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绪论

1.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①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受,与反馈的活动;使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

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②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③组织传播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④大众传播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⑤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适合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⑥人的内在传播是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2.阐述传播的类型和功能。

类型: 1.自然的传播 2.动物的传播 3、人的传播 4.机器的传播

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3.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

①大众传播的目的是,主要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是,主要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②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

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③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教材编辑者。

④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

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面对面的直接传播。

⑤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

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的特点。

⑥ 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4.阐述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构成要素有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

5.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教育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传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传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教育传播的演进 发展阶段 时间 特征

信息 媒体 方式 感觉器官

口语传播 约公元前3000年以前 量少、零散、无序

原始、简单 口耳相传 听觉为主

文字传播 约公元前3000年以后——公元19世纪末 日益增多,从零散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逐渐多样 另加读写训练 视觉为主

电子传播 公元19世纪末以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迅速增多,系统化、科学化 多样化、多媒化 再加人机对话 视、听觉并用

网络传播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海量增多,数字化 网络化 再加网上交流

视、听、触觉并用

6.阐明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改革

①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

从主要满足教育者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 ②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 *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 ③教育传播模式的变革

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变为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模式

7.阐释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教育传播学式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解释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他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他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他的对象是整个传播系统和教育

教育者 受教育教育媒

教育信

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1.名词解释:

1) 教育传播过程:在教育传播中,当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传递时,则产生了动态的过程,这就是教育传播过程。即:所谓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与交换教育信息过程。任何教育传播过程几乎都包含以下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反馈与效果等。 2)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3)噪声: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外,出现各种干扰的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4) 反馈: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成为反馈。

5)效果: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引起的变化,称之为传播效果。它可以表现为知识信息的增加,态度行为的改变,创造力的增强等。 6) 模式: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7) 教育传播模式: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显示的一种理论性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8) 编码:在发送端将信息装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这一过程为“编码” 9) 译码:在接收端将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为“译码”。

10) 媒体: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2.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九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

3.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确定教育传播的信息阶段,选择教育传播的媒体阶段、通道传送阶段,接收与解释阶段,评价反馈和调整阶段

3.拉斯韦尔,香农-韦弗,加涅、施拉姆、贝罗传播模式的基本内容,并能做简要的评价 1、 拉斯维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的过程模式。五“W ”模式就是who ,

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拉斯维尔的博士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他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首先他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其次,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 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把传播过程分成七个组成要素,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这

一模式图解形式如下:

确定信选择媒通道传接收解调整再

评价反

评价:香农-韦弗的传

播模式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它系统的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字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问题。 3、 加涅的学习信息就成结构模式:加涅利用信息加工理论,模拟学习过程,提出一个

人的学习信息流程模式,他说明人类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内在的一系列心理操作,对外来信息或已存在人类记忆中的信息进行不断的加工而成,这一过程是: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输出、信息的反馈。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首先与已与单向传播的模式划清了界限;其次,他加强在信源与信宿之间(目的地)之间,即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进行传播,因为只有这样的信号才能被传授双方所共享;再次,传授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是,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后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的反应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合适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授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4、贝罗的S-M-C-R 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Source )、信息(Message )、通道(Channel )、和受传者(Receiver )这个模式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该模式是单向的线性的,缺少反馈的环节,后来贝罗的解释增加了反馈环节。另外,他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也未考虑。 4.陈述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原则

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

信编信译信

讯息

编码者 解释

讯息

译码者 解释者 编码者

经验范

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构建原则:1)科学性2)现实性 3)简明性4)操作性 5)创建性

5.阐述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四个典型模式

构建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同时,传播 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此外,要使传播能有效进行,还需要一个反馈环节。由此,我们构建如图示的教育传播基本模式。

四个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1、师生面对面教育传播模式

2、远程教育传播模式

教 师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媒 体 学 生

反馈

教学环境

教育环境 受教育者 教育媒体 反馈

教育信息 教育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6.陈述几种网络媒体传播模式

1、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性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师

学生

学生

媒体制作教育信息 教学媒学生

教学辅助者

教师

教育信息

远程教学 学生

师 教学要求 教学内 HTML 文

2、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3、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4、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5、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教学习资源库 CAI 软件 远程登录

