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复苏,连续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使中国成为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召开,和在以习近平主席为领导的“中国合伙人”的坚持不懈下,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并且成绩突出。

今年是APEC召开的第二十五周年,这次的APEC是在中国的北京举办的,受到全世界人的广泛关注。这足以说明中国对亚太,甚至是全球的经济都有着显著地影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少不了中国。习近平主席在APEC的开幕致辞中说;“中方将捐款1000万美元用于支持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和能力建设,开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温家宝总理曾说过,“鉴于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政府决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并尽快解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这都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全世界经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崛起有助于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需要从这些国家大量进口,从而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受益于中国的崛起。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中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格局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以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有着积极的影响。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 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 C.经验论D.先验论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 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论中国经济掘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论中国经济崛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奥运开幕和国庆阅兵都是让世人惊羡及国人震奋的场景,但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并且确定中国在世界舞台再度崛起的是,外汇存底超越两兆而位列全球之冠,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而且超越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恐慌与萎缩,中国的经济仍然以近两位数之快速成长,带领着全球步出了这次经济崩溃的危机,这的确是惊人的成就。 中国掘起自然引起不少有心人的妒忌。而令已经是陳腔濫调的“黃禍论”與“中国威脅论” ,再度死灰復燃,演变成“中国经济威脅论”。其主要论调是全球之资源及财 富有限。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必然会依赖侵占或掠夺其它地方的资源及财富。进而影响或剝夺其它地方经济成长的机会。这种似是而非的立论,不但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形象。更进一步促使不少国家正考虑立法以抵制和中国正常的经济贸易与交流。这种恶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彻底防范及杜绝的。 其实这个论调基本的立论是全球之资源及财富有限,严格说來只適用於原始社會。并且真正有限的只是全球之资源,自從人类发展出耕作技术之後,就可以利用资源而创造及累积财富。不过其速度非常缓慢,而不易察觉。全球生产总值从公元元年到 1000年不过增加了15%,根本可以视为常数。是以一个人或国家要想累积财富,必须得侵占或掠夺其它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所以说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在当年的确是有其道理。 隨著人类的进步,发展出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後帶动起科技和金融创新,以及国際贸易和资金交流的趋勢,人类得以快速的创造及累积财富。个人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侵占或掠夺他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的方式,来达到迅速累积财富的目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中国崛起重构世界格局

