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解析

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解析

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解析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中的一类重要罪名,主要针对那些以行为危害公共安全为目的的犯罪行为。本文将对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罪名的定义、构成要件、相关法律规定等内容。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义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或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公共安全是社会治安的基本保障,涉及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定和谐,侵害公民个人和财产的安全。

二、构成要件

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要包括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破坏交通工具、破坏电力设备、破坏易燃易爆物品等行为。具体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观要件:犯罪人必须具有故意或直接故意的主观意图。也就是说,实施行为时明确知晓其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且是有意为之。

2. 客观要件:实施行为必须具备严重的危害性和危险方法。比如,爆炸行为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伤害,投放危险物质会引发爆炸或中毒等,这些行为都属于具有危害性的犯罪行为。

3. 影响范围:犯罪行为的影响范围要达到一定程度,涉及到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重要基础设施等。

三、相关法律规定

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针对不同的危害

行为有相应的罪名与量刑标准。具体如下:

1. 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了爆炸罪,对于故意使用爆炸物破坏建

筑物、交通工具、爆破设备等行为,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2. 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了投放危险物质罪,对于故意投放特别

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场所,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3. 刑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了破坏交通工具罪,对于故意破坏航空器、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工具,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最高可判处

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4. 刑法第二百条规定了破坏电力设备罪,对于故意破坏电力设备、

重要电力设施的行为,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5. 刑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了破坏易燃易爆物品罪,对于故意破坏易

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行为,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

1. 某人在汽车停车场投放危险物质,导致多辆汽车发生爆炸,造成

严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该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最高可判处

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 某人在火车站设备上故意破坏,造成多列列车延误,严重影响公共交通秩序。该行为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3. 某人为了报复社会,故意破坏供电设备,导致大面积停电,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该行为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五、防范措施

为了维护公共安全,预防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增强法律意识:公民应该明确法律对危害公共安全罪行为的严厉打击,并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

2. 加强安全防范:社会各个单位和公共场所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设施和人员的安全。

3. 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加大执法力度: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打击力度,形成有力震慑。

六、总结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中对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惩治的重要罪名。本文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义、构成要件以

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详细解析,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司法考试刑法考点: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司法考试刑法考点: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司法考试刑法考点:危害公共安全犯罪。2013年司法考试已经结束,很多考生开始了2014年司法考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初期,主要复习刑法和民法部分,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刑法总则部分的名师讲义,本文主要讲解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精彩链接: 司法考试刑法考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司法考试刑法常见罪名区分 司考刑法导学:主要罪名解读 司考刑法导学:阻碍军事行动罪 1.行为是否危害公共安全,一般要从犯罪行为实施的场所、犯罪方法、作案时的气候等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2.行为人在一个放火故意下实施一个放火行为,造成多种结果,只能认定为一个放火罪。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放火并且骗取了保险金的,应实行数罪并罚。 3.投放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质进行了破坏的行为应认定为投放危险物质罪。 4.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包括正在运行、航行中的交通工具,也包括临时停放在车库、路边、码头、机场上的已经投入交通运输,随时都可能开动的交通工具。如果破坏的是没有交付使用的正在制造、维修或者储存中的交通工具,则不能构成本罪。破坏没有投入使用的交通工具造成财产损失的,可按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 5.如果破坏行为直接指向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设施,对交通设施的破坏间接造成了交通工具倾覆、毁坏的后果的,则应以破坏交通设施罪论处。如果破坏行为直接指向的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倾覆、毁坏间接造成了交通设施损毁后果的,则应当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 6.不仅窃取、破坏交通工具会产生想象竞合犯的情形,窃取、破坏交通设施、电力设施、易燃易爆设备、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都会产生想象竞合犯的情形,处理原则也一样。一般情况下,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罪等的法定刑要高于盗窃罪,因此,按破坏交通工具罪等定罪处罚。但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与盗窃罪产生想象竞合时,存在以盗窃罪定罪处罚的可能性。法律敎育网

第三章危害公共安全罪(部分罪名)

危害公共安全罪(部分罪名 一、概述: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危害或足以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1.本罪客体: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的安 全。 2.本罪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主体:一班主体和特殊主体。 4.本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者过失。 二、放火罪 指行为人故意以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本罪客体:公共安全。 2.本罪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主体:一般主体,14周岁≤X<16周岁的人犯本罪的,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4.本罪主观方面:故意。 5.认定: ①实施他罪后,为毁灭罪证而实施放火行为,但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只他罪从重处罚;

