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冠心病每年导致超过1.7万万人死亡。在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指导临

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患者,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发布了最新

的中国冠心病指南。

一、冠心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点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疾病。冠

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冠

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胸痛,严重时可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中国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呈现出发病率增高、低龄化和女性化

的趋势。过去,冠心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男性,但近年来,随着生活

方式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中青年人和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在逐渐

上升。

二、中国冠心病指南的制定过程

中国冠心病指南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进行的

综合性工作。该专家组由心血管病学、心脏外科、介入心脏病学、影

像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系统地收集、

评估和分析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试验数据和世界上最新的治疗指南,最终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冠心病指南。

在制定过程中,专家组严格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通过多轮讨论和反复修改,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专家组还广泛征求了来自全国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指南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三、中国冠心病指南的主要内容

中国冠心病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冠心病的分类和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慢性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

1. 冠心病的分类和诊断

冠心病的分类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心肌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断不同类型的冠心病。

2.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急性并发症,需要进行紧急处理。指南详细介绍了抗栓治疗、急诊心脏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指征和原则,帮助临床医生正确把握急诊处理的时机和方法。

3. 慢性冠心病的治疗

慢性冠心病是冠心病的一种慢性进展形式,需要长期治疗。指南详细介绍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指征、选择和使用原则,以及心脏康复和生活方式干预的建议,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冠心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

需要进行预防和治疗。指南详细介绍了这些并发症的防治原则和方法,帮助临床医生合理预防和处理冠心病的并发症。

四、中国冠心病指南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中国冠心病指南的发布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该指南的制定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世界上最新的治

疗指南,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中国冠心病指南还将促进冠心病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在

推动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科技的

发展和研究成果的积累,中国冠心病指南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临床

医生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指导,为冠心病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世

界上最新的治疗指南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指南。该指南包括

冠心病的分类和诊断、急诊处理、慢性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

方面,对于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冠

心病指南的发布将促进冠心病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协作,为冠心病患者

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为冠心病的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概述 本文档是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的修订版,旨在向广大医务工作 者提供最新的防治指导。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民众 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本指南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最新的研究结果 和临床实践,提出了全面和科学的冠心病防治策略。 诊断标准 根据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本指南确认了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 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提供了相应的诊断要点和依据。同时,也针对特殊人群(如妇女、老年人等)的诊断进行了细化和讨论。 防治策略 本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冠心病防治策略,包括生活方 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方面。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

适度锻炼、戒烟限酒等建议,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冠心 病的风险。药物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特点,推荐了相 应的药物类型和用药原则。介入治疗主要是针对重症患者,提供了 相关的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段。 应对新技术挑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本指南对冠心病领域的新技术进行了综述和评估, 并提供了指导意见。同时,指南也强调了在应对新技术挑战时应注 意的问题,提醒临床医生谨慎使用和评估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健康教育和社区管理 在冠心病防治中,健康教育和社区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 指南鼓励建立健全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患者和公众对冠心病的认 识和防治意识。同时,指南还提供了社区管理的相关建议,以提供 更加便捷和全面的冠心病防治服务。 结论 中国冠心病防治指南 (2023修订版第三版) 是一份全面、科学 的防治指导,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冠心病部分内容)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冠心病部分内容) 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近年来,中国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和冠心病的发展趋势,中国心血管协会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冠心病作为中国地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其高发原因与多种不良生活习惯相关。报告指出,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年复一年的攀升。报告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冠心病患病率已达到惊人的20%,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更是高达40%。这一结论表明我国冠心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 在中老年人群中。 冠心病的发展和预防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报告提到,冠心病的发生与许多生活方式和疾病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非吸烟者高出3倍。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报告数据显示,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关系最为密切,近40%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存在高血压。因此,加强对这 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控制,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冠心病防治的力度。报告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植入型设备等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

作用。此外,心脏康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通过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冠心病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病率较城市地区高。报告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冠心病的患病率是城市地区的1.5倍。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存在诸多不规范因素所导致的。因此,在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城乡差距,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揭示了我国冠心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不良生活习惯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只有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的治疗方法,才能进一步降低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的心血管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的结果提示了冠心病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防治手段和方法得到了显著改善,包括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植入型设备等。心脏康复也被认识和重视,通过定期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然而,农村地区的冠心病患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注重城乡差距,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在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习惯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只有通过加强