中国崛起重构世界格局? 2010-12-14 12:49:31 来自: 水木十年(怀念游击队女孩) 时间:2010-06-29 来源:《大观》第二期作者:刘晗编译被查看: 464次文章全名为:中国崛起重构世界格局?——伊肯贝里《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未来》一文在西方的背景与反响的综述中国的崛起成为了21世纪初世界政治的重要事件中国的崛起发生在西方的世界体系处于新一轮的反思的大背景下——冷战之后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国际关系乐观主义已经基本销声匿迹,美国主流的国际关系战略学在911之后变得更加复杂;实力政治、文明冲突以及大国政治的角逐重新成为国际战略的主色调。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崛起对于西方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崛起是否会根本改变西方主宰全球的格局?西方将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试图延续其世界影响力?这些问题成为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际战略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心目中的重大问题。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美冲突论”甚嚣尘上。早在1997年,两位美国学者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和罗斯?门罗(Ross Munro)就在《与中国的冲突将临》(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认为中国与美国必有一战,因为中国将构成对于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威胁;2005年,美国著名国际战略家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更是认为中美是否必有一战已经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如何打击中国;此外,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作者米尔斯海默则警告说:“中美很有可能进入一场紧张的安全竞赛,并伴有潜在的战争。” 而前美国助理国务卿、著名中国专家谢淑丽(Susan Shirk)则在她专论中国的书中说,“中国必须让美国确信,中国崛起对于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会构成威胁和挑战。”随着国际格局的逐步转变,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态度也趋向于多元化。单纯的遏制中国的战略选项已经受到了根本性的质疑。尤其是这两年来,西方世界主动接纳中国崛起、考虑中国崛起对于世界的建设性意义的研究和观点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就是英国学者马克? 里奥纳德(Mark Leonard)的《中国怎样想?》(What Does China Think)一书。作者曾经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智囊,现任欧盟的国际战略思想库欧盟对外关系协会(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主席。该书出版以后,获得了金融大亨索罗斯、欧盟外交官员、前英国香港总督彭定康以及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思劳特(Annie Slaughter)等人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在西方世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在该书中,里奥纳德既没有宣传“中国威胁论”,也没有鼓吹西方与中国的对抗,而是强调在现行国际体系之下与西方(包括欧盟和美国)与中国的合作。里奥纳德认为世界认真地理解中国,认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地位。作者还提出要高度重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模式”的意义,指出“中国模式”已经在世界产生影响,并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里奥纳德质疑西方式样到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的适应性,而强调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一种新到世界秩序到可能性。他相信二十一世纪中期将是三足鼎立的状态:中国、美国和欧洲将塑造一个新的世界体系。里奥纳德的书的具体结论可以存而不论,但他至少提出了西方面对中国崛起对于全球格局的影响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西方是否应该接纳和融合中国崛起和中国对于世界领导权的参与和加入, 还是通过对抗和遏制来限制中国的崛起以此继续维护西方对于世界的领导权?第二,中国能够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秩序样态,还是继续在由西方所塑造、美国所奠定的现有国际体系当中发挥领导力量?这两个问题构成了整个西方学界和政界对待中国崛起及其对于西方的挑战的基本问题域。在此语境下,普林斯顿大学的伊肯贝里教授于2008年在美国《外交》杂志九月/十月号上发表了他的文章《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未来》(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 ,对以上的两个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间接。本文将在首先介绍伊肯贝里教授的基本背景和其文章的语境的基础上,就西方国际战略界(主要是是英文世界)内对此文的反响、评论以及解读做一个简单的综述,供阅读此文的读者们作为背景资料加以参考,以求加深理解此文,并由此文的基础上对于当代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态度有进一步的认识。此外,文末还转述了拉美学界对于该文的评论,仅供参考。作者其人与其文简介约翰?伊肯贝里(John Ikenberry) 是美国国际关系和外交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目前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伊肯贝里教授于1985年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1年到1992年间,伊肯贝里教授曾担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部门的职员,1997年到2002年之间是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他同时还参与过美国外交事务会(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几个项目。他

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挑战及影响

浅议中国之和平崛起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我国安全环境面临六大挑战 挑战一: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 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首先,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 挑战二: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 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了。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复杂多变,同时,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变数增多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我国周边地区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 挑战三: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第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政治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工具,企图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许多国家对中国既想借助又充满疑虑,既想倚重又有防范牵制。 挑战四:文化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中国崛起的影响

中国崛起的影响 中国的新崛起,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它自己历史上的几个盛世王朝也不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无不通过战争、征服、扩张、侵略、掠夺和列强之间的争夺来实现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和非正义。中国新崛起则完全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这条发展道路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抉择。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强大了也决不威胁他人,永不称霸。作为一个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和平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中国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虽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个性,但具有世界的普遍价值和意义。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入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为世界的减贫、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发展解决了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视它们逐步走向了支付的道路。这不仅解决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也为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榜样。经济方面: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她的发展必定给其他国家带来很多契机。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日趋重要,她也占领决定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政治方面: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互惠合作。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也会对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在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对世界经济的隐定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发展的成果几乎在一夜间丧失了大半,经济恐慌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经济挺不住,人民币随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一同贬值,那么,金融危机的后果就会大大加深,势必对亚洲经济,以至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始终支撑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亚洲经济的尽快复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增加了大量价廉物美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使许多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另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投资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中国投资而获利,世界经济也可以因此而受益。和平崛起战略有利于建立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差距,在世界历史逐步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因此,有必要更主动地融入世界,追赶历史潮流。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自有世界历史以来,中国与世界历史要么没有联系,要么在这种联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在我们与世界历史之间形成了一定互动关系的时候,又有人担心中国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同时我们也担心世界对中国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应该承认,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既有可能出现世界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同时如果我们不注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可能对世界产生消极影响,而和平崛起的提出就是为了扩大积极影响,遏制和消除消极影响,建立中国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本身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现实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还不充分的时候在薄弱环节的产物,更有必要通过主动参与全球化来促进世界历史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创造更多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世界史(学科门类:历史学一级学科:世界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世界史学科专门人才。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世界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作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世纪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世界当代史 四、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3年。 五、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公共课不少于6学分,方法课不少于6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课不少于14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 六、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完成的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不计学分。论文形式:学术型论文。 附: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 1、公共课(6学分) (1)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PUM505 1学期(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PUP504 1学期(Introduction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PUP505 1学期(Marxism and method social sciences) (2)第一外国语 语言基础3学分PUF500 1学期(Foreign Language) 2、方法课(6学分) 人类学方法论3学分HAC702 1学期(Theory and Method of Anthropology) (从文化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通过对社会、语言、民族、实物资料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和复原古代社会。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予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如果不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就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沦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足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浅析当今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战略教学提纲

