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体中鱼类对氯苯的生物富集系数研究

水体中鱼类对氯苯的生物富集系数研究

水体中鱼类对氯苯的生物富集系数研究
水体中鱼类对氯苯的生物富集系数研究

有机污染化学

氯苯在鲤鱼体内的生物富集系数(BCF )试验

氯苯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作为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之一,其在环境中的主

要迁移途径是挥发和生物富集。又以生物富集作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体的危害最

大,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氯苯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且不易被生物降解。对于水

体-水生生物之间沿食物链进行的生物富集是最重要的,特别是鱼类的生物富集。

因此,研究鱼类的生物富集系数对与氯苯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有重要意义。

生物富集是指有机化合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生物和水体之

间的平衡分配过程。常用生物富集因子(系数)来表示。即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

内浓度和水体浓度达到平衡时,两者浓度之比就是生物富集系数(BCF )。表达

式如下:

化学物质在水体中的浓平衡浓度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 BCF 本次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GC )测定氯苯在鱼(鲤鱼)和水体达到平衡时

的浓度,确定氯苯在鲤鱼体内的生物富集系数。由于所选鲤鱼较小,不考虑氯苯

被鲤鱼的微量降解作用。此外为保证水体中氯苯浓度不变,而采用流动水体进行。

一、试验器材

鲤鱼:选用同一批种的、体重接近的当年生鲤鱼,测试前需驯养一段时间,

选用新鲜藻类喂养,并充分曝气。

试验用水:采用经过去除余氯的自来水,并充分曝气。

离心机、提取器、气相色谱仪、20L 恒温玻璃缸、循环水泵;

乙酸乙酯、正己烷提取剂,氯苯等

二、实验方案

用试验用水配制一定浓度的水样(含氯苯),充分曝气后加入20L 恒温玻璃

缸,控制温度25℃左右。并开通循环水泵,时玻璃缸内的水样混合均匀。按照

一定的流量连续向玻璃缸内进该水样(连续流水体),保证水体的氯苯含量不变。

另设一不含氯苯污染物的空白试验,操作步骤与含氯苯的试验相同。

在以上操作条件稳定后,向玻璃缸内放入20尾经驯养处理过的鲤鱼,并开始计时。以后分别在0、24h、48h、72h、96h和120h分别取两组平行水样和鲤鱼进行氯苯含量测定。

水样中的氯苯采用正己烷萃取法,充分振荡后静置分层,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水样中氯苯含量(基本没有变化)。

对于鲤鱼体内氯苯的提取,可以先在索氏提取器内用乙酸乙酯提取,然后再用正己烷提取,提取液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氯苯含量。

同样进行空白对照试验,观察不同时间段内鲤鱼对氯苯的富集量。

三、试验分析

将试验测得的鲤鱼体内的氯苯和水样中氯苯浓度比值求出,即为该法测定出的鱼-氯苯-水体中,鲤鱼对氯苯的生物富集系数BCF。

本试验只考虑氯苯从水相向生物体内的转移,并最终达到平衡时的两者浓度之比表示生物的污染物富集系数,实际自然水体中,水生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的生物降解能力,同时还有小部分有机污染物会随着生物提的排泄作用重新进入水体。而本试验中采用较小的当年生鲤鱼作为试验对象,利用其对氯苯的降解能力弱,体内有机物染污较少,对有机物的富集能极强等优点,忽略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BCF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

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7.7

一、总则 (一)调查目标 在长江、珠江、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等七大重点河流干支流及附属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查明水生生物种类、分布、数量,评估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提供经验,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 淡水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多毛类、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类、甲壳类等)、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三)调查周期 每个重点河流调查与评估周期为2年。 二、调查要求 (一)调查准备 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内的重点物种名单。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调查队伍,开展必要的人员培训,准备野外作业需要的工具,包括样品采集用具、