2021冠心病行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全文)

2021冠心病行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全文)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升高。房颤合并冠心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Garfield研究中国亚组研究基线数据显示我国房颤伴冠心病的患者比例高达32.4%[1]。研究显示约5-15%的房颤患者需要接受PCI治疗[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新发房颤的比例为2.3-37%[3],同时,ACS 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再次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增多[4],因此,房颤合并ACS或冠心病患者PCI后往往需要同时采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寻找疗效更佳、出血风险更小的口服抗凝策略已经成为优化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策略的重点和难点。 一、房颤合并冠心病抗凝治疗的临床证据 (一)双联抗栓与三联抗栓治疗 2012年公布的WOEST研究是第一项评价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且服用口服抗凝剂(OAC)患者的最佳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长期OAC患者行PCI后采取双联抗栓(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和三联抗栓(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在2008-2011年在荷兰和比利时15个中心入选573例患者,其中69%口服OAC预防血栓栓塞,研究旨在探讨患者在进行口服抗凝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组在出血方面是否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不升高血栓事件危险。试验为随机化设计,将患者以1:1随机分入双药治疗组(OAC+氯吡格雷75mg/d)和三药治疗组(OAC+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80mg/d),植入金属裸支架(BMS)的患者(35%)药物至少持续1个月,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65%)需治疗1年。计划随访1年。结果表明,二联组出血率为19.4%,明显低于三联组44.4%(HR=0.36,P<0.0001);根据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的标准,与三联组相比,二联组中大出血事件明显降低(6.5%与12.7%,P<0.011),输血率降低(3.9%与9.5%,P<0.011)。次要终点包括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卒中、体循环栓塞、目标血管的再血管化以及支架内血栓。联合的次要终点发生率二联组为11.1%,明显低于三联组17.6%(HR=0.60,P=0.025),WOEST试验提示,口服VKA的患者在PCI术后,二联治疗组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三联治疗组50%以上[5]。由于WOEST研究结果的出现,初步证明三联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超过治疗获益,并建议新的优选策略,即VKA联合P2Y12拮抗剂用于预防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 Lamberts[6]等通过对丹麦的一项回顾性注册研究验证了WOEST结论的正确性。这项研究入组了12 165例房颤合并心肌梗死或PCI后的患者,目的是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或PCI术后各种方案的血栓事件和出血风险。结果显示,与三联抗栓(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相比,华法林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冠心病每年导致超过1.7万万人死亡。在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指导临 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患者,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发布了最新 的中国冠心病指南。 一、冠心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点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脏疾病。冠 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冠 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胸痛,严重时可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中国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呈现出发病率增高、低龄化和女性化 的趋势。过去,冠心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男性,但近年来,随着生活 方式的改变和压力的增加,中青年人和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在逐渐 上升。 二、中国冠心病指南的制定过程 中国冠心病指南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进行的 综合性工作。该专家组由心血管病学、心脏外科、介入心脏病学、影 像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通过系统地收集、 评估和分析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试验数据和世界上最新的治疗指南,最终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冠心病指南。

在制定过程中,专家组严格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通过多轮讨论和反复修改,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专家组还广泛征求了来自全国各级医院和研究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指南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三、中国冠心病指南的主要内容 中国冠心病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冠心病的分类和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慢性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 1. 冠心病的分类和诊断 冠心病的分类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心肌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断不同类型的冠心病。 2.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处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急性并发症,需要进行紧急处理。指南详细介绍了抗栓治疗、急诊心脏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指征和原则,帮助临床医生正确把握急诊处理的时机和方法。 3. 慢性冠心病的治疗 慢性冠心病是冠心病的一种慢性进展形式,需要长期治疗。指南详细介绍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指征、选择和使用原则,以及心脏康复和生活方式干预的建议,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021年冠心病心脏康复国内外研究与进展(全文)

