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

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治桂枝汤证兼喘

咳者。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

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

补气之力。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

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

急,俯仰转动不利者。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

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

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15. 乌头桂枝汤:木方加鸟头,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治寒凝气滞,波体冰冷之痹症、寒疝等。

16. 阳旦汤:本方桂枝改用桂心,加黄芩。治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米,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者。(《类证活人书》)

17. 桂枝加枯梗汤;本方加桔梗。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粘痰,难以咯出者,或有化脓证者。 (《皇汉医学》)

18. 桂枝加朴橄汤,本方加朴檄皮。治一切疮肿,证属热证之气分者。(《腹证奇觉翼》)

【文献参考】

1

1. 综述文献30篇,介绍用桂枝汤原方或加减治疗疾病,包括多种外感(感冒、高热),内科杂病(自汗、出汗异常、低热,奔豚气),妇儿科疾病(试胎、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阴痒及小儿虚弱),五官及皮肤科疾病(瞳神散大、过敏性鼻炎、多形红班、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皮肤冻疮、蛇皮癣等),外科、伤科及其它疾病等(肩凝症、无脉症、颈肩肘腰背诸部损伤、筋摊症、阑尾炎)。(《河南中医》1984、 3:28)

2.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其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方是围绕着桂枝汤加减化裁,既可治外感疾病,也可治内伤杂病,临证运用甚广。文中列举了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甘草汤、桂麻各半汤、苓桂术甘汤等病案,以说明其灵活性和“辨证施治”的特点。(江西

医药》1980;5:18)

3.桂枝汤法是因方而名的治法,而方与法又须因证而立。病有兼证,故法有兼法,方有加减;因病机相同,故有异病同治;病有表里缓急,故用方有先后之分。此称活法。活法虽多,而其宗乃是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此又是活法中之定法。(《中医杂志》1980:04:60)

4. 《伤寒论》用桂枝的有43方,占38%以上;《金匮要略》用桂校的有57方,

占 21%强。归纳桂枝的功用包括:解表和营、通阳散寒、温化水气、补益里虚、平降冲逆、通瘀活血六个方面。配伍应用方面: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黄可增强发汗作用;配生姜有两种作用:一是协同辛散外邪,一是温散胃中寒饮;配千姜也有两种作用:一是温化上焦水饮,一是温散下寒;配甘草,在用量差距不大时,都是取甘草之甘以缓桂枝之性,在心阳虚而心悸怔仲,欲桂枝、甘草以复心阳时,桂枝用量较大于甘草,但在心阳既寒而心血亦虚时,必须以甘草为主,配人参,一是补虚解表,一是补益气虚;配黄芪补虚;配附子,一是解表温阳,一是温经散寒,一是温补肾阳;配白术化湿…配茯苓治水气内停;配龙骨、牡蛎养心阳、安心神;配地黄,用于阴阳两虚,配当归,

主治血虚寒滞;配防已,温行水气;配桃仁,通瘀活血;配黄连,取其寒热相并,以治寒热绪杂之证;配石骨,一是解表清里,一是清透里热;配大黄,一是解表攻下,一是温下太阴寒实,一是攻瘀泄热。温病化燥必须禁用桂枝。 (《江苏中医》1965;1:5)

【治验】

1. 刘×,男,10岁。平素易外感,感之则发热3、4日不退。咋日游泳,夜发热38,5℃,头痛、恶风,轻微恶心。今晨热仍不退,头痛加重,仍恶风,微汗,未纳,苔薄质淡红,脉浮数85至,证属外感风寒(表虚),疏方桂枝汤:桂枝6克白芍6克红枣3 枚生姜2片甘草1.5克。二剂。嘱药后进热粥一碗,家长尊嘱,一剂后汗出热解。第二剂未服即愈。(作者自验)

2.表虚证低热

于××,女,15岁。1976年6月20日初诊。前月患“感冒”,发烧38.5℃,经

用解热镇痛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有20多天。血尿常规,胸透,抗“0”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2

