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失衡及应对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失衡及应对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失衡及应对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失衡及应对政策

内容摘要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却在居民食品消费价格上出现了剧烈波动现象,而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则是供求不平衡造成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即平衡好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防止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后的大幅度回落。

关键词:农产品供求关系;价格;对策与建议

论文纲要

一、市场经济与供求平衡-------------------------------------1

二、农产品供求新格局---------------------------------------2 (一)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2 (二)农产品供给出现新的变化--------------------------------3 三、影响农产品供求的其他因素-------------------------------4 (一)气候因素----------------------------------------------4 (二)季节性因素--------------------------------------------5 (三)大宗原料上涨------------------------------------------5 (四)抗风险能力--------------------------------------------5 (五)流通环节----------------------------------------------5 四、农产品供求形势下的对策与建议----------------------------5 (一)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稳定农产品市场-------6 (二)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6 (三)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6 (四)防止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后的大幅度回落---------------7 参考文献---------------------------------------------------8

浅析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失衡及应对政策我国农产品市场在经历了“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一系列的农产品涨价风波后,2012年5月下旬开始,全国各地鸡蛋价格一路猛涨。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的监测显示,截至5月31日,鸡蛋全国日均价连续10天上涨,累计涨幅达7.0%。其中,个别城市在短短十天内就上涨接近40%,再被冠名“火箭蛋”。同时,猪肉价格却在当前一跌再跌。农产品价格缘何轮番上演“过山车”?这般“游戏”何时休?

一、市场经济与供求均衡

2011年至今,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经历了异常复杂的市场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指出,根据对13个省(区、市)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户的问卷调查显示,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促增长、控通胀、保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外一方面,我国大蒜、鸡蛋、猪肉等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演“过山车式”暴涨暴跌现象,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屡屡受创。这表明在市场经济下,中国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产品市场供求失衡,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变大。

供求均衡是指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消除供求差异,实现供求均衡。供求均衡的实质是使市场商品供应量及其构成与市场上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量及其构成之间保持平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均衡,保持供求比例协调,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流通部门安排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均衡,使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之间保持相互适应的关系,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合理组织流通,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运用方式和调节手段。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的布局;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一切经济关系都融人市场

活动之中,社会资源的流动、评价、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市场已成为该种经济的基本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时,才能成为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从经济运行的作用形式,运作机制及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对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的一种概括,是发达商品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均衡的动态实现过程就是价格的形成、传递、接收过程,准确、及时、有效的价格对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供求均衡的实现具有核心作用。

二、农产品供求新格局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变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农产品需求明显增长,而农产品供给增长受到的资源等约束也更加明显。在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就是这种格局的反映。

(一)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

其一,近年来,职工工资上涨,城镇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2010年该收入比为3.23:1。但2011年食品价格仅上涨11.8%,比2010年上涨4.6个百分点。尤其近年来,普通劳动者的工资上涨较快,而低收入者的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最高(即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这部分人群工资的增加导致对食品的需求上涨,从而对农产品价格及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重要影响。

其二,近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转移出来,成为城镇工作的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见图表1)。

其三,由于多年连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亦快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年来,生物能源的发展,纺织业出口的扩大,已经对原料农产品的需求产生显著影响。

其四,中国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也使得对食品的需求呈继续扩大趋势。

(二)农产品供给出现新的变化

首先,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用地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受生态退耕和城镇建设等占用耕地影响,中国耕地面积总体上趋于减少。1998至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见图表2)。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全国城市新增

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而各地上报国务院的计划高达1500万亩,未来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难度加大。同时,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

田比重超过2/3 。耕地面积减少,是耕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油料、棉花和糖料等在用地上的矛盾更加突出,2008年出现的粮食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大量进口这类农产品成为近几年解决国内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的过程中,除种植业受农用地约束更为明显外,农民从事劳动力密集型养殖业的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也出现严重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与养禽的积极性。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工资率普遍增加,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局部地区的一些行业甚至出现“农工荒”。从事养殖业风险增大而盈利有限,又遇上有利的非农就业形式,在全国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养殖户退出生猪和家禽饲养。“养猪不如打零工”,应该说是农民经济理性的正当选择。但也正是诸如此类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

农产品供求新格局的出现,导致保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而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基本原因是受供求关系决定。

2009年至2010年大蒜价格暴涨之后出现快速回落,2011年全年大蒜价格行情持续低迷,不少蒜农因此减少了种植面积,导致今年大蒜总量下降,市场供应不足,从而推高了价格。而供过于求,则是导致本轮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受去年猪价大涨刺激,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生猪存栏量增加,并且近期生猪疫情较为稳定,导致我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同比均增加。与供应增加相比,近期我国猪肉需求量相对固定,加之天气转暖,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需求量出现下降。

