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14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14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14条

【第十四条】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的权利。

蒙古,回,藏,苗,黎,高丽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他们有完全自决权:加入或脱离中国苏维埃联邦,或建立自己的自治区域。

中国苏维埃政权在现在要努力帮助这些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统治而得到完全自主,苏维埃政权更要在这些民族中发展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

宪法

记得不要写错字哦!认真看哦~~~傻妹,我标红色的就是最重点的!其它也重要哈!1、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 理社会事务。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 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 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7、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 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8、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9、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10、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 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1、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12、(对比第4题哈)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 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1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 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15、中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 告陷害。 16、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17、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19、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20、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世界上第一个立宪国家是(A)。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日本

中国法制史网络考试复习资料

单选题(共15题,共60分) 1. 为"预备立宪"过程中清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构,于1909年开始在各省设立。 A 资政院 B 谘议局 参考答案:B; 2. 西周缔结婚姻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A 六礼 B 六艺 参考答案:A; 3. 战国时期李悝所作,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共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 A 著刑书于鼎 B 竹刑 C 法经 参考答案:C; 4. 春秋时郑国贵族。公元前543年他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他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人。 A 子产 B 邓析 C 李悝 D 商鞅 参考答案:A; 5. 汉朝定罪量刑的原则,即公侯及其嗣子和官吏三百石以上者在法律上皆享受有罪先请示皇帝裁断的特权。凡经上请,一般都要得到减刑或免刑。 A 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B 八议 C 减 D 赎 参考答案:A; 6. 春秋时期楚国楚文王仿照周文王“有亡荒阅”制定的一部法律,即追捕逃亡的法律。严禁奴隶逃亡,有逃亡者要大力搜捕;同时规定隐匿盗之赃物,与盗同罪。 A 仆区法 B 茆门法 C 被庐之法 参考答案:A; 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的皇帝直接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关,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司法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御史大夫为长官,唐朝的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A 御史台 B 廷尉 C 大理寺 D 刑部 E 督察院 参考答案:A; 8. 秦朝的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其职责有二:一是负责审理“诏狱”;二是审理地方移

