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
教育传播学复习要点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1.传播学的奠基人与集大成者

奠基人

拉斯韦尔

勒温,又译卢因

拉扎斯费尔德

霍夫兰

集大成者

施拉姆

2.传播的定义

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传播的类型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4.传播的功能

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5.教育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特征:目的性、特定性、多样性

6.教育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不同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7.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存储和拥有教育信息;提供和发送信息

教育信息: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

教育媒体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提出反馈信息。

8.教育传播要素间的关系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者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度受教育者在认知、技能与情感方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与教育信息的关系

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教育传播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教育信息和受传者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传播开展的前提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信息与媒体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教育信息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媒体,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媒体的关系(人机关系)

9.教育传播的演进

1、语言传播(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功能:语言传播具有表达思想、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功能。

特征:简单、快捷、通俗、及时反馈等优越性。

方式:口耳相传,使用的感觉器官是听觉

2、文字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特征:信息量日益增大,并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

传播方式:学习重心由听觉转向视觉,除口耳相传,增加了读写训练。

印刷传播时代(教育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3、电子传播阶段(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特征:信息量迅速增多,达到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传播方式增加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各种感官参与

4、网络传播阶段

信息海量增多,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又增加了网上交流;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

同步与异步交流

10.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倡导者、指导者

教育信息:模拟信息——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单向——双向、多向;多媒体表现信息。

学习者:被动——主动

11.教育传播系统

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能够不断地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

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12.教育技术和教育传播之间的区别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13.编码译码

编码:就是把要传递的信息转换成可以发送的信号。

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信源编码是指用合适的符号系统去代表事物的意义,即把信息转换成符号。

信道编码是指把一定的符号意义转换成一定的信号,即符号转换为信号。

所谓译码是指受传者把接收到的符号系统转换成指向的信息。是编码的反转换。

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14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15.教育传播过程的表述

教育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教育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经过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16.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是描述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及其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简化形式。

17.模式的表达形式

按性质划分: 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按表示形式划分: 语词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式

18.传播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二)拉斯韦尔模式

提出传播的五个要素

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单向传播,忽略了反馈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三)香农—韦弗模式

对传播过程的描述比5W更细致。

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

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克服单向线性传播的缺点

注重反馈环节,反馈增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一致性. 考虑噪声的影响(六)贝罗的S-M-C-R模式

把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传播要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忽略反馈

19.信息的含义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20.信息的本质特点54

普遍性

重要性

依赖性

独立性

受主观影响

21.教育信息的特征55

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具有知识的秉性

可以被传输和存储

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22.信息的产生

1. 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 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3. 作用的痕迹——信息

23.信息体及不同信息形态57

信息体:自然物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信息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4.教育信息来源64

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25.语言符号的功能75

1. 语言是传播中最通用、最简便的传播媒体

2. 语言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工具,是认知水平发展的催化剂

3. 语言能够控制受传者的注意域限,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

4. 知识体系是以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表现的。学习的终点表现就是要掌握以抽象符号表现的知识体系。

26.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1. 语言是静态的,而现实却是动态的。

2. 语言是有限的,而现实是无限的。

3. 语言是抽象的,而现实是具体、丰富多样的。

27.语言运用的失当现象

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28.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原则79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要有针对性

要有适当的强化

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要有整体性

29.专业符号语言的意义

自然语言存在局限性:(1)语词的多义性。(2)语法不够严格。(3)缺乏模式化。

专业符号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含义内容之间,只存在唯一的确定关系,可以使科学知识的表达更严谨、更精确、更清晰。

30.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 传播态度情绪,透视情感真伪

2. 补充言语信息,全面展示个性

3. 替代言语信息,适应传播环境

3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

(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

(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

(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

(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

(6)类语言符号

(7)副体态语言

33.教育传播通道的要素

编码、译码和信道

34.教育传播的通道:94

学生—教师通道

学生—媒体通道

学生—实际事物通道

学生—家庭通道

学生—学生通道

35.教育传播通道的干扰96补充

一.来自信源的干扰

不良教育信息

二.来自编码的干扰

用语含混

用词不当

没有注意共同的经验范围(使用缩语、方言)

拍摄过程中没有抓住重点(多余信息干扰)

三.来自信道的干扰

教学设备不良

教室安排不当

视听环境不佳

四.来自译码的干扰

感觉器官干扰

生活经验干扰

36.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

一.让校园充满信息

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7.麦克卢汉的媒体观

1.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2. 媒体就是信息

3. 媒体有“冷”、“热”之分

4. 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38.戴尔的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104