三、影响农产品供求的其他因素

(一)气候因素

农产品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大的特性,加剧了供求关系紧张化。对大蒜生长造成影响。山东金乡县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生产和交易中心,全县大蒜出口量占全国的25%。今年春季气温较低,大蒜减产成了普遍现象,大蒜个头直径达6厘米仅占5%,大多在5厘米以下。而往年,6厘米以上的能占到30%左右,金乡今年的平均亩产为757公斤,比去年的1050公斤减少了将近28%,加上种植面积,由去年的72.8万亩下降到70.6万亩,大蒜总产量由去年的76.4万吨左右下降到53.4万吨,降幅达到30%。

近几年,大蒜价格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和大蒜的种植面积有着密切联系。2010年,金乡县大蒜种植面积仅为58.5万亩,蒜价暴涨一度冲破每斤8元,导致2011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快速增长至72.8万亩,大蒜产量巨增,价格暴跌,收购价一度低至每斤6毛钱,蒜农的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今年的种植面积再次锐减。大蒜市场这几年更是出现了丰产不丰收,减产不减收这种怪现象。

(二)季节性因素

季节性因素也是影响农产品均衡稳定供应的一个难题。以大蒜为例,目前市场销售的大蒜基本上是去年库存大蒜,现已接近销售尾声,新蒜正值收获期,大蒜市场处于青黄不接的交替期。预计随着新蒜陆续上市,大蒜价格涨幅将趋缓。就鸡蛋而言,受端午节因素影响,需求短期内增加,而夏季消费者饮食偏清淡,再加上目前蔬菜价格同比偏高,使得鸡蛋替代效应增强,也导致鸡蛋需求增加。

(三)大宗原料上涨

2012年春节之后,大部分饲料原料展开反弹,玉米、豆粕、棉菜粕、鱼粉等均表现出积极上涨的态势。这就同2011年下半年弱势的原料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饲料企业在原料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为扭转经营局面,饲料企业集体涨价,涨幅接近10%以上。。而此时饲料行业的需求市场,养殖业进程较为坎坷。特别是畜禽业,生猪以及鸡蛋的价格持续下跌,对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四)抗风险能力

中国的农产品基本上是散户时代,抗风险能力特别低。他们只能听从市场信息,即听从价格信号来指导生产,这就产生了现在“抱团取暖”现象。价格上涨就跟风种植或者饲养,价格下跌立马退出市场,不仅生产存在盲目性,而且更是影响了整个市场供求平衡的不利因素。

(五)流通环节

流通中间环节多、“最后一公里”等顽疾也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山东寿光“菜贩”宋晓军说,蔬菜从农民“菜园子”到市民“菜篮子”,一般要经过“菜农-小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小贩-市民”等多个中间环节,每个环节至少加价5%。在价格上涨期间,农民甚至还会出现惜售心理,大量囤货,人为造成供求关系失衡。

四、农产品供求形势下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供给形势的变动实际上是多年以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结果,是主要农畜产品的生产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供应保障结构以及农产品生产者的构成所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户、养殖场的决策上来,并出现了一些转轨过程中的脱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所带来的新问题,尤其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地方政府和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有效对策,化解矛盾。

(一)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稳定农产品市场

针对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国家相关监管和调控部门应及时监测。要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应该充分运用进出口调控手段,统筹考虑生物能源和粮食安全,更加有效地深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从长期来看,农产品市场的剧烈波动,不但影响到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小农经济冲击也比较大。所以,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必须平衡好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农业比较效益,实现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这对于防止公民经济增长由过快向去热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

种什么物种,种多大面积,卖什么价格,很多时候大家都处于一种盲目跟风状态。很多散户都是一看今年价格很好第二年就多种,行情不好就减少种植面积。农产品价格始终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体质的弊端,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让农民对于最新的农产品信息可以“见得上,看得懂,用得上”。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波动性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巩固。近年来,肉蛋市场剧烈波动与大量小规模散养农户退出养殖业以及生产能力削弱直接相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农产品生产者的构成仍将是少数的专业农户和大量的小规模兼业农户并存的格局。实践表明,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左右供需的天平和调节器。在不断增加补贴项目的起步阶段,中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完善需要向小规模养殖户倾斜。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发挥他们所起到的调节供求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稳定农产品市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应将小规模种植养殖户组织起来,降低他们的市场风险;要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减少其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减少流通环节。