标本保存处理用具、标本防腐剂、照相设备、信息记录用具、工具书等。 在开展现场踏查和野外采样前,必须进行野外安全培训。(二)技术要求 1、调查采样频次 鱼类、水生哺乳类按照丰水、枯水及平水期进行采样或调查,至少保证春季和秋季两次调查。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及着生藻类等类群每季度开展一次采样调查。各类群在经费允许和采样方便的情况下可增加调查采样频次。 2、调查采样点设置 鱼类采样点为1-5km长的河段(图1),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为分布在断面上的点(图2)。 图1 鱼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 图2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着生藻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根据确定的调查范围,在图上预先布设采样河段与采样点,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现场踏查并确定采样点: ①七大重点河流干流及一级支流上布设采样点时,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100km,二级以上支流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50km;鱼

农药理化性质

1 农药对环境安全性影响的因素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安全性与农药的性质、施用方法及施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密切相关,就这三方面的问题分别讨论如下: 1.1 农药的理化性质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影响的预测农药理化性质的指标很多,它们从不同方面影响农药对环境的安全性,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指标: 1.1.1 蒸气压农药进入环境后在气、水、土各介质间迁移、扩散与再分配特性受农药蒸气压影响很大,蒸气压愈大,农药就愈容易从土壤或水域环境转向大气空间,这样就容易进一步引起农药的光降解作用;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能,受农药蒸气压影响也很大。 1.1.2 水溶性水溶性的大小对农药在环境中的移动性、吸附性、生物富集性以及农药的毒性都有很大影响。水溶性大的农药容易从农田流向水体,或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之中,也容易被生物吸收,导致对生物的急性危害;水溶性弱脂溶性强的农药,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引起对生物的慢性危害。 1.1.3 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是指农药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极性与非极性溶剂中的分配能力,分配系数大的农药容易在非生物物质与生物体内富集,分配系数小的农药,容易在环境中扩散,从而也扩大了农药的污染范围。 1.1.4 化学稳定性农药的稳定性是指农药进入环境后遭受物理、化学因子影响时分解难易程度的指标,这是评价农药在环境中稳定性基础资料。 1.1.5 杂质一般优质农药其杂质成份对农药影响不大,但有些农药的杂质成份则成了影响环境安全的主要对象,如666中的几点种异构体,氟乐灵中的亚硝烟弥漫胺,甲胺磷中的不纯物等,因此农药的纯度和不纯物的成份必须在基础资料中提供。 1.2 农药环境行为特征对环境安全性影响预测农药环境行为是指农药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中的表现,其中包括物理行为、化学行为与生物效应等三个方面,它比农药理化特性指标更直观地反映了农药对生态环境污染影响的状态。农药环境行为的主要指标有: 1.2.1 挥发作用农药挥发作用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农药从植物表面、水面与土壤表面通过挥发逸入大气中的现象。农药挥发作用的大小除与农药蒸气压有关外,还与施药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有关。农药残留在高温、湿润、沙质的土壤中比残留在寒冷、干燥、粘质的土壤中容易发挥。农药挥发性的大小,也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性及其在环境中在分配的情况。挥发性大的农药一般持留较短,而在环境中的影响范围较大。 1.2.2 土壤吸附作用农药吸附作用是指农药被吸持在土壤中的能力。农药吸附能力的强弱决定与农药的水容性,分配系数与离解特性等。水溶性小,分配系数大,离解作用强的农药,容易被土壤吸附;土壤性质对农药吸附作用的影响也很大。有机质含量高,代换量大,质地粘重的土壤,就容易吸附农药。农药吸附性能的强弱对农药的生物活性、残留性与移动性都有很大影响。农药被土壤强烈吸附后其生物活性与微生物对它的降解性能都会减弱。吸附性

第四章鱼类生物学(精)