现症:有时头痛、微恶寒,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此乃外感……邪未尽解,邪恋肌膜,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治宜解肌退热法,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水前,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追访未典复发。(《中医药学报》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2:23)

3、营卫不和自汗发热

张×,女,35岁。

一个月前因流产而行刮宫术,失血甚多。头昏、心悸、体倦。钉日来形寒恶风,时当夏日,怕冷不已,午后发热(38.2℃),动则自汗,汗后恶风益甚。天明热退时,更是大汗淋漓,头昏、心慌、疲倦。……面色无华,脉浮取虚大、重按缓弱,舌质久红润,苔白。由于流产失血过度,阴虚营弱,导致营卫失调。治当益气生血,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4.5克炒白芍9克生黄芪30克当归身6克炒枣仁12克五味子3 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7枚(去核)

服药后当夜即得熟睡。续服1剂,自汗恶风显著减轻,体温降至正常。隔日复诊,已能当风起坐。继予人参养汤加减,服药旬日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0 :15)

4.自汗

林××,青年渔民,体素健壮。

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溃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呈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为午、晚多而上午少,清凝未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未麻痹、头晕,唯饮食如常,虽未病倒,但不能参加劳动。脉浮缓重按无力。沉思此病起于流汗之际,毛孔疏松,骤然入水,水湿入侵肌胰,玄府骤闭,汗污不及宜泄,阻于营卫之间,开阖失和,其病虽久,脏气未伤,故脉仍浮缓,应微发其汗以和营卫。

处方:桂枝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第3天复诊: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吸粥,连进两剂,竟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复发。 (《福建中医药》1964;5:35)

5. 手掌汗

柯××,女,22岁。手掌出汗已二年余,经治不愈,家属称在大连服中药曾减,回京后又发。经诊,全身无不适,精神良好,正常工作。手汗每日必3~7次,发则汗出如洗,精神紧张允重。证属習卫不和,调予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30克红枣5枚生姜3姜片(自加) 甘草3克。5剂。连服上药后汗敛,每日出2~3次,同时汗量亦减。上方

3

加龙骨30克续服7剂。再诊,夜麻较前增加,梦亦无。(初诊未述夜寐欠佳) 手汗止,精神紧张汗微。家长要求继服药,又10剂。追访年余痊愈。 (作者自验)

夏日需着棉衣

骆×,男,50余岁。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发,越出汗越畏风,脱去棉衣即感凤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尚无其他症状。我诊为正气虚弱,营卫失调。予桂枝汤五剂。

五天后又来诊,已不畏风,能骑自行车米,且已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也减少。嘱再服三剂。约半个月后带另一病人来……是时已着单衣单裤,并且说已不畏风,也不自汗。…… (《中级医刊》1979; 1:45)

7. 皮肤搔痒

姚××,女,32岁,家务。1964年5月25日初诊。自诉:肌肤寒凛已有数年。近年皮肤作痒,如虫行感。检查:皮肤间无明显皮损,划痕试验阳性,舌苔薄,脉浮缓。证属血虚风邪外容,营卫不和,气血失调,以致肌肤失于湍养…… 。治以调和营卫,养血祛风。用方:桂枝4.5克白芍、当归各9克生姜2片大枣5枚炙甘草3克。11剂后,肌肤搔律减轻,肢体寒凛亦渐温和,续服原方7剂,获愈。 (《渐江中医杂志》 1965; 5:30)