2021年冠心病心脏康复国内外研究与进展(全文)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明显加速,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50% ,城市为43.16%。据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继续保持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1]。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 )硏究数据表明,冠心病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死亡、卒中和再住院率高达25% , 4年累积病死率高达22.6% ,而且死亡患者中有50%死于再发心肌梗死。即使存活,30%的冠心病患者活动受限,30% 的患者无法正常工作,45 %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2]。冠心病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大量冠心病患者单纯药物及介入或搭桥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冠心病患者的根本问题。近50年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脏康复CR ) 是心血管疾病稳定期的最佳治疗模式。 心脏康复是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联合相关药物、生活方式等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全程的康复治疗和疾病管理, 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戒烟睡眠处方等综合干预方案。目前,欧洲和美国的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均强调身体活动或运动的价值,建议临床医师不仅要给患者提供药物处方,同时应提供运动处方、心理和营养干预等。近年,中国学者对冠心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也逐渐受到高度重视,先后出台多个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对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国内外冠心病心脏康复的机制、康复新技术及模式的最新硏究进展进行综述,为

2021年普及心脏康复基层指南,提高基层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全文)

2021年普及心脏康复基层指南,提高基层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 (全文) 摘要 我国心血管疾病人群有3.3亿人,农村地区不仅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也高于城市,提示我国亟须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而且重点在基层农村地区。心脏康复是目前指南推荐的心血管疾病慢性期最佳的治疗方案,基层医院应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的主要场所,是心血管疾病管理成败的关键环节。制定适合基层医院使用的心脏康复指南,将有利于心脏康复在基层的推广普及,《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2020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对指南的特点进行介绍,并阐述在基层推广心脏康复存在的障碍和策略。 2015年《中国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达86.6%,心血管疾病是第一大致死病因[1]。因此,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是改善我国慢性病流行病学现状的重要突破口。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吸烟、精神应激)是所有慢性病的共同致病因素。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而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肥胖),是目前证明最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心血管预防康复体系通过疾病管理模型和行为干预理论,将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有机整合,不

仅为每个患者提供全面和个体化的心脏康复药物和非药物干预处方,而且让心血管疾病患者掌握生活方式自我管理技能,从而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长期有效控制。目前的临床证据显示,心脏康复治疗可以在现有心血管疾病常规干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率和死亡率。美国一项对60万例老年住院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年(1997—2002年)随访研究发现,心脏康复组患者5年死亡率较非心脏康复组患者减少21%~34%,其中高康复次数组(>25次)优于低康复次数组(1~24次)(34% 比21%,P<0.05)[2],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卫生经济学获益[3]。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Ⅰ级推荐,进入冠心病临床诊疗路径。日本、美国、欧洲、部分亚洲国家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 我国心血管疾病人群有3.3亿人,根据2013年中国第5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15岁居民冠心病的患病率城市地区为12.3%,农村地区为8.1%,与2008年第4次调查数据相比(城市15.9%、农村4.8%),城市有所下降,农村患病率显著升高[4]。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继续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5.32/10万,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2.04/10万,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而且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明显[4]。上述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 引言: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绞痛。为了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21年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本文将针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一、冠心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的一类疾病。它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也是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原因。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二、冠心病的分类与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结果,冠心病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不同类型。临床医生应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 三、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缓解心肌缺血,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来改善心肌供血,

常用的方法有冠状动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适用于一些复杂的冠心病患者,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移植等。 四、冠心病的预防与管理 冠心病的预防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和规范药物治疗等方面。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控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血脂控制等。规范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关键,患者应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遵循医嘱。 五、冠心病的护理和康复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后还需要进行护理和康复,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康复等方面。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饮食护理应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运动康复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体力和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六、冠心病的研究与进展 冠心病的研究与进展是医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包括病因研究、基因研究、新药研发等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防治手段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和精准化。 结语: 《中国冠心病指南2021》是我国冠心病诊治的权威指南,对于临床

2021冠心病诊疗挑战及进展(全文)

2021冠心病诊疗挑战及进展(全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其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1]。中国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从2005年开始,AMI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6年AMI死亡率城市为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大陆地区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保持稳定增长。PCI术后患者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直接PCI比例逐年增长[1]。优化冠心病诊疗方法、直面当前冠心病领域的困境及挑战是当代心血管病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冠心病诊断新理念、新手段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议(ESC 2019)上公布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指南摒弃了既往稳定性冠心病的说法,首次提出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概念[2]。这一概念的转变体现目前对冠状动脉疾病病理生理学

