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二、危害公共

安全罪的特征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

施危害不特定多少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

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⑴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

即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受害对象的不特定性,是本罪犯罪客体的突出表现。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的危害

不限于特定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它的实际危害后果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料和控制的。这是由行为方式和犯罪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⑵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危

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在实践中的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害犯,即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已经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的,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二是危险犯,即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只要行

为造成足以发生严重后果的危险状态的,也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既遂,

如果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就构成该罪的结果加重犯。⑶危害公共安全罪

的主体,既有一般主体,也有特殊主体。⑷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可

以出院故意,也可以处于过失。

罪过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过可能是故意,也可能

是过失。具体而言,有些罪只能是由故意构成,有些罪只能由过失构成,而有些犯罪行为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但值得注意的是故意同

过失所构成的罪名不同,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以危险方

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等行为。

客体问题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这也是本类罪的核心问题。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不特定”意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事先无法

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是否构成

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或侵犯目标为

依据,也不能以行为是否产生实际的严重后果为依据,而是应当以行为是

否可能具有产生不特定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来认定,即看行为在客

观上是否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属性来具体认定。是否危及不特定多数人

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是本类罪与其他普通侵犯人身权利

或侵犯财产权利犯罪相区别的关键。

危险犯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罪重危险犯较多,也比较典型。如《刑法》

第114条的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决水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

公共安全罪,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第117条118破坏交通设施罪,

第118条的破坏电力设备罪和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23条暴力危及飞

行安全罪,第124条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这些都是危险犯,其既遂的标准不是看有无现实损害后果,而是看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如果行为已经现实地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属于基本犯的加重构成问题。

本类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很容易与其他犯罪产生想

象竞合关系。如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破坏交通工具、

破坏交通设施、破坏电力设备等等,常常是以故意杀人、盗窃为特定目的

的,此时既构成放火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罪,又触犯其他普通罪名如故意杀

人罪、盗窃罪等,在竞合情形下“择一重罪处罚”,因为危害公共安全本

身是重罪,通常可能选择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另外,《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所规定的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决水罪和以

危险方法公共安全罪虽然在同一条款、共用同样的法定刑幅度,但不属于

选择性罪名,如果同一行为人既有放火犯罪行为,又实施了爆炸、决水等

犯罪行为,应当数罪并罚。

⑴交通肇事罪⑵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⑶实施恐怖活动危

害公共安全的犯罪。⑷涉枪犯罪。⑸重大责任事故的犯罪。

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

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一、交通肇事罪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

安全的犯罪三、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四、涉枪犯罪五、重大

责任事故的犯罪

交通肇事罪的概念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

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交通肇事罪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

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一百

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⑴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这里的“交通运输”是指航空、铁路运输以外的公路交通运输和水路交通运输,即为“公

共交通管理的范围”的交通运输。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⑵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首先,必须有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是导

致交通肇事的原因,也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其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

法规的行为还必须造成重大事故,导致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

的严重后果。即违章行为必须与严重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在司法实践中,主要

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所谓交通运输人员,是指具体从事公路交通运输

和水路交通运输业务,同保障交通安全有直接关系的人员,包括具体操纵

交通运输工作的驾驶人员、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

导和指挥人员和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等。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成为本

罪的主体。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⑷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可以是疏忽大意,也

可以是过于自信,即行为人对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导致的严

重后果应当预见,由于疏忽大意而未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这里过失是指行为人对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至于对违

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本身,则可能是明知故

犯。

刑法学--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十五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共同特征 (一)概念 危害公共安全,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二)本章罪的共同特征 1.犯罪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的安全。 2.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 犯罪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注意: (1)所说的多数也并不是指三人以上的生命或者健康或者财产的安全,不能用数字去描述和理解本章所说的不特定人,指的是随时有向多数人发展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后果规模扩大、无法预测或者控制。而不是危害一两个人 (2)本章所说的不特定人,指的是随时有向多数人发展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后果规模扩大、无法预测或者控制。而不是危害一两个人。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本罪的特征 (二)定义:本罪是故意使用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三)构成要件: 1.本罪是具体危险犯,造成具体危险是本罪成立的要件,此处要注意如果抽象的危险,现在没有导致危险不构成本罪 例:钟某无业,贪恋财物,明知拔出消防栓铜芯会使消防栓丧失供水的作用,在没有火灾发生的情概况下,将路边的20多个消防栓的铜芯偷走,此时钟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对于本罪危险的内容,限于人身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不包括名誉损害,和精神损害。