②实施他罪后,为毁灭罪证而实施放火行为,实际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定本罪与他罪数罪并罚。 6.处罚: ①犯本罪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X≤10年有期徒刑; ②犯本罪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X≥10年有期徒 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114条、第115条!!! 三、爆炸罪 指行为人故意使用爆炸方法,致使不特定多数人伤亡或者公私财物遭受破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本罪客体:公共安全。 2.本罪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使用爆炸的方法,造成不特定多数人伤亡或者公私财物遭 受破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主体:一般主体,14周岁≤X<16周岁的人犯本罪的,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4.本罪主观方面:故意。 5.认定: ①出于盗窃目的,炸死数量较多的鱼类并将其偷走,但未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以盗窃罪论处;

法考与司法考试之危害公共安全罪(下)——真题与解析

1.(单选题)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A.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 B.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 C.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 D.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 【参考答案】B 【考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故意 【解析】 A项,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其属于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引起事故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B项,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放任他人死亡的后果发生,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形。 C项,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按照《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和危险驾驶罪择一重罪处断,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项,丁在繁华路段飙车,构成危险驾驶罪。由于刑法制定危险驾驶罪来禁止“飙车”,是为了防止行为人在道路上追逐竞速驾驶造成车祸,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的后果,就不在危险驾驶罪的规范保护范围之内,该结果客观上不能归责于丁,丁自然就不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综上,本题选B。 2.(多选题)警察甲为讨好妻弟乙,将公务用枪私自送乙把玩,丙乘乙在人前炫耀枪支时,偷取枪支送交派出所,揭发乙持枪的犯罪事实。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私自出借枪支,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B.乙非法持有枪支,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C.丙构成盗窃枪支罪 D.丙揭发乙持枪的犯罪事实,构成刑法上的立功 【参考答案】AB 【考点】非法出借枪支罪、立功 【解析】

本题考查了非法持有枪支罪、非法出借枪支罪的认定和立功的概念。非法出借枪支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与单位非法出借枪支或者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和单位非法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非法持有枪支罪指的是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立 功是指犯罪人犯罪后揭发他人犯罪,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 而得以侦破案件以及其他预防、查获、制裁犯罪的行为。 A项,甲是警察,依法享有配备公务用枪的权利,将公务用枪私自送给他人把玩,增加了枪支对社会的危害性,行为已经构成了非法出借 枪支罪。故A选项正确。 B项,乙并没有配备公务用枪的权利,也没有配置枪支的权限,也并没有其他有权持有使用枪支的权限而持有枪支,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故B选项正确。 C项:盗窃枪支罪仍然是一种盗窃行为,其本质要求还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从形式上看是盗取、偷取,但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的, 不构成盗窃罪,也不构成盗窃枪支罪。丙并不是以非法占有枪支为目 的而窃取枪支,而是为了揭发乙的犯罪行为,而且在获取之后及时上 交派出所,不属于盗窃枪支罪和非法持有枪支罪。故C选项错误。 D项:刑法意义上立功的成立,以行为人自身构成犯罪为前提。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自身不构成犯罪,其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的,属于 合法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控告、举报权利,不需要作为立功来讨论。立功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而言的,丙并不属于这类人员,所以,丙并不构成刑法上所讲的立功。故D选项错误。 综上,本题选AB。 3.(单选题)甲在建筑工地开翻斗车。某夜,甲开车时未注意路况,当场将工友乙撞死、丙撞伤。甲背丙去医院,想到会坐牢,遂将丙弃 至路沟后逃跑。丙不得救治而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伤,触犯交通肇事罪 B.甲在作业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触犯重大责任 事故罪 C.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想象竞合犯 D.甲为逃避法律责任,将丙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致丙不得救治而亡,还触犯故意杀人罪

刑法之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修正版华政吴允锋

刑法之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危害特定人生命安全罪的区别: 1. 程度的不可预测性 2. 后果的不可控制性 一、交通肇事罪 (一)概念: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二)本罪的构成要件 1、客观方面 (1)行为人必须处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或者与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适用范围使公路和水上交通肇事) →交通运输工具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若发生在没有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应依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2)行为人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3)必须有重大事故的发生: A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B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C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在30万元以上的,负事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且无能力赔偿。 D 重伤一人以上且有以下情形的 →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的。 →无驾驶资格的。 →明知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明知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严重超载的 →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4)违章行为与事故之间有因果关系。 2、主体方面: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从事交通运输人员+非交通运输人员 →比方乘客打公交车司机,导致汽车失控,造成一死多伤,此时乘客定交通肇事罪。 →司机正常驾驶在道路上,此时一行人突然冲出,司机为了避免撞倒这个人,向右转,后一死多伤,此时该行人构成交通肇事罪。 3、主观方面: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注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违章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心理态度! (三)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1. 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行为的区别: (1)前者为过失,后者为故意 (2)前者为结果犯,后者为行为犯 →二罪之关联: (1)都出现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结果 (2)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