机制的深入认识,强调了疾病持续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病理生理学特点。CAD病程呈现动态性、进展性,尽管冠状动脉疾病在急性事件之间往往是“稳定的”,但潜在的疾病状态却并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随风险因素、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的控制情况而发生变化(进展、稳定、退化)。冠心病的诊断方面,新指南提高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推荐级别。更为重要的是,新指南强调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冠心病临床可能性选择诊断方法的重要性,提示临床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摒弃“one size fit all”、“一刀切”的做法。 几年来,随着对冠心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诊断技术的更新及发展,冠心病诊断的重心逐渐从解剖学评估向功能学评估方向转变。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金标准”,其在临界病变、多支病变、弥漫病变等方面治疗策略的指导价值已被广泛证实。但FFR因其有创性、需动脉注射腺苷、价格昂贵等方面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普遍应用。FFR-CT的出现打破了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有创性的困境。FFR-CT 是基于现有的冠脉CTA影像,利用流体动力学的原理,计算出血液的流速和压力,从而换算出三维的FFR数据,该技术相对无创,同时不需要血管扩张药物,也不需要价格昂贵的压力导丝。然而,FFR-CT仍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包括:血流动力学模拟算法造成模型的偏差;运算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对CCTA图像质量要求较高。基于此,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团队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兴起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估的方法——深脉分数(DEEPVESSEL FFR)。有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21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2021 一、 DAPT策略 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是治疗CAD的关键。 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常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1. DAPT实施中的缺血与出血风险评估 在决定DAPT策略前,应充分权衡缺血和出血风险,以利于正确选择治疗策略,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共识对临床上常见的高缺血及出血因素做了概述,分别参考了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南和学术研究联合会高出血风险工作组(ARC-HBR)制定的标准,另外共识介绍了2项相关评分(PRECISE-DAPT 评分和DAPT评分)的背景和使用场景。 此外,对于血小板功能测定或CYP2C19基因分型监测对于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的治疗指导也做了介绍,目前对于这部分的推荐是IIb 级推荐。 2. DAPT期间最大程度减少出血的措施 在减少出血的措施推荐中,再次强调桡动脉径路,减少阿司匹林剂量(75-100mg)以及DAPT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应用,并作了I类推荐。 3. DAPT疗程及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1) DAPT治疗时间需要根据个体缺血风险及出血风险综合评估,高出血风险的CAD患者可考虑缩短DAPT疗程,缺血风险高且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考虑延长DAPT。 2) 近年来许多研究探索了DAPT疗程和单抗选择,是停用P2Y12受体抑制剂还是停用阿司匹林? 对于1年以内短期DAPT进行阿司匹林单药治疗,部分研究提示可能会增加心梗事件发生率,仅在高出血风险的CAD患者可考虑缩短

2021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主动脉疾病患者通常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其中约4%~8%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1],即使接受了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合并冠状动脉低灌注或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仍超过50%[2?3]。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胸痛患者因为辅助检查异常而导致AAD诊断与治疗延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患者甚至接受了溶栓治疗[4]。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延误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策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大血管学组联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全国心血管内科、外科以及血管外科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此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一、AAD合并冠心病的机制 AAD合并冠心病发病机制可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两种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这些危险因素单独或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包括主动脉在内的血管发生粥样硬化[5];(2)炎症反应在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6];(3)部分遗传性疾病如马方综合征可

同时累及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在应激情况下可能导致两种疾病同时发生[7]。AAD累及冠状动脉系统时,患者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但机制上与传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有所不同,主要与AAD对冠状动脉系统造成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机械性阻塞有关[1,8]。图1所示为TAAD导致冠状动脉灌注异常的可能机制。 二、AA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合并房颤抗栓管理,最新中国共识丨OCC2021

