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力供求失衡

劳动力供求失衡

劳动力供求失衡
劳动力供求失衡

劳动力供求失衡

12级国际统计班

姓名:张朵学号:32012120082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趋势和形成分析,以及劳动力需求的趋势分析和形成的因关联分析,指出了劳动力总供求从总量和结构上失衡的表现,针对了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劳动力供求失衡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供求失衡;对策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

一、劳动力供给分析

(一)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1990-2008年总人口和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数据(查统计年鉴得知),以劳动力总供给量作为因变量,以时间(t=1,2,…,19)作为自变量,得到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趋势模型为:

L t= 64929.9827 + 439.067t+ 55.35592t- 2.02773t

(329.884)(5.166)(5.814)(-6.469)

2

R=0.9988 F=4242.102 SE=173.662 DW=1.948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有效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即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是三次曲线形的(如图1所示)。此趋势模型的时间序列t的三次方的参数为负值,说明劳动力总供给量的长期趋势将不是无限增长的,用此模型预测2011年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最大值79790.76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

图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供给总量长期趋势

(二)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

总人口是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基本变量,一般来说,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和合理的条件下,劳动力总供给随总人口的变动而变动,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与此同时,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人口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长期的扩张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扩张而扩张;如果实行长期的紧缩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实行长期的稳定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维持在2个左右),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稳定而稳定。因此,人口生育政策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二、劳动力需求分析

根据表1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数据,得到的的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模型:

Z=694317.095 +492.869t+ 33.412 2t- 1.2053t

t

(828.479)(15.047)(8.898)(-9.747)

2

R=1 F=21903.835 SE=68.49605 DW=1.706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较好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需求的长期趋势,即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长期趋势是属于三次曲线型的。

三、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等于劳动力总需求量。亦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达到均衡。

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首先是供大于求,其次是普遍知识技能较差,三是地域供需不平衡,四是结构不合理,五是流动性过快。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需就业人口,因此这一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国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2004年4月的博鳌论坛之后,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 Wolf JR)曾经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

(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失衡

中国目前在结构上处于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素质分布失衡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失衡。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次产业产出占GDP 总量的比重从1978 年的28.2∶47.9∶23.9,变化为2007 年的3.3∶54.2:48.7,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 年的70.5:17.3:12.2,变为2007 年的40.8∶26.8∶32.4。对于占GDP 比重54.2% 的第二产业而言,其吸纳就业的人员仅占了就业人员总量的26.8%,可见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

力大量流入了第三产业。同时,仍有40%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工作,也说明第一产业仍有很大数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这些将要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将如何被第二、三产业所吸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更多的是转移到了第三产业的传统行业。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数据表明,劳动力需求在产业间的变化趋势却是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

劳动力需求的区域结构取决于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中国的区域经济经历了一个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三个阶段。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这三大区域相应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的差异。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与城市劳动力短缺矛盾同时存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劳动力供给过剩与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同时并存,这主要是由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和布局不合理过引起的。

四、对策分析

从供求总量均衡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实现充分就业,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扩大经济规模可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供给,从而降低失业率水平。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快,是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为了解决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下的就业压力,积极推进城镇化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三)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延长弄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既可以延长劳动力的就业,又可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劳动效率。

我国于2012年后就趋向于供小于求,因此要实行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因此,这一对策也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发挥效应,人口剩余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调控应考虑产期的效应,应防止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对劳动力根据偶那个急到来的不利的影响。也可以延长就业者的离退时间,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严重短缺时国家可实施延长就业者退休时间的政策,鼓励有劳动生产能力、身体健康的年长的劳动者延长退休时间,以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吴春芳:论中国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失衡与复衡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王艳云:劳动力供求分析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我国2000年至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首先分别从进出口、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总供 求失衡的表现,然后从供给和需求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我国总供求失 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化解我国总供求失衡的主要对策。【关键词】供求失衡表现原因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一直以抑制总需求过快膨胀为目的的中国经济,首次遇到了总供给冲击的新问题。本文根据2000年-2006年我国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统计数据对供求失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一、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表1.1 我国2000-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数据(亿元)表 根据表1.1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出口-进口)、国内总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的变化,如表1.2所示: 表1.2 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国内总需求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表