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放火罪 1.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公私财物,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 因为放火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很大,所以只要实施了放火行为,存在造成人身、财产重大损失的危险,即使尚未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都构成本罪。(危险犯,行为犯?) (3)本罪的主体为已满14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既可是直接故意,也可是间接故意。 3.放火罪的认定 (1)本罪既遂与未遂形态。本罪是危险犯,理论上关于本罪的既、未遂有各种学说。我国多采纳“独立燃烧说”。即只要放火的行为将目的物点燃后,已经达到脱离引燃媒介能够独立燃烧的程度,即使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也应视为本罪既遂。反之,为未遂。(2)本罪与放火主法实施其他犯罪的界限。 3. 放火罪的处罚 114、115条: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物遭受到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二、失火罪 1.失火罪,是指因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引起火灾发生,并且已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具有引起火灾发生的行为 必须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 引起火灾发生的行为与造成严重后果之间必须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可是是疏忽大意或者是过于自信 3.失火罪的认定 (1)罪与非罪的界限。本罪与非罪的界限,应考察以下情况: 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与火灾的发生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造成的损失是否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 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犯罪的过失 (2)本罪与放火罪的界限 区别主要是主观上对可能发生火灾后果的心理态度。如果行为人明知处己的行为会引起火灾,而放任其发生,就应定放火罪。反之,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引起火灾,就应当定本罪 3.失火罪的处罚 115第2款:犯本罪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学--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十五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共同特征 (一)概念 危害公共安全,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二)本章罪的共同特征 1.犯罪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的安全。 2.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 犯罪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注意: (1)所说的多数也并不是指三人以上的生命或者健康或者财产的安全,不能用数字去描述和理解本章所说的不特定人,指的是随时有向多数人发展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后果规模扩大、无法预测或者控制。而不是危害一两个人 (2)本章所说的不特定人,指的是随时有向多数人发展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后果规模扩大、无法预测或者控制。而不是危害一两个人。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本罪的特征 (二)定义:本罪是故意使用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三)构成要件: 1.本罪是具体危险犯,造成具体危险是本罪成立的要件,此处要注意如果抽象的危险,现在没有导致危险不构成本罪 例:钟某无业,贪恋财物,明知拔出消防栓铜芯会使消防栓丧失供水的作用,在没有火灾发生的情概况下,将路边的20多个消防栓的铜芯偷走,此时钟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对于本罪危险的内容,限于人身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不包括名誉损害,和精神损害。

例:肖某将家中的白色食品干燥剂装入两个信封并在信封内注明“炭疽热”,寄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某领导,上海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领导发现信内物品时,十分惊恐,并造成周围社区的恐慌,钟某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理论上不构成本罪 3.本罪犯罪既然是危害公共安全,所以犯罪行为必须是危害多数不特定的生命或者财产安全。 例:潘某在某宾馆房间将一个小型液化气罐扔向楼下,砸中一行人,导致死亡,事后鉴定液化石油气罐是空的,不会发生爆炸,潘某的行为不会危害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对于该行为定故意杀人罪 4.本罪是一个兜底罪名,这里所造成具体危险程度要求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有相当的危害性 例:林某携带汽油、菜刀,打火机等犯罪工具,来到某路的交叉口,在一辆公交车等待绿灯之时,拦在车前,将身上撒上汽油,恐吓,准备自焚,民警赶到经过规劝,李某放弃自焚,由于与汽车有一定距离不可能造成现实的火灾危险,林某行为不构成本罪。 (四)因为本罪的罪状不明确,所以当犯罪行为符合其他罪名时候优先认定其他罪名,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以下行为根据司法解释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破坏矿井通风设备,危害公共安全。 (2)在具有瓦斯高度爆炸的危险情况下,下令多人下井采煤。 (3)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器材,危害公共安全。 (4)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驶。 (5)在多人通行的场所私拉电网,危害公共安全的。 (6)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防卫危害公共区安全。 (7)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 (8)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不间断殴打,拉拽司机,抢夺方向盘。变速杆等操作装置,引发事故。 (9)公共交通工具上,司机与乘客发生纠纷,擅离职守与乘客殴打、互殴,引发事故。