送的疑难案件以及重大案件的复审。 A 廷尉 B 大理寺 C 刑部 D 三公九卿 参考答案:A; 9. 秦朝法律规定,调查和勘验完毕后,要写出的调查或勘验笔录。 A 爰书 B 封守 参考答案:A; 10. 商朝的死刑适用方法,即把犯罪者晒成肉干。 A 炮烙 B 醢 C 脯 D 劓殄 参考答案:C; 11. 秦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指秦朝国家官吏统一用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以及立法意图所做的解释。 A 法律答问 B 廷行事 C 遗训 D 殷遗 E 式 参考答案:A; 12. 汉朝的罪名,指给农民起义军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汉律严格镇压此种行为,犯者处死刑。 A 僭越罪 B 左道罪 C 首匿罪 D 通行饮食罪 E 见知故纵罪 参考答案:D; 13. 奴隶制五刑的一种,也叫作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从此犯罪就带有了永久性的标记。此刑在四种肉刑中是最轻的。 A 墨刑 B 劓刑 C 剕刑 D 宫刑 参考答案:A; 14. 西周穆王时期命令司寇吕侯所制定的有关刑法和赎刑的规定。 A 吕刑 B 赎刑 参考答案:A; 15. 商朝法律制度的的总称。并非商汤时所作,而是商朝统治者为了追溯他们的祖先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第一节工农民主政权法律制度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31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宪法大纲》),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对其作了某些修改,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同中农巩固的联合”这一条。《宪法大纲》包括序言和17条正文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1.规定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2.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3.规定并保障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规定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 它是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基本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纲领。它确认了劳苦工农民众的各项基本权利,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它是人民自己制宪的伟大尝试,为以后革命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工农民众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二、土地立法、劳动立法与婚姻立法 (一)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湘赣边界工农民主政府颁行的《井冈山土地法》,是工农民主政权的第一部土地立法。 (二)《兴国土地法》 工农民主政权中期的土地立法以1929年4月《兴国县土地法》为代表。该法纠正了《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的错误,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但在土地分配使用的问题上仍沿用《井冈山土地法》的规定。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于1931年11月由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其主要内容包括: 1.规定没收一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及农村公共土地,没收一切地主豪绅、军阀的所有财产,宣布废除一切债务契约。 2.规定对于没收来的土地财产的分配,按照最有利于贫雇农、中农利益的原则进行,具体方法是,以乡为单位,贫雇农、中农按人口平均分配,或按人口与劳动力的混合标准平均分配。富农如果不参加反革命活动,并且能够自食其力,可以分得较坏的田。 3.规定了土地所有权问题。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 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十大政纲”中,确定了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的劳动立法原则。此后各苏区按照这一原则进行过一些劳动立法。 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主要规定了有关集体合同、工时、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休假、社会保险以及劳资纠纷的解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特点和意义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特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起到了重要的宣 传和指导作用,它的特点如下: (1)确立了宪政的政治性质:宪法大纲从宪政的宗旨、宪政的内容、以及宪政的性质三个方面宣布了苏维埃共和国要建立一个实行集中制度、革命民主主义、社会主 义政治制度的宪政政府。这也就意味着,苏维埃共和国要捍卫国家和民族安全,加 强经济文化建设,确保人民的安居乐业。 (2)将苏维埃共和国的政府性质和行政权力规范化:宪法大纲从宪政政府的组成结构、宪政政府的权力职能化、以及宪政政府的宣传指导和行政管理规范化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苏维埃共和国的政府性质和行政权力。 (3)宣布了苏维埃共和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宪法大纲明确宣布,苏维埃共和国要实行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其中包括施行社会主义法律,实行财 政税收等。 (4)宣布了人民对政权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大纲从团体权利、宗教自由、思想自由,表达自由、拥有多种媒体等的视角,具体说明了苏维埃共和国人民之间的平等,以及他们享有的基本自由权利,以及他们可以履行的基本义务。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由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政府成立时制定,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宣传和指导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性质:宪法大纲通过介绍宪政的宗旨、介绍宪政的内容和宪政的性质,从理论上明确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实行集中制度、革命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宪政政府的政治性质,从而为这一国家实 行宪政政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宪法提纲2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特点: 一是了解近现代宪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与特征; 二是掌握在世界宪法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宪法的特点;在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第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第三,思想理论条件,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法治等思想学说,是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第四,法律文化条件,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 以英、美、法等国宪法为代表。 主要特点有: 第一,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第二,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第三,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 第四,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第五,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但在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内。 《魏玛宪法》: 1918年11月,德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的霍亨索伦王朝,并于1919年2月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7月通过《德意志共和国宪法》,史称《魏玛宪法》。它是在德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况下制定的,规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体制和公民的广泛权利和自由,是一部带有深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色彩的宪法。 它的意义在于:第一,确认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在整部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义务的条款约上全部条文的1/3;第二,议会权力受到一定限制,行政权力扩大的趋势被宪法认同;第三,宪法赋予国家广泛干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权力;等等。 三、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18年苏俄宪法,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 四、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从宪法的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人权的保障,扩大公民权利的范围; 第二,加强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呈扩大趋势; 第三,注重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第四,宪法与国际法相结合。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 我国的宪政运动开始于近代的戍戊变法运动。 刘少奇1954年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100多年来中国革命同反革命的激烈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激烈的斗争反映在国家制度问题上,就是表现为三种不同势力要求的三种不同宪法。”这是对旧中国宪政史的总结,也是我们理解和认识旧中国的宪政运动和宪法问题的基本线索。 二、旧中国的制宪活动 (一)清朝末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和与宪法 性质上,属于地主买办阶级的宪法。制宪的目的,是为了欺骗社会舆论,以维护专制独裁的统治。 1.清末政府的宪法性文件 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的《宪法重大信条十条》。 2.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宪法

宪法第四章

宪法第四章 第四章国家形式 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形式是实现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是国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的象征。 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政权组织形式通常又被称为政体。实际上,政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理解和用法。 广义的政体,是指国家权力的运行体制。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内容。 狭义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它所解决的是国家权力的横向分配及其运用,主要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关的组成及其关系。 政体与国体构成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中的核心制度。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具体地说:第一,国体决定政体。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和经济统治的需要。第二,政体反映国体,并服务于国家本质的需要。政权组织形式是特定国家民主制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有效地实现统治阶级对国家和社会的统治;政权组织形式是否完善,它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政权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是在本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来选择适合其统治的政治形式的。而影响统治阶级选择政权组织形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许多不同的政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从近现代立宪国家所采用的政体来看,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大类。