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上升越抽象

教育教学应从具体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使学习更为具体,从而更好的抽象

位于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经验方式的不足。

39.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104

1. 传递信息

2. 存储信息

3. 控制学习

40.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105

给教学提供具体经验

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

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41.媒体的选择方式108

42.教师是教育信息的把关人

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被成为“把关人”。(P114)(教师作为交与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

43.教师传播行为

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

44.学生传播行为

一.接收传播信号

1.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2. 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讲授

3. 使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4. 视听大众传播媒体

5. 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

二.进行译码

1. 将信号转换为符号

2. 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

三. 输出与反馈信息

1. 输出信息的行为表现

(1)接收传播信号时的外显行为:注意力、喜爱程度

(2)在进行译码时的外显行为:沉思、回答问题、点头等

(3)是信息译码后的效果行为: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观点、情感的变化2. 教师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方法:

(1)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专心、注意力集中,对传播内容是否感兴趣等。(2)提问问题请学生回答。

(3)给学生布置练习与作业。

(4)考试。

45.学生行为特征

1. 目标性

2. 主动性

3. 选择性

46.教师传播心理

1.动机与兴趣

2.情绪与情感

3.意志

完成教育传播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标的坚定性

处理问题的果断性

教师的沉着、自制和耐心

4.能力

全面掌握和科学设计内容的能力

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

多方面的、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

教育机智

5,.教师威信

47.学生传播心理

一、选择性心理

1、选择性注意

信息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

信息具有易得性

形式灵活多变

受传者的习惯

2、选择性理解

习惯

心理

难易

效用

3、选择性记忆

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二、遵从性心理

群体因素

群体的合力越强,越容易引起个体的遵从性心理,群体越容易达成共识。

个体因素

个人的威信(地位、学识、资历)

个人的心理特征(自信、意志坚强)

48.师生互动类型

1. 假相倚型

2. 非对称性相倚型

3. 反应性相倚型

4. 彼此相倚型

49.师生互动机制特点

1. 依存性

2. 差异性

3. 互补性

50.教育传播环境

是指围绕着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51.教育传播环境影响因素

一.校园环境

1. 校园物质环境

包括:各种校舍建筑;

校园建筑物的造型、设计、布局等;

校园各种绿化、美化、净化设施。

2. 校园社会心理环境

包括:学术风气: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等;

社会意识:对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关心等;

集体观念: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等;

文明礼貌:衣着、举止、语言、礼貌等;

求实精神: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等。

二.教室环境

对教育传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也是教师最能控制的一种环境因素。三.社会信息

四.人际关系

五.班风校风

六.电、光、声、色、空气、温度

52.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特点145

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式、开放性

53.环境的功能

1. 扩展功能

2. 激励功能

3. 陶冶功能

4. 益智功能

5. 增强功能

54.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扩展学习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智力发展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55.如何优化环境

一.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要符合学校卫生学的要求

(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

二.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

(一)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

(二)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能力

(三)注重对社会信息的及时筛选和处理

三.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

(一)遵循平等原则和相容原则

(二)消除自傲、自卑、猜疑、嫉妒等心理障碍

(三)加强爱国主义和爱校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

四.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控自理环境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控自理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

(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56.传播效果理论阶段及其代表案例155

1. 子弹论(20世纪20-30年代)

“火星人进攻记”

2. 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50年代)

拉扎斯菲尔德关于投票选总统的调查

霍夫兰对记录片研究

3.回归强效果论↓

麦戈比——心脏病例的试验

【适度效果论(20世纪60-70年代)

强效果论(20世纪70-80年代)

权变效果论(20世纪90年代)】

57.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162

知识、能力和行为

效率

规模效益

58.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阶段性效果:1. 达标程度 2. 教学时间 3. 教学规模

远期效果:1. 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2. 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3. 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59.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165

方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60.优化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

二.抽象层次原理

三.重复作用原理

四.信息来源原理

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61.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

● 理论归纳(实践——理论)

● 演绎理论(预测理论)

● 机能理论(理论——验证新理论)

● 模型

62.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区分办法:占数据的都是量的,其余归为质) 二、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

2,哪些研究属于定量的研究?

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3,哪些属于定性研究?