例:肖某将家中的白色食品干燥剂装入两个信封并在信封内注明“炭疽热”,寄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某领导,上海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领导发现信内物品时,十分惊恐,并造成周围社区的恐慌,钟某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理论上不构成本罪 3.本罪犯罪既然是危害公共安全,所以犯罪行为必须是危害多数不特定的生命或者财产安全。 例:潘某在某宾馆房间将一个小型液化气罐扔向楼下,砸中一行人,导致死亡,事后鉴定液化石油气罐是空的,不会发生爆炸,潘某的行为不会危害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对于该行为定故意杀人罪 4.本罪是一个兜底罪名,这里所造成具体危险程度要求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有相当的危害性 例:林某携带汽油、菜刀,打火机等犯罪工具,来到某路的交叉口,在一辆公交车等待绿灯之时,拦在车前,将身上撒上汽油,恐吓,准备自焚,民警赶到经过规劝,李某放弃自焚,由于与汽车有一定距离不可能造成现实的火灾危险,林某行为不构成本罪。 (四)因为本罪的罪状不明确,所以当犯罪行为符合其他罪名时候优先认定其他罪名,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以下行为根据司法解释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破坏矿井通风设备,危害公共安全。 (2)在具有瓦斯高度爆炸的危险情况下,下令多人下井采煤。 (3)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器材,危害公共安全。 (4)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驶。 (5)在多人通行的场所私拉电网,危害公共安全的。 (6)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防卫危害公共区安全。 (7)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 (8)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不间断殴打,拉拽司机,抢夺方向盘。变速杆等操作装置,引发事故。 (9)公共交通工具上,司机与乘客发生纠纷,擅离职守与乘客殴打、互殴,引发事故。

危害公共安全罪资料

第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基本要求: 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况。 理解: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普通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构成)以及应当区分的界限与应当注意的问题。 熟悉并能够运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重点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构成)。 本章考点与命题模式分析: 1.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失火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与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分是常见考点:题干设计案件,判断成立何种罪名是常见考法。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是常见的考点。主要考核这样的思路:凡是能评价为其他犯罪的,不再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结合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加重情形的判断以及与其他犯罪的关系属于司法考试最常见的考法。 4.关于枪支、弹药的犯罪也是考点之一,学习时把枪支、弹药犯组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其中常见命题点有: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罪与盗窃罪、抢夺罪的抽象事实认识错误问题,以及其后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是否独立成罪的问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成立条件等等。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保护法益是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 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具体预料也难以实际控制,行为的危险或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所谓“多数人”,则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述,行为使较多的人(即使是特定的多数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受到威胁时,应认为危害了公共安全。 本章罪名需要区分侵害犯、具体危险犯、抽象危险犯: 侵害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 具体危险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要求“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 抽象危险犯:法条规定成立犯罪只要求实施特定的行为。 第一节重点罪名 一、放火罪与失火罪 【相关法条】 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2008年试卷二第60题)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

刑法最新罪名一览表(468个)

刑法最新罪名一览表(468个)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 罪(12) 1 背叛国家罪刑法第102条 2 分裂国家罪刑法第103条第1款 3 煽动分裂国家罪刑法第103条第2款 4 武装叛乱、暴乱罪刑法第104条 5 颠覆国家政权罪刑法第105条第1款 6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刑法第105条第2款 7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刑法第107条 8 投敌叛变罪刑法第108条 9 叛逃罪刑法第109条 10 间谍罪刑法第110条 11 为境外窃取、剌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刑法第111条 12 资敌罪刑法第112条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 罪(52) 13 放火罪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4 决水罪同上 15 爆炸罪同上 16 投放危险物质罪同上 17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上 18 失火罪刑法第115条第2款 19 过失决水罪同上 20 过失爆炸罪同上 21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同上 22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上 23 破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 24 破坏交通设施罪刑法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 25 破坏电力设备罪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26 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同上 27 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第119条第2款 28 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同上 29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同上 30 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同上 31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刑法第120条