刑法案例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等罪的区别 1、“毒丝瓜案”,甲与乙有仇,于是把乙家丝瓜地里的丝瓜全部都打了毒针.乙家晚上吃饭吃丝瓜后,一死两伤. 解答:投放危险物质罪农田是公共领域,丝瓜还有可能会卖到市场,因此对象不确定,危害公共安全 2、司考题:“白斩鸡案”,张三往李四家门口挂了一只有毒的白斩鸡,李四看到后,把鸡扔掉.张三又捡回来,放到李四家的米缸里面.当天晚上李四家喝稀饭,一死两伤. 解答:故意杀人罪对象确定 3、张三家卖毛鸡蛋.一日张三顺手把工业用盐放到杂物堆中.张三的母亲顺手从杂物堆中拿出“盐”涂在毛鸡蛋上,导致多人食物中毒. 解答:张三母亲明知是工业用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张三母亲不知道是工业用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不能算是意外事件,因为一般来说,盐都不可能在杂物堆里.如果从杂物堆中找盐,按照一般人标准,认为有过失 4、张三毒死李四家的几十只羊后抱走,又卖毒羊肉卖给羊肉店. 解答:盗窃财物与故意毁坏财物想象竞合+生产销售有毒、有害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且以营利为目的 5、张三对全村的羊下毒投放危险物质罪 6、张三给李四家卖鸭脖子用的卤水里面下毒,李四发现卤水有异味,仍然生产. 解答:张三投放危险物质罪 李四生产销售有毒、有害产品OR生产销售不合安全标准食品罪选择后者,对生产有毒有害产品没有故意,但是他知道食品是不符合安全标准,这个无疑.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罗翔说的常见的6种要熟记

1、“肖永林案”,肖寄给上海某办公楼一袋石灰粉,谎称为炭疽菌,引起恐慌 解答:投放虚假物质罪291条:当时还没有“投放虚假物质罪”,定的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样显然是不合适的. 2、谎称往飞机上装了炸药包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291条 3、“高空抛狗案”,把小狗从高楼上扔下来,砸坏车子不宜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险性与防火爆炸等不相当如果楼下人很多,可以定 4、“扎针案”:甲手持针管,里面有感染了艾滋病毒的血液,问路人要钱,不给就拿针扎 解答:抢劫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后罪本质上是危险犯.从科学角度上,拿针扎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罗翔说要连戳四百针~~.但是根据一般人的标准,会产生恐慌 5、患甲型流感、非典,拒绝隔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6、“张明宝案”,酒后撞死人,后逃逸又撞死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7、在公路上,公交车掉头,结果发生车祸.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破坏公用设施类犯罪注意实质:危害公共安全;正在使用 1、张三在开公交车,上来一个乘客李四不买票,于是张三和李四起了争执.李四动手打张三,张三索性不开车了,两人扭打在一起.结果公交车失控,撞死三个路人. 解答:张三交通肇事罪违法交通规则,导致损害结果. 李四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一定是针对工具,而不是人 2、拖拉机、缆车、三轮车等等,是否是汽车主要还是看实质解释:是否承担起了交通运输的使命.所以滑翔机一定不是航空器,热气球有可能是. 3、甲在铁轨上夹了一个卡子,想要假装发现夹子然后收到奖励.没想到夹子拔不下来,在车行至该路段时拼命挥舞,冒着生命的危险,终于司机看到后,终于停下来,免于事故. 解答:破坏交通设施罪危险犯,把夹子夹上时危险已经实现,构成犯罪.这是现在刑法理论,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这是有缺陷的. 恐怖活动犯罪

司法考试刑法讲义:危害公共安全罪

司法考试刑法讲义:危害公共安全罪 司法考试刑法讲义:危害公共安全罪。2014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讲义,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司法考试刑法讲义:危害国家安全罪 司法考试刑法复习:放纵走私罪 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贪污贿赂罪 司法考试刑法复习:渎职罪 一、放火罪 1.主体: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 2.放火的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直接使对象燃烧,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物使对象燃烧,还可以通过既存的火力引起对象燃烧。自焚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成立放火罪。 3.燃烧他人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燃烧自己的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构成犯罪。 4.既遂标准:危险犯,使目的物达到"独立燃烧"的程度。即使将火扑灭,也是既遂。 二、投放危险物质罪 1.投放的必须是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包括危险气体、液体、固体。 2.投放行为的方式包括:(1)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不特定或多数人饮食的食品或饮料中;(2)将危险物质投放于供人、畜等使用的河流、池塘、水井等中;(3)释放危险物质,如将沙林、传染病病原体释放于一定场所。 3.本罪是危险犯,既遂的标准是造成危险状态。 4.本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区分:是否危害公共安全。 5.本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区分:是否具有销售营利的目的。