浅析当今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战略

浅析当今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战略 摘要:浅谈当今中国面临之局势,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却面对美国的挤压,东南有一衣带水的日本和南朝鲜,西南有新兴的东盟的战略支点压迫,还有亦友亦敌俄罗斯的虎视眈眈,面对新的国际形式,中华名族定然把握机遇,实现民族复兴。 关键字:格局经济战略复兴 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革,自苏联解体之后,国际社会正经历两极格局结束之后多极化世界和单极化世界的冲突与斗争,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一个极为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科学判断世界战略格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之间具有本质联系。 所谓战略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量集团,在一定的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局势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和结构,这种相对平衡的结构,将随着世

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政治军事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当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旧格局就逐渐变成束缚和阻碍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禁锢。这时,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就表现为,一种旧格局,向另一种格局的转变。 然而,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难以西方化的文化体系,也是未来唯一能强大到可与整个西方世界相抗衡的文化体系,同时更深入来看,也是唯一可以对西方文化价值观构成重大挑战甚至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体系,而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崛起将使上述可能逐步转化为现实,因此,对西方文化最具有长久威胁、最具有根本威胁的是中国文化,这一点,西方凡是具有战略远见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在美国决策者看来,中国是目前唯一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潜在超级大国,因此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围堵中国的崛起。出于这一目标,美国正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上,拉拢南韩、澳大利亚甚至印度,以形成一个反华军事联盟,同时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以求在台海军事冲突等情势下赢得与中国的终极对决,永久保住美国在这个地球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正在缓慢而确定地展示其大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并不是打败全球恐怖主义、清除流氓国家或在中东扩散民主。这些东西虽