WWW 服

学E-MAIL /BBS

教师/ 讨论主题 课件资

远程登录 学学

新闻组 BBS 在线聊教介绍任务 明确任务 提供资Web 服务器 学

学学

E-MAIL 教师 专题网站 结构化知识

专题资源库

协作学习平台

测试评价系统

学生

学生 学生 E-MAIL/BBS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1说明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当今使用频率极高的的术语,基于学术界对信息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认可的普遍使用的信息的定义,综合众多对信息的理解和界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不同的领域:

(1)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2)信息的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的不确定性的东西

(3)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由此,我们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2信息的特征、产生和形态

信息的特征有:

(1)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重要资源

(2)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3)信息可以被传输和储存

(4)信息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信息的产生: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属物质的作用,其方式有以下几种:物质直接作用方式,是指物体间通过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物质场的作用

方式,是指物体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通过其产生的物质场的作用于其他物体;

发射与接收方式,是指他是物质场作用的特殊形式,信源物发出一种特殊的信

号,信息体通过特有的感官或接收器去感知与接收这一特殊信号)(3)作用的痕迹------信息

信息的形态:

(1)自然信息,即信源物作用在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2)机器信息,即信源物作用在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

(3)人类感知信息,即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大脑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4)人类思维信息,即将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转换成为的符号信息

3.阐释狭义信息的度量方法

只考虑信息的形式,排除信息的语义因素,继而建立数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度量,这是研究狭义信息度量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用概率论作为数学工具去定量描述信息,是香农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千差万别的现象,我们可以把这些现象归纳为三类: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任何信息的发生都带有偶然性、随机性。虽然随机的、偶然的现象是不可知的,但在大量偶然现象中可以找出某种必然的规律,这就是概率论研究的统计规律。概率论的统计方法在通信信息的定量研究中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4. 阐述狭义信息论的局限性和广义信息论的发展前景

(1) 狭义信息论强调的是信息的形式化,排除了信息的语义因素,并利用概率统计

的方法,才解决了信息的度量与传输的数字描述问题。(形式化是狭义信息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也是使它的应用受到局限的根源,狭义信息回避了信息的语义问题,是它的应用受到局限的的主要原因狭义信息论抛弃了信息的语义与语用问题,只研究信息的符号及其符号之间的统计关系。另一原因是采用了概率统计的方法去建立信息度量问题。)

(2)广义信息论的发展前景:人类的传播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息息相关的,

广义信息论的发展将使人类传播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方面出现新的飞跃。首先,广义信息论的发展,将使信息的加工处理工作实现机械化、技术化,代替了人类大

脑的部分功能,使人类不但能够从许多的笨重的体力活动中解放出来,也能够从一部分脑力劳动中逐步获得解放,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延伸和加强了人类但哦啊的神经和思维器官。另一方面,广义信息论的发展,将使人们对自身的器官----大脑的功能做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加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科学化过程,使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彻底变革。

5.阐释教育信息的含义、来源和特征

教育信息的含义:从狭义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等;从广义的角度分析,还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信息,如教育管理信息。评价性信息。干扰信息等。

教育信息的来源:1教师 2 客观事物 3教育信息体

教育信息的特性:1 科学性 2目的性 3系统性 4共享性 5多样性

6.说明符号的定义和分类

从传播学研究角度出发,施拉姆对符号的界定是: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活动的双方面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责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像、姿态、表情等。

符号的分类: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自然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7.阐释语言符号的特性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指的是有很多单个的符号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一种符号系统。一种语言的语法就是一种规则;语言符号另一个规则就是约定俗成。

(2)语言具有多层次的结构

(3)语言是线性的

(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8. 说明传播符号的本质意义

1.符号代表事物

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

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

4.符号具有威严意义和内涵意义:外延意义是表示符号与事物之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

观性,内涵意义则是值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关系,它常常带有情感上的爱憎与评价上的高低等因素,是主观性的

9.说明教育传播中语言符号的运用法则

(1)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适当的强化

(4)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5)要有整体性

10. 说明专业符号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的产生原因

自然语言存在一些不容客服的局限性:(1)语词的多义性(2)语法不够严格(3)缺乏模式化。自然语言难以简明地表现科学中某些精密而又复杂的内容。为了克服自然语言的这些局限性,人们发展和建立了专业语言符号。

人们为控制电子计算机操作和进行“人—机”对话,必须编制一套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语言系统,因此,人们设计了多种计算机语言

