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八年级历史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初中八年级历史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初中八年级历史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初中八年级历史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掌握香港和澳门如何被占领,如何回归祖国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代表了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爱国为民的立场和路线。

2.“一国两制”是在争取祖国完全统一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建立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回归祖国,充分表现出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宏伟气魄和非凡智慧。

4.香港和澳门回归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已发展成为强有力的国家,祖国的强大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香港和澳门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也必将开创祖国内地和香港及澳门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香港和澳门如期回归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

1.纵向联系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比较法。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新中国才解决了旧中国历届政府没有解决的问题。

3.音像辅助法。有关本节课内容的音像资料较多,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讲述法。

5.讲解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大家先来看一幅画面。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篇分别为《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写作这组诗篇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期间。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的他,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他更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使他更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控诉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罪行。而这组《七子之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中诞生的。

《七子之歌》发表的时节,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期。因此,它一问世立刻就引起了强烈共鸣。一位名叫刘湛恩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教育总干事将这首诗收入他编辑的《公民诗歌》。还有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在读了此诗之后十分激动,将其转载于《清华周刊》上,还特地撰写了附识。在附识中他这样说:“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但是,诗人自己未曾预见的是,《七子之歌·澳门》在74年后的1999年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而且还被谱成歌曲,作为迎接澳门

回归的主题歌到处传唱。

更有意义的是,1999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百年诞辰纪念。全国各地及港台、海外都在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12月20日,是全国人民喜迎澳门回归的日子。《七子之歌·澳门》也唱出了它旋律中的最强音。这不仅是闻一多个人几十年宿愿的实现,也是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几代爱国知识分子梦想成真的一天。对于那些与祖国人民患难与共、风雨兼程,为理想的实现付出青春乃至生命的人们来说,这两个纪念日碰在一起决不仅仅是个巧合,其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

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具体内容。

[板书]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关于香港和澳门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答]澳门在明朝中晚期被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占去,香港是分三次被英国殖民者强行占去的,先是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继而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在1898年又强租新界。

[教师讲解]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国在19世纪中叶通过同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行割占和租借去的。

从18世纪末期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840年6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8月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56年10月,英国又联合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接着,英法联军打到北京。1860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地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竞相在华划分“势力范围”。英国又于1898年6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条约都是当时英国武装侵华的产物,中国人民从来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清政府被推翻,这之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也都没有承认过这些不平等条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曾多次阐明中国对香港问题的立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之前暂时维持现状。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政策。事实证明,中国政府的这一决策是有远见卓识的。几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贯彻这一既定政策,为以后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2年3月8日,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在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的信中,重申了中国政府的立场,指出:“香港和澳门是属于历史遗留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因此,不应列入反殖宣言中适

用的殖民地地区名单之内。对香港和澳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联合国无权讨论这一问题。”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于同年6月15日通过决议,向联大建议从上述的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1972年11月8日,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批准了该特委会的报告。

澳门历来是中国领土。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葡于185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其中塞进了葡“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

1928年,国民党政府与葡政府签订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该条约仅对关税税则、商业事务等事项重新做了规定,并未涉及澳门地位问题,葡占领并管理澳门的状况也未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澳门是中国领土,主张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讲述中可以看出,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而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则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板书]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教师讲解]“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这项方针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底,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这一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中国政府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教师过渡]“一国两制”的提出,刚开始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但是首先在香港问题的解决上得到了验证。不久,澳门问题的解决也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论述。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政府开始通过外交渠道试探我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态度。因为,从法律上讲,港英政府无权批出超越1997年6月30日的“新界”的土地契约,也无权在1997年6月30日以后对“新界”进行管制。这个前途不明朗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这不仅会使港英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而且会对香港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为此,英国政府在70年代末就多方试探我国政府对香港前途的立场和态度。1979年3月港都麦理浩访华,首次向中国政府提出,英国希望中国在1997年以后继续租让“新界”的问题。不久,中国外交部正式答复麦理浩:中国要收回香港。麦理浩黯然而归。此后英方不断派遣官员与中方上层领导人接触,但始终未能摸透中国领导人的真实意图。1982年4月,前英国首相希思作为撒切尔夫人的特使来到北京,希望就香港的前途与中国政府达成个协议。这时,我国政府认为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趋于成熟。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访华,开始同我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讨论。我国领导人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主要有两条:一是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能再晚;二是在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在此前提下,中英两国政府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磋商。从此,中英两国开始了关于香港问题的外交谈判。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是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到1983年6月,双方就会谈议程和其他程序问题达成了协议。在这个阶段双方主要争执点是前面已提到的那三个不平等条约。撒切尔夫人认为,按照国际法的惯例,这三个条约至今仍然有效。1997年,中国只能收回租借出去的新界的主权,香港岛和九龙应另当别论。对此,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余地,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能把香港收回来,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小平同志还说:“中国政府在作出收回香港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到了我们不愿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