第四章鱼类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37.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所形成的一连串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由许多食物环节彼此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复杂网状关系称为食物网。 38.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 39.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40.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41.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42.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43.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44.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 45.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龄。 46.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亦是一种假年轮。 47.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48.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49.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增长值。 50.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二、填空题 68.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 69.暖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 70.4-4.5mg/L 6.5-11.0mg/l 71.海水鱼类淡水鱼类咸淡水鱼类 72.食物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鱼类与其它生物间关系 73.凶猛鱼与被食者的关系食饵竞争寄生共栖共生 74.鳃耙浮游植物滤取式下颌角质周丛生物刮取式鱼虾袭击式75.喜好性易得性 76.杂食性3级 77.螺蚬水生维管束植物。 78.490 79.浮游动物30mm 80.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 81.个体数量法重量法体积法出现频率法 82.脊椎骨鳃盖骨匙骨鳍条耳石

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19, 8(4), 303-309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d3222697.html,/journal/ije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d3222697.html,/10.12677/ije.2019.84040 Study on Assessment Method of Water Ecology Environmental Health Yuequn Huang1,2, Qing Zhang1,2, Jieyue Li1,2, Shoukun Huang1,2, Zhiqiang Wu1,2, Shiqi Yang1,2 1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Water Safety in Karst Area,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2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Received:Oct. 30th, 2019; accepted: Nov. 14th, 2019; published: Nov. 21st, 2019 Abstract The indicators are selected commonly to assess the health of water ecology environment, which can reflect the actual situat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t is difficult to continuous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a long dynamic process. It needs a theoretical technique and method that could reflect the health condition and restoration effect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al time. Based on reviewing the current assessment methods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health 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ovement behaviors of fish were proposed, and the indicators of movement behavior and sensitivity water quality of fish were used as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ects of eutrophic water. A set of effective and operability assessment system for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ects was developed. It wa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early warning and restoration effects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Water Ecology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ponse Indicators of Fish Behavior, Sensitivity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 Real-Time, Evaluation Methods 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黄月群1,2,张庆1,2,李洁月1,2,黄寿琨1,2,吴志强1,2,杨诗琪1,2 1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桂林 2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环境的 适应性能力 一、什么叫生物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 下面是几种典型适应性的实例: 1.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昆虫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枯叶、绿叶、树皮、土壤等物体的色彩非常相似。生活在草地、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不同树种而具有不同的体色。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猎动物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色浅,从上向下看,与水底颜色一致,从下向上看,却又像天空。分割

色是保护色的又一种形式,如虎、豹、斑马、长颈鹿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斑驳的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模糊不清。某些种类的比目鱼和蜥蜴能随背景变化而改变体色,以保护与环境的协调,这又是保护色的一种形式。还有些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保护色。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有些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 2.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例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就是一种警戒色。据有人研究,鸟类被黄蜂螫一次,会记忆几个月,当它们再见到黄蜂时就会很快地避开。有些蛾类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身上长着毒毛,如果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吃过这种苦头的鸟再见到这些幼虫就不敢吃了。又如欧洲有一种塔蛛,腹部呈现红色,其皮肤腺能分泌毒液,当它受到攻击时,其腹部向上,显示红色肚皮以示对天敌的“警告”。其他如瓢虫的斑点,毒蛇鲜艳的花纹等。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翅的背面颜色

