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道路

——中国医疗改革进程解析【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中国已在现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前行了数十年,这其中的变化也包括医疗的改革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问题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医疗改革作为民生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在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下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本文将进行医改三十周年的综述,进而分析目前医改存在的问题,并为政府的医改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医疗改革政府公共选择理论。

医疗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对于医改的发展历程我国学者也众说纷纭,大致说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个时期,我国的医疗卫生属于低水平的广覆盖型,医疗服务有比较强的福利色彩,改革开放后,医改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78—1992,1992—2003,2003—今。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各个领域的制度的变革,医改最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逐步瓦解了农村集体经济,动摇了农村合作医疗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城市,医疗行业也面临着体制僵化,工作效率和人员积极性低下的问题。为了调动医院的积极性。1981年,卫生部决定将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成“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节余留用”,2但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对医疗价格还是实行严格的价格控制,而其他商品却开始市场化,这样,各级医院以市场价格进购的医疗产品却要以低价向社会服务,难免出现亏损。3从1989年开始,政府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入,同时允许医院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获取收入,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政府想减轻负担,一方面想调动医院的积极性,扭转亏损局面,这就造成后来医疗机构趋利性增大,逐渐偏离了其公有的性质。4

1该分类来自《医疗改革三十年》赖伟

2 1981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方法改成“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节余留用”的新办法。

3 1979年全国医院亏损5.8亿元,1984年达到9.5 亿元,形成提供的医疗服务越多,亏损越严重的现象,这些亏损占当年财政收入的0.5%和0.58%,占当年GDP的0.14%和0.13%,也就是说,这些亏损政府努力点是可以负担的

4 1990年国务委员李铁映在参加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明确表明,我国医疗事业是“有公益

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疗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卫生事业从一部分公益性变成一种产业。1由于强化了医疗产品的商品性后,我国医疗价格出现大幅度增加。医疗费用的上涨,对群众看病治病产生了影响,一些无力负担高昂医疗费的百姓无法享受医疗服务。1996年卫生部会议上,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医疗事业的重要性,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但该文件并没有对卫生事业经费不足以及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做出具体的决定和规划,之后,我国各类医疗费用仍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突出,WTO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倒数第四。

2003年,党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之非典的影响,医疗问题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2004年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发展卫生事业,一是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二是切实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缺药少药的情况,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医疗体制改革试点。2这一阶段对政府的角色,医疗的公平性,运行机制都开展了广泛的讨论。2003—2007年,医疗费用仍呈上升趋势,但增幅较前两个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回落。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人数逐年上升。

二医疗改革的现状

走过了三十年的医改,却在2005年得到否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究竟医疗改革还有那些地方存在不足呢?这里我选取了两个角度来重点论述。

问题一:政府对药价的管制仍存在缺陷

“看病难,看病贵”很大一部分程度是药价虚高,这源于现行医疗卫生体制

性的福利事业”

1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卫生事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医疗产品的价格应与市场价格机制接轨,医疗行业要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1993年卫生部召开会议,提出卫生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下放价格管理权

2详细见2004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存在的弊端以及药品价格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我国对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1政府定价原则上按社会平均成本制定,对供大于求的药品按社会先进成本定价;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最高零售价格,药品零售单位(含医疗机构)在不突破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制定实际销售价格。这种价格管制方式的目的是通过鼓励医疗机构与零售药店之间的竞争,最终降低药品价格,实现人们的基本医疗权利。然而自200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对药价进行了20余次的调整,累计降低药价总价值近400亿元,每一次降价对于诸多陷入生存窘境的制药企业来说不啻雪上加霜,而且越发受到药品行业协会的抵制。2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首先,政府管制药价失灵,很大一部分是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模式,牢牢控制药价不让市场调节,但政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又是滞后的,因此制定出来的价格无法准确反应市场的供需关系。再者,根据施蒂格勒等人提出的“管制俘获”理论,管制者也是“经济人”,也有各种利己动机,在我国药品价格管制过程中,也会出现管制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进而被“俘获”的现象。管制者不可能完全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真实成本,只能借助对于企业成本的主观判断而不是真实成本决定价格水平,这会诱使药品生产企业对管制者进行种种游说活动,使企业所申报的“虚高”的成本材料得以顺利通过,而老百姓仍得不到任何实惠。新医改方案一方面强调要“完善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客观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和生产服务成本变化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另一方面又仍然对多家生产的仿制药实行严格的药品定价管制措施。3可见,这种改革只是原本价格体制管理的小修小补,没有触动根基。我个人认为,药价需要政府的监管,但如果不完全放手让市场调节,政府的任何降价也是劳民伤财。