从这几年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还相当好,GDP 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经济稳步上扬的趋势。但同时,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步提高,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0年的2.41%增长到了2006年的7.86%,外贸与经济总量增长也日益息息相关,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在提高。我国存货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似乎不太明显,这几年间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从1.01%变化到了2.01%,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的希望不能寄托在增加库存上,存货 增加过多形成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基本表1.1的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三大产业的动态变化和结构变化,如表1.3所示: 根据统计数据,第二产业增长最为明显,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5.92%跃至 2006年的48.68%,说明了中国的供给迅速扩张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创造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量增加也反映出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正是因为农产品供给的相对不足,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走高。 对表1.1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如表1.4所示: 表1.4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

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02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上海市职介中心 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是上海成功取得世博会主办权的一年,上海的GDP 连续第十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就业问题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受到各级党、政府组织更大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上海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新网络运行,覆盖面扩大 2002年1月4日,新的“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运行,相当一部分原先活动于街道层面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被纳入网络管理范围,劳动力供需总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2002年先后有15000余家用人单位进入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所发布招聘信息,共招聘本市劳动力48.37万人,比2001年的35.34万人和2000年的34.05 万人,分别增长了36.9%和42.1%。 2.2002年本市求职人数为57.42万人,比2001年的38.03万人和2000年的34.97万人,分别增加了51.0%和64.2%。 二、求职者素质有所提高 1.持有中、高级证书的求职人数成倍增长。持有中级证书的从2001年的3.77万人增加到2002年6.65万人,持有高级及高级以上证书的从2001年0.1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0.38万人;这表明政府补贴培训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 2.高中以上学历的求职人数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23.92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4.16万人,增幅达42.8%。 三、供求总量矛盾更加突出 从供求比较分析来看,求职人数的增加幅度远大于招聘人数的增幅,求人倍率为0.84,比前两年明显下降。 反映供求平衡状况的求人倍率连续两年下降,劳动力需求缺口日益扩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来源有三:第一,2002年借助新系统的运行和就业援助员工作的开展,让一部分以前不了解公共职业介绍功能的劳动者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劳动力机械增长幅度加大;第三,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历史使命,劳动力资源全面实现市场化配置。 四、制造业需求量激增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浙江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全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其中需求呈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下面,我将以浙江省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浙江省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矛盾 当前,浙江省劳动力供求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主要有时间性结构矛盾、区域性结构矛盾、性别性结构矛盾、年龄性结构矛盾、文化性结构矛盾、技能性结构矛盾等。接下来,我就围绕这几类矛盾展开分析。 (一)时间性结构矛盾 从发展趋势看,浙江省求人倍率呈上升趋势,时间特征从季节性、行业性向持续性、常年性转变。2005 年以前,结构性矛盾一般呈现出季节性和行业性特点,一般在农历春节前后较为突出。2005 年以后,求人倍率逐年上升,表现为常年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从描述统计量看,需求人数离散程度较强,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用人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特点。(见表1)流量差距不断缩小的现象表明,浙江省劳动力供应将日趋紧张。 表 1 2005年至2011年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时间特征 (二)、区域性结构矛盾 从发展趋势看,不同区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特征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变。杭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求人倍率一直较高;2009 年金融危机以来,湖州、嘉兴、金华、丽水等不发达地区的求人倍率也呈上升趋势。从描述统计量看,由于通货膨胀、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求人倍率不同程度上升,也反映出经济区域内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 (三)、性别性结构矛盾

(市场分析)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 告

概述 2010年4季度全市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比3季度减少了7866个岗位,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74个岗位;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和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 本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继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出现壹个供需俩旺的“小高峰”后,本季度虽然求职人员有所增加但各类单位的需求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预计春节后将迎来新的高峰期。 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需求活跃,第三产业经过三季度的小幅下挫后,本季度需求比重猛增9.31个百分点,需求比重达到6 3.38%,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3.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活动更加深入的开展,大大缓解了“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45岁之上人员的需求比重增加了1.04个百分点,求人倍率为1.07;对技能无明确要求岗位的需求比重仍维持于37.63%。 4.大专毕业生的需求比重增加了6.48个百分点,求职比重也上升了3.16个百分点,于各种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于1以下,这说明用人单位对人