8. 慢性顽固性荨麻疹

李××, 男,25岁。病史:参浮分驻东北,感寒后金身皮肤超疙痞,有如云片,剧弃难忍,反复发作,迁延于今不愈。平时常服苯海拉明、朴尔敏、非那根等药,效不显著。今年年初退伍回社,病发依旧,每日均发,服中药数十剂,效亦不显著。现症:剧痒难眠,精神类靡不振,身倦乏力,头昏心慌,肢冷易汗,易于感冒,不能工作。面色少华,全身散在性皮疹,多处皮肤搔痕。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诊断;气弱卫虚型慢性尊麻疹。治法:补气固装,调和营卫,祛风止痒。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味:生黄芪30克生白术15克川桂枝9克杭白芍15克生姜 3 片大枣 8 救生甘草9克炙防风12克炒天虫12克地肤子15克。服上方2剂痒止,服完第3剂皮疹消失,段完5剂精补复康,上班工作。随访两个月,未见复发。 (南通医药)

9. 慢性疮疡

刘×,另、31岁。下肢慢性疮疡九个月不愈(创面薄浅,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均不明显,只有少量渗出液),虽服“真人活命饮”等消热解毒药多剂不效(属金身营卫失调,抗病能力降低,疮灶失养,修复能力减退所致)。余与桂枝汤三剂,十全大补汤两剂,半月而愈。 (《山西医药杂志》1979;1:25)

10. 过敏性鼻炎

黄××,女,29岁,小学教师。患者自述,阵发性鼻痒,喷口连声,流白色清涕,鼻塞,头涌,反复缠绵两年之久,冬季寒风刺激后尤重。曾经中西医多次治疗米效。处方:桂枝、白芍各9克炙甘草4.5克生姜3片火枣5枚。另加亭防子15克蝉退9 克,二味研末分3次谷服,汤药送下,一日服完。用上方6剂,病者自述已疮愈。(《新中医》1978; 1:4)

4

11. 慢性眼病

自述眼不能睁火,干涩怕光,视物不清。眼科诸法治疗三个月不效,见其颜面色黄,体质绞差,白睛微红不肿,脉象倚弱等征象。确认此非急性风火眼病,不能清热沟实,又不宜大补气血。久属整体营卫失调,气血不和影响到局部,使扫失养。令服桂枝汤3剂,时过一周,基本恢组正常。 (《山西医药染志》1979; 1:35)

5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桂枝汤的方剂,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伤寒论》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

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的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57、15) (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发作前1~1.5h服药。以发汗调营卫。并用桂枝汤服法。亦常用二仙汤。 (七)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的证候类型。 阳明经表证a.葛根汤(前述)b.无汗-麻黄汤c.有汗-桂枝汤。共见症:“额头疼”。另见“脉迟”,“微恶寒”(234、189、190)提示:桂枝汤麻黄汤不仅为太阳表证设。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

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析:外为阳,内为阴;脉见阳浮而阴弱,是说脉象表现为浮于外而弱于内,即轻取见浮,重按则弱之脉;由阳浮脉可知发热,由脉见阴弱可知有自汗出;啬啬恶寒,是形容缩缩恶寒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洒淅畏风的样子;鼻鸣干呕,是说明表不解,气上冲之象;这样综合分析,判定为太阳中风证,治疗用桂枝汤; 按:关于中风的定义伤寒论第2条说:“太阳病,发热,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类方 目录: 1、桂枝汤 2、桂枝加桂汤 3、桂枝加芍药汤 4、桂枝加大黄汤 5、桂枝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 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8、桂枝加葛根汤 9、桂枝甘草汤 10、桂枝去芍药汤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4、桂枝救逆汤 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7、小建中汤 18、桂枝人参汤