11.说明非语言符号的类别、功能与特性

类型:(1)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动态视觉非语言符号,静态视觉非语言符号

(2)听觉型非语言符号:类语言;其他语言符号

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补充与强调语气

(3)代替词语

特性:普遍性形象性多维性整体性

12. 陈述教育传播中常见的非语言符号

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

3.教育传播环境

13. 阐释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的运用法则

1.辅助性

2.准确性

3.适宜性

4.稳定性

5.情感性

14. 教育传播中的符号体系

教育传播中的符号体系包括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以及多符号系统。

教育传播中的语言符号有以下几类:教科书(文字教材)中的语言符号;教师语言:教学语言、提问与讨论语、评价语;校园广播语;

教育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6)类语言符号;7)附体态语言;

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1)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2)插图、挂图与简画;3)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

3、教育传播环境

多符号教育传播系统的应用:1)电子教材系统;2)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系统;3)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4)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

第四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1.说明传播通道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传播通道:传播通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的途径。

构成要素: 编码、译码、信道。

2.说明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和构成。

教育传播通道: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

构成:它的通道和一般传播通道是一致的,具体特点有:(1)通道中传递的是教育信息(2)信宿端是特定的对象——学生(3)信源端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此外还有教育传播媒体、社会真实事物、家庭和周围学生等其他发出教育信息的具体对象。

3.阐述教育传播通道的干扰因素

(1)来自信源的干扰(2)来自编码的干扰(3)来自译码的干扰

4.说明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畅通的关键在哪些方面

(1)让校园充满信息(2)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的含义

媒体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也可看做为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教育传播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

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一般的媒体发展成为教育传播媒体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1.媒体用于储存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才可称为教育传播媒体。2.媒体用于教学活动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育传播媒体。

6.阐述麦克鲁汉关于媒体的几个观点和评价

(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有许多合理的部分,也有不足之处。他提出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的观点,被人们引用最多,影响甚大,多数人对此都持肯定态度。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主张研究媒体时,把它与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考虑,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虑。他的这些看法,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媒体是有积极意义的。

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了媒体的作用。把它看成是促进社会改变的决定力量,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者的队伍。他的”冷“、”热“媒体的理论,也是缺乏科学性的。

热媒体:热媒体是指对象参与程度小的媒体

冷媒体:冷媒体是指对象参与程度大的媒体

7.阐释教育媒体的特征。

(1)呈现力:呈现力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

(2)重现力:媒体的另一种重要特征是对信息的重现能力。

(3)传送能力:传送能力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

(4)可控性:可控性是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5)参与性:参与性是指利用媒体开展教育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

8.阐释施拉姆关于媒体选择运用的几个原则。

第一原则:我们可以使用任何媒体学习。

第二原则:我们向经验学习,媒体派不上用场。

第三原则:我么会从媒体或直接经验中不自觉的学习。

第四原则:没有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

第五原则:有一种或一组媒体与直接经验对某种教学工作来说,会比别的媒体更有效。第六原则:教课包括先后顺序,需多种媒体来配合。

第七原则:混合使用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的学习效果好。

第八原则:混合教学媒体来配合教学工作。这种配合十分复杂,很难做到理想。

第九原则:将媒体与教学次序作最适当的配合,实际上困难很大,即使能加以克服,也不知应如何进行。

9.阐述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选择模型。

(1)学习类型:根据教学目标而确定的学习行为可分为五类:a 学习事实性的信息 b 学习对多种事物的识别能力 c 学习抽象的原理、概念、法则 d 学习解决某种问题的程序与办法 f 学习操作性技巧

(2)媒体所需费用:指媒体所需成本

(3)媒体所能达到的效能

(4)学习类型与媒体效能关系

(5)媒体最优选择范围:根据媒体设计选择的最大价值律,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原则。

10.阐释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教学策略

(1)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

(3)自主学习

(4)协作学习

(5)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

(6)利用媒体进行远程教学

(7)研究性学习

(8)综合学习

(9)创新学习

第五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把关人、选择性理解、遵从性心理。

把关人:把关人就是教育传播过程中负责收集、处理、加工以传递信息的人。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选择性理解:对于同样一个信息,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选择性理解包括四种意义:

1) 依习惯来说,人们通常依照某些经验来接受传播内容

2) 依心理的调和来说,人是接受合乎于自己本身信念的传播内容,排斥或歪曲与自己

新年相反的内容

3) 以易得性来说,人们通常喜欢接受容易理解的传播内容

4) 依效用性来说,人们接受传播内容,总是以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为优先。

遵从性心理:在传播理论研究中,遵从是指个体在传播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在知觉、行为或观点上所发生的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人的心理上的复杂性反应,就叫遵从性心理。