问题二: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门槛依旧高

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门槛仍然很高。在解决“看病难”这个问题上,开放

1政府对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其他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少量特殊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2引自《中国药房》作者王志强

3 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政府负责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及项目、定价原则及方法;省或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基本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扣除财政补助的服务成本制定,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

医疗服务市场,吸纳民营资本进入,是解决“短缺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原则,在医改方案中也获得体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然而,也就是在这同一份医疗改革方案中,又出现了“坚持非盈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盈利性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按照这样的思路,公立医疗机构仍然是“老大”,营利性医疗机构还是难以摆脱目前的境遇,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的实现仍然存在较大距离。很显然,这与医改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愿望是相违背的。1我们都知道,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那么医改也会牵涉到公立医院,非盈利医疗机构等各个方面的利益。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政府也是有自身利益的,布坎南曾指出,政府不是神的造物,他并没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对于非赢利与赢利医疗机构利益的冲突,我们可以用政府“寻租”理论来解释。政府寻租,本质上在于获取更大利润。而政府天然扩张权力的欲望更成为寻租的催化剂,这与市场格格不入。这在医疗改革里表现得很明显。2前面提到民营资本进驻医疗市场的困难性,水面下一个不利于民营资本之处是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改革方案中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和设置配置标准,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政府在制定社区的卫生规划时,出于保护公立社区医院,才严格限制社区医院的数量。这种“挤出效应”,无疑对民营资本的进入起到“玻璃门”的阻碍作用,同时使公立医院成为政府部门的下属分支机构。而这种斗争,老百姓得不到任何实惠,反而要为他们埋单。

三医改,路在何方

人们之所以对医改咋舌,在于政府的模糊。为此,我们首先要扩大公众参与,增加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毕竟政府的认知,行为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征集民意,民主决策,让更多的利益群体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其次,进一步打开医疗市场,在引导和规范的过程中逐渐健全医疗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组织和其他非公共组织都是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承认市场

1《医改新模式之争硝烟背后仍是部门社会利益之争》叶檀每日经济新闻

2该理论来源于《西方行政学说史》丁煌

经济就是承认人的个人目标效用最大化的合理性,承认个人具有充分的选择权的合理性,实际上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内生要求。所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体系,不能仅仅写在文件条文中,而是在制度上,行政执行中给社会资本更多的发展空间,让社会资本在医疗体系中追逐效用最大化成为可能。当然,这不是说,政府对民营资本的进入放任自流,而是在行政过程中以引导,支持,鼓励的方式使之与公立医院形成一种良性竞争。1

政府如果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就可以把节省的大量成本用于公共卫生资源的再配置。也就是把公共卫生资源的再配置看作实现社会公益性的重要手段,那么政府就能把医疗服务的民营化同社会公益性的实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系起来,从而造福于人民。

1《莫让部门利益扭曲了医疗改革》秦亦夫《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第2期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最新版)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最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refers to ensuring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ocial and personal safety.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最新版)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

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再到现代化容的不断丰富,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段探索发展的历程,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必然要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 一、中国现代化及其道路的探索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军事,科技,航天,经济,政治制度等领域的现代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具有空间特性也具有时间特性。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由于资源条件和周边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选择模式就会不同;同时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会有所不同。 因此,讨论现代化的问题既离不开某国的空间位置更离不开其历史和传统,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沉淀和物质的积累,这就决定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的不同,从而现代化的路径也将是不同的。按照基本达成共识的