生物扩大生物富集

生物扩大作用 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许多有机氯杀虫剂和多氯联苯都有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了解这种现象对评价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不少科学家在研究农药和重金属的浓度在食物链上逐级增大时,多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直到1973年起,科学家们才开始用生物放大一词,并将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者的概念区分开来。研究生物放大,特别是研究各种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于确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浓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放大与食物链在生态环境中,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为0.0001mg/L时,浮游生物体内含汞量可达001-0.002mg/L,小鱼体内可达0.2-0.5mg/L,而大鱼体内可达1-5 mg/L,大鱼体内汞比海水含汞量高1万-6万倍。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环境中低浓度的物质,在最后一级体内的含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因而可能对人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而食物链可以分为几种形态。在生态系统中,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四类。一是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野兔-狐狸-狼-虎。二是碎食性食物链,指的是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虾(蟹)-鱼-食鱼的鸟类。三是寄生性食物链,是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四是腐生性食物链,指的是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然后被微生物所利用。生物放大作用就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总的说来,初级生产者所产生和固定的能量、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便可形成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多种有害物质的放大作用 DDT等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的逐步浓缩,能充分说明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在其《寂静的春天》中充分描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甚至连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也因杀虫剂的使用而几乎灭绝。但是,DDT的生物放大危害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揭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DDT在海水中的浓度为5.0 X 10-11g,而在浮游植物中则为4.0 X 10-8g,在蛤蜊中为4.2 X 10-7g,到银鸥时就达75.5 X 10-6g。DDT从初始浓度到食物链最后一级的浓度扩大了百万倍,这就是典型的生物扩大作用。 DDT对英国雀鹰(Accipiter nisus)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早在 20世纪 60年代,雀鹰遭受了显著的毁灭,部分原因是由于DDT的生物放大作用,由于使母鸟吃了富集DDT的小虫和其他食物,它产下的卵的卵壳太薄,使得卵在孵出小鸟之前就很容易破碎,因而对雀鹰造成灭顶之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发现,我国典型湖泊底泥中19世纪早期已存在微量二恶英,主要存在土壤的表层,一旦沉积很难通过环境物理因素再转移,但却可通过食物链再传给其它生物,转移到环境中。因此,湖泊底泥中高浓度的二恶英可通过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对水生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通过实验还发现了二恶英在食物链中生物放大的直接证据,并提出了生物放大模型,从而否定了国际学术界过去一直认为二恶英在食物链中只存在生物积累而不存在生物放大的观点。 由于生物放大作用,杀虫剂及其他有害物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变得十分惊人。一些毒素在身体组织中累积,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这就导致杀虫剂在食物链中每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就会增加,而顶级取食者会遭受最高剂量的危害。食物中被放大的毒素 由于生物放大作用的存在,环境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也呈现富集或放大作用,因此生物放大作用也威胁着人类食物链,比如各种副食、肉类和鱼类。但是,这种危害一直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重金属铅、汞、镉等原本就对人和生物有害,但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更大了。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的损伤。汞是以甲基汞的形式对人体造成伤害,甲基汞在体内代谢缓慢,可引起蓄积中毒,而且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与大脑皮层的巯基结合,影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5月联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5月联考试题 高三地理2020. 05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84年,大众汽车入驻上海,标志着中外合资经营汽车企业的开端。时光荏苒,2018年我国宣布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几个月后,特斯拉与上海市达成投资建厂计划。2020年1月,首批中国制造的Model3完成交付,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国速度”。按照特斯拉的规划,这家工厂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特斯拉的入驻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全方位开放时代。据此完成1-2题。 1.从中外合资到外商独资建厂,外国汽车品牌陆续落地,主要得益于中国 A.经济的快速发展 B.持续的开放战略 C.多元的市场需求 D.灵活的销售策略 2.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建设,对上海的影响是 A.提升城市等级 B.改善空气质量 C.扩大服务范围 D.优化制造业结构 嵌瓷又称剪瓷塑,是广东省潮汕、闽南等地区各地祠堂、民居和寺庙顶部装饰的一种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传统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旧时民间雕塑处于兴旺时期,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剪裁后镶嵌在建筑物上,随着社会发展,嵌瓷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潮汕、闽南等地海岸线绵长,良港众多,自古就是外销瓷器的生产和运输基地,考古发现潮州有规模庞大的瓷窑遗址,在东南亚,也发现了大量潮州人兴建的瓷窑。相对于木雕、泥塑等,嵌瓷更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方文化特点。目前,潮州嵌瓷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此完成3-5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教学目的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C:理解)。 2.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C:理解)。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 大气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的危害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噪声污染的危害 【注解】 一、大气污染 (一)类型:煤炭型污染(我国) (二)主要污染物:烟尘及SO2 温室效应 (三)主要污染问题酸雨 臭氧层破坏 二、水污染 (一)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二)富营养化 1.原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植物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现象 2.具体现象:水华(淡水)、赤潮(海湾) 三、土壤污染 (一)概念: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承受能力,使土壤重量下降 (二)实例:“镉米”事件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一)概念:人类生产生活中丢弃的的固体物质往往含有多种对人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如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污染环境 (二)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的原料 损伤听力 干扰睡眠 五、噪声污染诱发多种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 【例析】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C) A.酸雨B.温室效应 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同类题库】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C:理解) 大气污染 .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对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请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D) A.动物数量增加B.很多物种的灭绝C.水源被污染D.森林被大量砍伐.在一个以燃煤供暖和取得动力的大城市,附近没有地衣生长,原因是大气中何种物质含量过多(B) A.CO2B.SO2 C.NO D.CO .下列哪项不是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原因(C) A.砍伐热带雨林B.燃烧大量的石油产品 C.世界范围内初级生产量的增加D.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扩展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一定会形成“温室效应” B.生物吸收会显著增多 C.沉积的碳酸钙会显著增多 D.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会显著增多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A)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水污染 .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日本水湾鱼体内甲基汞含量高达50ppm,比周围水内