2. 阐述教育传播中教师、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教师: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收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被称为“把关人”。

学生:既是教育信息的传受者,又是反馈信息的传播者。

3.阐述教师和学生的传播行为。

教师:1)教育信息的收集 2)教育信息的加工 3)教育信息的传递

学生:1)接收传播信号 2)进行译码 3)输出与反馈信息

4.阐释一个合格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1)热爱教育传播事业 2)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3)掌握教育传播技术 4)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阐述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心理因素。

教师:

1、政治法律因素:教师的传播行为必然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约束。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社会的价值标准体系和社会文化。其他因素:(1)信息价值:即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传播价值。

(2)组织因素;

(3)受传者因素:教师的传播活动必然受到传播对象(学生)的影响。

(4)技术因素: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一些技术条件、技巧水平等也影响着教师对于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

3、传播者个人因素

学生:

1、社会文化因素: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会影响学生的传播行为。

2、知识因素:1)知识基础:学生要接受教师的传播内容,必须具备接受传播内容的必备

知识基础。

2)解码能力:对教育传播系统所使用的符号,如口头语言符号书面语言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等,学生如果解码能力不强,就很难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3、心理因素: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传播行为有重要影响。首先是学习动机,其次是懂得感知、记忆和个人心理活动规律。此外,像学生的兴趣、情绪、个性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传播行为。

其他因素:学生的健康情况、学习能力等。

6阐述师生互动过程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类型与特点

教育传播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的地位,教师通过师生互动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师生互动过程如图所示。

类型:

1)假相倚型:在此种类型的互动中,参与双方均按自己的主观意见做出互动行为,他们的行为很少受客观条件或对方意愿的影响。

2) 非对称性相倚型:在此种类型的互动中,甲方以乙方的反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而乙方则以非相倚的方式对甲方的行为做出反应。

3) 应性相倚型:此类互动,属非常态的互动。在这类型的互动中,人们对带入情境的预定计划不去注意,只对他人正在说的或正在做的事情做出反应。

4) 彼此相依型:此类互动的参与者以相互配合的方式对对方的行为作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所以这是一种高效的、成功的互动。 特点:

依存性:教育传播系统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互为条件的关系 差异性:互动的差异性是维持师生互动的纽带。

互补性:互补性特征主要指学生向教师传播信息的反馈,有时会激发教师产生新的看法、新的观点,或修正教师的错误信息。

第六章 教育传播环境

1、 说明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环境、教育传播环境

环境:所谓环境,是指主题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 教育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2、阐释环境与人的关系

环境是指人周围的一切事物,这些事物能够给人以一定的影响。环境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环境能给人的发展以多方面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高低,都是受到一定的环境所制约的,没有适当的环境,即使是由许多健全的遗传因素,人的身心也不会发展起来。

教师认知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学生行为

环境是指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首先,环境是系统赖以存在的前提。其次,系统也给环境已反作用。

3.说明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

1)扩张功能 2)激励功能 3)陶冶功能

4)益智功能 5)增强功能

4.阐释优化教育传播环境的重要途径

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

2、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

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

4、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

第七章:教育传播效果

1.阐述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变迁

关于传播效果理论的研究,从传播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人们关注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自从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作为一个术语开始出现以来,传播学者一直在探索着这个人类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的效果规律。几十年来,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的理解历经起伏,概括起来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的“子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百发百中的无敌威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有限效果论”对“子弹论”提出质疑,认为大众传播效果相当有限。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界对大众传播的效果进行了反思。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突破了原有的笼统和线性的思维方式,对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重新评估,产生了大众传播的“适度效果”和“强效果”等学说。

2.阐述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超越以媒体为主导,以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为着眼点的研究框架,进而研究媒体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效果。研究将会更加注重与传播在增进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享知识方面的效果。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已经被普遍承认。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注重研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与传播媒体的匹配关系。

3.说明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教育传播效果可分为两个层次: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和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

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可理解为经过一定的传播教育过程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时间角度看,完成这个教育传播过程所用的时间。从规模效益角度看,一个教育传播过程使多少人受到教育,多少人获得知识、能力和行为的改变。

教育传播远期效果: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工作能力与工作成果

4.阐述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特征:

①特定的教学目标②特定的教学对象③采用多种教育传播

媒体④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

表征:

⑴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达标程度;教学时间;教学规模

⑵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毕业生的工作性质;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毕业生的工作效

5.阐释教育传播效果优化原理。

①共同经验原理②抽象层次原理③重复作用原理④信息来源原理

⑤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6.陈述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①明确目标:明确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目标,就是确定预期的教

育传播效果。

②系统分析:教育传播效果的软件、硬件和人的因素综合作用的效果。

③科学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传播过程的作用,为教育传播者

提供了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量体裁衣:如果说前面的三个环节,解决了教育传播效果优化过

程的策略问题,那么,量体裁衣着眼的是教育传播效果优化过程的

战术问题,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将前面三个步骤所制定的计划付诸

实施的问题。

⑤最大优化:这是贯穿在整个教育传播的环节。教育传播过程是一

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育传播效果的及时评价和反馈,是这个过程

朝着最大优化结果发展的保证。

7.说明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内容

1.达标程度

完成阶段性的教育传播过程后,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测试,检验其在上述领域中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的程度,通过科学的分析去确定教育传播效果

2.教学时间

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间,在保证预定目标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教学时间,也是教育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表征。

3.教学规模

教育传播过程,在同一时间内能够使多少受教育者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教育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表征。

8.说明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内容。

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能胜任何种工作,所担任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所担负的工作需要的业务能力水平等,都是教育传播效果的衡量标准

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也是反映整体教育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表征

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毕业生能继续深造,攻读高一级的学位,或者在工作中有突出成果或发明创造,得到各级奖励等,也是教育传播效果的体现。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教育传播学》试题B

*******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 *****级 教育技术学 专业《教育传播学》课程试卷(B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20世纪 ( )。 A 、 20年代 B 、 30年代 C 、 40年代 D 、 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 、信道编码 B 、信道译码 C 、信源编码 D 、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 A 、教育传播 B 、组织传播 C 、人的传播 D 、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 A 、缺少反馈环节 B 、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 、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 、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 、往往有多种形态 C 、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 、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 、反馈 B 、编码 C 、译码 D 、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20世纪( )。 A 、 30年代后 B 、 40年代后 C 、 50年代后 D 、 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 、模糊性 B 、多义性 C 、有限性 D 、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 、经济学 B 、生物化学 C 、物理学 D 、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 、单向通道 B 、双向通道 C 、单一通道 D 、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 、面对面传播 B 、间接传播 C 、人对人的传播 D 、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 、广义传播 B 、内在传播 C 、人际传播 D 、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 、间接传播 B 、目的集中的传播 C 、双向传播 D 、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 、19世纪初 B 、20世纪初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 、系统论 B 、传播学 C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 A 、1985年 B 、1987年 C 、1990年 D 、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 、教育者的传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 、学术上的理论 B 、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 、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 、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 、报纸 B 、广播 C 、电视 D 、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图像符号 D 、音响符号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 A 、传播者 B 、环境 C 、信息 D 、通道 E 、受传者 试 卷 密 封 装 订 线 试 卷 装 订 线 院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类型:(P3)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拉扎斯费尔德、霍夫兰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P6)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3)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作中学的课本。)(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___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2.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_____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表征教育信息的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_____两大类. 4._____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实物直观和语言直观更为优越. 5.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6.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及传播理论,而系统科学理论是它的方法论基础. 7.被誉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典型代表是苏联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美国布鲁纳的_____教学论和联邦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教学论. 8.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_____,动作技能,态度. 9.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综合性和_____. 10.有一只镜头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标有如下光圈值2.8、4.5、5.6、8、11、16,如果拍照时选用的光圈值8,则此时相机镜头的进光孔直径为_____mm. 11.盒式录音机主要由_____、音频放大电路、超音频振荡电路、走带机构和喇叭等组成. 12.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_____和表演型等四种. 13.录像机录像过程是通过磁头将电信号转换成磁信息记录在磁带上的_____过程.