32 帮助恐怖活动罪刑法第120条之一 33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刑法第120条之二 34 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 怖活动罪 刑法第120条之三 35 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刑法第120条之四 36 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 饰、标志罪 刑法第120条之五 37 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 罪 刑法第120条之六 38 劫持航空器罪刑法第121条 39 劫持船只、汽车罪刑法第122条 40 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刑法第123条 41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刑法第124条第1款 42 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 罪 刑法第124条第2款 43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 支、弹药、爆炸物罪 刑法第125条第1款 44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 罪 刑法第125条第2款 45 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刑法第126条 46 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 物质罪 刑法第127条 47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刑法第127条第2款 48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刑法第128条第1款 49 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刑法第128条第2款、第3款 50 丢失枪支不报罪刑法第129条 51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 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刑法第130条 52 重大飞行事故罪刑法第131条 53 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2条 54 交通肇事罪刑法第133条 55 危险驾驶罪刑法第133条之一 56 重大责任事故罪刑法第134条 57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刑法第134条 58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5条 59 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5条之一 60 危险物品肇事罪刑法第136条 61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7条 62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8条 63 消防责任事故罪刑法第139条 64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刑法第139条之一

刑法罪名一览表

刑法罪名一览表 来源:中法网学校司考论坛作者:时间:2010-11-10 9:51:49 目录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二节走私罪 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 第五节金融诈骗罪 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侵犯财产罪 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节妨害司法罪 第三节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第四节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节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八节组织、强迫、引诱、介绍卖淫罪 第九节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章贪污贿赂罪 第九章渎职罪 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102条背叛国家罪 1 第103条第1款分裂国家罪 2 第2款煽动分裂国家罪 3

第104条武装叛乱、暴乱罪 4 第105条第1款颠覆国家政权罪 5 第2款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6 第107条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7 第108条投敌叛变罪 8 第109条叛逃罪 9 第110条间谍罪 10 第111条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11 第112条资敌罪 12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放火罪 1 决水罪 2 爆炸罪 3 投放危险物质罪 4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5 第115条第2款失火罪 6 过失决水罪7 过失爆炸罪 8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9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0 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破坏交通工具罪 11

348.独角兽法考(刑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https://www.doczj.com/doc/d219155026.html, 专题十六危害公共安全罪 【本讲聚焦】 本讲是重点章。本讲犯罪在客观上必须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此处的危险是指行为的危险而非结果的危险。本讲很多罪名和分则的其他犯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特别规定优先。 【目次】 考点1 本章共性知识 考点2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考点3 破坏公共设施、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考点4 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考点5 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管理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考点6 因为重大责任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考点7 普通罪名 【知识点讲解】 考点1 本章共性知识 1.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及公共生活的平稳安宁。 【辨析】甲抱着“砸着谁谁倒霉”的想法,从阳台上向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扔下一个矿泉水瓶,导致大妈乙被砸成重伤。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吗?1 2.本章犯罪所指的危险是行为的危险而非结果的危险。 3.使用危险方法进行特定犯罪时,应如何定罪:(1)不危害公共安全的:只成立特定犯罪。(2)同时危害了公共安全和特定法益的:想象竞合。 4.本章犯罪既有实害犯,也有危险犯。危险犯既包括具体危险犯,也包括抽象危险犯。 5.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负刑事责任。 6.本章的犯罪既可由作为构成,也可由不作为构成。 【知识点运用】 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试卷二第57题)2 A.甲持有大量毒害性物质,乙持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甲用部分毒害性物质与乙交换了部分放射性物质。甲、乙的行为属于非法买卖危险物质 B.吸毒者甲用毒害性物质与贩毒者乙交换毒品。甲、乙的行为属于非法买卖危险物质,乙的行为另触犯贩卖毒品罪 C.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甲,将枪赠与他人。甲的行为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D.甲父去世前告诉甲“咱家院墙内埋着5支枪”,甲说“知道了”,但此后甲什么也没做。甲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1不构成。该行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 2【答案】ABCD。交换的实质是买卖,“赠与”可以被解释为“长期出借”。

课堂笔记:2012年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概述 (一)概念 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二)构成 、客体 公共安全: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下页) 、客观方面 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足以造成严重后果 、主体 、主观方面 故意,过失 公共安全 不特定:犯罪行为造成的危险范围无法预料 多数人:相对于少数人而言,没有一个准确数字,并不是个以上就是多数。判断标准:行为的危险范围是否涉及“公众” (三)种类 、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破坏公共设备、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及核材料管理的犯罪 、重大安全事故犯罪 重点掌握 一、罪名 放火罪 交通肇事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枪支犯罪 二、理论 危险犯