1、桂枝汤 适应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如有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 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治桂枝汤证兼喘 咳者。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 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 补气之力。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 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 急,俯仰转动不利者。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 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 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15. 乌头桂枝汤:木方加鸟头,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治寒凝气滞,波体冰冷之痹症、寒疝等。 16. 阳旦汤:本方桂枝改用桂心,加黄芩。治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米,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者。(《类证活人书》) 17. 桂枝加枯梗汤;本方加桔梗。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粘痰,难以咯出者,或有化脓证者。 (《皇汉医学》) 18. 桂枝加朴橄汤,本方加朴檄皮。治一切疮肿,证属热证之气分者。(《腹证奇觉翼》) 【文献参考】 1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前言 《金匮要略》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晋医学家张仲 景创作完成。《金匮要略》集中了张仲景长期的临床经验和思考,是原始的中医经典之一。 桂枝汤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其主要适应病证为 太阳病。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经常被用于治疗轻度发热、喉咙痛、头痛、恶寒、寒战、身体疲惫等相关症状。 除了桂枝汤之外,《金匮要略》还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方剂,它们都采用类似的 组方原则。本文将着重探讨《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运用。 桂枝汤的药材组成 桂枝汤的主要药材包括: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 这些药材在《金匮要略》中被称为“五物”。桂枝作为领草,具有活血通络、温 阳散寒和发汗的作用。芍药和甘草的作用是舒肝、止痛和调和药味。大枣主要起到调和和滋补作用,生姜则主要辅助桂枝的发散功能。 桂枝汤的药性温和,不但适用于治疗太阳病,还经常被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病证,如伤寒、湿热、心烦等病症。 桂枝汤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 桂枝汤在《金匮要略》中被广泛地运用于治疗太阳病、伤寒、湿热和失调等病证。桂枝汤的主要功效包括发散、解表、舒筋、止痛和调和药味。 在太阳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格少阴,解太阳”,主要是通过发汗、舒肝、补阳来治疗症状。 在伤寒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调胃气,畅肝气”,主要是通过调理胃肠 和肝脏的功能来治疗病症。

在湿热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散寒,清湿”,主要是通过发散和清热来 治疗病症。 在失调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调和骨肉,清热解毒”,主要是通过调和 骨髓和身体肉体的功能来治疗病症。 桂枝汤类方的组成 在《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桂枝汤类方,它们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剂组成原则。 这些方剂的主要特点是温和、易于理解、方便使用和可配合其他药材和方剂使用。 举一些例子: •桂枝加葛根汤:此方剂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葛根、黄芩、黄连等药材来治疗因风热引起的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小柴胡汤:这个方剂由桂枝、人参、干姜、半夏、黄柏和小柴胡组成。 它通常被用于治疗因情志失调引起的头痛、发热、口渴和口苦等症状。 •五苓散:这个方剂由桂枝、苍术、白术、茯苓和泽泻组成。它主要用于治疗因湿热引起的腹泻、水肿、消化不良等症状。 除了这些方剂之外,《金匮要略》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类似的方剂,如桂枝通良散、桂苓丸和龙胆泻肝汤等。 这些方剂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相互补充的效果,可以互相协调来形成一个完整 的治疗方案。 结语 总之,《金匮要略》是中国医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医学经典。桂枝汤及其类 方剂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温和、易于理解、方便使用和可配合其他药材和方剂使用。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深入理解并正确运用这些方剂和组方是极其重要的,它们 可以提高医生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期待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为桂枝汤及其类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方解 【方组】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临证参考用量】 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上5味,破碎,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毫升。 注: 1.煎法:“㕮”,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哎咀”指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 效成份。煎时当用微火。 2.服法: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1服200毫升须臾,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 中气而为作汗之资助。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于留邪。 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医为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1服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如服第1服药不汗,继进第2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完。 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迫病愈为止。(全量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一般每次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 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3.用量:本方由上述五味药组成,桂枝与芍药应等量,若桂枝量大于芍药,则名 桂枝加桂汤;若芍药量大于桂枝量,则名桂枝加芍药汤。三方主治各不相同,故用药最 当审慎,不可违其用药之宗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 1.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苔白薄,脉浮缓。 2.副症:鼻鸣干呕,口和不渴。 【方论】本方为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失调之证治。 1