力资源的文化要求逐渐提高,进入市场求职者的整体素质也于逐步提高,但求职者整体文化技能水平偏低的现象仍没有改变。 分析 壹、供求总体情况 表1.供求总体人数 本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和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总需求仍略大于总供给。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 表2.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一)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一) 新时期就业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除了公开的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为数更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员。综合以上因素判断,中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失业率在7%以上,未来几年如能达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就业目标,实际的失业水平可望不至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单是从数量上看,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这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也会给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本文拟分析新时期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尽可能对劳动力供求缺口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今后若干年 由于过去长期人口增长的惯性 伴随人口总量的增长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而劳动力供给仍将呈上升趋势。具体数量如何,国内学界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中国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995年为7.31亿人,2000年为

7.8亿人,2010年为8.57亿人,2016年达到峰值时为8.7亿人,直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不会低于2000年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很多职工在退休以后仍然另外从业的实际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5-65岁年龄段,那么,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人,2005年超过9亿人,2025年将超过10亿人,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人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一项预测认为,我国15-59岁人口2000年为8.23亿人,2010年会增加至9.26亿人,2020年达9.41亿人,其后才会逐年减少。这一预测结果与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比较接近。联合国1994年的预测认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32亿人,2010年将增至9.26亿人,2020年达到最高峰9.49亿人;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世界银行预测2000年中国15-64岁年龄人口为8.46亿人,到2010年将达9.56亿人。这个数字要大于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数,因为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剔除这部分人口,余下的结果当与前两个方案出入不大。 总之,从从属比(人口负担系数)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从现在起,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10年左右,绝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20年左右,近40年内将始终高于目前的数量,21世纪中期后有所减少也极其有限,劳动力资源

别让心态失衡毁了自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1335481.html, 别让心态失衡毁了自己 作者: 来源:《当代党员》2014年第11期 分析 《人民论坛》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导致官员“落马”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态失衡——很多官员的堕落,都是从心态失衡开始的。在寻求心理补偿中,他们得到了“最想得到的”金钱、别墅、名车、美色等等,但最后失去的是尊严、声誉、自由乃至生命。 心态失衡是贪腐催化剂 李桂东落马之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第一任市长。 因为曾在广西钦州地委党校任教多年,且发表过不少学术成果,步入政界后,李桂东在当地有着“学者型官员”的美称。 人们给他的评价是“很本分”“很清高”。 1991年,李桂东担任浦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一次,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去李桂东办 公室汇报工作,临走时悄悄留下一个信封,里面装有500元钱。第二天,李桂东专程去找那个厂长,把脸一沉:“你送给我的不是金钱,而是一副手铐!” 然而,在做了八年市长后,2004年,原来那个“很本分”“很清高”的李桂东却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李桂东人生轨迹的“拐点”在哪儿? 1996年年底,他带队到深圳招商期间,一个客商请他吃饭,仅一顿饭就花了6000多元。客商见他一脸惊诧,便用一种揶揄的口气对他说:“你这个市长在你们那里也算不小了,但就是太穷。你讲的那套理论只能唬住那些穷人,在我们这里一文不值。你那点儿收入,在深圳只能过贫民生活……” 李桂东闻言,脸一下红到了耳根。 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大。在看到“外边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他感到困惑、迷茫了——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一个月才1000多元,工作半年还不够老板们的一餐饭钱!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新时期就业是可持续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除了公开的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为数更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员。综合以上因素判断,中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失业率在7%以上,未来几年如能达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就业目标,实际的失业水平可望不至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单是从数量上看,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这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也会给中国的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还会的安定。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本文拟新时期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尽可能对劳动力供求缺口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今后若干年?由于过去长期人口增长的惯性?伴随人口总量的增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而劳动力供给仍将呈上升趋势。具体数量如何,国内学界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