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现象暴露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脆弱性,也说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不完善,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服务还不到位,缺乏市场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对能力。就大蒜来讲,未来的蒜农可以自己去成立一些连锁组织,比如成立一些公司,自己去卖,自己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因为现在很多中间商很快能筹集到资金,一收可能收很多,囤积起来也不卖,人为的把价格炒的很高。以后的农民联合起来之后,因为我国的大蒜集中在几个产地,所以能够可以有一个蒜农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让农民种的时候不至于那么盲目。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分散的农户在市场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呈现弱化趋势,多数情况下大型龙头企业拥有基本完全的价格决定权。少数龙头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价格竞争的优势地位,不会轻易提升价格,只会降低收购价格。在饲料等投入物价格上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受损的往往不是龙头企业,而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加强服务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和损耗。解决这一矛盾,最终要靠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包括农用生产资料供给、农产品销售、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在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将使其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平等合作伙伴,这将是稳定农产品供求关系,保障小规模农户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防止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后的大幅度回落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国家实践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对地方政府的奖励政策对调动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作用十分明显。过去中国在粮食生产领域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市场价格高、政策干预力量强、加深农产品价格波谷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在中国,政策干预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确实出现过。因此,如何在恢复和提高有缺口的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减少政策干预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蔡健雅.《市场经济论》.《经济学》,2009年12月第5期

[2]黄远.《蓉城鸡蛋零售价火速上涨》.《成都晚报》,2012年6月6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全国耕地面积统计》.国家统计局网,2012年4月27日

[4] 张晓山.中国农产品供求局势.《河北学刊》,2011年11月第28卷第3期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我国2000年至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首先分别从进出口、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总供 求失衡的表现,然后从供给和需求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我国总供求失 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化解我国总供求失衡的主要对策。【关键词】供求失衡表现原因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一直以抑制总需求过快膨胀为目的的中国经济,首次遇到了总供给冲击的新问题。本文根据2000年-2006年我国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统计数据对供求失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一、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表1.1 我国2000-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数据(亿元)表 根据表1.1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出口-进口)、国内总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的变化,如表1.2所示: 表1.2 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国内总需求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表

从这几年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还相当好,GDP 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经济稳步上扬的趋势。但同时,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步提高,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0年的2.41%增长到了2006年的7.86%,外贸与经济总量增长也日益息息相关,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在提高。我国存货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似乎不太明显,这几年间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从1.01%变化到了2.01%,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的希望不能寄托在增加库存上,存货 增加过多形成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基本表1.1的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三大产业的动态变化和结构变化,如表1.3所示: 根据统计数据,第二产业增长最为明显,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5.92%跃至 2006年的48.68%,说明了中国的供给迅速扩张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创造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量增加也反映出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正是因为农产品供给的相对不足,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走高。 对表1.1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如表1.4所示: 表1.4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

最新第二章供求理论单选题资料

第二章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体现了需求规律。 A. 大米价格上涨,使得大米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B. 汽油的价格提高,小汽车的销售量减少 C. 收入水平提高,游览公园的人数增加 D. 照相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 2.均衡价格是()。 A. 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 B. 需求超过供给时的价格 C. 支持价格 D. 限制价格 3.均衡价格随着()。 A. 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 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 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 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4. 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外均保持不变? A.商品本身的价格 B.个人偏好 C.其他商品的价格 D.个人收入 5.当乒乓球拍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对乒乓球的需求量( )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变动情况不确定 6. 所有下列因素中除( )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变化 C.消费者偏好变化 D.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变化 7. 下面( )不会引起某品牌汽车的需求发生变化。 A.汽车生产商极力宣传该汽车的某项特殊功能 B.该汽车价格从每辆10万美元上升到每辆15万美元 C.汽油价格下降 D.该汽车所配轮胎被发现有质量问题 8. 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将出现( )。 A.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销量减少 B.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销量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无法确定,均衡产销量减少