冠心病合并房颤抗栓管理,最新中国共识丨OCC2021 冠心病合并房颤抗栓管理,最新中国共识丨OCC 2021 2021-06-14小白原创: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0年中华医学会中华心血管分会编写发布了《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填补了我国该方面指南的空白,其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在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1)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袁祖贻教授代表专家组对该指南要点进行了精彩解读。该共识为了能更简单地阐述当前的证据强度及相应的推荐状态,特采用中国医生更好理解的“++”、"+/±” 及“-”表示不同的推荐分类。 图1 共识推荐分类说明共识对于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患者,推荐根据CHA2DS2-VASc评分指导抗凝治疗;具体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图2 CHA2DS2-VASc评分指导抗凝治疗流程图 抗凝药物的选择: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及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 NOAC用于三联抗栓、双联抗栓或单药治疗时比VKA更安全,如无禁忌证应作为首选(++);当合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人工心脏瓣膜患者选择VKA(++);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透析或肌酐清除率<15ml/min)首选VKA(++)。共识同样将冠心病合并NVAF细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CS/PCI)合并房颤,并推荐其抗栓治疗的具体方案。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根据CHA2DS2-VASc评分,如有抗凝指征,推荐卒中预防剂量的OAC单药治疗(++);不主张OAC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除非患者冠状动脉事件风险非常高且出血风险较低(-);对于具有高缺血风险、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在长期OAC(如利伐沙班)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75~100 mg/d(或氯吡格雷75mg/d)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Ps: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推荐采用HAS-BLED评分)

2021 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要点(全文)

2021 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要点(全文) 8月30日下午,在2021ESC年会期间《2021 ESC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重磅发布。新版指南在回顾近年来新公布的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版指南进行了一系列更新。 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 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胆固醇、血压、吸烟、糖尿病和肥胖。分别针对看似健康人群、已确诊的ASCVD患者和糖尿病患者,逐步干预危险因素。 对于看似健康人群,使用SCORE2(40-69岁)和SCORE2-OP(70岁以上)评估10年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应使用年龄特异的10年CVD风险阈值,连同风险调节因素、虚弱、合并症、终生CVD风险、治疗获益、多重用药和患者偏好,来指导血脂和血压治疗决策。社会心理压力、空气污染等与ASCVD风险相关。CAC评分是改善CVD 风险分层最完善的成像方式。目前的数据不支持在一级预防的CVD风险评估中使用基因组风险评分。 慢性肾脏病(CKD)是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ASCVD是CKD的主要死因。开始RAAS抑制后,白蛋白尿的短期约减少30%,与心血管和肾脏结局改善相关。同样,SGLT2抑制剂与心血管和肾脏长期益处相关。 就心血管不良事件而言,常见的COPD药物通常是安全的。慢性炎症

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偏头痛,尤其是先兆偏头痛,是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使用激素避孕药和吸烟会增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所有成年人将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并减少久坐时间,中等强度到剧烈的体力活动是有益的。健康的饮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指南指出,从更多以动物为基础的食物模式转变为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模式可能会减少心血管疾病。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达到和保持健康体重对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葡萄糖代谢)可产生有利影响,并降低CVD风险。当饮食和体力活动改变以及其他常规的非侵入性干预措施效果不佳时,应考虑对高危人群行减重手术;也可以考虑使用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抗肥胖药物。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方式风险急剧增加,需要识别和治疗。心理保健可改善压力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自杀风险,并可能改善心血管结局。戒烟可迅速降低CVD风险,是预防ASCVD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建议限制饮酒或戒酒,每周最多饮酒100g。并且应该告知患者,酒精是高能量的,提供7 kcal/g且不含营养素。限制游离糖摄入,包括含糖饮料。建议减少盐摄入。 血脂管理

2021年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1年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心脏康复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基石。大量临床研究支持心脏病患者从心脏康复治疗中获益。心脏康复能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降低心血管病死率7%~38%;另有诸多研究证实,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

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都可从心脏康复项目中获益。心脏康复还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1]。 心脏康复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心血管综合评估 包括对疾病状态、心血管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和运动风险的综合评价,是实施心脏康复的前提和基础。 (二)二级预防循证用药 遵循心血管指南,使用有证据的药物。 (三)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干预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促进危险因素控制达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侧支循环形成。 (四)管理社会心理因素 落实双心医学模式,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提高生命质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目标 对于血脂、血压、血糖、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根据《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2020年)》《2型糖