生物完整性指数

河流生物完整性评介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逐渐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初期人们只是通过关注水体理化指标的监测和水中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环境评价,随着时间的流逝,污染速度的加剧,污染不断的加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自净能力,从而发展为对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生态评估[79]。主要致力于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对河流健 康状况的评估建立可靠的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简称IBI),指当河流受到人类活动或者自然灾害 的干扰后,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利用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生物参数对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的 一种评价方法。该指数评价方法主要是从生物类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的,筛选并构建对环境干扰最敏感的生物参数是通过定量描述生物特 性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47, 80]来实现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自建立以来,世界各国的应用也验证了生物完整性指数的适应性。然我国各地区由于存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背景,河流内水生生物的区域性较大,因此利用其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对我国特定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评价并不合适,这还需要重新筛选所有生物指数来构建适宜于该地区的生物完整性健康评价体系以评价特定地区的水

生态健康状况。 IBI 指数与标准的构建由4 部分组成,一是根据生物特征选出候选指标;二是通过计算得出指数值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分析,然后筛选出合适的指数,对评价体系进行初步的构建;三是计算每个生物指标值以及IBI 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确立生物完整性的评价标准。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知识点一碳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因此又叫循环。 (二)过程图解 小结: 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 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三)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增加CO2的去路) 知识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 1.二者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

2020届高三生物精准培优专练:二十 食物链(网)中能量流动

培优点二十食物链(网)中能量流动 一、食物链(网)中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应用1:食物链(网)中能量流动的常规计算 典例1:如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 那么鹰若要增加20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900g B.500g C.200g D.600g 应用2:食物链(网)中能量流动方向的分析计算 典例2. 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 B.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 D.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 二、对点增分集训 1.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种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类,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植物, 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包括四条食物链 B.这种杂食性鱼与小型肉食性鱼只有竞争关系 C.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海洋植物

D.从理论上计算,杂食性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千克 2.某地草场中有如下食物链:牧草→野兔→鹰。下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的个体数量的相对值。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的个体数量、总能量都是最多的 B.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也会增加 C.丙表示鹰,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 D.甲在不同地段、不同层次上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食物的原因 3.如图为某一鱼缸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b B.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生产者的能量最多,个体内积累的难分解杀虫剂也最多 D.在高密度鱼缸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 4.某人工生态果园中害虫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害虫的总能量为568 kJ,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是499.84 kJ B.果园中以粪便为食的蜣螂获得了害虫体内的能量为1402 kJ

鱼类的多样性及其保育(精)