竞合关系 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放火罪 构成要件 (一)客体 公共安全;放火烧毁自己或者家庭所有的房屋或者其他财物,足以引起火灾、危及公共安全,构成放火罪。 (二)客观方面 作为不作为 放火罪与失火罪的转化 (三)主体 注意:周岁周岁 (四)主观方面 故意。 动机不影响犯罪。 客观阻却问题 燃烧自己的财物或者自焚,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 被害人承诺燃烧自己的财物,行为人不成立犯罪,但是如果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则构成放火罪 放火罪的认定 (一)着手开始点火时 (二)既遂 放火罪的既遂:“独立燃烧说” 目的物燃烧且能够独立燃烧,即使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也成立既遂。 为何是独立燃烧:我国与日本的房屋结构 (二)与故意杀人罪 、以放火方法杀特定人 是否危害公共安全: ()没有危及:故意杀人罪 ()危及: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想象竞合犯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二、危害公共 安全罪的特征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 施危害不特定多少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 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⑴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 即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受害对象的不特定性,是本罪犯罪客体的突出表现。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的危害 不限于特定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它的实际危害后果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料和控制的。这是由行为方式和犯罪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⑵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危 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在实践中的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害犯,即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已经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的,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二是危险犯,即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只要行 为造成足以发生严重后果的危险状态的,也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既遂, 如果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就构成该罪的结果加重犯。⑶危害公共安全罪 的主体,既有一般主体,也有特殊主体。⑷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可 以出院故意,也可以处于过失。 罪过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过可能是故意,也可能

是过失。具体而言,有些罪只能是由故意构成,有些罪只能由过失构成,而有些犯罪行为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但值得注意的是故意同 过失所构成的罪名不同,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以危险方 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等行为。 客体问题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这也是本类罪的核心问题。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不特定”意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事先无法 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是否构成 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或侵犯目标为 依据,也不能以行为是否产生实际的严重后果为依据,而是应当以行为是 否可能具有产生不特定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来认定,即看行为在客 观上是否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属性来具体认定。是否危及不特定多数人 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是本类罪与其他普通侵犯人身权利 或侵犯财产权利犯罪相区别的关键。 危险犯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罪重危险犯较多,也比较典型。如《刑法》 第114条的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决水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 公共安全罪,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第117条118破坏交通设施罪, 第118条的破坏电力设备罪和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23条暴力危及飞 行安全罪,第124条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这些都是危险犯,其既遂的标准不是看有无现实损害后果,而是看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如果行为已经现实地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属于基本犯的加重构成问题。 本类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很容易与其他犯罪产生想 象竞合关系。如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破坏交通工具、 破坏交通设施、破坏电力设备等等,常常是以故意杀人、盗窃为特定目的

危害公共安全罪31003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犯罪要求必须造成人身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 ) A.放火罪 B.爆炸罪 C.投放危险物质罪 D.交通肇事罪 2.甲某因为吃饭时与单位食堂服务员发生争执。产生报复之念,遂取出自家灭鼠的毒鼠强,趁食堂工作间无人之机,将毒鼠强倒人面粉缸中,导致200公斤面粉被污染。因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如何认定某甲的行为:( )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C.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3.农民某甲见村庄附近的灌溉专用线路因降雨而暂时未使用,便于某日晚偷割该输电线200多米,次日卖给非法收购者,得到500多元。某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B.破坏电力设备罪 C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 4.警察王某要为自己的儿子上学筹一笔钱,便找村民张某借钱。张某伺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王某将公务用枪交给张某质押。张某借给王某3万元现金,借期6个月。6个月后,王某无力偿还借款,张某持枪逼债,被公安机关发觉。王某、张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 A.王某、张某均无罪 B.王某、张某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共犯 C.王某无罪、张某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 D.王某触犯非法出借枪支罪、张某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 5.张某见路边新架设的电力线路还不带电,私自割下200余米,价值1万余元。经查,该部分线路已经架设完毕并经电力部门验收合格,打算下个月通电。在审查中,甲某还交待,曾经在1998年4月盗割过一段国防通信线路,当时造成该线路通信中断3小时。在1998年8月曾经盗割过一段铁路专用电话线路,造成铁路调度工作中断,差点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甲某的行为:( ) A.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和破坏通信设备罪 B.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和破坏军事通信罪 C.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破坏军事通信罪 D.构成盗窃罪、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和破坏军事通信罪 6.甲某是某工厂的电焊工,在一次维修厂房过程中,未清除电焊作业下方堆放的大量的棉纱和锯末,就进行电焊作业。高温的电焊残渣掉落到下方的棉纱和锯末上,引起火灾,造成厂房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800多万元,同时还导致当时在车间内工作的两名工人被大火烧死。甲某构成:( ) A.失火罪 B.失火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