中国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995年为7.31亿人,2000年为7.8亿人,2010年为8.57亿人,2016年达到峰值时为8.7亿人,直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不会低于2000年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很多职工在退休以后仍然另外从业的实际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5-65岁年龄段,那么,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人,2005年超过9亿人,2025年将超过10亿人,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人以上。中国社会院人口所的一项预测认为,我国15-59岁人口2000年为8.23亿人,2010年会增加至9.26亿人,2020年达9.41亿人,其后才会逐年减少。这一预测结果与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比较接近。联合国1994年的预测认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32亿人,2010年将增至9.26亿人,2020年达到最高峰9.49亿人;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世界银行预测2000年中国15-64岁年龄人口为8.46亿人,到2010年将达9.56亿人。这个数字要大于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数,因为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剔除这部分人口,余下的结果当与前两个方案出入不大。毕业论文 总之,从从属比(人口负担系数)看,我国目前正处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2012年10月26日14:20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1期作者:李永友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7 【内容提要】需求结构变化虽然不存在可以适用于所有经济体的一般变化模 式,但从需求结构变化中的收入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我们构造了居民消费率变化与三类效应之间的关系等式。根据这一等式模拟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情况进行的评估表明,尽管我国需求结构存在失衡,但失衡程度相对有限,如果剔除水平因素,失衡总体上还是在经济增长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其中,居民消费率只是近年来才表现出偏离一般水平的变化模式。 【关键词】需求结构一般模式收入转换效应结构效应 一、引言 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问题就被提出来,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需求结构失衡问题一经提出就很快形成社会普遍共识,一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投资需求非常强烈,但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相对较弱。其主要表现就是投资需求占社会总需求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全社会投资率超过了45%,相反,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呈总体下降趋势,2010年居民消费率已下降到35%以下。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通过跨国数据比较,为上述需求结构失衡推断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经验证据。也有学者根据社会最优积累率理论对我国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的适度水平做出估算,结论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前述经验推断。然而,就在社会普遍认为我国存在严重需求结构失衡问题的同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不同看法①,这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我国长时间存在严重需求结构失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不可能,过去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至少说明,我国即使存在需求结构失衡,也不会像统计数据反映的那么严重。然而上述判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尽管如此,这部分声音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需求结构失衡的判断依据,这个依据要能反映需求结构变化遵循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任务就是在已有文献基础上,从跨国证据中总结出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依据这一规律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与否及其程度做出判断。 二、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了吗?基于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 从逻辑上说,判断需求结构是否失衡至少需要一个依据或者说至少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这个依据或标准给出了最优需求结构的基本特征。所以探究这个依据或标准自然成为判断我国需求结构是否失衡的逻辑起点。那么这个依据或标准是什么呢?已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给出答案,一部分文献通过数据的跨国比较建立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另一部分文献则依据黄金率资本存量建立社会最优积累率,然后在一系列假定下反推社会最优消费率,从而建立社会最优需求结构。 在探究需求结构变化一般规律的文献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是Kuznets(1971)[1]和Chenery 和Syrquin(1975)[2],虽然这两项研究不是专门讨论需求结构问题,但在归纳不同总量指标的收入转换效应时提出了消费需求和资本积累、国民储蓄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数量关系。其中,Kuznets(1971)[1]继承了克拉克有关国民收入分配的研究成果,通过20多个国家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

劳动力供求失衡

劳动力供求失衡 12级国际统计班 姓名:张朵学号:32012120082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趋势和形成分析,以及劳动力需求的趋势分析和形成的因关联分析,指出了劳动力总供求从总量和结构上失衡的表现,针对了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劳动力供求失衡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供求失衡;对策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 一、劳动力供给分析 (一)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1990-2008年总人口和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数据(查统计年鉴得知),以劳动力总供给量作为因变量,以时间(t=1,2,…,19)作为自变量,得到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趋势模型为: L t= 64929.9827 + 439.067t+ 55.35592t- 2.02773t (329.884)(5.166)(5.814)(-6.469) 2 R=0.9988 F=4242.102 SE=173.662 DW=1.948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有效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即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是三次曲线形的(如图1所示)。此趋势模型的时间序列t的三次方的参数为负值,说明劳动力总供给量的长期趋势将不是无限增长的,用此模型预测2011年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最大值79790.76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