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危险方法的种类:以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以外的其它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注意,实践中较为典型的情况:(1)以驾驶机动车的方式撞人,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危害公共安全的;(2)在公共场所私设电网,危害公共安全的;(3)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4)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它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5)故意破坏矿井下的通风装置。 2.既遂:造成危险状态(危险犯)。 四、破坏交通工具罪 1.本罪的对象为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 2.由于本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所以只有当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正在使用,关涉到公共安全时,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交通工具在下列状态时,便能成为本罪的对象:(1)正在行驶(飞行)状态中;(2)处于已交付随时使用的状态;(3)处于不需再检修便可使用的状态,如交付检修的汽车的刹车系统并无故障,但汽车维修工人故意破坏刹车系统,再交付使用的,仍然构成本罪。 3.必须破坏的是上述交通工具的整体或者关键部位,因为这关系到是否会危害公共安全。 4.本罪是危险犯,即只要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就成立既遂。 5.本罪与盗窃罪的区分:如果窃取交通工具的部件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但不可能发生上述危险的,只能成立盗窃罪。 五、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 1.主观方面:必须认识到对象属于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否则按认识错误(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处理。 2.本罪与非法持有枪支罪的关系 本罪与盗窃罪、抢夺罪是特别法条与一般法条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认定上的困难。但如果发生认识错误,则应注意区别: (1)以盗窃财物为目的,盗窃了枪支弹药的,成立盗窃罪(既遂)与非法持有枪支罪,数罪并罚。

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解析

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解析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中的一类重要罪名,主要针对那些以行为危害公共安全为目的的犯罪行为。本文将对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罪名的定义、构成要件、相关法律规定等内容。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义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或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公共安全是社会治安的基本保障,涉及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定和谐,侵害公民个人和财产的安全。 二、构成要件 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要包括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破坏交通工具、破坏电力设备、破坏易燃易爆物品等行为。具体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观要件:犯罪人必须具有故意或直接故意的主观意图。也就是说,实施行为时明确知晓其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且是有意为之。 2. 客观要件:实施行为必须具备严重的危害性和危险方法。比如,爆炸行为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伤害,投放危险物质会引发爆炸或中毒等,这些行为都属于具有危害性的犯罪行为。 3. 影响范围:犯罪行为的影响范围要达到一定程度,涉及到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重要基础设施等。

三、相关法律规定 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针对不同的危害 行为有相应的罪名与量刑标准。具体如下: 1. 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了爆炸罪,对于故意使用爆炸物破坏建 筑物、交通工具、爆破设备等行为,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2. 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了投放危险物质罪,对于故意投放特别 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场所,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3. 刑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了破坏交通工具罪,对于故意破坏航空器、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工具,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最高可判处 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4. 刑法第二百条规定了破坏电力设备罪,对于故意破坏电力设备、 重要电力设施的行为,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5. 刑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了破坏易燃易爆物品罪,对于故意破坏易 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行为,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 1. 某人在汽车停车场投放危险物质,导致多辆汽车发生爆炸,造成 严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该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最高可判处 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试论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试论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论文摘要]在刑法分则之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具有补充性的兜底性质的罪名。因为该罪具有开放性的犯罪构成,是故在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把握,既不能肆意扩大解释,也不能任意缩小解释。文章以从本罪口袋罪倾向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等方式,以期明确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和适用范围。 [论文关键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公共安全危险方法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概述 (一)罪名来源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自工业革命之后,近代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工业,并由工业来引领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的不安全因素,使人们生活中充满了不特定的风险。这样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要求刑法加强对人们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故刑法典在无法将所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罗列出来的情况下,除了针对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常见的危险方法设置罪名以外,还设置了制裁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却不常见的危险行为的兜底性罪名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个罪名所具有的概括性和补充性的特质,导致刑法条文对于本罪的具体行为之结构方式缺少明确规定,其结果是造成“危害公共安全”这一限定无法确定本罪的外延。另一方面,本罪是重罪,起刑点位三年,最高可以判处死刑,导致近些年来,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部分被判处此罪名。这说明,司法实践也呈现出对其扩大适用的趋势,近些年来,社会生活高度信息化,社会热点事件传播速度之快,反响之强都是以前未曾预料的。 将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最终定性为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用判罚较重的罪名规制社会影响恶劣的行为,以司法判决的结果解“众怒”,这样的做法也许得到更多公民的认可,但从法学角度上值得探讨。对于有争议的案件特别是刑事案件,最基本也是唯一的认定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刑法典,而不应该是当时的民意。法律在制定之初就是为了做到有限的公平,这就意味着,法律一方面要限制公权力,防止公权力滥用而导致的重刑和肆意处罚,另一方面就要按照法律规定处罚,不以事件恶劣程度转移。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同一类型的行为定性应是相同的,不以犯罪情节而变化,犯罪情节所影响的应当是量刑。不能为了判重刑,而改变罪行的定性。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高贵君认为,“法律规定,死刑要考虑主观恶性、社会后果等多种因素。其中,社会后果严重只是判定的一个方面。”②刑事犯罪破坏了应被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要平复社会关系同时预防犯罪,那么社会影响当然是量刑的考量范围,死刑最为最严厉的刑法对于社会影响最恶劣同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二、危害公共 安全罪的特征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 施危害不特定多少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 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⑴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 即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受害对象的不特定性,是本罪犯罪客体的突出表现。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的危害 不限于特定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它的实际危害后果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料和控制的。这是由行为方式和犯罪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⑵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危 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在实践中的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害犯,即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已经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的,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二是危险犯,即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只要行 为造成足以发生严重后果的危险状态的,也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既遂, 如果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就构成该罪的结果加重犯。⑶危害公共安全罪 的主体,既有一般主体,也有特殊主体。⑷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可 以出院故意,也可以处于过失。 罪过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过可能是故意,也可能