D.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销量减少 9.下列受需求规律支配的商品是()。 A. 吉芬商品 B. 炫耀性商品 C. 大米 D. 以上都不是 10.如X与Y为相关商品,X价格的上涨引起了Y需求量的减少,则这两种商品互为()。 A. 互补品 B.独立品 C. 替代品 D. 无法确定 11.纺织工人工资提高将使( )。 A. 纺织品供给曲线左移,价格上升 B. 纺织品供给曲线右移,价格下降 C. 纺织品需求曲线左移,价格下降 D. 纺织品供给曲线右移,价格上升 12.如某工业品生产者预期该物品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的供给会()。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3.世界粮食减产导致国际粮价上涨,该过程中()。 A. 粮食供给减少引起价格上涨 B. 粮食需求下降引起价格上涨 C. 粮食供给量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D. 粮食供给量减少引起需求下降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支持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B.某楼盘30000元/平米很快售完,则该价格是均衡价格。 C.超市里矿泉水价格1元/瓶是均衡价格; D.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 15.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为维持支持价格,政府应采取哪项相应措施()。 A. 补贴农业生产者 B. 收购过剩农产品 C. 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D.对农产品征税 16.如果商品X和商品Y是相互替代的,则X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 A.X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X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Y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Y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17.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的影响是( )。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别让心态失衡毁了自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312197841.html, 别让心态失衡毁了自己 作者: 来源:《当代党员》2014年第11期 分析 《人民论坛》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导致官员“落马”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态失衡——很多官员的堕落,都是从心态失衡开始的。在寻求心理补偿中,他们得到了“最想得到的”金钱、别墅、名车、美色等等,但最后失去的是尊严、声誉、自由乃至生命。 心态失衡是贪腐催化剂 李桂东落马之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第一任市长。 因为曾在广西钦州地委党校任教多年,且发表过不少学术成果,步入政界后,李桂东在当地有着“学者型官员”的美称。 人们给他的评价是“很本分”“很清高”。 1991年,李桂东担任浦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一次,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去李桂东办 公室汇报工作,临走时悄悄留下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00元钱。第二天,李桂东专程去找那个厂长,把脸一沉:“你送给我的不是金钱,而是一副手铐!” 然而,在做了八年市长后,2004年,原来那个“很本分”“很清高”的李桂东却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李桂东人生轨迹的“拐点”在哪儿? 1996年年底,他带队到深圳招商期间,一个客商请他吃饭,仅一顿饭就花了6000多元。客商见他一脸惊诧,便用一种揶揄的口气对他说:“你这个市长在你们那里也算不小了,但就是太穷。你讲的那套理论只能唬住那些穷人,在我们这里一文不值。你那点儿收入,在深圳只能过贫民生活……” 李桂东闻言,脸一下红到了耳根。 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大。在看到“外边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他感到困惑、迷茫了——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一个月才1000多元,工作半年还不够老板们的一餐饭钱!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2012年10月26日14:20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1期作者:李永友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7 【内容提要】需求结构变化虽然不存在可以适用于所有经济体的一般变化模 式,但从需求结构变化中的收入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我们构造了居民消费率变化与三类效应之间的关系等式。根据这一等式模拟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情况进行的评估表明,尽管我国需求结构存在失衡,但失衡程度相对有限,如果剔除水平因素,失衡总体上还是在经济增长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其中,居民消费率只是近年来才表现出偏离一般水平的变化模式。 【关键词】需求结构一般模式收入转换效应结构效应 一、引言 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问题就被提出来,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需求结构失衡问题一经提出就很快形成社会普遍共识,一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投资需求非常强烈,但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相对较弱。其主要表现就是投资需求占社会总需求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全社会投资率超过了45%,相反,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呈总体下降趋势,2010年居民消费率已下降到35%以下。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通过跨国数据比较,为上述需求结构失衡推断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经验证据。也有学者根据社会最优积累率理论对我国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的适度水平做出估算,结论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前述经验推断。然而,就在社会普遍认为我国存在严重需求结构失衡问题的同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不同看法①,这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我国长时间存在严重需求结构失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不可能,过去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至少说明,我国即使存在需求结构失衡,也不会像统计数据反映的那么严重。然而上述判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尽管如此,这部分声音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需求结构失衡的判断依据,这个依据要能反映需求结构变化遵循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任务就是在已有文献基础上,从跨国证据中总结出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依据这一规律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与否及其程度做出判断。 二、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了吗?基于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 从逻辑上说,判断需求结构是否失衡至少需要一个依据或者说至少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这个依据或标准给出了最优需求结构的基本特征。所以探究这个依据或标准自然成为判断我国需求结构是否失衡的逻辑起点。那么这个依据或标准是什么呢?已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给出答案,一部分文献通过数据的跨国比较建立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另一部分文献则依据黄金率资本存量建立社会最优积累率,然后在一系列假定下反推社会最优消费率,从而建立社会最优需求结构。 在探究需求结构变化一般规律的文献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是Kuznets(1971)[1]和Chenery 和Syrquin(1975)[2],虽然这两项研究不是专门讨论需求结构问题,但在归纳不同总量指标的收入转换效应时提出了消费需求和资本积累、国民储蓄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数量关系。其中,Kuznets(1971)[1]继承了克拉克有关国民收入分配的研究成果,通过20多个国家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

经济学基础练习题 第二章 供求理论

第二章供求理论 一、选择题 1.在某一时期内,彩电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B ) A.彩电的价格上升 B.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下降 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D.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2.下列组合中,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的是( B ) A.香蕉和苹果 B.照相机和胶卷 C.汽车和收音机 D. 面包和方便面 3.假如汽车工人的工资得到较大的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将会上涨,这是因为( C ) A.汽车的需求增加 B.汽车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C.汽车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D.汽车的需求减少 4.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小汽车的需求将:( A ) C A.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保持不变 C.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汽车的需求增加 5.消费者预期某物品将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 C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不确定 6.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C) 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需求量增加 D.需求量减少 7.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B)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前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B)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9.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D) A.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10.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11.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A) A.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新房子需求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新房子需求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12.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A ) A.需求增加 B.需求量增加 C.需求减少 D.需求量减少 13.张某对面包的需求表示( A ) A.张某买了5个面包 B.张某没有买面包,买了饼干 C.张某准备买5个面包,但钱没带够 D.面包买1元时,张某准备买4个;而为两元时,准备买一个 14.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 B )A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没有关系 D.不确定