图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供给总量长期趋势 (二)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 总人口是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基本变量,一般来说,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和合理的条件下,劳动力总供给随总人口的变动而变动,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与此同时,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人口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长期的扩张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扩张而扩张;如果实行长期的紧缩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实行长期的稳定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维持在2个左右),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稳定而稳定。因此,人口生育政策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二、劳动力需求分析 根据表1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数据,得到的的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模型:Z=694317.095 +492.869t+ 33.412 2t- 1.2053t t (828.479)(15.047)(8.898)(-9.747) 2 R=1 F=21903.835 SE=68.49605 DW=1.706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较好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需求的长期趋势,即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长期趋势是属于三次曲线型的。 表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分析 三、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一、劳动力市场综述 (一)劳动力市场含义、功能及特点 1、劳动力市场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要由市场作基础性的配置,这包括土地、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而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其他都是物的要素,只有劳动力是人自身具有的要素,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市场体系中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独立完整的市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第一、以劳动力成本的杠杆分配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里劳动的支配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根据投入产出的原则作为劳动力配置的基本目的。 第二、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任何一个劳动市场中,都存在着劳动者把自身拥有的劳动力交付给经营者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报酬状况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三、竞争机制是劳动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成本是决定劳务市场竞争市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为选择合适的企业而竞争,企业为选择合格的人才而竞争。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研报告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但只有根据劳动力供求状况,适当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发挥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本市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劳动力依赖型城市,2003年,全市外来劳动力为42.38万,而到2007年底,已达到77.85万,平均每年增长近9万,总量增长了将近一倍,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245.0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0.91亿元,增长超过了一倍(见图1)。可见,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关系,外来劳动力的增长对我市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自2008年初开始,我市外来劳动力的增长明显放缓,劳动力供求状况出现了新的情况与变化。尤其是10月份以来,企业倒闭、开工不足、工人返乡等传闻不断,这些传闻是否属实,我市劳动力供求状况是否已发生重大转变,又是否会对我市经济增长带来影响?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本市劳动保障局组织开展了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上门走访、座谈会、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的进程中,把握当前特殊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劳动力的供求状况现状和变化趋势,正确判断劳动力供求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促进问题的解决。达到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

制,创新引进适用劳动力工作机制,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保持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 图1:2003-2007年生产总值与外来劳动力增长对比情况 为做好本次调查工作,市劳动保障局专门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下设调查工作组和调研报告组,调查工作组又分为四个调查小组,于11月6日至11月21日对我市20个镇(街道)的42家企业,10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各镇(街道)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表300份,涉及家电电子、五金机械、化纤纺织、轴承等六个我市主要行业,共收回有效问卷211份。以随机抽查的方法进行了750份外来务工人员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同时分别召开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座谈会和外来务工人员座谈会,收集了暂口局、经济发展局、统计局有关数据和资料,为研究分析劳动力供求状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基础性资料。 一、本市劳动力供求现状分析 (一)供求双方总体情况分析 1、供方总体情况。根据2008年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结

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转载]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和躯体方面,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我们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笔者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多年工作实践的观察认为,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 学习类问题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 1.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 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供求失衡下的新经济论文

供求失衡下的新经济论文 一、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的产生原因 就具体人力供给而言,尽管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但实质上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较低,而整个人才队伍构成中,主要以劳动型人才为主,缺乏对新事物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则存在较少,完全不能适应和满足整个社会需求。而随着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整个新经济人才供求之间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极大缺口,这种不良局面直接导致整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而这种不良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制约我国新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的特点 2.1新经济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 新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产品创新为基础生产活动的经济形态,而在这一经济形态下,整个创新知识产品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创造才能,而在这一要求下,对人才的要求就更加突出,事实上这一类人才的培养难度极大,由于需要一定科技能力和研发水平,因此对人才的整个知识构成要求极高。而同时,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 2.2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大 持续发展的经济状况,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较快发展速度,持续发展状况,大量就业机会,就致使整个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巨大。 三、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矛盾的应对方法 针对我国新经济人才供给不均衡这一具体情况,要正确认识到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开拓新经济人才需求空间,逐步有效实现新经济人才供求均衡,从而最终实现新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做到:首先,坚持树立人才第一的核心观念。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当今社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竞争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发展战略思路制定上,更加倾向于人