1.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根据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体。按照君主权力受限制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二元君主立宪制,是指议会和君主分掌政权,但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政府由君主任命并对君主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2)议会君主立宪制,指议会处于国家的主导地位,君主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如英国、荷兰。 2.共和制 共和制是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它们依据宪法行使职权,并有一 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形式: (1)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为议会,政府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不负实际责任的政权组织形式。 (2)总统制,是指总统和议会都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同时又是政府首脑,不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典型国家是美国。法国是一种兼有议会制特点的总统制。 (3)委员会制,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合议制的联邦行政委员会的政体。这种制度主要在瑞士实行。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在类型上可以归入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君主制。 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具体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在总体上都可称为人民代表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3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

2014河北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014河北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014河北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中国法制史 ——工农民主政权法律制度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1931 年11月7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宪法大纲》。1934年1月第二次代表大会对其作了某些修改,最重要的是增 加“同中农巩固的联合”条文。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包括序言和17条正文,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第一,规定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与标榜“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有着本质的不同,《宪法大纲》对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劳苦 大众实行民主,对军阀、官僚、地主、资本家、豪绅、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反 革命分子实行专政。 第二,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 会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保证工农大众参加国家管理,便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原则。这是根据革命实践及苏联经验建立 的新式民主制度。 第三,规定并保障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方面。工农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 措施,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保障条件。 第四,规定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宣布中华民族完全自由独立,不承认帝国 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及不平等条约。与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站在一起,苏 联是巩固的同盟者。对受迫害的世界革命者给予保护,对居住在苏区从事劳动 的外国人给予法定的政治权利。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意义

宪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宪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宪法的界定 (一)西方学者界定 1. 实质意义的宪法 2. 形式意义宪法 (二)我国学者的界定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在规定的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3. 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其他介绍 宪法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这里“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宪法的本质,“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宪法的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表明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主要特征 (一)宪法是“公法” (二)宪法具有授权性 (三)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 (四)宪法是“基本法” (五)宪法具有相对稳定性 (六)宪法无所不在 宪法产生和发展: 外国宪法 (一)英国宪法产生和发展

(二)美国宪法产生和发展 美国立宪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各州宪法的形成与发展 2、《联邦条例》 3、《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三)法国宪法产生和发展 (四)苏俄宪法 历史条件 首先,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宪法是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 最后,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宪法 (一)、近代中国宪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发展 1.清朝立宪运动(1895—1911) 1、从戊戌变法到五大臣出洋考察 2.《钦定宪法大纲》 3. 《19信条》 4.总结 (二)尝试立宪(1912——1926)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天坛宪草 3. 中华民国约法 4. 中华民国宪法 5.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三)南京国民政府运动 1.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2.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3. 《中华民国宪法》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国法制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法治史 1.法律答问:法律答问是秦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指秦朝国家官吏统一用问答形式对秦 律的条文、术语以及立法意图所做的解释; 2.盗徙封罪:盗徙封罪是秦朝的一个罪名,指偷偷移动田界的标志而侵犯他人的土地 所有权; 3.左道罪:汉代的罪名,即凡以邪道蛊惑民众者依律处以死刑; 4.魏律:三国时期魏国一部主要法典;公元229年魏明帝太和三年陈群、刘劭等 增删汉律而成,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之上增加九篇,作新律18篇,并改汉之具律为刑名,列于全律之首; 5.圣库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处处平均,人人保暖" 的原则,规定了国库制度又称为圣库制度;凡参加起义的人必须把个人的财产交给圣库,在战争中缴获的财物也必须归公;每个人的社会资料则由圣库供给;从天王到士兵都不领俸银;米、盐、油、衣等均有定量; 6.汤刑: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并非商汤所作,而是商朝统治者为了追溯他们的祖 先而以汤来命名;其内容已不可考; 7.着刑书于鼎: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事件,郑国贵族子产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 公布于众,遭到叔向的反对; 8.具五刑:秦朝的一种酷刑,即对一个囚犯几乎同时施用五刑;汉书刑法志记载:" 当三族者,皆先默、剔、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署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9.辟举:汉代选任官吏的一种方式,也叫辟除,是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上郡守以上 的官吏在其辖区境内对有名望又有统治才能的人,向中央推荐人才或自选属吏的制度;汉代选任官吏的一种方式,或者由皇帝诏令各郡推举并皇帝面试后任用,或者皇帝直接征用有才能之人; 10.大三法司会审:明清时期遇有重大案件,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共同审理 的活动; 11.小三法司会审:明清时期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大理寺官员和刑部官员共同审 理的活动; 12.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13.商鞅:战国时期任秦国的宰相,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国时期主持变法,改" 法"为"律"; 14.刑统:即以刑律为主,将其它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各条之后,依 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的法规;从秦商鞅"改法为律",直到唐律,历代法典无不称律,它的出现是法典编纂上的一个变化; 15.坐嘉石:西周的刑罚,指对于有罪过但尚不够判处徒刑的人,要给他们戴上刑具,强 迫他们在官府门外左侧的石头旁坐一定的时间反省自己的罪过,然后把刑具去掉,由司空监督他们服一定期限的劳役; 16.定杀:秦朝的死刑适用方法,是活着将罪犯投入水中使其淹死;在秦朝,它是专门针对患有麻风病的犯罪者使用的刑罚; 17.秦朝立法的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先秦法家提出“壹法”,即统一立法权,统一法令的内容,统一人们的思想;秦王朝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法令由一统”、“法出于一”的思想;这一思想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 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1、英国宪法的产生 (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 (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