桂枝汤及其类方之探究

桂枝汤及其类方之探究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被誉为经方之祖、群方之魁。《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颇多,广泛应用于诸多外感及内伤疾病中。以下即为本人对桂枝汤及其类方的简要探究。 标签:桂枝汤;类方;应用 柯琴谓桂枝汤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可见其名不虚传,寓意深奥,为后世受用无穷。 1 桂枝汤组成、方义及功用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驱除在表之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固护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补中益气,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桂枝汤收录于中医教材《方剂学》中的解表剂,其功用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综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杰出医家的临床经验,桂枝汤的功能及临床应用极为广泛。①祛邪。在外感风寒时,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既可祛邪,又可调正,然其祛邪之用亦是建立在调和的基础上,因桂枝汤发汗之力甚微,故服药后需“啜热稀粥”,并“温覆”,以助其调合营卫。营卫既合,邪不能容,微汗而解。如《汤液本草》所云:“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合营气则卫气自和,气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凑发其汗也。”②调和营卫。营卫属于阴阳范畴,具有阴阳属性,营属阴,卫属阳。《内经》中阐述阴阳的关系时谈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同时谈到:“阳强不密,阴气乃绝”。桂枝汤证又叫做卫强营弱证,“卫强”并非卫气强盛,实为卫气浮散、浮亢,故卫气失职,不能顾护体表,而导致营阴外泄,营卫不和。桂枝汤中桂枝助阳益卫而护阴,芍药益阴固营而收敛浮越之阳,使之合和。③调理肺胃。风寒症候,伤及肺卫,影响肺气宣降,所谓“出入废则升降息”,故可引起胃气升降失和,胃气上逆,可表现出干呕等症。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外调出入,内和升降而表解呕止。 2桂枝汤类方探究 仲景先师组方结构严谨,选药精炼,用药灵活化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中,由桂枝汤加减变化的类方有20余首之多,其功效各异,涉证广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 桂枝汤方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该方用药精当,配伍巧妙,结构严谨,《金匮要略》以此方为基础,灵活加减变 化出十多首方剂,这些方剂称为桂枝汤类方。迄今仍广泛用于各种内伤杂病的治疗,现就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归纳如下: 1、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 本方由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组成。《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血痹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方中黄芪补气 行血,桂枝通阳行痹,芍药和血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奏益气通阳行痹之功。凡 阴阳气血不足,外感风邪,致使阳气痹阻,血行涩滞而出现局部肌肉麻木之血痹,可用 本方治疗。 栝蒌桂枝汤由桂枝汤加栝蒌根组成。《痉湿病脉证第二》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仲景用其治疗风邪偏盛,化燥伤津, 筋脉失养之柔痉,方中栝蒌根生津舒筋,桂枝汤解肌祛风,合而用之,可外散风邪,内滋津液,从而达到舒缓筋脉的作用。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组成。原文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方中葛根升发津液,麻黄、桂枝发汗散寒,芍药敛阴,防止发汗太过,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共奏发汗散寒,升发津液,舒缓筋脉之效,仲景用其治疗寒邪偏盛,阻滞筋脉,津失输布之刚痉。 3 、桂枝附子汤治湿痹 桂枝附子汤由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痉湿病脉证第二》云:“伤寒八九日,风湿 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方中桂枝 祛风通阳,附子温阳化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能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仲景用其治疗风湿偏盛而表阳虚弱之湿痹。 4、小建中汤治虚劳、虚黄及妇人杂病腹痛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虚劳、虚黄及妇人杂病腹痛。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 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 与虚劳小建中汤”。《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 方中饴糖、甘草、大枣甘温建中而缓急,桂枝、生姜辛温助阳,芍药滋阴敛营,本方取甘温与酸甘合用,甘温可以化阳,酸甘可以化阴,故小建中汤具有建立中气,调补脾胃,平调 阴阳,开发气血生化之源的作用,不论是阴阳两虚之虚劳,还是气血不足不能外荣之虚黄, 以及脾胃虚寒,失于温煦之妇人杂病腹痛均可用本方治疗,这也是异病同治治则的具体体现。 5、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虚劳