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

由于在主权问题上争执不下,谈判一度难以进展。然而结束殖民主义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对崛起的中国,英国最后还是采取了比较明智的态度。1983年3月,撒切尔夫人致函我国领导人,表示:只要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之间能够就香港的行政管理安排达成协议……我就准备向议会建议,使整个香港的主权回归中国。双方随后于同年6月就谈判的程序问题达成了协议。

第二阶段是从1983年7月到1984年9月。在这个阶段谈判中,英国方面虽然不再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却企图以主权换治权,主张1997年以后继续发挥英国在香港行政管治中的作用。对此,我国政府仍然寸步不让。因为主权和治权是不容分割的。为了防止英国人将谈判无限期的拖延下去,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希望在明年9月之前,也就是1984年9月之前能与英国达成协议。如果届时还达不成协议,中国政府将单方面宣布自己对香港的方针政策。在22轮谈判中,经过反复较量,英方不得不接受中国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案,放弃了对香港治权的要求。中英谈判历时两年,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1984年12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关于香港问题的签约仪式,中英两国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即《中英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了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

《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后,中国政府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政府管辖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教师概述]1984年香港问题解决后,澳门问题即提上了日程。1986年6月,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开始。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正式签署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两国总理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联合声明文本上签字,邓小平亲自出席了签字仪式。《联合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声明,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是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教师引导]中英和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后,经过平稳过渡,两地终于按时回归祖国。下面我们看回归的具体过程。

[板书]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叙述,了解当时概况,并能根据收集的资料讲述当时的情景。

[学生看书]……

[投影显示]

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生乙]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于6月30日午夜举行。23时42分,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开始。出席仪式的中外来宾全体起立。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主礼台前东西两侧的旗杆上。

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7月1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

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凌晨零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

(关于澳门回归的情况,如时间允许,也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述)

[教师小结]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靠政策的正确,二靠祖国实力的强大。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布置作业]简述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

答案: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个部分组成,1840年~1842年间和1856年~1860年间,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地区99年,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的占领。

1984年12月19日,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中英两国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即《中英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

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中国。经过平稳过渡,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

●板书设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活动与探究

下面是关于喜庆香港回归的组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内容,结合学过的知识,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感想。

●教后反思:本课是同学们相比比较熟悉,也是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美誉很大的困难,因此我希望通过本课所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去油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也符合现今新课改的要求。

●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回顾。而“一国两制”

构想这一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去做有效地点拔,明确其内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1、2班历史教案

史料 2澳门问题的由来。 2.“一国两制”的构想 史料1984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问题1.: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两种?各有何影响? 问题2: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 问题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教师:假如你是港澳居民,在经历了多年的殖民统治后,你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学生:盼望国家富强,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就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 拨 回答 一种是非和平方式,就是

本方针, 其含义是什么呢?其中“两制”指的是两种什么制度? “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史料1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会谈。 会谈过程中,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收回香港的时机已经成熟。应明确指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还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即1997年,中国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史料2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史料3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2.澳门回归 用武力解决,这既会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又会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和平方式则可以减少阻力,有利于港澳顺利回归。学生得出结论:和平的方式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回答回答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历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2、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和区徽及其含义。 3、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 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2、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 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