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在这一阶段,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维护国家集权,扩大行政权力,削弱议会作用。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宪法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当代宪法在形式上以成文宪法取代不成文宪法已是大势所趋。 (3)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 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 重视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 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二、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和维护民间婚姻家庭的正 常发展,根据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间婚姻家庭,是指以父子、母子或配偶关系 为基础的男女双方的家庭群体。 第二章婚姻的订立、终止 第三条男女双方可以通过结婚合法确立夫妻关系。 第四条男女双方订立婚姻关系,必须出具结婚登记证书。 第五条结婚前,男女双方应当提供国家法定的有效身份证明,并 准备具有法律效力的婚聘答应书,在公证机关备案后婚姻关系方可成立,具体办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第六条夫妻可以经双方协商一致,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申请,经 人民法院终审裁决后,夫妻关系可以解除,具体办法由国家规定。 第三章婚前家庭 第七条男女双方准备结婚时,应当注意维护双方家庭的正当利益,提出必要的资金、财产和合法权利等要求,并由公证机关办理收购手续。 第八条婚前家庭中存在共同子女的,夫妻双方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共同子女的抚养、教育等相关工作,维护子女的正当权益,不得 有侵犯子女权益的行为。 第四章婚后家庭

第九条夫妻双方在结婚后,应当按照苏维埃共和国相关法律,尊重彼此的人格权利,在婚姻家庭中携手共同生活,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第十条婚姻家庭的生活具体安排,应当由夫妇协商确定,双方都有一定的劳动义务,应当维护家庭的和谐,不得有任何彼此欺凌、虐待等不正当行为。 第十一条婚姻家庭中存在共同子女,夫妻双方有义务共同负担子女的抚养、教育等费用,维护子女的健康成长。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就夫妻关系发生的纠纷,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解或者提起诉讼。 第十三条夫妻双方经双方协商后,可以提出离婚申请,但夫妻双方任何一方拒绝离婚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离婚难以实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离婚,人民法院将予以受理。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夫妻双方或者共同子女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夫妻双方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主张赔偿等权利,如果责任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4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是日非之际,中共于11月7 日(苏联国庆日,俄国十月暴乱日)在江西瑞金创建所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号召武装保卫苏联,并支持中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区自决独立。之后反华叛乱集团蜂起,苏联法西斯扶植了伪格勒得沙共和国,伪波巴人民共和国;日本法西斯扶植了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以王克敏、王揖唐为首的伪“华北临时政府”,以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伪“蒙疆联盟自治政府”,以梁鸿志为首的伪“南京维新政府",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等,武装分裂,邪慝乱舞,向不屈不挠安内攘外、践行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宣战。(一九三四年一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谨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他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这些任务,在现在的苏维埃区域内已经开始实现。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这些任务的完成,只有在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在全中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统治之后,而且在那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钢才能更具体化,而成为详细的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的宪法,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谨号召全中国的工农劳动群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指导