桂枝汤及其类方医案

桂枝汤及其类方医案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 桂枝汤,出自中医古典名著《伤寒论》。《伤寒论》,其中的“伤寒”不是西医的“伤寒”,而是中医广义外感的总称。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所以我将其列为外感发热第一方。 主治:外感发热。 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风、舌红苔白,脉浮。 个人总结: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体虚之人。主要症状有怕冷或怕风,发热或不发热,必有出汗,舌尖淡红,口不渴。从桂枝汤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治疗外感发热是主张连续用药的。病情需要,不要一天仅用药一付、服两次;而可以增加用药次数,务使药力连贯。而且,桂枝汤服后,应该喝点稀饭以帮助出汗。 禁忌:桂枝汤不可用于风热感冒。风热感冒病人也会出汗,轻度怕风,但应该有口渴,咽痛,舌尖红的表现,不难鉴别。 桂枝汤医案: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至5点发热,两臂时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给服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张仲景类方总结

张仲景类方总结 张仲景概述 张仲景(150-219年),字景岳,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师、药师、医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他对疾病的理解深刻并创立了多种类方,为后世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将对张仲景的几个代表性类方进行总结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经典的医学方剂。 1.【方剂一】桂枝汤 方剂组成 •桂枝 9克 •草果(炙)6克 •干姜 3克 •大枣 12枚 •炙甘草 6克 主要功效 桂枝汤是张仲景创立的最重要的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发的寒热不退、头痛、身痛的症状。具有祛风散寒、解表和里的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伤寒初起,身体出现发热的表现,同时伴有恶寒、无汗、头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 将以上药物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取汤液饮服。 2.【方剂二】四逆汤 方剂组成 •茯苓 9克 •甘草(炙)6克 •干姜 6克 •白术 9克

主要功效 四逆汤是治疗伤寒甚重,阳气虚亏、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的疾病的经典方剂。 其作用是温阳散寒、解表固里。 适应症 适用于伤寒初期,病情严重,身体出现寒战发热,同时伴有畏寒、汗出不减、 肢冷等症状。 用法用量 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取汤液饮服。 3.【方剂三】小柴胡汤 方剂组成 •柴胡 6克 •黄芩 6克 •青皮 6克 •生姜 3片 •枳实 3枚 •大枣 4枚 •干姜 3克 •甘草(炙)6克 主要功效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胁痛、呕吐、恶心、头晕等情况的方剂。其作用是 疏肝解郁、调和营卫。 适应症 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具体表现为胸胁胀闷、恶心呕吐、舌苔黄等症状。 用法用量 将以上药物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取汤液饮服。 4.【方剂四】五子衍宗丸 方剂组成 •桂枝(制) 9克 •细辛(制) 6克

经方类解(二):桂枝汤类方之温通心阳类

经方类解(二):桂枝汤类方之温通心阳类 经方,原指经验用方,今特指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此说乃相对于宋、元以后所出现的时方而言。类方,则是指在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集合,意在将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从而研究每类方剂的学术思想和用药变化。 桂枝汤为“群方之祖”,《伤寒论》398条条文,涉及到桂枝汤的竟有三十多条,仲景用桂枝汤加减化裁,衍生方剂多达三十多首,故而笔者将桂枝汤类方又分为五小类,分别论述。 本文为温通心阳类,本类方剂或重用桂枝、或减去芍药、或直接以桂枝甘草配伍为用,治疗心悸、奔豚、胸闷诸症,取桂枝温通心阳(胸阳)定悸,平冲降逆之功效。 桂枝加 桂汤 脉证: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 病机: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5两 芍药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八篇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去 芍药汤 脉证: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等。 病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方药:桂枝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 芍药加附子汤 脉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 病机:表邪不解,胸阳损伤。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3两 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附子1枚。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汤:一个厨子发明出的万方之祖【一点资讯】