魚類的多樣性及其保育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94.8.22高雄市圖 一、魚類的多樣性 魚類自從五億年前(寒武紀)在地球上開始出現以來,歷經多次大滅絕後迄今仍有超過57目、528科與28,900種活存在地球上,此數目已逾地球現生脊椎動物(含魚、兩生、爬蟲、鳥類、哺乳類)總數52,000的一半以上,且目前每年平均仍有兩百種新種的魚類被發現。最近的大深度潛水發現水深50m以下之珊瑚礁魚類至少近有2700種尚未被描述。魚類除了它們在種數上的高歧異度外,它們在基因、形態、生態、生理、與行為等等各方面亦非常多樣化。譬如在棲所方面,魚類幾乎已可適應生活在全球各地的水域,從極地-2℃的海洋,到熱帶沙漠44℃的水域;從5,200公尺高山溫泉(西藏的一種泥鰍),或3,812公尺的高山溪流(南美洲北部的一種鱂魚),到海岸潮池、淺灘,萬餘公尺的深海(> 8,000公尺的蛇鳚)、乃至缺氧的沼澤、暗無天日的洞穴(盲魚)均有分佈,真可說是無所不在。魚類不但是水生生態系中最重要的成員,提供研究生物演化的絕佳素材,也和我們人類的生活和經濟活動息息相關。但是這些原本豐富的魚類資源卻因為過去漁業的過度開發,河川及沿海環境的嚴重污染而在全球各地,包括台灣在內,種數及數量均在銳減之中,保育魚類生物多樣性之工作實已刻不容緩。 (一)令人稱奇的魚類演化 「魚」的簡單定義應該是:「變溫、以鰓呼吸、具鰭及鱗的水生動物」。但是有些魚如鮪或鼠鯊(lamnid shark)卻為適應在大洋中長距離洄游的需要而可以在體內保持恆溫;肺魚、鯰魚、攀鱸(gouramis)、雀鱔(gars)、彈塗魚則可以週期性地利用”肺”或其它呼吸輔助器官,來離水生活;許多鰻形魚類的鰭和鱗片均已退化不顯等等。魚的體型大小及形狀更是變化多端不一而足,小從需要由顯微鏡觀察體長8mm已成熟的微鰕虎魚(印度洋的Trimmatom nanus),大到逾20m的鯨鯊或15m的象鯊等等,令人嘆為觀止。“fish”是指單一種的一尾或多尾,”fishes”則是指多數不同的魚種,它們對魚類學的研究者而言,仍有許多神奇奧妙的地方,值得深入探究,舉例而言: (1) 腔棘魚,推測是兩棲類的祖先,本應隨恐龍在白堊紀(Cretaceous)的六千五百 萬年前絕跡,但卻在1938年被南非漁民捕獲活體。此一發現不但引起高等脊椎動物之演化爭議,也引起保育工作在國際間的政治問題。 (2) 肺魚可蟄伏在泥中長達四年之久,在雨季來臨重新變回水塘時,可以很快又復 甦。 (3) 生活在零度以下的海水南極魚類,因其血液中含抗凍蛋白,故使其血液及身體

农药污染危害巨大

农药污染危害巨大 农药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品,它既能防治农、林病虫害,也会对人畜产生危害。因此,农药的使用,一方面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危害。据文献报道,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残留在环境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流入水体中,沉降聚集在土壤中,严重污染农、畜、渔、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农药也可以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间接途径就是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经食物链的逐步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高效剧毒的农药,毒性大,且在环境中残留的时间长,当人畜食用了含有残留农药的食物时,就会造成积累性中毒。这类危害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积累才显示出症状,不为人们所认识。它又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最后才进入人体,不易及时发现,因此,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这类污染范围广,危害的人众多,在许多情况下,是人类自己在毒害自己。所以说,这类危害更加危险。 目前,农药已经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给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无法估量、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1.农药污染的广泛性 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 每年有460多万吨化学农药被喷 洒到自然环境中。据美国康奈尔 大学介绍,全世界每年使用的 400余万吨农药,实际发挥效能 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于土 壤、空气及水体之中。环境中的 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 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全球大气、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据美国环保局报告,美国许多公

