浇水。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的,教育的实质是师生双方共同体验、一道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我们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我们同样要与学生共同分担失误的痛苦。实际上,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敏感,心灵很脆弱,他们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这时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共同参与、一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良策,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境界。 2.自然式惩罚--别具一格 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也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教育是一种引导、启发和感悟。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和探究到的道理,才能长久地留在心里。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相信学生,又要多给学生创造自我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升华理性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真正"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3.体验式处罚--别有洞天 澳大利亚有几个少年放火把森林烧了,烧死烧伤很多人和动物。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是,让他们挨家挨户去道歉,安慰受伤者及其家庭,这就是对孩子非常负责的做法。他们去道歉时看到被大火烧伤的人,触目惊心,终身难忘。这种惩罚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伤及孩子尊严,又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教育部2020年12月颁布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9号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经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第3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2020年12月23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第一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称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适用本规则。 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第三条学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支持、指导、监督学校及其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 第四条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第五条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法制定、完善校规校纪,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健全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和规则。

学校制定校规校纪,应当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和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家长)的意见;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有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代表参加的听证。校规校纪应当提交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施行,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家长以民主讨论形式共同制定班规或者班级公约,报学校备案后施行。 第六条学校应当利用入学教育、班会以及其他适当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讲解校规校纪。未经公布的校规校纪不得施行。 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吸收教师、学生及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代表参加,负责确定可适用的教育惩戒措施,监督教育惩戒的实施,开展相关宣传教育等。 第七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 (一)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 (二)扰乱课堂秩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 (三)吸烟、饮酒,或者言行失范违反学生守则的; (四)实施有害自己或者他人身心健康的危险行为的; (五)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六)其他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 学生实施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学校、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实施教育惩戒,加强管教;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八条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以下教育惩戒: (一)点名批评;

奖励和惩罚的艺术

“奖励与惩罚”的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孙云晓教授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和脆弱的教育。这几年来,我不断的在教学

中自己摸索了一套合理的惩罚模式。这种方法的宗旨就是围绕“五育” (德育惩罚法、智力惩罚法、美育惩罚法、体育和劳动惩罚法、写三书惩罚法。这是前面智力惩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叫写作惩罚法。)原则,对孩子的错误避重就轻,因势利导,让孩子在五育发展的同时,作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的错误潜移默化的得到纠正。 奖励是一门艺术惩罚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有句话说得好:“高明的教育惩罚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运用好惩与罚,量体裁衣,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适合的惩罚制度,真正让适合教育贯彻 落实到每个班级,针对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教育模式。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

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 一、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高尔基说过: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老母鸡的爱,不是艺术,也不是智慧,只不过是一种生物的本能。人,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的社会性的人,所以,我们家长对孩子的爱绝不能像老母鸡,让孩子在生物本能的支配下成长。孩子的成长,应该体现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教育的艺术性和智慧性。 家长教育的艺术性和智慧性的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对孩子的奖励和惩罚 当中。 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掌握这种艺术和智慧。一般有两种表现,一是崇尚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这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但有些父母片面理解赏识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毫无原则地夸奖孩子。以为不给半点批评就是尊重和赏识,甚至在孩子犯一些错误时也一味姑息迁就。结果孩子受不得半点批评,到学校后,学校的老师也不敢再去批评惩罚孩子。为此,教育部还专门下发文件,强调批评学生是老师的权利和职责。 而另一些家长却更多的使用惩罚,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相信“不打不成材”的理念,把惩罚等同于体罚,把体罚等同于大打出手。过分严厉的责骂和体罚,只会让孩子的错误演变为心理上的创伤,甚至还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 一个被夸奖和奖励太多的孩子,慢慢的在他(她)的身上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品质,比如: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善于合作、耐挫性低,心理素质差、不懂得欣赏别人、嫉妒、埋怨身边的人等等。 一个被批评和惩罚太多的孩子,在他(她)身上也会有一些不良的品质,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是变得胆小、退缩、自卑、不合群、孤僻、自我毁灭;一类是变的攻击性强、破坏性强、撒谎、不信任任何人,并呈现出反社会倾向。 所以,我们提倡对孩子既要奖励,又不要忽视了惩罚。这样才是合理的教育。为什么呢? (一)整个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奖惩体系上的