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一、供求总体情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分别来自无锡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江阴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宜兴市职业介绍所以及崇安、南长、北塘、滨湖、新区、锡山、惠山区职业介绍所市、区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成功、恒升、鸿鑫、世纪、政和5家民营职业介绍所,均为本季有效数,经统一汇总分析,基本上可反映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状况。 1、供求总体概况 2008年一季度,各类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用人员106605人,同期共有124339名各类人员求职,求人倍率为0.86,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继续呈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受今年春节偏迟以及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本季度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较上季度不增反降,但较去年同期有小幅增长。 表1.供求总体情况 2、产业需求概况。 第一、二、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依次为0.62%、54.86%和44.52%。 3、行业需求概况。

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占需求总数的51.95%、14.42%和11.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用人需求呈上升趋势。 4、各经济类型企业需求概况。 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人数居各类企业的前三位,所占比重分别为31.93%、26.8%和17%。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用人需求增长明显。 5、各职业大类供求概况。 用人需求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37.87%和24.74%;求职人员则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分别占求职总数的40.36%和17.82%。 6、求职人员构成。 各类失业人员和外埠人员是求职主体,分别占求职总数的37.61%和42.9%,外埠人员所占比重较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比重也有上升。 7、用人需求和求职人员结构及供求状况对比 对性别无要求的用人需求比重为45.32%,对男、女劳动者的需求比重分别为27.41%和27.26%;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24岁、25-34岁年龄组,所占比

心态失衡的常见表现

心态失衡的常见表现 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心态失衡是心理失衡的一种持续性表现。一般来说,很多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都有过程度不同的心态失衡经历。同时,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个性差异,其心态失衡的具体状况也会迥然不同。但就官员群体而言,由于其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失衡诱因的相似性,心态失衡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失意。失意是部分官员心态失衡的最初症状和最低烈度表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官员都希望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进步,直至踏上仕途金字塔的理想台阶。然而,由于不同台阶的职数限制等诸多原因,绝大多数官员又会遭遇到不同类型的“天花板”,如40岁、45岁、50岁、55岁之类的“年龄天花板”,学历、专业、性别、资历之类的“结构天花板”,背景、关系、“有偿提拔”之类的“潜规则天花板”……无论何种原因使仕途受阻,都可能令一些踌躇满志的官员感到委屈、失落、压抑,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嫉妒。行为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嫉妒是指当原本条件相当的关系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使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企图排除乃至破坏别人优越状态的一种激烈的情感活动。有心理学家指出:“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差距、实现原有关系平衡、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心理防御反应。”有研究表明,嫉妒也是官员心态失衡最纠结、最复杂的情绪表现。比如,一些官员常在内心与同学、同事、朋友比,看谁升得高、提得快,看谁的收入高、家底厚,看谁的孩子安排得好、有出息,甚至看谁的“红颜知己”多、更有“桃花运”……当自己的状况与别人的状况出现较大差距时,嫉妒心理常常在不自觉中显现出来。 懈怠。懈怠是官员心态失衡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最常见的消极精神状态。这样的官员大多是在升迁无望、诉求难成时,转而另寻寄托,对待工作则表现为得过且过。他们一般不会公开地抗拒指令,只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每天热衷于一些个人的爱好,对组织要求、群众呼声却麻木不仁;他们满足于喝点儿小酒、耍点儿小钱、捞点儿小利,却对事业没有了追求。7月11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一文中指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抑郁。一般说来,抑郁是人们对生活、工作压力和不幸的一种正常反应,但是,当抑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化为病理学意义上的抑郁症,呈现出不良的精神状态——慵懒,做事打不起精神;发呆,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变脸,性格与以往大不相同;忧伤,常常无缘无故感到沮丧;颓废,对生命价值感到怀疑,对生活缺乏信心。长期的抑郁情绪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低下水平,诱发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胃溃疡、糖尿病等多重疾病。有资料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与冠心病持平,高过癌症;在自杀的人群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由抑郁症所致。 愤懑。愤懑是内心感到抑郁不平的一种状态,也是官员心态严重失衡情况下比较强烈的

2015年最新劳动力供求状况(汇总版)

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2014年第四季度)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承办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 2015年1月