鱼类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骨鳞:为一类由真皮构成的,呈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形态扁薄,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使鳞片更坚固,下层由纤维结缔组织交错排列而成,使鳞片富有柔软性,便于活动。为真骨鱼类所特有。 硬鳞:为一类由真皮构成的,成行且不呈覆瓦状排列的一类鳞片。它质地坚厚,鳞间以凹突关节面嵌合在一起,为软骨硬鳞类和全骨类(雀鳝)特有 盾鳞:为一类由真皮和表皮构成的可再生的大小不变的鳞片。在外形上分为基板和鳞棘,为软骨鱼类特有,成对角线排列。因其与牙齿同源,也称皮齿。 软骨化骨:经过膜质期、软骨期及硬骨期三个阶段而形成的硬骨。 膜骨:由膜质期直接经硬骨细胞骨化而形成的硬骨,它不经过软骨期。 红肌:肌肉的一种,肌纤维含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较多,肌原纤维较少,在运动时红肌纤维收缩较慢,爆发力不强,但由于肌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可帮助物质氧化供能,所以能持久耐劳。 白肌:肌肉的一种,肌纤维含较多的肌原纤维,而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较少,运动时收缩的速度快而有力,爆发力强,但由于肌红蛋白少,供能不足,持久力较差。 动脉圆锥:位于软骨鱼类及低等硬骨鱼类心室前方,能自主搏动,为心脏的一部分,能有节律的搏动,具有肌性壁,有收缩性,是心脏活动的辅助器官,在其内面具有一列乃至数列环形排列的半月形小瓣膜,以防血液逆流。 动脉球:真骨鱼类的心脏从心室前方发出的动脉干(腹大动脉)起始处的球状肥厚部。是心脏的辅助器官,具有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的强韧的肌壁,收缩时送出血液,与动脉圆锥位置相同,但动脉球无瓣膜,不属于心脏。 食物充塞度:又称饱满度是用肉眼区分和鉴别鱼类消化道中食物的充塞程度,通常分为6级:0级:消化道无食物或只有极少食物 1级:食物占肠管的1/4 2级:食物占肠管的1/2 3级:食物占肠管的3/4 4级:食物充塞全部肠管 5级:食物多,肠管膨胀 食物充塞指数:鱼类消化道内的食物重与鱼体重的比值。即:K (%)= (Wf/Wb) ×100 K为充塞指数,Wf为食物的重量,Wb为鱼体重 日粮:指鱼类一天内进食的食物量,以单尾鱼摄食食物总量表示时又称摄食量,以占体重的百分比表示时又称摄食率。 韦伯氏器: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鳔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 生理寿命:能正常完成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即在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生态寿命:由于遭遇到不合适外界环境条件,而无法完成整个生活史所活的寿命。也即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寿命。 静止代谢率:静止代谢率是指仅用来维持呼吸、血液循环等基本生理功能时燃烧热量的速度。活跃代谢率:是指在运动或兴奋状态下燃烧热量的速度,此时热量供给不但要维持呼吸、血液循环的基本生理功能需要,而且还要供给机体活动耗能。 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称为性逆转性逆转的动物主要是因为体内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只是一般会表现出一种,而当某些时候,被抑制的另一个器官被激发,从而显示另一种性别。 喉鳔类: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的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称这类鱼为喉鳔类。其气腺不明

长江上游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年际变化.

长江上游生物完整性指数的年际变化 1朱迪2*常剑波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生所 2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通讯作者 摘要根据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区系而建立的一个包括5个不同类别的12个参数的适应性的生物完整性指数(IBI)。1997-2002年,每年在上游四个监测站点(宜昌-YC,合江-HJ,木洞-MD,宜宾-YB)开展商业性渔获物调查。包括未来的三峡库区,覆盖约1000KM的江段的四个监测站被选作代表受三峡大坝影响的长江上游地区。另外,历史数据通过跟近期的现场调查数据的对比,来反映流域的一些变化。对这四个江段每年的生物完整性进行计算,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此表明时空变化的情况。我们观察到自1997年以来,在四个江段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值逐渐减小。因为所有的数据是在三峡水库蓄水以前收集的,该阶段影响长江上游关键因子显然应该是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捕捞,而不是大坝建设的原因。 关键词鱼类群聚,生物完整性指数(IBI),三峡大坝(TGD),长江上游 简介 Karr(1981)最初提出的,Karr等(1986)创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最初是被应用在美国(Karr 1999a; Karr 1986; Karr 1999b),现在已经日益被应用到别的地区,e.g. 欧洲((Simon 1999))。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被用作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是生物监测的经典种类(Matthews et al. 1982; R.F. Van Dolah 1999; Van Dolah 1999)。鱼类群聚被认为是评价河流生物完整性理想的物种,因为它们的高度的公众认识度,食物链的位置和对水质的高度敏感性(Karr 1981; Karr 1986)。 人类影响,例如,水化学或则自然栖息地的改变,通过破坏其结构和功能而改变鱼类群聚。鱼类群聚的改变可以被监测到,通过改变群落的各个成分,功能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相对丰度(Wootton,1990)。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最初被应用于中西部的溪流和