是过失。具体而言,有些罪只能是由故意构成,有些罪只能由过失构成,而有些犯罪行为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但值得注意的是故意同 过失所构成的罪名不同,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以危险方 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等行为。 客体问题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这也是本类罪的核心问题。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不特定”意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事先无法 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是否构成 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或侵犯目标为 依据,也不能以行为是否产生实际的严重后果为依据,而是应当以行为是 否可能具有产生不特定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来认定,即看行为在客 观上是否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属性来具体认定。是否危及不特定多数人 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是本类罪与其他普通侵犯人身权利 或侵犯财产权利犯罪相区别的关键。 危险犯问题危害公共安全罪重危险犯较多,也比较典型。如《刑法》 第114条的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决水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 公共安全罪,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第117条118破坏交通设施罪, 第118条的破坏电力设备罪和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23条暴力危及飞 行安全罪,第124条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这些都是危险犯,其既遂的标准不是看有无现实损害后果,而是看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如果行为已经现实地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属于基本犯的加重构成问题。 本类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很容易与其他犯罪产生想 象竞合关系。如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决水、破坏交通工具、 破坏交通设施、破坏电力设备等等,常常是以故意杀人、盗窃为特定目的

了解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

了解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行为。这类罪行的存在严重威胁社 会的安宁与秩序,损害公众利益,因此在刑法中受到严厉惩罚。本文 将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义、刑法条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 面进行阐述。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义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过失地以暴力、威胁手段或者其他危险 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宁与秩序,损害公众 利益的一类犯罪行为。 在我国刑法中,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多个具体罪名,如爆炸、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破坏交通工具、组织恐怖活动等。这些犯罪行为在性 质和手段上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地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刑法条文 我国刑法明确了多个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如: 1. 爆炸罪: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故意制造、运输、储存爆炸物,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放火罪: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放火烧毁、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煤气、有毒物质或者破坏易燃易爆设备、器材,负有管理责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 破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破坏航空、铁路、机动车辆、水上交通工具和其他交通工具,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 组织恐怖活动罪: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之一规定,组织、策划恐怖活动,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恐怖活动,情节特别严重,危及国家安全或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 危害公共安全罪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社会危害性强:这类罪行直接威胁社会的安宁与秩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手段凶残:危害公共安全罪往往使用暴力、威胁手段或者其他危险方法,造成的危害后果严重,给社会造成巨大恐慌。 3. 影响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罪行直接损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 4. 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危害公共安全罪行的性质和后果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四、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社会的影响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释义] 本罪是指由于过失而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危险方法,明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刑法条文] 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依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说明]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侵害的客体为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的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其他危险方法,指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并且已经发生了严重后果。对此不能作任意解释而扩大其适用范围。 一、构成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司法实践中,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形式多种多样,至于其具体包括哪些形式,立法上没有明