二、学习新课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交流:香港、澳门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香港: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 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澳门:1553年,借地晾晒水浸货物获准在澳门居住 1887年,《中葡会议草约》《中葡北京条约》占领澳门 (2)“一国两制”的提出 ①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它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回答:香港和澳门分别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2)回归历程: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英(1984年)、中葡(1987年)谈判→签署联合声明→政权交接→成立特别行政区 (3)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相关插图和《七子之歌》,回顾体验那激动人心的情景。 教师指出:闻一多所说的“七子”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1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互动训练B卷无答案新人教版

互动训练B—《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单项选择题(共6题,共100分) 1.图一、图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文化繁荣 2.1997年6月30日,英军在最赚钱的殖民地伴着《天佑女王》的乐曲降下了英国国旗。这一瞬间标志着() A.“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 C.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D.香港不再是国际自由港 3.(xx·黔东南中考)“七子之歌”将中国带入无限悲伤,为之泪浸前襟,今天祖国以宽广胸怀将其拥抱而归。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我国外交成就显著 D.全国人民的齐心努力 4.(xx·海南中考)香港回归前,美国《财富》杂志曾以“香港之死”为题,“唱衰”香港。然而,从1997年到xx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香港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经济体之一,这充分说明了() A.“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B.香港是中国的领土 C.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D.西方媒体狼子野心 5.(xx·绥化中考)xx年是香港回归() A.19周年

B.20周年 C.21周年 D.22周年 6.在中英两国历经曲折最终达成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句话说明了() A.英国已经丧失了其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B.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 C.中国人民在主权问题上绝不会妥协 D.英国不愿意在香港问题上与中国抗衡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案例分析 人教版(优秀篇)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案例分析 一、课标要求: “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二、教材各子母间的关系及如何体现课标要求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程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1984年底,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据此,1997年7月1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仪式;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了联合声明,据此,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澳门主权的仪式。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课的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台湾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的具体构想,完整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概念。也就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尊重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在统一祖国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其中的主体,中国大陆必须是社会主义。 三、教学处理设想 在该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香港、澳门历史脉络的梳理(过去——今朝),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去深思、去感想,最后在观看“港澳回归”的纪录片中,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载雄壮的国歌声中学生热血沸腾,民族之情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该课的历史基础知识教育与历史德育教育充分展现,学生充分吸收。 1.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打出“香港回归的倒计时牌”的图片,引导学生作出观察和判断,渲染、烘托全国人民期盼香港回归的迫切心情,从而反映出血浓于水的同胞情结,爱国情结。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一目,可由教师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总结,简要介绍“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什么提出的及其具体的含义。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这项方针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补充,并使用多媒体演示香港地区被侵占的三个阶段。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割香港岛,1860年的中国和英法的《北京条约》中的割九龙司(九龙半岛),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的租借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99年。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并归纳出基本的史实,明确我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并要在适当的时候收回香港,训练并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目。可以引导学生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实况纪录片等,回顾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并且可以提问学生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哪七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并让学生推选一名同学演唱这首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搜集香港、澳门的历史、地理、回归历程、回归后的繁荣发展等资料,学会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编演历史剧、观看香港、澳门回归录像等资料,感受香港、澳门艰难的回归历程,加深对港、澳回归意义的理解以及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及其历史意义——通过研究小组的多项活动展示,加深对港、澳回归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抒发港澳被侵占和回归的不同感受,加深对回归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影响——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理解含义及影响。 [导入新课] 播放《东方之珠》歌曲, (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歌中的“明珠”指的是哪里?(生:——香港) (师)香港、澳门是祖国两颗璀璨的明珠。但百年前的中国,由于落后,不断遭到外国侵略者的欺凌,使得香港、澳门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就这样被列强从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夺走了。而今这两颗明珠历经艰辛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下面,就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共同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如何回归到祖国母亲怀抱的。 活动一:港澳一游 (师):首先我们有请xx同学,带大家一起到香港、澳门去游览一番。 学生展示《港澳一游》课件,先向大家简单介绍香港、澳门情况,然后主持港澳地理知识抢答。 (导游学生):香港得名于香江,位於中国东南端,毗邻广东省,正好在北回归线南方,总面积为1098平方公里,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超过200个外岛所组成。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已经超过660万。 香港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注入,发展成为了世界金融贸易中心。同时香港也是亚洲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它的旅游外汇收入、游客人数及游客人均消费额等指标,都居于世界旅游市场的前列,堪称亚太区的旅游枢纽。 (课件显示知识抢答问题): 1、显示“紫荆花雕像”,问这座紫荆花雕像的全名叫什么?(——《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2、亚洲最大的海洋主题公园是什么?(──香港的海洋公园) 3、全球最长的铁路和行车道两用吊桥是什么?(——青马大桥全长2.2公里)。