崇明北滩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初探

第14卷第4期2005年7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 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14No.4 July2005 文章编号:1004 8227(2005)04 0418 04 崇明北滩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初探 刘 凯,徐东坡,张敏莹,段金荣,施炜纲*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 摘 要:对1994~2003年崇明北滩鱼类群落进行了研究,用多种指数对该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描述。该群落共有鱼类33种,分别隶属于10目19科29属。生态类型为江海洄游鱼类、河口鱼类和海水鱼类,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 群落优势种为凤鲚、棘头梅童鱼和小黄鱼。多样性特征值年间平均指标为:M ar galef指数0.84,Wilhm改进指数 1.51,Pielou指数0.63,M cN aug hton指数0.67。崇明北滩鱼类群落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水环境污染及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应得到重视,无选择性网具的使用应受到严格控制。 关键词:崇明北滩;群落;优势种;生物多样性 文献标识码:A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面积约1225km2,地理位置为东经121 09 至121 54 ,北纬31 27 至31 51 。崇明北滩位于崇明岛北沿,面对长江北支,是沿岸咸水滩涂。其东起北八滧水闸,西至跃进水闸,面积约为178km2。长江北支已由落潮流优势漕转变为涨潮流优势漕[1],因而崇明北滩水流缓、淤涨快、沙洲多。该水域作为咸、淡水过渡区域,水文环境复杂,生物资源丰富,历史上该水域水生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鱼类群落结构复杂。但在过度捕捞、泥沙淤积、污染加剧和海水入侵的影响下,崇明北滩鱼类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从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对崇明北滩鱼类群落进行描述,并对影响该群落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对保护崇明北滩鱼类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采样点设置。在崇明北八滧东3km、北八滧东8km设置采样点两处。采样网具为定置网,单口网宽10m,平均网高2.5m,囊网网目尺寸1cm。 (2)数据采集时间及频度。1994~2003年每年4~10月进行采样,频度为2次/月 点。 (3)研究对象。群落研究以1994~2003年所有采样鱼类为研究对象,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各年采样鱼类为研究对象。 (4)生物多样性统计。采用M arg alef指数[2]、Wilhm改进指数[3]、Pielou指数[4]、McNaug hto n指数(Dw)等多样性特征值对崇明北滩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描述,选用Shannon w iener指数[5]和McNaug hton指数[6](Dn)作为参照指标。 Marg alef指数:R=(S-1)/Ln N反映群落物种丰富度 Shanno n w iener指数:H =- (N i/N)ln(N i/ N)基于物种数量反映群落种类多样性 Wilhm改进指数:H =- (Wi/W)L n(Wi/W)基于物种生物量反映群落种类多样性 McNaug hton指数:Dn=(N1+N2)/N基于物种数量反映群落物种优势度 Dw=(W1+W2)/W基于物种生物量反映群落物种优势度 Pielou指数:E=H/H max反映群落均匀度 S-群落中物种种类数量,N-群落中所有物种数量,N i-第i个物种数量,W-群落中所有物种生物量,Wi-第i个物种生物量,W1、W2-群落中居第一、二位物种的生物量。 (5)数据处理。应用spss11.5英文版对上述指标进行汇总、统计。 收稿日期:2004 06 30;修回日期:2004 11 17 基金项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基金(SX07 01),长江渔业管理委员会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刘 凯(1980~ ),男,江苏省姜堰人,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评估及增殖保护工作. *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