中国崛起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在读过《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仔细思考着书中带给我的种种由中国发展进步带来的“震撼”。是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以至今日成为亚洲经济最强国家。加之上世纪末的港澳回归,更是为我国的团结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蓝图上添加了重要的一笔。同时,书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 张维为在书中谈到,中国打开国门后,不仅迎来了世界,而且也融入了世界——中国正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活动,争取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虽然西方还有部分国家在某些方面依然遥遥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社会历史与社会要求的、与美国现代民主相抗衡的政治体制。不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者团体组织怎样看待现在的中国,中国必然昂首登上世界的舞台,塑造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外交部长杨洁篪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命运正越来越紧密的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在“外树形象,内修气质”的前提下,学会用世界性的语言来与国际社会对话与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破解难题,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贸易行为,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除了通过《中国震撼》了解到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对我们国家的自信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会被被西方的一些不实或偏颇的报道蒙蔽,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和心理。但是这是不可取的。正如书中所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北京在准备基础设施,而美国在准备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个准备的是建设,一个准备的是战争。谁在以更加积极稳妥的姿态前进,而谁又在扰乱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目了然。而且近年来不只是国家层面,许多中国企业也都为中国崛起做出贡献。华为成功打入瑞典的市场,联想公司打出了中国品牌,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最热门的语言,各个大学争办孔子学院。所以,中国一直在建设,在发展,需要的是和平的环境,也正是我们普通群众所希望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底气,很足的自豪感。 但是在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腐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低收入群体多、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困难、劳动市场纠纷冲突多发、部分区域的民族问题和恐怖组织的破坏。这些都是未来中国需要继续面对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味地看到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只会使得我们陷入对未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6N o 3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史 艺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古老的中华民族融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现代重要国家的过程。经过500年的发展,在世界体系中,中国正由半边缘区向中心区靠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要真正进入中心区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也有必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崛起。 [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崛起;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论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489(2006)03 0034 05 当代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于欧洲,随后扩大到全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不同政治实体起落兴衰,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世界政治版图由最初的分散零落发展到高度关联,世界体系正走向全球化。中国,19世纪中叶以一种极其被动的姿态纳入这一体系,此后,在一连串冲击与反应、外在压力与自身求索的推动下,由边缘向中心艰难迈进,现在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屹立于国际体系。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思考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站在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崛起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研究 中国逐渐 融入世界体系 研究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首先有必要对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做一个分段分析,笔者在这把过去五百年的历史大致分成三段: (一)朝贡体系: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到19世纪多个国际体系相互竞争,西欧体系虽然强大但也只能算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这时在欧亚大陆东部,中国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凭借其众多的人口、丰盛的物产、多彩的文化和复杂的行政组织,拥有巨大的辐射力和传播力。中国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其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价值观念等,在东亚形成了朝贡体系![1],即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2](P 86)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以华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并逐步实现了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从华夏文化独尊的思想出发,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华夏帝王君临天下的天下观,延伸到处理与周边的关系上,出现了中国皇帝对周边诸夷进行册封而诸夷前来称臣入贡的朝贡秩序。作为天下共主的中国帝王通过绥抚四夷来实现万国来朝!的局面,以体现真命天子以及天朝大国的威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滨下武志教授在其代表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考察了近代亚洲内部贸易关系和亚欧关系。他认为朝贡体系的根本点在于贸易关系,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关系层层外推,形成一个庞大的贸易体系,亚洲近代史开启的契机应追溯到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第三章外国新闻传播业的产生 一、古代新闻传播 1、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⑴新闻传播业的四个特点: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 ②有采集新闻与传播新闻的手段 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才 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闻传播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前新闻传播业时期,即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古代新闻传播时期。 ⑶古代新闻的三个阶段:原始新闻传播、手写新闻传播、印刷新闻传播。 2、原始新闻传播 原始新闻传播是指人类早期使用各种原始的、简单的生理手段来进行传播的活动。包括口头传播、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⑴口头传播: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之一。语言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古希腊马拉松报捷菲迪皮茨) ⑵标记传播:借用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播信息的传播活动。 (结绳记事、实物借代、珠贝传令) ⑶声光传播:借助声音或者光波为信号传递信息,传播距离远,排列组合变化较多,可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挥动旗幡。褒姒烽火戏诸侯) ⑷图式传播: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 图式传播孕育着文字,是原始新闻传播的高级形态。 3、手写新闻传播 ⑴手写新闻传播的出现: 文字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文字与书写工具出现之后,人类传播就增加了新的传播方式:手写新闻传播。 (古埃及纸草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骨棒、芦杆在泥板上刻字为楔形文字;古印度人书写在石、陶、象牙、树叶上,为印章文字。欧亚羊皮纸,蔡伦造纸术) ⑵两种手抄新闻 ①官方公报 《每日纪闻》:古罗马时代,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执政官后,将元老院议事记录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涂有石膏的木板上,并手抄多份,在罗马帝国的军队和重要城市公示。后来屋大维将布告牌发展为手抄官报。 内容:帝国政治新闻、战争消息、元老院议事、司法案件、名人言论、宗教记事。 目的:凯撒通过将上层会议内容公之于众来争取舆论支持,扩大自己的影响。 ②新闻信 新闻信指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欧洲古代的新闻信分为公信和私信。公信为官方的新闻信,多传递政情、国事。私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新闻信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新闻传播形式,是手抄报纸产生的基础。 (新闻信发行者自备船只和奴隶,亲自到政府议事厅抄录官报内容,上船口述,由奴隶抄录,每到一处再分送各个订户。)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等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中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思维逻辑系统。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 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