理解,现代化的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生活的丰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二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变革;三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主要表现是社会制度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现代化建设应是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 回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清楚,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殖民大炮的轰鸣下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曲折而反复。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恰好相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不同发展过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划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船政学堂、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逐渐认识到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最后要求人格的觉醒。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以新的历史面貌和姿态重新站立在世界的。经过反复的曲折探索,我们摒弃了大跃进的激进,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理想和寄托。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的现代

中国历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统计【收藏】

中国历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统计(1995-2011) 时间:2012-03-29 12:02:04来源:中国救援网 【收藏】字号:T|T 中国历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数量统计表(1995-2011)。中国救援网吴飞制 中国历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统计表(1995-2011)。中国救援网吴 飞制图 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首次超过五万人至今,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08年,中国大陆的这一冠军头衔才终于让给了印度。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8月中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大关,仅次于美国的2.85亿辆,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1亿辆汽车保有量中,包括近2000万辆三轮和四轮低速货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用车。扣除农用车后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大约为7800万辆,超过日本的7000万辆,仍然居世界第二。 然而数据显示,2011年,在严格禁止酒驾后,汽车保有量大约为7800万辆的中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高达62387人死亡。而汽车保有量在7000多万辆的日本,虽然2011年共发生690907起交通事故是中国的3倍,且受伤人数为852094人,但是造成的死亡人数只有区区4611人。汽车保有量2.85亿辆,大大超过我们的美国,车祸死亡人数也只有4.2万人。因此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与这些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交通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驾驶人员安全意识和道德素质、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互救能力、社会的救援体系建设等,这些都能够预防和挽救交通事故带来的死亡威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新版)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

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首位。近年来在我国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国自1951年开始统计交通事故数据,当

答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测试答案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 2020-04-08 14:46:24 第1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党委和政府治理体系 ? B.市场治理体系 ? C.社会治理体系 ? D.党委和政府、市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 E.以上都是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E 第2题(单选题) [10分] 全球治理指数主要有()个维度。 ?A、三 ?B、四 ?C、五 ?D、六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3题(单选题) [10分] 世界银行从( )年开始发布全球治理指数。 ?A、1996 ?B、1998 ?C、1999 ?D、2001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A 第4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最早提到治理思想的著作是()。 ?A、《孟子》 ?B、《论语》 ?C、《荀子》 ?D、《庄子》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C 第5题(单选题) [10分] 下面不属于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特点的是()。 ?A、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B、治理的操作手段和规则的多元性 ?C、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D、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6题(判断题) [10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7题(判断题) [10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规划中,对市场的要求是全覆盖、能自治、善服务、可持续。()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8题(判断题) [10分] 治理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因素。()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9题(判断题) [10分] 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取消政府的主导地位。()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10题(判断题) [10分] 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是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迁移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追求国家和市场的有机合作。()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简 易版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 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 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 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 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 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 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 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 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 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 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