劳动力供求失衡

劳动力供求失衡 12级国际统计班 姓名:张朵学号:32012120082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趋势和形成分析,以及劳动力需求的趋势分析和形成的因关联分析,指出了劳动力总供求从总量和结构上失衡的表现,针对了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劳动力供求失衡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供求失衡;对策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 一、劳动力供给分析 (一)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1990-2008年总人口和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数据(查统计年鉴得知),以劳动力总供给量作为因变量,以时间(t=1,2,…,19)作为自变量,得到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趋势模型为: L t= 64929.9827 + 439.067t+ 55.35592t- 2.02773t (329.884)(5.166)(5.814)(-6.469) 2 R=0.9988 F=4242.102 SE=173.662 DW=1.948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有效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即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是三次曲线形的(如图1所示)。此趋势模型的时间序列t的三次方的参数为负值,说明劳动力总供给量的长期趋势将不是无限增长的,用此模型预测2011年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最大值79790.76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

图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供给总量长期趋势 (二)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 总人口是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基本变量,一般来说,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和合理的条件下,劳动力总供给随总人口的变动而变动,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与此同时,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人口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长期的扩张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扩张而扩张;如果实行长期的紧缩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实行长期的稳定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维持在2个左右),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稳定而稳定。因此,人口生育政策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二、劳动力需求分析 根据表1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数据,得到的的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模型:Z=694317.095 +492.869t+ 33.412 2t- 1.2053t t (828.479)(15.047)(8.898)(-9.747) 2 R=1 F=21903.835 SE=68.49605 DW=1.706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较好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需求的长期趋势,即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长期趋势是属于三次曲线型的。 表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分析 三、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

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转载]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和躯体方面,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我们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笔者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多年工作实践的观察认为,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 学习类问题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 1.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 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供求失衡下的新经济论文

供求失衡下的新经济论文 一、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的产生原因 就具体人力供给而言,尽管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但实质上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较低,而整个人才队伍构成中,主要以劳动型人才为主,缺乏对新事物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则存在较少,完全不能适应和满足整个社会需求。而随着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整个新经济人才供求之间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极大缺口,这种不良局面直接导致整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而这种不良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制约我国新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的特点 2.1新经济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 新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产品创新为基础生产活动的经济形态,而在这一经济形态下,整个创新知识产品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创造才能,而在这一要求下,对人才的要求就更加突出,事实上这一类人才的培养难度极大,由于需要一定科技能力和研发水平,因此对人才的整个知识构成要求极高。而同时,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 2.2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大 持续发展的经济状况,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较快发展速度,持续发展状况,大量就业机会,就致使整个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巨大。 三、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矛盾的应对方法 针对我国新经济人才供给不均衡这一具体情况,要正确认识到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开拓新经济人才需求空间,逐步有效实现新经济人才供求均衡,从而最终实现新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做到:首先,坚持树立人才第一的核心观念。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当今社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竞争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发展战略思路制定上,更加倾向于人

第二章 需求供给解析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2-1 需求理论 引言:从价格入手引出供求理论的重要性 ?例:鹦鹉也可以成为经济学家 一、需求的定义 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上商品量。 一是要有购买愿望--- 购买欲望 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需求。 二是要有购买能力--- 支付能力 二、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就是表示某一特定时期市场上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需求量和决定这些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影响商品需求量因素: 1、产品价格(P):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是,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 求量增多,它们成反向变化趋势。?例:让利与打折的故事 2、相关产品价格(P r):在产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关产品价格发生变化, 也会影响到这种产品的需求量。 互补商品---- 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 ?例:汽车X与汽油Y Py涨价,Qy 减少,QX减少,Py 与QX 呈反方向变动。替代商品---- 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满足同一种欲望。 ?例:牛肉X与羊肉Y Py涨价,Qy 减少,QX增加,Py 与QX 呈同方向变动。3、预期价格(P e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会影响需求量。?例:数码相机、商品房等 例子。 4、家庭收入(M):家庭收入增加,就会增加对于产品的需求,反之,则会减少对 产品的需求量。 5、个人偏好:(F):消费者偏好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偏爱和喜好程度。消费者对 于某种商品的偏好增强,则他消费这种商品的数量就会增加,也就是需求量增加; 相反,偏好减弱,需求量则会减少。?例:超女迷对超级女生的喜爱