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和《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汇总出主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控制目标和心血管保护药物[1, 2, 3, 4, 5](表1)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帮助患者戒烟也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内容。 (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心脏康复医生需掌握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原则,评估患者对心血管保护药物的知晓程度,教育患者长期应用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药物等,提高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推荐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见表2(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三)精神心理管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患者症状频发、生命质量下降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关系密切,焦虑、抑郁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因此,要求心血管病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关注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实现患者躯体和心理的完全康复。“关注精神心理卫生”作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 要点 1.临床缺血与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常见的高缺血风险因素包括:既往心肌梗死或卒中史、心电图ST 段压低、高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贫血、左心室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复杂冠状动脉PCI(如左主干、分叉、慢性完全闭塞、弥漫性长病变、仅存冠状动脉)等。高出血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血小板减少或抗血小板治疗后抑制过度、贫血、低体重指数、合用口服抗凝药(OAC)等。以上可供临床初步判断缺血和出血风险。 2.缺血与出血风险评分:专门用于指导DAPT疗程制定的风险评分的应用应当优先于其他风险评分,如PRECISE-DAPT评分和DAPT评分(表5和6)。 (1)PRECISE-DAPT评分: (2)DAPT评分: 3.血小板功能检测:接受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时的血小板反应性对缺血和出血事件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 4. CYP2C19基因分型检测: 三、DAPT期间减少出血的关键措施 1.血管入路:

2.阿司匹林剂量: 3.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四、DAPT疗程及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1.停用P2Y12受体抑制剂(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1)1年以内的短期 DAPT: (2)12个月以上的延长DAPT策略: 2.停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 五、P2Y12受体抑制剂之间的转换 1.氯吡格雷转换为替格瑞洛: 2.替格瑞洛转换为氯吡格雷: 第二部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在CCS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均应强调危险因素控制、生活方式调整、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及必要的血运重建,而抗血小板治疗是CCS患者二级预防的基石之一,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https://www.doczj.com/doc/d219198180.html,S患者的抗栓治疗原则: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风险升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保护作 用;SCAD患者中,阿司匹林(75mgqd)较安慰剂降低约34%的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率。 对CCS患者DAPT的应用建议见表11。 表11C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 建议所有CCS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A)

2021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版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解读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男性,50岁,高血压病史5年,规律服用培哚普利、美托洛尔和阿司匹林治疗,无胸痛,查体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TC 3.8 mmol/L,LDL-C 2.0 mmol/L,TG 5.9 mmol/L,HDL-C 0.9 mmol/L,首选降脂药物是 • A.普罗布考 • B.阿托伐她汀 • C.非诺贝特 • D.考来烯胺 我答案:C 参照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男,62岁,近1年劳累时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即可缓和,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药物 控制满意。实验室检查:血LDL-C 2.16 mmol/L。改进患者预后药物不涉及 • A.硝酸异山梨酯 • B.辛伐她汀 • C.福辛普利 • D.美托洛尔 我答案: A 参照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心绞痛重要机制,下列哪项不对的? • A.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 • B.扩张外周动脉,减少血压,减轻后负荷

• C.减少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汇集 • D.减慢心率,减少心肌做功 我答案:D 参照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可以改进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是 • A.利多卡因 • B.尿激酶 • C.硝酸甘油 • D.阿司匹林 我答案:D 参照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抗炎稳定斑块药物是 • A.她汀类 • B.抗凝药 • C.抗生素 • D.抗血小板药物 我答案: A 参照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6 . 女性,57岁。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近日心前区闷痛发作频繁,伴头胀,测血压150/100mmHg,心电 图示胸痛发作时ST段一过性抬高,应选取下列哪种药物最适当 • A.洋地黄 • B.硝苯地平

2021《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1《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而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比例更高,达到了20%~30%。当房颤与冠心病合并存在时,显著增加不良预后风险;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2020年7月,在韩雅玲院士的指导和关注下,学会冠心病学组与心律失常学组两大学组专家历经近一年时间完成中国首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比其他指南,该共识具有三大特点:(1)内容更全面。既包括ACS 合并房颤,也涵盖了欧美共识中未涵盖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人群。此外,共识还涵盖了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高龄、肾功能不全、胃肠道疾病、瓣膜性房颤及抗凝药物之间转换等特殊情况。(2)临床更实用。为了能更简单地阐述当