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

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一、2000年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实践结果 中国在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重申这个目标,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实际发展进程证明,这是做不到的,虽然在当时人民迫切希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对经济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放弃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改而实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重大调整,是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当时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走向现代化的起点,是正确的选择。从温饱到现代化,时间跨度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差别,把实现小康社会(注:“小康社会”的英译文是“a well-off society”,直译是“宽裕或者富裕的社会”;俄译文是 “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еобщество”,直译是“中等殷实或者富足的社会”;法译文是“société au niweau de vie relativement aisé”,直译是“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社会”;德译文是“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直译是“具有低标准富裕程度的社会”;西班牙译文是“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直译是“适度的或者有节制的富裕的社会”;是“小康(ぃくらかゅとりのぁゐ)社会”,直译是“稍有富裕的社会”。由于翻译上的困难,往往不容易找到准确的对应概念,其他文字译成中文也有类似情况。小康和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概念。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语言的隔阂,外国朋友不大容易准确理解,但在中国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儒家著作《礼记·礼运》,是和他们所想像的远古时代“大同”乌托邦相联结和对应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虽然不能做到“天下为公”,但政治比较清明、生活比较安康的社会局面。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小康”从书斋走向民间,其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家有余粮剩米的比较殷实的生活。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度,历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往往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思想营养而又为现实目的而加以改造。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把“大同”思想改造成为向前看的未来理想社会状态。邓小平则借鉴传统思想,吸取人民语言的精华,赋予小康和小康社会以全新的意义,即温饱有余、日子比较好过、但还不富裕这样的社会状态,并且把它作为贫穷落后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不仅有重要的现实社会经济意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是值得研究的。)作为必经的中间过渡阶段符合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这种重新定位,引发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促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国的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这样的更加广泛和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还包含有市场化这样特殊的体制转轨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了人文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文化领域中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性与全球先进文化的结合化等。本文拟就中国目前现代化可能达到的程度,中国未来30年在现代化历程中所处的阶段,未来30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有利条件,并就应当选择的现代化道路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清末的百年耽误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现代化程度 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何传启将现代化过程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我们这里先考察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那么,第一次现代化应当有哪些主要的衡量指标呢?我想能量化的应当有这样一些内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性指标,即人均G DP,反映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是经济结构性指标—— —非农产业化率,即第二和第三产业G DP占总G DP的比率,反映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程度;三是社会结构性指标—— —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逆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反映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进程;四是社会发展水平指标—— —大学普及率、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表明了一个国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治安状况、人民生活幸福等方面的社会进步程度。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的计算,中国G DP规模占世界G DP 总量在1700年和1820年时,分别为22%和32%,由于中国晚清政府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政治经济体制上因循守旧,知识上排斥科技,加之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G DP规模占世界总量的比率到1949年时下滑到5%左右。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在当时只相当于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家的2l%左右。(1)经济发展方面,以1978年人均G DP和美元汇率倒推法计算,1949年时,由于战争破坏,人均G DP为15美元;1952年时,经济恢复三年后,人均G DP为25美元。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当时排名在前的依次为美、欧、苏、日,我们取当时日本人均G DP110美元为我们参照的现代化的标准值,则1952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 (2)1952年时,中国G DP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结构为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 ■周天勇

中国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汇总

1.警告标志 十字交叉T形交叉T形交叉T形交叉 除了基本形十字路口外,还有 部分变异的十字路口,如:五 路交叉路口、变形十字路口、 变形五路交叉路口等。五路以 上的路口均按十字路口对待。 丁字形标志原则上设在与 交叉口形状相符的道路 上。右侧丁字路口,此标 志设在进入T字路口以前 的适当位置。 丁字形标志原则上设在与交 叉口形状相符的道路上。左 侧丁字路口此标志设在进入 丁字路口以前的适当位置。 丁字形标志原则上设在与 交叉口形状相符的道路上。 此标志设在进入T字路口 以前的适当位置。 Y形交叉环形交叉向左急弯路向右急弯路 设在Y形路口以前的适当位 置。 有的环形交叉路口,由于 受线形限制或障碍物阻 挡,此标志设在面对来车 的路口的正面。 向左急弯路标志设在左急转 弯的道路前方适当位置。 向右急弯路标志,设在右急 转弯的道路前方适当位置。 反向弯路连续弯路上陡坡下陡坡 此标志设在两个相邻的方向 相反的弯路前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有连续三个以 上弯路的道路以前适当位 置。 此标志设在纵坡度在7%和 市区纵坡度在大于4%的陡 坡道路前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纵坡度在7%和 市区纵坡度在大于4%的陡 坡道路前适当位置。 两侧变窄右侧变窄左侧变窄窄桥 车行道两侧变窄主要指沿道 路中心线对城缩窄的道路;此 标志设在窄路以前适当位置。 车行道右侧缩窄。此标志 设在窄路以前适当位置。 车行道左侧缩窄。此标志设 在窄路以前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桥面宽度小于 路面宽度的窄桥以前适当 位置。