刑法学精品课教案 第二十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的行为。本类犯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一)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 这里的“不特定”,是与特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难以控制,行为的危险或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放爆炸装置,可能造成乘车的多人伤亡;在河流水源中投毒,可能会使饮用该水的无数人畜中毒死亡等。如果犯罪行为指向特定的人身或者财产,而不直接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则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而应当分别属于侵犯人身权利或者侵犯财产的犯罪。 所谓“多数人”,则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述,行为使较多的人(即使是特定的多数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者财产收到威胁时,应认为危害了公共安全。 “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不受不法侵害与威胁而存续的状态。 应当注意,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是否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或者侵犯目标作为依据,不能以行为是否产生实际的严重后果作为依据,而应当以行为是否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产生不特定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来认定,应当根据行为在客观上是否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属性来具体认定。换言之,无论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主观上有无特定的侵犯对象或者目标,只要其行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已经或者足以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共财产以及其他公共利益造成危害,就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但是如果行为人所侵害的是特定对象,并且有意识地把损害结果控制在特定对象的范围内,没有并且实际上也不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公共财产或其他公共安全利益的重大损失的,即使行为人采取了通常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如放火、投毒等,也不应当认定为本章所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二)本类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此类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例如放火罪,既可以用直接点燃的作为方式实施;也可以是在有发生火灾危险时,有责任并有能力防止而不防止,故意使火灾发生的不作为方式构成。总的来说,本章所规定的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是以作为的方式所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罪除了过失犯罪必须要求有危害结果发生外,对于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一般不要求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而只要是“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即可构成犯罪既遂。例如投毒罪,即使此类行为尚未造成实际损害结果,也构成犯罪,因为该种行为足以威胁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三)本类犯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但也有少数是特殊主体,这里的特殊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业务上、职务上的特定人员。例如重大飞行事故罪,其主体只能是航空人员;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只能是铁路职工等。本章所规定的某些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如放火、爆炸、投毒罪等。这是由于此类行为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年龄较低的人也应当能意识到此类社会危害性,并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具体而言,本章罪的主观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摘录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零五条放火、决水、爆炸或者以其他危险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十四条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 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一百二十九条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第一百三十条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珍禽、珍兽或者其他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第五章侵犯财产罪 第一百五十六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七十三条违反保护文物法规,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第一百七十四条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名胜古迹的,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七十八条违反国境卫生检疫规定,引起检疫传染病的传播,或者有引起检疫传染病传播严重危险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八章渎职罪 第一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赃款、赃物没收,公款、公物追还; 犯前款罪,致使国家或者公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或者介绍贿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八十六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保密法规,泄露国家重要机密,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权利; 非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 第一百八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九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犯本章之罪,情节轻微的,可以由主管部门酌情予以行政处分;

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危害公共安全罪(二).doc

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危害公共安全罪(二) (总分:12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刑法学(总题数:0,分数:0.00) 二、案例分析题(总题数:8,分数:120.00) 1.某日凌晨,何某蒙面翻墙进入百花家具厂,欲盗窃该厂厂长葛某家中财物,但见葛家有人无法下手,遂在该厂刮灰车间点燃蛇皮袋后大喊救火,趁葛某救火之机潜入葛家,盗得人民币2400元,欲逃离时被抓获。由于当日风大,该车间连同附近厂房被点燃,损失100余万元。 问:(1)何某的行为构成何罪?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何某是否应当按数罪并罚处理?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某在某市从事保姆工作。2008年10月,王受雇于居住楼房的于某家,工作一个月后于家为王办理了一份价值10万元的家政保险,保险受益人可以是王的家人,也可以是雇主于某一家。但王某拒绝,理由是自己干活出了意外,雇主于某家还获理赔,故与于某吵了一架。 2009年1月,于某家要搬新家(住在某高楼的第11层)。王某认为万一自己在高层擦玻璃出了事,于某家还可以获保险公司赔钱,自己接受不了,想报复于家后离开。于是,1月初王某将雇主家买给她看的21寸液晶电视(放置在王的房间)邮寄回农村老家。几天后王某在于家泼洒酒精后用打火机点燃,并用箱子装走于家的两台笔记本电脑、金银饰品、高级箱包等物品离开,致于某家发生火灾将家具衣物等烧成炭灰,后邻居报警灭火。于家财产损失2.5万余元。 问:(1)王某的行为构成何罪?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王某是否应按数罪并罚处理?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某与其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一日,马某的母亲见马某从外面回来,便停止与邻居的交谈。马某以为母亲在说自己坏话,遂大骂并持棍追打其母。母亲情急之下躲进邻居家中。气愤的马某回家后将家具点燃,并阻拦前来救火的邻居。因马某家与邻居房子相连,为防止火势蔓延,邻居只好掀掉自家屋檐,进行阻断。火灭后,马某家的房子基本被烧毁。 问:(1)马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是何罪? (2)马某的行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既遂?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某(13周岁)、宋某(14周岁)因与网吧的服务员发生纠纷,起意报复,在网吧附近的加油站购买了1.8升汽油,用该汽油对网吧实施了放火行为,致使25人死亡及多人受伤,并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问:(1)张某和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 (2)本案有何种量刑情节?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贾某采用爆炸方法在某鱼塘偷鱼,结果炸死其他偷鱼者一人,炸伤三人,贾某见状逃跑,未捡炸死的鱼。问:应对贾某的行为如何定性?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数: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分论》章节习题2