心态失衡的常见表现

心态失衡的常见表现 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心态失衡是心理失衡的一种持续性表现。一般来说,很多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都有过程度不同的心态失衡经历。同时,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个性差异,其心态失衡的具体状况也会迥然不同。但就官员群体而言,由于其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失衡诱因的相似性,心态失衡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失意。失意是部分官员心态失衡的最初症状和最低烈度表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官员都希望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进步,直至踏上仕途金字塔的理想台阶。然而,由于不同台阶的职数限制等诸多原因,绝大多数官员又会遭遇到不同类型的“天花板”,如40岁、45岁、50岁、55岁之类的“年龄天花板”,学历、专业、性别、资历之类的“结构天花板”,背景、关系、“有偿提拔”之类的“潜规则天花板”……无论何种原因使仕途受阻,都可能令一些踌躇满志的官员感到委屈、失落、压抑,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嫉妒。行为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嫉妒是指当原本条件相当的关系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使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企图排除乃至破坏别人优越状态的一种激烈的情感活动。有心理学家指出:“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差距、实现原有关系平衡、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心理防御反应。”有研究表明,嫉妒也是官员心态失衡最纠结、最复杂的情绪表现。比如,一些官员常在内心与同学、同事、朋友比,看谁升得高、提得快,看谁的收入高、家底厚,看谁的孩子安排得好、有出息,甚至看谁的“红颜知己”多、更有“桃花运”……当自己的状况与别人的状况出现较大差距时,嫉妒心理常常在不自觉中显现出来。 懈怠。懈怠是官员心态失衡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最常见的消极精神状态。这样的官员大多是在升迁无望、诉求难成时,转而另寻寄托,对待工作则表现为得过且过。他们一般不会公开地抗拒指令,只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每天热衷于一些个人的爱好,对组织要求、群众呼声却麻木不仁;他们满足于喝点儿小酒、耍点儿小钱、捞点儿小利,却对事业没有了追求。7月11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一文中指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抑郁。一般说来,抑郁是人们对生活、工作压力和不幸的一种正常反应,但是,当抑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化为病理学意义上的抑郁症,呈现出不良的精神状态——慵懒,做事打不起精神;发呆,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变脸,性格与以往大不相同;忧伤,常常无缘无故感到沮丧;颓废,对生命价值感到怀疑,对生活缺乏信心。长期的抑郁情绪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低下水平,诱发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胃溃疡、糖尿病等多重疾病。有资料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与冠心病持平,高过癌症;在自杀的人群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由抑郁症所致。 愤懑。愤懑是内心感到抑郁不平的一种状态,也是官员心态严重失衡情况下比较强烈的