初中历史学科教案设计

【初中】 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并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学生能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2)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2.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

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展示: 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祖冲之 计算圆周率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祖冲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不盲从,敢于创新。刻苦钻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教师点拨: (1)祖冲之为什么要推算圆周率?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涉及到圆的问题,都要运用圆周率。应用于数学、天文学、历法、机械制造等各领域,(2)“割圆术”是怎么回事? 请同学们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我们看到,铅笔是6边形的,我们用小刀均匀地在铅笔的每一个棱上削掉一块儿,使它变成12边形,用这个办法再削……我们观察到随着铅笔边数的增加,会出现什么现象?边数越多,他的周长越逼近圆的周长,面积越逼近圆的面积,圆周率的数值就越精确。如果按照割圆术计算,要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精确的圆周率值,这就需要对9位数字以上的大数进行上百次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祖冲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数学以外,农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杰出的代表。 探究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介绍: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认为书中记载过于简单,不能详尽地把祖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情况描述下来。于是,他选择《水经》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家、文学家所重视。 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思考回答:《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是什么? 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内容以注录全国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特色是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叙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课本插图中激动人心的情景及相关视频,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信念。 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播放《东方之珠》音乐。 1.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 2.东方之珠是一个城市的美称,猜一猜,是哪座城市? 3.在你的心目中,香港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教师小结:和你们想象得一样,香港是个经济发达、繁华美丽的城市。有美食天堂、购物天堂、东方之珠等美誉,还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如此繁华的香港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饱含着中华民族的血泪,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我们就一起重温历史,走近香港。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港澳问题的由来 史料1香港问题的由来。 史料2澳门问题的由来。

教师:假如你是港澳居民,在经历了多年的殖民统治后,你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学生:盼望国家富强,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就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一国两制”的构想 史料1984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点拨) 教师: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两种?各有何影响? 学生: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就是用武力解决,这既会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又会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和平方式则可以减少阻力,有利于港澳顺利回归。 学生得出结论:和平的方式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教师: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 学生:“一国两制”。 教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其含义是什么呢?其中“两制”指的是两种什么制度? 学生:“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 教师:“一国两制”的提出,受到了港澳各界人士的欢迎,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史料1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会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套资源由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全套教案集,请 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