国家司法考试二卷《刑法分论》章节习题2 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单项选择题 1、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侵犯的客体是( )。 A.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B.公民的人身权利 C.公私财产所有权 D.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属于( )。 A.行为犯 B.结果犯 C.危险犯 D.危险犯或结果犯 3、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是( )。 A.故意 B.过失 C.故意或过失 4、甲是电气设备维修工,负有维修车间电气设备的任务。在其当班时间,发现电气调和受损,有引起火灾的危险,但由于对领导不满,故意不予维修,以致引起火灾,损失很大。对甲应以( )。 A.放火罪论处

B.失火罪论处 C.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 D.玩忽职守罪论处 5、张某因多次恋爱失败,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想自杀。某日张某独自躲在家中放火焚烧自己的房屋,因张某住在城市的老城区,木结构的房子都连在一起,因此邻居及时发现,将火扑灭。张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毁坏财物罪 B.放火罪 C.失火罪 D.不构成犯罪 6、放火罪的既遂是指( )。 A.财物被烧毁或人被烧伤或烧死 B.行为人已着手实施放火行为,火种与燃烧物刚刚接触,但还没有达到被燃烧物能够继续燃烧的程度 C.放火行为已引起燃烧物的独立燃烧 7、以爆炸手段实施的杀人罪与爆炸罪的主要区别是: A.看是否出于故意 B.看行为是否造成死伤的结果 C.看造成死伤的人数 D.看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8、刘某(男)因与李某(女)恋爱失败,遂决定报复李某。一日刘某找到李某,对李某说:最后还有几句话要讲。李某就跟着刘某到了一条僻静的小河边。刘某从口袋里拿出一只木质小盒交给李某,对李某说这是以前李某送的东西,现在还给李某。并说,等他走了以后再打开盒子。等刘某离开以后,李某打开木盒,结果引爆了一枚炸药,李某被炸死。刘某的行为属于( )。 A.爆炸罪 B.危险物品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报复陷害罪 9、甲与乙有仇,某日甲发现乙晚上到邻村去看露天电影,就携带一枚手榴弹尾随乙到了邻村,在乙看电影时,甲引爆了手榴弹,结果乙被炸死,在边上多名看电影的群众也被炸死炸伤。的行为构成( )。 A.爆炸罪 B.危险物品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报复陷害罪 10、某甲潜入仓库偷山笋干,因为无法打开装山笋干的麻袋,便利用火柴把麻袋烧个小洞,以方便倒出山笋干。甲点着麻袋后,随手将未熄灭的火柴扔在地上,引燃地上所铺芦席,仓库内立即燃起大火。甲见火势凶猛难以扑灭,便掉头而逃。结果大火烧毁整座仓库,损失严重。某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B.放火罪 C.失火罪

刑法司法解释

第二十章刑法分则概述 第二节刑法分则的体系 第三节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1.叛逃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1.放火罪(失火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法释〔二○○一〕十九号 第十条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规定定罪处罚。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3〕8号 第一条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患有突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突发传染病而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过失造成传染病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按照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第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有关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对于有自首、立功等悔罪表现的,依法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第十八条本解释所称“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灾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1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37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