第二章 供求理论 练习

第二章供求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对应的价格是() A、均衡价格 B、市场价格 C、需求价格 D、最低价格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导致() A、需求量增加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减少 D、需求减少 3.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将要下降,则对该商品的当前需求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下列因素中不能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是() A、相关商品的价格 B、消费者的价格预期 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D、商品自身的价格 5.两种互补商品中的一种价格下降将导致另一种商品的()上升。 A、需求量 B、需求 C、价格 D、均衡价格 6.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其替代商品的需求曲线() A、向左方移动 B、向右方移动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7.某月内,X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和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分别引起X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月X商品的需求量() A、增加30单位 B、减少30 单位 C、增加130单位 D、减少130单位 8.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必将导致() A、供给量增加 B、供给量减少 C、供给增加 D、供给减少 9.当两种商品中一种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 A、正 B、负 C、0 D、1 10.如果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与一条非线性需求曲线相切,则切点处两条需求曲线的价格点弹性系数()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根据切点的位置而定 11.直线型需求曲线上任意点的斜率相同,因此其价格弹性也相同,这种说法() A、一定正确 B、一定不正确 C、有是正确的 D、无法判断 12.x和y两种产品的交叉弹性为1.41,则可以确定这两种产品为() A、替代品 B、互补品 C、劣质商品 D、奢侈品 13.某商品的价格上升,其销售收益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这是因为该商品的需求是() A、缺乏弹性的 B、富有弹性的 C、无弹性的 D、与弹性无关 14.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则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将() A、大大增加 B、稍有增加 C、不变 D、减少 15.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从3元上升到5元,其需求量从11单位下降到9单位,该厂商的收益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16.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正双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消费支出()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 17.若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变动时,卖者的总收益会()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18.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下降10%能够引起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是() A、富有弹性的 B、缺乏弹性的 C、单元弹性的 D、不能确定 19.劣等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 A、1>Em>0 B、Em=0 C、Em<0 D、Em>1 20.因某农作物歉收导致的该农作物价格上升,准确地说该过程是由于()引起的。 A、供给减少引起需求量减少 B、供给减少引起需求下降 C、供给量减少引起需求减少 D、供给量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21.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将() A、同时下降 B、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交易量无法确定 C、同时上升 D、均衡交易量减少,均衡价格的变动无法确定 22.()情况下,均衡价格将只会上升。 A、需求和供给都增加 B、需求和供给都减少 C、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D、需求减少供给增加 23.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问题是() A、消费者均衡 B、厂商均衡 C、价格 D、供求关系 24.当某消费者的收入上升20%,其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上升5%,则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等于0 25. 若供给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等于1,则供给曲线只能是一条() A、过原点的45°线 B、过原点的直线 C、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D、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完整版)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需求分析 一、需求概述 1、需求的含义: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二、需求函数 1、含义:Q d =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公式:Q d =α-β·P 3、图形: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Q 与P 成反方向变动。 4、需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三、需求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商品自身的价格引起的。 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2)需求的变动: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四、需求弹性 1、弹性的一般含义 1)公式:弹性=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 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变化?%。 2)弧弹性:e= Y X X Y ??? 3)点弹性:e=Y X dX dY ? 2、需求的价格弹性 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 —价格的变动比例 需求量的变动比例 2)计算: A 弧弹性: e d = — Q P P Q ??? 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如要计算需求曲线某两点之间的弹性一般用需求价格弹性的中点公式来求得:e d = — 222 12 1Q Q P P P Q ++??? 。 B 点弹性:e d = — Q P dP dQ ?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 另外,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求得: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都可以通过由该点出发向价格轴或数量轴引垂线的方法来求得。 3)弹性的五种类型:e d >1;e d <1;e d =1;e d =0;e d =∞。 ①弧弹性的大小表现为需求曲线的陡峭与平坦程度; ②点弹性的大小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的高低。 4)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①商品的可替代性;②商品用途的广泛性;③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④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⑤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5)理论应用: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①e d >1:商品富有弹性。降价→增加收入;涨价→减少收入;“薄利多销” ②e d <1:商品缺乏弹性。降价→减少收入;涨价→增加收入;“谷贱伤农” ③e d =1:商品单位弹性。降价或涨价对收入没有影响; 3、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公式: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商品价格的变动比例 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比例 Y X 2)计算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着手,分析了失衡的表现及原因。通过对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指出政府长期以来刺激消费政策效果的盲区,为当前政府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工作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结构失衡;政府行为;刺激消费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部分中,消费和出口可以说是“最终的”最终需求,而投资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因为,如果没有消费和出口的扩大,投资的扩大只会形成更大规模的闲置生产力。消费和出口则不同,一个消费品被消费了或出口了,就没有了,需求就彻底实现了。只要消费和出口持续增长下去,就会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不断地起到拉动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问题是,消费和出口这两种“最终的”最终需求上不去,因而需要尽可能地扩大投资。 分析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我们看到:国内投资总量占到GDP的42%,比上年增加了33.3%,而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增幅只有15.1%,占GDP≤40%,低于美国(70%),印度(55%)。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甚至排在出口之后。在种种数据背后藏匿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 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近15年来,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低于人均GDP增速,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却高于GDP增速。经济增长成果不为民所用,“国进民退”最终将影响政局的稳定性。 中国的国有企业向来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处于优势地位。除去部分民企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国企与民企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政府在一些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上往往直接或间接对国有企业给予优惠。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几乎都流向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有助于提振经济和确保就业,但从长期来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中小企业和民营公司才是革新和增长的推动力。 2009年年底,我国地方债务总额由2008年的1万亿元增至5万亿元,主要是以政府拥有的市政开发投资公司的贷款的形式投资于市政工程。包括修建始终亏本的磁悬浮列车,把街心花园的石砖换成大理石,大搞城市亮化工程等。而2009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 现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1 问题的提出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 虽然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通常认为凡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而使人难以理解,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不能保持协调、统一与完整而失去良好的社会功能,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使人难以捉摸,则被视为心理异常。 因而心理异常不仅是指各种心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神经症、功能性和脑器质性精神病等)以及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失眠病、精神性厌食症、偏头痛、哮喘等),而且也包括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中普遍存在。 实际上,人们通常认为的所谓心理障碍(这里指的心理障碍是广义的,与心理异常同义)以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心理异常,大量的还是指一般心理问题。 因此,界定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显得十分重要。 遗憾的是,国内至今还未对此作过科学的规范,以至对一般心 1 / 11