桂枝汤:一个厨子发明出的万方之祖【一点资讯】 很多人看到标题一定会骂我,这老鬼又在瞎说,您还真别着急反驳; 首先来看一下桂枝汤的组成: 桂枝15g 芍药15g 生姜10g 甘草15g 大枣12枚热粥1碗 明眼人一看就知,这个方子跟吃有很大关系,生姜是厨房不可或缺之物,大枣是煮粥调剂佳品,而桂枝,据说汉代就是肉桂,炖肉用的。是不是极像郭冬临代言的健胃消食片的广告? 中医教科书上第一个方子就是这个桂枝汤,看似平淡无奇,可它却被尊奉为“万方之祖”。是仅仅因为它时代久远就荣获此殊荣?这样说就太小看它了,由它衍化而来的方子光在《伤寒论》中就有20多个,占了1/5,其家族可谓势力庞大,背景深厚,这是《伤寒》书中其

他任何一个类方都无法比拟的。 如果深问一句,桂枝家族咋就这么深得仲景厚爱,一下子衍化了这么多方子?这就是重点了,仲景用四个字以概括:调和营卫。 营卫就是阴阳。阴阳乃一身之根本,阴阳一偏则病,一离则死。 看到了吧,桂枝汤可以调和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平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轻态、保健品”。由此就知道,医圣张仲景为啥可着劲宣传这桂枝汤。 但这个方子的创立者并不是张仲景,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商朝宰相——伊尹。相传他早年在宫中给皇族做饭,对食物的性味功效深有研究,一不小心就研发出这个“万方之祖”,流传了几千年而不衰,至今没人敢抢它第一把交椅的位子。 看《伤寒》原文可知,这个方子主治主要就是:发热、恶寒、出

汗。如果再精简一下,就是:出汗、发热。为什么这样精简?因为一般情况下,人出了汗,风一吹就会感到特凉爽,恶寒是因为汗出,也可以说是汗液蒸发带走热量的原因。所以一简略可不就是出汗、发热吗?! 出汗发热就提示人身体生病了。为何这样说呢?按照生活经验,人体在出汗之后身体会发凉,毕竟汗液蒸发后带着一些热量散失了,不应该再发热了。可生病之后,虽然出了汗,可身体依旧发热。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这里不妨引用《黄帝内经》中一段妙论以说明问题: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今汗出而复热者,是邪胜也。 解释一下,就是说,人体生病后出汗,是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做斗争,正邪一斗争就会出汗。那么怎么判断谁赢了呢?如果出汗之后,体温降下来恢复正常,则是正气胜利。如果出汗之后体温依旧很高,这就是邪气胜利。 桂枝汤对应的症状就是这样,得了外感,一直出汗,但体温却降不下来,这说明正气不足以驱邪。汗液一直往外流,邪气却赶不走,长期下去,人哪有那么多汗液往外淌!这可都是“血汗钱”啊,流汗就是在流血,流血就是在流精。 汗长流不断,人就越来越虚,这种情况下只能补养,通过调动脾

关于“群方之祖”桂枝汤:国医大师的这些经验值得学习

关于“群方之祖”桂枝汤:国医大师的这些经验值得学习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伤寒论》中以桂枝汤加减化裁衍生的有 30 余方,可见桂枝汤适用范围之广泛,也因此被历代医家被誉为“群方之祖”。 总结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临床应用桂枝汤的经验,从理、法、方、药多个角度,阐释桂枝汤的内涵、桂枝汤方证与其衍生方变化发展的关系。提出桂枝汤注重方根搭配,桂枝汤不仅是汗剂,亦是补剂,为轻补阴阳之剂,且其衍生多方,在临床过程中无论内伤外感皆可使用。并在桂枝汤“将息法”基础上总结出“辅汗三法”(连续服药、啜粥、温覆) 以协助发汗、顾护正气。 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 桂枝方义,治在血气营卫 营卫的生成、分布和功用相互影响,一方失常,必会影响另一方,导致疾病的产生。历代医家多认为桂枝汤证的病机为营卫不和,也有提出卫强营弱之说。《景岳全书》指出: “人身不过表里,表里不过阴阳,阴阳即营卫,营卫即血气”,《医宗金鉴》认为,血气营卫的实质就是阴阳,阴阳“以其定位之体而言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故营卫和谐,即血气协调,究其根本为阴阳平衡。营卫不和是因营卫皆虚而成病,所谓“卫强”是病理性虚假亢奋。若卫实强,充盈于体表,固护周身,虽大风苛毒不能侵袭,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营卫皆虚才是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的根本病机所在。 用桂枝汤止汗出,传统认为病机为卫强营弱,因此用汗法折卫强,使营卫和谐而汗止,或者因风邪伤卫,用汗法疏风以调和营卫而汗止。而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桂枝汤证“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保护,是以易于汗出,……实由于胸中大气之虚损,…… (啜热粥) 欲助大气以固营卫之本源也”。李士懋教授亦同意张锡纯以桂枝汤治营卫皆虚的