双向交通注意行人注意儿童注意牲畜 双向行驶的道路上,采用天然 的或人工的隔离措施,把上下 行交通完全分离,由于某种原 因(施工、桥、隧道)形成无 隔离的双向车道时,须设置此 标志。 一般设在郊外道路上划有 人行横道的前方。城市道 路上因人行横道线较多, 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此标志设在小学、幼儿园、 少年宫、儿童游乐场等儿童 频繁出入的场所或通道处。 此标志设在经常有牲畜活 动的路段特别是视线不良 的路段以前适当位置。 注意信号灯注意落石注意落石注意横风 此标志设在不易发现前方位 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前适当位 置。 此标志设在左侧有落石 危险的傍山路段之前适 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右侧有落石 危险的傍山路段之前适 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经常有很强的侧风 并有必要引起注意的路段前适 当位置。 易滑傍山险路傍山险路堤坝路 此标志设在路面的摩擦系数 不能满足相应行驶速度下要 求紧急刹车距离的路段前适 当位置。行驶至此路段必须减 速慢行。 此标志设在山区地势险 要路段(道路外侧位陡 壁、悬崖危险的路段)以 前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山区地势险 要路段(道路外侧位陡 壁、悬崖危险的路段)以 前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沿水库、湖泊、河流 等堤坝路以前适当位置。 堤坝路村庄隧道渡口 此标志设在沿水库、湖泊、河 流等堤坝路以前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不易发现前 方有村庄或小城镇的路 段以前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进入隧道前 的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汽车渡口以前适当 位置。特别是有的渡口地形较位 复杂、道路条件较差,使用此标 志能引起驾驶员的谨慎驾驶、注 意安全。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专题: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专题是根据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所做出的延伸,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在面临民族危亡之时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选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近170年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经历了重重的坎坷、曲折,希望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实践,现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坚定这一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在近170年的历程中,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缓慢,会遇到如此多的坎坷?教学方法 历史文献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绎法等 思考题 1、中国开启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辛亥革命为什么爆发? 3、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的影响? 4、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5、中国为什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进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主要教学内容 前言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二、第二阶段:现代化的启动和道路抉择阶段(1912年—1949年10月) 三、第三阶段:经典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 四、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79年至今) 总结

详细教案 前言 实现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最大任务,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前迈进,令世界瞩目。但亦因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利益关系的剧烈调整和腐败现象的出现,有人困惑,有人迷惘。如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顺利而稳健地向前发展,如何使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程更加坚信不移?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明白从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变为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过程,是十分有益的,即所谓“鉴往而知来”。 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标志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了170年的时间。在这170年中,从社会环境和发展道路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四个阶段和三种发展道路的变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已经经历的历史事实,我们不仅不能脱离这一事实,而且要对这一已经存在的历史的必然性进行解释,说明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所在。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资本主义社会因素在欧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为起点和早期形态,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散和社会主义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 (一)1840年前的中国 当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之间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潜流,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虽然传统的社会形态依然保持着,但是其内部构成和对外交往已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商业和商人群体已有一定的扩展、商业资本已有一定的积累等,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既存在着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潜在的适应因素。 举例:广州十三行 17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了康熙盛世,在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了台湾岛之后,审时度势的康熙帝,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300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清政府开放海禁,并在广州、漳州、宁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

编号:AQ-JS-04075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oad traffic safety in China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在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外道路安全的特点及其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该措施实施的效果,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和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的任务;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加强对车辆主被动安全性能的研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与控制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性能评价从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交通系统 1.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1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保有量

的增加,交通事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0万人口死亡率一直攀升。2001年,我国公安交通部门共受理交通事故案件75.5万起,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54.6万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对社会安定团结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1.2机动化水平不高,但交通事故率高 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表明,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和机动化水平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亚洲国家的机动化水平最低,但交通事故率最高。 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2.1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事故量大 交通事故发生最多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山东、四川、江苏五个地区,交通事故占事故全部的45.2%,但从死亡人数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位列前五位,占总数的36.5%。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客货运量增大,是这些地区交