前的证据强度及相应的推荐状态,共识特采用中国医生更好理解的“+”“+/±”及“-”表示不同的推荐分类。(3)更具前瞻性。共识纳入了欧美指南共识发布之后新增的循证证据,例如新的随机对照研究及荟萃分析;非瓣膜性房颤的定义与国际接轨;阐述了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在终末期肾病中应用的新证据。 该共识主要内容有: 一、缺血和出血评估:为提高抗栓治疗的获益并减少出血风险,共识指出,在启动抗栓治疗前应对患者的血栓栓塞/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对于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推荐根据CHA2DS2-VASc评分指导抗凝治疗;可采用SYNTAX、SYNTAX Ⅱ或GRACE评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房颤患者进行缺血事件风险评估。出血风险评估推荐采用HAS-BLED评分;不应将出血风险增加视为抗栓治疗的禁忌证,应注意筛查并纠正可逆性的出血危险因素,并在开始抗栓治疗后加强随访和监测。 二、抗栓治疗:近年来的循证证据表明,NOAC用于三联抗栓、双联抗栓或单药治疗时比维生素K拮抗剂(VKA)更安全,如无禁忌证应作为首选。合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人工心脏瓣膜患者选择VKA。如使用VK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在联合抗栓时为2.0~2.5,单药治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1) 要点 主动脉疾病患者通常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其中4%~8%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即使接受了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TAAD)合并冠状动脉低灌注或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仍超过50%。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胸痛患者因为辅助检查异常而导致AAD诊断与治疗延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患者甚至接受了溶栓治疗。 一、AAD合并冠心病的机制 AAD合并冠心病发病机制可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两种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2)炎症反应在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部分遗传性疾病如马方综合征可同时累及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在应激情况下可能导致两种疾病同时发生。 二、AA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现病史及既往病史: 2. 影响AAD合并冠心病诊断的因素:以下因素可能会影响初次诊断的

准确性,需要引起首诊医生的重视。 (1)首诊时因为剧烈疼痛,患者不能准确描述其性质以及胸痛发生的先后顺序可能增加鉴别诊断的难度; (2)老年患者对疼痛不敏感,可能导致漏诊甚至误诊,首诊时需要格外关注; (3)AAD病情进展迅速,不能及时识别合并ACS; (4)首诊医师只关注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而忽略引起低灌注的原因也可能会延误AAD的诊断; (5)AAD累及冠状动脉可导致心电图改变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加大了诊断难度; (6)AAD合并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时通常以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为主,CCS可能被忽视。 3. 相关辅助检查: (1)心电图: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一、疾病概述 稳定性冠心病包括3种情况: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状的状态[1]。 二、药物治疗原则[1, 2, 3, 4, 5, 6]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有两个目的,即缓解症状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药物包括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和改善预后的药物。 (一)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目前缓解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3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缓解症状与改善缺血的药物应与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的药物联合使用,其中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两方面的作用。 (二)改善预后的药物 此类药物可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预防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稳定性冠心病治疗药物的用药指征和推荐药物见表1[1, 2, 3, 4, 5, 6]。 三、治疗药物[1, 2, 3, 4, 5, 6] (一)硝酸甘油 1. 药品分类:硝酸酯类。 2. 用药目的: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 3. 禁忌证:禁用于心肌梗死早期(有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速时);严重贫血;青光眼;颅内压增高者;对硝酸甘油过敏者。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21 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1〕: 〔一〕患病率:2021 年中国卫生效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 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农村地区为‰,城乡合计为‰, 较 2003 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21 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 2021 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 2005 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21年已连续 3 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 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21 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 者出院数为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 院费用为元,自2004 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 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21 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2021 年 3827 例、 2021 年 5372例、 2021 年 7022 例、 2021 年 8668 例、 2021 年 10137 例、 2021年 11814 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

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标准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14000 12000 10000 8000 11814 10137 8668 7022 6000 5372 40003827 2000 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 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 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 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或堵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 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 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 1. 隐匿性或无病症性冠心病; 2. 心绞痛; 3. 心肌梗死; 4. 缺血性心肌病; 5. 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病症性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