桂枝汤证治集要1

桂枝汤证治集要1 临床运用以桂枝汤加减在临床上的运用比较广泛,今择其常见者,简介如下: (一)更年期营卫失调《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阳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论述妇女年进四十以后生理上的变化过程,由于营卫与心肺相连,与气血相关,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肾主藏精,气血精液逐渐衰退,冲任二脉失于滋养之源,出现月经紊乱,营血不足,时而潮热、出汗,时而畏寒、恶风,血不养心,时而心悸,时而虚烦不眠,营虚不与卫和,则见肌肉跳动,四肢痠胀,浮肿等症。从病理变化过程来看,初期由于营卫不和,舌多淡润,脉多弦虚或浮虚。可用桂枝汤倍芍药,加香附,麦芽、乌梅、冰糖,和营之中寓调气养肝,进而用新加汤助营加香附、麦芽,疏理气机。如四肢疫胀较重者,本方再加桑枝以活络。至于月经紊乱.或前或后,或一月二次,淋漓不尽,或腰痠腹痛,或数月一次,可用《金匮》大温经汤。因该方有桂枝汤增强营卫为基础,用治寒凝经脉,木郁不舒,肝气下陷所致之经漏淋漓,腹痛腰瘥,脉多沉迟或弦紧者。此方全在桂枝配芍药,于化气通阳之中寓敛阴之旨。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二)外伤或术后营卫虚损由于外伤或术后,营卫虚损,营虚不与卫和所致低热,用桂枝汤倍芍药加乌梅、知母、冰糖,助营退热。如肢体麻木者,用参芪归桂枝汤加香附、麦芽,和营助卫之中兼补气血而行滞气。 (三)营虚肌肉跳动此症多见于老年妇女,因其营血不足而致肌肉跳动,有时兼有麻木,状似风湿,但与风湿有别。风湿麻木跳动,或疼痛多在关节,营血不足麻木跳动多在肌肉与筋膜;风湿多有苔,营血不足多无苔。治疗风湿宜驱风除湿,治疗营血不足始终宜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着重补养气血,处方以大剂量新加汤加桑枝,或用参芪归桂枝汤。此证忌用祛风除湿发散之药,因风药辛燥更伤营阴。 (四)营卫俱虚肌肤发痒亦多见老年妇女,心营、肺卫俱虚,皮肤发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 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 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 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 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 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 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 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 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 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 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 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 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 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 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 媲美麻杏说与君。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 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 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 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 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 伤寒尺迟梦失精。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 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 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 补心代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 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 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 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 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 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三阴都尽冒始应, 脉沉弦缓是指针, 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 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 , 温中解表建奇功

桂枝汤及其衍生方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柯琴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资料来源 :医学教育网。若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本方证因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谓之太阳中风,其病机为卫强营弱。外感风邪,风性疏泄,卫气因之失其固护之性,“阳强而不能密”,不能固护营阴,致令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综观本方,药虽五味,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故而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本方证属外感风寒表虚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以发汗?盖本证之自汗,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俾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