观察法、访问法、文献研究法 所有相关人员 部分

查明学习准备情况和不利因素

受众 整体范围 小样本 观察法、调查法、作业分析法、测验等。 规模

检查整体效果,

提供总体评价。

监督发展进程,调整修正发展进程。 摸清条件、基础,发现问题诊断原因。 评价目的 在事物发展进程后 在事物发展进程中 在事物发展进程前

实施时间 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评价类型 比较项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篇一: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 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 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 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 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 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也认为是3 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 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 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和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使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 体使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 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 变化的现象。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4.符号学的先驱是 ( ) A .皮尔士 B .索绪尔 C .怀特 D .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 ) A .教育者的讲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 .音型 B .非语言符号声 C .自然音响 D .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 ) A .马歇尔·麦克鲁汉 B .哈罗德·英尼斯 C .欧文·戈夫曼 D .威尔伯·施拉姆 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 ) A .模式的创见性 B .模式的简明性 C .模式的现实性 D .模式的推断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 ) A .《传播模式论》 B .《通讯的数学理论》 C .《大众传播学诸论》 D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 .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 ) A .双向沟通 B .多向传递 C .单向流动 D .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4.媒介的“高清晰度”是指()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 15.在麦克鲁汉眼中,下面属冷媒介的是() A.照片B.报纸C.印刷品D.电视 16.下列不属于德国学者纽曼提出的大众传播三特性的是() A.累积性B.深度性C.普遍性D.和谐性 17.有声电影被用于教育是在()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18.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概括中不包括()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19.传播学主要研究的是() A.自然传播B.动物传播C.人类传播D.机器传播 2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容的说服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错选、多选不得分。每小题2分, 共10分) 1.下列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A.传播者B.受播者C.信息 D.环境E.通道 2.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A.闭环模式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D.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完整word版)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 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 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 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 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 (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 0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 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 ;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 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15~18)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机动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的模式,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但该模式是单向性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也未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四环节:1信源和编码者2受传者和译码者3信息4通道 4老师补充的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得 分 评卷 人

4.符号学的先驱是() 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C.自然音响D.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A.马歇尔·麦克鲁汉B.哈罗德·英尼斯C.欧文·戈夫曼D.威尔伯·施拉姆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A.模式的创见性B.模式的简明性 C.模式的现实性D.模式的推断

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A.《传播模式论》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传播学》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第一讲:导论: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视角一、认识传播中的世界 (一)传播:人类社会重要现象 ?人群体社会 ?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 ?传播与行动:知己知彼 (二)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零距离 ?周边信息 ?交往、就业 ?大众传播手段 (三)信息传播与日常生活 ?人生重要事:吃喝拉撒睡工作玩乐 ?吃:吃什么?去哪吃?怎么吃? ?喝:喝什么? ?穿:审美与实用,流行与时尚 ?住:住在何处?方式? ?拉撒:约束自觉性 ?看、听、说、读、写 (四)传播塑造口味 ?品牌的意义 ?培养与控制 二、传媒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媒介的发展 ?城市生活及信息来源渠道的相对垄断 ?教育与大众传播 三、传播与文化 ?民族特性的塑造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化与民族化 ?习俗与观念 传承 变迁 断裂 四、传播方式变迁 ?传统社会社会传播 社会结构 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的重要地位 传播的功能、有效性 谣言、江湖、社会稳定、动荡、战乱 制度化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力量 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 格式化媒介与信息 选择性信息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窗口 ?传媒对于世界的建构 ?建构对于人们思维的影响 ?媒体真实与实际真实 ?影视媒体对生活建构的影响力 ?消费观、恋爱观、婚姻理解 ?电视直播:自觉的幻觉 ?传媒新闻关注:非常态现象 ?新闻策划 五、新媒介出现的意义 ?网络 ?手机 ?信息传播的方式变迁 ?参与性 六、作为一门课程:学习传播学的价值 (一)传播学的实用价值 ?1、引导性问题 当你已经身处传播无处不在的世界时,为 什么还要学习传播? 传播是什么? 传播活动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 传播领域内有哪些共同的主题? 传播的内涵分布于哪些层次? 哪些职业向拥有坚实的传播学背景的人 敞开大门? ?2、例子 一位朋友带着问题来找你,你想让他明白 你是支持他的。 你被邀请参加面试,而面谈过程中的沟通 是否有效,将决定你是否能够获得这份梦 寐以求的工作 学期结束时,你的恋人将要毕业,并且到 离这里有1000英里的城市去工作,你在 考虑如何跨越地域距离而保持联络。 你所有主修的一门课程是口语研究报告, 因此你的成绩取决于你的公共演讲能力。 诸如此类的场景说明了传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你所学的其他科目不同,传播学几乎对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影响。 当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激励自己迎接挑战时、说服自己采取或放弃某一行动时,这些都是与自 己所进行的交流。 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建立或巩固人际关系、完成工作或开展事业、参与社会或市民活动。 生活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传播。 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传播,但是我们却不能总是做到有效地沟通、交流。 不充分或不恰当的传播知识和技能将是人们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