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 供求状况调查报告 为有效掌握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了解各层次劳动力①的求职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配置处(下称局)委托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秘书处(下称协会)按季度开展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调查。 本调查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一方面结合协会参加国家人社部“一线观察项目”第四季度对普通劳动力②的调查进行;另一方面组织深圳的四大知名招聘网站,面向我市专业人才③及重点行业的企业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借鉴了之前其他相关的调查结果,经过全面的统计、分析形成了《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 本调查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季度性监测,各季度调查的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报告正文以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诸如劳动力紧缺、薪酬水平、招聘求职情况以及深圳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提炼当季的显著特性,总结劳动力供求的季度性规律,因此各季度调查的部分结论会显得有些相似。同时,本季度创新地增加了对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的重点岗位人才紧缺程度的专项调查。 此外,为全方位的反映调查结果,本报告对7份调查问卷的每个选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和结果编制,形成了5套对应的调查统计结果(见附件1-5),可以为细究调查问题的人士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 注:①本文“劳动力”含普通劳动力和专业人才。 ②本文“普通劳动力”指“一线观察项目”中《农民工求职与就业需求调查问卷》的被 访求职者。 ③本文“专业人才”包括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依据《深圳市人才认定标准(2013年)》,高级人才指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才;中初级人才指本科及以上学历且获得相应学位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着手,分析了失衡的表现及原因。通过对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指出政府长期以来刺激消费政策效果的盲区,为当前政府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工作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结构失衡;政府行为;刺激消费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部分中,消费和出口可以说是“最终的”最终需求,而投资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因为,如果没有消费和出口的扩大,投资的扩大只会形成更大规模的闲置生产力。消费和出口则不同,一个消费品被消费了或出口了,就没有了,需求就彻底实现了。只要消费和出口持续增长下去,就会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不断地起到拉动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问题是,消费和出口这两种“最终的”最终需求上不去,因而需要尽可能地扩大投资。 分析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我们看到:国内投资总量占到GDP的42%,比上年增加了33.3%,而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增幅只有15.1%,占GDP≤40%,低于美国(70%),印度(55%)。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甚至排在出口之后。在种种数据背后藏匿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 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近15年来,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低于人均GDP增速,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却高于GDP增速。经济增长成果不为民所用,“国进民退”最终将影响政局的稳定性。 中国的国有企业向来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处于优势地位。除去部分民企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国企与民企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政府在一些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上往往直接或间接对国有企业给予优惠。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几乎都流向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有助于提振经济和确保就业,但从长期来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中小企业和民营公司才是革新和增长的推动力。 2009年年底,我国地方债务总额由2008年的1万亿元增至5万亿元,主要是以政府拥有的市政开发投资公司的贷款的形式投资于市政工程。包括修建始终亏本的磁悬浮列车,把街心花园的石砖换成大理石,大搞城市亮化工程等。而2009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 现 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 1 问题的提出心理异常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 虽然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通常认为凡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而使人难以理解,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不能保持协调、统一与完整而失去良好的社会功能,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格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使人难以捉摸,则被视为心理异常。 因而心理异常不仅是指各种心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神经症、功能性和脑器质性精神病等)以及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失眠病、精神性厌食症、偏头痛、哮喘等),而且也包括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中普遍存在。 实际上,人们通常认为的所谓心理障碍(这里指的心理障碍是广义的,与心理异常同义)以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心理异常,大量的还是指一般心理问题。 因此,界定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显得十分重要。 遗憾的是,国内至今还未对此作过科学的规范,以至对一般心 1 / 11

理问题的把握仍不甚了了,这就必定会对心理异常的咨询和矫治带来负面影响。 2 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要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作科学的界定是不容易的。 因为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通常使用的判别标准可适合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以此为标准来界定一般心理问题就缺乏针对性,就难以与心理异常的其他各种类型(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区分开来。 为此,就必须寻找一般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的其他类型质的区别,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根据这种思考,我们认为,一般心理问题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相比较,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则可被视作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第一,一般心理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性。 正常心理活动中的过度反应尽管也有明显的情景性,如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驾车外出时的过度紧张等,但这种情景性是极其广泛的,大凡第一次都有可能产生这种过度反应,因为第一次碰到某种情景,无经验可言,心理准备就有可能不足而张惶失措。 同时,正常心理活动中的过度反应也能因某种情景的反复出现使致不断适应而逐步缓解以致消失,如经常登台演出、经常驾车外出,则必定习以为常而不再出现过度紧张反应。 然而一般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则不然,即一般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