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应把握以下两点:(1)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是指失火、过失决水、过失爆炸、过失投毒以外的危险方法;(2)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是指与失火、过失决水、过失爆炸、过失投毒的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相当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因此,对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既不能作无限制的扩大解释,也不能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下三个特征:(1)行为人实施了以其他危险方法,即除失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如果采用的犯罪方法与失火、爆炸等方法的严重危险性显然不相称,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不符合本罪的客观特征。(2)已经造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致不特定的多数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如果未造成危害结果或者危害结果不严重,均不构成本罪。(3)严重后果必须是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造成。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对其使用其他危险方法可能发生的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结果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应当预见这种严重结果可能发生,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严重结果。这两种过失对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均持否定态度,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其发生。这一特征是行为人负处罚的主观基础。 二、认定本罪时应当注意区分 注应当意区分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刑法学精品课教案 第二十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的行为。本类犯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一)本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 这里的“不特定”,是与特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难以控制,行为的危险或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放爆炸装置,可能造成乘车的多人伤亡;在河流水源中投毒,可能会使饮用该水的无数人畜中毒死亡等。如果犯罪行为指向特定的人身或者财产,而不直接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则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而应当分别属于侵犯人身权利或者侵犯财产的犯罪。 所谓“多数人”,则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述,行为使较多的人(即使是特定的多数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者财产收到威胁时,应认为危害了公共安全。 “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不受不法侵害与威胁而存续的状态。 应当注意,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是否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以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或者侵犯目标作为依据,不能以行为是否产生实际的严重后果作为依据,而应当以行为是否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产生不特定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来认定,应当根据行为在客观上是否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属性来具体认定。换言之,无论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主观上有无特定的侵犯对象或者目标,只要其行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已经或者足以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共财产以及其他公共利益造成危害,就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但是如果行为人所侵害的是特定对象,并且有意识地把损害结果控制在特定对象的范围内,没有并且实际上也不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公共财产或其他公共安全利益的重大损失的,即使行为人采取了通常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如放火、投毒等,也不应当认定为本章所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二)本类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此类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例如放火罪,既可以用直接点燃的作为方式实施;也可以是在有发生火灾危险时,有责任并有能力防止而不防止,故意使火灾发生的不作为方式构成。总的来说,本章所规定的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是以作为的方式所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罪除了过失犯罪必须要求有危害结果发生外,对于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一般不要求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而只要是“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即可构成犯罪既遂。例如投毒罪,即使此类行为尚未造成实际损害结果,也构成犯罪,因为该种行为足以威胁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三)本类犯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但也有少数是特殊主体,这里的特殊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业务上、职务上的特定人员。例如重大飞行事故罪,其主体只能是航空人员;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只能是铁路职工等。本章所规定的某些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如放火、爆炸、投毒罪等。这是由于此类行为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年龄较低的人也应当能意识到此类社会危害性,并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具体而言,本章罪的主观方面

课堂笔记:2012年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概述 (一)概念 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二)构成 1、客体 公共安全: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下页) 2、客观方面 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足以造成严重后果 3、主体 4、主观方面 故意,过失 公共安全 不特定:犯罪行为造成的危险范围无法预料 多数人:相对于少数人而言,没有一个准确数字,并不是3个以上就是多数。判断标准:行为的危险范围是否涉及“公众” (三)种类 1、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破坏公共设备、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3、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4、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及核材料管理的犯罪 5、重大安全事故犯罪 重点掌握 一、罪名 放火罪 交通肇事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枪支犯罪 二、理论 危险犯

竞合关系 用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放火罪 构成要件 (一)客体 公共安全;放火烧毁自己或者家庭所有的房屋或者其他财物,足以引起火灾、危及公共安全,构成放火罪。 (二)客观方面 作为不作为 放火罪与失火罪的转化 (三)主体 注意:14周岁-16周岁 (四)主观方面 故意。 动机不影响犯罪。 客观阻却问题 燃烧自己的财物或者自焚,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 被害人承诺燃烧自己的财物,行为人不成立犯罪,但是如果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则构成放火罪 放火罪的认定 (一)着手开始点火时 (二)既遂 放火罪的既遂:“独立燃烧说” 目的物燃烧且能够独立燃烧,即使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也成立既遂。 为何是独立燃烧:我国与日本的房屋结构 (二)与故意杀人罪 1、以放火方法杀特定人 是否危害公共安全: (1)没有危及:故意杀人罪 (2)危及: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想象竞合犯