理问题的把握仍不甚了了,这就必定会对心理异常的咨询和矫治带来负面影响。 2 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要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作科学的界定是不容易的。 因为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通常使用的判别标准可适合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以此为标准来界定一般心理问题就缺乏针对性,就难以与心理异常的其他各种类型(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区分开来。 为此,就必须寻找一般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的其他类型质的区别,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根据这种思考,我们认为,一般心理问题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相比较,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则可被视作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第一,一般心理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性。 正常心理活动中的过度反应尽管也有明显的情景性,如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驾车外出时的过度紧张等,但这种情景性是极其广泛的,大凡第一次都有可能产生这种过度反应,因为第一次碰到某种情景,无经验可言,心理准备就有可能不足而张惶失措。 同时,正常心理活动中的过度反应也能因某种情景的反复出现使致不断适应而逐步缓解以致消失,如经常登台演出、经常驾车外出,则必定习以为常而不再出现过度紧张反应。 然而一般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则不然,即一般心

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供求失衡(final)

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供求失衡 微观经济学实验案例长期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其中,商品房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失衡,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必然产生房地产市场效益损失和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一,组员通过上网调查资料发现,1980年,我国有1.9亿城镇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人口增至6.07亿人,城市化率以年均0.9%的增速上升到46.6%。目前农业人口还占53.3%,也就是说中国目前还有13.4亿*53.3%=7.14亿%的农业人口。(以上人口数据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0年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如果按人均20平方米住房面积计算,那么改革开放30年来,至少需要为新增四亿城镇人口修建4.17*22(平方米)=91.74亿平方米的住房。(2009年1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称:目前我国城镇户籍人口人均建筑面积约28平方米,如果把一些没有户籍,但长期在城镇工作的常驻人口加在一起,城镇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约22平方米。)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进城农民只有30%在城市购房,另外70%是通过租房、集体宿舍、工棚解决住房问题。如果这70%都购房,目前还需要有:4.17*70%*22(平方米)=64.218亿平方米的住房。(还不包括城镇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的潜在刚性需求。 同时,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投资保值增值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寻找投资渠道,但是我国投资渠道比较狭窄,对于多数投资者除了投资房地产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式,加之房价屡屡攀升,于是大家纷纷投资购买住房,导致需求进一步增加;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对中国消费市场的看好,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其中很大比例进入房地产市场,客观抬高了房价;还有民间游资大量流入,如温州炒房团等等。 这些使得投资性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均衡价格原理,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增加。 上图为2004年以前城镇新建住房面积数据图,由图可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增加有限,增幅较需求增长幅度而言变化平缓。这是导致现金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市场供给较需求而言短缺,市场需求偏大,供求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已由前些年的需求不足,转变为阶段性、结构性需求过度扩张,而有效供给有限,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

医改应解决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_孟庆跃

卫生经济研究2014年10期总第330期 供需平衡是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医疗服务体系也不例外。我国上世纪50~70年代,通过建立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加上有效的政府干预(比如严格的转诊制度),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这种平衡一直延续到“文革”后期。虽然这一时期医疗服务供需平衡的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是在医疗服务供需水平都较低的基础上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对建立我国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由于卫生体系建设没有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适当发展,“文革”后期已经出现医疗服务供方能力太低、难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增长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特别是医疗机构开放搞活,增加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活力,医疗服务体系的规模和条件得到迅速改善,供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个阶段需方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经济收入的增加,医疗保障体系并没有相应提升,抑制了需求释放,出现了医疗服务供大于求、医疗机构效率低下等问题。 从2000年前后开始注重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2009年新医改强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分别从需方和供方给予投入和政策支持。从目前状况看,医疗服务供需出现了需大于供的失衡态势,需要引起关注。供需失衡本身将加深卫生资源在配置和利用等方面的低效率和不公平,也会引起医患矛盾以及社会对医疗供给非理性预期等问题。 一、医疗服务供需失衡的基本表现 图1是我国1980-2012年住院率、人均门诊人次和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基本信息。住院率从2.3%提高到13.2%,特别是2000年后,住院率提高很快。居民人均门诊次数从2.6次增加到5.1次,其快速增加的拐点也是在2000年后,即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而同期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1980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2.85人,2000年增加到3.63人,2012年增加到4.94人;2000年前平均每年仅增加0.04人,2000年后平均每年增加0.11人。 1980-2000年,入院总人次数增加了1.4倍,门诊总人次数下降了20%,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增加了0.27倍;2000-2012年,入院总人次数增加了2.4倍,门诊总人次数增加了2.3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增加了0.36倍。 二、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缺失 更大的问题是,在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服务份额并没有相应增长。增长的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流向了县及县以上医院。图2显示,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的住院服务份额从1985年的41%下降到2009年的31%,到2012年又下降为24%;基层卫生机构门诊服务份额从1985年到2009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医改应解决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 孟庆跃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191) 摘要:医疗服务供需失衡是医改面临的主要矛盾。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在医疗保障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不足。虽然基层卫生机构在投入等方面得到了支持,但是其服务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的筹资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发展活力,助推患者涌向三级医院,固化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关键词:医疗服务;供需;失衡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778(2014)10-0065-03 [卫生服务体系] 6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