14.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教师"是负责_____和_____工作. 15.有时在播放录像带时,电视机图像画面出现白色水平横条干扰并伴有噪声,这时可以尝试调节录像机上_____旋钮来消除此干扰. 16.教学设计以_____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_____作为研究对象. 17.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___和_____组成. 18.当代学习理论的三大学派分别是_____、_____和联结—认知学派. 19.课的划分依据一般为: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6分) 1.教育传播中,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是() A.教育传播模式 B.教育传播媒体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环境 2.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基础是() A.学习理论 B.教学理论 C.传播理论 D.系统科学 3.国外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的促进下兴起的. A.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发展 B.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 C.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发展 D.直观教育与媒体技术 4.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 A.教育传播媒体 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通道 D.教育传播系统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15~18)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机动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的模式,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但该模式是单向性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也未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四环节:1信源和编码者2受传者和译码者3信息4通道 4老师补充的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2.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3.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4.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 二、填空题: 1.同一信息可以用不同种信号传送; 2.同种信号可以传送不同的信息。 三、简答题 1.信息的特征 2.教育信息的特征: 3.符号的本质: 4.语言的特性 5.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 6.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7.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 四、选择题 1. 1.符号分为语言符号与()。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人工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人工语言和()。 A、非语言符号 B、自然语言 C、口头语言 D、非语言符号 3.自然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 A、人工语言 B、机器语言 C、书面语言 D、语言符号 4.下列属于人工语言的为()。 A、图画 B、手势 C、文字 D、F=Ma 5.下列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是()。 A、程序语言 B、F=Ma C、手势 D、CO 6.买西瓜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听一下它的声音、尝一口它的味道、捏一下它的软硬来判 别好坏。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7.老师在讲课讲到大时,往往会双手摆成一个大圆的样子,这体现了非语言符号的()。 A、普遍性 B、形象性 C多维性D、整体性 8.物理老师讲自由落体的高度时,手从某一高度往桌面下落,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9.教师的手向某位同学指过去(邀请该同学回答问题),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0.老师对学生亲切的微笑(表示关心),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11.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整理自己的衣服,这是()非语言符号。 A、说明性 B、象征性 C、表露性 D、体调性 五、多选题: 1.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2.语言符号分为()。 A、语言符号 B、人工语言 C、非语言符号 D、自然语言 3.自然语言分为()。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机器语言 D、人工语言 4.非语言符号分为()。 A、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B、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C、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D、人工语言 5.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6.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分为()。 A、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B、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C、类语言 D、其他声音符号 7.以下属于象征符号的是()。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四要素是指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1、怎样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谈谈你对教育传播学的理解。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研究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与电化教育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没有核心,同等对待各要素,而电化教育视媒体为核心; ●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角度提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角度探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3、简述人类教育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见作业 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 第二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九段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贝罗 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信道编码P21图 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1、怎样理解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动态过程: 当通过信息控制各要素进行相互作用时,则产生动态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2、说说你对教育传播模式的认识,并阐释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见作业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P39 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得 分 评卷 人

4.符号学的先驱是() 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C.自然音响D.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A.马歇尔·麦克鲁汉B.哈罗德·英尼斯C.欧文·戈夫曼D.威尔伯·施拉姆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A.模式的创见性B.模式的简明性 C.模式的现实性D.模式的推断

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A.《传播模式论》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教育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重点内容:1,理解传播的含义2,传播的类型(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3,传播的四大功能4,教育传播的四要素说法 (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使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二)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三)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的特点。(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又很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四)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五)教育传播系统的四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第二章重点内容:1,学会分析媒体的具体传播过程2,几种教育传播模式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3,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不考试 (一)2—1—1教育传播的概念课本21页 (二)1,亚里士多德模式:指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该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2,拉斯维尔模式:该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教育传播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2、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一种体系。 3、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称为传播。 4、教育信息教学中的五段教学整合(设计)方略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等。 5、关于教育信息的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著名的九段教学策略,包括引起注意、告之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内容、提供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反馈、评介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6、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等 7、优秀传播模式具有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的特点。 8、传播模式的表现形式有词语式、图解式、数学式。 9、构建优秀的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的原则。 10、应用传播模式须坚持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有用有利原则。 11、信息过量将导致社会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资源浪费及信息疾病。 12、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客观事物及教学信息体。 13、教育信息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的特点。 14、在教育传播中应用非语言符号必须坚持辅助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 15、教育传播通常有学生-教师、学生-媒体、学生-实际事物、学生-家庭、学生-学生等通道。 16、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是物体、符号、信息,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7、传播媒介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特点。 18、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概念”,提出应进行“大众传播”研究,标志着其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 19、库尔特·勒温创立了传播学中的守门理论,理性阐述了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20、霍夫兰的突出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加强了对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视。 21、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意见领袖论,即信息中间站的影响,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22、威尔伯·施拉姆在1973年写成《人类传播概论》一书,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的初步形成。 23、1985年6月,复旦大学成立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所高校传播学研究机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