【法考】危害公共安全罪(上)——真题与解析

第拾肆期危害公共安全罪(上)——真题与解析 |「16-02-56」 (多选题)乙成立恐怖组织并开展培训活动,甲为其提供资助。受培训的丙、丁为实施恐怖活动准备凶器。因案件被及时侦破,乙、丙、丁未能实施恐怖活动。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构成帮助恐怖活动罪,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从犯的规定 B.乙构成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 C.丙、丁构成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D.对丙、丁定罪量刑时,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预备犯的规定 【参考答案】ABCD 【考点】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帮助恐怖活动罪、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解析】

关于帮助恐怖活动罪,刑法第120条之一第1款规定:“资助恐怖活动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或者资助恐怖活动培训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款为《刑法修正案(九)》增设)本罪的特点是,将共犯行为(帮助行为)完全正犯化。 关于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刑法第120条之二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为实施恐怖活动准备凶器、危险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的;(二)组织恐怖活动培训或者积极参加恐怖活动培训的;(三)为实施恐怖活动与境外恐怖活动组织或者人员联络的;(四)为实施恐怖活动进行策划或者其他准备的。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本条为《刑法修正案(九)》增设)本罪的特点是。将预备行为正犯化,成为一种独立的预备罪。 A项:根据《刑法》第120条之一的规定,资助恐怖活动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或者资助恐怖活动培训的,构成帮助恐怖活动罪。既然资助恐怖活动培训这一原本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帮助行为已经被刑法规定为独立的犯罪,将帮助行为正犯化,则对于资助恐怖活动培训的行为,应直接按照《刑法》第120条之一的规定处罚,不再适用总则关于从犯的规定。A选项正确。

危险驾驶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刑法分析

2015年第十一期热点分析 危险驾驶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刑法分析 众合总部专辅中心梁定宇 【基本案情】 案例一2015年4月11日晚,在市XX区大屯路隧道内,于某(男,20岁,XX省XX市人,无业)驾驶红色“法拉利”牌小客车,唐某(男,21岁,市人,无业)驾驶绿色“兰博基尼”牌小客车,由东向西行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车辆与隧道墙壁和道路护栏发生碰撞,两车严重损坏,并造成“兰博基尼”小客车内1乘车人轻伤。经公安部门进一步调查取证,于某、唐某存在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XX行为(在隧道内行驶的瞬间最高时速超过每小时160公里)。 案例二2012年5月26日凌晨,侯某驾驶的红色小车,在XX滨海大道由东往西方向行驶至侨城东路段,与同方向行驶的两辆出租车发生碰撞,造成其中一辆出租车起火,导致该车内3人当场死亡,另3人轻伤,3车严重损坏。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事故肇事嫌疑人侯某血液酒精检测结果为90.2毫克/100毫升,属醉酒驾驶。侯某在醉酒驾驶过程中有闯红灯,超过两倍限速高速行驶的行为。 【视角一】危险驾驶罪 (1)危险驾驶罪的定罪量刑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本罪分为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两个类型,在主观上要求行为人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为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驾驶的行为而故意实施。 (一)追逐竞驶

一般来说,追逐竞驶是指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超越他人车辆,频繁、突然并线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追逐竞驶行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抽象危险犯,有追逐竞驶行为,能够达到情节恶劣的,不要求有实害结果的发生,即可构成危险驾驶罪。 1、本罪的行为不要求发生在公共道路上,只需要发生在道路上即可。因为危险驾驶行为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在非公共道路上的也可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以在非公共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也可构成本罪。 2、追逐竞驶的概念即表明,行为人驾驶车辆为高速行驶,缓慢行驶的行为因不具备危害公共安全的抽象危险,因为不可能构成本罪。追逐竞驶的行为也不等于高速或者超速驾驶的行为,单纯的高速或者超速驾驶行为也不可能构成本罪。 3、追逐竞驶的行为一般有两人以上基于意思联络而实施,也不排除单个人的行为实施。在单人行为实施追逐他人车辆,恶意超车、并线,竞速行驶的情况下,也可能构成本罪。 4、本罪要求情节恶劣。情节是否恶劣,应当从追逐竞驶行为发生的时间、环境以及造成危害结果可能性的大小来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在没有其他车辆的道路上或者在荒野中进行追逐竞驶的,不宜认定为情节恶劣。 (二)醉酒驾驶 醉酒驾驶,是指行为人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根据法律相关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毫克/100毫升即属于醉酒驾驶。故意在醉酒驾驶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 (三)危险驾驶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133条第二、三款的规定,犯危险驾驶罪的,处拘役,并处罚金。犯本罪,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视角二】交通肇事罪 (一)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