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设计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含义及意义;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原因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培养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新课导入: 播放《回首沧桑骨肉分》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1)香港被侵占过程。 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1860年10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 1898年6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为期99年。 (2)澳门被侵占过程。 1535年,葡人在澳门停靠船舶,进行贸易。 1557年,葡人正式进入澳门,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1849年,葡萄牙人推行扩张政策,经过30多年的蚕食,占领了关闸以南的澳门半岛。 1851年,葡人占领氹仔岛。1864年,葡人占领路环岛。 (3)提出问题:香港、澳门问题的产生说明了什么? 那么港澳是如何回归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自主预习(结合课标要求、课标解读和导学案,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展示交流)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回归 1.提出时间:改革开放新时期 2.提出者:邓小平 3.目的:为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4.含义:在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不变。 5.作用:①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八年级下册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内容较少,简明而清晰地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教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通过中国*******顺利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也说明了只有*******中国才能顺利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4、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推进祖国统一的正确方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明中国国力的壮大,国际地位的上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国两制同样可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一国两制”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尊重历史,在统一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社会制度存在。 二、说教法 1、媒体运用:多媒体电教室。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把要授课的重要知识点、难点等一一讲清楚。 3、教学方法:直观法、问题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三、说学法 1、学习方法:学生要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 2、能力培养: (1)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电脑显示问题)自然过渡到"一国两制"。 (2)、关于"一国两制"的内容。 教师展开"一国两制"的教学,讲授与提问结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文化的变革的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教法 通过体会课文在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了解《神曲》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作用.通过查阅有关达?芬奇的主要生平,历史活动,历史影响等资料,了解他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从对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和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的了解来体会文艺复兴的实质,这是本课的难点。重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化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股资产阶级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 2、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文艺复兴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谁能讲述一下它的内容,实质及其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文艺复兴的背景:(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因此许多追求思想解放和个人精神的自由的人,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2)14世纪起,欧洲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3)许多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着迷的文人学士的努力,使多数古希腊罗马经典著作的文化光辉重新为人们理解和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4)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还与欧洲科学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5)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传播和蓬勃发展与印刷术的推广和书籍的普及相关.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内容: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以人为中心,反对教会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文艺复兴的作用: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明史上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思想领域,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引起变革的运动,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人们主体意识觉醒和高扬的时代,是人性从中世纪神学摧残下复苏和回归的新时代. 二、《神曲》中的人性 向学生介绍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及他的作品.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他对人性的种种类型和表现做了生动而深刻的描写,因此,它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也被认为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标志. 三、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本目主要介绍了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达?芬奇及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对人和人性的研究和理解得到最充分体现的一幅绘画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在达?芬奇绘画作品中最为人所称道,它充分的表达了达?芬奇的高尚人格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剧作为众多的观众和读者喜爱,在许多国家上演,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他的戏剧取材于各国的历史传说和文字资料,很多故事并不发生在英国,但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极高,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课堂小结: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公开课教案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实验中学石国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搜集香港、澳门的历史、地理、回归历程、回归后的繁荣发展等资料,学会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编演历史剧、观看香港、澳门回归录像等资料,感受香港、澳门艰难的回归历程,加深对港、澳回归意义的理解以及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及其历史意义——通过研究小组的多项活动展示,加深对港、澳回归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抒发港澳被侵占和回归的不同感受,加深对回归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影响——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理解含义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东方之珠》歌曲, 香港、澳门是祖国两颗璀璨的明珠。但百年前的中国,由于落后,不断遭到外国侵略者的欺凌,使得香港、澳门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就这样被列强从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夺走了。而今这两颗明珠历经艰辛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下面,就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共同回顾一下香港、澳门是如何回归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新课探究】 一、屈辱的过往 过渡:有过失去才会叫回归,那历史上港澳问题是怎样由来的呢? (展示《沧桑回顾》课件,介绍港澳被侵占历程) 过渡:每一个中国人,都忘不了这个耻辱,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香港、澳门早日回归。闻一多先生所作的《七子之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声。现在我们来看其中的两首。 课件显示《七子之歌.香港》(请一学生带领朗读) 课件显示《七子之歌.澳门》(学生聆听歌曲) 过渡:闻一多先生所作的《七子之歌》,他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受尽侵凌,渴望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人类,的,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 讲授新课: 一、人类的出现 教师: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 学生: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南方古猿生活想像图南方古猿化石 教师根据第3页“动脑筋”向学生提问: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应该是的。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教师展示图表(完全形成的人)、图片。 完全形成的人 进化阶段 主要代表 猿人 早期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 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智人 早期 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 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北京人复原图山顶洞人复原图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学习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提出、含义及意义2.知道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识记回归时间和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2.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自主学习】(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实现,是中华民族的愿望。2、提出:改革开放后,从维护国家统一和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的伟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现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现制度。4、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经过:(1)香港回归:①1984年底,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②,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澳门回归:①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②______,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材料二1997

年6月30日晚,十万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那时的天安门广场,华灯流光溢彩,人如海,歌如潮。在距离1997年7月1日0时只有10秒钟的时候,群众已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他们有节奏地齐声高呼起来。材料三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缓缓降落。它标志着……。0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响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徐徐升起。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指什么? (2)英国国旗的缓缓降落标志着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在不同地点的中华儿女表现出的相同情绪,这能说明什么? 2.阅读以下材料: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数亿农民成功解决了温饱,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构想,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理论,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旗帜。——改编自一位伟人纪念堂中的留言请回答:(1)根据材料判断这是哪位伟人?其中的“决策”“构想”“理论”分别指什么? (2)“数亿农民成功解决了温饱”得益于哪一政策?“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体现于哪些史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