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崛起对世界得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3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发展年均增长超过了9%。2003年中国得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日德法英,排在世界第6位。中国变化之大,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中国力量得上升,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走向得一个鲜明特点。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伟大现在降临到中国头上,认为中国得崛起堪与美国当初登上世界舞台时相媲美。对此,国际上也出现了不同得声音与复杂得心态,一些所谓对中国发展表示“担忧”得论调在西方得传媒上日益增强。一时间从“中国经济威胁”到“中国军事威胁”再到“中国文明威胁”、“中国粮食威胁”、“中国能源威胁”等等,不一而足。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分析中国崛起对世界得影响。 一、经济上对世界得影响 (一)对亚太区得影响 25年来,中国GDP指数都以每年至少9%得速度增长,就是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得经济实体。在2005年,如果用市场交换额来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如以消费量来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GDP指数为8、8万亿美元。同时,中国政府使3亿人口脱离贫困,而且使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了8倍。经济得快速增长使中国对世界得影响日益加深,中国正在利用经济实力来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得外交环境,利用市场与经贸关系得巨大辐射力使国际社会日益靠向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亚太地区国家首当其冲。在2006年11月,中国与东南亚多国签署了关于自由贸易,文化交流,军事与安全合作得条款。此次会议还讨论了中国与ASEAN在未来形成一个在政治,经济与安全上合作得联盟得可能性。 (二)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得影响 迄今为止,中国得发展与融入世界得历程与日本、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及东盟4国迅速融入世界得历史基本一致。不过,从长远来瞧,中国可能会比这些经济体得任何一个在全球经济中所起得作用都大。中国自身就是快速增长与持续融入全球经济得最大受益者。中国得发展对世界经济得总体影响就是积极得,但个别国家得一些经济领域受到损失,这些领域得损失将在其她领域得到补偿。发达国家从廉价得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与高技术产品及服务得需求中受益,其她得发展中

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年均增长超过了9%。200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日德法英,排在世界第6位。中国变化之大,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中国力量的上升,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走向的一个鲜明特点。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伟大现在降临到中国头上,认为中国的崛起堪与美国当初登上世界舞台时相媲美。对此,国际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复杂的心态,一些所谓对中国发展表示“担忧”的论调在西方的传媒上日益增强。一时间从“中国经济威胁”到“中国军事威胁”再到“中国文明威胁”、“中国粮食威胁”、“中国能源威胁”等等,不一而足。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分析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一、经济上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太区的影响 25年来,中国GDP指数都以每年至少9%的速度增长,是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实体。在2005年,如果用市场交换额来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如以消费量来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GDP指数为8.8万亿美元。同时,中国政府使3亿人口脱离贫困,而且使中国人均收入增长了8倍。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正在利用经济实力来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外交环境,利用市场和经贸关系的巨大辐射力使国际社会日益靠向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亚太地区国家首当其冲。在2006年11月,中国和东南亚多国签署了关于自由贸易,文化交流,军事和安全合作的条款。此次会议还讨论了中国与ASEAN在未来形成一个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合作的联盟的可能性。 (二)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的影响 迄今为止,中国的发展和融入世界的历程与日本、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及东盟4国迅速融入世界的历史基本一致。不过,从长远来看,中国可能会比这些经济体的任何一个在全球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都大。中国自身是快速增长和持续融入全球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但个别国家

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秀荣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历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秀荣 赵秀荣,副教授。 1990-1997年在内蒙古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7-200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0-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进修。 2000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英国近现代史 科研成果: 专著《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参著《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16至18世纪中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参著《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参著《雄才大略的帝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1月 《16-17世纪英国商人与政权》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16—17世纪英国商业资金的投向》载《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 《微观考察英国乡村工业的发展》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托马斯·克伦威尔推行宗教改革的强制措施》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拓展与转型》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17世纪英国商人的生活特征》载《暨南史学》2004年第三辑 《近现代英国医疗行业中的商业利益与人道主义冲突》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7日 《欧美医疗史研究综述》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近代英国政府立法对医疗行业发展的影响》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 科研项目: 主持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现代西方国家与个人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践》 主持2000年博士后基金项目《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 境外学习 2005——2006年英国华威大学访问学者 2007——2008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联系方式: Email:zhaoxr@https://www.doczj.com/doc/d216398244.html, Education Sept.2000-July2002RenminUniversityofChina,PostPh.D.(History) Sept.1997-July2000CapitalNormalUniversity,Ph.D.(History) Sept.1994-July1997InnerMongoliaUniversity,M.A.(History) Sept.1990-July1994InnerMongoliaUniversity,B.A.(History) WorkExperience Sept.2000-presentRenminUniversityofChina,lecturer,associateprofesso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