中国道路交通标志图片大全

交通标志 - 警告标志 十字交叉禁止驶入T形交叉T形交叉 除了基本形十字路 口外,还有部分变 异的十字路口, 如:五路交叉路 口、变形十字路 口、变形五路交叉 路口等。五路以上 的路口均按十字路 口对待。 丁字形标志原则上 设在与交叉口形状 相符的道路上。右 侧丁字路口,此标 志设在进入T字路 口以前的适当位 置。 丁字形标志原则上 设在与交叉口形状 相符的道路上。左 侧丁字路口此标志 设在进入丁字路口 以前的适当位置。 丁字形标志原则上设 在与交叉口形状相符 的道路上。此标志设 在进入T字路口以前 的适当位置。 Y形交叉环形交叉向左急弯路向右急弯路 设在Y形路口以前 的适当位置。 有的环形交叉路 口,由于受线形限 制或障碍物阻挡, 此标志设在面对来 车的路口的正面。 表向左急弯路标志 设在左急转弯的道 路前方适当位置。 向右急弯路标志,设 在右急转弯的道路前 方适当位置。 反向弯路连续弯路上陡坡下陡坡 此标志设在两个相 邻的方向相反的弯 此标志设在有连续 三个以上弯路的道 此标志设在纵坡度 在7%和市区纵坡度 此标志设在纵坡度在 7%和市区纵坡度在大

路前适当位置。路以前适当位置。在大于4%的陡坡道 路前适当位置。 于4%的陡坡道路前适 当位置。 两侧变窄右侧变窄左侧变窄窄桥 车行道两侧变窄主 要指沿道路中心线 对城缩窄的道路; 此标志设在窄路以 前适当位置。 表车行道右侧缩 窄。此标志设在窄 路以前适当位置。 车行道左侧缩窄。 此标志设在窄路以 前适当位置。 此标志设在桥面宽度 小于路面宽度的窄桥 以前适当位置。 双向交通注意行人注意儿童注意牲畜 表双向行驶的道路 上,采用天然的或 人工的隔离措施, 把上下行交通完全 分离,由于某种原 因(施工、桥、隧 道)形成无隔离的 双向车道时,须设 置此标志。 一般设在郊外道路 上划有人行横道的 前方。城市道路上 因人行横道线较 多,可根据实际需 要设置。 此标志设在小学、 幼儿园、少年宫、 儿童游乐场等儿童 频繁出入的场所或 通道处。 此标志设在经常有牲 畜活动的路段特别是 视线不良的路段以前 适当位置。 注意信号灯注意落石注意落石注意横风 此标志设在不易发此标志设在左侧有此标志设在右侧有此标志设在经常有很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测试答案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测试答案(2020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 2020-01-08 09:26:51 第1题(单选题) [10分] 全球治理指数主要有()个维度。 ?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 D 第2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党委和政府治理体系 ? B.市场治理体系 ? C.社会治理体系 ? D.党委和政府、市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E 第3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最早提到治理思想的著作是()。 ?A、《孟子》 ?B、《论语》 ?C、《荀子》 ?D、《庄子》 正确答案: C 第4题(单选题) [10分] 世界银行从( )年开始发布全球治理指数。 ?A、1996 ?B、1998 ?C、1999 ?D、2001 正确答案: A 第5题(单选题) [10分] 下面不属于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特点的是()。 ?A、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B、治理的操作手段和规则的多元性 ?C、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D、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 正确答案: D 第6题(判断题) [10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规划中,对市场的要求是全覆盖、能自治、善服务、可持续。() ?√ ?× 正确答案: × 第7题(判断题) [10分] 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是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迁移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追求国家和市场的有机合作。() ?√ ?× 正确答案: √ 第8题(判断题) [10分] 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取消政府的主导地位。() ?√ ?× 正确答案: × 第9题(判断题) [10分] 治理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因素。()?√ ?× 正确答案: √ 第10题(判断题) [10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 ?√ ?× 正确答案: √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开辟了正确革命道路,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版)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13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版)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

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 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四)日益萎缩(1 927—1 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五)走向崩溃(1 937.1 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