之下,为这些基本任务在全中国的实现而斗争.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法(宪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他在全中国的胜利。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的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他的周围,同中农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二,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的分子,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大会闭会的时〔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决议案。四,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汉满蒙回藏苗黎和在中国的台湾,高丽,安南人等),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为使工农兵劳苦民众真正掌握着自己的政权,苏维埃选举法特规定,凡上述苏维

中国党史上的法治之路探源

中国党史上的法治之路探源 作者:王金兰 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8年第2期 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法治在党的发展历程中是一脉相承的:从奠定红色基因的井 冈山及苏区建设时期的法治探索,到延安、西柏坡时期边区、华北人民政府的法治架构,法治 之路清晰可见,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井冈山与苏区的法治雏形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规定了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及严格的纪律;“二大” 的最低纲领规定了工人、农民以及妇女权利;1926年发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要求 各地党组织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制止党内腐化现象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是法治的萌芽。 但对法治的实践体现于党局部执政之后。1927年年底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法治建设的探索之程。 (一)宪法大纲确认政权。法治之路离不开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通过规定国家 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规定国家政权的组织、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的法律形式确认政权。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 宪法大纲),共17条,规定了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和一切劳苦民众,最高政权是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规定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宗教信仰等政治权利以及民族自决权等 内容,宪法性文件自此诞生。 (二)其他法律巩固政权。在井冈山及苏区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仅制定了宪 法大纲,依此形式确认苏区政权,还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保障与巩固政权的实现。在井冈山 及苏区时期,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是土地关系、婚姻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实现的司法保障,因此,土地法、婚姻法成为井冈山及苏区时期重要的法律制度,配套的司法实践将这些法律制度 落到实处。 1.土地法废除封建土地制。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土地是农村之根本,因此土地法受到了高度重视。1928年12月,毛泽东亲自起草了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 地法》。该法共有9条14款,规定了土地的分配方法、分配后的经营方式、分配的区域标准、山林分配法、土地的税收等内容,是较为成熟的土地法,但存在三点缺陷:一是没收一切土地 进行分配;二是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三是禁止土地买卖。此后,兴国土地法、修订土地法暂行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先后颁布,将没收土地变为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变成农有、删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条款,土地法律制度更为成熟。 2.婚姻法确认婚姻自由。《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要治国需要先齐家,因此,要“治苏区”,需先“齐家”,要处理好婚姻家庭关系。1934年4月8日颁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共6章21条,规定了总则、结婚、离婚、离婚后小孩的处理、离婚后男女财产的处理以及私生子处理等内容,处处显示婚姻自由的新婚姻观,如该法第一条 规定:“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 除了土地法、婚姻法之外,苏区先后制定了劳动法、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暂行税法等法 律法规,颁布备类法律制度共100多件。这些法律制度,巩固了苏区政权,稳定了苏区的社会 秩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雏形。

宪法知识读本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原理 练习题

? )阶级意志的产物。、(单选题)宪法是(1? A.统治? B.资产?无产 C.? D.工人?A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 )泛指规定代议制度、确认宪政的法律。、(单选题)(2 ? 基本法 A.?宪法 B.?C. 刑法?D.民法?B用户选择:B 正确答案: ?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3、(单选题)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 、(单选题)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是以(4 )。? 有无最高法律效力为标准 A.?制定宪法的机关为标准 B.? C.有无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有无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为标准 D.?D D 用户选择:正确答案: ? )。、(单选题)含有人权保障、权力制约等意义的近代宪法源自(5? 东方 A.? B.西方? C.北方?D.南方?B用户选择:正确答案:B ? )。、(单选题)《钦定宪法大纲》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6 ?

民主制 A.?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联邦制 D.?B B 用户选择:正确答案: ? 7、(单选题)宪法实施监督机制不包括()。 ? A. 立法监督机制?社会保障机制 B.?政策保障机制 C.?匿名举报机制 D.?DD 用户选择:正确答案: ? )为国家宪法日。、(单选题)每年( 8? 日月A.12 24?月10日 B.10?月4日 C.12?1日 D.10月?C用户选择:正确答案:C ? )。9、(单选题)经济上不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国家是( ? A. 法国?英国 B.? C.中国?美国 D.?C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 10、(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曾起到过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A. ? B.《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C.《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用户选择:正确答案:D ? )。11、(单选题)下列关于宪法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宪法是一切组织、机构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不 得与宪法相抵触C. ?宪法的修改必须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全国在我国,D.?人大代表提议,始得启动修宪程序D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