批评与惩罚

批评与惩罚 这篇文章,是根据国内著名特级教师的演讲、著作和讲话整理出来的从教心得,对一个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 1、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特级教师李烈) 2、让学生自己“认错” 学生犯错误不承认,是个棘手的问题,教师说服批评甚至训斤,往往收效不大,学生依然如故,有的甚至变本加厉。学生做错了事,有时还并非是学生的错,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也允许他沉默,可是我们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申辩,或不做调查就不分青红皂白、痛加训斤,直训得学生不声不响,才以为达到教育目的。其实,不允许学生申辩,非但不能奏效,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产生一些不良心理。自尊心和耻辱感是促进学生产生自我教育愿望的直接情绪因素,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和耻辱感才会自爱、自重,做了错事才会自责。因此,教师的职责也在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利用他们的耻辱感进行正面引导,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又保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价值,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 3、善意“忽视”不良行为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4、善于委婉地劝诫 批评学生的过错,一定要事实确凿、批评得恰当中肯,孩子才能消除抵触情绪,才能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认识错误,产生自责、肉疚的心理,为改正错误打下思想基础。批评的言辞、态度一定要适度,要符合孩子的承受能力,如果违背适度原则,只凭主观愿望进行批评,很可能因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 5、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 若是你当众宣布学生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对其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 6、巧用个别谈话 有些学生,在师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作用下,“装样儿”也能装十天半个月,之后,一些问题就开始暴露了。这时的谈话,我丝毫不流露出早已了解了他的过去,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很不错”的学生,现在出现了错误,我总是先诚恳地讲述他开学以来的种种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问题,提去批评和希望。这样的谈话使学生感到“我在老师眼里并不是差生”,感到“开学以来的努为没有白费,我是个好孩子,克服了老师提出的缺点会更好”;这样的个别谈话起到了“加油”作用,并且在师生间建立起了信任感,孩子会更爱自己的老师,也会更爱听老师的话。(著名特级教师李烈) 7、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 惩罚,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要的惩罚,是让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树立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禁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惩罚学生的方式

惩罚学生的方式

惩罚学生的方式 1、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罚讲名人或古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在讲故事当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改进。 2、上课不守纪律时,相互打骂者。课后学生进办公室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读后效果如果不好,就要求学生背诵。每周评比礼仪星,这方面做不好,就不能争取到这颗星了。 3、自身卫生意识缺乏,罚在校园里拾捡一袋纸屑。在此不能评比环保星。 4、作业字迹潦草者罚临帖两页。有进步了,可以被评为进步星。如果能坚持练习,则马上可以被评为勤奋星。 5、爱站起来的孩子,奖励你站立2分钟。进步了奖励进步星。 6、课堂乱插嘴,课后奖励他把学习内容重读几遍。能在课堂上发表独特的见解,马上被评为智慧星。 7、不爱护公物和花草树木者,罚他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创造一幅美术作品,或者罚他

在课间的时间站在那儿维护自己校园的一草一木。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就只能像“正义的卫士”一样时刻记得保护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 8、对于经常迟到的孩子,罚他每天管理班级的钥匙,他当心同学和老师进不了教室,他会早早的到校。 9、经常忘佩带徽巾的孩子,叫他每天检查班上孩子的佩带情况,对于孩子来说,他很乐意接受。 二年级的孩子的行为几乎完全以服从权威为特征,为权威的他律阶段。但可以在现在的他律中慢慢渗透我们要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比如,“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孩子是最棒的”等等。 对学生要张弛有度的进行管理,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现在的孩子都讨厌说教,却喜欢你跟他说一些和他们生活相贴近的事情,时刻掌握学生的心态,对于学生喜欢的进行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果孩子们的想法过于偏激,作为一名

批评也讲究艺术 ——案例分析

批评也讲究艺术——案例分析 [案例]班主任常被学生叫做“老板”“班头”等等,可见班主任对一个班级的重要性。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千头万绪,几乎每天都要批评不同的学生。然而,批评只是一种手段,批评要能够指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同时要严爱当头,讲究方法与艺术,让学生体会到爱,体会到教师的期望,从而促进其人格发展素质健全。因此能否恰当的把握批评的方法与艺术,是班主任能否做好班级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批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严格管理学生是每位班主任必须重视的问题。只有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才会形成好的班风,但需注意严而不凶,爱而不溺,严爱相济,在爱中求严,在严中见爱。尤其是批评的语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注意时间,场合,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关心的语气去帮助教育学生。记得一次自习课,我班一个女孩没有学习而是在忙着写一封信。等老师发现后,她偷偷地放到桌洞里面。后来让细心的我还是发现了:满满两张纸,写的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主要是向一位异性同学倾诉自己的烦恼、思念、以及不被理解和关注的痛苦心情。从中不难看出:她在朦朦胧胧的暗恋着一位同学,正陷于无法自拔的情感泥潭中,难怪上课心不

在焉、闷闷不乐,成绩下滑明显。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她如实地说出了真情,并自觉地承认了错误。事后,我没有声张,并在班级替她保了密。我多次找她谈心、及时引导她:未成熟的青苹果过早收获会又酸又涩,成熟季节的果子才会又香又甜。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多看法和想法很不成熟,等将来有了立足社会的本领,再考虑这些大问题。人不可能一辈子不作错事,人生关键时只有几步,不能让同样的错误重犯,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她含着眼泪不住的点头,我了解此时她复杂的心情。无需太多的语言,老师给予她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她很感激我,从此她转变了:脸上重见了笑容,学习成绩也呈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教师批评得当,方法适宜,能够多为学生考虑,批评的效果会比严厉的训斥好。老师批评不当,刺伤学生自尊心、学生必定对老师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本学期班里的几位男生课间打扑克,我当时当众严厉批评他们,结果这几位男生好一段时间闹情绪,以拖交作业等此来表示对受约束的不满。后来,我冷静的反思自己的工作,常言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何尝不把忠言变的顺耳,让学生听得进去,应该会更利于行吧。于是我换位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试着理解他们,挤时间坐下来找他们谈心,放下老师的架子,象朋友一样聆听他们的倾诉,倾听他们的心声,结果如此沟通并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